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2014电影讽刺俄罗斯的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4电影讽刺俄罗斯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4-08 01:28:12

Ⅰ 失魂的巨兽 ——评电影《利维坦》

“它畅泳于大海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好像包裹码扮岩着铠甲般坚固。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它在海洋之中寻找猎物,令四周生物闻之色变。”——《约伯记》第四十一章

俄罗斯西北部的巴伦支海,一望无尽的北冰洋与宁静的港口小镇,开场长达两分钟的空镜头将基罗斯托克的冰海暖池展现的淋漓尽致,大理石般深邃的镜头语言再配合激昂振奋的交响乐,只需一眼便能看出这是俄罗斯导演的作品。

安德烈.萨金塞夫向来是个擅长用寓言和典故的导演,在这部《利维坦》中我们几乎随时都能发现导演藏在高筒靴里的宝藏。

在《利维坦》中这幅巨大的鱼骨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科里亚的儿子罗马在搬家中发现父亲和莉娅在地窖中亲热后愤怒的摔门离去,一个人坐在鱼骨边哭泣。他无法接受那个年轻的女人代替自己的母亲在家中的位置,也无法原谅父亲对莉娅的一再纵容甚至是没有底线的原谅。在这一刻,罗马这个成长中的青年坐在巨大的海兽骨架旁哭泣,这个镜头迟御毫无疑问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的,罗马——向来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自公元十五世纪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索菲亚后,俄罗斯民族已经将这个辉煌的名字刻在了自己的心中,看见当今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你就能明白这个名字在俄国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但作为辉煌文明的代表——罗马却坐在深海巨兽利维坦的骨架边哭泣,在这一段只有同期声的场景中无疑显得有些妖魔化,这样的镜头似乎在预示着即使无比辉煌的罗马文明在海洋之主这头巨兽面前也是脆弱不堪的。

作为《圣经.旧约》中提到的怪兽,利维坦是深海的主人,据说连上帝也无法与之正面抗衡,在神话和寓言中这头巨兽就是强大、毁灭的代名词,而在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着作《利维坦》中,这个名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强势的国家与政府暴力机关。没错,上图中鱼骨在萨金塞夫这部影片中同时被赋予了两种寓意,它既是象征俄国政府瓦迪姆的物象又是莉娅所见到北冰洋中鲸鱼的神话产物。

这部电影的情节的步步推进,整部电影的气氛也越来越压抑。在官与民的问题下,政府官员的腐败、国家权利分配的不均、阶级分化严重、家庭关系的紧张、由于偷情科里亚与迪马的分道扬镳……在这个俄罗斯西北部的小港,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全被揭露了出来,从民族层面来说,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影响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物质世界更是一场空前的信仰危机。

东正教,在伊万三世大公迎娶拜占庭索菲亚公主后被定为俄罗斯国教,由于俄罗斯民族的罗马情节,东正教也自然而然的被他们视作正统。祷告、洗礼、领圣餐这些都是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民族数百年来一直在做的,可在历史上,这个民族经历过三次信仰危机,第一次在十九世纪,俄罗斯这个古老的帝国迈着缓慢的脚步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同时丢弃了这个古老民族的诸多高尚的传统,一代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的故事背景就是在俄罗斯民族面对时代大变革的同时信仰的缺失(甚至是需要救赎);第二次危机在二十世纪,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缺举欲将耶稣的形象从瓦西里大教堂中抹去,可这个倔强的战斗名族却用一株株窗前的向日葵将圣子留在心中;而第三次,也就是现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重建过程中出现无数新的问题。导演萨金塞夫以巴伦支海偏远地区的小港作为背景,以小见大将整个俄罗斯的问题揭露出来,个人、家族、政府乃至宗教,与东正教有关的影像在本片中一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在二十三分钟,瓦迪姆(市长)因为对无法连任市长的不安而去寻求主教的安抚,可主教却回答道,“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俗世担忧,并让他牢记那个预言。”瓦迪姆还是感到不安,追问主教是否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主教却这样回答他。第二次是在主教家中。

