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习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感受。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表情扭曲的呼号者、锯齿般的灯光、濒死长嘶的战马……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出无尽的阴郁与恐怖,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被纳粹德国空军夷为平地,愤怒的毕加索用半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❷ 格尔尼卡好看吗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0Vum0z0UpLaKTlKpVs04Ng
《格尔尼卡》是科尔多·塞拉执导的历史爱情片,詹姆斯·达西和玛利亚·瓦沃德出演。该片讲述了男主角和女主角在西班牙一个叫格尔尼卡的地方相遇的故事。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影片,男主角是一个记者,而女主角则是在政府审查部门工作,从职业角度看男女主角无疑是死对头。两个人在西班牙一个叫格尔尼卡的地方相遇。
❸ 《格尔尼卡》的作者有什么生平事迹拜托各位了 3Q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共产党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❹ 我画的《格尔尼卡》,感觉怎么样如题 谢谢了
模仿的 是还挺像~ 可是要注意 重叠交叉的地方要交代清楚 不要让人看着有种乱的感觉 同时要把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社会、阶级现象的问题表现出来 还有就是线条不够流畅 其他的感觉不大……
❺ 毕家索的画《格尔尼卡》怎样欣赏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师 ]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 饶 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谈谈你的观后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机动
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作品《格尔尼卡》,问:作者是谁?作品名?
5、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二、初步感知(2分钟)
1、提问: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满、乱、压抑、无中心、视觉冲击力强、支离破碎、恐怖……)
2、小结:满、乱、支离破碎……(画面中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以致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构图呢?我想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
三、自主探究(8分钟)
1、自学课本,思考问题:
① 《格尔尼卡》的创作时间?画种?作者?(1937年油画)
追问:随意说说毕加索是怎样一位画家?——西班牙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② 《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愤慨、抗议、同情)
追问:1937年在我们中国又发生了那些类似格尔尼卡的事件?
(7·7卢沟桥事变,12·13南京大屠杀——前面短片摘自电影《南京大屠杀》)
③ 有人说毕加索“多才”、“多产”、“多变”,你怎么理解?
多才——在油画、版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各种艺术领域都有杰出表现。
多产——毕加索的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艺术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到现在为止,毕加索的作品被发现的就有6万余件。
多变——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大致分为:“蓝色时期”(忧郁)、“玫瑰红时期”(幸福)、“黑人时期”(几何化)、“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2、毕加索各时期作品欣赏。
3、小结:毕加索的作品确实令人费解,但当你了解了他的艺术语言后,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进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对毕加索及《格尔尼卡》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接下来我们以4人为一组,围绕《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细观察,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这些形象都有什么特点?(从动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这些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⑷ 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气氛)
2、各组选定代表上台讲解(当小老师)。
经过各组的热烈讨论,现在我们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参考答案
画面形象
表情动作或形状
象征意义
抱孩子的母亲
抱着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亲人的西班牙人民
举灯的女人
伸长胳膊、举着灯、灯光射向四周
(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恐惧、无奈
象征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的、受到残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断臂倒地的战士
拿着断剑、倒地、顽强斗争、死不瞑目
鲜花
盛开的鲜花
寓意画家对死难者的哀悼
灯
锯齿状、向剑一般发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马
被刺伤、仰头嘶鸣
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
牛
龇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残暴邪恶
和平鸽
飞翔
和平、希望
具体分析:
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亲”吗?
a、分析动作表情:抱着孩子,张大嘴——在干什么——仰天痛哭
b、由这个表情看出这位母亲内心是怎样的?(痛苦、悲伤)
c、为什么痛苦?(因为怀里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仅仅代表她自己么?还代表哪些人?(所有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这其实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② 拿灯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里?
躺在地上的是什么人?为何手持断剑?
问: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都象征着什么?
③ 高悬的灯象征什么?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④ 牛、马表情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a、马的嘶鸣象征什么?——痛苦的人民
(马——仰头哀鸣、痛苦——画家曾公开表示马在这里象征着人民)
b、牛头代表什么?用恰当词语描绘它的表情。
(牛——面无表情、龇牙咧嘴、冷漠——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c、问:为什么把象征法西斯的牛画在画面中?画家想突出什么?
