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看过一部叫“西施眼”的电影有什么见解
深夜洗漱完上床准备看会电视睡觉,没曾想偶遇了电影《西施眼》,于是欲罢不能又追完。之所以会熬夜看完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比较写实,但风格又有些文艺,还因为有马伊琍。
其实十多年前,电影刚面世那年,还在上大学时周末学校礼堂,就首次邂逅了这部电影。当时就很喜欢这种风格,也是第一次知道认识和喜欢马伊琍。即使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马伊琍不再青涩甚至清纯,经历了婚恋曲折,事业大红大紫,与当年有很大差别,但那种懵懂的好感依然在内心,虽然不常想起,但看到这部电影,觉得很熟悉又清新。
再看《西施眼》这部电影,依然有十多年前的感觉,清新,亲切,生动,接地气,还有嘎嘣脆的香榧,,更觉得马伊琍天生丽质的美女,那时候还没什么整容美女,化妆也很粗糙简单,但魅力很吸引人。
但是再次看《西施眼》,因为人成熟了,经历多了,看电影多了,就多了些思考和捕捉,除了对服装道具场景的感受,觉得很真实自然,更多故事设计和剪辑,多了些疑问和不解,直到最后也没看懂,估计十几年前也是这样懵懵懂懂看完的。
这个故事有三条故事线,而且都是女性。一个是马伊琍饰演的中学语文教师,她在职场与学生的故事,在情场与男友的故事,在家里与妈妈的故事,其实都是很普通的。第二个是越剧演员的故事,主要是在职场的起伏,婚姻变故等。第三个是小女孩,与小伙伴相约出去闯世界,结果被辜负了。
这三个女性角色,没有直接的人物关系链接,只在最后戏剧演出现场来了次没交集的擦肩而过,再加上穿插了倒叙顺叙插叙的剪辑手法,看起来觉得还是很生硬的三条故事线,只是通过简单的时空穿梭交汇了下,其实看不懂三者除了时空联系,有任何其他的关系和相似处,让人很费解,最后也觉得很生涩难懂。
而且最终也没交代三个女性的结局。中学教师是否见了外地回来的男同学,结婚好像也不开心甚至仓促,又好像想掩盖什么,看得人云里雾里。戏剧演员经历了被替换和离婚后重新演西施,未来会怎样。少女被伙伴放鸽子被打击后面目表情呆滞回家后,又会又怎样的情绪表达。总之看完依然是满脑子疑问,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或许这就是艺术片不同于一般故事片的风格和表达吧,总觉得导演有各种用意和深意,但就是不平铺直叙交代完,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回味总结。
但正如前面所说,现在的电影,观众侧重休闲娱乐,如果既不搞笑,也看不懂,看的累,自然很多人不喜欢,所以文艺片深沉的用意总是以苍白票房被回应。《西施眼》这部有些小众的故事文艺片,票房成绩自然不好。但是看过的观众,喜欢看的观众,不管看没看懂,还是觉得不错,所以评分也不算低。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很多,对于制作团队感受最深的是,导演管虎用心深,马伊琍演得也有点深,导演主演配合还是十分默契的。之所以有这样默契的配合,据说当时两人还是有些爱恋呼应的,当时还没大红大紫的管虎,喜欢马伊琍,但条件有限,也只能量身打造了这部没那么豪华,比较朴实节省的文艺片。只可惜最终马伊琍管虎的恋情,也如故事中男女主角的关系那样让人看不懂,即使登记结婚了,也让觉得不安。
(1)玄牝电影资源在那有扩展阅读
少女阿兮(杨倩倩饰)家住在百年老宅千柱屋里,在国家风景区五泻的三泻上开了个茶亭,每天为游客表演炒茶手艺。小苗(刘巨勇饰)是阿兮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带着哥哥在风景区里抬轿子,三个人总是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其乐融融。
阿兮和小苗都梦想有一天能到外面的世界去见识一下,于是他们开始偷偷攒路费。阿兮更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毫无保留地都交给了她深爱着并信任着的小苗保管,希望能和他一起走出穷山村,去上海共闯他们的将来。
然而,有一天,阿兮却发现小苗扔下了她,带上所有的钱、带着一床铺盖卷、带着一切可以带走的东西,却只留下她一个人走了。他甚至带上了他的傻哥哥,都不愿带上为他付出了一切的女人。
㈡ 《诸天玄牝之门》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诸天玄牝之门》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7wLiojsIxhG44T3BU7107w
简介:
遮天大世界:叶囡囡等找到大哥后,嫁给我好吗神墓大世界:师傅,求你收下我吧我等着救人地球高中生张皓,偶得诸天玄牝之门从此不断穿越诸天万界本书。
㈢ 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经 全文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㈣ 《五道森罗》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五道森罗》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OD4jcplBLqbfeWQhGVhsuQ?pwd=qhyk 提取码:qhyk
简介:
《道德经》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没有重生,没有穿越,没有买外挂。男主孟谷遇女鬼,历经磨难心不悔。花样翻新修五道,万界跋涉全靠腿。森罗即万象,世态皆炎凉。身在五道中,奈何我张扬!
