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问题,急啊!
俄罗斯领土扩张史
在16世纪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还不是俄国的领土。这一时期,俄罗斯刚刚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领土面积仅为280
万平方公里,地处东北欧一角,与西伯利亚相距遥远。从16世纪中叶沙皇伊凡四世执政,俄国才开始向东方扩张,逐步吞并了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大片领土,将疆域扩展到太平洋岸边。在沙俄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是与俄国毗邻的西伯利亚汗国。
1556年,沙皇召见了与西伯利亚汗国毗连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询问边境形势,并授权他们抵挡西伯利亚汗国。令他们在西伯利亚汗国近处构筑工事堡垒,招募军队,添置武器,伺机侵占西伯利亚汗国。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许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乌拉尔山东侧-鄂毕河及其支流图拉河、托博尔河和额尔齐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国将其势力直接扩张到西伯利亚汗国境内。斯特罗甘诺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进犯西伯利亚汗国,与汗国的人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579年,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人与曾被沙皇处以重刑的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联系,鼓动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为沙皇拓殖疆土效劳。
1581 年,经过长期准备后,叶尔马克率领840
人的队伍,在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讨西伯利亚。沙俄军队沿水路前进,经过楚索瓦亚河,翻越乌拉尔山,跨越谢列布良卡河、塔吉尔河、图拉河、托博尔河,最后侵入额尔齐斯河。1581年10月26日,攻占了西伯利亚汗国首府卡什雷克。叶尔马克一伙为俄国扩张立了下战功。沙皇政府决定赦免叶尔马克等人,表彰他们的行动并颁发了大量薪饷。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也受到鼓励,得到两座城池的奖赏。沙俄军队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亚汗国人民的极大愤努,他们奋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坚持了20多年。1598年,俄军打败了库楚姆汗,库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后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后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其侵略势力越过了乌拉尔山,叶尔马克的远征揭开了俄国向西伯利亚大规模扩张的序幕,到17世纪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势力已经跨越了叶尼塞河,到达勒拿河、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以后,派遣重兵,兴建城堡,把持军事据点,以巩固新占领的地区。并以这些据点为大本营进一步染指巴拉宾大草原。沙俄为占领鄂毕河中下游地区,还挥师北大,相继灭了彼雷姆酋长国和叶潘恰酋长国,在这里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图林斯克城。乌拉尔山脉北部和鄂毕河下游地区,俄国历史上称之为"尤格拉"和"伯绍拉"地区。这里长期居住着萨莫耶德人、汉特人和楚德人等,他们的水产业和毛皮业非常出名,俄国人对这里的财富觊觎已久。沙俄灭掉西伯利亚汗国后,为彻底征服鄂毕河下游地区铺平了道路。1593年,战胜了治特人以后,沙俄在汉特人苏格穆特瓦什城的旧址上,建立了别列佐夫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向塔扎河流进军,于1601年在塔轧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结亚城,这标志着俄国已基本上占领了鄂毕河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沙俄又加紧了向鄂毕河上游的推进,于托木河口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在这一带,俄军又同当地蒙古和吉尔吉斯等民族发生了激烈斗争,并开始逼进中国西北边疆。
从17世纪初,沙俄又继续东扩,在20年代占领了叶尼塞河地区。沙俄东进主要是靠着西伯利亚的长川巨流,沿着纵横交错的大河小溪,从一条流驶入另一条河。在两条相近的水、河流中间的地带,俄国人称之为"连水陆路"。冬季则可涉冰而行。"连水陆路"可以缩短许多路程。到17世纪30年代初,俄国人已经占据了叶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区。 在哥萨克的殖民过程中,已经探听到了有关勒拿河的消息。并获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线资料。沙俄政府在占领了西伯利亚的两大水系之后,还想占领第三大水系勒拿河。于是,他们从北方的曼加结亚和南方的叶尼塞斯克两地同时派兵前去占据勒拿河。哥萨克军队主要是通过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经常使用的古道,沿连水陆路,越过大小众多河流来到勒拿河流域的。他们沿河上下掠夺财物,建立据点。先后建立了中维柳伊斯克、下维柳伊斯克和上维柳伊斯克。1638年,俄国政府下令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把勒拿河地区大片信封强行并入俄国版图。雅库茨克最初建于勒拿河右岸,1643年督军戈洛文下令迁城于河的左岸。此后雅库茨克成了沙俄进一步向东北亚地区远征的指挥中心。
