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中国人民大学电影学的研究生,除了列出的参考书目,还有什麽书需要看呢
既然给出了参考书,看参考书目就足够了,十几种呢,最主要是把每本书都读透,做好笔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否则贪多嚼不烂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材》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材》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hw_8vPQF2ad7orj_WKikRA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8年最新版本。
3. 请问中国电影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及介绍
“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口号在电影史学界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激烈论辩后,仍是众声喧哗,新的言说似乎仍在策论阶段而无有架构;随着社会上“电影热”的普遍升温,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影史课程,然而得到公认的中国电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纪60年代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编着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几乎没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权威教材,其传统史观也面临着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的多重检视,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写中国电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国当代电影史研究领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史观变迁,重新书写成为必需
长期以来,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传统电影史的写作,更偏重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中国电影进行评价。“对某些电影的主张、电影运动、电影作品的评价存在偏颇,对某些电影导演、电影现象和电影思潮的评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该说的还有遗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影视互动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诉记者。所以,长期以来,电影学界形成了内地有内地电影史,台湾有台湾电影史,香港有香港电影史的状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写一部完整的中国电影史非常有必要。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宋家玲等学者表示。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星提出,由于史观的变迁,对史料的选择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审视的问题。很多东西如果再不重新书写,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公正的文献,让大家来考察和评价,也是重写电影史的意义,更有其现实的迫切性。
过去,对于电影我们过于偏重它的教育和宣传的功能,而现在它变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文化方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主编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在编着《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时候,把电影看成是一个产业,所以,《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于行政区域划分的视野,将内地、香港、台湾统而观之,探讨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电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我们希望,对被忽略的历史进行重现和描述。”贾磊磊说。
直面问题,当代影史脱俗出新
目前的电影学界,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论,而撰写相关的当代电影史注定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国电影史应该分为哪几个时期?还有,对中国电影类型的认识,目前只是约定俗成,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的难点就是,“对电影作品、电影导演的评价,对电影思潮、电影现象的评价,包括某一时期电影的观念、思想、认识,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诉记者。比如,对“十七年电影”(即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的评价,直到现在电影学界还是存在不同观点。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即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和产业的时代。周星认为,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划分观点的提出,在电影学研究上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或者可以解决从前电影分期过于简单、形式化的问题。“以一个时代电影的总体特征作为对新中国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分类,力图凸显一个时代电影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十多位学者20年来对中国电影的认知。”贾磊磊说。同时,在类型的划分上,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并非按照预先的逻辑强加给电影史,并非完全按照类型或者完全按照题材,而是按照中国电影的具体存在方式寻找各个章节的内在逻辑,将中国当代电影分为了时政、都市、农村、军事、戏曲、惊险、武侠、古装'历史'传奇、儿童等部分。“确实具有类型电影划分的参考价值。”宋家玲评价。
教材建设,联合协作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在电影学界得到公认的权威教材几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缺乏联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诉记者,近些年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电影史教材出版,但几乎都特别简单,偏重于常识性的介绍,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电影创作的发展情况,多是相关教师为了应付各自高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有的质量很成问题,暴露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学科,比如中文、戏剧等等,在其史学学科的构建上具有系统、科学、全局性的特点,现在已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权威机构牵头,相关高校研究力量联合协作,编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被大家认可,而且经过不断修订,越来越成熟。但中国电影史教材这一块,好像就没有统一的规划。”学者们表示,作为教材,特别是史学一类的教材,不能各说各的,误导学生。
同时,由于电影学科形态的特殊性,非常强调对直观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占有。非常遗憾的是,“有些部门的史料并不是完全公开的”。周星说。显然,如果仅仅是从纸面到纸面地研究电影,权威电影史教材是不可能产生的。
所以,“电影全史的个人写作时代结束了,一个人要写一本中国电影史的时代结束了。”贾磊磊告诉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出资调集了该院影视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国内当代电影史学的专家共十多位学者,共同参与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编写,每个人,每几个人,只是侧重于这50年来电影的某个题材、某个类型,才可能保证新中国以来的电影,编写者完全看过,才可能保证电影史写作的质量。
4.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体会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体会: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线早起文明社会的要素,如城市、墓葬以及种植技术和家畜饲养等。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从头到脚的毛孔都流满了血,“羊吃人”运动,各种各样的对外战争,贩卖黑奴,鸦片战争都是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扩张手段。这势必会引起被侵害国家的反抗。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相继崛起的世界强国无不垂涎三尺。一副“时局图”画出了西方列强的勃勃野心。在国破家亡的时刻,中国人民奋起反击。
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技术的落后以及梁启超后来所言的大部分国人“民智未开”,政治思想不健全的原因导致农民运动的屡屡失败以及导致了近代中国战火连连。
有发展才会后历史,虽然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起落落未能达到人民所需要的政治体制,但是早期的农民起义者和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却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前仆后继。
(4)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在线阅读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革命前辈凭着大无畏和建设新中国的信息飞赴重庆进行谈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解放中国,开始了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新路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实实在在的为新中国而奋斗。相信它也一定能带领中国成为奋发图强的大国。
5. 中国史学史的内容简介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以精于东北史研究、宋辽金史研究和中国史学史研究为世所重。其《中国史学史》一书,是中国史学史这门专门史在开创时期的代表性着作,在规模、内容、体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它表明史学在追寻、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艰难而有意义的经历。在20世纪40至60年代有较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
6.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
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
史学史
研究和阐述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今历史着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派别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并考察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史学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世界史学史、国别史学史、断代史学史等
7.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何现实意义
摘 要: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从2006年9月起,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作为大学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如何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如何提高教学方法等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一、正确理解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
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讲到:中国人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唐太宗强调修史可以“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镜鉴”,也就是说要以史为鉴。清朝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把历史提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开展历史教育。毛泽东不仅自己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非常强调青年人要学习历史。邓小平说过:“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历史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现在,并引领着未来。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可以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激扬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应该具备基本素养。近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种激励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历史教育在大学的公共理论课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高校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后来开设“中共党史”,1986年改为“中国革命史”,1998年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应该说,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不可能不讲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这一次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应该明确和特别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