㈤ 徐克有哪几部经典的武侠电影
提起武侠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掀起一波回忆杀。《笑傲江湖》《东方不败》《少林寺》《东邪西毒》《黄飞鸿》《七剑》《英雄》《奇门遁甲》《青蛇》《风云》《醉拳》等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经典。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它在一方面也象征着中国文化。中国的武侠电影通过镜头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清洁,展现出中国武侠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最具特色的武侠文化。
武侠电影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的影片《车中盗》,该部影片的题材为义士武打武侠电影。一直到1927年末,友谊影片公司推出影片《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紧接着,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在三年内连拍18部,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更是掀起了一片热潮。一时间所有的影片公司也都纷纷来投拍武侠电影。《荒江女侠》《红侠》《关东大侠》等武侠片都是当时拍摄的经典影片。到了六十年代初,香港的“邵氏”等电影公司又一次掀起拍摄”新武侠片“的浪潮。胡金铨的《侠女》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可见,当时的武侠电影在中国是有多么火。
如果是为了动作场面,那么如今的武侠片只见“武”却未见“侠”,而除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元彪、洪金宝、甄子丹等人之后,中国也再难出真正的武打明星,现在的武侠电影演员也必须是当红明星,不管会不会功夫,武打动作就让替身上。除此之外,现在的武侠片同质化太严重,各种大片不断重复的翻拍,武打动作也是万年不变,很难让观众发现新意,而各种武侠电影也落得票房惨败的窘境。
武侠电影文化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它现在的所处的窘境正是我们寻找武侠电影出路的最佳契机,还是希望中国电影事业能够多多分析它的现实困境,拍出优秀影片,振兴已经衰败的武侠电影,进而更好地坚守和传承侠义精神。
㈥ 求一部中国电影的剧本 尽可能完整 感谢
卧虎藏龙(剧本节选)
选自《卧虎藏龙》。
王蕙玲詹姆斯·夏慕斯蔡国荣
58.外
场景:城外黄土岗
人物:蔡九、蔡湘妹、刘泰保、碧眼狐狸、黑衣人、李慕白
时间:夜
◇三个人等在黄土岗上,暮天群鸦飞过这乱葬岗。
刘泰保:说来,就得守信哪!怎么还闻不到骚味儿?
◇一个老妇人头戴一顶帽子,帽沿塌下将脸遮住,拄着手杖爬上土岗。守候的三人交换一个眼神。
碧眼狐:蔡九,你这臭当差的,你不给我活路,我也不让你活!
刘泰保:你这老太太怎么张口就骂人哪?
蔡九:你要是束手就擒,也算你走了一回正道儿。否则的话,我今天就销了你的案!
蔡湘妹:爹!我给我娘报仇!
碧眼狐:小婊子!一起送死吧!
刘泰保:你个母狐狸,老成这样了还嘴硬!
◇黄土岗上厮杀得难分难解,这时除了蔡九力敌,蔡湘妹和刘泰保都只能打游击战,以偷袭的方式攻碧眼狐狸的虚处。
蔡九:小心她的点穴法!
