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影评 » 胡杰电影资源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胡杰电影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18 22:27:21

❶ 请问谁有胡杰导演的纪录片《远山》和张赞波的《天降》的下载地址或文件,发送到[email protected]

http://my.tv.sohu.com/us/86610129/30985227.shtml

❷ 制片人胡杰现在很红吗

从来没听过,你要是演员,还是别信,一部片子就恩那个红阿!
制片人都很胡说的,你要看看他的目的,女孩注意!

为了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胡杰将公司的经营范围从影视制作扩大到文化产业运作。在《指南针》中偿到甜头的胡杰还将继续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来操作文化产业。

《指南针》杀青后,胡杰又投入到动作片《功夫魂》的筹备工作当中,《功夫魂》将于元月初在河北邢台开机,预计2006年年初杀青。

胡杰2006年影视作品投资计划:18集电视剧《别让我爱得太累》、电影《逃离都市》、365集情景喜剧《同一片天空》。

❸ 周立波和富商妻子罕露面!脱口秀领域转行当起了导演,靠的是什么

一个社交平台账号透露了前着名脱口秀主持人周立波。图中,周立波,和妻子胡杰一起,拿着一块巨大的石板,和身边很多工作人员微笑着合影。

这一次,周立波有机会出现,他的第二任妻子胡婕肯定会帮他大忙。胡洁是着名的女企业家。周立波他们没有在2010年结婚,而是当时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婚礼,甚至邀请杨澜做他们的婚礼主持人。夫妻关系很融洽,经常一起旅游,经常在社交平台上拍夫妻照片。

胡杰对周立波,也是很体贴很照顾的。胡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立波因为录制节目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她现在的梦想就是希望丈夫能多睡一会儿。

周立波曾经因为他独特的脱口秀节目而走红,但也因为他的失误而淡出了大众的视线。虽然有一个一直在背后支持自己的好妻子,但他曾经犯下的错误也不容忽视。希望周立波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在妻子胡洁的陪伴下走出之前的错误,然后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❹ 42岁身价过亿的女富豪胡洁,为何甘愿嫁给二婚的周立波,后来怎样

如今男女社会平等,女人也可以做女强人,并且现在女强人越来越多,在我们生活中占了一大部分,就如,格力空调中的董明珠一样。


为什么说是失败呢?原来是这个男人没有一点担当,这个男的因为一些贪污事件而被卷入刑事案件,但是太过害怕居然想逃。根据警方抓捕下最后回归监狱。但是要胡杰却看到了他的不敢担当。想要跟他离婚,法院在看到现状之后,也判定她们离婚,只要杨胜华赔偿抚养金。在中间的一段时间,胡杰都不敢太碰感情这件事情,毕竟前段婚姻给她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直到她遇上了口才颇好的周立波,在当时的立波一周秀,立波赢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周立波和她因为一场宴会相识,最后两个人被对方的人品所吸引。


于是胡杰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嫁给了周立波。周立波说自己很幸运得到了这个妻子。他们在在美国很幸福的生活。

❺ 哪里能下载到胡杰的纪录片

电驴上就有的。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❻ 刘亚要 胡杰夕 那一次的mv是什么电影吗

僵尸来袭(中国)

