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俄罗斯未来主义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罗斯未来主义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5-22 12:08:14

㈠ 有什么经典的未来主义电影啊,介绍几部

最典型的未来主义电影绝对是《大逃杀》系列。

已经饱和的世界经济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萧条。新世纪伊始,有一个国家彻底崩溃了,完全失业率超过了15%,一千万失业者遍及全国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们开始威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全国有80万儿童、学生拒绝上学。学校内的教师又遭受到学生的暴力行为,殉职者人数高达1200人。就在这个时候,一部判毁尺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法》的通称。所谓BR法案,就是为了解消公民对学校的崩溃、对卑劣少年的恶性犯罪引起的愤恨;为了培养青少年们在逆境中排除各种困难,并由此获得坚韧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们从大人们手里夺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利。
从全国的初中3年级中,每年随机地选出一个班级,并把学生们送往受行动范围限制的、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给每个学生地图、粮食、各种各样的武器,让他们自相残杀,直到只留下最后一个为止。时间限度为3天。学生们必须佩戴违反规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项圈。在此期间的学生杀人、致人伤害、持带枪械等违法行为都不受法律限制。这就影片所有血腥残暴的由来。
精致的弹簧刀穿过了一个好争论的女孩的前额,下一个死去的是平时爱发牢骚叽叽歪歪的男生,一颗绑在他脖子上的炸弹把他的脑袋炸开了花。其他学生则用余型弓和箭、鹤嘴锄和大镰刀互相屠杀。
影片最后,当幸存下来的三个学生与北野武正面交谈的时候,一个滑稽的超现实段落出现了:北野武明明有真枪,却用水枪诱使三个人杀了他,在中弹死去之后,还翻起身接了最后一个女儿的电话才正式死去。这个布努埃尔式的场面似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直接指出成人精神世界的空虚腐朽,警诫所有即将走向成年的孩子掘高们;第二则是象征(不如说是希望)老一代成年人在少年世界的退出。成年人已经自顾不暇,只有靠下一代自己的努力了。所以才有了影片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结尾:七原和中川逃出了各自的家庭,走上了纯洁独立的人生道路,奔向成年。

㈡ 未来主义风格特点

问题一:什么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着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厅好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腔竖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
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场、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计算机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问题二:未来主义画派的主要事迹 未来派与立体派一样,也是在整个抽象领域内的一个分支。未来派是立体派被一些意扮圆铅大利艺术家改造后的一种形式,代表人物有C・卡拉、U・博乔尼、G・巴拉、G・塞韦里尼等。立体派在巴黎兴起之后,紧接着意大利也有一个艺术上的革新运动出现,这个运动即为意大利艺坛本世纪第一个兴起的画派――未来派。它虽是透过立体派而产生,但却与立体派的主张全然不同。1909年2月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的《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对陈旧的古典美术公然挑战 。从宣言中,可以看出未来派的根本主张,他赞美机器、物质文明和冲击力的新时代的价值。在马里内蒂思想的鼓动下,美术家卡拉、博乔尼、L・鲁索洛、巴拉和塞韦里尼在米兰签署的《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发表,呼吁画家们发展未来主义的风格。同年4月,发表《未来主义绘画的技法宣言》。1912和1914年,又分别有关于雕塑和建筑的宣言发表。他们把马里内蒂的理论实际应用到绘画创作,以期创造新式的美。直到此时才出现了未来派的绘画和雕刻。未来派认为,20世纪初工业、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时代的特征是机器和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速度、力量和竞争。“我们宣告,由于一种新的美感,世界变得更加光辉壮丽了。这种美是速力的美。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车框上装着巨大的管子,像是许多条蛇在爆发地呼吸如机关枪一般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带翅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更美(1909年,《未来主义宣言》)。”他们把战争、暴力和恐怖都看作是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未来所必需的手段,都给予赞美和歌颂,认为“战争是使世界唯一的洁身之道”,“伟大的交响乐”,宣称他们歌颂“敢做敢为的运动,狂热的失眠,急速的脚步,翻筋斗,打耳光,拳斗。” 未来派的理论反映了一群意大利的年轻美术家要求创新的意图。他们不满足意大利文艺在19世纪停滞不前、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状况,希望本民族的文艺跟上前进的步伐。他们的艺术追求,也确实受到工业和科技革命鼓舞的一面。但是,未来主义又是在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它既多少反映了意大利民族自我觉醒和自我奋起的精神,又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历史转折时期傍徨、不稳定、虚无和偏激的弱点。

问题三:流派的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着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计算机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问题四:下面哪一个不是未来主义画派的特点 下面哪一位不是荷兰画派的代表画家?(A) A、委拉斯开兹  B、哈尔斯 ? C、伦勃朗 ? D、维米尔 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画家