◇话刚说完,刘泰保已经被点穴在一边动弹不得。
◇碧眼狐狸招招致人命,蔡九武功与碧眼狐狸在伯仲之间,两人打得不可开交。
◇一个人在高处观战。
◇厮杀中,一瞬间,另一把剑格开碧眼狐狸的剑,快速几个翻转就拆解了碧眼狐狸的招数,还有余裕帮刘泰保解穴。
碧眼狐:(惊讶)好!你们还有个打埋伏的!
◇蔡九、蔡湘妹和刘泰保皆愣住,暗夜光影里李慕白站在那里。
李慕白:武当派早该铲除你这个妖孽!──久违了!碧眼狐狸!
◇刘泰保惊诧的反应。
李慕白:你也许不记得我李慕白,不过,你不会忘记我师父江南鹤吧!──当年我在九华山闭关练剑,你冒充道姑潜入武当,盗走心诀,毒害我师父,今天该是你偿还这一段师门血债的时候了!
碧眼狐:──你师父可惜太小看女人,即使入了房帏也不肯把功夫传给我,叫他死在女人手里,一点儿不冤枉。
◇碧眼狐狸出招,李慕白试探剑招,碧眼狐狸眼露凶邪之光。
李慕白:你盗取武当绝学,十年练剑,只练得一身走火入魔的邪招,今天教你命送武当宗门剑法之下,对你,也不冤枉!
◇李慕白一出手,剑划破碧眼狐狸的左臂,观战的三人皆目瞪口呆,但与此同时黑夜中黑衣人出手挡李慕白的招。
碧眼狐:(狼狈中士气又一振)徒弟!来!来!该杀的都在这儿了!
刘泰保:狐狸还有徒弟?
◇黑衣人对碧眼狐狸斥喝一声。
黑衣人:走!
碧眼狐:不行!我得除掉那老蔡狗!
◇碧眼狐狸不杀蔡九不甘心,再战蔡九等人。
◇黑衣人有些急,犹豫一下,拔出青冥剑,李慕白惊讶。
李慕白:你是何人?青冥剑怎么会在你手里?
黑衣人:三代祖传,你是谁?你管得着吗?
李慕白:在下李慕白!青冥剑是我的剑。
◇黑衣人望着他,不说话了。
李慕白:不过,这把剑我送了人。
黑衣人:(心虚)那就不是你的剑了。
李慕白:不过,剑又被贼人偷走。
◇黑衣人突然进剑,李慕白接了几招便凝视黑衣人。她和李慕白在黑夜中对峙。李慕白出招试她,她招招应对一剑不漏,李慕白惊讶。
◇此时碧眼狐狸瞥见黑衣人和李慕白的剑法,脸上现出一股惊骇。
李慕白:你师父是谁?碧眼狐狸不是你师父,你这“玄牝剑法”从哪里学来?
黑衣人:(得意)随便玩玩!
◇就在碧眼狐狸闪神惊讶时,被蔡九顶了一刀哀叫一声,远处黑衣人听见便收剑施展轻功弹出数丈架住碧眼狐狸。
黑衣人:走!
碧眼狐:今天要铲草除根!
◇碧眼狐狸说时便发出暗器,蔡九一面躲一面以暗器还击。
◇李慕白正准备追击,黑衣人暗器飞来他一剑挡开,听到有人应声倒下,看不清是谁,突然听见蔡湘妹哇的一声哭出来。
蔡湘妹:爹!──
◇蔡九中镖于太阳穴当场气绝身亡,捕抓未成两眼不能闭上。蔡湘妹趴在父亲尸体上大哭,刘泰保慌张地看着李慕白。李慕白蹲下摸了脉替他把眼闭上。此时东方天色已渐转蓝,黄土岗成了老英雄的埋身地。
◇李慕白非常沮丧。
59.外
场景:京城街道/铁府大门前
人物:杂役、市井小民
时间:清晨
◇京城的又一天。骡马车过,市井小民为五谷奔忙,杂役泼街,却压不住已沸扬起来的尘土。
60.内
场景:铁府大厅
人物:铁小贝勒、李慕白、俞秀莲、刘泰保、蔡湘妹
时间:日
◇刘泰保,蔡湘妹站在人群前。蔡九的尸体停在厅外,有人将上面的布单揭起,铁小贝勒和手下们低头观看。
铁贝勒:这就是蔡九?
