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影评 » 伪装催眠师电影在线播放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伪装催眠师电影在线播放

发布时间: 2022-09-25 08:54:48

Ⅰ 哪里可以看电影催眠大师呢

《催眠大师》带领人们进入催眠这个神秘的行业,徐峥扮演的心理医生其实自己酒驾害死朋友得了心理疾病,莫文蔚饰演的更为厉害的催眠

师伪装女病人接近徐铮,对徐峥清醒催眠治好了徐峥。

Ⅱ 《催眠大师》︱谁是真正的大师

题记:

除非你自己,愿意被治疗,否则,谁也治不了你的心病。

(一)

在聊这部电影之前,先来说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个心理治疗师,他给每个来看病的患者都说,你不是亲生的。所以,你才有这么多心理障碍。

有的人,会相信。有的人,会怀疑。

后来,这个心理治疗师碰到一个较真的人。他不相信自己是领养的,他坚信他是亲生的。

为此,还专门去医院做了亲子鉴定。并把亲子鉴定表拿给心理治疗师看。

结果,让人非常意外。原来,这个心理治疗师自己不是亲生的。

聪明的你,可能猜到了,我今天所要介绍的电影,与心理治疗师有关,与原生家庭伤害有关,与创伤应急症有关,与反治疗反催眠有关。

也算老电影了,2014年4月29日上映。由徐峥和莫文蔚主演。两位主演,大家都太熟悉了,这里就不浪费笔墨来介绍了。

倒是导演陈正道需要说说,他是台湾人,着名导演,制片人,编剧,艺术指导。

他拍的悬疑恐怖片较多,比如,《秘密访客》,《摩天大楼》《记忆大师》等。

而,他凭借这部悬疑恐怖片《催眠大师》获得第十五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提名、最佳编剧提名。

那么,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非常简单,不过是讲一个心理治疗师和美女病人“治疗”的经过。

只是,在这个“治疗”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理治疗师深刻剖析病因,用一些疗愈语言与画面,卸下病人“伪装”与“重负”,走出悲伤的故事。

电影开场,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专家徐瑞宁(徐峥饰演)在某高校讲课。

他讲了一个生动悲催的案例,把一个母亲从痛苦的往事拯救了出来。

他用的就是恍惚催眠,无疑,他就是催眠大师。对下面学生的问题,也解答的妙趣横生。

然后,镜头一转,他曾经的导师方教授(吕中饰演)来找他。交给他,一个特别“棘手”的病人任小妍(莫文蔚饰演)。他非常自信,毫不推辞接受了挑战。

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两人的谈话,也可以说是心理博弈。

因为,增加了一些恐怖元素,第一遍看的时候,有点怕。第二遍看的时候,已经知道了结局,可,还是怕。

怕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电影色彩运用。这部电影色彩是偏冷色调的,灰暗,黯淡。再加上一些刻意“制造紧张”氛围的音乐,让你很快被带入剧情,别说看两遍,每次看都怕啊。

敢把男女主角谈话拍成一场电影,还拍出创意的,除了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就属这部了。

在《看不见的客人》中,是女律师和犯罪嫌疑人谈话。

在这部电影中,则是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较量”,一来一往,不亚于“刀枪剑戟”的激烈碰撞。

(二)

病人任小妍,是孤儿,六岁被一对夫妇领养。清高,聪慧,孤傲。

看过很多心理医生,对心理医生的治疗套路,极为熟悉。

她的问题是能看到“死去的人”。

这个世界,就没有鬼,这是常识。那,她为什么会看到鬼?是幻想?是妄想?

我们的心理治疗师徐医生对病人开始了启发式谈话与倾听,也可以说是恍惚催眠。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镜头不断闪回,来复原病人任小妍所遭遇的“奇葩”故事。

由玻璃弹珠到邻居死去的老人,坐公交车遇到诡异司机及穿红衣女孩,由孤单女孩到她被父母领养,后又遗弃的遭遇,等等。错综复杂。

故事,前四十分钟,造成一种“迷雾”,使得我们观众都以为病人是任小妍。

其实,则相反。

真正的催眠大师是任小妍,她的真名是顾洁,她根本就是一个假扮的“病人”。

电影开场,我说了徐瑞宁医生擅长恍惚催眠。而,这个顾洁,则对清醒催眠非常有研究。

在徐医生对病人任小妍催眠治疗过程中,徐医生的恍惚催眠并没有使任小妍说出自己真正身份。

而,顾医生的清醒催眠,使得徐瑞宁回到了过去,不堪回首,痛如刀绞的往事中。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无法诉说的辛酸与痛苦。或者不会表达,或者不想表达,或者不知在什么地方表达。长久淤积在心,不就有问题吗?手机都有随时清理空间,何况人心?

大约电影进行到四十七分钟时,任小妍开始“反催眠”。在不断闪回镜头中,我们看到徐瑞宁被任小妍推进湖水中。

清醒之后,徐瑞宁怒火中烧,冲任小妍大喊:你到底在搞什么鬼?

