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当代电影(新时期)从1977年开始到现在,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
其主要特点 :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
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
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
④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
⑤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⑵ 有哪些蕴含中国伟大文化的电影
蕴含中国伟大文化的电影有《黄土地》、《红高粱》、《小城之春》等。
《黄土地》本片是由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陈凯歌任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当时第五代中包括艺术、录音等各个工种的大多数中坚力量都参与了创作。《黄土地》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摆脱60年代起中国电影舞台剧式、样板戏式的表现模式,突破了第四代电影纪实风格的单一追求,而以造型和情绪来结构影片。
《小城之春》描写“三角恋”的苦闷影片。本片更多的是阐述人生哲理,站在整个民族的制高点,来述说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影片将写意和写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情节、场景、人物设置都尽可能简约化,腾出更多篇幅来描写细腻的人物心理和微妙的情感关系,无定性的全知型旁白赋予电影朦胧美,迂回舒缓的节奏传达出耐人寻味的含蓄美。整部影片如同静水微澜,淡雅而又陈郁,表现出一种优雅的东方气韵。
⑶ 张小军的学术成果
代表性着作
2003《福建杉洋村落碑铭》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1《社会场论》北京:团结出版社。
代表性论文
2002<从象征生产到制度实现——阳村土改中划阶级的象征资本再生产>,载《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
2001〈象征资本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1〈民族志的回顾与反思〉,文思理着,张小军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
2000〈佛寺与宗祠: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文化的经营:福建阳村李氏宗祠“复兴”的研究〉,载《经营文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即将出版)。
1999〈宗族结构关系的再思考〉,载《中国家庭及其伦理》,台湾:《汉学研究》杂志出版。
1998〈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总第45期),P150-159。
1998〈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复兴”中的历史重构〉,香港:《香港人类学》总第11期。
1998〈天后北传与历史再造--北方天后庙的田野考察〉,博士后研究论文,载《天后庙与妈祖崇拜》(论文集,正在编辑出版)。
1996〈女性与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号(总第37期),页150-59。
1995〈儒家何在?--华南人类学田野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总第29期),P149-157。
1994〈民间信仰复兴与地方文化重构〉,香港:《香港人类学》,第七期,页13-19。
1992DragonBoatFestival(VideoTape《端午节》录象片).Co-directedwithZhuangKongshao,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西雅图: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社会场的吸引进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二期,页106-111。
1991〈蒿洋民间宗教与信仰一瞥〉,济南:《民俗研究》,第3期,页60-63。
1991〈东西方文化的兴衰与自组织社会学研究〉,成都:《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页68-70。
1991〈中国现实文化选择中的知识分子〉,《青年思想家》,第一期,页77-81。
1989〈北方一个汉族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与庄孔韶)《汉民族研究》(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本土方法学刍议〉,北京:《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五期。
1988〈人格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五期,页102-108。1987〈社会系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文科园地》(郑州大学文科学报),第二期。
1987〈城乡社区的三种融合模式〉,上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十一期。1986〈社会学中的系统哲学〉,上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十二期。
近年主要学术发表(2000年以来)
1、主要论文
(1)English:
2012 Lineage and Family, Chinese Society –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agodatree”: Cultural Informator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Xu Jing,Cognitive Scie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Water,Deity and Power: A case study of water temples in Shanxi province。SEAA Conference,July 2006.
2005 Gongde Temples and Fujian Local Religion since Song Dynasty. IAHR Conference, March,2005.
2004 Land Reform in Yang Village: Reproc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lass Status. Modern China 30(1):1-48, Jan.2004. (SSCI)
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 Fuj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 pp41-54.
