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导演管虎他所有的作品(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哪些啊
电影作品
1992《头发乱了》 1996《浪漫街头》 1999《再见,我们的1948》 2002《西施眼》 2009《斗牛》 2009年《谁动了我的幸福》 2011《杀生》 2011年《八百壮士》 2012年《虎烈拉》
电视电影
1997《超级城市》之《夜行人》 2000《上车,走吧!》 2008《谁动了我的幸福》 2012《杀生》
电视作品
1995《牌坊之南方女人》 (上,下) 1996《咱老百姓》——《昨天的哨音》(上,中,下) 2001《黑洞》30集 2003《7日》28集 2003《冬至》36集 2005《生存之民工》32集 《黑洞》
2005 《卧薪尝胆》41集 2007《第二面》26集 2008《活着,真好》44集 2009《沂蒙》42集 2009《外乡人》43集 2011《女子军魂》32集 2012《火线三兄弟》40集
② 读余华——《活着》真好
再读余华,突觉:《活着》真好。
封面是黑色的,标题“活着”是白色的,而作者“余华”是红色的。也许生活非黑即白,而生命的热血注定鲜红。
如果不是因为友人赐书,我也不知我何时才会捧起这本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的名着《活着》。
择一个内心清净得一塌糊涂的周末下午,花上五个小时的专注,去凝听这个沧桑男人对于生命最质朴和原始的解读。纵是泪满襟,纵是沉溺在这痛苦却又悲壮的漩涡里无法自拔,以至于直至看完它的电影版,才觉心愿已了。当夜色拉开帷幕,当百家灯火点亮,才恍如从梦中惊醒和透了一把气。
一部贫农的血泪史,即使没有太多刻意煽情,可戳心戳肺得教人难以自拔。福贵在他扮演的一生的角色里经历各种变迁,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也在不停经历着亲人的生死离别。第一人称的简单质朴描述,故事的代入感,让人身临其境。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接二连三的意外死亡。每一次生死交织,简单深刻,悲怆激励。在如此悲惨的故事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或奇迹。
通篇血与饥的元素,显得有些暴力和残忍。战场上的血与牺牲、有庆的献血身亡、凤霞的产后大出血、二喜的工地流血致死......可能这就是命运赋予福贵一生的色彩。“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以后啊,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福贵跟有庆的这一段对话,也是仍然让人回味且心颤。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大时代背景,可能我就是那个天天惦记吃饺子吃肉的有庆。
相信,阅过此书的人,都会从故事中窥见自己的世界,而我从福贵和那个时代中,却看到了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中国人民的精神,一种知足,一种随遇而安。大红绸布的拉起,皮影戏背后的微笑,炼钢房下的呐喊,战场上的取巧与对于生存的追逐。相比之下,当代人在锦衣玉食的高楼大厦里,则显得多么渺小。
看完小说,再看了一遍电影版,各有优好,各有遗憾。小说最后沦为了福贵一个人的孤独终老,电影仍然拥有一家四口活着的希望。但个人觉得,小说更写实,更直逼人心,更有时代阶级感。也难怪,这部电影曾被沦为禁片。张艺谋执导的精华也许我并未能参透,被删减的一些桥段,于我,是遗憾。
余华曾写到:“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纵使,注定了在旁人眼里,福贵的活着,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从福贵的角度,他确是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文末,他与一头叫福贵的老黄牛收场相互作陪,许是看尽这世态炎凉,但却早已活出人生的光荣和高尚。“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似懂非懂却又意境悠远,这样一派安详和谐的环境、绝望中透露出生活的勇气及依然于世的喜悦,让人坚信,黎明的光终会到来。
生活本就是一趟平淡的取经之旅。从来没有不仁的天地,从来没有无知的过客。世界对我们从无背叛或有失公允。该来的依然会来。我们不因当下的不满或不快而去对这个世界加以抱怨,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比我们仍不幸的人,无可计数。
我的生活中也经历过这样的翻版福贵。一位叔叔,幼年出生失去双亲成为孤儿寄人篱下,中年娶妻生子原以为会过上好生活,殊不知妻子突然身患精神病失散多年如今不知生死,唯一的儿子也在11岁时不幸溺水身亡。他辛勤养牛耕田,我也从不见他的生活有多悲怆。如今,老年的自己,开起了加工厂,仍是积极的乐天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活的选择权在于你,你既可以把它变为故事,也可以把他变为事故。人为什么而活着,不是为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是为了活着本身。福贵的坚韧意志从未被世俗与不幸所剥夺,他时而脸上的一脸傻笑,这给予了我一个对于生活意义最朴素的答案。人生没有那么多结果和意义,而还是那句,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经历和意义,这就很好。
在漫长的生命中,我们除了过好自己的人生,其余一切皆为背景。在真正星辰下流出的光芒,远多于这世间的凡尘。
作为这凡尘中的一粒,我会依然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一些奢望、一些享受、 努力而丰富地,活着并发光。
③ 蒋小涵演过什么电视剧
蒋小涵演过的电视剧有如下列表:
《七年之痒》
饰演韩冰
导演
张轩南
主演
李好, 华少, 文清
《青海花儿》
饰演童素云
导演
安战军
主演
何琳, 果静林, 张璇
《特殊使命》
饰演余雪瑶
导演
彦少追
主演
李光洁, 周扬, 张静
《超临界》
饰演袁童芳
导演
潘欣欣
主演
刘晓庆, 刘诗诗, 王茜华
《毕业时刻》