所有的剧情反转,前面一定会有铺垫,不然,我们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

下面,我们来捋一捋细节:

第一,电影开始13分钟,方教授打开车门坐到徐医生的副驾驶座时,徐医生有点迟疑不决,心里似乎有什么顾虑。

后,下车步行。其实,这里暗示他曾经出过车祸。自己一个人开车,无所谓。可,一旦有重要人物坐着,就产生心理恐慌。

第二,在开始给病人任小妍治疗之前,徐医生助理绿衣女给他端了一杯咖啡。这个咖啡是做了手脚的,掺了某一种东西,他当场喝了一口。

病人任小妍,其实,和他是朋友,还都是方教授学生。他们非常熟悉,见面之后,竟然不认识,是不是咖啡中的“某药”起了作用?

第三,给病人治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疗程时间长。一般准备病人资料时,照片是必备的。可,这个病人任小妍,照片是缺失的。这也是铺垫。预示着“来者不善”。

第四,病人任小妍的出场是背对着房间里的一口挂钟。她对徐医生说,钟表时间不准确。并打开钟表盒盖,把指针拨正确。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清醒催眠”已经开始。这个时候,徐瑞宁已经进入被“催眠”状态,否则,他不会认不出这个特殊的病人。

第五,徐医生在卫生间打电话,为了防止外面人听到。特意开了水龙头。结果,水溢出来,快没过脚面了。

他才发现,这个时候,他似乎非常惶恐。呼吸粗重,甚至电话里的人问,你怎么了?他还打开了衬衣最上面的一粒纽扣。

这个细节,说明,他怕水。

又怕水,又怕车,为后面他醉酒驾驶掉进湖水,埋下伏笔。

电影进行到57分钟时,因为,任小妍指出徐医生怕水。他非常恼火,说,今天治疗结束。任小妍拿着包,刚要走。忽然,停电了。过了一会儿,电又来了。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我估计这也是一种催眠。因为,从这里开始,任小妍就主导了谈话现场,一步一步占了上风。

从坚定指出徐医生身后跟着两个人,到推到桌上装水的玻璃杯,到“船长”的称呼,到房间忽然下雨。彻底让徐医生,回到过去,并说出锥心往事。

这里,蒙太奇手法运用的娴熟而高妙。记忆和梦一样,都是恍惚的,朦胧的。

我觉得,电影啊哈时刻,就是这个时候。当痛苦说出来了,人,心里就会立马轻松许多。

像下面的台词,其实,是心理医生专用疗愈语言。

比如:

男的说,他早就原谅你了。

女的说,她的爱从来就没有变。

徐医生哭着说:我爱她。

她说,她都听到了。

当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时。房间里下的雨,戛然而止。

这个时候,徐医生彻底清醒,他叫了一声:顾洁…

轰然倒地。

自己建的心墙,只能自己拆除。

曾经看过一些资料,有的越战老兵,因为不能忘记死去的战友。虽然,现在岁月静好,他们依旧过得很痛苦。

他们固执的认为,过得太幸福是对死去战友的背叛。于是,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纪念碑”。

人生的路,很长。谁还不摔跤呢?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难道,还恋恋不舍待在“坑”里,欣赏“坑”周围的环境?

(三)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电影。原来,这是一场特殊治疗。

徐瑞宁医生多年前,因为醉酒驾驶,使得自己的爱人和顾洁的男朋友同时死亡。

愧疚与遗憾,折磨的他,夜不能寐。虽然,他知道,人死不能复生。

可,他就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愿意原谅自己。甚至到了自残的程度。

所有爱他的人,都不忍他这样下去。可,他又是心理治疗师。只能出“奇招”来,治疗他的心病。

在治疗开始,方教授对顾洁,也进行了一场“催眠”,怕顾洁不小心“露出马脚”。

顾洁,就没有痛苦吗?不,她也有。她的男友是因为徐医生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情感张力极强,看着非常过瘾。

不过,在顾洁治愈“徐医生”的心病的同时,是不是也治愈了自己呢?

之前,我不太关注悬疑恐怖片。最近一段时间,看了几部,竟然觉得非常有意思。越害怕,还越爱看。

一层一层铺垫,最后来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让人直呼“高级”,这脑洞,简直让人给跪了。

豆瓣评分7.6分。在国产悬疑恐怖片中,应该属于爆款。

最后,想说,学点心理学,对于写作太有帮助了。看完,这部电影,我后悔年轻时,自己怎么不知道选修心理学呢?

文学,就是人学。电影,也是拍给人看的。如果,你懂心理学,你写的文章,似乎更能深入人心。

我喜欢好莱坞大片,这是真的。这部国产电影《催眠大师》极其精彩,这也是真的!

错过的话,就有点可惜,如同错过了一场视觉盛宴。

Ⅲ 关于催眠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艾催眠学堂之艾瑞克森催眠故事集系列已出到40期了。期间感受到小伙伴们对于催眠的热爱与热情。同时也有好多关于催眠的疑问,经归纳后,整理出以下一些常见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

(所有问答版权皆归艾催眠学堂所有,如有抄袭,必究!!!)

问题回答:刘蓓蓉、金焰、杨丽萍

文案修改:瓦瓦、兔大王、琪琪格、小文

文案编辑:Eyvonne

什么是催眠?

