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陪审团制度的电影或故事~~~~谢谢~!
《判我有罪》挺有意思的,这个电影整个就是一段集团诉讼的记录。
最近的一个新片《真相》(the
truth)里面提到了大陪审团以及特别检察官,可能对楼主理解大陪审团的预审作用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电影,楼主还可以看看美剧,比如《波士顿法律》《以法之名》《特别受害者》还有只出了一季的《金牌律师》(the
Justice),《金牌律师》对法律英语的提高大有裨益,另外对于如何操纵和影响陪审团有些技术上的说明,是部很不错的美剧,据说停拍的原因是与《波士顿法律》在类型上冲突,但是个人觉得《波》扯得题外话太多,不是非常专注于法律本身。
此外,还有一部很老的美剧了,叫《甜心俏佳人》(可不是律政俏佳人哦)也不错,出了5季,好像。看完后对美国律师制度会有个感性认识。
呵呵,想起来的就这么多了,ps很多美剧在ydy上有的下,祝楼主好运!
Ⅱ 找部关于外国的电影,讲的是12位法官的故事,不知道电影名,有谁知道的,告诉下呗
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
十二怒汉的剧情简介 · · · · · ·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Henry Fonda 饰)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也在冲突和较量……
Ⅲ 曾经看过一部苏联(俄罗斯)的电影,讲的是一个孩子杀了继父,由陪审员定罪的的事 求电影名称
十二怒汉 你看的是俄罗斯的翻拍 俄罗斯2007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电影 http://ke..com/subview/386323/5243903.htm#viewPageContent
Ⅳ 找一部美国黑白电影,就是陪审团的十几个人在房间里讨论一个是不是有罪的
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
导演: 西德尼·吕美特
编剧: 雷金纳德·罗斯
主演: 亨利·方达 / 李·科布 / 罗伯特·韦伯 / 杰克·克卢格曼 / 埃德·贝格利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7-04-13
片长: 96 分钟
又名: 12怒汉
IMDb链接: tt0050083
Ⅳ 欢电影||《十二怒汉》经典老电影
1957年由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兇器均已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直到达成有罪或无罪的一致意见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在《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中,各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的12个人,被锁在一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的履行陪审员的职责——断定一个男孩是否应该承担谋杀生父的刑事责任。
一开始,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八号陪审员)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兇手。
在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由于八号陪审员的一票“无罪”票,使得大家要进入讨论;经过一番争吵,有一个老者开始站到了工程师的一边;没有达成一致就要继续讨论,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话,将会白白的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性命。
最终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该片可以说是微成本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成本的低廉在于,除了开片几分钟的法庭场景及讨论中间几分钟的洗手间场景,影片大部分的场景设置就是陪审员们的会议室。
没有《安娜卡列琳娜》里华丽的背景,更没有《超人:钢铁侠》里飞机坠落高楼倾塌的壮观场面,有的就只是十二个陪审员的从平淡渐趋激烈的辩论从微弱渐趋强大的正义呼声,这使得电影就像是一场辩论赛一样,然而它又比任何形式的辩论赛都更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该片获得1958年英国电影电视奖最佳外国男演员、195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60年丹麦Bodil奖最佳美国电影,足以证明它的小制作,大成功。影片到底是靠什么俘获了观众的心,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依靠其情节的一波三折,电影开始并没有通过对罪案细节的呈现来告诉观众被告是有罪还是无罪,而只是用了一个叠画镜头(男孩孱弱的身体无辜而茫然的眼神与陪审员会议室的叠影)向观众表达一种同情的倾向,相信观众看到这个镜头时,都希望在会议室产生的讨论结果是无罪。
然而,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在于它的出人意表。观众虽然富于同情心,但在影片开始时,除了八号陪审员,其他所有人都不经思考地认同了法庭所提供的证据认定被告有罪。
投票初始,八号陪审员投出了唯一一张无罪票,成为众矢之的,招致的讥讽抱怨之声此起彼伏。但这也成为电影的第一个转折点,就是这张无罪票使影片的继续成为可能,也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第二个转折是在讨论进入白热化状态,观众都以为八号陪审员陷于绝境时,他却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与兇器完全相同的刀来(此前其他人都认为被告的兇器是不同寻常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并称他是在散步时随便从一家店铺买到的。
这一举动让剧情有了第一次小高潮,也直接导致了九号陪审员在第二轮投票时的临阵倒戈,支持无罪定论。
第二个转折点当然是在第三轮投票之后出现的6:6的平局局面。这是无罪与有罪论断双方势均力敌的开始,也预示着天平的砝码逐渐向无罪论方倾斜。
这时一直阴沉的房间外面,突然下起了雨;七号陪审员把一直处于损坏状态的电风扇修好,给闷热的人们带来了凉意。这些都暗示着情势的转折。
孤身奋战的八号陪审员在投票前一直站在窗前沉思,他冷静的气质表明了他严谨、理智的个性特点。
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个人物的性格渐渐鲜明起来。
其中尤为让人印象深刻有三号、四号、七号和十号。与八号截然相反的是三号陪审员。在投票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暴躁固执而缺乏理性的,甚至一度在理屈词穷的盛怒中拿刀要伤害八号陪审员。
他投票的基础不是理性思维是随大流,而且一旦认定,便会固执己见倔犨到底。这使得他成为最后一个投出无罪票的人。
而最后促使他改变的也很难说是他内心观念的真正转变。十号陪审员与三号相似,一直处于暴躁状态。
一度歇斯底里的大声叫喊让其他所有的人都离座而起,隔离他的粗野。很难想象,让这样的人去决定另一个的生死时,会有怎样的悲剧产生。四号陪审员似乎与八号很相似,他在众人频频出汗的盛夏,居然没有出一点汗——这表明了他信念的坚定。
但是他对于案情貌似冷静的分析却不堪八号陪审员一击。他坚持认为被告应该记得几天前的电影名称,而八号陪审员对他自己几天前观看电影名称的诘问却让他慌张不堪地流下了热汗。
七号陪审员的表现让人寒心,他就像鲁迅笔下伸着脖子看杀人的冷漠看客,在决定另一个人生死的会议中他一心只想离去观看就要开始的球赛。
每个陪审员都有自己的事情,一场球赛实在谈不上什么重要性,而七号陪审员却表现得最事不关己麻木不仁。
直到八号陪审员和他在洗手间巧妙地交谈过一番后,他才表现出些许的不安,并最终成为无罪论断的一员。
康德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十二怒汉》展示的正是作为政治动物的人们心中最有价值的正义与良知,实现自己与动物的道德分界。
作为该作品的主题可以用这样一个命题来阐释:表决别人的同时也在表决自己。虽然有的时候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获得完全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把正义与良知放在每一次表决之前。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生命,原因在于它只有一次,生命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太多的不确定和偶然,那么让我们给自己以思考和分辨的时间。
其实作为被告的男孩是不是真正的无辜,可能谁也不知道,也许现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和完善,但是这些和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不冲突的,作为人就永远不能失去正义和良知。
参考文献:
[1]王建南.从11比1到1比11——《十二怒汉》中的投票事件[J].电影世界,2011,(5)
[2]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麻利滨.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的责任与权力[J].电影文学,20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