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电影《命运之门》(《雷管》)的详细分析。别处粘贴来的也可以,自己写的也行。
《Primer》据说花了七千美金拍成。国内译做《雷管》。在电影院里我看的挺入神,看了一半,我忽然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个片子在说什么。吸引我的是片子感官上的功能:它的画面拍得粗旷简练干净利索,剪辑大胆而爽利,音乐也做得情绪很足,但有一个毛病是所有这些手段基本上没有叙事功能。整个片子的叙事完全是靠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画外音完成的,因此实际上把这个片子的文字对话掐了,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当我把耳朵堵起来,努力不看字幕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根据银幕上晃来晃去的几个穿白衬衣打领带的小伙子的形象编一个很完整的同性恋故事(更确切的是一个讲同性恋的画外音),而实际上这片子是一个关于时间机器的低成本意念科幻片。但这一切其实并不影响我看这个片子,因为它的画面与剪辑与音乐所构成的那个立体空间,已经给了它一个完整的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片子的“感官意义”(语言的限制,虽然不喜欢但暂时想不出另一个词来替代)。有没有那个故事已经不重要了。电影在这里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可以是一个扯淡,或者糊弄观众。其他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另有一个广大的空间等着它们去填充。
在看克里斯蒂安·梅兹写的《电影的意义》,看的极其郁闷。原因之一,这些电影学的教授不停的在追求画面,剪辑,声响,声音……总之电影之中的一切的“意义”,恨不得用动词变位和时态来把它们整理和分类,例如他要用话把长镜头所代表的意义写完,可以分成几十个门类,相互之间套满复杂的逻辑关系,而把镜头从它构筑的情境中完全抽离出来。其实这也难怪他们,因为很多人就是这么拍电影的,上次和WS同志在MSN上讨论这个问题,我举了一个例子但话没有说完:我说有的人在剧本里写了,这个人拿起杯子,于是导演用两个镜头完成:一个全景拿杯子,一个特写照拿杯子的手。如果剧本里写了,他悲伤的拿起杯子,导演会对演员说,你的手要抖一点。WS同志提意见说,现在北电再傻瓜的教师也会对学生说,别在剧本里写形容词。我说,其实这是一样的,因为一个野鸡导演会在心理想,悲伤一点,于是他会对演员说,手要抖。如果这是一个恐怖片,他可能会想,我应该来一个仰拍,前实后虚,然后让灯光师打个轮廓光,把人的脸遮掉,只有前景里颤抖的杯子……等等等等。这其实没有区别,因为归根结底这是那几个字“悲伤”或者“恐惧”在起作用,稍微不同的是一个写在纸上,另一个是人心里想的,然后所有人动用所有的技术手段去追寻和实现这几个字在画面和声响上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有限的“意义”制度化和结构化了无限的可能性。我看很多电影的时候都这么想过,如果不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个电影根本可以不拍,导演可以把对话和画外音加两句解释而写本小说出版,这个对“意义”的追求其实更省事,更自如,成本也更低。(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文学在电影中的地位,有很多文学意义很高的电影我也喜欢,因为最基本的,我也喜欢看小说,最初在看电影之前,我也是看王老师的书长大的。)
我费了些劲儿解释Inland Empire,过后想想其实我对这个环环相套的逻辑其实并不感兴趣。我第三次看这个片子,我发觉这么让我喜欢的是那几个兔爷,是那个邻居老大和Laura Dern之间匪夷所思的眼神交换,是Laura Dern突然跳起来大叫“It sounds like the dialogue from our script!”的那一刹那,是波兰大街上那个阴郁的雪景——它们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最起码的,它们不是“意义”的产物,而是“意义”的创造者,“意义”只不过是这些东西混合爆炸以后产生的最基本的衍生物之一,还有别的东西,跳过“意义”这个媒介直接刮进脑子里了。最重要的,这些东西的产生不需要通过人的理性的大脑翻译。这个是看一本小说或者一台话剧而无法获得的。