问题五:未来主义的相关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p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未来主义Futuri *** 马里内蒂在1909年的开山的概括性宣言之后,自己动笔或参加草拟一系列关于诗歌、戏剧、建筑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宣言。他于1905年在巴黎创办《诗歌》杂志,后来又创办同名报纸以发表该派的作品。马里内蒂前往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招兵买马时,对英国涡纹主义的创始人路易斯的绘画以及诗人阿波里耐的作品都产生了影响。马里内蒂的俄国之行为一种俄国未来主义打下了基础,这种未来主义远远超过意大利的胎模,具有革命的社会和政治观点。马里内蒂影响了两个被认为俄国未来主义开山祖的俄国作家,一是赫列勃尼科夫,他始终是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一是年纪较轻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后来成为“革命诗人”和代表他那个时代的大受欢迎的发言人。1912年12月,俄国人发表了他们自己的宣言,标题为《给大众品味一记耳光》,这是前一年5月的意大利宣言的回声。俄国的未来主义者主张抛弃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抛弃当时流行的俄国象征派诗歌,号召创立新的实验性写诗方法。俄国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诗人全都抛开逻辑的句子结构,废弃传统的词法和句法。未来主义诗歌往往是乱七八糟地摆放一些单词,把它们的意义剥掉,单单采取它们的声音。未来主义派是全心全意支持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第一个艺术家团体,从而企图控制革命后的文化并创造一种能够与革命文化的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结为一体的新艺术。他们受到苏联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的宠爱,并被委派担任重要的文化工作职位。但是,俄国未来主义者标新立异的文学技巧以及他们的造反和革新的理论前提都显得太不稳固,难以成为建立一种比较广阔的文学运动的基础。到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去世时,未来主义者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1914年7月,意大利年青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今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着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

问题六:未来主义画派的介绍 未来主义画派(简称未来派)(Futuri ***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是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缔(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为一个运动而提出和组织的。马里奈缔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p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问题七:介绍未来主义的流派&作家作品。 未来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流派之一。它首先产生在欧洲的南端意大利,波及英、法,而后盛行于俄罗斯。这种思潮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西方的未来主义也反映在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文艺领域。它以反对文学中的唯美主义为先导,承认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909年,马里奈蒂和他的朋友联名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这一思潮流派的正式诞生。代表人物有马里奈蒂、坎基乌罗以及画家塞维里尼、博乔尼等等。
未来主义者认为,二十世纪的工业、科学、交通的发展突飞猛进,使人类世界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宣称追求未来,主张和过去截然分开,否定以往的一切文化成果和文学传统,鼓吹在主题、风格等方面采取新形式,以符合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的时代精神。他们深感机械已征服了空间和时间,动力已成了世界的主宰,只有都市化、工业化和高速这三个要素,才足以体现出时代的新精神。马里奈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指出:最新科学上的种种发明使人的感受 性非常敏锐,在实际上不能不用新的感情以代替旧的感情了。新的感情必定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就是未来主义。他们设想要把艺术从消极的颓废引向积极的抗衡,从象征转到现实,从过去带到未来,这就是未来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
未来主义者崇尚支力主义,赞扬机械美和速度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应以动力为核心,力学、机械运动和高速度是最值得赞美的。未来主义者声称:世界之光只靠一个新的速度美而展开,一辆疾驰汽车,要比撒摩得拉斯的胜利女神像美得多。人生之美,是沿着机械的作用、色彩和行动线的美而展开的。我们要歌唱电气的强烈的光下的兵工厂和造船所的夜之颤动,喷烟冒雾的火车站、用煤烟的绳索悬挂于云端的工厂,冒险的邮船、机关和飞机的迅疾飞行。总之,速力已成未来主义者崇拜的新宗教。他们要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和自然美,以机械化代表爱情。因此,机械的喧嚣,电气的沸腾,现代城市生活的骚扰动乱,炸弹的毁灭性的威力,就成了未来主义者灵感的源泉。
未来主义者蔑视一切文化遗产,主张否定过去,毁灭艺术传流。马里奈蒂宣称:要捣毁博物馆,封闭图书馆,威尼斯要炸得粉碎,意大利的一切古迹都应该铲平。俄国的未来主义者则宣扬将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托斯泰的语言加以废除,代之以街头俗语。
他们还否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盲目地狂热地讴歌战争,认为只有战争才是唯一拯救人类社会的办法。未来主义者声称 战争是最好的卫生学。战争,是把现代的种族精神,从过去主义的腐败酵素中,从一切个人的琐细归依里解放出来的东西。由于他们盲目地赞颂战争和暴力,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的未来主义者正好迎合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使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成为官方的艺术。多数的未来派作家充当了法西斯的吹鼓手,墨索里尼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字要自由,想象要没有拘束,反对句子的逻辑结构,喜欢用一连串的名词或动词不定式东拉西扯地拼凑在一起。
未来主义者创作的艺术形象是夸张的自然主义的手法,凭空捏造的化学或数学公式和没有意义的音响机声的混合物。他们的诗歌,仅仅是一些不成句子的单词排列,或者是采用拟声、拟形的方法及印刷方法的绘画化。这样,就把文学创作缩小成为只有说......>>