2002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 No.3, pp28-48. (SSCI)
(2)中文(部分):
2012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社会学》2012.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 (CSSCI)
2012 为何他乡成故乡?——大槐树传说之集体记忆的民族主义建构。载《中国人类学》,2012年第1期。
2012 文治复兴与礼法变革——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礼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社会学》2012.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CSSCI),上海《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3全文转发。《社会学报》2012.2全文转发。
2012 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讲堂》(第一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宗族与中国社会,《人类学讲堂》(第二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让文化拥有自由——法国布列塔尼文化遗产保护考察随笔〈社会学家茶座〉2012年6期。
2010 “被族群”: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困境。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9.2.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晓锐村,张小军、马亚萍、朱宇晶。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乾分村,张小军、马亚萍、朱宇晶。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人类发展理念下的贫困问题反思,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理论卷),王晓毅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咸与权:历史上自贡盐业的市场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9第二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9年第6期转载)
2009 实践史: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载《谁的信仰,谁的空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电影《色·戒》鉴赏的文化实践,载《异文化与多元媒体》,乔健主编,台北:世新大学出版中心。
2008 宗族与家族,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8 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载《绿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辑》,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12期转摘。
2007 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007 爱的实践: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与许晶合作,载张小军主编《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7 秩序剥夺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乔健主编《底边阶级与边缘社会》,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 历史人类学:一个跨学科和去学科的视野。《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三联书店2007年。
2007 遗存还是遗产?——简论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遗产”困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产权改制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兼论科斯逆定理与产权定理。台湾第七届(2003-2006)大学讲座计划“底边阶级的传统与现代”会议论文(2006.5.台北)。
2006 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3月28日第12版。
2006 认知人类学浅谈,《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1月。
2006 社会围绕“现代化”和经济中轴安排的弊端,《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1期。
2006 人类发展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乡村旅游。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6 《陕山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补遗七则,张小军、卜永坚、丁荷声,《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42期。
2005 《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张小军、裴晓梅,《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004 《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003 《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历史人类学学刊》1(1):1-28。
2003 《阳村土改中的象征资本再生产》,《中国乡村研究》,总第二辑,商务印书馆。
2003 《导言》,李孝聪、邓小南、筱君(张小军),载黄竹三、冯俊杰编着,《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
2003 《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论文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2 《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台湾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2002 《阳村的境社与宗族》,《民俗曲艺》(宗教与地方社会专辑II),总第138期。
2002 《双重部门与影子国家——平昌源神庙水碑文的田野考察》,《扩展中的公共空间——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宗族与地方老人政治》,《当代中国农村与乡村治理》,肖唐镖等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0 《传统文化生产中的象征性实践》,《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
2001 《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从阳村宗族论民国基层社会》,《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0 《佛寺与宗祠: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0 《银翅:中国本土的现象学?》,《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创刊号。
2、着作:
2004 《蓝田》。北京:三联书店(国际书号:ISBN7-108-01969-8/K·416)
