㈠ 三分钱歌剧的简介
这部经典音乐剧是关于一个自信的强盗和他手下的故事。欧洲观众通常投票认同这是一部世界上杰出电影之一。
《三分钱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这部作品并不属于歌剧的范畴,应该把它看做是音乐剧的一种。在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音乐剧即叙事歌剧中,约翰·盖伊所写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在当时极受欢迎。此剧被改编成现代风格的脚本后,由魏尔采用爵士手法作曲而成为《三分钱歌剧》。它的舞台改为维多利亚王朝末期的伦敦,但却暴露和讽刺了德国败于第一次大战后的经济混乱、政治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它的确是一部反映了那个时代特点的好歌剧,所以博得很广泛的声誉。希特勒时期在德国禁止上演,第二次大战后又开始流行。它所采用的爵士乐形式虽然陈旧,但并未失掉音乐上的清新的魅力。
库尔特·魏尔(1900~1950) 生于德国的音乐家。在柏林师从洪佩尔丁克。其早期管弦乐创作受勋伯格的影响极大。第一部成功之作《三分钱歌剧》(1928)是与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合作的《乞丐歌剧》的现代版本。这部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良知,旋律缠绵悱恻,伴奏立足于爵士乐,可以和德国画家乔治格罗斯笔下的漫画媲美。第二部更有雄心的歌剧《罗马冈尼城的兴亡》(1930)继续这一风格,仍和布莱希特合作。但如此揭露社会黑暗,加上魏尔是个犹太人,当然日益引起纳粹的不满。1933年定居美国后,写成名作《七大罪孽》。
1930年魏尔为了躲避纳粹迫害逃离德国,结果在美国百老汇大放异彩。魏尔定居美国之后的时间里,所作音乐“锋芒”略减当年。晚期作品如《黑暗中的女郎》和《在山谷下》满足于采用当代音乐喜剧的语言,比他在德国期间所作的“美国式”作品《圆满结局》和《林德伯格的飞行》(1927~1929)大为逊色。
㈡ 适合学生表演的简单歌剧
1、《三分钱歌剧》(The Threepenny Opera)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28年创作的作品,它取材自1721年英国人约翰·盖伊的剧作《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讲述了20年代伦敦一个强盗头子和乞丐王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曲折故事,被誉为童话般的轻歌剧。
4、《卖花女》(Pygmalion)
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的好莱坞据此翻拍了电影《窈窕淑女》。
5、《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一个发生在后半夜的故事,由凌晨到黎明,一对结婚二十年的中年夫妇,同一对前来拜访的青年夫妇的聚会,聚会以神经质的对话开始,在争吵,讽刺,挖苦,揭露伤疤,性,和疯狂过后的平静中结束,当黎明到来之后,四人又回到虚伪的生活中,无论他们之间有多么大的矛盾。
㈢ 德国电影的有声电影
1927年,一直从事实验电影、探索寻找新电影语言、拍摄抽象电影的W.鲁特曼拍摄了对纪录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柏林──大城市交响曲》;1928年,他又创作出有声实验片《周末》、《鸣响的浪潮》和《德国无线电》;1929年,又完成了第一部德国有声纪录片《世界的旋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德国电影业经历了第二次短暂的繁荣。有声片是从拍摄最能反映音响效果的歌舞片、喜剧片开始的。大获成功的首先是《加油站的三个人》(1930,导演W.蒂尔),片中爱情加歌舞,一派升平。而此时正是经济危机时刻,全国有 300万人失业。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是政治危机,德国徘徊于法西斯主义与革命之间,许多电影工作者则在这两极之间摇摆。最典型的人物是L.里芬施塔尔。她先和左派的B.巴拉兹 合作写剧本,自导自演了影片《蓝光》(1932),然后又成了希特勒的最忠实的追随者,拍摄宣传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影片,如《德意志的胜利》(1935)等等。而G.W.派伯斯特,在他的第一部有声片《1918年的西部战线》(1930)之后,放弃了他的“新客观派”,根据B.布莱希特的原作拍摄了《三分钱歌剧》,描写了警察和小偷狼狈为奸,国王加冕典礼的豪华仪仗队和失业者的凄惨行列相遇,对现实做了辛辣的嘲讽。他的第三部有声片《同志之谊》(1931)又突出地表现了和平主义思想。待到希特勒的威胁日益明显的时候,他干脆放弃了现实问题,去改编畅销小说。有声电影初期,乌发公司把美国着名导演斯登堡,请去拍摄了一部根据H.曼的小说改编的影片《蓝天使》(1930),由M.黛德丽和从美国回来的强宁斯,E.主演,获得巨大成功。