导演将主教的家布置的金碧辉煌,和俄罗斯传统大家族的富贵相几乎一样。第三次则是科里亚在妻子失踪后在杂货店偶遇瓦西里神父,神父跟他讲了约伯的故事,可很显然科里亚就是当下丧失了信仰的那类俄国人,他并不理解神父的故事也没有拿圣餐,只是帮神父将面包抗回了神父的住处。接下来的一场戏戏剧张力极强,神父开始挨家挨户的分发面包,可有位看似虔诚的老妇亲手从神父手中拿过了面包却随即将圣餐扔到了猪食槽里。全片前后关乎正统、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耀的宗教象征——圣餐,最终却化作了几只家养动物的饲料,对于一向以虔诚、善良和高尚的俄罗斯民族,这无疑是巨大的讽刺。而最后一次东正教的出现则是在片尾,此时迪马早已离开这座偏僻小港,莉娅自杀,罗马被帕莎夫妇收养,科里亚被抓进监狱,科里亚的小屋最终也如瓦迪姆之愿被拆除,此时本片在基础剧情上的矛盾似乎已经结束,故事也似乎进入尾声。但俄罗斯、俄罗斯民族以及他们的灵魂究竟该怎样得到救赎?

主教在教堂中宣扬的俄罗斯民族的进步又究竟要怎样来填补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在信仰上的缺失?

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民族,在贝尔加湖畔的烟波缭绕和伏尔加河船夫粗犷的嚎叫中,升天大教堂旁克里姆林宫内,那只名叫利维坦的巨兽,将在新的世界体制下带领他的人民何去何从?

更多精彩文章尽在Myouth,欢迎投稿~

Ⅱ 《斯大林之死》与《希特勒回来了》等政治讽刺喜剧如何

这部由苏格兰导演阿曼多·兰努奇(Armando Iannucci)执导的英语政治讽刺电影《斯大林之死》根据Fabien-Nury同名漫画改编,影片讲述了苏联领导者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后苏共高层激烈的权力争斗。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为真实的历史人物。


公开信批评称,这部电影讽刺国家历史,诋毁与纳粹战斗的俄罗斯民众的记忆。

信中还表提到,影片侮辱了俄罗斯人民以及苏联国歌,因为苏联国歌在片中被不恰当地使用。人们可在预告片中听到苏联国歌,但当中包含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厌恶的语言。

随后,俄罗斯文化部部长梅金斯基对相关争议作出回应,"许多老一辈人不仅认为这是对打败法西斯的所有苏联过去历史的侮辱,对普通民众的侮辱,更糟糕的,这是对斯大林主义受害者的侮辱。"

他还补充道,“我们没有审查”,“但我们不怕针对我们历史的批评,哪怕这令人不愉快。”

不过,影片导演阿曼多·扬努齐表示,自己对这部电影可以在俄罗斯上映仍然“充满信心”,公开信的意见并非代表俄罗斯普通民众的看法。

扬努齐还对英国《卫报》说,“就目前来说,包括俄罗斯媒体在内的俄国人在看了这部影片后都表示,他们喜欢看,也欣赏这部片子”,“他们提到两件事:影片有趣,而且真实。

Ⅲ 俄罗斯战争电影介绍 俄罗斯战争电影有哪些

1、《T-34坦克》本片讲述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罗斯士兵用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勇敢、激烈的战斗、牢不可破的爱情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的时代。

2、《女狙击手》苏联女学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击游戏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射击天赋,1941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帕夫利琴科成长为全苏联最出色的狙击手,同时她被德军视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胁。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并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战争过去,厄运却再次降临……

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的入侵。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之下,苏维埃青年们和装备精良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4、《五月的四天》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5、《第九突击队》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间,阿富汗战场异常惨烈。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六名新兵应征入伍,以协助前线战斗。他们接受严苛的魔鬼训练,进行各种特种培训。1987年末,这支奇兵组成“第九突击队”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据3234高地,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第九突击队保护苏军大部队安全通过,而自己却弹尽粮绝。血腥而残酷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的身影显得异常悲壮。

Ⅳ 夺宝奇兵4是否恶意丑化苏联

夺宝奇兵4存在恶意丑化苏联的剧情。圣彼得堡共产党人认为,这部电影讽刺和丑化苏联士兵和特工的行动,他们最后被美国的超级孤胆英雄印第安纳·琼斯厚颜无耻地无情摧毁。类似杜撰会使俄罗斯新一代年轻人产生颓废情绪,使他们对祖国的强大没有相信,并盲目崇拜美国。夺宝奇兵4这部有关传奇考古教授的新电影故事在经过20年的时间跨度后22日登陆俄罗斯和世界荧屏。影片的背景是1957年冷战正酣之时,琼斯被迫同苏联克格勃特工和苏联士兵作战。

Ⅳ 如何评价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

《战斗民族养成记》这剧会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做穗战斗民族,从中枝亮你能看到俄罗斯人民淳朴善良的一面,体会他们搞笑不羁的性格,还能学习到各种各样的俄罗斯民俗风情。
这是一部充满搞笑讽刺的欢乐之纯搭卜作,自嘲中也充满了励志和温暖,可以看作是俄罗斯文化入门的小手册。