关于催眠的定义,业界有很多的说法。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进行了包括神经造影在内的不少实验,却始终无法催眠与某种改变的意识状态之间划上等号。

我们可以假想:当某人报告自己进入了催眠状态时,心理学家可以对其进行神经造影,了解在这种状态下神经活动有什么改变,但心理学家做不到反向验证,即只要发生了这种神经活动的改变,就可以预测当事人进入了催眠状态。

或者只要不发生这种神经活动的改变,就可以预测当事人不会进入了催眠状态。

因为报告自己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本身是一种基于情境和人际关系的主观体验和信念。

催眠首先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互动。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催眠是一种人际互动。因此,催眠就与自我催眠、冥想、正念、放松、想象训练等单独一人就可以进行的类催眠现象区别了开来。

第二,取决于人际关系的意思是,无论是催眠还是非催眠,一个人能否对另外一个人施加影响,能施加多大的影响等等,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当下的,或者一直以来的)。

其次,催眠是一种内部定向的聚焦状态。这里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所谓的内部定向,意味着并非通常情况下的外部定向。外部定向是指:人们通常情况下的状态,即人们将感知觉察到的信息与观察到的外部现实进行校准,从而识别出错误信息。相反,处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对于外部现实基本不关注或者减少关注,而会将注意力聚焦在内部现实或者特定刺激上,例如催眠师的话语。

第二,聚焦意味着,在催眠状态下的人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和聚焦到其由催眠所引发的内部现实中。因此,人们常说催眠这个词的中文翻译,以及英文原意都很容易引起误解。催眠并不是像字面上的那样:帮助人们进入某种睡眠状态,相反,催眠是将人“唤醒”,并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内部定向的聚焦状态之中。

在生活中有许多符合这个定义的类催眠现象,例如当人们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听讲座,看电视,看电影时,或者在无聊之际发呆放空并浮想联翩、愣神儿、做白日梦时,他们都会沉浸其中,忘了周围的环境,忽略了身体的感觉,僵直在某种姿势上,甚至听不到别人在和他们说话。     

反之,我们生活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现象,比如我们专注于当下某一个动作,比如弹琴、舞蹈、投篮,或者是匠人专注于某一个手工制作,而忘记周围发生的一切,部分或全部的丢失了对时间空间和身体的感知。

这类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作为类催眠现象。催眠需要专注,而专注不完全能够达成催眠。                                                 

催眠是真的吗?

问题有四个含义。

第一,实施催眠的人是否相信催眠;

第二,被催眠的对象是否相信催眠;

第三,某个催眠的观察者是否相信催眠;

第四,大众是否相信催眠。

对于第一个问题,回答是“当然”。

实施催眠的人对于被催眠对象施加了影响,并看到了催眠对象的反应,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整个场景定义为催眠。

人们之所以怀疑催眠的真实性,是因为“假装”催眠响应很容易,这种观点也是正确的。

然而,从实施催眠的人的角度来看,会有多种方式来辨别出当前的催眠体验是假装还是真实的,例如催眠现象涉及眼皮的不随意抖动,这不是能够轻易伪装的,因为无法监控自己的伪装,也很难长时间惟妙惟肖地伪装。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是“因人而异”。

通常情况下,当实施催眠的人将整个场景定义为催眠,而被催眠的对象明确感觉到(主观)自己在催眠中,发生了与日常生活所不同的状态改变时,被催眠的对象通常就会确认自己处在催眠中。

例如在催眠状态中发生的解离式的手臂悬浮,被催眠对象会认为这与自己在平时的状态不一样。

其实,平时有大量类似的解离现象。例如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某个地方;或者满腹心事到了家,不记得自己是怎么骑车回家的。

或者在专心致志地与人聊天的时候,不自觉地喝过水,而完全不记得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个举动;以及与人谈话中,讲到激动的时候,不自觉的手舞足蹈,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不寻常。

因此,催眠是否真实发生,或者发生的现象是否是催眠,是当事人的一种主观认定和信念。

同理可证,当被催眠的对象强烈地不相信自己曾经进入催眠时,你也的确很难说服他这件事情。

这就像你不能说服一个人接受完全的决定论一样。

因为你的说服总要体现和落实为某项新的预测或阐释,这就成了靶子,而他随时可以对这个新的预测或阐释进行逆反或者反对。

对于第三个问题,回答是“不一定”。

对于第三方观察者而言,催眠师的催眠暗示能够改变被催眠对象的感觉和知觉。

例如,当事人会报告产生了栩栩如生的幻觉或明显扭曲或者有删减的现实感知。

某些研究通过测量大脑活动发现,催眠和催眠暗示改变了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催眠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

然而,第三方观察者不一定会将这种外在的表现或者现象定义为催眠。

例如,许多人对于在催眠中催眠师对于被催眠对象所施加的影响定义为:基于人际关系的一种来自催眠师的有意无意的操纵,以及来自被催眠对象有意无意的服从,配合和迎合(揣摩深意)。

要如何证明,催眠和上述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事情呢,基本上,这个,很难。

对于第四个问题,回答是“没有办法回答。

因为有人会相信,有人会不相信”。

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吗?