㈣ 推荐歌舞电影
国产的:
邵氏 时期的 黄梅调 电影,普遍都非常出色,其中尤其以 梁祝 为最佳代表!~
国内歌舞片,比较出色的不太多,徐克的 上海之夜 可以看看!前两年的 回家,要求不高也可以看看。
国外的:
因为发现,LZ没说音乐之声,所以,我也写上了。
因为音乐之声 是 绝对的歌舞电影中的 NO.1。经典到已经不需要介绍了。
宛如青春气息
流落异乡
歌舞电影:娱乐世界 三部曲, 部部经典,不过基本上都没有中文字幕。
倾听里斯本
一夜狂欢
一往无前
柳媚花娇
闪亮之光
芝加哥
我不在那儿
八月迷情
比特与狼
成名之路
一生的唯一
疯狂的女孩
红磨坊
猫王
三分钱歌剧
花都艳舞
月宫宝盒
浮生若梦
雾都孤儿
歌舞中国
雨中曲
放牛班的春天
木偶奇遇记
小飞侠
屋顶上的提琴手
以上参考自:VC的音乐歌舞 电影,IMDB评分 7+
㈤ 求好看的一部电影
让子弹飞
㈥ 拜求电影\文学达人:电影狗镇(由拉斯·冯·提尔拍摄)的原着是什么好比,让子弹飞 根夜谭。。。改编
很遗憾的告诉你,《狗镇》不是改编自什么原着,剧本完全是由丹麦着名国宝级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原创的。
拉斯·冯·提尔,丹麦着名导演,1956年4月30日出生在丹麦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第一台8厘米摄影机是祖母买给他的生日礼物,由父母亲提供的自由生长空间,成就了他对影像诠释的无限可能。
不过导演提到:影片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布莱希特作品《三分钱歌剧》中的一首歌《海盗杰尼》。
影片也表达了冯提尔对美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尽管他从未踏上美利坚的土地。《狗镇》是他继“金心三部曲”后推出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这一生一直在对美国社会提出批评,——按照在我的观点中它所呈现的状况。我没有到过那里,但我对美国的理解是基于大量的信息和图像。和那些想拍丹麦,比如拍安徒生的美国人对丹麦的了解相比,要多得多。美国在我的意识中占有的部分,比丹麦在他们头脑中所占有的,大很多。”
冯提尔极其迷恋那种只使用一台摄影机、两个演员和一块灰色背景幕的拍摄方式。他采用这种刻意简化的拍法是为了与当代那些使用昂贵的布景和电影技术的影片加以鲜明区别。“我是那么地钦佩像库布里克这样的导演,他可以为了光线合适的镜头在山里等上几个月。当你能够在一分半钟以内用电脑做成同样的事情时,我就不再感动。”
冯提尔相信他的这种风格能够强化观众的观影体验:“观众变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空空的舞台作为一种装饰性设置,一种众所周知的固定形式,并没有太大意义。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聚精会神地完全把兴趣放在人物、演员和故事上。“这种技术就像心理放大镜,更贴近人物。”当然他对观众能否认同他的这一美学尝试没有太大把握。
㈦ 想看一些比较经典的电影---请各位高手提供片名。。。谢啦
比较多
1.魔戒三部曲 穷尽你能想象的视觉极限 体验前所未有的磅礴与大气
2.夺宝奇兵系列 满足儿时的探险和寻宝梦想 美国式的幽默与动作 福特的不老身手
3.大镖客三部曲 美国西部的黄沙和快枪 牛仔的标准和理念 硬汉对决的爽快
4.教父三部曲 见识不一般的无形权力 感受男人的责任 能力和一些无奈
5.谍中谍三部曲 特工的悬念生涯 刀刃上的舞蹈 智慧和身手的较量
6.第一滴血系列 虽然续集有狗尾续貂 但从第一集开始就让人知道每个男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兰博
7.洛奇第一部 老人与海的翻版 美国式的不败精神 打不败的人
8.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 ,桥 那个年代的激情和热血
9.虎胆龙威 英雄的不死神话
10.肖申克的救赎 男人不光有反抗和无敌 还有忍辱和负重
还有好多 先说这些吧
㈧ 堕落少女日记的电影导演
