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影评 » 陕西文化资源的电影化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陕西文化资源的电影化

发布时间: 2022-07-17 21:22:11

Ⅰ 陕西有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Ⅱ 陕西省文化资源优势是什么

这个题目看得让我一头雾水。
建设核电站必须有几个前提条件:
1、该地区电力短缺。同时水电、电煤匮乏。在建设核电站之前,电力相当大一部分要从外省调入。
2、有大量的、足够的水资源作为反应堆冷却用水。即便是将来若干年之后因经济发展消耗大量水资源也不存在影响到核电站的正常运行的问题。
3、有稳固的地基,即便该地区将来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个稳固的地基完全可以保证核电站不受影响。当然这个地方最好是远离地震多发区,必定没有地震影响总比有强出无数倍。
4、这个地基最好几十公里范围内没有什么城市,以防万一发生非常严重的核事故,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而有没有铀矿,那个无关紧要。中国铀矿资源匮乏,核电站所需的铀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且也不是你什么地方发现了铀矿就可以在那个地方建设核电站的。

Ⅲ 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具体特色文化如下:

1、陕西方言

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历史文物遗存相当丰富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4、历史名城

陕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

陕西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3)陕西文化资源的电影化扩展阅读: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Ⅳ 谁知道陕西方言电影都有哪些

最早的应该是《三滴血》,秦腔戏剧电影,唱的是秦腔,对白全是陕西话。
再后来,《西安事变》中守城管防备游行大学生时,有一段方言对白。
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中张艺谋扮演的收废品的,也有陕西话的场景。
最多的是《秋菊打官司》,里面只有村长和秋菊的妹妹说的是陕西方言,其他人明显是硬学的陕西话,酸了吧唧的。这个片子很怪,演绎的故事是西府宝鸡地区的岐山凤翔的事,但村长说的确实西安地区的方言。
再就是《武林外传》中的佟掌柜,佟掌柜是汉中人,说的却是西安话。

Ⅳ 陕西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十大陕西风俗习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Ⅵ 陕文投影业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人知道么急。。。

陕西文投影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影业公司”)是由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额出资组建的下属子公司,是陕文投集团院线项目的载体和具体执行机构。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25日,注册资本金1亿元。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专业的电影院开发、建设、运营及电影相关产业的拓展,负责按照集团公司的战略进行影院的布局选址、投资和并购,以及后续影院经营的人力资源配置、集团财务管控等,并负责对下属的各影院经营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指导、营销策划宣传和广告招商跟进等。
陕文投按照“影视做亮、板块做强”的战略定位,将电影产业作为集团重点产业予以发展,公司以陕西为基点,一线城市为旗舰,以西北主要省市及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为投资重点,快速扩张,建立覆盖全省的现代化电影院体系,辐射西部地区,进而走向全国,同时向电影产业链的上游不断延伸,逐步形成“制作-发行-院线-影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内容生产与渠道开发的垂直整合,发展、繁荣陕西电影文化产业,力争在三年时间内打造全国电影院线强势品牌——文投数字院线。

Ⅶ 求一部陕西方言的电影!!!

电视电影系列《关中刀客》
导演为黄建新、张建亚、王小列、孙皓,描写的是过去年代关中地区十个性格迥异,类型不同的民间布衣豪侠“刀客”。
《关中刀客》以村童的野性嘶喊“粪操子、花翎子/ 手里提着钢刀子/ 踏遍沟沟坎坎/ 锄尽恶鬼人渣子/ 七寸子、肉瓤子/ 刚板儿硬正真汉子/ 热血奔淌胸腔子/ 拼死要活个人样子/ 血脖子、马驹子/ 好身好手耍家子/ 头挂高杆为面子/ 子孙后代留名字”为引子,引出了《粪操子》、《花翎子》、《肉瓤子》、《董二伯》、《虎头》、《拼橛子》、《鹞子龙五》、《人厨子》、《黑脊背》、《七寸子》十个既有联系又个个独立的电影故事。共十部二十集,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关中的众多民俗活动、众多礼仪和具有特色的关中戏剧、关中语言,充分展现关中人性格中的“生、冷、噌、倔”、“刁、野、狂、鲁”,以及黄河、渭水养育的独特地理风貌都将令人感到好奇和兴奋;将令影片新颖好看;将令观众耳目一新。
http://ke..com/view/1585312.htm