是的。

首先,催眠中的常见催眠现象,例如注意力的聚焦,解离现象,栩栩如生或者恍惚的体验,以及对于催眠师不断增强的内隐反应性等,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其次,人对于另外一个人能够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这在生活中的例子也俯拾皆是。

因此,每个人当然都可以被催眠,每个人也一直在某种程度上被催眠过,只不过没有一个正式的催眠仪式或者过程罢了。

当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或者更擅长产生某种或者某几种催眠现象。与此同时,有些人也比其他人要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当然,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定)。

因此,总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催眠,被影响,以及产生某些他自己定义为催眠的现象。

于是,人们发明了催眠敏感性量表来测试催眠敏感性。研究人员倾向于将测试结果分为“高”、“中”、“低”。

大约80%的人是“中等”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体验到许多催眠暗示的效果,且很有可能从催眠临床应用中受益。

大约10%的人被认为是“高”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在催眠状态下体验到感觉和知觉的巨大变化。

另有10%的人被归类为“低”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对催眠并没有强烈的响应(尽管有些旨在增加催眠敏感性的培训项目)。

当然,这些量表也是仅供参考的。就像有些人对于安慰剂特别敏感,理论上只要能识别出这些人群,并将其排除在双盲实验之外,对于医药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助益。

遗憾的是,这样的测试目前尚难以实现。此外,一些临床医生,尤其是米尔顿 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并产生改变,前提是催眠师必须根据个体度身定制催眠的形式甚至内容。

催眠易感性可以增强吗?

任何的行为如果长期训练都会固化,成为潜意识或者习惯的一部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

催眠也一样。此外,催眠中的条件反射现象也非常常见。

经过多次催眠后,当事人坐特定的座椅,或者听到特定的话语或者数数,甚至看到某个眼神就能很快进入催眠。

至于在催眠中当事人对于暗示的反应,已有一些旨在提高个体对于暗示响应度的训练计划。

当然,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提高,只是参与者受到鼓励后的结果,他们所体验的并不是真正自发的(Weitzenhoffer将这个标准设定为对暗示的“真正”响应)。

然而另一些人反驳说,“经训练后的高暗示性”参与者的主观响应与“自然的高暗示性”参与者(未经训练)的主观响应,二者之间并无区别。

也发现一些药物在增加受暗示性方面有效。

催眠危险吗?

催眠本身是人际互动的某种方式。

人际互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危险的过程。

但人们总是担心,催眠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负面结果。

这个担心的负面结果可以从生理和心理的两方面进行讨论。

从生理的方面来看,已证明催眠的相关生理风险(偶尔轻微的头疼)与参加某个大学讲座后引发的头疼差别不大(Lynn, 2000)。

下面从三个层面分别进行讨论:

第一层,催眠引发的风险可能源于催眠师的错误信念。

举例而言,一个人得了癌症,经过数次催眠之后,癌症不治而愈。

催眠师会宣传是催眠治好了癌症吗?恐怕不会。

因为这是典型的后此谬误或者聚焦谬误。

后此谬误是指,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件事之前,就武断地认为之前发生的事情导致了之后发生的事情。

癌症涉及到很多的基因突变,这些都有着生理的证据。

但是,催眠如何影响当事人的生理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因此,催眠师知道虚假宣传会存在伦理风险。

聚焦谬误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容易想到的因素的权重过于放大。

在生活中,人们把这种聚焦谬误的特定表现称为锤子精神,即当你有且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成了钉子。

对此,有两句话说得非常中肯:

第一句是:当你想到某个因素的时候,它已经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了。

第二句是:如果某件事情牵涉到你的利益,那么你是不可能把它彻底搞清楚的。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对于好事,催眠师无需过于邀功,对于坏事,催眠师也不必过于揽责。

第二层,催眠引发的风险可能源于被催眠者对催眠的误解。

如果被催眠者有强烈的信念认为催眠能够操纵人的行为(违背其主观意志),而且有强烈的动机把人生的各种不良后果归因于催眠师的错误时,就会产生一种回溯性的建构,把催眠中发生的一切都建构为风险的来源。

第三层,太复杂,暂不讨论。

更详细的资料,可阅读 Campbell Perry在网站(The False Memory Syndrome)上的讨论。

催眠能让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吗?

答案是“不能?能”。

不能:在催眠状态下,你仍能控制和判断是否要响应催眠师的暗示,当你允许自己响应暗示时,你可能会感觉行动是自己发生的。

因此,在催眠状态下,原则上讲,你不会做出任何你在催眠的当下不想做的事。

关键是,当你在说我不愿意做的时候,你在说哪一个我。

假如你想通过催眠进行减肥,而催眠的过程设法让你看到食物失去了原先的食欲,不再狼吞虎咽,津津有味。

而原先你是一个特别享受这种吃法的人,那么催眠是否违背了爱吃的你的意愿,而仅仅满足了想要减肥的你的意愿。

而且这里还不能排除,当初想要减肥的你将来会后悔没有及时行乐,或者这种对食物的厌恶是否会逐渐演变成神经性厌食症的不良后果等各种可能性。

能:Orne & Evans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他们是否能让被催眠的受试做出反社会的行为,比如向研究助理泼酸(为了安全起见,瓶子里面并不含酸性物质,但实验中的受试并不清楚这一点)。

6名高催眠易感性受试,有5名扔出了手中的瓶子,;6名低催眠易感性受试全都扔出了手中的瓶子。

这个实验表明,不是催眠让人做出反社会行为,而是与该实验所处的情境(更多关于权威的实验可以阅读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着名实验)有关。

这个实验的逻辑是,当没有催眠或没进入催眠时人都做出了反社会行为,就不能认为单是催眠诱发了反社会行为。

然而,反过来看这样的实验的确引起了反社会行为,不管是通过催眠还是非催眠。

这说明人际影响的确能够操纵一个人的行为。

既然催眠是人际影响的一种,催眠当然也能操纵人的行为。

是睡眠吗?

