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发布时间: 2023-03-05 13:54:19

⑴ 九部电影黑色星期五挤破头!然而我只想安利这两部电影清流

2017年1月13日,腊月十六,西方的“黑色星期五”

这天,将有九部电影在大陆院线上映,新年一开始,高潮就来了

(资料来源:豆瓣电影 )

风叔我已经买好了前四部的票,准备在电影院里躲“黑色星期五”

我要安利的,是九部中的两部

《我的诗篇》

《少年巴比伦》

两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入围了第52届金马奖,都在2015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过

先说《我的诗篇》,风叔已经看过,通过众筹的形式

首先要推荐《我的诗篇》片尾曲《退着回到故乡》,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

《我的诗篇》拿到了 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

为最佳纪录片金爵奖颁奖的嘉宾是奥斯卡得主、着名纪录片导演Malcolm Clarke(中文名叫柯文思)和新加坡着名演员范文芳

柯文思为《我的诗篇》两位导演吴飞跃、 秦晓宇颁奖

另外,《我的诗篇》还获得了 2015年第52届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与最佳剪辑奖的提名

入围金马52的最佳剪辑奖要特别提及,这个奖项,无论有没有得奖,都是2015年华语电影中剪辑最优秀的作品

而纪录片入围最佳剪辑,是非常罕见的

《我的诗篇》的竞争对手,有台湾殿堂级剪辑大师廖庆松的《刺客聂隐娘》

下图,《刺客聂隐娘》三巨头,剪辑廖庆松、摄影李屏宾、导演侯孝贤

还有另外一位台湾剪辑大师陈博文帮张艾嘉剪的《念念》,他剪过很多大师级的作品,比如杨德昌的《一一》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另外两部是导演自己剪的作品,一部是《解救吾先生》的丁晟

《解救吾先生》,刘德华、王千源、丁晟

金马52最佳剪辑奖的得主,是《醉.生梦死》的导演张作骥,他因为性侵犯案还在狱中,所以得奖都是演员帮领的

这是张作骥(左二)和一众演员在柏林电影节

《我的诗篇》主创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

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被认为是每年度华语纪录片最高水准的“比武”,金马52的竞争对手中,甚至有2015年轰动整个台湾的现象级纪录片《湾生回家》,最后得奖的是周浩导演的《大同》

虽然空手而归,但《我的诗篇》主创能和侯孝贤、李安等大导演同框,已是无憾了吧

《我的诗篇》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入围或获得奖项,并计划报名第89届奥斯卡奖,有没有入围1月24见分晓

《我的诗篇》于2015年11月1日就举行了全球首映礼(当时就已经拿到了“龙标”)

但由于纪录片属于非常小众的电影类型,要进入商业院线放映非常困难,于是《我的诗篇》采用了众筹的方式放映,效果还不错

来看看部分众筹放映现场有没有你的城市

每一场都有观众都被感动得泪奔

风叔已经于2016年9月,在居住的南方某个三线弱城市,看过一场众筹,当时已经是全国第600多场众筹了,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创造了第二轮三小时售罄的全国最好成绩

截止到《我的诗篇》院线正式公映前,它的众筹票房是244万(资料来源:中国票房)

因为众筹效果好,终于有发行公司愿意将《我的诗篇》正式推向院线

《我的诗篇》还被它的策划和发起人吴晓波,在他有1300万粉丝收看的年终秀上宣传

吴晓波背后是导演之一吴飞跃,两人同是上海交大校友,也都做过财经记者

该片也被“黄金膝盖”方励力荐

截止发稿时,风叔居住的这个城市,没有一家影院在1月13日排了正式公映的《我是诗篇》。九部电影挤到“黑色星期五”,要发年终奖的影城经理,当然有多排《太空旅客》的理由

一二线城市,请加油!