Ⅵ 俄罗斯影片推荐

俄罗斯影片推荐如下:

1、《暴动小猫乐队:朋克祈祷》:这部关于审判造反猫咪乐队3位成员的纪录片,由MikeLerner和 Maxim Pozdorovkin导演。

2011年冬天,经过一次具有争议性的选举后,弗拉基米尔·普京再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成千上万的居民自发地聚集起来反对普京制定的法律条款。在这些人中间就有着名的激进女性朋克乐队-造反猫咪。

她们头戴巴拉克拉瓦盔式帽、身穿紧身夏装,冲入莫斯科最有名的教堂内,大唱“圣母玛利亚,请赶走普京!”现在,她们已经成为一次作秀公审的牺牲品。

2、《我的改革》:Robin Hessman的电影将镜头对准5位俄罗斯人,讲述了他们在俄罗斯过去这激荡喧器的20年里的生活百态。

这部电影是在五年的研究和拍摄过程中创作的,以20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生活的近十年为基础,富有诗意地将家庭电影、苏联宣传片以及与五位同学的亲密接触交织在一起,历史为新中产阶级的俄罗斯人提供了一幅感人的画像,描绘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想象过的生活。

俄罗斯电影发展史:

俄罗斯电影必须先说前苏联电影。前苏联电影起步很早,几乎和电影本身发展历史一样。前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都是电影学科的教学片。

前苏联电影强调主旋律、宣扬正能量,但又能在正能量中深挖人性内核。不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电影开始逐渐消失在观众的视线里。

俄罗斯影展又让我们欣赏到一些优秀的俄罗斯影片。俄罗斯电影发展到,依然继承了前苏联电影的传统。

Ⅶ 人性丧失,道德沦丧!这部电影带你感受什么叫做绝望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俄罗斯剧情片—— 《危楼愚夫》

这是一部上映于2014年的电影,和同年上映的《利维坦》一样,都是讲述有关人性丧失,道德沦丧的大主题影片。这就让人不禁联想,俄罗斯人民到底生活在何等的水深火热之中。

故事的主角 迪马 是俄罗斯某城市的一个普通管道工。他和他的父亲都是极具正义感的人,经常会为了维护社区利益挺身而出。

但这样的好心却并不会得到周围人的丝毫认可,因为周围的街坊邻居全都是只为一己私利的市井小人,在那些人眼中,迪马父子两是活在他们周围的异类。那些人中包括迪马的母亲和妻子。

一天夜里,迪马接到同事的通知,让他去一栋住着800多人的大楼修理破损的水管。来到大楼后,经验丰富的迪马意外地发现大楼内外出现了多处裂缝,随时可能导致大楼坍塌。

迪马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决心拯救这楼里800多人的性命。他没有向他腐败的上级费多托夫报告,而是直接联系了市政府的人,打听到女市长正在某酒店举行生日宴会,市里的高官们也都在那里。

于是,迪马在凌晨两点钟走上了寒冷的大街,去向正在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员们报告情况。

女市长得知消息后,虽然有点怀疑,还是紧急召集了相关官员开会,其中包括迪马的上级费多托夫。费多托夫见到迪马自然很不爽,指责他是为了上位在这里装神弄鬼。

女市长让费多托夫和消防局长带着迪马一起去那栋危楼一探究竟,自己则和其他人商讨对策。因为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在女市长看来并不是疏散群众这么简单。

不以为然的费多托夫在实地查看了一番后,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紧急。三人迅速回到酒店向女市长报告,在场的高官们都陷入了惶恐。

女市长在幕僚的建议下,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安排去过现场的三个人——迪马,费多托夫和消防局长上了一辆警车,将他们带到了郊外的大桥下面。原来女市长的计划就是放弃营救危楼居民,同时杀掉这三个人来当替罪羊,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费多托夫想明白了这个阴谋,在三人即将被枪杀的时候,他意外地给迪马求了情,表示迪马只是个管道工,坏不了事。

此时迪马才反应过来,自己眼中的贪官,在更腐败的女市长面前,简直就是个清官。

实施谋杀的人也心软了,同意放走迪马,并要求迪马带着家人离开这座城市。于是迪马仓皇逃离了现场,费多托夫和消防局长随即被枪杀。

回到家的迪马迅速收拾了行李,让妻儿逃出城。而迪马自己则决定凭借一己之力拯救危楼里的几百条人命……

本片的结局,大家可以参考本片的主题海报。

这部电影具有北欧电影的性冷淡风格,全片充斥着一种严肃压抑的气氛,配合着本片的剧情,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绝望。

—End—

【电影生活】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

看更多精彩电影,关注【电影生活】微信公众号:MOV998

Ⅷ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篇运动题材电影精选影评

《绝杀慕尼黑》是由导演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执导的运动类电影,希望以下影评对你有所帮助!