蔡湘妹:我爹,陕甘捕头蔡九。
铁贝勒:按说京城命案要由九门提督处置,而且,死的还是官差──你确定杀人者就在玉府?
蔡湘妹:以性命担保。
铁贝勒:(沉思了一下,指李、俞、刘)你们来。(对手下人指蔡)带她去后房安顿一下。
◇铁小贝勒走出大厅
61.内
场景:铁小贝勒书斋
人物:李慕白、铁小贝勒、俞秀莲、刘泰保
时间:日
铁贝勒:速战速决,拿到凭证,我还能去上面解决此事。若错,或者误,江湖上的朋友可就要有所担待了。
李慕白:玉府就一点儿担待都没有吗?
铁贝勒:没有凭证,就是陷害;有,另论。
李慕白:现在,两个贼人都在玉府,玉府如果放走了人──
铁贝勒:慕白,你是明白人,我就不多说了。
俞秀莲:这个事儿,刘泰保为什么不跟我说呢?
李慕白:我想,捉拿碧眼狐狸,我一个人足够了。没想到碧眼狐狸还有个徒弟。玉府那里,我去办。
铁贝勒:你去办,我看不妥。
俞秀莲:贝勒爷,您能不能找个什么借口把玉夫人和玉小姐请来呢?
铁贝勒:(感到困惑不解)哦?让福晋去请就是了。为什么?
俞秀莲:她们身上应该有凭证。
◇铁小贝勒和李慕白看着俞秀莲,满脸困惑。
62.内
场景:铁府花厅
人物:俞秀莲、玉夫人、玉娇龙
时间:日
◇俞秀莲与玉夫人和玉娇龙坐在旁,忙着挑选玉娇龙的嫁妆。
玉夫人:哎呀,真是过意不去,买了料子还要我们挑!到底是福晋,你看,有热闹的,有素静的,都用得上,我们嫁闺女,可让你们费心了。
俞秀莲:福晋这两天着了点儿凉,陪不了你们──
玉夫人:(小声)唉,我听说贝勒府上丢东西了,真是的,福晋这身体又不合适了。
俞秀莲:丢的东西,已经知道谁拿了。
◇俞秀莲看着玉娇龙,玉将目光移开。
俞秀莲:其实拿了剑的人能自己把剑放回去,贝勒爷给面子,也就不追究了。
玉夫人:那就好了,有时候下人手脚不干净,真是挺烦人的。
俞秀莲:您听说过一个叫碧眼狐狸的吗?
玉夫人:女贼!新疆的,听说过。
俞秀莲:几年前,她毒死了武当大师江南鹤,盗走了他的《剑法心诀》。昨天夜里她又杀死了一个关外捕快。
玉娇龙:(有些发抖但却未让人察觉)你说她杀人了?杀了个捕快?
俞秀莲:(温柔地对玉娇龙)有你在,说这些,不合适。
◇俞秀莲边说边为玉娇龙斟茶。话快讲完时她仔细观察玉娇龙的表情,茶壶一下从手中滑落。玉娇龙眼都没往下看,本能地出手快如闪电,把茶壶接住了。
玉夫人:(没有察觉)那这个人的手段也真是够高的。
◇铁小贝勒陪李慕白走过来。
玉娇龙:娇龙给贝勒爷请安!(行正礼)
铁贝勒:玉夫人安好,这位是李慕白,有名的侠士。
李慕白:玉夫人,玉小姐,幸会!
◇李慕白上下打量着玉娇龙。
铁贝勒:(对李慕白)玉小姐要出阁了。
李慕白:福气,福气。
63.内外
场景:蔡家
人物:蔡湘妹、刘泰保
时间:夜
◇屋内蔡湘妹收拾父亲的东西,落泪。听到屋外有动静,她前去开门,发现刘泰保站在外面警戒着。
蔡湘妹:来了怎么不进来?