8.7分
主演:酱爆崔冬辰方言
导演:房映华
类型:惊悚恐怖剧情
时长:66分钟
年代:2017
地区:内地
简介

❼ 胡杰的其他信息

1995年《迁徙》(青海省)min、《远山》(青海省)min
(2003年《远山》入选法国独立电影节。2005年《远山》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西敏大学民主研究中心放映。)
1997年《戏班子》(山东省)20min、《一个农村的女人》(拍摄中)(山东省)
1998年《圣光》(南京) 18min
1998年农民进城打工系列短片:《架子工》12min; 《清洁工》 10min;《拆房工》20min;
2004年《平原上的山歌》在东西方艺术与个人身份 (德国波恩历史博物馆)展映。
2002年《晒太阳》(南京市)50min,《宝宝贝贝》(江苏省) 30min,《严震的婚事》(《媒婆》改编版)获香港凤凰卫视中华青年影像大展最佳编辑奖。
2002年~2003年《生存还是毁灭:中国民办教育侧记》100min
2003年《小天使》30min
2003年《白丝带》30min(与艾晓明合作)
2004年~2005年《天堂花园》190min(与艾晓明合作)200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英国西敏大学民主研究中心展出,并作为大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在瑞典马尔莫大学“第二届中国-北欧妇女和性别研究大会:性别与人权在中国和北欧国家”展映。2006年6月,《天堂花园》在“性别平等教育的挑战和前景:亚太地区第二届国际研讨会”(香港)展映;)
2005年《民间文革博物馆》40min(与艾晓明合作)
2005年《太石村》2005年联合国北京+10特别联大期间入选纽约城市大学举办的妇女题材影展,2006年在“第六届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国际研讨会”展映(北京)
2005年《你拿摄像机干什么:DV拍摄入门》30min
2005年~2006年《中原纪事》150min、(与艾晓明合作)
2006年《沉默的怒江》(入选2007香港电影短片节)
2006年《性、性别与权利:亚洲首届酷儿研究大会》35min(与艾晓明合作)
2006年《人民代表姚立法》30min(与艾晓明合作)
2007年《粮食关纪念碑》
2010年《我的母亲王佩英》

❽ 自学吉他六年,弹得不错,可以去做家教吗

走出大凉山的“寒门”学子

  • 对于过往的经历,有些人会说这是一种痕迹,摆脱不了的。我自己的想法是不要害怕跟别人谈起这些,当我可以很自然的说出这一切的时候,我就真正跨过去了。这种烙印既是财富也是缺憾,正是因为有这种自卑,我才会努力去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陈时鑫将从南京大学毕业。受访者供图

    文丨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编辑丨胡杰

    校对丨吴兴发

    ►本文4051字阅读6分钟

    “回望过去,求学十六载,弹指一挥间。从祖国大西南的阿普路村小学,到冕宁县第二中学,再到成都市石室中学,南京大学电子学院,我走了一条很长的路……”

    6月17日,南京大学电子学院学生陈时鑫将自己的论文致谢发在小红书,他用“十星”这个网名,分享自己的学习干货和生活点滴。致谢中,他讲述了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他是初中三年每天骑车12公里走读,冬天脚上长满冻疮的少年郎;也是本科四年获九次奖学金,直博香港中文大学的学霸。“大凉山娃全奖直博港中文”的话题很快冲上了热搜。

    “十星”取自时鑫的谐音,他在一段文字中写道,“在西南的丘陵之间,偏僻的乡村聚落处,灯光暗淡柔软,每家每户的灯光汇集起来也照不亮偌大的夜,于是这里可以看见很多星星。但星星不说话,只在自己的位置上,淡淡发光。”

    博主“十星”在小红书上的个人页面。图片来源:小红书App截图

    卖泥鳅的孩子

    新京报:你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

    陈时鑫:我的家乡在四川大凉山地区的阿普路村,我家就在山脚下,爬上山可以看到县城的全貌,县城被山包围着,山的那边还是山。

    小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是课余时间去抓泥鳅、摘茶叶、捡蘑菇,然后步行到县城去卖。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蹲在菜市,卖自己的泥鳅或者蘑菇,赚一两块钱,作为自己的零花钱。

    那时候我奶奶瘫痪在床,看病借了很多钱,家里有三个孩子在读书,也需要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让我觉得家里不富裕,我要自己赚钱,会比较自立。我读大学时没问家里拿钱,自己做家教、勤工俭学、拿奖助学金等赚取生活费。

    不过现在家乡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县城里面也建了很多高楼,感觉每回家乡一次,家乡就会陌生一点。

    小学时,陈时鑫上山挖草药。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父母对你的教育是怎样的?

    陈时鑫:我的父母都是初中学历,不太擅长表达。父亲经常在外地打工,见得比较少,但从父亲身上我学会了承担责任。母亲则留在家料理农活、照顾我们,母亲非常温柔。

    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但一直有一种感觉,他们很支持我们学习,我还有两个姐姐,我们三个都读到了大学。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读书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陈时鑫:我上学前就跟着姐姐们学习了,从小属于大人口中比较“乖”的小孩,包括做农活,插秧,同村的长辈看到就会夸我懂事。后来上学成绩不错,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当时我听到这些话是很开心的,现在想想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正向的促进,一直有人鼓励我,我就觉得读书是一件好的事情,我的努力受到了认可。

    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读书,小时候在村里的图书馆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很佩服那些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等,那个时候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一定要出去看一看。

    新京报:读书期间会有比较难的时候吗?