《绝杀慕尼黑》 观后感 一

12分39秒G教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锁定了目标-“战胜美国队”。这便成为了通篇围绕的核心战略。 故事 情节之简单,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曲折的支线剧情。

影片之所以获得极高共鸣还在于,他使用极平实的故事揭示的却是真实世界最深刻的道理。当教练G 宣布将要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的想法时引发了上层不小的震动。从时间上看虽然只有几个片段,但足以表明任何一个战略目标,无论最终发布时是云淡风轻还是意气风发。其过程的严肃程度和意义的深远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它深刻的表达了机构最上层的核心价值观。并由最权威的人士对最终结果承担着主要责任。换句话讲,如果因为制定了错误的目标而招致的舆论和媒体压力并不会由某个球员来承担。

战略制定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实现过程。影片中也是这样,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一系列为之达成的情节依次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全队的统领教练G既需要按照计划根据前文所铺垫的新 方法 实施训练,比如带领队员深入美国,熟悉了解他们的习惯特点;也不得不应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比如谢尔盖的伤、萨沙的疾病,眼疾的缺陷,队员的离队;还必须处理好自身所背负的生活压力-儿子的手术。

从讲故事的篇幅大致能看出来,作为这样一个团队领导人的日常工作模式。与制定目标时的高瞻远瞩,指点江山不同,践行使命的过程是一种日常到近乎枯燥的单调: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重复重复又重复,细节细节再细节。没有哪一天与众不同,而每一天又都格外的重要。这就是一个伟大项目落地过程的真实写照。

按部就班体现了G教练管理能力,如何将庞大的整体目标分解在日常中消化。而突发状况的应对则考验着G教练的领导能力。有些小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就像如果不是能够发现队员的眼睛问题,并为其购买隐形眼镜,就很优肯能失去一名优秀的中锋。有些时候看似不可逆转的灾难也会在日积月累的付出后峰回路转。就如同G教练在细枝末节处对队员散发出的关怀和照料在最终团队即将面临土崩外界之际将所有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甚至在最紧要关头仍是这份执着打动了上层决策团队,为赢得比赛取得了根本的先决条件。

影片中曾反复的提到了“为国家工作”的字眼,然而最后一刻,挽回出走球员的真实原因却仅仅是“我像在家一样”。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团队观察发现,绝大多数队员都表现出了相似的矛盾性:

不动脑|团队中的队员都是非常低智的,他们会跟着喊各种 口号 ,但其实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喊什么。更不要想让他们真的把这些口号放在心上。所有深明大义的旗帜,造福苍生志向都更像是领导者们的思想游戏。不论根系多么庞大,枝干多么发达,落在队员面前都似一片落叶,优哉游哉。也难怪坊间常说“世间最难做的两件事,是把我的话放进你耳朵,把你的钱放进我口袋!”

小聪明|团队中的队员都是善于精打细算,他们清楚地知道付出了多少,应得多少回报。做什么对自己有好处,做什么出于无奈。什么是吃在嘴里的肉,什么是画在纸上的饼。无论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们都能表现出高度统一的行为一致性。这可以说是 教育 的产物,也可以说这是长久社会化生存模式下进化出来的生存技能。

小算盘|团队中的队员大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更多的关注自己在其中获得的利益。丑陋的人性在群体中悄然滋生。这使得让所有人面向同一方向前进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

大无畏|虽然如此并不意味无计可施。团队中的队员每人身上都带着一股力量,在强大的磁场驱使下,人是可以被感召的。处于激发状态下的个人,会焕然一新展现出完全与众不同的状态。之前的缺点,弱势,劣性会在点燃的情节下整齐划一行程一种可怕的力量。这种量可以不计得失、不为强敌,甚至开山劈石、改天换地。就如同决赛场上的球员们,在如此恶劣甚至艰险的“战斗”中,仍丝毫没有退却。这才为三秒绝杀创造了条件。

虽然被情节激发了的队员强大到如此可怕,但激发终究不是常态。高明的领导人会在日常中通过点滴积累进行牵引,为队员创造一个“就绪”状态。这样是对迎接特殊场景下被激发最好的准备。某知名企业家就将丑类的任性归结为:贪婪,懒惰和虚荣。并运用财富和荣誉牵引员工克服懒惰,从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界神话。