东北亚的地理条件更为复杂,除了高山纵横、河流密布外,还濒临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从17世纪30年代末,俄国哥萨克开始了向东北亚的远征。他信主要是从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达东北亚各地、或者是通过几条不同的路线到达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东推进的过程中,沙俄殖民主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营地。例如,1638年在雅纳河建立了维尔霍扬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尔爾涅扬斯克;在印迪吉尔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维尔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尔斯塔杜欣等人到达科雷马河,并先后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马斯克3 个冬营地。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17世纪50-60年代,哥萨克的足迹已遍及东北亚各地。接着,他们开始向堪察加半岛挺进。这时的堪察加半岛住着伊杰尔门人、科里亚克人、爱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们在这里从事捕鲆业和狩猎业,过着原始生活。1695年雅库茨在督军派哥萨克到阿纳得尔堡。其中一部分人于次年到过堪察加半岛。1697年初,哥萨克五十人长阿特拉索夫集结120人的队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岛,在这里与当地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之后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并派人守卫。到1711年,整个堪察加半岛被征服,并入俄国版图。俄国在占领了东北亚和堪察加半岛以后,又加紧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挺进。
在俄国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扩张过程中,也把侵略触角伸到了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地区。17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俄国以叶尼塞斯克和雅库茨克为中心,分别从西部和北部两个方向入侵贝加尔湖地区。哥萨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干斯克(1654年)和伊尔库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维尔霍连斯克(1642年)。在贝加尔湖东北角由哥萨克建立了上安加尔斯克(1647年)和巴尔古津堡(1648年),于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这样,俄国军队大体上从北部用据点包围了贝加尔湖,为进一步南下和东进打下了基础。
从贝加尔湖南岸,俄罗斯军队一路南下直逼中国的蒙古地区,一种东进抵达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进而入侵黑龙江。俄国人在向东、向南的道路上,择水陆要冲建若干城镇堡。例如,1658
年建立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1658 年建立了捷连宾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1666
年建立了乌丁斯克等。这些城堡对此后俄国的军事、外交、经济活动,以及与中国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世纪40-5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1643年哥萨克波雅尔科无走勒拿河支流阿尔丹河,再沿乌楚尔河流进入纽约姆卡河,然后翻越外兴安岭,走连山陆路,最后进入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结雅河)。另一条路线是,从奥廖克马河起,沿其支流图吉尔河到达黑龙江。哈巴罗夫远征黑龙江走的就是这条路。为了加强管理,1656年俄政府在奥廖克马河口设立了奥廖克明斯克堡。
俄罗斯征服人辽阔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随即建立了行政、军事机构加以控制,实施殖民统治。整个西伯利亚由中央的西伯利亚衙门管理。各地区分设督军辖区和县。督军辖区共有4
个,即托搏尔斯克、托木斯克、雅库茨克和叶尼塞斯克,每个辖区下隶属几个县。17世纪西伯利亚共有图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个县。各辖区和县均置督军,总揽所属地区的军事、行政、司法和经济等一切权力。
1850年以后,趁中国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一带,俄寇甚至拿索伦人当食物,真是吃人的恶魔;尼古拉耶夫攻占庙街,残酷杀害当地的赫哲族和鄂温克族居民,制造庙街惨案,并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时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抢占了黑龙江流域的10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至库页岛的大片领土。这片领土内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尽,结雅河的鄂伦春族被迫迁入大兴安岭,女真族被迫迁入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最后俄罗斯移民成了当地的主体民族,不知道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被同化没有?
清朝末年,汉民族大量移民东北,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这保证了东北对中国的向心力,成为巩固东北边防的最强的力量。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因为已经被汉人屯垦多年,故在瑷珲条约中特别声明保留为中国领土,成为中国在黑龙江北唯一的领土。清末时俄人违约将该地汉族、鄂伦春族居民赶进黑龙江淹死或杀死,此乃海兰泡惨案!