    陈时鑫:我读初中时骑自行车去县城上学,早上带着星光出发,晚上又披着月色回来,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冬天的时候脚长满冻疮;夏天暴雨又打湿了全身。

    初中时期的陈时鑫。受访者供图

    广阔的地方,大有可为

    新京报:什么机缘下去了成都市读高中?

    陈时鑫:我中考时考了全县第二。当时一位老师建议我去参加成都市的外地招生考试。我就一个人坐大巴去了成都,考过了。

    当时我很纠结,因为到成都读书要交一笔5000块钱的择校费,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再加上成都的生活成本肯定也会很高;反过来,如果在县里读书,我的成绩比较好,可能还会有补助,我就在犹豫。

    后来跟一位老师促膝长谈了很久,他写了“海纳百川”四个字送给我,老师是希望我的胸怀更宽广一些,能容纳的事情更多一些。

    我最终选择去成都市石室中学读书,这个选择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记得在去成都的路上,看着眼前的山,我就想起毛主席的那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当时抱着一种想法,离开了家乡,去一个很广阔的地方,大有可为。

    高中时的陈时鑫。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到成都以后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

    陈时鑫:读高中就在学校寄宿,一年只回家两趟,平时周末我就在图书馆度过。刚入学时,我也有一些心理落差。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补习过很多次了,甚至老师也会默认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

    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成都市和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肯定是有差距的。我听不懂老师的口语,就打着手电筒,蒙在被子里面背单词,早晨则借着路灯背单词。后来我的成绩就比较稳定了。

    新京报:你考上了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放松学习。

    陈时鑫:刚刚入学的时候只是延续了高三的状态,努力的习惯吧。发现不是上了大学就可以了,人生还有无数个坎等着我,比如绩点,我必须要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和我们讲,你们考上南京大学,可能都曾是某某中学数一数二的存在,但是你们不要把南京大学当作你们一生中最高的顶点。

    2021年12月,陈时鑫获得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受访者供图

    和“自卑”和解

    新京报:过往的经历在你的身上留下了一些烙印。

    陈时鑫:肯定会有的。比如,我在高中阶段,一直到大一、大二都会详细计算我今天花了多少钱,然后尽可能把每顿饭钱压到最低,去吃最便宜的食堂窗口。

    坦白来讲,高中时我的心理落差是最大的,我当时看到城市同学的QQ空间,他们发周末去看最新的电影,或者说父母带他们去吃一顿火锅,他们吃一顿火锅就会花一两百块钱,那个时候我每顿饭可能只花8块钱、10块钱。我意识到了这种差距的存在,而且非常大。高一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我也会一个人在床上哭,默默地流下泪。

    新京报:你在致谢中提到“巨大的城乡差距让我变得自卑”,你现在和“自卑”和解了吗?

    陈时鑫:后来心态慢慢转变,在高中时和城市同学成为朋友,我发现大家都是很好的人,他们教给我很多东西,约我去他们家里做客,请我去看电影、吃火锅等等;反过来我成绩比较好,老师让我在家长会上分享我的经验,同学们也很理解我。

    对于过往的经历,有些人会说这是一种痕迹,摆脱不了的。我自己的想法是不要害怕跟别人谈起这些,当我可以很自然的说出这一切的时候,我就真正跨过去了。这种烙印既是财富也是缺憾,正是因为有这种自卑,我才会努力去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陈时鑫经历了高中的心理落差,大一变得更加自信,担任学生干部。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一路走来有听到什么不好的声音吗?

    陈时鑫:会有一些,比如有人会觉得,你这么努力也很难在大城市立足,你的父母帮不了你之类的。我觉得,这些声音不必理会,你只能依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剩下的交给时间。

    新京报:看你现在的照片,非常阳光自信。你除了成绩优异以外,还有很多兴趣爱好?