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催眠”一词来自于希腊“睡眠之神”(Hypnos),但多项研究已表明催眠与睡眠不同。

对大脑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在睡眠时呈现的大脑活动模式并未出现在催眠中下。

对观察者来说,催眠可能看起来像睡眠,因为放松经常是催眠程序的一部分。

不过被催眠的人实际上处于一种更类似清醒的状态中(可以引导骑动感单车运动的人进入催眠,这被称为“主动警觉催眠”)。

更何况,在睡眠状态中的你肯定听不到催眠师说活,并对此有所反应,那么就失去了催眠的机会。

因此,在很困倦的情况下其实不适合做催眠。

催眠是什么感觉?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催眠体验如果用语言描述,常常会造成经验的窄化和听者的误读,即语言会设定特定的框架和聚焦点,从而让没有被描述的体验落于无形,而读者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联想有着自己的独有框架,又有可能由此产生理解偏差。

对于催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许多催眠师(研究人员或临床医生)常使用放松程序,所以人们通常将催眠与放松的感觉联系起来。

对于放松程序,不同的人有多样的身体反应,有些人感觉自己身体很重,有些人感觉自己身体很轻,几乎像漂浮着一样,心理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人们通常报告说感觉到自己非常专注或投入,且毫不费力。

由于催眠暗示中通常包含想象,人们就会有非常生动的想象体验,许多人报告感觉“好像自己就在那里”。

Erika Fromm根据广泛的研究结果写了一本关于自我催眠的书,书中包含很多参与者的有趣描述。

我会不会无法从催眠中醒来?

没有证据表明人会陷在催眠中无法醒来,或者会一直处在催眠的状态里。

人毕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毕竟也要投入生活。

有时人会从催眠转入睡眠,你睡着了,之后像平时一样从睡眠中醒来!Orne & Evans进行了一项着名研究,在该研究中,参与者被催眠后,实验者以必须处理某个问题为由离开了房间,然后躲在某处观察参与者(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会发生什么。

结果参与者自发醒来,高催眠易感性受试醒来所需的时间稍长一些。

催眠能治疗哪些症状?

催眠自身并不是独立的治疗方法,获取(医师、心理学、牙科、护士等)资格的人可以使用催眠来治疗:缓解疼痛、应对焦虑状况(恐惧、恐慌、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抑郁、减轻肠易激综合症等等。

催眠比较适合治疗人类由于自动化的内隐心理过程,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问题。

而催眠的过程意在松动或者搁置人类旧有的意识参考框架,并且进一步引发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同样自动化的内隐处理和加工。

因此,艾瑞克森常常会建构对催眠过程的遗忘。

若我希望催眠成为治疗的一部分,应该找谁?

不同国家对催眠和心理治疗有不同的规范,在许多国家,称自己为“催眠治疗师”并不需要专门的训练。

国际催眠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nosis)认为,使用催眠技术的治疗师应该首先必须取得某个专业领域(如医学、牙科、心理学或心理治疗)资格。

引用Martin Orne的话:如果一个人没有专业治疗资格,那么他也没有资格使用催眠治疗。

首先,你要看看墙上挂的资格证书(内科医生、牙医、临床心理学家),然后你再去查看他/她所参与的催眠培训证书。

NLP和催眠一样吗?

区分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是一套旨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技术。

NLP的创始人借鉴了一些成功的催眠治疗师,特别是米尔顿 艾瑞克森的一些做法。

然而,神经语言程序学在科学上还未得到证实,也不是主流心理学的一部分。

在Skepdic字典里有关于NLP的详细说明,更多关于对NLP的质疑可以查阅维基网络和Michael Heap的网站。

Ⅳ 催眠大师剧透

其实徐峥和莫文蔚都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因为徐峥酒驾落水害死了自己的爱人和莫文蔚的爱人,而他为了活命没有救那两人。莫文蔚虽然原谅了他,但他自己无法原谅自己,所以不断自残,于是院长安排莫文蔚给徐峥治疗。但徐峥是个天才催眠师,常规催眠对他无效,所以莫文蔚伪装身份装成病人被他催眠从而催眠徐峥,因此我们能在电影中看见二人相互催眠。当然为了防止莫文蔚被彻底催眠,院长给她设计了苏醒机关,影片中也有表现。最关键的,当莫文蔚第一次出场,在那拨弄时钟的分针的时候,就是他对徐峥行使催眠的时刻,后面的情节,其实都是徐峥在被催眠状态下的反应。