刘泰保:给你守个门。
蔡湘妹:外头冷,进屋里来吧!
◇蔡湘妹回到屋里,犹豫了一下,又返回门口。
◇刘泰保身子微微一动,仍站在外面。
蔡湘妹:进来,两个人,就不怕打不过碧眼狐狸了。
64.外
场景:铁府大院
人物:无
时间:夜
◇夜,宁静而漆黑。
65.内
场景:铁小贝勒的书斋
人物:黑衣人(玉娇龙)、李慕白
时间:夜
◇月光下有个东西在移动。铁小贝勒书斋的窗户被人拉开,一个黑衣人爬了进来。黑衣人走到桌旁,将一把宝剑放在桌上。
◇突然,咔嚓一声,屋里被一支划着的火柴照亮了。一直藏在屋内的李慕白手拿火柴,慢慢地点着了一盏灯。
李慕白:这么晚了,还不歇着?
◇黑衣人急忙冲向桌子要夺回青冥剑,但李慕白飞身跃到黑衣人身前,挡住她的去路。
李慕白:还来了就好,再拿走,等于不还!
黑衣人:高兴就还,不高兴就不还!
◇黑衣人生气,要夺剑,拔出自己的剑,李慕白讶异黑衣人的身法。
李慕白:你师父在哪儿?
黑衣人:你管不着!
李慕白:我管得着。你师父杀了我师父,仇,当然是我来报。
◇黑衣人翻窗出去。
◇李慕白拿起归还的青冥剑,也翻窗追出去。
66.外
场景:铁府花园屋顶
人物:李慕白、黑衣人、得禄
时间:夜
◇黑衣人一翻便上了铁府的屋顶,她身轻如燕,以轻功飞跃,还有余裕停下来等李慕白,并且永远和他保持数丈之远,她来就是要挑战李慕白。
◇两人在房顶上飞窜,竟然可以不惊动家宅中的人。得禄披衣出恭,站在院子里,眼前的人影飞动如蚊蝇一样,他竟然没有看见,出恭完毕随即又一个哈欠转身回房睡觉。
◇黑衣人随即又把李慕白引出铁府。
67.外
场景:京城街道
人物:黑衣人、李慕白
时间:夜
◇两人追到京城街道的屋脊上,继续比斗飞檐走壁的轻功绝技。
68.外
场景:古寺
人物:黑衣人、李慕白
时间:夜,黎明
◇黑衣人急奔,跑上一座小山,腾身飞上高大的松树枝,又翻进一座古寺。
◇李慕白飞身进入古寺,一落地,黑衣人在一丈外停立,转身看着他。
李慕白:飞够了?
◇黑衣人不说话,怕说多了声音被记住,但得意在她眼中。
李慕白:功夫不错。不过你的剑法有点儿歪。师徒的道理就在这里,大理不可歪。这样吧,我收你这个徒弟,重新理剑法。男女不一样,大理应该是一样的。
黑衣人:(持剑)谁知道李慕白是不是虚名?
李慕白:(笑着)“李慕白”就是虚名,昨日我,今日我,明日我,都不在这三个字里。宗派是虚名,剑法也是虚名,这把青冥剑还是虚名,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说起来,盗剑是你,还剑也是你,不过在一念之间!
黑衣人:别到了庙里就说和尚的话。出招!──(着急)天就要亮了。
李慕白:那就快告诉我碧眼狐狸在哪里!
黑衣人:看招!
◇李慕白剑在身后游步接招,软腰迂回,黑衣人的剑根本不能近身,黑衣人越打越急,越急越气。
黑衣人:你来真的,别欺负人!
李慕白:来真的,你懂吗?
◇黑衣人一阵羞愤,更出猛招,她越猛李慕白越柔。
◇黑衣人眼见招招不能取胜,突然也改太极门的手法。
李慕白:噢,上路了。这样──这样就对了。
◇两人改慢打,手相格,眼睛盯住对方不放。
李慕白:“舍己从人”(顺势一拉,把黑衣人摔出去),才能“我顺人背”!(一本正经)教你一点儿做人处事的道理!