——略有剧透说诗篇的分割线——

《我的诗篇》的故事架构很有点意思,它不是《舌尖上的中国》那种把几组人物故事均匀交叉铺排,营造一种“你在北国森林狩猎,我在南疆收割稻谷”的山河一家亲格局,而是在交叉中,有独立的故事,也有故事的重点

电影讲了六个工人诗人的故事

其实要把几个人的故事,揉到一部纪录片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哪怕就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要双线并行叙事,都是很困难的

比如2016年挺火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三组主角,分别是熊猫、金丝猴和雪豹,再用一年四季将他们串起来

而丹顶鹤,则是连接头尾的角色

《我们诞生在中国》美则美矣,还是有人吐槽剧情完全靠“硬演”和拼凑呢

而《我的诗篇》,更为复杂,因为有六位工人诗人的故事,要在110分钟里铺陈开来

所以,我们会看到,导演(或者说剪辑师),精妙的将前四个诗人的故事,在影片前半部分交叉

而到了影片中部开始,四川内江打工女孩邬霞的故事,被独立讲述(这一段很温情,是电影的一抹暖色)

然后,又相对独立完整地讲述了煤矿工人老井的故事

然后回到前四个之一的爆破工的失业和家事

最后重点讲了前四个之一跳楼工人诗人许立志的故事,以及他哥哥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节

诗人们的故事,既相互交错,又独立成篇,而且被现场朗诵会串联了起来

《我的诗篇》是冷静平顺的,它平静地注视着一群同样被优越阶层称之为“社会底层”的人,在他们挣扎的生存之外,还有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

2016年,关于诗的电影,都有点能成现象级了,比如青年业余诗人毕赣,拍了一部《路边野餐》,男主角陈某(不好意思,不敢提这个名字)是个乡野医生,也是个业余诗人

整部电影就被主人公贵州话朗诵的诗歌,串了起来

之后的《长江图》,业余诗人杨超导演的作品。男主角在父亲留下来的船上发现了一本名叫《长江图》的诗集,所有的诗,连接起从吴淞口到宜宾逆流而上的长江,于是,他出发去寻找诗集中的女人和故事

一首首诗,连成了一整条长江

而《我的诗篇》,比它们更现实,又比它们更诗意,因为里面有血淋淋、湿漉漉、热腾腾的

生存与生活!

——就说下李梦有多惨的分割线——

90后女演员李梦其实挺活跃,也很有潜质的,但她的运气有多背,背到我见犹怜呐

李梦2013年演过贾科长的电影喔,但是如果去搜这部电影,网页显示是这样的

她2014年就拍好了戏曲电影《老腔》,结果2016年末才全国公映,电影首映的时候还闹了些幺蛾子

呵呵,就算是李梦德艺双差,那也是你片方自己选的女演员啊

结果《老腔》的最后全国票房是蔚为奇观的 11万人民币 ,怪谁呢?怪观众有眼无珠还是影院经理见钱眼开呢?票房烂的话,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方励的黄金膝盖吧

接下来李梦就演了《少年巴比伦》,囤了一年半光景,横跨三个年头才上映

2015年夏天上映的《摇滚英雄》,文艺片男神(经)秦昊是男主,李梦是女主,结果这部带着浓浓汪峰老师歌曲名味道的电影,票房不到两百万,悄无声息地被淹没了

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李梦的表现颇受好评,而她和王千源的床戏,尺度很消亡史

2016年李梦参演了连网大都不如的两部片子,3分多的豆瓣评分,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李梦还在大牌云集的《上海王》中有角色,但这部电影在上海电影节放过之后,就石沉大海了

李梦还串场了《致青春 原来你还在这里》,这部电影,你可以在几乎所有的2016年华语烂片排行榜中找到它的名字

最倒霉的是《夏天十九岁的肖像》,这部本来是黄子韬电影出道作品的电影,遇见不可抗力因素,从2016暑期档硬生生消失了,其实如果它早一个月上的话……反正运气背了,拍什么片都会遇见封存、撤档、遥遥无期

好在今天风叔看到一个消息,《夏天十九岁的肖像》将在2017年择期上映,金马最佳新导演得主张荣吉,终于可以大陆首秀了

黄子韬的处女作也终于要见天日了(被《铁道飞虎》抢先了)