Ⅳ 日本血腥恐怖电影 非常冷门,原来看过后来找不到了。杀手的目的是要杀了主角身边的女人。

日本 :催眠师 大逃杀 伊藤润二系列 食死女(十分血腥很冷门)
台湾 :致命派对
泰国 :变鬼 鬼虐5 人体蜈蚣
韩国:老师的恩惠
美国:猛鬼街僵尸肖恩惊变28天

Ⅵ 催眠介绍

催眠

催眠(英文:hypnosis,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狭义是指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广义是指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催眠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

概念

催眠(hypnosism)(狭义):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催眠(广义): 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这种睡眠状态跟普通睡眠不同。

其实,当一个人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或者正在做内心观想工作,便是处在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了。催眠术是通过特殊的诱导使人进入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技术,在此种状态下,人的意识进入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和催眠师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象海绵一样能充分汲取催眠师的指令,能导致这种状态的技术就叫催眠术。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

催眠原理

说到催眠原理,一定要从脑波开始讲起。脑波有四种:β α θ δ波。 当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是β波,称为一般状态。 当人在心情平静下,所呈现的是α波,称为放松状态。 θ是打盹波,称为打盹状态。 δ是酣睡波,称为熟睡状态。 而催眠就是在α波和θ波状态下进行的。

基本形态

催眠有两种基本形态,那就是母式催眠与父式催眠。所谓母式催眠就是用温情去突破受术者的心理防线,也就是一种柔性攻势;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发布指示,让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过程中,常常根据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催眠现象

其实催眠现象是人的一种自然适应的反应,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自然催眠现象。比如公路催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驾驶员长途驾驶,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诱发催眠状态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修筑公路时会在路旁设置一些醒目的标志,或者有意识地将公路筑成弯道,避免诱发公路催眠。

      长途乘车旅行也是同样。长途旅行中单调、刻板的车轮转动声也会成为催眠性刺激诱人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中似乎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而对其他声音则迷迷糊糊甚至一无所知。

      凡是单调、重复、刻板的刺激都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催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功能;而催眠术则是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这些功能,为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

具体分类

催眠术的种类划分如下:

按施术者来分:

①自我催眠,即自己为自己进行催眠的方法;

②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师负责施行的催眠方法。

2.按暗示条件来分:

①言语催眠,即运用语言进行暗示的催眠法;

②操作催眠,即非言语性的催眠法,它是运用行为、动作、音乐或电流等作为暗示性刺激,达到催眠状态。

3.按意识状态来分:

①觉醒时催眠,即在意识清晰时进行暗示性催眠;

②睡眠时催眠,即在睡眠状态下进行催眠。

4.按配合情况来分:

①合作者催眠,即对自愿或合作者进行催眠;

②反抗性催眠,即对不合作者进行催眠。

5.按进入催眠的速度来分:

①快速催眠,即在瞬间进行催眠状态的方法;

②慢速催眠,即逐渐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

6.按受术的人数来分:

①个别催眠,即施术者对单一受术者进行催眠;

②集体催眠,又称小组催眠,即对一群体同时进行催眠。

7.按距离来分:

①近体催眠,即面对面的为受术者催眠;

②远离催眠,即施术者与受术者相距甚远进行催眠,如电话催眠、书信催眠和遥控催眠等。

8.按客观因素来分:

①自然催眠,即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产生的自然的催眠现象,如汽车驾驶员出现的公路催眠等;

②人工催眠,由施术者来进行的催眠,即他人催眠。

9.按催眠程度来分:

①深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深层催眠状态,如呈僵直或梦行状态;

②中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中层催眠状态,如呈无力、迷茫状态;

③浅度催眠,即受术者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如呈宁静,肌肉松弛状态。

10.按催眠对象和手段来分:

①人的催眠,即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

②动物催眠,即使动物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

③麻醉药物催眠,即应用麻醉药物,如阿米妥钠、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使人进人催眠状态;

④非麻醉药药物催眠,即用无麻醉作用的药物作为暗示性刺激,以达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

催眠历史

催眠术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

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由于科学不发达,便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再如寺庙的僧侣或者教堂的神甫等进行讲道、说法、告解等,都有类似于自我催眠的作用。这就是催眠的神学时代。

在18世纪,麦斯默提出“动物磁气说”,认为生病是人体磁场流通的阻碍,需要借助外力打通磁场,就能治疗疾病。

1841年11月英国着名的外科医生布雷德(G.Braid)在观看一位瑞士医师用催眠术治病表演时,他用挑剔的、蔑视的态度想从中找出欺诈骗局,结果未发现有任何破绽,于是他也开始了对催眠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催眠能改变人的感觉敏感性,1841年布雷德开始用催眠来麻醉、镇痛。布雷德是用凝视水晶球的方法做催眠,他开始提出了眼神经疲劳学说,认为这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这种使人进入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的方法就是催眠术(布雷德首先提出来的)。

现在的催眠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二层次学说:

A 第一层次: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

脑神经接受心理暗示后,进行储存、分析后通过神经生物的变化,影响生理活动功能,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导催眠状态。

B 第二层次: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主要是心理功能的作用如:暗示。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暗示性指示更具作用。