2003 《福建杉洋村落碑铭》。张小军、余理民,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国际书号:ISBN 962- 5273-6-3)
3、主编: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江西、云南卷),张小军、谭深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7 《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张小军主编,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7 《能力与贫困——中国城市贫困的个案研究》,张小军、裴晓梅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历史与社会》(第七册)。张小军主编。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 7-107-16201-2/G·9291
2001 《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执行主编。北京友谊图书出版公司。
2001 《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陈志明、张小军编,北京文津出版社。
4、学术随笔和翻译
2010 中山先生论房地产,《社会学家茶座》2010年第5期。
2009 大湖人家,《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1期。
2008 统一与多样化,载《这个世界,我们的——中欧思想者越洋对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印加文明和生态悲剧,《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6期。
2008 南美第一古迹——马丘比丘,《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期。
2008 利马印象,《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4期。
2007 二分陷阱与中国本土思想,《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
2006 谁在侵蚀中国文化的灵魂?《环球时报》第1180期,2006年6月13日第13版。
2004 《反抗还是共谋——阿米巴效应和人类变形虫》,《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三期。
2003 《未画句号的〈人类责任宪章〉》,《回顾与前瞻:建立一个协力尽责和多元的世界的对话》,欧洲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
2000 《从王安石变法看官民关系》,《社会学家茶座》2002年第一期。
2001 《民族志的回顾与思考》,文思理着,张小军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
2000 《划:话,化——江西人类学田野考察随笔》,《二十一世纪》,2000年6月号。
近年主要研究项目课题(2000年以来):
2010-2012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美沙酮疗法戒毒的社会学和生理学综合评估指标研究,负责人;
2009-201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2008ZX1000103):《我国艾滋病流行规律、疫情评估和预测方法研究》子项目:中国艾滋病传播模式、干预力度和感染率定量关联模型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 世界宣明会:云南永胜扶贫综合项目专项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8 世界宣明会:陕西商洛扶贫综合项目中期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7-2008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社会影响评估项目,技术负责人;
2007 世界宣明会:甘肃临夏扶贫综合项目中期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
2007 清华大学艾滋病防治政策研究中心项目:中国艾滋病社会影响态势指数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6 卫生部:第四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会性别主流化研究报告——贵州省,项目负责人;
2005-2007 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在人类发展理论下反思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题负责人;
2005-2006 世界银行和中国社科院合作研究项目:“走出贫困:中国贫困的定性研究”,甘肃子项目负责人;
2005 DFID:中英艾滋病项目:四川凉山州政策支持项目,项目负责人;
2003-2005 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重庆、沈阳及兰州四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形态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4-2006 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儿童失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4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与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资源中心项目:“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2-2003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项目:甘肃临夏义务教育项目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1-2004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家庭和下岗因素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2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项目:甘肃贫困地区失学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0-2002 法国远东学院:中、法合作研究项目:水利与民间组织,山西介休子课题负责人。
⑷ 对于影视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的作文
[内容摘要]加入WTO,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影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机遇与挑战中,中国面临着的决不只是影视工业经济形态的巨大冲击,在文化领域,也将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巨大冲击。这一问题,不论从经济形态,还是从文化形态,都需要我们极其关注。
本文对存在于世界影视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影视的“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影视的“文化帝国主义”在文化形态上集中地体现:一、对影视本性认识的根本性偏差,导致了美国影视的唯经济主宰;二、对高科技变成人类图腾的迷狂,导致了美国影视堕入滥用技巧的误区;三、对悠久历史文化的嫉妒,导致了美国影视呈现出极度的扩张欲望。