再来说说《少年巴比伦》的男主董子健,2015年的金马52,他是最风光的一个人,尽管其实没拿什么奖回来

董子健在金马52的红毯是和《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以及李梦一起走的,小董的造型,已经抢走了李梦不少的风光(说实话,李梦在一众小花里长得很有特色)

今年34岁的相国强,是着名的调色师和摄影师,所以对《少年巴比伦》的画面很期待。他入围了金马52的最佳新导演,最后得奖的是毫无争议的毕赣

董子健还入围金马52的最佳男主角,凭借的是《德兰》,那次的金马影帝是冯小刚

而《德兰》2016年还斩获了上海电影节的最高大奖

这还没完,董子健主演的《山河故人》,获得金马52的七项提名,但最终只拿到剧本奖

这还还还没完,董子健参与投资的《捉妖记》,还入围了金马52的四项技术奖

13号的《少年巴比伦》之后,紧接着春节档还有董子健出演的《乘风破浪》

还是很欣慰,既然《少年巴比伦》都上映了

《德兰》还会远么?

(END)

本期编辑:落山风

⑵ 田波的个人简介

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
2003年创立“1981另一电影工作室”
2008年在北京成立“善基电影工作室”
2009年创立善基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2006年获美国导演艺术协会颁发的最佳艺术总监助理奖——《黄金甲》。
2008年《佛陀墕》提名香港华语纪录片节长片单元最佳纪录片、入围“云之南”影像节纪录片竞赛单元;提名北京国际青年影像节最佳导演奖等影展;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影片在香港发行出版。
2011年纪录片《路遥》获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年度十大最佳纪录片”和“最佳摄影”奖。并在凤凰卫视、中央9套纪录片频道、中央10套播出,获得巨大社会反响,被陕西省文艺界誉为“陕西人文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2年《走马水》入选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特别映单元、荣获第三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人文关怀奖、获第九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人文类二等奖”、入选北京第九届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单元、荣获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年度十佳纪录片”、提名香港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竞赛单元最佳纪录片。在阳光卫视播出。
2013年微电影《小李和老李》荣获第九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铜奖,并入围第31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中央6套电影频道播出。
2013年执导电影频道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之《敦煌》、《中晚唐困局》、《唐朝宗教》。
2014年创作电影频道系列电影明星的公益短片《经纬线》,在电影频道播出。

⑶ 中国有哪些电影节有没有纪录片的电影节

四大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 长春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已停办)
其余:北京国际电影季
纪录片电影节:中国独立纪录片电影节 2012-01-21 14:30 - 2012-01-30 22:30
2009中国纪录片电影节 2009年6月10日

⑷ 请问:“世界八大纪录片节”分别是哪八大呢

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法国阳光纪录片节
波兰克拉克夫纪录片节
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
加拿大热门(HOT DOCS)纪录片节
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这是法国阳光记录片节的一点点资料

法国阳光那面纪录片节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开会地点在法国的一个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们先到巴黎,然后坐火车去的拉罗谢尔。

La Rochelle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火车站很老,是那种典型的欧洲城堡建筑,房顶上还挂着一口大钟,站在小小的广场上,内心雀跃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异国浪漫情绪。尽管是旅游季节,但火车站人迹稀朗,偶尔在站楼下晃过的背包族,让人远远看着内心有些异样的温暖,他们是我常态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向往。

因为和导演一起出来,对方是精明的未雨绸缪一族,只要身边有活物,我又开始惯性的不带脑子,结果被接车的拉错地方,一气给拉到了一个孤岛上,check in之后发现不对,导演气得要死,只差把我脑袋给拧下来,后来只好打了一车回来,花了50多欧元,虽然迷糊,数字还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会场才知道,主办方给中国来的客人还设了一个展台,我把我们训练营的招生海报帖到了上面,看的人还不少,可能是中国字不认识的缘故吧。这次到法国的中国人有:老何兄弟俩、我和导演,还有香港人黄先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玩乐和公干,最后就我老老实实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出现在展台,过来询问的人一直不断。