虽然这场绝杀的胜利已经永载史册,但它并没有阻止前苏联 篮球 ,甚至那整个国家的昙花一现。历史的长河夹带着数不尽的传奇与叹息奔腾向前永不停息,此时此刻另一场赛事已然打响,它是谁的慕尼黑又是谁的滑铁卢,是科技的跃进,还是 文化 的复苏全由我们场内的队员来谱写。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二

弗拉基米尔,一个熟悉的名字。苏联,一个对国人来是充满了矛盾的国家。我们曾学习他们,我们也曾畏惧过他们,我们更曾敌视过他们。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联这个名字随着镰刀锤子旗的最后一次落下,消失在历史洪流中,只剩下满目疮痍的俄罗斯。

我其实很喜欢观看俄罗斯拍摄关于苏联时期的电影,那是一个充满了对抗的时代,两个超级世界大国同时向全世界进行文化输出,你能看到两种不一样的文化对抗,而并非现在只是美国的一家独大,无论走到全球的哪里都能看到美国文化的影子。拿电影来说,大家看的去掉本土电影基本就是美国电影了,美国的文化太强势了。然而除了欧(西欧)美,我还想领略世界上更多别的文化。

这部电影作为讲述苏联篮球队击败美帝的电影当然是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在里面的。就像电影中所说的,这不仅是一场篮球比赛,更是一场战争。当奥运会的赛场上,各代表队以国家的名义比赛时,又怎么可能会离开政治的影响呢。在这个中美贸易战的时间点引进这部电影用意真是不言而喻。

电影虽然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但并没有煽动底层民粹主义,而是就事论事,用体育的拼搏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讲述了这个1972年的故事。这部电影渲染的是竞技体育本身的残酷性和篮球的美。印象最深的就是谢尔盖,片中几乎只表现了他篮球场上的事,所有球场以外的事几乎没有描述,几乎是最为纯粹的一个角色。他的负重训练,明明是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伤了膝盖,但这从没让他放弃训练,这不就是他对篮球的爱吗。当他说“有问题就把球传给谢尔盖的时候”这不正是一种最有担当的行为吗。哪怕美国队的中锋时也说“对不起教练,我是个篮球运动员”,一切还是要用比分说话。

电影也讽刺了两国老生长谈的问题,苏联的官僚主义和美国的种族主义问题。我们对于苏联的官僚主义作风真可谓是一脉相承,一模一样。俄罗斯拍摄的苏联电影更是对当时所有加盟国和谐相处的一种追忆,片中提到到那些苏联运动员分别来自格鲁吉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等当时的苏维埃加盟国时,真是让我唏嘘,整个国家队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却都是为了苏维埃的胜利而战斗着。反观现在的他们,兄弟反目、手足相残、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可以这么说:“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不再是我们”了。也正是那一批批加盟国贡献的力量才成就了当时整个苏联的强大。当时越是与苏联走的近的国家现在却越是仇视俄罗斯,否认苏联的历史,真的能用可悲来形容了。

俄罗斯外交部曾放话给立陶宛, “立陶宛外交部的言论还挺让人惊讶的。你们难道忘了立陶宛还是苏联加盟国时,在体育上出现的英雄吗?你们应该为这批民族遗产而感到自豪。”

这电影虽然在叙事上有种.种问题,比方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前期的一些比赛虽然大比分落后,但教练依然能继续风轻云淡地指挥,也没有表现球队是如何成长的,虽然打了几次洲际比赛,也和美国的大学生切磋了几场球,但和后面球队信心与实力的提升好像是并没有什么瓜葛,完全就是分开的两段。家庭上的不顺心对于指导球队的影响也非常突兀。但是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它依然是部励志的好电影。是给美帝霸权主义最好的回击,是俄罗斯对于苏联时期美好的追忆。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三

前段时间, 爱好 篮球的同事向我推荐了一部电影《绝杀慕尼黑》,这是一部以篮球为主题的俄语片。久未进过电影院的我,怀着对境内少见俄语电影的好奇与憧憬,二话不说买票进场,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视听洗礼。

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前一年,强大的美国男篮所向披靡,36年未逢对手。此时,刚更换主教练的苏联男篮可谓内忧外患:国家经济的不景气使队员们生计都成问题, 出国 比赛买回生活用品又会接受严格的审查,种.种行为使队伍从上到下心生不满;队伍内,来自立陶宛的核心球员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一心想出走;手感绝佳,投射精准的得分手因种.种原因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与同期的女篮运动员坠入爱河却患有罕见心脏病的少年天才因被诊断认为不久于世陷入爱与恨的感情纠葛;家在格鲁吉亚的老将因妹妹结婚,训练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表面上看,这是一支矛盾重重,不好管理的队伍。