Ⅷ 关于陕西文化的电视剧有哪些

一代枭雄-西京故事

Ⅸ 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情况是什么

自2002年陕西省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共享工程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以来,在文化部、国家中心的重视支持、关心帮助下,按照文化部和国家中心的统一部署与建设标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下面,就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中、省共计投入2541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50万元,省财政投入4846.3万元。工程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已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6个,县级支中心101个,省、市、县图书馆已达到全覆盖,乡镇基层服务点1054个,覆盖率达到60%,村基层服务点27554个,覆盖率达到100%,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个,覆盖率达到14%,社区基层服务点544个,覆盖率达到35.5%。全省已搭建起省分中心,市、县(区)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村服务网点全覆盖。 (二)数字资源日益丰富。通过几年的努力,省分中心已整合加工资源约14.8TB。作为服务窗口之一的“陕西文化信息网”,点击率已达
174.98万人次。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共20个大类180个数据库,如《西安事变》、《陕西帝王陵》、《秦声秦韵》、《陕西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文史资料》、《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影视资料库》、《陕西民间美术》等数据库。此外,还重点建设了一批能够满足农村群众需要的讲座、戏曲、图书、电影、专题资源库,特别是适合农民群众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等资源。 (三)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省分中心依托省图书馆较强的技术力量、软硬件和人才队伍,加强组织各种培训,开展对市县支中心主任、乡镇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安装、维护、操作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市、县、乡三级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人员和服务队伍,培养了一批从事资源建设、技术维护的专业队伍。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92534人次。
(四)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省分中心2004年设计研发的VPN专网解决方案,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效果很好,使省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生产、购买、整合的大量数字资源,通过VPN专网传输到市、县支中心,实现了数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共享,降低了基层服务成本,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和系统保障能力。目前,已建成的107个市、县(区)支中心都已接入了VPN专网,实现了市、县支中心共享省图书馆和省分中心的数字资源权限。 (五)共建机制初步形成。为实现基层网点的进一步共建和扩大资源的共享范围,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文化信息资源的力度,2008年,省文化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联合共建的通知》,明确由农党负责村级基层点的建设工作,省分中心负责提供视频资源,在陕西农党网设置“文化共享工程”专栏,并举行了共建基层点启动仪式。截至目前,省分中心已向农党提供视频资源800GB。 (六)服务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各市、县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充分利用共享工程搭建的网络平台,或开展馆内阵地服务,或走出馆门流动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至“十一五”期未,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基层服务网点积极参与全省组织的大型活动20余次,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地特色服务,累计服务人次达300万人次。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将建成为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实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十二五”期间,中、省共计需投入111738万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88590万元,省财政支付23148万元。
(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依托陕西丰富的革命历史史料和民间艺术资源,建设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库、陕西民间艺术数据资源库。重点建设《延安十三年》数据库,会同宁夏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共建《陕甘宁革命边区》数据库。以及建设民间舞蹈、民间乐器、民间民俗、民间戏曲、民歌等数字资源库。同时,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古籍资料和各类艺术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 (二)完善门户网站建设。继续完善陕西文化信息网作为陕西文化门户网站的平台作用。将其建成“门类齐全、内容系统、载体多样、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政府网站,为陕西各地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信息传播、发布渠道,成为陕西的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完成已建市、县级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设施设备升级,进一步拓展各基层服务点的服务,增加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开设免费的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网络文化权益。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个地市级支中心、107个县级支中心、175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8000个村基层服务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升级、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推广以及保障公共电子阅览室日常运营。 (四)拓展技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拓展我省VPN专网的网络功能。完善基层监控统计管理平台,加强基层设备维护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紧跟我省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进度,促进VPN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紧密结合,完善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网络系统。结合VPN专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存储性能,实现我省分布式存储功能。结合3G技术的应用,开发我省的移动设备互动平台,完善优化我省文化共享工程技术传输模式。
(五)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的分级管理,实现由省分中心直管地市级支中心,由地市级支中心直管下辖县(区)支中心,由县(区)支中心直管下辖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点。
(六)突出特色服务建设。“十二五”期间,省中心将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基层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省中心的管理指导作用、基层中心的服务纽带作用,利用“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影视资料库”、“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播客平台”等定期组织策划具有本省特色的大型服务活动,全省服务人次不低于300万人次。