针对愈演愈烈的美国影视“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本文不但论述了法国率先提出的“文化反弹”理论,而且就“文化反弹”理论在影视界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影视界的影响,进行了对策性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中国应当在三个层面上来确立自己的影视文化战略:在影视文化观念形态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到21世纪信息社会“世界文明”地图显示出来的文化沟通大趋势;在影视机制运作层面上,要尽快建立与世界影视工业接轨的市场运行体制;在影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在市场研究、影片创作、影片制作、影片发行的所有营运环节中,体现出中国影视产业体系的国际化特点。
[关键词]影视;WTO;文化学;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反弹
说明:由于国外影视间近年来出现的体制“合流”大趋势,特别是美国出台《1996年联邦电信法》后,以此为标志的信息产业媒介“空前大整合”潮流风起云涌,电影电视之间的分野已极其模糊(即产业形态和媒介壁垒正在打破和消融)。因此,本文在提及和使用“影视”概念时,一是多用影视合流的“泛指”;二是所提及和使用“影视文化传播”概念时,多限于“影视艺术作品”的范畴。
加入WTO,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影视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中美签署的WTO双边协议的内容来看,在文化领域电影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中国加入WTO影视业作出的承诺主要是:在电影上,增加“国外大片”的进口数量和逐步放开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假如我们此时用“帝国文化的侵略”来谈论中国即将加入WTO的问题,那将十分刺激。这种刺激,很大程度上在于用我们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帝国文化”一词,很容易带上政治“大批判”的眼光。实际上,“帝国文化”一词,根本不是我们的“发明”与“创造”。在学术界,哲学领域的法兰克福学派60年代末就涉及此问题。作为政府间文化政策的主张,是法国文化部长雅克·郎于1982年,在联合国所作题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演讲中就曾提出的。这种提法出自法国,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法国的视听业,特别是影视业受到了美国的巨大冲击,但更为深刻的原因,应当是法国文化的高度自觉与文化渊源的极其深厚,加之法兰西的独特个性。诸种因素的合力,共同促使了这种被称之为“文化愤懑”首先在法国,而后在欧洲的喷发。很快,这一问题得到了众多国家,主要是文化渊源丰厚,工业化程度很高,视听业(特别是影视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的响应,并引发了一场颇具声势,颇为激烈的论战,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大讨论,甚至形成了学术流派。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这一问题陡然“再现”(我们毕竟要履行所签署的入世公约)。我们如何不是简单地,甚至只是感性地研究影视业中的“帝国文化”问题,而是深入地,在学理层面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持久的研究,已成为影视界一个十分突出的课题。这问题也应当成为中国文化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研究,不仅在影视上、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将有十分积极、甚至是重大的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加入WTO,国外影视,主要是美国影视对中国产生的的影响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学术见解。
一、加入WTO,中国影视面临“帝国文化”传播扩张的严峻态势
2000年年初,美国商务代表白茜芙(又译白介夫)在洛杉矶贝佛利山庄的一席演讲,为美国影视工业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带来一片喝彩,与会的八大影片公司主管和海外发行代表更是显露出勃勃雄心。美国电影协会主席贾克·瓦伦提(Jack Valenti)满怀信心地表示,中国加入世贸后,将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美国影视业提供难以计数的机会,其中包括影片开放进口、投资兴建影视院以及跨国合作拍片等。瓦伦提一向被称为美国影视工业的超级说客,他为了促使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曾多次在国会发表演说。瓦伦提的亲密伙伴、美国福克斯公司的东家,也是国际传媒大亨的梅铎(Rupert Murdoch),过去多年来一直默默地从事进军大陆市场的努力,今年5月他也走到了前台,甚至开放位于洛杉矶西区的20世纪福克斯制片厂,并召开以进入中国大陆影视市场为主题的“亚洲娱乐与国际影视艺术”会议,其目的在于协助美国政府和影视界认识并进入中国巨大的影视市场。
美国娱乐业被归为“以版权为基础的”制造业。1998年被称之为“王中王”的影视业与电视业,以及所带动相关的录像带 、录音带、音乐出版行业等方面的总收入高达 60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额的第一位,其中120亿美元是由影视业直接创造的。在美国影视巨子的眼中,中国内地不但是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影视市场,而且是世界影视最后的一个大市场。他们相信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的美国影视能在中国进入世贸后,到中国内地大发利市。就以过去数年为例,中国内地每年最多进口10部影片,美国电影业从中获得的平均收益是2500万美元,而在日本、香港等地的收入,由于少受到限制,往往都能突破10亿美元收入,这就带给他们无限的憧憬。美国电影协会联合会秘书长莫瑞(James Morel)指出:“中国大陆加入WTO后,第一年从美国进口的影片将从已往的10部增加到20部,中国人一向有看电影的习惯,若以每人10元计算,便能超过20亿美元。”莫瑞说:“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大陆每12万2千名观众才有一家电影院;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平均每8000-18000人即有一家。”因此,大陆开放外国影片进口后,势必兴建更多的电影院,而美国电影娱乐界不会错过这个良机。除了兴建近年盛行的连锁式电影院外,由电影票房连带产生的外围商业行为还有光盘、录像带、唱片、录音带、书籍以及纪念品的发行、销售,每一项产品衍生的利益都令美国电影垂涎三尺。有别于八大影片公司,一些零星的独立制片人则正在寻觅他们跟中国大陆电影界的合作方式。
日前由上海返回洛杉矶的一名先头人员表示,中国大陆本土电影制作正尝试技术性的突破,美国电影中的计算机影像合成技巧领先全球,未来这方面的合作可为美国业者提供无限商机。总之,当今美国影视业的上上下下,都开始摩拳擦掌,只待中国正式进入世贸后,便能随着美国商业大军长驱直入。
然而,对中国大陆有着更为深入研究的兰德公司(美国最好的思想库之一)却有其力排众议的看法。兰德公司认为,美国影视业与其他工业不同,不可能像波音公司卖飞机一般,只是制造与出售产品,也不似英特尔直接到大陆设厂,聘用当地劳工生产芯片而已,影视业所衍生的意识形态将会面临政治上、文化上难以计数的阻碍。美国要真正打开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市场,将要比纯粹的经济领域赚钱花费更多、更大的精力。 但是,美国必须这样做,因为影视业是中国入世后,美国进入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产品的第一场巨大战役,胜败如何,直接影响美国在文化领域其他事业的开拓。兰德公司的研究,十分值得我们注
⑸ 电影应如何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电影首先应做到质量没问题,多拍一些有中国内涵,中国文化的片子,让看电影的人,从影片中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到最后才能弘扬和传波!