江东64屯的被侵占,历经清朝、袁世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权均拒绝承认,并坚持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沙俄趁火打劫,占领东北全境,实行殖民统治。1905年日本击败沙俄,夺取库页岛南段、千岛群岛南部和海参崴并控制吉林和辽宁。再后来黑龙江以南进入张作霖时期,黑龙江以北1917年远东共和国成立,日本控制整个千岛群岛。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与苏联在黑龙江相对峙。苏联将远东的汉族赶走或杀死,将远东的朝鲜族强行迁到中亚。1945年,苏联从日本手中重新夺取库页岛南部和海参崴,并占领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日本北方四岛)
⑵ 什么是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
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指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领的一支俄罗斯部队为使俄国东部边境免遭游牧民族侵袭的一次远征。这次远征为俄国兼并和开发西伯利亚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时期,东至鄂毕河的大片土地和卡马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乌拉尔北部地区,都并入了俄罗斯国家版图。为鼓励商贾在这些地区拓荒和发展工业,俄国政府以优惠条件把土地交给他们,允许他们建造设防城堡,保护开拓的土地不受邻近游牧民族侵袭。1577年前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乌拉尔商人和企业主们为保卫其领地不受西伯利亚汗库丘姆侵犯,雇佣了哥萨克人。1578年9月,叶尔马克率领的一支哥萨克部队对锡尔瓦河上游地区作了军事勘察。这次勘察为后来的远征做了重要准备。此外,由于从居民那里征收了贡赋,从而得到了远征所必需的补充物资。
叶尔马克的部队共约1650人,组成5个团,于1579年夏开始向西伯利亚腹地进发。他的两个随身副手是科利佐和格罗扎;各团由大尉统领;每连有1名中尉;2名50人长和数名10人长。部队装备有3门火炮、300支旧式火枪,还有霰弹枪、前膛火枪以及弩、弓、马刀、矛、斧和匕首。部队的纪律靠同伙相互担保的方法维持。重要事宜要由哥萨克全体会议决定。部队乘船沿河移动,每船约载20人。他们十分注意选择行进路线、挑选向导和翻译。叶尔马克的部队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溯楚索瓦亚河和谢列布良卡河而上,通过连水陆路把船拖进扎罗夫利亚河,然后沿塔吉尔河、图拉河和托博尔河航行,一路上度过3个冬天,击败了隶属于西伯利亚汗库丘姆的当地几个王公的部队,于1582年9月深入到西伯利亚汗国腹地。
在这里最初的几次战斗中,叶尔马克就打败了王子马梅特库尔指挥的鞑靼部队,以后又在额尔齐斯河岸的3天交战中击溃库丘姆主力,于10月26日占领西伯利亚汗国首都卡什雷克(距托波尔斯克17公里)。随后几年又占领了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流域的许多地区。
1585年前后,叶尔马克为了消灭布加勒斯特商队通路上的鞑靼人阻截队,率领一支由150名哥萨克组成的队伍乘船溯额尔齐斯河而上,但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同年8月5日夜,库丘姆的1000人的队伍偷袭并歼灭了叶尔马克的哥萨克部队。身披铠甲的叶尔马克负伤后,在企图渡过额尔齐斯河支流——瓦盖河时溺死。仅有一名哥萨克人幸存,辗转回到卡什雷克。
叶尔马克的西伯利亚远征为开发西伯利亚开辟了道路。远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汗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软弱和封建割据。俄军士兵拥有对方从未见过的火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对付数量众多的敌骑兵,哥萨克采用方阵,火枪兵配置在方阵之中作为总预备队。由于士兵具有坚强战斗团结和互救精神,叶尔马克部队在被敌围困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叶尔马克及其战友建树的爱国主义功勋在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⑶ 破冰船究竟是怎么工作的,5米厚冰层怎么破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即使在遥远的北极和南极,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我们人类也会想尽办法去一探究竟,刚开始人类只能用徒步的方式探索北极,后来人类发明了破冰船,可以在北极破冰前行,同时还能起到开辟航道的作用,是人类最有用的发明之一。破冰船发展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最早的破冰船由俄国人在1899年建造,名为叶尔马克号,看到这小伙伴们一定很好奇,破冰船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呢?遇到5米厚的冰层怎么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⑷ 伊凡大帝的三重疑云
