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哪些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
德国文学名着
《格林童话》
《西利西亚织工》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浮士德》/歌德
《阴谋与爱情》/席勒
《海涅抒情诗选》/海涅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尼采
《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马斯·曼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
‘贰’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人物介绍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还在幼小的时候,人们就预感到他将是布登勃洛克一家未来的主人。人人都夸奖他“诚实”,是一个“商人”的材料,他祖父临死时给的嘱咐是“帮助你父亲”。托马斯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小约翰死后,他便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上台的时候,家庭的事业虽已盛极而衰,表面上总还算牢固。他表现出比祖父和父亲更有魄力,在活动上既能进取又很稳健。他在社会事业和市政建设方面兴趣广、野心大,因而成为市长的“左右手”。他在竞选议员时还击败了劲敌哈根施特罗姆。
托马斯以全副精力投入经商活动,凡事以家业为重。他感情的激昂和振奋,心境的忧虑和沮丧,都是和家庭的利益直接关联的。他并不是没有内心矛盾,例如同安娜的恋爱,但他能自觉地克制个人的好恶,服从家庭利益。在他的身上,没有对他的家业说来是没有意义的言论和行动。他的阶级本性和个性特征相辅相成,结合得如此紧密,去掉一方面,另一方面便不复存在。
然而,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正表现在这里:像托马斯这么精明能干的商人,发家致富的思想渗透到每个细胞,还是挽救不了这名门望族没落的命运。根本原因就在他所继承的祖传的经商思想和方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记得,被一家人视为“窝囊废”的克利斯蒂安一生中倒也说过一句正确的话:“认真研究起来,哪个买卖人都是骗子。”这句话引起托马斯无比的愤怒:这不但亵渎了商人的称号,而且污辱了以经商“诚实”着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可是,客观情况的发展逼着他思考:为什么哈根施特罗姆公司欣欣向荣,而自己的公司日见萧条呢?当外部矛盾日益尖锐、公司连遭失败的时候,他回味克利斯蒂安的话,不禁动摇起来,决心做一次冒险买卖。也就是说,他准备放弃他的“商业道德”,企图适应新的环境,虽然这无异于承认经商就是欺骗。可是,由于他举棋不定,犹豫动摇,这笔“暴利”生意也失败了。这个时候,家庭内部的矛盾也达到了高潮:托马斯个人幸福幻灭,弟弟越来越成为败家子,儿子没有希望继承家业……托马斯这才深切地体会到他一生活动的空虚,思想上爆发了总危机,只能用一点剩余的意志力勉强维持自己毫无意义的生存。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从信心十足到幻想破灭,深刻地表现了布登勃洛克一家没落的历史命运。 安冬妮是资产阶级妇女的一个颇为真实的形象。 她的性格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骄傲、 自负、 天真、 坦率, 主要特征是爱虚荣。
我们一开始就从她对待自己婚事的态度上认识了她这个人。她不喜欢、甚至讨厌格仑利希,恰巧在他求婚期间,她遇见了大学生莫尔顿,于是两人真挚地相爱了。她对于莫尔顿的自由、平等思想是不了解的,从她的社会地位分析,她本人早已享有莫尔顿所攻击的那个社会集团的种种特权,因此无法体会这些名词的全部内容。只是由于在婚姻问题上不够自由,她才觉得“自由”这个名词是“伟大的”,虽然同时也是“朦胧的”。那时候,资产阶级的习俗似乎还没有彻底熏陶这个天真的姑娘,她第一次领略到“自由”的空气。只是这种空气像海滨的空气一样,她感到是这样的新鲜,又是这样的陌生。
但是,安冬妮毕竟是一只长期禁闭在金丝笼里的鸟儿。她稍微吸了一点新鲜空气,就感到不如呆在笼里来得舒服,便又乖乖地回到金丝笼里去了。荣华富贵是她不能抛却的生活理想,她接受了她父亲的训词:“我们是一条锁链的许多环节。”她心甘情愿当一个“环节”,放弃个人自由,撕毁与莫尔顿的誓约,在满载荣誉的记事簿上亲手添上了一笔赏心乐事。
小说前半部写了她是怎样的性格,发掘了形成她这个性格的社会原因,接着便写她的性格特征在各方面的表现。我们看到,名门望族的虚荣感是这样深入到她的灵魂:对哈根施特罗姆一家人因妒忌而不屑一顾,为托马斯竞选议员表现出无比的热忱,为她富于离婚的法律知识而到处夸耀……
和托马斯一样,她也是献身于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事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更为怀念往日的光荣,对于未来充满更大的信心,这是因为她闭起眼睛、不肯正视现实的缘故。如果说,托马斯临终之前认识到布登勃洛克一家劫数难逃,安冬妮则至死也不省悟。她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灭亡的殉葬者。