⑹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指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
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
旅游资源特性
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
1、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它与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即不可转移性:大家常常称旅游业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实际上就是凭借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把旅游者从世界上每个角落吸引到旅游地来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源,它有强垄断性。
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是在别的国家看不到的。正像许多游客讲的那样,“到了中国,没有去北京,等于没有去中国,到了北京,不去游长城,等于没有到北京。”
3、旅游资源的季节性:除了会议、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观光旅游受季节的制约最大。这特别表现于海滨城市,每到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蜂拥而至,以至于出现了超饱和现象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都出现了问题,以致有人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怨叹。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来这些,旅游胜地的游客就寥寥无几。因此,旅游的季节性造成旅游业的淡旺季。旺季越长,旅游业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装束、风土人情、住宅建筑、风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如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浴佛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等等。在这些盛大民族节日和盛会里,各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兴高采烈,气氛非常热烈。这些盛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以上几个特性来看,旅游资源犹如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物质和文明水平。通过它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还可以展望未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⑺ 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影视合作,有什么具体意义
影视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国际关系。《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网8月15日报道,中国与东盟的历史关系是当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基础,今天,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由此可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关系是良好的国际关系典范,通过深化影视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会更进一步合作和了解,建立更加稳固的国家关系。
⑻ 结合一部经典影片论述影视艺术的特征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艺术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着名论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 电影作为一种可听可感的事物,它主要是通过电影语言的各个方面来确定人们对其的审美。它的审美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也有很强的艺术性(含蓄的表达)。人们的直观感受可以完全来自于人们对于一部电影最初的解释、感觉。同时电影艺术中对美的表达也很具体,比如对于画面的色彩的设定,对人物情境的表达就可以完全反映出电影中所要表达的美,也就体现拉其艺术性的一面。比如《天生杀人狂》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相当超前,MTV的拍摄手法和大量另类音乐的运用,充分配合了暴力,这个原始欲望的快速喷发,影片的快速剪接,不同质素胶片的使用和黑白与彩色胶片的不停转换,而这种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现在十分流行。米奇和梅乐在大桥上结婚的那一场,两人相拥而吻,随风吹落的白纱向山水间飘去,异常浪漫,他们二人相融的血液瞬间化为两条纠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关于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余数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它不仅综合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并舍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
2.影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技术的发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一部世界电影史或一部世界电视史,既是影视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硬实技术发展史。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到3D立体,都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成果被运用到影视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之中。
3.逼真性是影视艺术基本的美学特性。电影、电视的摄影技术,能够逼真的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它们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因此,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影视艺术形象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性,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的一切细微特征,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地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将,电影电视的本性就是活动的照相性,也就是逼真性。
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形象”搬进人们的客厅和卧室。精采纷呈的电视图像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极大地丰富了家庭生活。
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视觉文化成为审美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影视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影视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审美文化品种,满足不同的审美文化需求。
二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视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① 。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仅仅根据其在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而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正如,美国电视制片人F.齐夫指出,“我们全都很了解美国公众的口味,他们需要的是消闲的娱乐品……我们不搞高雅的东西,我们的产品要面向最大多数的观众。他们是电视机的最大买主。 他们买了电视机,啤酒商就会来找电视台了。啤酒商需要吸引的是卡车和出租车司机,普通人,他们对那些少数人喜欢的歌剧、芭蕾和交响乐不感兴趣” ② 。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例如,我国影视圈曾一度兴起宫廷戏热,一打开电视机,粉墨登场的将相帝王、皇后公主、皇嫔皇妃,尽收眼底。其中一些作品审美品味低下,艺术价值不大。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二)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
⑼ 急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同性恋和文化多元性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负面影响
论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业造成冲击的原因