(七)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培训内容的重点由原来的技术操作培训逐渐转变为管理能力及基层服务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的培训,分期分批对全省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和信息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全省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适应新时期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需要。 三、2011年工作任务 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今后五年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年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任务有: (一)网络建设方面。对去年已建成的36个市、县支中心、372乡镇基层服务点进行验收,完成今年下达的35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对省分中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二)资源建设方面。一是省分中心会同宁夏省分中心、甘肃省分中心启动《陕甘宁革命边区》数据库共建工作。二是做好资源征集工作。今年计划征集各类资源70部,同时,向基层征集特色资源不少于25部。三是做好资源上缴工作。省分中心在4月底前计划整理30部符合上缴要求的资源上报国家管理中心。 (三)服务开展方面。在全省分别开展以“服务农民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面向全省未成人年开展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带给我……”为题的有奖征文活动;举办“颂歌献给党”—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迎接建党90周年群众歌咏活动以及开展“文化共享农村实用人才大培训”活动试点工作。 (四)人员培训方面。加强“基层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及“基层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的推广安装及培训工作;邀请共享工程工作开展突出的市、县、乡镇、村级管理人员在全省开展主题为“提高基层管理水平”的远程培训,今年计划开展50期远程视频培训;举办陕西省第二届“共享杯”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向全省各市、县支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情况 (一)部署动员。去年,我省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九个试点省份之一,按照文化部的试点要求,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立即召集省图书馆、共享工程省分中心研究部署此项工作,一方面将此项工作纳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经过各地申报、省文化厅统筹评估、试点查看,确定5个县、14个乡镇、6个社区、3个行政村进行试点。2011年在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余华青厅长就此项工作作出专门部署,郑小明副省长郑省长也做了重要强调。 (二)制定方案。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办社文发〔2010〕31号),我省积极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在方案里明确工作时间、建设标准、试点时间、范围、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2011年1月7日,郑小明副省长在省图书馆亲自主持召开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席会议,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我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方案。 (三)筹措资金。按照试点任务要求,经过测算我省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共需经费191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5万元,运行经费86万元,省文化厅在今年年初已向省财政申报该试点项目经费,近日,省财政厅在对设备配置和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后将开始设备采购和运行经费下拨工作。 (四)落实责任。为确保各试点地区圆满完成试点任务,省文化厅在2月25日召开的全省社会文化工作会上与5个试点地区分别签定了《试点建设责任书》,从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宣传标识、铭牌制作等方面对试点工作进行了要求。会后,各试点地区积极行动,目前,已经按照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和责任做好了建设的有关准备工作。 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是今年我省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我们一定按照文化部的有关要求,克服困难,加快推进,使试点工作在我省取得实效,为全国推开此项工作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五、困难及建议 近年来,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在文化部以及国家中心的领导下,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着,但与中央领导、文化部以及国家中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足,与兄弟省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差距,与我省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目标相比还不相适应。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经费保障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大规模的基层服务网点逐步建成,资源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要,文化部、国家中心在“十二五”规划中多次明确陕西要做好红色数字资源和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而且在资源建设总量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目前省分中心一直没有落实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十一五”,文化部、国家中心对陕西的资源建设给予过大力支持,希望文化部、国家中心“十二五”期间能够继续对陕西这样一个革命老区、财力紧张的省加大倾斜的力度,在资源建设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人才队伍方面。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人员一直是制约我省共享工程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随着“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实施,这个问题将更加凸显。去年,文化部出台了《全省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意见》,希望国家中心能够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共享工程基层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示范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师资队伍、按区域设立培训基地,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共享工程基层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资源整合方面。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已经整合加工了大量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许多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学校、进军营、进工厂、进居民和农户家,希望文化部、国家中心能够从国家层面加强与有关部委的沟通,为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进学校、进军营、进工厂、进居民和农户家提供平台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