饰演刘美曦
导演王静
主演
舒砚, 张默, 王学圻
《女人之家》
饰演红红
主演
张凯丽, 陈宝国, 刘蓓
演员介绍:
蒋小涵,1982年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女演员、主持人,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
1989年出版第一张演唱合辑《进军90》,之后共发行了8张个人演唱专辑。1991年参加歌剧《党的女儿》演出。1993年和1998年参加了两次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1999年拍摄情感电视剧《女人之家》。2007年拍摄谍战剧《特殊使命》和青春剧《青春节拍》等电视剧。2010年7月9日蒋小涵获得了“海龟环保大使”荣誉称号 。2011年出演爱情电影《摇摆de婚约》 。2013年出演青春电影《青春派》。
④ 交通警察里的吴小丽伴演者李婷还演过哪些电视电影还有她的简介,详细点
人群中,如果你与李婷擦肩而过,几乎不会意识到她是一个演过数十部电视剧的女演员。她不属于那种娇艳动人、柔情百媚的女人,生活中的她很朴实,常常素面朝天,内在的安静让她透露出一种简单的明媚。她与蒋雯丽、许晴是大学同班同学,她现在是六岁孩子的妈妈,岁月带给她成长的阵痛与喜悦,然而,眼前的她神情依然清澈、透明。若不是内心平静若水的女子,不会拥有这般的淡定。
初识李婷,如幽兰绽放。
河流中的鱼儿
生命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我们仿佛是河水中随波逐流的鱼儿,不知道下一站会飘向何方(blog)。
李婷出生在湖南,父母都是省委领导,从小在省委家属大院长大,她的家庭是一个相当传统的家庭。年少的她心中从来就没有想到长大后会做演员,她梦想成为一名记者或者是律师。后来阴错阳差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blog)表演系,踏入影视圈。
大二的时候,《外来妹》剧组来学院挑选演员,导演被眼前这个有点倔强、有点脾气的女孩子吸引了,这部戏也成为李婷演的第一部戏。在剧中,她扮演扮演阿芳,一个被贫困折磨得狡猾、势力而泼辣的女孩子。以李婷当时的人生阅历要想真正驾驭这个角色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毕竟当时她刚刚20岁,阿芳的人生是她从来就没有感受过的。也许,真的是老天对她的偏爱,她遇到了一个好导演,还遇到一个好姐妹——陈小艺(blog)。李婷说,小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脸上永远是幸福的表情,和她在一起合作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她感觉当时完全是导演推着往前走,忘记了是怎么超越自己的,就在那种艰难的表演中,阿芳在她的表情中居然获得了生命。阿芳这个角色在当时也获得观众的认可,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李婷也因此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后来有了《英雄无悔》中端庄的舒月,《大江东去》中自尊的苏婷,《血浓于水》中个性极强的于思华,《利益与代价》中忍让平静的曹思琪……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的迥异却又充满了悲情,她在不同的人生中穿梭往来。
文字中舞蹈
演则优,优则导的女演员在演艺圈往往被看成才女,前有徐静蕾(听歌,blog),后有导演系就读硕士的赵薇(听歌)。对于宁静的李婷来讲,她坦然她不适合做导演也从来没有想过,但是她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喜欢在文字中静静地听着心灵的跫音。她现在已经写了两个剧本,一个是《活着真好》,一个是《再见阳光》。《活着真好》是一个20集的电视剧,已经由管虎拍摄。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的三个女人,由于疾病家族史的遗传,人近中年的时候,同时患了乳腺癌,演绎了她们在疾病面前的种种遭遇和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
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她自己刚刚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手术,在度过了人生中最寂静的日子,对生命本身有了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感触,于是她想写一个关于人与疾病的题材。她想到了女人、癌症,于是女人与乳腺癌就这样的牵连在一起了。原来这个本子叫《再见,医院》,但是后来在拍摄中导演认为那样太阴郁,改成了《活着真好》。
“每一个女人的心中都会想依赖一个男人,而失去乳房是很多女人不能接受的,她们的反应远远超过了男人对此的反应,她们感觉在老公面前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不敢面对原来的家庭生活。很多女人没有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很多更美好的事情。女人自己本身要自爱,男人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当时,她采访了50多个患有乳腺癌的病人,在与她们的接触中,她感到真正把她们打垮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来自死亡,而是来自女人的第二性特征的丧失。
“我有一种很强的冲动,必须要写一个女性题材的电视剧”。
李婷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从这样一个题材的选择上看,可以发现,她骨子里又透着一种刚毅,“女人必须学会自爱,如果你自己都不会爱自己,你怎么去爱别人?”经历过情感挫折,疾病折磨的她对人生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这让她对身边的每一个女性朋友都格外的友好,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女人之间更应该学会互相爱护。
