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蓝风筝》这部电影,优秀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女主人公第三任丈夫是学术权威,在被打倒前主动要求离婚,并给了母子一笔钱。希望她们不会受到影响。
这个让人在哪个冷酷无情,崇拜至上的年代感到了满满的温暖。(被打倒之前男主人在烧书,不知道这是不是在暗示读书无用,道德都化为灰烬的社会现实)。最后我对这部电影也有很多有疑问的地方,有兴趣的,咱可以一起交流下,缅怀过去,致经典。
❷ 蓝风筝高清完整版电影
蓝风筝.mkv
❸ 求《蓝风筝》电影原声大碟
我有这张碟
❹ 求一篇《蓝风筝》观后感!
如此儿戏——《蓝风筝》观后感
看完了《蓝风筝》,出了一身冷汗。觉得这部片子是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恐怖片知道那些鬼啊神的都是假的,而《蓝风筝》锁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种人折磨人的行为更让我们发指,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在那个年代,说不定下一个被批斗,被折磨致死的就是你!
故事描述的是从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到1966年文革爆发,北京一个小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的一户人家的生死沉浮。在惨烈的一个故事里,却用一个小孩子平稳的,淡定的口气缓缓讲出,就像是小孩子的把戏。这种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激发了我浓浓的同情之情和对那段历史的恐惧。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使铁头的父母林少龙和陈树娟的婚礼推迟了10天开始,一场又一场的悲剧拉开了序幕。幸福的日子从铁头出生后几年就戛然而止,父亲林少龙被打成右派,去改造的时候死去,李叔叔当了新爸爸后没多久也病发身亡。树生的女友朱英因为不愿陪领导跳舞,就被打为反动分子,关入监牢。母亲陈树娟在李叔叔死后又嫁了一个老干部,好日子还没过几天,文革开始,吴雷生被迫害致死,母亲也被抓走了。一个又一个灾难在小小的铁生眼前展开,直到带走他的母亲。那种一点点的蚕食,一点点的折磨在铁头的心灵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看完了觉得这故事挺玄妙的。《蓝风筝》整个故事有种宿命的感觉,体现在它整个故事的线索很多很杂。
首先是铁头的风筝。片名既为蓝风筝,风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筝第一次出现,是四合院中的孩子卫军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去够一只挂在树杈上的风筝。铁头的生父下班回来说:“别够了,我再给你们糊个新的。”于是铁头的手里就有了一只漂亮的长尾巴风筝。最后一个风筝是铁生带着继父的亲孙女在外面放风筝,妞妞的父亲把风筝挂在了树上,铁头安慰妞妞说:“没事儿,窝再给你糊一个。”可是最后,铁头没能在糊起一个风筝,在母亲被抓走以后,他躺在地上,看着树上千疮百孔的风筝一直飘荡飘荡,默默无语。豆瓣上有人说风筝代表的是脆弱的生命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风筝是爱。铁头有父亲的时候,父亲会给他糊风筝,他手里能握住自己的幸福。但是在一次次风筝挂在树上,铁头拿不下来代表他无力守护自己的幸福,只能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一次又一次的幸福离他而去。
其次是陶马彩和礼单。陶马彩的头在结婚仪式唱歌的时候突然掉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预示了后面的悲剧,不管林少龙怎么用心去补,最终的结果,陶马彩的头还是掉了下来。而当树娟在讲礼单上的人名全逝去且李叔叔也因营养不良去世的时候,免不了觉得有点宿命的感觉。似乎这是冥冥之中都安排好了的,无法排斥与抗拒。
第三个是铁头的灯笼和老头乐。灯笼象征喜庆,同样的在年三十的时候灯笼被烧了,这是一个预兆。而老头乐是铁头的乐子,李叔叔答应帮铁头买老头乐,可是最后也没能实现。导演似乎很乐衷于用那些有些神乎的预兆来表现悲剧,我觉得其根本还是想表现对这场浩劫的无奈,不甘的屈服和愤怒。
还有的是外婆家的桌子。外婆家的桌子似乎承载了片中的人物。从开片树娟结婚全家人坐在桌子边到小舅舅去劳动,林少龙逝去,朱英被拖去坐牢,李叔叔也死了等等,最后一个又一个的离开这张桌子,离开这个家。
最后是那首儿歌。“乌鸦乌鸦在树上 ,乌鸦真能飞 ,乌鸦老了不能飞 ,围着小鸟叫 ,小鸟每天打食回 ,打食回来先喂母 ,自己不吃忍耐着 ,母亲曾经喂过我”……这首歌在片中一共出现四次,每一次都见证了铁头的成长,从咿呀学语的毛头小娃长成一个青少年,但是这首歌也暗示了铁头的母亲,最后铁头躺在地上抬眼看到晃悠悠的蓝风筝,平静的说出继父死了,母亲被打成反革命送去改造,响起了小孩子的咿呀的乌鸦歌,和片中的主题融为一体,除了感叹就是悲凉。
《蓝风筝》除了大量的线索,很多对比与讽刺也是片中的亮点。
房东蓝太太是个老实的好人。为了整风运动,很自觉的合并了铺子,减了租金,整风的人员左右称赞她,但是就是不把地主的帽子给她摘下。为了小儿子回来,蓝太太一点一点的省下面蒸馒头,最后被一锅端走,还得到了讽刺的一句:你放心,烂了我们也不会吃,就是要教育别人。何等讽刺!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已经分不清道德的标准,他们没有了人性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真正的禽兽不如。不仅是蓝太太,铁头的生父就因为上了一下洗手间而被打为右派,这又是何等荒唐!反复看了几遍,觉得片中最大的荒唐对比可以说是结婚的那段。结婚的时候先拜的是毛主席,可是毛主席貌似却没能给他们这个面子去保护这家人的虔诚。一个又一个人被无辜的带走,被残忍的折磨,甚至铁头的父亲要靠紧紧拥抱铁头去获得生存下去的信念。再来,结婚上大家高唱的歌词是说社会主义多么美好,人民生活多么幸福,可是在片中,一切都是悲剧,这让人不忍心再面对,不忍心不去同情和反思这场浩劫带给人们的到底是什么!