(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初中的历史课教材分上下册,17万字,高中的历史课教材也分上下册,45万字。初中、高中的历史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学生都已经学过,文科学生高考复习材料也非常详细。进入大学时,学生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有很大影响。中学时的学习只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不是深入的理解。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需要完整地把握。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上限是1840年,下限是2005年,分为上中下三编,这种“大历史”的写法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理解得更加清晰。为了避免和中学重复,在教学中,要按专题设计,不要按照历史事件讲。正是因为中学的学习,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才更加有利于大学的深入学习,课堂讨论的效果才有可能进行得比较好,学生能在原来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此外,还应该明确,这门课不是专业历史课,而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专业历史课,还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两者讲授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的史实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更加明确地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因此,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讲授中要更加注重阐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加强教学中的理论性。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1840年至现在的历史发展,使学生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的,也不可能不讲授历史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必然会有一些历史知识的重复。87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要注重理论性,但毕竟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点。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更多的是讲“论”,因此,是完全可以避免大量的简单重复的。
二、准确把握教材,构建专题式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5年)。每编设有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各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历史的基本轮廓等。每编设有若干专题,专题讲述与“三个选择”相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上编的三章是: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的四章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的三章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本教材是多位着名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过了层层审批,是很有权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肯定不能重复教材。在课堂上照搬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教学体系既要遵循和依据教材,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根据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的教材体系,参照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在导言之外设计了以下11个专题: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及失败,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这些专题的讲授内容既遵循了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又重点突出。即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深刻阐述重大历史问题。总体来讲,这11个专题既突出了主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内容丰富,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要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大的世界背景里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毫无疑问,中国近现代史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会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各个时期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学生对一些基本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很多问题还存有疑惑。比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犯错误?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等等。通过深入的专题教授,可以解决学生的很多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着重从正面加以阐述和说明,帮助大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这些专题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
三、提高教学方法,实行互动式研讨型教学模式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这几年,学院一直强调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要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为根本,以教学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为目的。互动式教学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事实上,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结论灌输、单一的课堂讲授效果往往不太好,让学8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生参与教学,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学生会更加信服。将单一、系统、灌输式课堂讲授向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使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多维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课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教学组式教师组合方式高质量地落实新课程方案,教师是关键。从总体上讲,大学的公共理论课程是比较难讲的,但是,如果教师理论水平高,准备充分,也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实行了教学组教学。这种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在以前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一直实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每学期一般有8—9个课堂,每个课堂170—300人,每个课堂都有主管老师、主讲老师、助教。这种“四位一体”即课程主持人、主讲老师、主管老师、助教共同管理课堂的方式是非常可行的。教师组教学的方式满足了学生希望听知名学者课的愿望,还为老中青教师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与条件。每位老师讲授自己比较有研究的专题,可以准备得很充分,准备好每一节课。另外,老师的课程集中在几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科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聘请一批国内较有影响的资深学者、专家来上课。老师们组成教学组,每位老师讲授自己有研究的专题。主讲老师包括本院老师,也有请来的专家。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一学期,主讲老师共有19人,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11人,校外专家学者4人,校内兄弟院系的老师4人;教授12人,副教授4人,讲师(博士)3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容,反映学术前沿。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选择1到4个专题进行准备,等几个学期以后,这几个专题讲熟了,再准备其他专题。这样可以保证每一讲的内容有深度,完全可以避免与高中历史课的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较其他课程有特殊的难度,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教师要对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公共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老师必须有过硬的学术水平。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不可能达到一种高的水平、高的层次。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含量,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说服力。这些年,学校、学院很重视科研,我们承担大量的课题,出了不少成果,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课堂讲授与讨论、录像相结合在教学中,所有课堂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老师们精心制作了课件。课件的好处是教学内容比较有条理,思路更加清晰,信息量比较大,可以有表格、图片、动画等,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我们还利用学院网和学校教学网络平台将课件上网,为学生自学和师生交流提供方便。课堂讲授之外,还需要有其他的辅助性教学环节,与课堂讲授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主要是在课堂上或者网络平台上播放文献片、电影等,这学期,我们在教学中放过的文献片有《孙中山》、《国庆纪事》、《抗战》等。这些录像、电影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每次看录像之后,同学们都有很多感想,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观后感。我们在教学中很重视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的互动研讨。如何上好讨论课,对于教师也是提出了一个挑战。教学相长,同学们的发言也给我很大启发。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网络平台是延伸课堂讨论的一种新的形式,前几年我们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一直实行,并受到很好的效果。老师们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
3.全年排课、自由选课、灵活的考试方式我们采取全年排课,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方便,89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可以自由选择课堂,可以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在考试方面,我们采取灵活宽松的考核方法。我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平时成绩30分,包括考勤10分,课堂讨论小论文20分,2 500字左右;期末考试70分。这种考核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考试中,我们很重视出材料题,引导学生读原着,根据原始材料来分析问题。一个学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得到北大同学的认可,据调查,对教学组授课方式和专题讲座式教学表示满意的占到94%以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