和国内电视节特别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展厅既不豪华,也不超大,从这边一眼可以望到那头,人群穿梭但并不喧哗,比起我们那种“骡马大会”般的嘈杂,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朴素和安宁。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1,来自全世界的纪录片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的展台式展览2,各种主题论坛(包括预案销售、主题研讨和主题放映) 3,观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点不一样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们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后台,有专门的分类和标号,每个进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码,输入进去之后,点击你想看的片子标号,看完后如果觉得片子不错,直接在电脑界面上留言并点击发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钟内完成了,这套系统对于时间金贵的买家而言简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对买家开放,我是强人所难硬找他们给我换了一张卡才加塞进去的。如果你是内容提供方的话,门口的管理电脑上还有一份资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买家浏览或观摩过,直接从那里头可以免费打印出这些资料,有专门的志愿者会义务为你服务。
Video Library每天19:00关门,因为在的那几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楼上快速的浏览了一部分片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把我的EMAIL地址发送给了每个片子的制片方,回到北京的时候收到将近100多封反馈过来的邮件,我回完它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后一天在La Rochelle的时候,从旅馆出来碰到一人,面孔看起来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到底是谁,站在咖啡馆门前,跟我搭讪: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来的路上想起这些,觉得特别悲哀:在繁杂不断的工作中人已然变成了一具僵尸!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个名副其实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点钟天就已经大亮,到夜里12:00还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样。最后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关掉了,出来以后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到夜里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强烈的感受:这里才真的是一个适合人或者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们的环境,仿佛多年浑然不觉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中,今天一睁眼,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在猪圈里!

空气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觉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边的云彩就可以摘过来似的,在你和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的干净更不用说的,走在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的木制浮桥上,脚下那些其实很有年头的木板纹理清晰可见!

街道上也有汽车驶过,但全然没有北京的喧嚣和张狂,开车的也不全是年轻人,你会经常看见银发素裹的老人缓步从车里出来,然后手挽着手往酒吧走去,这些不经意撞见的场景会让疾走的你忽然内心怦然一动。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风港临街的一隅,酒吧一个接着一个,成排的桌椅都整齐而紧密的摆放在门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样的不喧哗不张扬,在各种不同的表情背后你会看到同一种东西:松弛和闲适。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还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后的老教堂, 和阳光下那些交错着的白色桅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 历史在这里一直是活着的,在狭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听到或者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声。

在La Rochelle,历史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人对历史本身的敬意和温情,那些建筑就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任何一颗不太坚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这种在人群中鲜活着的历史更像一只温良的老猫,站在暗处,始终沉默,始终不语,静静地看着时光之手掠过人类的额头。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少些烟尘气, 这除了我们不说人话之外,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失去了历史应该有的承载物,我们拆掉了太多的东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东西就束之高阁,远离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见光的地方, 历史本身带着的余温在人长久的背弃中也渐然凉寂,然后是忘却,然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空白。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能把它揣在怀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记忆里,它才有可能活起来,伴随我们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触动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意味着快20年了,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这次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另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其实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今天,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长的黑管子当中,望着头顶上有限的泛着光亮的空间,还在无比的自鸣得意中呢,以为我们是天下第一!

在我们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时候,我们会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以为我是世界坐标的原点,以为世界以我为半径为中心,很多事情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去思维。。。
忽然当你把自己从脆弱的鸡蛋壳里,拧出来,换一个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来的生活或者世界,你发现: 即使不是颠覆性的翻转,至少你会目睹从前你根本无法察觉的很多严重错位。空间纬度的改变会打破日益惯性的常态思维,换一个场景,跳出来,走走、看看,你忽然发现:坐标的原点在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用他们创造的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原点,回到那个我们该呆的角落,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衰落。而且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个所谓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难看到会有新的或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产生或者留下,过度的商业和物化,让这个民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人了,越来越远离人本了。

这种全国人民一个声音的大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今天我再去看中国纪录片的问题时,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功太差,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和技术掌握上,我们离要完美表达的那个东西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样简单埋怨导演的见识短浅基本功薄弱其实丝毫于事无补,这趟法国之行,给我最大的清醒是:我们急于建设的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制片体系和制片人。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制片人从哪里来?理想意义的制片人又在何方?