伊凡四世在对外扩张频频得分之际,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宫廷内出现的事变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烧不退。宫廷御医束手无策,马上就有消息说沙皇将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传出宫去,大贵族们马上就激烈的权力之争,为日后权力划分展开激烈争夺。争夺之激烈已经达到了公开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迹般地复愈。从此就产生了有关伊凡四世的第一个传说:据说伊凡四世当时确实不治身亡,此后代替他秉政的是另一个人;另一种说法是伊凡四世当时确实未死,但高烧导致发疯,此后自称瓦西里·勃拉仁内,流浪民间。但这两种说法均未得到正史的认可。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同这一地区的邻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伊凡四世时代,俄罗斯的边境线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边境线与芬兰湾平行,距俄境到芬兰湾最近处仅70余公里。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土扩张,而是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如果俄罗斯能够在芬兰湾建立一个港口,就可以贯通整个北方通商路线,自行出海,到英国、丹麦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必途经波兰立陶宛王国或者瑞典;其次,没有港口城市,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也就无法保证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存在。
1556年,俄军向瑞典发动了进攻。战争持续了一年,以双方签订诺夫哥罗德和约而告终。这场战争没有给伊凡四世带来任何实际结果:双方边境线依旧,各自归还了对方的俘虏。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瑞典无条件放回了俄军战俘,而俄方只在收到瑞典的赎金后才归还了战俘。
1558年,伊凡四世向立窝尼亚发动进攻。战争开始后,俄军节节胜利,连下四城,立窝尼亚骑士团遭到沉重打击。战争持续到了1559年,立窝尼亚实际已经不复存在,其领土划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丹麦三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着关于沙皇俄国的各种可怕的传说,欧洲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君主们很少有人到过莫斯科,道听途说的结果就是把俄罗斯想象成半开化的国家,把俄罗斯人想象成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可以说,欧洲是把俄罗斯和鞑靼人、奥斯曼土耳其相提并论的。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欧洲的恐慌。接下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将以俄军胜利告终的立窝尼亚战争变得长期化,参战各方停停打打,不断地和谈、开战,就这样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583年。最终俄罗斯也没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以俄罗斯西北领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占领而告终。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娅暴病身亡。实际上皇后死于投毒。四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打开了格林斯卡娅皇后的棺椁,采样阿娜斯塔西的头发进行了化学化验,发现了体内大量的铅、汞和砷,这就证明了伊凡四世的皇后确实是被投毒谋杀的。
在丧妻之后,伊凡四世的性格大变,日益变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对周围近臣和贵族们的怀疑逐渐变为猜忌以致憎恨。本来就时时盘算如何巩固君权、削弱贵族势力的伊凡四世变得烦躁暴戾,开始对大臣们斧钺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布消藩,直接剥夺了所有贵族的领地,宣布所有俄罗斯的土地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时的沙皇俄国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权国家,所有受分封的督军、贵族各自代表沙皇统治自己的领地,也就是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来,失去领地的贵族们变成了依靠国家俸禄生活的公务人员,不但权力遭到剥夺,在经济上也陷入受制于沙皇的境地。
沙皇的举动招致了众多贵族们的齐声反对,在遭到镇压后很多贵族暗中联络波兰立陶宛王国,甚至个别激进的贵族们策划推翻伊凡四世,另立沙皇。这使得伊凡四世开始对贵族们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贵族出身的大臣。正因为他们的非贵族出身,才获得了沙皇的信任。而这批近臣也不遗余力地依靠铲除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来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与欢心。在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为格里高利·斯库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号矮子斯库拉托夫。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离开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亚历山德罗夫。在这里,伊凡四世向莫斯科的宫里发去手谕,指责莫斯科的主教和贵族们勾结波兰立陶宛王国,指责他们叛国,伊凡四世称自己因此深觉受辱,宣布退位,不再当沙皇。但同时伊凡四世有没有指明谁来继承皇位。手谕传到莫斯科,朝中大臣们和主教均无言以对:众人皆知,伊凡四世的所谓叛国指控纯属凭空捏造,宣布退位却不指明继承人,是明摆着在做出姿态。但这些大臣又不愿做谄媚献谀之徒,不愿公开对伊凡四世歌功颂德,大表忠心,最后只好沉默,不做应对。