然而,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练说出了“在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击败美国”的想法,并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人多年未败,如果失败,最好败在我们手上”。此话一出,舆论炸了锅,好奇的、怀疑的、想进一步深挖的,都将目光聚焦在临危受命的主教练身上,苏联体育高层也因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主教练产生了不信任,毕竟要打败的对手,是财大气粗,篮球底蕴深厚,“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篮球架”的美国队。执着于篮球的主教练,没有太在意外界的声音,悄悄开始自己的计划。

接下来,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由此展开:为了树立队员们面对美国队时的信心,教练争取到上级同意,带领全队赴美拉练,队员们从最开始输给街头篮球爱好者20分,到面对大学篮球队由败转胜,自信心一点点建立起来;患有心脏病的球员在美国接受了手术,用的是教练原本用于给自己患有腿疾的儿子治病的钱;私下里,教练找队中“头号射手”谈心,告诉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妹妹远在格鲁吉亚的老将,受到了全队一起赴格鲁吉亚为之庆祝的待遇,不用说,这也是教练的主意;甚至奥运会开赛前,教练还在劝导想出走立陶宛的中锋,告诉他如果家庭和亲情比荣誉更重要,那就去吧,换得后者重归队里。一年前队伍中的矛盾已烟消云散,凝聚力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赛场上真刀真枪的时刻,苏联面对强大的美国,并没有惧怕,开场就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着美国打,打得世界第一的美国队有些自乱阵脚,只是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强大的整体实力苦苦追赶;直到终场前几分钟,美国队实现了反超,苏联再度追回,形势变得胶着,比分交替上升;最后时刻,苏联出现重大失误,美国领先,苏联没有抓住仅有的三秒再度反超比分,耗尽了时间,没能击败美国人。但奇迹竟然在此刻发生:苏联代表队认为裁判对最后几秒的判罚存在问题,提出申诉,要求重新进行这三秒的比赛,该提议遭到满场嘘声,却获得国际篮联的支持,经过裁决,这三秒的比赛真的重新进行了,又因为第一次重赛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两次重赛,正是这两次机会拯救了苏联,他们做出一次长传,前线球员持球打板进框,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比分,改变了比赛结果。

影片结束后,回想起刚才荧幕上的桥段,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初中时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最长的一码》,随着对两部电影情节的对比,我越发感觉他们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是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同样是弱队内忧外患、强队兵强马壮,同样是弱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最后在与强队的对抗中靠着出色表现和一点运气获胜,最重要的时,两部电影都在情节中穿插了人文关怀,体现出了一些超出体育竞技本身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由美国人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这次的故事却是由俄国人讲述的。

从未踏足美国的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看着好莱坞大片,听着流行音乐,吃着连锁快餐店的食品,拿着奖学金或者靠家里人的资助去常春藤 留学 ,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各类国际组织,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受关注度远远超出那片太平洋西边的广袤土地。美国人也习惯了这种“万方来朝”,对其他地方的事情不闻不问。似乎这也没什么不好,大家都习惯了这样,几十年过下来也稳稳当当。

提到俄国或者前苏联,会有一部分人有不太好的看法,因为它不够“民主”,不够“自由”,经济也不够发达。更多的人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因为除了军火、能源一些文化艺术和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实在想不出什么东西和这个国家有关联。在好莱坞电影中,俄国和俄国人也多次充当了“反派”角色,最近大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讲的也是那里的故事。

我有幸去过两次俄罗斯,对俄国人的性格略有了解,在我看来,俄国人性格中有执着、顽固,不懂变通的一面,也有坚韧、刚毅、顽强不屈的另一面。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俄国人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有些死板,而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俄国人又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意志。这样的二元性格,在电影中也有体现:教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顾身边的一切,连亲生儿子的健康也置之不理;而篮球队面对事关国家的奥运决赛时,以气吞山河的豪迈,拼下了那座沉甸甸的金杯。