其实仔细看很多电影都能看到这个我称之为“无奈的分裂”。比如《Deja Vu》,都说Tony Scott是个烂片导演,我绝对不同意。每次看他的电影,我都感觉叙事和电影本身裂成了两个部分,他根本不管故事是什么,有点疯狂的用他的技术手段,使劲浑身解数让一切都流动起来,那个感觉就像《亚基拉》的结尾,一个庞大的身躯(电影本身)要从一个狭小的蛋壳(故事)里拼命挤出来,然后在空中猛烈碰撞爆炸。每次我都看的很享受的说,不是故事,那是个扯淡,而是他用技术手段构造情境的能力。类似的,还有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武打和黑帮电影,比如,《黄飞鸿》系列,简直分裂到家了,故事扯到天边去了,真正的气势是在那个脑子转的发疯而创造出来的动作和剪辑中碰撞爆炸出来的。还有鼻祖的鼻祖,好莱坞片场年代,那些努力摆脱文字意义设计画面与光影的大师们。
更深的一层,有人要究,电影不附带“意义”,如何完成它的社会功能,换句话说,如何去完成少数精英所谓的反思,批判、反叛、解放和“人文关怀”(靠,这是一个始终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词)?首先,比如,戈达尔在他的片子里杀了一堆警察,烧了一堆汽车,念了一堆语录,结果如何?在欧洲和美国的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个抽大麻的青年,聊到最后你都会发现丫会告诉你,democracy是一个好东西,我们应该为它骄傲,所有这些人都是这个社会某种程度上的既得利益者,这是资本主义的利害之处,“意义”虽然可能是一颗炸弹,但是资本主义派送它的时候把引信拆掉了,它可能有威力但永远不会爆炸。最后它的功能更像麻醉剂,安抚所有人躁动的神经。
再次,从人的本能出发,最浅显的例子,小时候政治课揪着耳朵灌了一堆社会主义,别说相信,记住了多少?
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和他们夹在书包里的“意义”,始终都是镶嵌在理性结构化社会中的一个轴承,这个结构化社会正面写着“意义”,背面写的就是资本主义,他们是一张纸的两面而已,身体钻在这个套子里就不可能把脑袋伸到外面来思考。反过来,要颠覆它最好的办法,说的俗一点,就是不尿这一壶:听起来荒诞,但我相信确实是这样,跳过“意义”的铺陈,拍一部用感觉和感觉所控制的手段来爆炸画面,爆炸声响,爆炸剪辑的电影,哪怕是一部武打片,也能让还没有完全“精英化”的人从牢固的思维框架中挣脱出来一会儿,保持一下人类的本性,这个电影化手段创造的情境是“反叛”的最好方式之一。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手段可以颠覆目的。
Ⅱ 求《命运之门》(《雷管》)详细影片分析。
楼主是电影专业的么?对这种小小众电影也不放过~~呵呵,这部低成本的小电影 剧情确实很难看懂哦~ 我看过两遍 还是没有完全理解。下面是关于影片的 分析 希望能帮到楼主!
影片前三十分钟,主角Abe和Aaron,同在一个四人小组里,白天在公司工作,空闲的时候在仓库从事研发副业,并且希望得到风险投资的注意。
不过后来Abe和Aaron两人开始找借口支开其余两人,独立完成设备,这是因为他们从这台机器身上发现了有趣的事情:首先是它可以减轻任何物体的重量。其次它可以使时间延缓。最后,Abe发现,他们无意间竟然制造了一个时间机器。
在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说明:
1、这台机器的工作方式。机器对时间的回溯作用不能持续太久。具体时间是机器开始的时间。即在6:00打开机器,五分钟后机器预热(“wind up”)完毕,达到运行状态,时间是6:05。六小时后,也就是在12:05时关闭机器,等机器降温(“wind down”)以后迅速进入机器,机器内部时间就会从12:05逐渐退回6:05,当然所需要的时间也是6小时。然后机器会在6:05和12:05之间来回循环。(在任何时刻退出机器应该都是可行的,不过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示这一点)
2、取代:这是时空旅行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另外一部影片《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中也有阐释。即 我(称Me_1)在12:05进入机器后在机器中待六个小时,回到了6:05,这时我已经变成了Me_2,Me_1还在做他应该做的事,然后Me_1会在12:05时进入机器。这样,这个世界上就只存在Me_2这个我了。所以只要在这六个小时内互不照面,就不会互相产生影响,这在剧情中也有体现,即躲在宾馆隔绝联系,最后目送过去时的Abe和Aaron拖着气瓶进入机器。(当然在各个世界里,这个情况是递归的,就是说Me_1会变成另一个Me_3……)
好,那么继续我们的故事:
Abe构建了一个原型机,足以容纳一个人,在经过了一次时空回溯后,把详细情况告知了Aaron,并且带Aaron目睹了自己的过去时进入时间机器。Aaron知道后,他们又做了另一台机器,使得他们两人可以同时回溯时空。两人最初用时间机器上炒股,因为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去窥探未来的股市行情。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渐渐开始有冒险的想法,即回到过去并对过去的自己发生影响。诱因是一个叫Thomas Granger的人,竟然使用了他们的其中一台时间机器回到了过去。(影片中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于是他们在Thomas Granger回溯时间的过程中打开了机器,使机器中的Thomas Granger变成了植物人。
Aaron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和Thomas Granger有过些许接触所致。然而Abe并不这么认为,他得到的结论是:时间旅行是太危险了。这导致后来,他使用机器回到过去试图阻止过去的自我。(这时候他用的是第三台机器:Abe在一开始就制作了另外一台机器并开启,称作“failsafe”,为了能在特殊情况下回到最初始的时间点。)
然而,Abe却不知道Aaron已发现这台“failsafe”,也许就是Aaron把它用在了Thomas Granger身上,并一直用它来反复介入一起猎枪男事件(在此期间他是带着耳机的,影片中可以据此来判断。他带耳机的目的是为了播放过去时进行过对话的录音,目的是为了重复相同的话以最小限度改变历史),同时,Aaron重启了“failsafe”的起始时间为自己使用“failsafe”后,也就是说任何人无法用“failsafe”回到Aaron之前改变历史。在不知道多少次回溯后,他发现每次介入后,持枪男后来的行动是无法预见的,所以最后他意识到只能当场阻止持枪男。最后,Abe终于在猎枪男开枪之间阻止了他,于是Abe成为那场聚会的英雄。
由于Aaron重启了“failsafe”,当Abe试图阻止过去的自己时,使用的“failsafe”已经不是自己设定的那个时间了。所以当他在机器里度过了三天22多个小时后,见到的仍然是带着耳机背诵录音的Aaron,也从Aaron那里得知了一切,包括使用“failsafe”回溯时间,使用录音,最后Abe说服Aaron一起“再一次”阻止了猎枪男。
其实影片的时间线是顺序的,只不过分清谁是Aaron_1,谁是Abe_2比较困难。其实他们在股票那次回溯之后,就已经开始各自使用“failsafe”独自回溯了。他们都试图改变历史,不过由于观点意志的不同,两人经历的是非常不一样的时间旅行。对于机器的使用,他们的意见是逐渐分道扬镳的,这导致了最后友谊的破裂。其实在影片中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逐步分裂,他们之间的互相猜忌,互相欺骗。所以影片虽然比较难看懂,但主旋律是两人的友谊,因为时间机器而破裂的一段故事。
最后,Abe并没有跟Aaron一起走,他留了下来,继续尝试阻止最初始的Abe和Aaron,也就是影片名称寓意的“Prime-er——初始者”。而Aaron却远走外国,影片最后,他正在试图建造一个房子大小的时间机器。
读到这里,相信你应该初步了解了这部影片的架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里的时空观是和以往科幻作品中的时空观不同的。以往的时空观会说,在回到过去后,过去的当事人是会按照一条“命运之路”原封不动地重复所做过的事的,历史是确定的,这多多少少具有了宿命的意味。然而影片的时空回溯,即使回到了过去,当事人作为人的不确定性是相当大的,这也是为什么Abe只能在最后一刻阻止猎枪男。这种观点貌似能够很轻易地消除祖父悖论,即当事人不可能回到时间机器被造出来之前的时刻,但在短时间内仍然是有缺陷的:如果我在12:00回去6:00,并随后阻止尚未进入机器的“我”,那么“我”就不可能进行时空旅行,我就不存在了。
其实说到这里我才发现,为什么有点科学知识看来这部影片就是个joke,如果不是那5分钟的所谓“预热”,你穿越回去,就立马和那边的你打照面了,而那边的你正刚刚启动了机器,就看到你从机器里钻出来了,笑。。。
作为小成本影片,这部片据说只花了这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7000美金,可以说是超小成本。如果能完善剧本(不知道这个剧本有没有完善的可能,或者天生就漏洞百出),增加投入,说不定也是佳作一部。最近小成本的科幻片层出不穷,也让我看到了科幻这条越走越贵的路有了新的希望,并不是特效就能取胜,《Moon》《Man from the Earth》都是非常好的例子。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种小成本科幻,因为它们经得起琢磨,而且越琢磨越有味,那些宏大场面的感官刺激早已审美疲劳了。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7000美金的制作,得到的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部影片,即使在很多地方存在漏洞,拍摄、演员、配乐上也很粗糙。能看懂这部片子,很锻炼你的思维的。或者说,折磨你的思维。。
最后 感谢豆瓣的小猴同学
同时 也希望帮到了楼主!