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和受术者之间特殊的单线联系,会使得受术者在生理功能和心理感受上发生积极的变化。脑内乙酰胆碱(分泌越多活动越浅缓)、多巴胺(分泌越多越振奋)、疲劳素等分泌改变,影响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从而提高人的身体器官的功能;同时受术者对催眠师的指令愿意接受而且能够合作,在催眠师的帮助下改善情绪,调节压力,解开心结,开发潜能。这就是为什么催眠术能够起到调节身心作用的原因。

催眠程序

催眠分成六个步骤,分别是:

一、询问解疑(Diagnosis):了解被催眠者的动机与需求,询问他对催眠既有的看法,答他有关催眠的疑惑,确定他知道等一下催眠时哪些事情会发生而没有不合理的期待。很多时候,催眠师可能要花点时间做个催眠简介,因为大多数人对催眠的了解很少,这很少的了解中又大部份是误解。

二、诱导阶段(Inction):催眠师运用语言引导,让对方进入催眠状态。一般而言,常用的诱导技巧有渐进放松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眼睛凝视法(eye fixation)、深呼吸法、想象引导、数数法、手臂上浮法,及其他变形与伪装的方法。

三、深化阶段(Deepening):引导被催眠者从轻度催眠状态,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常用的深化技巧有手臂下降法、数数法、下楼梯法、搭电梯法、过隧道法等等,除了这些常用技巧,这个阶段常常随机应变,即席创制新招。催眠师有多少想象力,就有多少新的技巧问世。

四、治疗阶段(Healing):视被催眠者的需求来治疗,催眠师需要相当好的心理治疗与精神病理学背景,最好在宗教、哲学层面也有所涉猎。

五、解除催眠(Ending):让被催眠者从催眠状态回到平常的意识状态,确保他对整个治疗过程保有清楚的记忆,适切给予催眠后暗示,帮助他在结束催眠后,感觉很好,并且强化疗效,通常以数数法为主。

六、催眠后谈话

注意事项

一 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

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 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 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然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3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对催眠术常见的误解和担心

1 问:催眠术是否就是会让人睡觉?

答:催眠术并不是催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其实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催眠状态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高于一般的睡眠,有时只睡了十多分钟,感觉就象睡了很久。虽然催眠术对于治疗睡眠问题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

2 问:催眠中被催过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了?

答:催眠过程中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所以看起来受术者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他在和催眠师进行潜意识的沟通,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在催眠师的指令唤醒后就会醒来。当然,如果任其催眠状态持续下去,则可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经过充分睡眠后受术者也会自然醒复。同样,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状态中,也可以通过催眠术转入到催眠状态,这称为睡眠性催眠术。

3 问: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答: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然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像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也都不会影响催眠的进行和治疗效果。当然,受术者越是按催眠师的指令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检验),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4 问: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隐私?

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5 问: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那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

答: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内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学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现象产生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第二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由此看来,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质好、感受性敏锐的人越能够从催眠中获得好处,而过于年幼的儿童和过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为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而难于被催眠。

6 问:催眠对心理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答:催眠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只要施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适,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会给受术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术的特殊性,在实施催眠,特别是带有心理治疗和训练内容的催眠时,应该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催眠师实施催眠。

7问:如何选择催眠治疗师?

答:要选择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有丰富实践经验,有高尚道德观念的催眠师实施催眠才是安全的。

8、如何选择催眠教育机构?

现在中国的催眠教育除了香港之外,内地尚未有合法注册的催眠院校,内地的催眠教育多是一些国内外的催眠民间社会团体(比如协会、研究会、公会)。

9、问:催眠?那我的秘密不是都让人知道了吗?

答:这是很多人的疑虑,认为只要被催眠,就好像自己失去了意识,所有能讲不能讲的;通通讲了出去……多难为情啊!这是因为一般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催眠就彷佛被人点了穴,或是吃了迷幻药般不省人事,这或许是被一些舞台催眠秀,以及电影、小说对催眠的夸张描述,所产生的误解。其实被催眠时,人的意识是清醒的,有时甚至因为内心的杂念平息,所以感觉上比平常更清醒,况且你的潜意识,会保护着你,你可以选择说与不说。

但是话又说回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有的欲望;别人也有,你有的贪、嗔、痴、世俗人也都会有,虽然你自己可以选择说与不说,但是以我的经验,只要你很信得过你的催眠师,而你自己秉持着一颗开放的心,那么你将是这个催眠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既然催眠的时候,当事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而使得有些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被催眠?不禁要问:这样催眠会有效吗?是的,会有效!几乎所有的催眠治疗,都可以在“感觉上很清醒”的催眠状态下完成。

10、问: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却很难被催眠?