习惯了自己为中心的美国人,面对这样的对手,最终尝到了失败,当年,美国代表队集体拒绝出席颁奖仪式,据说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当年篮球队中的队员拒绝领取奖牌,并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去领。从处处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到最后被自己定下的规则所打败,美国人心里想必有万千苦水。苏联一边,由于最后三秒的两次重赛,其冠军的合法性也存在可疑之处,甚至可以认为苏联这次夺冠存在侥幸。但“侥幸”的说法未免主观,历史却已成定局,无论如何辩解,苏联男子篮球队获得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尽管这是一届因人质绑架被害事件而沾上了恐怖主义阴影的奥运会,但不管怎样,这个冠军为苏联人带来了荣誉,为教练本人带去了收入,使得这个团队之间的感情加深,苏联人需要这样一个冠军,这就够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中的一幕:刚到美国的几名苏联篮球手和当地的街球爱好者打比赛时,双方分别拿出鱼子酱和美元做赌注,层层叠加。这是两个典型的分别具有两国特征的事物,而我与这两种事物也有过接触:一次去东南亚的旅途中,我发现当地人更喜欢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国货币,据我了解,这样的现象还存在于很多国家,美国以其强大实力带来的国家信用为这张绿色的纸质钞票背书,确保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通行力度和以此产生的购买力;鱼子酱则是我在贝加尔湖畔集中品尝过的当地特产,俏皮的当地小姑娘故意挡住盒子上的字,让我按照俄语发音说出鱼子酱的名字,成功过关的我品尝了几口,印象不深,感觉这盒黑乎乎的东西尚能果腹,但谈不上被称作美食。

这段街头斗球的末尾,一盒鱼子酱压住了下方的一沓美元,和之前层层磊出的所有东西,似乎象征着鱼子酱取得了最终胜利。

因为美元也许会有失去购买力的那一天,但鱼子酱还能吃啊。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四

一、挑战不可能,目标要明确影片改变自真实的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并不被看好的战斗民族苏联队在最后3秒反杀美国队,打破了美国长达36年的不败记录。为什么苏联队能够赢得此场战役呢?撇开刻苦训练、策略方法适宜之余,我更觉得是一开始教练的野心。敢想,很大胆。在20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国内,前国家球队的教练因政治问题下台,新上任的加兰任教练面对一盘散沙的团队,竟然提出了要打败美国队的目标,显然有些荒.唐。不被团队的领导甚至国家领导人信任或支持,不被各怀心事的队员信服的新教练,提出的新目标,就是在挑战团队,挑战不可能,所以才有后面的故事,奇迹才会发生。二、爱是力量,明白为什么而战这部影片是体育片,剧情片,更是一部情感片。文中有教练和儿子的父子情,有球员萨沙和其女友的爱情,有队长莫德斯塔斯想借奥运会逃离苏联,后面难舍队友,重回战场继续战斗的兄弟情…… 这种大背景下的各种感情交织,球员并非战斗的机器人,有血有肉。影片最后一幕为球员回到休息室,把赢得比赛的奖金全部留给了他们的新教练,让教练带着他的儿子出国治疗。这里又是令人泪目的一幕,或是伯乐之恩或是兄弟情谊,均难以言明。并非单纯的比赛胜负,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各种感情交织,让我们看到球员各自的追求,而不同的情感也是激励他们前进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战斗,就是为爱而战。因为有爱,有信念,才能拥有对抗世界的力气。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五