安冬妮的一生正处在家庭走向衰落的最后几十年,她自己境遇也是同家庭衰落分不开的。然而这并没有使她灰心。处境越不幸,她的虚荣心越不容侵犯。她不是夸耀现在,便是追缅往昔的荣华。眼前能夸耀的东西越来越少,对过去荣华的追缅就越发频繁,到后来她的夸耀是那样空洞,那样可笑,使人感到她简直是在讽刺布登勃洛克一家了。最后她竟吹嘘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什么托马斯出殡那一天“很多人淌眼泪一直淌到硬胡子里”,而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但是,只要这样说能满足她的虚荣心,有没有这回事有什么相干呢? 本书的人物描写有时采用性格差异的手法,关系越近的人性格差异越大。克利斯蒂安是一个与他的兄妹性格十分不同的资产阶级人物。比起托马斯来,他是诚实的、直率的,也没有那么多的心计。可是,他活在世界上从来没有关心过别人,也没有想过自己对家庭有什么责任。他只关心一个人:他自己。他的全部注意力没有超出他身边的事情,尤其念叨他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病症。他同托马斯一样,也是个有才能的人。不过他的才能不是施展在家业上,而是模仿别人的姿态与声调,再有就是说废话。对于家庭的事业,他是个多余的人;对于促进这门望族的瓦解,倒可以说是个“功臣”。
作者着重描写他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空虚。这是他的寄生性的集中表现。任何一个剥削阶级的家庭都有它的寄生性,这是败家子产生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分析到最后,布登勃洛克一家人都是社会的寄生虫的话,那么,克利斯蒂安的寄生性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突出。 汉诺也是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他的悲剧在于社会环境与个人志趣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布登勃洛克一家唯一的继承人,他的责任是重振家业。这是社会在他未出世之前就已经给他规定好的任务。但是,他气质敏感,秉性懦弱,不适应也不喜欢这种明争暗夺的商业生活。他只喜欢音乐,希望家里人不要干扰他。然而他的父亲没有放过他:经常检查他的功课,灌输商业知识,带他去参加商业活动……这一切有没有使汉诺“潜移默化”呢?恰恰相反,托马斯的压力越大,汉诺越是内向,越是陶醉于艺术,陶醉于一件不会给布登勃洛克公司增加任何利润的东西。汉诺对于学校生活,也像对于商业生活一样地害怕。
汉诺看穿了尔虞我诈、相互吞噬的商业界,也看破了把威信、责任、权力、事业、普鲁士的纪律严明的精神奉若神明的生活。为了克服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他只有钻进音乐的天国。他认为那是一个“温柔、甜蜜、庄严而又能无限慰藉的音响的国土”。但是音乐艺术只能安慰人,却不能给人以希望,甚至会消磨人的生命意志。他感觉到音乐是美好的,但是这美好的东西“会吞噬一个人平凡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他厌恶他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包括商业环境和学校。本是为增强他的体质的海边度假,却使“他的心变得比以前更柔软、更任性、更敏感、更富于梦想了”。他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既不给别人希望,也不给自己希望;即使是在音乐方面他也只是一味地享受、消费,没显出要当什么家的苗头。这也是典型颓废派的一个标志——无创造力和逃避庸俗的生活。他对生充满了厌恶,只是一心沉浸在具有颓废意味的瓦格纳音乐世界里,希望“用艺术的行为去克服自己心中的虚无”。他所热爱的瓦格纳音乐就像一个不祥之兆,一团死亡的阴影,给他带来的只是生存意志的消磨。
‘叁’ 《布登勃洛克一家》主要讲了什么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0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它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大家族由盛至衰的历史,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颓败和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的过渡,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所显现的资本主义没落。
小说写了布登勃洛克一家4代人,由他们的鼎盛时代落笔,逐层揭开其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趋势与结果。小说一开头写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率儿孙搬进宽敞、华丽的大房子,显出一派红火景象。这位靠拿破仑战争中向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而发大财的资本家,是吕贝克城的一代天骄。他的“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有地产、车船、粮栈,资产雄厚、生意兴隆。他一家三代,人丁兴旺,宾客如云,气势不凡。