问题八: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达达主义是什么
超现实主义,是现阶段没办法证实或证明的理论,如星球大战,黑洞时空传输等
未来主义,偏可执行、现在无法做到,以后可能证实的理论,像共产主义
联系:都是目前做不到的
区别:程度不同,一个做梦,一个做白日梦

㈢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苏联蒙太奇学派

1.爱森斯坦(1898——1948)。

爱森斯坦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爱森斯坦在参加电影工作以前就发表了
《杂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观点即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来源:
1.辨证法:黑格尔的三段论辨证法。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即相当于正题和反题,他们之
间产生冲突,便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相当于合题。
2.先锋艺术派中的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要求打碎线性的戏剧模式,强调以多样化视点
改造戏剧,利用空间的共时性切断戏剧时间的连续性。
3.日本的象形文字。

【名词解释: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于20年代初在戏剧和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
法。即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
者的思想结论。“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进观众足以
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的预计到如果安排在
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个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
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 杂耍蒙太奇不是静止的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
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件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
选择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的组成蒙太奇——从主题效果的立场来合成。

(2). 理性电影时期(1924——192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罢工》、《战舰波将金
号》、《十月》、《总路线》。提出的核心观点即理性电影。

【名词解释:理性电影(理性蒙太奇)】
该理论强调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该
理论认为,两个镜头之和会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因为两个镜头对列及其内在冲突会产生
对所描绘事物进行思想评价的契机。该理论主张以镜头蒙太奇对列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
,代替艺术形象。

“敖德萨阶梯”经典段落的蒙太奇运用:
1. 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
击力。
2. 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
3. 以多镜头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3). 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1929——1939):此期拍摄的
作品包括《墨西哥万岁》、《白静草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相继提出了节奏
蒙太奇、复调蒙太奇、声画蒙太奇、镜头内部蒙太奇等问题,在理论上大大修正补充了
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着名的代表作为《蒙太奇1938》。创作中实践了“情绪剧本”理
论。

*【名词解释:“情绪剧本”理论】
20世纪30年代由爱森斯坦提出并由部分剧作家附诸实践的一种电影剧作理论。该理论认
为不需要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只要提供一连串诱发导演情绪的刺激物。因此,这种剧
本虽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一般是用一种浮夸的词句描写一些互不连贯的场景。代
表作家是苏联的拉热谢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普多夫金导演)、《白
静草原》(爱森斯坦导演)等。苏联评论界认为这些影片都是失败之作。但“情绪剧本
”作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学靠拢的一种倾向,在电影剧作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
置。

爱森斯坦对于电影声音的美学观念及其演变。
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有声电影声明》,提出“声
画对位”的主张,并将“声画对位”看成一种普遍原则,否定声画同步,使声音依旧服
从于画面和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爱森斯坦建立蒙太奇类型
学、即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他同样大大修正补充了这种思想,将重点转到声画同
步和声画不同步想结合的问题上来。

(4). 提出作为电影总体的影片结构的理论,提出电影创作方法论的时期(1938——19
48):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

*爱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体系中的4个最重要的观点:
1. 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两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
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
2. 蒙太奇就是镜头内部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
目的的主题效果。
3. 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
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
4. 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

2.苏联蒙太奇学派。

(1)苏联蒙太奇学派

【名词解释:苏联蒙太奇学派】
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
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
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
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
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
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
,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着,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
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
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2)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a . 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开始了电影工作,建立了“实验工作室”,他是一个构成主义
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论
有“库里肖夫效应”和“电影模特儿”。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
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着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
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
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
—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
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
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
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
,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b . 维尔托夫(1896——1954)
齐加·维尔托夫原是一位未来主义音乐家,1916年创立了“听觉实验室”,1918年开始
转向电影创作。1923年,维尔托夫发表了《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一文,提出了“电
影眼睛”理论。代表作品有《带摄影机的人》、《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
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等以及24期《电影真理报》(《电影周报》)。
维尔托夫也是苏联电影界最早使用声音的人。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真理电影”
就受到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