逃避,不如直面 ——浅谈“逃避主义”的根源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从尊卑与平权看中西方文化的道德差异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次要人物
做合格的外贸人才——针对英语专业在校生
从电影《美丽人生》看完美男人形象
浅谈中学英语听说教学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
英国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个体语言与语境
开发草地生态旅游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肢体语言的应用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浅析美国早期移民文化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苔丝的反叛精神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及对策
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双刃性
七曲山大酒店的管理弊端及其对策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论中西方文学作品对正面人物的刻画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试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妇女——当代美国社会不可小觑的力量
浅谈格萨拉景区旅游开发前景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探索
论旅游英语的特征
中学生个体差异与英语素质教育
商标语的翻译
初中学生个体差异与英语教学
论《美国悲剧》中萝贝塔的悲剧性
从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
攀枝花民族中学英语教学特性分析及对策
从福娃“改名”谈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浅析苔丝之死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日常生活中提高英语口语方法探析
攀枝花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技巧
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
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透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文化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中对龙的不同阐释
论教学交往互动中的对话
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
网络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欧美人所理解之天堂世界观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中国80后一代眼中的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
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看简·爱的爱情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分析简·爱的美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汉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小学英语教育中的新方法
中西方婚俗的差异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中国西部未来人才需要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
从商标及广告翻译看中英文化差异
儿童英语的交互性教学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浅谈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之研究
放松艺术——论失落情绪的消除
社会底层的底层——分析美国非裔妇女的社会地位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的悲剧
从美国“迷惘的一代”看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社会的葛朗台现象
多种方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益
学前幼儿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和技巧
论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
从原创广告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乐山大佛风景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研究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
从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看现代爱情观
美国黑人文化得以幸存的原因解析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国的民族个性——高贵与务实在饮食中的表现
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思想的解放 理性的光芒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林奇与狼牙山五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都市边缘文化中西方同性恋文化浅析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冷战后的美国对外战略
洋快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体制下情境教学法的误区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
美国黑人文化的灵魂—音乐与舞蹈
谈如何加强初一年级英语教学
手势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
谈美国富翁的慈善捐助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精神与形象造就优秀企业
情感因素与外语学习
从两个节日看中西方的迷信思想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
二语习得中文化差异对阅读的影响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浅谈高中英语的听说教学方法
做合格的外贸人员对经贸英语专业在校生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星条旗飘扬下的爱国主义
传统英语教育与在线英语教育
解析《长腿叔叔》少女茱蒂 成长的日志
爵士乐—二十世纪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剖析莎士比亚以四大悲剧为代表的悲剧世界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学生焦虑与教师言行之间的关系探讨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西方礼仪差异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相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王熙凤与郝思嘉人物形象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初中生英语口语培养途径研究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
黑人之音—美国黑人的布鲁斯与说唱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深圳市私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论雪莱的自由之路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国慈善事业任重道远
非言语交际文化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敏感的文化元素——浅谈中外青春期性教育
《了不起的盖茨比》 —论美国梦的破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攀枝花格萨拉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报告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谈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美国妇女地位提高所带来的思考
美国俚语的产生及功能的分析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乱世佳人》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
英语长句的汉译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国80后与美国迷惘一代的比较
试析《老人与海》的悲喜色彩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谈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英语教学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大学英语听力提高对策初探
美国人无根性的历史根源
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