一个圆满意义的制片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爱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层面相当理性;他善于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于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创业、创新和奔跑的实务能力。
2, 他谙熟商业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对内容和艺术却有相当的敏感,有足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 他能读懂人心,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观众的乐趣。

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会在哪里呢?!

选题联想
看着那样多形式各异的好片子,我觉得大脑受刺激:纪录片的题材其实是多么的宽泛,我们的导演什么时候可以更贴近地面更贴近皮肤说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话和故事呢?!
我们有那样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样多的题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话题 中国人口这样多,真的是毛泽东的一个愚蠢政策导致的吗?!我觉得未必 比如采访83岁外婆 60岁的妈妈 还是35岁的女儿 每个人的生育观、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样的 同样年纪的女人 城里的和农村的又有怎样不一样的故事和命运呢?。。。。选择好对象,里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乐 有幸福 这快乐和幸福又是什么?

中国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样的高楼 一样的白色瓷砖 一样的兰色反光玻璃 一个的品种的草籽 一样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访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来者的观感 还有设计者的本意和当下的态度 我们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象力这样的空洞词汇 各个让我们无法明辨地区差异的死板面孔足够让我们每个人无地自容: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缺乏创意和想象力!

菜市场 城市是谁的城市 菜市场的商贩来自何方 他们有着怎样共同的辛酸和乐趣。。。在昆明的菜市场 度量单位是公斤 你要买一斤酸菜 卖的人会告诉你只需要买三两就够了。。。但在北京 度量单位却是10元 5元 什么东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东西的话 最后对方一定会卖给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不一样在这些细节中便一览无余

音乐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听音乐 在透过什么方式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在听中国的音乐,还是听外国的音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我们透过何种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国有无真正的乐迷,真正的乐迷“痴”到如何的一个状态 。。。。每一个小切面展开 都会有无数让制作人自己或观众意想不到的故事铺展开来

诗歌去了哪?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谁在关注诗歌?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诗歌?写诗的是谁?读诗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又会在什么样的场合读诗?。。。诗歌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辉煌过,是怎样的辉煌?它又在什么时候陨落?它又是如何陨落到今天的缺失状态?

中国的雕塑 各个城市广场的雕塑出炉背后,早期爆发户庭院内维纳斯塑像,新式社区内雕塑的来龙去脉,798工厂内各类冠以艺术之名的雕塑。。。。还有西单广场和去十渡路上一个叫韩村的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树也算上的话,所有这些一一展开,中国人的群体审美的水平和个体审美的差异都一览无余了。

结婚证的故事 结婚证产生于何时?在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和功效?中国的结婚证生效范围?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生产的“合格证明书”还是在更远范围内也同样有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结婚证产生过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绍信的故事 介绍信产生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介绍信?最早产生此物的背景是什么?介绍信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有效范围之外使用介绍信时出过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绍信出过的千奇百怪的笑话、缔笑姻缘的官司。。。。

户口的故事 中国为什么会有户口?户口制度起源于何时?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中国如何生活?因为户口普通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今天的户籍又有怎样的变异?这种变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中国人到底怎么学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个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怎么学?一生要花多长时间去学?学习的障碍和误区到底在哪里?对于英文程度的测试,一个普通中国人究竟要经历多少个门槛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关于英文水平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关于英文的学习和英文的考试在中国催生了多少个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鸡的屁”增加了多少贡献。。。。。。。

中国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国的老年人在干什么,除了在大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跟谁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缭乱的世俗生活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粉丝是谁?谁是粉丝? 粉丝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各种粉丝用怎样的方式追逐他们内心的偶像?粉丝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活?靠什么为生?他们如何面对周围的目光和质疑?他们在短暂狂欢之后又是如何返回到他们常态生活?