【名词解释:“电影眼睛”】
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
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实景拍摄
甚至偷拍、强拍,反对场面调度、剧本、演员和摄影棚,也就是反对故事片。虽然维尔
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
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
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维尔托夫并不反对蒙太奇,他将电影眼睛
称为蒙太奇的“我看”,他认为影片组织的基本手7段就是蒙太奇。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
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
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
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
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电影真理报》
、《带摄影机的人》、对谑澜缌�种�坏耐恋厣稀贰ⅰ豆赜诹心�娜�Ц琛返取?BR>
c . 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电影理论代表作有《电影导演和电影素材》、《电影剧本》、《论电影编剧、
导演和演员》;导演的影片代表作品有《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
后代》。他后期导演的作品有《普通事件》、《逃兵》、《苏沃洛夫大元帅》、《海军
上将纳希莫夫》等。
普多夫金强调剧本和演员的重要性,他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他从一
般意义上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
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
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
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
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
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
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
剧情片段的连续 ,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
的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
结构的继续,甚至被爱森斯坦认为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
美学范畴,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

*d . 柯静采夫、塔拉乌别尔格等人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这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学派,突出一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

【名词解释:蒙太奇理论】
主要指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理
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别林
、雷纳·克莱尔、费里尼、爱因汉姆、米特里等,苏联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
柯静采夫、尤特凯维奇、罗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对蒙太奇的问题作出各自的解释。
但苏联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即便早期阶段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
(以下分别简介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观点。略。)
苏联电影理论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仅是将各个拍摄下来的片段加以联接使观
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是将各种现象的隐蔽的内在联
系变成明显可见、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艺术方法。

㈣ 未来主义详细资料大全

未来主义是现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社会发展理论以政治发展为主,反映了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和批判,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奥威尔等;第二阶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讨论经济发展为主题,反映了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和60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手岩期的特点,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罗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格调,反映了对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生活图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丹尼尔·贝尔、赫尔曼·卡恩、阿尔温·托夫勒、布热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未来主义
  • 发源时间 :20世纪
  • 定义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
  • 萌芽 :《新音乐审美概论》
涵盖范围,综述,建筑,内容,宣言,文学主义,思潮,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相关着作,

涵盖范围

综述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义大利马里内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义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马里内蒂 义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未来主义Futuri *** 马里内蒂在1909年的开山的概括性宣言之后,自己动笔或参加草拟一和孝系列关于诗歌、戏剧、建筑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宣言。他于1905年在巴黎创办《诗歌》杂志,后来又创办同名报纸以发表该派的作品。 马里内蒂前往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招兵买马时,对英国涡纹主义的创始人路易斯的绘画以及诗人阿波里耐的作品都产生了影响。马里内蒂的俄国之行为一种俄国未来主义打下了基础,这种未来主义远远超过义大利的胎模,具有革命的社会和政治观点。马里内蒂影响了两个被认为俄国未来主义开山祖的俄国作家,一是赫列勃尼科唤薯稿夫,他始终是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一是年纪较轻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后来成为“革命诗人”和代表他那个时代的大受欢迎的发言人。 1912年12月,俄国人发表了他们自己的宣言,标题为《给大众品味一记耳光》,这是前一年5月的义大利宣言的回声。俄国的未来主义者主张抛弃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抛弃当时流行的俄国象征派诗歌,号召创立新的实验性写诗方法。俄国和义大利的未来主义诗人全都抛开逻辑的句子结构,废弃传统的词法和句法。未来主义诗歌往往是乱七八糟地摆放一些单词,把它们的意义剥掉,单单采取它们的声音。未来主义派是全心全意支持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第一个艺术家团体,从而企图控制革命后的文化并创造一种能够与革命文化的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结为一体的新艺术。他们受到苏联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的宠爱,并被委派担任重要的文化工作职位。但是,俄国未来主义者标新立异的文学技巧以及他们的造反和革新的理论前提都显得太不稳固,难以成为建立一种比较广阔的文学运动的基础。到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去世时,未来主义者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建筑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1914年7月,义大利年轻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今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着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未来主义建筑师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等。

内容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义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翁贝特·波丘尼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义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路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赛伯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翁贝特·波丘尼画作

宣言

《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1909年2月20日义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回响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画。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未来主义服饰宣言》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文学主义

20世纪初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分为三大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与阿克梅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俄国诗坛,都声称要与象征派决裂。所不同的是,未来主义诗人崇尚“艺术即游戏”的信条,迷恋形式的创造,主张摧毁旧世界,否认文化的传统,即否定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自称自己是唯一的艺术创造者,是照亮宇宙的未来人,是发出光线的新人种。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

思潮

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然也。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题记 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历史背景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已开发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理论来源

未来主义有四个理论来源分别是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论和生态学。 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 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有: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科技决定论(又称科技统治论)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凡勃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 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结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 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 “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 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根据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关于有机体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从20世纪开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排头兵”。 恩斯特·海克尔 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生态学同时是一门管理地球的科学,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

相关着作

未来主义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美国人和三本书来讨论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来的。按照其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一个“实托帮”(与“乌托邦”不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向“实托帮”过渡。 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距将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得到弥合。同时,他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出两种社会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发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