    陈时鑫:对,我从初中开始学习书法。当时我用捉泥鳅,采蘑菇挣的钱去学书法,老师知道后就没收我的学费。

    后来学弹吉他,有网友看到我弹吉他的视频,会说我花钱学习特长。其实不是的,县文化馆里面有免费教授吉他课,吉他也是买的二手,现在还一直带在身边。大三,我的成绩比较稳定之后,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愿意帮我伴奏,帮我打鼓,我们之间就像一个小乐队,一起玩音乐,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南京大学有个“雨花斑斓成长计划”,面向全体本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一些能力培养提升的培训课程,包括素描、油画、礼仪课程,甚至还有计算机教学,全部免费。我也学习过一点素描。

    我觉得学校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打开心扉。我们主动了,就会发现大学的很多资源或者说很多可能性,如果不主动,一开始就认为我是一个木讷或者自卑的人,什么都不会,最终可能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本科期间,陈时鑫获得了九次奖学金,多个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回归于平静

    新京报:什么时候确定申请博士研究生的?

    陈时鑫:大三吧,我发现寒暑假我在做家教赚生活费的时候,我的同学在考雅思、考托福,在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我们之间好像还是有差距,我就去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去留学,为什么要做行业交流,我也在慢慢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觉得自己还是想继续读书。

    也有一种情怀在,我读博的方向是基础芯片设计。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有差距,我知道这种赶超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多人前赴后继。我想如果能为国家芯片事业的进步出一份力,这会让我觉得我做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我也受到了一些学长学姐的启发,向他们请教,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我一路走来真的遇到了很多贵人,像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大学遇到的学长,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会处在一种比较混沌,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的状态。

    陈时鑫即将从南京大学毕业,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种帮助在你读书期间有很多吗?

    陈时鑫:很多,有的人说我在网上上传的那份致谢中只感谢了自己,其实完整版的有老师,有各个学姐学长、还有同学,我觉得发到网上可能会侵犯他们的隐私,在网上只是简单提及了。

    不仅仅是老师、同学的帮助,现在有很多针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的政策,比如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等。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会发现有很多国家、社会的关爱,读书是不成问题的。

    我读初中时,有公益组织还帮助我确定了一个一对一的资助,每个学期会给我打一些生活费,资助人也会和我通信。我读大学之后,也在尽自己所能去回馈,比如参加公益组织举办的针对家乡学子的经验分享会,还有志愿填报的一些分享,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帮助他们。

    不久前我也确立了一个一对一的资助的关系,钱不是很多,但有一份力量尽一份力量。

    新京报:对于未来,你有什么规划?

    陈时鑫:我还是要回归于平静,努力去做科研。参加完南大的毕业典礼,我可能会提前进入科研状态,跟博士导师确定课题等等。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唐山暴力事件”报警女生:报警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35℃的初夏,成为核酸采样人

    “高考专列”背后的19年守望

❾ 【天水围的日与夜】原名是什么原作者胡黎是不是‘胡杰东’