Ⅲ 天空之城讲的什么哦
《天空之城》是一部宫崎骏由Jonathan Swift写的小说《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萌生创意而作的电影,某些人认为其故事情节较为传统,但这不等于它没有新意,相反,《天空之城》一剧充满了很多新元素。电影中近乎完美地刻画出故事所发生时代的世界的景观,有点科幻色彩,也有点神话色彩,还有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味道,诸如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黑漆漆的矿洞,飞空艇,像泥塑的机器人等等…… 紧张激烈的情节贯穿整部电影,但蔚蓝的天空和浓浓的白云反而将尖锐的冲突淡化得更耐人寻味;人物的表达很多时候不是靠台词而是靠人物的具体动作,使人物的性格更显深刻。 小姑娘希达(Sheeta)是传说中“天空之城拉普达(Laputa)”王族的后裔,那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几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为何,希达的祖先离开“天空之城”,抛弃发达的科技,在地面上过起隐居的生活。然而一天,几个不明身份的男子出现在她家门口…… 主角:帕索和希达故事由希达所坐的军队飞行船遭到空中海盗的袭击而开始。争斗中希达从万米高空的飞行船上跌落下来…… 故事另外一个主人公少年巴斯(Pasu)是矿工机师的徒弟,这一天收工时,发现天上有个亮晶晶的东西正在慢慢地下落。是什么?UFO?他飞也似的跑过去,发现是一个好可爱的女孩子,在一团蓝光的包围下从天上飘下来了…… 第二天希达在巴斯的房间里醒来,发现房里有一张“天空之城拉普达”的照片。这是巴斯的父亲冒着生命的危险历尽艰险才拍到的真正的天空之城,但除了斯威夫特之外,没有人相信他。于是父亲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了。巴斯发誓,一定要向他人证实,世上真的有天空之城存在! 嗅觉灵敏的海盗很快就找上门来了。接下来就是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追捕与逃跑镜头,最后二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掉入万丈深的矿井,希达戴的飞行石又一次发光,令他二人安全飘落。矿井中,飞行石和井下的矿石发生共鸣,原来这里曾是开采飞行石原料的地方,但提炼飞行石的技术,传说只有拉普达人才掌握着。 二人刚出矿井,就被军队的人抓住了。希达被带往要塞,在那里,一个叫穆斯卡的人给希达看一个巨大的机器人,说是从天空之城掉下来的,凭当时的科技无法令它再启动。当天晚上,希达念起祖辈所流传的寻求帮助的咒语,飞行 飞行石石发出光,令机器人再次活起来,整个要塞变成火的海洋。 巴斯趁乱和海盗达成联盟飞入要塞救出了希达。匆忙中希达丢失了飞行石,而穆斯卡得到了宝石,命军队按照宝石上圣光的指引,飞向天空之城。另一方,海盗妈妈从希达的记述中算出了天空之城的方位,带着希达的二人乘海盗飞艇全速前进! 即将到达之时,忽然前方出现龙卷风,和穆斯卡的舰艇又狭路相逢,交战中巴斯和希达的滑翔机被卷入龙卷风里。 这里是被上帝抛弃的领域,自然的恐怖与众神的愤怒在这里集结,飞越浓重的黑暗,在纵横飞啸的电光中,穿过闪电的回廊,突破生与死的界限,命运之门再次敞开在少年的面前……龙卷风的中心,正是传说中的飞岛“天空之城拉普达”!这儿是寂静的天堂,只有机器人值守的空中都市,植物和远古生物的家园。 宫崎骏的作品中,科学技术最好的地方就是没人居住,在柯南的“未来世界”以及“天空之城”都是如此。反之,“风之谷”中为生存而奋斗着的人们虽然只有古老的技术,但却是机器的主人,《天空之城》的飞行海盗们也是这样。 穆斯卡抓住了海盗们,也来到了拉普达,他迫使希达和他一起进入中央控制室,启动黑石碑上的文字,即将开始他称霸世界的野心。希达抢回飞行石,为了阻止穆斯卡,她和巴斯一起念起毁灭一切的咒语:巴鲁斯。拉普达解体,邪恶和助纣为虐的武器系统一同化为大气层的火球坠入海中,而使拉普达漂在空中的巨大飞行石结晶载着拉普达的生命之树,上升到天空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