莫斯科群臣的沉默激怒了伊凡四世,他把这种沉默看成是对其不忠的表现。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消藩区,并在消藩区属地挑选精壮青年,严加训练,建立了沙皇禁军。所谓消藩区,就是沙皇直辖区,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辖。消藩区覆盖了莫斯科周围的几个城市,还有莫斯科城内的几条街道。在消藩区内,执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军,禁军集司法、审判和执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负责。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随时按照个人意愿,逮捕任何一个人,不经任何司法程序随意定罪,加以处置。
禁军士兵们骑着马,全副武装,身后背着扫帚,象征着要扫除一切叛国者;马颈下挂着狗头,象征着对沙皇的忠心,随时准备按照沙皇的意愿咬死任何人。他们终日在消藩区内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国投敌的贵族,大多数被逮捕者很快就被处死,极少部分人侥幸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区。据史书记载,有时在一天里处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经亚历山德罗夫的舍尔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认为的贰臣之后,回到了莫斯科。这时候伊凡四世的独裁权力达到了顶峰,全俄罗斯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于发表任何与沙皇相左的言论。
在贵族们集体失声之际,只有代表神权的教会,敢于公开反对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绝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并多次声言沙皇的举动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义。伊凡四世并未因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义代言就有所忌惮,暴怒之中下令将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监狱,次年被矮子斯库拉托夫扼死在狱中。
对贵族们大肆杀戮之后,伊凡四世并未罢手,清洗和镇压浪潮被沙皇禁军进一步放大。根据密报,伊凡四世认为诺夫哥罗德暗中和波兰立陶宛王国勾结,图谋叛变,于是派禁军前往该城,大肆进行逮捕和处决,诺夫哥罗德被禁军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过程中展现出的恐怖手段,获得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但另有史料表明,伊凡四世的独裁有可能被夸大了,镇压和清洗没有达到传说中的规模,例如他就曾亲自赦免了很多贵族,而且严格恪守基督教教义,清明行政。身为沙皇,每天清晨四时就起床处理政务,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堂内做祈祷。以虔诚的东正教徒自居的伊凡四世,竭力展现宽宏仁慈的一面,但还是背负上了暴君的恶名。
现在有关消藩前后的历史,大多出自外国驻俄罗斯使节们和反对伊凡四世的贵族们的记载。当时俄罗斯当时印刷出版远不如欧洲不发达,俄罗斯宫廷史官记载的历史传播范围远远不如前者。换句话说,伊凡四世丧失了话语权,在新闻战中败给了反对派。但在当时,伊凡四世并不关心自己的历史名誉,他关心的只是如何巩固君权。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敌的大举入侵。南方一直寻隙觊觎俄罗斯的克里木汗国集结兵力,开始进攻俄罗斯。
此前克里木汗国一直没有停止对沙皇俄国南部地区的侵袭,远在伊凡四世消藩之前,克里木汗国就曾在1552年联合土耳其盟军,出动7千余骑兵,打到图拉附近,被当地守军击退;后又集合了6万余人的军队再度大举入侵,但被舍列梅捷夫大公率领的7500人的精锐射击军再度击退。