◇黑衣人羞愤使蛮力,李慕白抽宝剑,弹剑将黑衣人手中的剑震出手。
李慕白:刚才是第一步,下一步──
◇李慕白出剑,一招进剑便挑刺到她的下颔,下一步他就可以把黑衣人的面纱揭掉,但是他没有。
◇在那久久的僵持对峙中,黑衣人羞愤的眼泪就在眼眶里。
黑衣人:下手吧!
李慕白:何必?──你还要修炼。修武德才能体会静中之动的境界。
黑衣人:我输了,少费话!
李慕白:(温和)剑是百炼钢,剑也是绕指柔,不懂刚柔并济,不成剑家──
◇李慕白说出这些话完全是当下的冲动决定,说时都觉得字字险。玉娇龙的眼中有惊诧有顽抗,更有向往。
黑衣人:你为什么教我?
李慕白:我一直在找一个徒弟,能把武当派的“玄牝剑法”传下去。
黑衣人:你不怕我学会了就杀了你!
李慕白:既为师徒,就要以性命相见。我相信,碧眼狐狸未能泯灭了你的良心。
◇玉娇龙眼泪几乎要落下来,她不能就这样被收服,何况曙光已现。
黑衣人:想捡便宜,当师父,我不稀罕!
◇黑衣人一转身便腾空而去。
◇李慕白只身站在庙院,他的心开始活动起来。
69.内
场景:玉娇龙房
人物:玉娇龙、高师娘(碧眼狐狸)
时间:夜
◇玉娇龙悄声溜进窗户进屋。她摘下蒙面黑纱,却发现高师娘正坐在屋里做着针线活。
高师娘:该说你回来早呢,还是晚呢?
玉娇龙:你怎么还在这儿?你杀了人,不能再待在这了。跟你说过了,你会连累我们全家!
高师娘:要不是你盗走了青冥剑,别人怎么会发现我在这儿?你不小了,你以为拿走了青冥剑,是好玩的?我有份儿,你就有份儿。咱俩一起走。你要真当了什么朝廷命官的夫人,你会憋死的,天份也埋没了。来,我们师徒二人──
玉娇龙:我不会跟着你去做江洋大盗!
高师娘:你已经是人人捉拿的江洋大盗了!
玉娇龙:(气愤)我只想玩玩,干嘛走?走哪儿去?
高师娘:哪儿都行,想干什么干什么,谁想拦我们,就杀他个痛快,就是你爹也一样。
玉娇龙:你给我闭嘴!
高师娘:这就是江湖,恩恩怨怨、你死我活,很吓人,也很刺激,是吧?
玉娇龙:我已仁至义尽!
◇玉娇龙冲向高师娘,两人交手了几个回合。玉娇龙一下点中高师娘的穴位,使其动弹不得。
◇玉娇龙把她向屋外推。
高师娘:(慢慢起身)仁至义尽的是我。收你为徒是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一件事──
◇高师娘飞身扑向玉娇龙,但又被玉娇龙轻易地点穴不能动弹。
玉娇龙:你以为这些年来是你在教我《武当剑法心诀》吗?幸亏你认字不多。
高师娘:我依图,你依字,原来你留了一手!
玉娇龙:那些字,就算你知道也不能体会。你心里明白,你的功夫就只能练到这里,我藏而不露秘,也只是怕你伤心。
高师娘:……哈,要不是李慕白那天试出你的功力,我还真不知道你瞒了我这么多!
玉娇龙:师娘,徒弟十岁起,我就随你秘密练功,你给我一个江湖的梦,可是,有一天,我知道我可以击败你,师娘,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害怕?我看不到天地的边,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我还能跟随谁?
高师娘:走上了这条路,你怕的还在后面呢!
◇高师娘离去。
70.外
场景:玉府大门口
人物:高师娘、罗小虎
时间:日
◇高师娘身背一个小包袱,从玉府离去。街对面一个木杆后,罗小虎在观望,沉思。
71.内
场景:铁府书斋前花园
人物:李慕白、俞秀莲
时间:日
◇李慕白在房里练剑。他手握青冥剑,轻松自如,一招一式,寒光闪烁,煞是好看。他一个转身过去,却发现俞秀莲站在门口。
俞秀莲:高兴了吧?