17岁孩子读什么?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体社会中孩子们到底在消化怎样的精神食粮?他们是否还在读书?他们读怎样的文字?他们如何获得他们的信息渠道?许多过早来自成人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谁在关心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关注?他们和成人社会有没有沟通?如何沟通?

中国人的周末如何度过? 除了KTV和郊区游 中国人还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谁一块玩 如何玩。。。。

中山公园何其多 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 怎么出来这样多中山公园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园里消磨时间 他们以什么的方式在公园里渡过 公园管理中问题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国都一样的?同样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中国幼儿园孩子的接送 谁接 用什么工具接 什么时候接 什么时候送 一路上要闯多少关口。。。。。因为这种接送 有过多少尴尬 无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国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线路 公交站牌 如何设置 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国大学的门 中国大学到处都是门 正门 东门 南门 还有西门和小西门 这些门都建于何时?最老的大学大门在哪里?门口都站着谁 大学门口的小商贩都在卖什么?冰棍、文凭、图书。。。还有别的什么?

中国的广告牌 城市里的广告牌以商业的居多,称为户外广告 铁路旁边、城乡结合处还有农村的广告以及各种标语口号 谁写的 什么状态和背景下写上去的 写给谁看的。。。我觉得把它们罗列到一起,会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郑琼 写于2006/09/03

DOC TALK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纪录片大会,非常加拿大化,整个会议也就两天,一共才13个提案,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的制作公司,买家也以加国为主,零星有二个来自美国电视台和相关机构,可能是因为他们靠得比较近的缘故

资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网站也是寥寥无几,看来规模真的不大

⑸ 第八届金红棉影展会哪些电影参与

第八届金红棉影展前承元旦,后启新春,时间从1月8日持续至1月16日,涵盖两个完整周末假期。会共计展映近30部各类优秀中外纪录片。其中包括21部首映影片、3部IMAX影片、1部动画纪录片,主题鲜明,风格多样。其中,《今敏:造梦机器》《视觉史话》《矩阵故障》等佳作纷呈。
另有一些精雕细琢的纪录片小巧而别致,虽较为小众但滋味绝不寡淡。

《寻马》获得真实影展最佳影片奖,《风暴之眼》《视觉史话》《再加把劲!》等则分别在各影展上一揽不俗口碑。
金红棉影展更与RealD公司合作,以LUXE巨幕的形式为观众打造一场沉浸式的海洋体验。银幕均匀度绝佳上乘、光效亮度卓越一致、杜比全景声贯彻环绕,不存在视听偏差,一呼一吸都仿佛跟随洋流漫延跃动。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影展。

⑹ 中国哪些电影节有短片奖

在第39届鹿特丹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颁奖礼中,中国年轻导演应亮的《慰问》与来自美国和塞内加尔的两位导演一起得到老虎短片奖。鹿特丹电影节一直相当重视其短片单元,本届影展共有210部短片作品,而竞赛单元则收入31部作品。
日前,英国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由中国导演傅靖生、摄影师门晓燕创作的纪录片《幸福的藏羚羊》获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幸福的藏羚羊》影片全面展示了藏羚羊面临的生存威胁,以及中国政府在可可西里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为藏羚羊等珍稀动物架设迁徙通道、打击偷猎等鲜为人知的真实画面,同时大力呼吁公众保护藏羚羊,抵制藏羚羊羊绒制品的非法贸易。
《幸福的藏羚羊》在电影节播放后得到了广泛好评,主办方邀请了中国西藏自治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等相关人士,介绍中国的藏羚羊保护情况。才嘎和反偷猎警员代表罗延海、木玛扎西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他们表示,来英国参加电影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藏羚羊,进而共同保护这种珍稀野生动物,让它不会面临消失的厄运。
本届电影节以“记录真实的世界”为主题,展映纪录片约120部,“环境”、“中国”和“城市”是本届电影节的三大主要内容。电影节期间还推出了题为“我们的空间:城市”及“我们的空间:荒野”两个重要论坛,邀请中国城市规划专家和参展纪录片导演与英国同行就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电影节的纪录片展映活动还将移师伦敦,并前往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巡回放映。
目前正在荷兰举行的第3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传来消息,中国青年导演应亮的《慰问》(英文名:Condolences)获得了本次电影节短片奖。与他同获这个奖项的还有来自美国和塞内加尔的两位导演。
《慰问》片长19分钟,呈现了五年前发生在四川自贡一场车祸后的慰问过程。
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短片《水杯》
这其实是一种人性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的人总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压制别人,却永远不懂,有些事物终究是无法遏制的,正如成长一样。英国Mofilm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看完突发这样的感慨。
整个片子创作思维紧紧的围绕着“谁和谐谁”的主题,孩子不是孩子,成年人不是成年人,其实只是代表两个阶层所看到的一种和谐的差异,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在随着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在被无限的放大化,以至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甚至是政治。百事公司的总裁如此评价。