1571年,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奥古斯特劝说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进攻俄罗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鞑靼人诸汗国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发誓要恢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故而作了充分准备,进军北伐。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国的4万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诺盖汗国、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出兵北上。很快,克里木汗国的联军就抵达俄罗斯腹地,占据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并没有计划进攻兵精粮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来投奔克里木汗的俄军。据叛军透露的情报,俄罗斯不但因消藩引发政局动荡,而且这一年又发生大面积饥荒,加之爆发瘟疫,因饥饿和瘟疫致死的人多达数十万,莫斯科城内空虚,已经无力对抗克里木军队。德夫列特闻言,立即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在力量对比悬殊之际仍未敢轻敌大意。他派出少量部队佯攻俄军防守严密的莫斯科南大门谢尔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领主力绕过要塞,西进越过乌格拉河,从西南方向进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区之有6千名守军,很快就全军覆没。此后德夫列特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伊凡四世曾有众多妻子,史书上正式记载的就有七个或八个。按照东正教规定,沙皇只能三次成婚,其他的妻子均为非法,得不到教会的承认。在十月革命前,结婚生子等民政不是由行政部门来负责,而是教会才有权力承认婚姻是否合法和有效。伊凡四世的第一个妻子阿娜斯塔西在1560年夏被毒害致死后,伊凡四世于次年再婚,但很快第二个妻子也死掉了。此后伊凡四世的第三个妻子还未及成婚就死了,他就这样频繁再婚,直至第八个妻子。
教会只承认伊凡四世的前四个妻子是合法的。这四个妻子都是在教会承认后才正式被宣布为皇后。伊凡四世的频繁再婚在当时是很不同寻常的。
伊凡四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一方面严格恪守教义,但另一方面在结发妻子被害后,性格变得多疑暴戾,续弦妻子中有几个就是遭到伊凡四世猜忌,在暴怒中下令被毒死或是扔到河中溺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凡四世一直想生一个继承人。
伊凡和阿娜斯塔西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长女安娜和次女玛丽娅都在幼年夭折。此后伊凡又生了个儿子德米特里,本可立为王储,但在德米特里两岁的时候,被保姆失手坠入河中,溺水身亡。伊凡和阿娜斯塔西此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伊万,另一个是弱智的幼子费奥多尔(历史惊人地相似:当年伊凡四世的弟弟尤里也是弱智)。伊凡四世和其余合法的三位妻子均无子嗣,这样伊凡膝下只有伊万和费奥多尔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弱智,不能继承大统,伊万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遂被立为王储。
1580年,伊凡四世最后一次结婚。末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伊凡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季米特里。因为这个婚姻为得到教会承认,季米特里被认为是非法所生的私生子。
就在这一年,在伊凡四世的住持下,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举行大婚,新娘是消藩时期禁军将领戈东诺夫的女儿伊琳娜。婚后,戈东诺夫家族成为皇亲,故而全家被加官进爵,家族长子鲍里斯,也就是国舅,被册封大贵族称号。 1581(年另说1875年),伊凡四世在亚历山德罗夫的行宫中意外发现王储伊万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儿媳)身穿单衣在公众走动,穿着不符合礼仪规定,不禁勃然大怒,对儿媳大骂,并扔出权杖。此时儿媳已经怀孕,因惊吓过度而流产。王储伊万赶到,上前想要保护妻子,拉开暴怒之中的伊凡四世,结果被伊凡四世用手中的权杖击中头部,头破血流而死。
俄罗斯着名画家伊利亚·列宾的经典杰作《伊凡四世杀子》,就是以这个历史场景为题材创作的。画中表现的是1581年11月16日那一天,伊凡四世在暴怒之中用沉重的权杖击打儿子伊万的头部后,从狂躁中清醒过来,头发蓬乱的伊凡雷帝跪坐在铺满了红地毯的地上,右手把儿子搂在怀中,左手试图捂住儿子头上血如泉涌的伤口,眼中流露出惊惶恐惧和无助的神色。而王储伊万双目无光,半躺在伊凡雷帝怀中,但仍然左手支地,似乎试图挣扎着站起来。沉重的金属权杖沾满鲜血,被遗弃在一旁。这幅杰作至今仍收藏在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王储伊万死后,伊凡四世除了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以外,再没有继承人了。虽然伊凡的末任妻子给他生了儿子季米特里,但很多人认为他是非法所生,不能立为王储。伊凡四世无可奈何,只好将费奥尔多立为王储。正如列宾画中描绘的那样,沾满鲜血的权杖被遗弃一旁,留里克王朝在伊凡雷帝之后,马上就要皇权落地了。 1582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人,为了获取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和无尽资源,大举入侵西伯利亚汗国。面对装备了精良火器的哥萨克军队,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的西伯利亚汗国很快就陷落了。继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之后,又一个鞑靼汗国灭亡了。