◇李慕白面露尴尬,嘴里喃喃自语地说些什么,将宝剑放下。俞秀莲走进屋。
俞秀莲:你不能让她安安静静还剑吗?还了不就行了吗?
李慕白:我想知道碧眼狐狸在哪里。
俞秀莲:可是你又放她走了。
李慕白:你不是也想放她一马吗?我倒想收她这个徒弟。
俞秀莲:(有些激动,但又竭力不动声色)武当派收过女徒弟吗?
李慕白:(注意到俞的表情)破个例吧。
俞秀莲:她未必想做徒弟吧!
李慕白:现在还不想。
俞秀莲:她就要嫁人了。
李慕白:秀莲,这姑娘也许会成为一条毒龙,现在不收,日后恐怕收服不了了。
俞秀莲:女人嫁了人,会变的。
李慕白:嫁个草包的话──
俞秀莲:慕白,嫁人是她自己要嫁的,你别多操心。
◇俞秀莲转身就要走,李慕白挡她,两人都僵了一会儿。
李慕白:秀莲,你别急,你一急,我就不知道怎么办。
◇俞秀莲看着他诚恳的眼光。
李慕白:过了这么多年刀口悬命的日子,活一天算一天!──静下来,倒有点儿怕──
俞秀莲:怕什么?
李慕白:──怕死──不信?交了青冥剑,反而会认真地想到死这件事,也许因为我想过人的日子,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日子。可是我必须亲手了结这件事!──了不尽的恩怨,这就是江湖啊!
◇俞秀莲怔看他,心里十分怅惘。
李慕白:我这趟来,经过思昭的墓,去看了他坟!──墓上的草很新!你去过了?
俞秀莲:离得不远,他又没有亲人!──
李慕白:你对他这样的情分,思昭地下有知,会很安慰!十年了,你也对得起思昭了。
俞秀莲:他有你这么个重义气的兄弟,活这一趟也值得了!
李慕白:士为知己者亡。死容易,活倒难了。哪知风驰电掣,英雄擦肩过,隔云观海,仁义两忘,得精气之本,长河万里,朝发夕至──
俞秀莲:你说什么呢?这眼前的一切,你都有办法了吗?解决了,你才算个男子汉。
李慕白:我只是觉得,我们都不年轻了。
㈦ 大家帮帮我 求有关和谐社会 要引用古文等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锉;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右边是一个页字,左上边一个业字下面是一个系字);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懵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
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盗竽非盗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恒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㈧ 电影《长安伏妖》怎么样
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部电影,让你感受到奇幻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能欣赏舌尖上的美味。如果你之前没有遇到过,那可能《长安伏妖》就是这样的一部可以满足你这种需求的电影。该片由李力持、王凯导演,保剑锋、克拉拉、孙耀威、贾冰、迟帅,吴孟达、罗家英等领衔主演。光是看到演员阵容,有大陆、港台、韩国的大牌演员汇集,很多网友心里已经很清楚了,这影片稳了。
影片最后,皇帝在同样的地方“空锅涮肉”,与李长安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㈨ 古文解释...
谷神与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本段话中的“谷”,按照通常的解释就是“山谷”的谷,即指空虚之意。谷神意指空虚的奇妙作用,或者就是“道”的象征。而整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
虚神(虚神是什么东西?不如说“空间”吧)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这种解释显然让人难以理解,而且存在着很多疑问。
第一个疑问,就是这句话中的“勤”是什么意思?