影片讲述的年代跨度不长,却让人看完从心底里感到恐惧与寒冷。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相并不是真的,那么我们究竟被蒙蔽了多少?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还有多少历史是被权贵所掩盖的?《蓝风筝》中最后铁头那纯净却哀伤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忘记,我想,那是一个孩子对上天的发问,对命运的发问,一个孩子心底最深的话语。
字数自己适当,望采纳~
❺ 电影《蓝风筝》解禁了吗
导演是解禁了,但是电影并没有解禁,还是禁片,所谓禁片就是电影院线不允许上映的影片,你要看可以上网下载资源来看。
❻ 《蓝风筝》这部电影,优秀在哪里
我觉得优秀在是一部看似写实主义的影片,田壮壮在孩子铁头清澈见底的目光中,细腻,缓慢地开始观看一个家庭最为平常的生活,没有大人物,没有戏剧性故事发生,甚至没有轰轰烈烈大场面,仿佛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打扰,然而,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父亲”却在逐个的消失。
铁头的父母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一家人平静地生活着。但一场反右斗争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生活。为了撇清自己,铁头的父亲——林少龙的同事国栋和图书馆书记进行了一次谈话,在书记的逼迫下,他写了一份检查,检举揭发了林少龙和另外一位同事(忘了名字)。结果,这位同事被打成了右派,不知所踪。林少龙以为逃过了一劫,没想到在清查漏网右派的会议上中途出去上厕所,回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右派,被发放到东北林场进行劳动改造。
❼ 蓝风筝》,这三部电影哪部更好
《蓝风筝》
是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这个电影资源我有,需要回复。
❽ 蓝风筝的影片评价
拉回到十几年前的时候,我在做过李少红《血色清晨》(1990)和宁瀛的第一部作品《有人偏偏爱上我》(1990)两部片的编剧之后,时间应该是在1991年。
有一天壮壮突然来找我说有这么一个东西,是想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五年左右开始叙述一直讲到“文革”开始,从未出生到襁褓里的婴儿到幼儿再至少年的十五年的时间。想来当时对于这方面的思考也许并不是很成熟,可是当这个命题一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很多东西。
壮壮和我从年龄上讲都是和《蓝风筝》中的“小铁头”差不多大,关于童年的记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状态,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当年经历它的时候却是很单纯、很快乐,这种恍然一梦的感觉很奇妙。
所以当壮壮找到我,跟我说他的想法的时候,我很明确地表示我愿意做这件事。而且那时编剧的创作主动性比较强,可以很悠悠然地写,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也没有人在背后老催你,一切都是你在主动地、慢慢地以沉入的状态行进,就像《蓝风筝》给人的感觉一样,从中看不到功利。 这个片子涉及到“文革”之前的十七年。我们经历了这段历史,当然我经历的还不多,我不是“老三届”,“文革”开始时我还是小学生,壮壮比我大一点,他那时已经上中学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非常刻意地去碰这段历史,但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去面对。所以当初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和田壮壮都怀有挺深厚的一种感情,更具体地说或许是一种责任心。
我小时候在大杂院的环境中生活过,就很自然地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家庭和生活的环境,以及亲人和邻居们的一些往事,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想起了很多故人和旧事。
所以在我成年以后回想起来,都有一些不由自主的心悸和恍然大悟,甚至是有些伤感和悲哀的,在写《蓝风筝》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好像是拿时间的漏勺在打捞一些记忆,还原一些记忆。 其实像《蓝风筝》这样的电影,我们一辈子也做不了一两部,因为它太伤神了。这种物质化的大环境也不太能够允许创作这样的电影了,我从心里面非常珍视这次合作。
在我和田壮壮的合作中,我真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而且非常周到的人。他表面上给人大大咧咧的感觉,其实我认为他是个思考很深的人,也是这几位很出色也很出名的中国导演中比较不同凡响的人。我认为《蓝风筝》这个片子挺体现他的整个精神的。
我记得好早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写的她在美国同一名黑人男孩子谈恋爱的故事,都是用很快乐的笔法写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到最后的时候她写到这天晚上他们到电影院看了《蓝风筝》,他们两个人都在流泪,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他们紧拥在一起。
我觉得他们一方面是在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历史,更多的是一种默默地感人的东西能够打动他们,对他们有所撞击,而我们想表达的正是这个,或者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我认为有这种情怀的中青年导演一辈中就是田壮壮,他的这种东西渗透在他的血液中,是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