尽管西伯利亚汗国灭亡后,广阔的西伯利亚成为沙皇俄国的领地,但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对年迈的伊凡雷帝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
晚年的伊凡逐渐陷入昏乱,终日不理政务,常常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以接见外宾,向客人炫耀所藏珍宝为乐。
1584年3月初,从威尼斯来了一位特使,前来莫斯科,要求觐见伊凡雷帝。当特使来到莫斯科地界时,被守城的卫兵拦下,通知他沙皇身体欠佳,暂不见客。3月10日宫中传出消息说,伊凡雷帝病倒,16日,有消息说沙皇身体情况极剧恶化。18日午后,克里姆林宫里的丧钟敲响,宣告伊凡雷帝病逝,时年54岁。
伊凡四世死后,医生的结论是沙皇死于血感染。但沙皇被毒害的流言也同时不胫而走。百年后的一份历史资料说,沙皇的近臣给他服下了含有毒药的食物。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大贵族鲍里斯·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大公两人联手,除掉了伊凡雷帝。
五个世纪以来,关于伊凡雷帝一生的功过一直争论不休。他从1538年开始亲政,在位时间接近半个世纪。虽然历史上说伊凡四世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麻,但他下令处死的人总计有3000多人,平均每年百人,其中包括各类刑事犯。这在当时的欧洲君主中也绝非残暴,看来关于伊凡四世的描述不乏夸大成份。
伊凡四世亲政之始,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包括没有能力实际统治,但是建立了居民点的偏远地区,一共28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伊凡四世统治末期,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540万平方公里。这已经比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总面积加起来还要大。和祖辈伊凡三世、父辈瓦西里三世相比,征服喀山汗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征服诺夫哥罗德和斯摩棱斯克,此外阿斯特拉罕汗国被征服,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入俄国版图,南方的大小诺盖汗国、东方的西伯利亚汗国在被击败后称臣,南方草原上的哥萨克人也成为沙皇俄国的忠实保卫者。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沙皇直接统治下的总人口达到120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的最大国家。
此外,伊凡四世还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的重大改革,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俄罗斯国家的整体实力,对日后俄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伊凡雷帝在消藩时期的大举杀戮造成国内政局动荡,招致强敌入侵,造成惨重损失,但最终俄罗斯还是保持了独立和完整,并很快地恢复了过来,在劣势中顽强抗争,凭借微弱的兵力一举击败强大的克里木联军,使得克里木汗国一蹶不振。
⑸ 叶尔马克的部队组成是怎样的
叶尔马克的部队共约1650人,组成5个团,于1579年夏开始向西伯利亚腹地进发。他的两个随身副手是科利佐和格罗扎;各团由大尉统领;每连有1名中尉;2名50人长和数名10人长。部队装备有3门火炮、300支旧式火枪,还有霰弹枪、前膛火枪以及弩、弓、马刀、矛、斧和匕首。部队的纪律靠同伙相互担保的方法维持。重要事宜要由哥萨克全体会议决定。
部队乘船沿河移动,每船约载20人。他们十分注意选择行进路线、挑选向导和翻译。
⑹ 俄罗斯的疆界是怎样变化的
俄罗斯一直不断扩张,在清朝时开始不断蚕食我国北方,逐步占领远东地区。
⑺ 是什么为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打下了基础
伊凡三世时期,东至鄂毕河的大片土地和卡马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乌拉尔北部地区,都并入了俄罗斯国家版图。为鼓励商贾在这些地区拓荒和发展工业,俄国政府以优惠条件把土地交给他们,允许他们建造设防城堡,保护开拓的土地不受邻近游牧民族侵袭。1577年前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乌拉尔商人和企业主们为保卫其领地不受西伯利亚汗库丘姆侵犯,雇佣了哥萨克人。1578年9月,叶尔马克率领的一支哥萨克部队对锡尔瓦河上游地区作了军事勘察。这次勘察为后来的远征做了重要准备。此外,由于从居民那里征收了贡赋,从而得到了远征所必需的补充物资。
⑻ 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叶尔马克的西伯利亚远征为开发西伯利亚开辟了道路。远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汗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软弱和封建割据。俄军士兵拥有对方从未见过的火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对付数量众多的敌骑兵,哥萨克采用方阵,火枪兵配置在方阵之中作为总预备队。由于士兵具有坚强战斗团结和互救精神,叶尔马克部队在被敌围困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叶尔马克及其战友建树的爱国主义功勋在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