老约翰死后,他儿子小约翰继承父业,为人严谨、办事精干。虽不能进取以成更大事业,但守住已得家业,也还维持得可以。但此时德国已由自由资本主义开始步入垄断资本时代,吕贝克城出现另一位大资本家哈根施特罗姆。这位暴发户比狐狸还狡猾,他在竞争中略高一筹,常常挖走布登勃洛克公司的生意而自肥。在这位不顾死活排挤他人的强敌面前,小约翰显得一筹莫展。别人在蒸蒸日上,而布登勃洛克家的事业却停滞不前。也由于他女婿破产,他受不来梅案件牵连,再加时局动荡、战乱困扰,于是他家江河日下。小约翰只好乞求上帝保佑,陷于宗教迷信之中。
小说重点写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三代。小约翰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克利斯蒂安好逸恶劳,放荡不羁,他精神空虚,思想颓废,既不能读书上进,又对事业毫无兴趣。只是饱食终日,向女演员献花,把金钱挥霍在妓女身上。这位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败家子,到头来成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余年。女儿安冬妮爱慕虚荣,总回顾祖父时代的显赫。她又傲慢之极,对哈根施特罗姆家不屑一顾,她哥哥托马斯当了市议员,她更是趾高气扬。她幻想同富贵人家结亲,但却命运多舛,在家庭包办下,嫁给了市侩商人格仑利希。丈夫买空卖空,彻底破产,安冬妮离开他回到娘家长期寄住。嫁了第二个丈夫是个卑劣家伙,又回到娘家,本寄希望于女儿,但女婿又因商业欺骗下狱。连连打击使安冬妮在空虚绝望中了此残生。
第三代托马斯是布登勃洛克家中兴的台柱。他自幼聪明伶俐,是个商人材料。父亲死后,他挑起大梁。强力振兴家业,积极参加议政活动。他爱上花店姑娘安娜,但为门第而断绝感情,同富家女盖达尔结婚以增加资本。这位强人也难脱厄运,他受到竞争者排挤,政治失败,事业不振,家庭分崩离析,陷于绝境。他的儿子汉诺,自小无能,体弱怯懦,沉于幻想。全家寄希望于他,他却怕上学,怕约束,厌恶商业,只陶醉于音乐之中,不久也夭折。
小说以一个家庭的兴衰为线索,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又以哈根施特罗姆的上升对比着揭示垄断资本的得势。作者学习托尔斯泰手法,刻画了诸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落,内中含有作者自己家族的影子,行文之中不免对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流露出惋惜之情。作者既然看不到工人阶级力量,在小说中表现出悲观主义情绪,也是自然的。但从展示真实社会生活图画讲,它确是德国的一部杰出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肆’ 如何评价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家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德国文豪,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死于威尼斯》,是他的代表作。
托马斯·曼家境富裕,二十多岁成名,54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在威尼斯之死》还被搬上银幕之后,可谓作家中少有的幸运儿。《布登勃洛克一家》被中国人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那么托马斯曼就是德国的曹雪芹了(可曹雪芹比托马斯曼可潦倒多了)。可惜我没有看过,我只看过《死于威尼斯》,语言的优美、情绪的控制堪称大家。
《布登勃洛克家族》基本上是托马斯?6?曼本人的写照,这和《死于威尼斯》相似。作家丰富的阅历和高深的学问功底,奠定了他创作的作品每一步都富有深度和广度。这部史书巨着中,人物多达400多个,书信、票号,宴会的情景,甚至是窗帘的材料都做了严谨地描写,与《红楼梦》异曲同工。
死于威尼斯
我主要想说一说《死于威尼斯》:中年作家去威尼斯休养,在那里遇到一个俊美的波兰男孩。作家观察他,尾随他,和男孩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尽管是不伦之爱,可这份爱,爱得痴狂爱得虚幻,作家唯恐过于靠近而打碎这份纯粹的爱。瘟疫来临,作家不肯离去,在海滩边的躺椅上,凝望着心中的美的化身死去。
整部小说里作家阿申巴赫一个人,关于爱、欲望和死亡,其哲思的深度也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魔山》则被评论界称为“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划时代的交响乐性质的杰作”。我虽然没有看过,但基于对《死于威尼斯》的高超艺术手法和美学价值的初浅认识,有理由相信这本重量级的巨着也不会浪得虚名。
‘伍’ 为什么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当时德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当时德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全力揭示的正是“具有文学意味的”崩溃。作者通过一个家族的没落和一个家族的兴起,表明资本主义的竞争已经是从自由竞争时代进入垄断竞争时代。而作者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兴衰史又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灵魂变迁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