格奥尔格·威廉·派伯斯特(Georg Wilhelm Pabst,一般写作G. W. Pabst),奥地利导演,被认为是德国默片时期“新客观派”(即新写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没有欢乐的街》(Die Freudlose Gasse)、《一个灵魂的秘密》(Geheimnisse einer Seele)、《三分钱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和《同志之谊》(Kameradschaft)等。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患上了糖尿病,1957年,派伯斯特加患帕金森氏综合症,不得不永远地结束了他的电影生涯。1965年,奥地利教育部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他计划与次子Michael Pabst合着的传记没有完成。 1967年5月29日,派伯斯特在维也纳因急性肝疾去世。
㈨ 关于电影电视报纸这类媒体的英语故事,要有情节的,三百字以上。或者能找到这样文章的网址也可以
【片名】Dogville (2003)
【译名】狗城/狗镇/厄夜变奏曲
【年代】2003
【国家】美国
剧情:
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洛基山地区。
美丽的女郎格蕾丝为了躲避一伙匪徒的追捕,逃进了一座偏僻的小镇道格维尔(狗镇)。汤姆自封为小镇的代表,在他的劝说下,这个小小的社区同意收留格蕾丝,同时格蕾丝答应为居民们工作以示回报。当匪徒们侵入小镇进行搜寻时,道格维尔的居民开始为他们保护格蕾丝所冒的风险索取更高的酬劳。格蕾丝逐渐意识到在这座镇上,善良其实只是相对的。
但她也隐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非常危险。道格维尔将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
影片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布莱希特作品《三分钱歌剧》中的一首歌《海盗杰尼》。影片也表达了冯提尔对美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尽管他从未踏上美利坚的土地。《狗镇》是他继“金心三部曲”后推出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这一生一直在对美国社会提出批评,——按照在我的观点中它所呈现的状况。我没有到过那里,但我对美国的理解是基于大量的信息和图像。和那些想拍丹麦,比如拍安徒生的美国人对丹麦的了解相比,要多得多。美国在我的意识中占有的部分,比丹麦在他们头脑中所占有的,大很多。”
冯提尔还不失时机地借影片发表了他的政治意见:“年轻的时候我是共产主义者,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多少有些属于左翼。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影片是对于美国的批评,同时又不是,因为它与今日丹麦政治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甚至与伊拉克战争也有平行关系,尽管这种联系不是有意为之,可我确实对那场战争非常反感。我为丹麦的参与感到耻辱,对这次战争不抱任何同情与尊敬。”
电视剧也给影片带来关键性的灵感。冯提尔极其迷恋那种只使用一台摄影机、两个演员和一块灰色背景幕的拍摄方式。他采用这种刻意简化的拍法是为了与当代那些使用昂贵的布景和电影技术的影片加以鲜明区别。“我是那么地钦佩像库布里克这样的导演,他可以为了光线合适的镜头在山里等上几个月。当你能够在一分半钟以内用电脑做成同样的事情时,我就不再感动。”
冯提尔相信他的这种风格能够强化观众的观影体验:“观众变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空空的舞台作为一种装饰性设置,一种众所周知的固定形式,并没有太大意义。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聚精会神地完全把兴趣放在人物、演员和故事上。“这种技术就像心理放大镜,更贴近人物。”当然他对观众能否认同他的这一美学尝试没有太大把握。
虽然这是一次实验,还是引来了不少明星的加盟。从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哈里特•安德森以及劳伦•芭考尔这样的老一辈,到杰洛米•戴维斯、切洛•塞维妮这样的后起之秀,都不计戏份多寡的参加演出。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妮科•基德曼,她的名字已经为影片的销路提供了最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