想写这些东西好久了,拖了几天终于写出来了,算是一个不成熟的影评吧。 “如果注定有人要赢,那为什么不是我?”这是科比诸多话语中的一句,这与《绝杀慕尼黑》里苏联的主教练所说的“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异曲同工。 这部电影在俄罗斯拿下30亿卢布票房,1200万人观看,可类比于《战狼2》。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整个奥运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它是第一届拥有吉祥物的奥运会,同时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绑架杀害以色列运动员事件。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也无所谓剧透不剧透,它的主角是主教练加兰任,另外两部以主教练为主角的篮球电影是《光荣之路》和《卡特教练》。《绝杀慕尼黑》里有这两部电影的影子,或者可以把它看做是两部电影的结合体。《卡特教练》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上,《光荣之路》则是通过黑人加入球队,体现对现有体系的挑战,更像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 而《绝杀慕尼黑》里,有对现有制度的挑战和改变,加兰任上任就基本重组了球队,并完全打破曾经帮助他们称霸欧洲的训练方法和打法,冒苏联天下之大不韪,借鉴美国的训练方法,不断把队伍带出国拉练。也有人物的变化史,电影有两条比较明显的成长线,一个是患疑难心脏病的萨沙,一个是准备逃离苏联的亚历山大·别洛夫(电影关于叛逃应该有删减,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他叛逃的原因),而在成长过程中,加兰任的角色如同卡特教练,亦师亦父,他通过一系列行为赢得了球员们的尊敬与效忠。 电影的最高潮是美国与苏联的决赛,电影用了差不多40分钟去诠释这场比赛,国际篮联一场比赛时间也不过40分钟,可见导演花了多少笔墨在上面。决赛很像《灌篮高手》的最终一战,湘北挑战山王,36年未曾输球的美国就像山王,实力强大,看上去不可战胜,苏联则像挑战者湘北,不被看好却创造了奇迹。多说一句,这两场比赛最后的走势甚至都是一样的,苏联(湘北)落后一分,在最后关头反超,美国(山王)随即立即反超,最终苏联(湘北)绝杀,甚至于苏联和湘北最后发底线球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只剩3秒。 说一下整部电影里我最爱的四个镜头,一是展示苏联队员们训练时,将镜头拉慢,展现极致状态下肌肉的收缩,十分具有美感。二是发生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杀害以色列运动员后,苏联领队坐在奥运村的长椅上思考是否退赛以保证周全时,旁边的一个工作人员顶着大风,将地上的装饰品——巨大的 国际象棋 归位,我相信在这里导演是想表达一些东西的。三是比赛刚开始时连续的短镜头拼接,节奏很快,眼花缭乱,但给人感觉非常染,我觉得这是全片最燃的一段。四是比赛最后3秒时,导演用一个长镜头加蒙太奇的手法来展示最后一个进球,其实是一个比较惯用的方法,但贵在对于真实画面近乎百分百的还原,演员的跑位,甚至于进球后的庆祝动作都完全依照比赛情况。 那《绝杀慕尼黑》有什么缺点吗?当然有,第一个是关于故事的背景,冷战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治下的情况我们也许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对于这些运动员包括教练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另一个是比赛时充满了太多的扣篮,这在当时的篮球比赛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甚至于很多动作在美国街球中也不一定能出现,或许导演这里根本没想按真实情况拍。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电影,不是比赛录像,估计谁也不想看40分钟的传导球和跳投,因此,用这么多扣篮来刺激观众的荷尔蒙,还是可以接受的。 体育题材的电影在国内一直很难受欢迎,上一部大卖的体育电影还要追溯到《 摔跤 吧,爸爸》(希望下一部是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因此《绝杀慕尼黑》上映7天只拿了三千多万票房,排片率只有百分之七也不算令人惊讶。但看到同期的豆瓣全部6分以下,猫眼全不够8分的《黑衣人》《黑凤凰》《追龙》都能拿到三亿左右票房,上映20天的《哥斯拉》排片率还能压着《绝杀慕尼黑》,还是感觉有些可惜。所以,与其看一些烂尾的,编剧想不出来剧本的爽片,还不如看一部不错的体育电影,而且《绝杀慕尼黑》的门槛不高,就算不懂篮球也一样能看懂。

Ⅸ 从《战斗民族养成记》,看俄罗斯剧的尺度甩了国剧几条街

俄剧尺度:女性上面露点并非限制级,政治讽刺可以拿市长开刀
《战斗民族养成记》之所以如此火爆,是由于这部剧除了满足观众对于战斗民族彪悍、酗酒、好色等刻板想象之外,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仅上至总统下到房管处公务员都在剧中被黑了个遍,政治讽刺尺度之大令人咋舌;而且俄罗斯一向被认为是对同志不友好的国度,但在《战斗民族》中美国记者阿列克斯与俄国司机罗马的搅基卖腐无处不在,让人不得不感叹政治敌对的美俄人民终于找到了和谐共处的方式。
不过这对于了解俄罗斯电视剧的人来说见怪不怪。“俄罗斯一向是善于黑别人和自黑的民族,政府贪腐受贿属于众所周知的黑点,所以在剧中开政治玩笑很常见。”在俄语字幕组“涅瓦”的创始人之一王子豪看来,《战斗民族》这部剧无论从尺度还是制作水平上,都还不能反映俄剧的最高水准,“你可以看看《危楼愚夫》,这部电影算是在俄罗斯影视作品政治尺度把握的一个标杆。”
一部并没有刻意安利国家形象、但却为俄罗斯人爆刷好感的主旋律喜剧怎么做?娱乐资本论这就为大家解析国家形象宣传的正确姿势,揭秘俄剧充满香艳隐喻和政治讽刺背后的密辛。

Ⅹ 如何评价电影《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绝杀慕尼黑》是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前苏联队在最后的三秒钟凭借一记投篮绝杀,以51:50战胜36年未尝败绩的美国队,是一部表达坚忍不拔精神的剧作。

(10)2014电影讽刺俄罗斯的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在比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苏联国家队在最后的三秒里拼尽全力,最终使比赛结果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