(对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与凶残)
3、学生质疑:
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质疑:
① 画面中的这些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观众)
② 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夸张、变形、象征、对比、立体主义)
出示放大的人头、马头、牛头,分析比较。
与真人、真马、真牛比较,有何不同?——夸张、变形
人头、马头、牛头仅仅代表3个形象么?——象征意义
课件演示毕加索作品中的人头是怎么画出来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产生于法国,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重新组建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观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形象的各个角度,这是一种新的造型方式。毕加索是其重要的创始人;1907年《亚威农少女》就是立体派的开端。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
5、再次谈感受。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惨、痛苦、死亡、恐惧……)
6、故事激趣——机动
① 导语:毕加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光我们大家喜欢,就连那些德国法西斯们也是爱不释手。
② 讲述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7、小结: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度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自主表现(7分钟)
1、思考:对比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你觉得上课之前,你创作的徒手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机动
2、练习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请你以“战争之罪”为主题,尝试用立体主义、变形、夸张、象征和寓意等手法来创作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画。(可在前一幅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再创作)
② 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在画面上。
六、展示评价(2分钟)
1、说一说创作心得(2-3个创意比较好的作品)。
2、评一评:哪一幅画的最有意思?评出“最佳创意奖”。
评价建议:
① 作品是否是否围绕主题,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表现了自己的感受。
③ 画面有何优点?你有什么建议?
六、归纳总结(1分钟)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机动
附:问题解惑:
问题1:《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现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
问题2: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现有人口1.5万。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
问题3:现在德国人对他们在格尔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态度?(德国没有忘记那场悲剧。1997年时值格尔尼卡被炸60周年之际,德国驻西班牙大使专程前往格尔尼卡,代表总统就德国空军当年轰炸格尔尼卡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❻ 格尔尼卡之树好看吗
超现实主义讽刺战争影片。邪典电影。口味还是比较重的。BGM很有实验电影的feel创造出了更契合超现实的效果。背景应该是1937年的四月、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到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毕加索也有一副着名的壁画命名为格尔尼卡是描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痛苦。这部电影有许多超现实主义元素下的美丽景象、更多的则是令人震惊的画面、亵渎污辱宗教、酷刑和虐待等等。有个场景两个官员的湿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当今的政治和社会。对于喜欢艺术影像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不要错过。 查看原帖>>
❼ 《格尔尼卡(2016)》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詹姆斯·达西主演的
链接:
提取码:jtxf
《格尔尼卡 Gernika》
导演:科尔多·塞拉
编剧:巴尼·科恩、卡洛斯·克拉维霍·科沃斯
主演:詹姆斯·达西、玛利亚·瓦沃德、杰克·达文波特、英格丽·加西亚·荣松、亚历克斯·加西亚、巴巴拉·戈纳加、伯恩·戈曼、约阿希姆·保罗·阿斯波克、马库斯·奥伯豪尔、维克托克拉维霍、胡里安·毕亚格兰、伊琳娜·埃斯柯拉、乔恩·阿诺、埃莱娜·伊鲁雷塔、乌戈·席尔瓦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西班牙、美国
语言:英语、德语、巴斯克语
上映日期:2016-04-26(马拉加电影节)、2016-08-02(美国DVD首映)、2016-09-09(西班牙)
片长:110分钟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影片,男主角是一个记者而女主角则是在政府审查部门工作,从职业角度看男女主角无疑是死对头。这两个人在西班牙一个叫格尔尼卡的地方相遇。
❽ 格尔尼卡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2]
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3]
艺术鉴赏
主题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4]
共8张
格尔尼卡局部图
构图
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
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4]
象征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比喻了在战斗中最无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妇女,她朝着自由女神走去,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个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着战斗中不屈的战士,他手那拿一支剑,最妙的是他剑上的小花,赞颂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4]
名家点评
英国作家、画家、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罗兰特・潘多斯:公牛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并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线上出现的歌人,在画面上根本没有出现反面角色的形象。因为造成这些灾难的敌人是全人类的公敌,他们极其卑,也极为普遍,难以包罗在单一的形象中。所以,人们从画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伤的身体、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惊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这场灾难的恶魔却在这幅画中被省略。[5]
后世影响
衍生作品
2014年,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导演拍摄了电影《33天》,该电影讲述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6]
历史传承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7]
画家对这幅怀着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视的,他生前留下遗言说:只有当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时候,《格尔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国。佛朗哥死了以后,西班牙政府与保存这幅画的美国政府经过5年的谈判,1981年9月才将它隆重地运回了西班牙。[8]
作者简介
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市(Malaga),是当代西方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毕加索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箱装帧等方面。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习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9]
参考资料
[1] 王晓锋编,中外名画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5,第186页
[2] 郑春兴主编,世界名画品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4,第516页
[3] 吕翠凤编着,大学人文教育导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7,第133页
猜你关注
女孩子喜欢你的表现
女孩子喜欢的话题
个人贷款
途游斗地主下载
初次见 队长帮你快速读懂艺术品
毕加索用这幅画让法西斯哑口无言
这幅画是世界上反战名作,出自毕加索之手,他一直很关心战争中的妇女和儿童,枪子不长眼,受害者都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