这个就是他的原名 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振奋人心的社区生活电影——以社区为背景的剧情片在八九十年代曾经不少的出现,像尔冬升的《癫佬正传》、郑
则仕的《何必有我?》、张之亮的《笼民》等都是代表,而去年邱礼涛导演的《性工作者十日谈》及罗永昌导演的《每当变幻时》也都是围绕着社区而展开的故事片,而许鞍华再度的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起普通人在社区里的日常生活。
《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2)(14张)就如片名所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影像关注的焦点是这个曾经一度曾为传媒争相报道的“悲情”社区——天水围,而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时,与《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起展映的还有刘国昌导演的《围·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但偏向于刻画这个社区的悲情事件(也即将这个社区的一些社会问题放大其悲剧的一面),而《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尽管也有单亲家庭问题、孤寡老人问题、中学生成长问题(如早恋、孤僻等)等,但在整体上是洋溢着一种很淡的人情味,而显得比较的温情。
主角
而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刚好就代表着这个社区里最为普通的三代人。儿子张家安代表着年轻的一代,成绩普普通通,对未来难免有所想法而同学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如早恋之类的问题,会考结束后在家等待着放榜,并主要是无聊的躲在家里打游戏机度日——如此的状态即使是在内地不少城市里的中学生之间也是最平常不过的;母亲则代表着中年一代的香港人,尽管在日常生活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喜怒哀乐早就融解于她的坚强里,她安心而平静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试图帮助别人,相信明天会更好——就像是很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并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时期成长的女儿一
样,早早放弃学业出来工作并供养家里兄弟们读书,步入中年后则过着人工不高、简单但自我感到满足与充实的日常生活;至于代表老年人的是梁欢,她在年轻时前往香港市区的繁华地段卖生果为生,年老之后落叶归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围养老,似乎有些漫不经心的数着日子生活……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轮回(影片似乎暗示着平平凡凡的张家安将会到繁华市区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闲的打拼半辈子然后再回到故居养老),而穿插其间的,不再是《围·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让人感动的人情。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许鞍华
“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电影依旧还是男性为主的世界,香港电影近30年来,男人堆里总是默默站着一个目光坦荡的许鞍华——拍片不快,
赚不到什么大钱,但就是愿意拍电影。虽然作品成就有高有低,但在香港,甚至在亚洲,几乎找不出一个女导演可以与之匹敌”,在创刊号的《香港电影》杂志上,如此的介绍了许鞍华这位依然在香港电影圈里坚持拍片的女导演。而最近,她也获得了福冈亚洲文化大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这也是对她的艺术生涯的肯定。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的许鞍华,母亲是一位日本人,而她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方面则深受祖父的影响。她在澳门和香港长大,中学时期就很喜欢看电影,在香港大学获得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前往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专业,返港后一度担任胡金铨的助理,然后又在电视台任职,后来才在七十年代末执导影片,并先后执导了《疯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佳作,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以来最重要的香港女导演。 最近,除了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之外,她的新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将于7月17日在百老汇电影院独家上映,映期暂定一周。 《天水围的日与夜》不谈城市悲情,以温情角度描写天水围区内境况,摄制队入区实景拍摄,居民热情协助兼乐意出镜。许鞍华眼中的天水围不见愁云惨雾,居民安于平淡生活与一众港人无异。正如许鞍华不拍戏的日子就跟大家一样,每日去饮杯奶茶,食个菠萝油(菠萝包横向切开夹着一块厚切的牛油),照顾家中母亲,过着平凡不过的规律生活。天水围连环发生几宗家庭悲剧,引起全港关注,当过度关心甚至被借此作噱头之后,外界的热情又冷却下来。许鞍华在天水围发生遗弃小女儿惨案之前,已想拍关于这里的故事,当她接触过该区居民,发觉他们并没报道形容那样悲,所以决定用写实手法去描述这里的人与情,不想再标榜“悲情城市”。 许鞍华为搜集数据,由资深社工邵家瑧安排跟随一位朗区社工入区体察。她对这里的首个印象,是一班拖男带女学拍短片的可爱主妇。“我当时见到她们每人手拿一部DV摄录机,跟着社工到处去拍,社工就好像导游带着全班师奶,第一个感觉很奇怪。再看她们都带着小朋友在身边,还有雨
遮、万金油等等大堆行装一路拍,实在令人很佩服,若你看见也会喜欢她们。我想,这就是天水围的精神。”
觅男主角一波三折
而许鞍华更邀得久未拍戏的陈玉莲助阵客串,“私下与陈玉莲并非好朋友,但我很喜欢她的戏,曾几次邀她拍片,她都不想拍,这次再找她,她一口就答应,当时她快将要复出,客串拍了一天,我觉得她成熟了很多。”当然正面的电影题材也是打动陈玉莲肯重返银幕的原因,许鞍华又找来曾合作的鲍起静当女主角饰单亲母亲,倒是物色男主角屡遇波折。“花1个月见过百多个男生都找不到合适人选去演这个中学生,甚至想过用一个TB(Tomboy,男性化的女孩子)去反串。到终于找到了,他又突然失踪,当时剧组打算另找人选,我愈想愈不忿,索性走上他家找人。” 忽然杀上门的绝妙过程,许鞍华重提起都忍不住笑:“当晚我9点多去到,这个男孩子的妈妈应门,她的样子好像一个年轻版的我!她见到我也惊讶得说话吞吞吐吐说:‘你……你……你就是许鞍华!’当她知道整件事后就解释因儿子内向欠自信,然后连姨妈都连夜赶来帮忙。男生回来一开门,见全屋女人在等他,当下吓呆了!”结果集众人力量,许鞍华成功觅得男主角。三娘劝小男生接戏有别于以往开拍的片种,这次处理生活化写实题材,许鞍华的拍摄心情比较轻松。但只要有合适的故事,她说也想找张学友梁家辉、刘青云等巨星开拍大制作。“我不太想返内地拍戏,一开戏起码要去几个月,妈妈年纪大,我不放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