⑤ 张艺谋《活着》影评 快!!!!! 好的原版加分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福贵背着有庆说,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
这么滑稽的解释,这么可爱的父子的对话,在《活着》里朴素地渗透出来,那么真实地展现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时代印记。
福贵从一个上流的公子沦为下层的贫农的这一过程,所经历的磨难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他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个离开自己,直到最后孤苦伶仃。
总觉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是一个人在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磨难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就是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残酷的现实,无奈的生活。 亦如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说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无论生活给了我们多大的痛苦与磨难,都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对待,懂得享受生活,珍惜生活,用心的、努力的活着。
电影中反复提到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这个人,在历史的巨变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
《活着》就像一部史诗,诉说着在那个红色文化大潮下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隐隐露出一丝悲悯情怀与伤感,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影片的结尾也许不像小说那般惨烈,但也颇引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有如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慢慢的转变着,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曾在小说的序言里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那我就可以骑牛了”“到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开上火车,飞机了”“到那时候,咱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馒头长大了,就赶上好日子了。。。。。。
⑥ 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献血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于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着,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馒头噎着(真能想出来)电影没有演到双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导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
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团圆观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于福贵,她为了儿子的将来离开了好赌的福贵,却也在得知丈夫改过自新后主动地归来。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对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诚,另一方面却从她对福贵抱有依恋、不离不弃的单纯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观念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盲从思想。
不过,在封建社会,妇女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家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更好地配合福贵的良民形象,家珍与福贵的本性相似,思想觉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两人一张一合,互为平衡、补充,构成一条有矛盾,得以推动情节发展,但没有根本冲突,得以保留家庭温馨的氛围的线索。
电影《活着》场景
作为风雨同舟的妻子,家珍一直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有庆、凤霞、馒头都只是远方的希望,但家珍这个相濡以沫的爱侣的位置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小说原着中,作者最后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个福贵赖以慰藉的心灵港湾。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虽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却栩栩如生,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让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