按照以上解释,“勤”是“尽”的意思,但为什么要这样解释,依据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勤”和“觐”在古代铭文里都写作“堇”,因此“勤”可能就是“觐”,即为“见”的意思。相应地原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虚神(或空间)永远存在着,(人和物)使用它又看不见它。这种说法也非常勉强。首先假如此处果真是个“觐”字,《老子》一书数度出现“见”字,为什么单单在此处不用“见”,而要用这个“觐”字?其次就算“勤”和“觐”在古代铭文里都写作“堇”,但是春秋时期常用的书写介质是竹简或者木简,而不是青铜器。老子写此五千言的时候是把它刻在青铜器上的,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况且现在考古发现的《老子》一般都是以竹简或者木简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而不是什么铭文,所以“觐”字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第二个疑问,何为“谷神”?为什么说“谷神”是不死的?有人说谷神就是指“道”或者“道魂”,按照这种说法,同时结合谷神的空虚之意,则意味着道是空虚的。既然如此,生命等实体事物又从何而来?肯定了道为空虚的同时也就否定了道的实体作用,又谈何“有无相生”呢?空虚的道是毫无生命迹象的道,是没有变化的道,又怎能称之为不死呢?或者说不死也就意味着不生,可既然不死不生又哪里有什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呢?
第三个疑问,如果说“道”是空虚的,那么在上文已经表述了道的空虚之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后,为什么要紧随其后再次重复?一味务虚,显然与《老子》通篇体现的辨证精髓难以相符。
因此我认为本段文字是通过实物描写,通过自然的运动变化来阐释“道”。
“谷”就是“五谷杂粮”的谷,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谷神”就是掌管农作物生息的神。老子这里是用“谷神”一词指代衣养天地万物并使之生存延续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青草是树叶,牛羊以之为食;是麦稻豆黍是肉蛋鱼是棉麻皮毛,人们可以赖以为生抵御严寒;是羚羊是野兔,虎豹的口中美餐。在整个自然界,一种生物依靠其他生物活命的同时,也在为其他生物提供着生存的机会。尽管生命的个体总是要消亡的,甚至物种也免不了消失。但是老的个体消亡总会有新的个体替代;一个物种消失,可能有其他物种填补它的空缺。而整个生物界始终保持着总体平衡,所以说“谷神”不死。比如狮子今天捕食了一头羚羊,明天它还可以捕食另外一头羚羊,或者选择其他动物比如角马。谷神就是整个自然界。
接下来再谈一谈什么是“玄牝”。按照惯常的解释,玄牝是指雌性鸟兽,然而单个的“牝”字就是指雌性鸟兽,老子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一“玄”字呢?我认为“牝”是指雌性鸟兽,老子是用“牝”来指代一切母性的东西、雌性的事物。因为雌性事物意味着繁衍不息。而“玄” 字本身就有绵延不绝之意,因此“玄牝”一词我们不妨理解为孕育的意思,绵延不息的意思。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谷神不死,就是因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而万物生息不止就在于它们不断地孕育、繁衍,就象“玄牝”一样。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通常的理解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新生命的出生地。老子通过我们常见的易于理解的这一具体事物,来指代抽象的万千事物的诞生之处,它是天地的根。有了这个根,才能长出千姿百态的生命之树。那么这个根是什么呢?大家不妨想一想“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然后再继续往前推想,什么是无,什么是有。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地万物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按照“道”的规则行事。老虎吃抱了就不会再去妄杀生命,而人则不然。饥肠辘辘的时候,只要一口饭就行;吃了半饱,又希望全饱;好不容易填报了肚子,又希望吃点鱼肉,接着又是山珍海味,然后又为了衣着体面光鲜不惜杀戮鸟兽,又为土地财产控制权而自相残杀…….总之人的贪欲越来越大,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这就是“勤”。“勤”,劳也,在这里可以引申为频率的意思。当自然频频“劳作”,得不到片刻喘息之机的时候,它的整体平衡就被破坏了。当代社会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不就说明人类对自然“用之太勤”了么?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可以看作“谷神不死”的条件,谷神不死的奥秘正在于“用之不勤”。破坏了这个条件,自然谈不上“绵绵若存”。没有食物人何以生存?没有衣物何以御寒?套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用之甚勤,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光了,枯竭了,不能实现自然循环,谷神也就死了,想存也存不了了。
㈩ 电影剧本范文
你应该先注意剧本的格式
如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东西都是必须交代的~~而且你要把你想要写的故事细化~~无论是主角的心里,动作还是其他。在剧本中都应该适当的表现出来。不同的场景中间要有适当的提示语~~~还有本里有自己的专用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
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
标明摄象机的关系
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