答:而一般来说;约有百分之90的人,都有相当程度的催眠敏感度,其中百分之5的人,非常容易被催眠,另外百分之5的人,很难被催眠。大部分的人都能够被催眠,只是有些人,必须施以反复、长时间的诱导,例如二、三个小时,才能进入催眠状态,这样就超过催眠师的正常负荷了。催眠大师密尔顿·艾力克森就经常使用无聊、重复的语言,经历漫长的时间,成功的催眠了别的催眠师视为很难催眠的人。

而年纪越轻,也越容易被催眠,因为年轻人的脑细胞较有活力,而年纪越大者,脑细胞因为丧失了活力的关系,所以相对的较难被催眠。一般来说,有下面这些特质的人,他的催眠敏感度会比较高。

一、年纪轻

二、容易放松

三、对催眠师有安全感及信赖感

四、想象力丰富

五、专注力高

六、好奇心强

七、智商高

适应症  1、焦虑症,紧张症,恐惧症,口吃症,怯场症,自卑症,厌食症,固执症,恐病症,厌学症,疑病症,网瘾症,神经官能症,妄自菲薄症,自我完美症,自毁自贱症,神经衰弱症,脾气暴躁症,过度压力症,惶恐不安症,自信缺乏症,书写痉挛症,过度食欲症,食欲缺乏症,情感挫折症,失恋痛苦症,亲子代沟症,择业茫然症,精神紧张症,离休综合症,抑郁自闭症,社交恐怖症。2、生理障碍:过度自慰症,阳痿早泄症,异常性心理,性心理障碍,急慢性胃炎,洁癖,胃痛,神经性哮喘,神经性尿频,遗尿,性欲缺乏症,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梦精遗精,麻痹性癔病,舞蹈症,癫痫,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心脏病,月经闭止,痛经,经血过多。

3、儿童行为障碍:包括咬指甲,拔头发,遗尿,口吃等儿童不良行为,儿童退缩行为,儿童多动症。

4,神经系统某些疾患:包括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神经病,失眠,先天性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

5,其他用途:增强自信心,增强行动力,提升销售业绩不良习惯的改变,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克服恐惧,如戒酒,戒烟,减肥,减轻压力,术后镇痛,疼痛控制,无痛分娩,减轻癌和关节疼痛,改善肌体抵抗力,破坏或消除由于病毒引起的湿疣和其他疾病等等,年龄回溯,前世回溯。

催眠可以用来

(1) 催眠可以建立信心,肯定自我价值:改善你的自我观感,导正负面行为。增进自信与自许,强化自尊,善处逆境心情。

(2) 催眠可以增加心灵财富:心灵财富丰富的人,是对自己满足的,金钱无处不在,当你需要时,它自然能出现,让我们时时刻刻丰富自己的心灵。

(3) 催眠可以控制体重与饮食问题:更新饮食习惯,促成体重增减,维持适当目标体重,增强体能与运动动机。

(4) 催眠可以消除睡眠困扰:脱离事务、职业烦恼。自我催眠带来欲睡前奏,醒来有如充电饱满。

(5) 催眠可以处理生活各式压力:学习减压或消除压力技巧,改善特殊行为模式,降低血压,放松身心。

(6) 催眠可以掌握演说能力:不再害臊,终止羞怯。获得谈话信心,消除面谈紧张,降低演出、 演讲或讲课的恐惧。

(7) 催眠可以终止焦虑、恐慌、恐惧与恐怖症:消除对事务的恐惧,如登高、航空旅行、人群、蜘蛛、疾病等。学习面对事务之不同反应,以新的正确的态度克服恐惧。

(8) 催眠可以改善生活品质:以积极的动机,目标的设定及达成,实现个人的满足。以成功般的满足舒适心灵。

(9) 催眠可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教学技巧,改善学习习惯,提升记忆力与集中力,导正学习态度,增强应试技巧。

(10) 催眠可以增强运动表现:强化运动成效,集中重点,启发成功感、胜利感、成就感。增强毅力与协调性。增强全方位的意向态度。

(11) 催眠可以提升个人创造力:开启写作、绘画、表演艺术潜能。启动创作动机。增强洞察力,问题解决能力。

(12) 催眠可以促进健康身体:缓解及减低慢性病症状,如结肠炎、肌肉痉挛和溃疡。控制气喘、偏头痛等。缓解皮肤疾病。改善免疫系统与促进自然痊愈。

(13) 催眠可以疼痛控制:安全、自然的方法以替代麻醉,如外科手术止痛、烧伤止痛,牙医止痛等。控制慢性病的病痛,如关节炎或背痛。

(14) 催眠可以革除坏习惯建立新习惯:增强积极动力,提升正面行为。消除负向思考,解脱忿怒、忧郁、挫折。

(15) 催眠可以协助自然生产:减低疼痛,轻松分娩,恢复迅速,建立亲子亲密关系。

(16) 催眠可以解除感情与肉体创伤:重现并去除人生创伤或悲剧事件。搜寻记忆,年龄回溯,时间回溯。

Ⅶ 如何学习催眠术

快速学会催眠术

做任何事情,自信是最基本的条件,催眠别人也是一样。首先你要给对象一个暗示,告诉他你是一定能够催眠他的,你学过某某催眠大师的课程,让他充分相信你真的会催眠。

充满自信激发想象将使催眠他人的机率提高,这种无法抗拒的自信非常重要,对象必须完相信,一旦你开始催眠,他便毫无抗拒的能力。如果你能够让对象完全的、绝对的相信你,催眠别人就成功了一半。

催眠术的原理

人类的思考分为两个层面,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就是人对事物的认知,你觉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属于意识范畴。潜意识是无法做任何判断的,它会好不批判的接受任何想法或观念,催眠别人也就是跳过意识直接与潜意识沟通。

简单的打个比方,你相信别人所说的话就是你被别人催眠了,你相信自己的话就是一种自我催眠。想学习催眠术,就要多练习,然后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