⑺ 励志记录片《我的诗篇》简介

励志记录片《我的诗篇》简介

《我的诗篇》纪录片简介

财经作家吴晓波、诗歌评论家和诗人秦晓宇,与纪录片《激荡1978-2008》导演兼“大象微纪录”创始人吴飞跃三人相约开启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终点是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用诗歌的视角展现中国3.1亿工人们色彩斑斓的生命。制作方通过互联网寻找到一批特殊的工人,有苹果手机的生产工人,有叉车工、爆破工、酿酒工,乃至地下800米深处的矿工……而同时他们也是优秀的诗人,以诗歌的形式书写劳动、吟咏爱情、抒发悲欣、直面死亡。

观后感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伊始,XX中行组织全行员工观看了《我的诗篇》励志记录片。

《我的诗篇》是一部以诗歌为主题,聚焦工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的记录电影,触摸到中国基层工人的灵魂和命运。通过这部记录片,该行员工即直面基层工人的艰辛和困苦,为基层工人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奋斗的故事所感动,尤如石缝中的小苗,只有坚忍不拔,每天昂扬向上,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观看影片后,该行员工备受感染,面对首季“开门红”,主动请战,喊出了“功成在我,首战必胜”的信心,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只争朝夕、拼抢时间,全力以赴、迅速行动,全面进入“动起来、热起来、拼起来、抢起来”的工作状态。

《我的诗篇》获年度最佳纪录片 ,具体情况我收集如下:

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10日晚闭幕,现场揭晓了13个“金红棉”优秀纪录片项目17个优秀名额,中国影片《我的诗篇》获评年度最佳纪录片。

今年共有来自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2264部/集作品参与“金红棉”优秀纪录片推选,60部/集入围终评,角逐13个“金红棉”优秀纪录片项目。

最终,《我的诗篇》获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音效纪录片。此外,《第三极》、《葬礼的歌手》、《颜色,四种欲望:蓝色》、《急诊室故事》、《河西走廊》等分获最佳短片、最佳摄影、剪辑、最佳系列纪录片等。《潜龙之殇:一战中的华工军团》为最佳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大后方》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作品。《喜马拉雅天梯》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纪录片。

本届参选作品不仅有关注宏大背景的历史题材,也有关注特殊群体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外共同的积极价值观。入围终评的'题材和制作团队都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年度最佳纪录片《我的诗篇》是中国导演吴飞跃的作品,以诗歌为主题,讲述了六位工人诗人的劳作与生活,悲欢与离合,该片聚焦中国工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创作团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使观众触摸到中国工人的灵魂和命运。据悉,该片已被评为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

闭幕式现场还公布了2015大学生优秀纪录短片名单,其中,《板凳上的梦想》被评为年度最佳纪录片。闭幕式上还公布,2016年大学生优秀纪录片短片征集活动将以“读懂中国”为主题,向全球征集世界对中国最关注的100个选题,从中精选出10个选题,面向全国大学生群体征集作品。

据了解,本届纪录片节共有3612部影片参评、参展,展会期间设置了4场方案预售和21个论坛及专题活动,共有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新西兰、波兰、意大利等13个国家地区80部优秀纪录片参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等9个城市的展播,共计展映328场,观影人数约18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本届纪录片节意向签约额3.19亿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