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丘蕾莎高度
你好,你是要问任丘蕾莎高度为多少吗?任丘蕾莎高度的高度为96米。蕾莎国际大厦坐落于蕾莎城市广场西南角,共28层(含地下两层停车位),总高度96米,总面积为22000平米,位于任丘最繁华的核心商业地段,知名品牌酒店休闲娱乐等多业态配套入驻,为办公、会议提供一个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的高附加值商务平台。
2. 特蕾莎修女为什么受美国人的尊重,她为美国人做事了吗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证明了她或者就是为了给予,为了无私的爱别人,无私的帮助人,不分国家种族,她不仅仅受到美国人的尊重,她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
。
3. 特蕾莎修女 是哪本书的
德兰修女
书 名: 德兰修女
作者:(英)格雷戈·瓦茨,张加楠译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
ISBN: 9787547400715
开本: 16开
定价: 22.00元
内容简介
德兰修女是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是人类善良、怜悯和仁慈等优秀品质最完美的化身。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来自东欧一个不知名小地方的纯朴女孩——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Agnes Gonxha Bojaxhiu)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
这本人物传记里有丰富的插图。传记讲述了她的人生历程——如何从一个在加尔各答大街上照顾病人和垂死之人的意志坚定的年轻修女,变成积极为贫困和弱势群体争取利益的发言人。她的卓越见地让她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如今这一传教会已经遍布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她在教会地位的提高.她的思想、做法以及财产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评论和非议。尽管外面的世界给她带来了重重阻力.尽管她内心的信念也处于黑暗中,她还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这一工作触动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人的心灵,让他们深受启发。
图书目录
引言
一信念的种子
二谕示
三照顾穷人
四肩负使命的修女
五活圣人
六战争、饥荒和疾病
七爱和性
八地狱天使
九回家
十圣洁和名望
4. 德蕾莎的故事谁知道
德蕾莎的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为好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德蕾莎修女生平:
1910 年八月二十六日:德蕾莎修女出生,父亲是阿尔巴尼亚建筑商。十二岁:她立志当修女。十九岁:她进入修道院,被命名为[德蕾莎修女]。她后来被派往印度,在教会附设的学校里教书将近二十年。1946 年九月十日:她听到上帝的呼召,决心“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并在几年内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1952 年夏: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让穷人找到爱与尊严。1979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5 年:访问香港、台湾,并在香港和台湾设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在香港深水设“仁爱之家”,为无家可归者及患病者提供栖身之所;在台湾台北县汐止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早期收容未婚
妈妈,后来着重收容无家可归的老人与行动不变的智障者。1997 年九月五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死在印度的修女德蕾莎,她是塞尔维亚人,早年在英国受教育,但是她在印度时就一直不穿鞋,人家就问她,德蕾莎修女,你怎么不穿鞋啊?德蕾莎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都太苦了,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穿,我如果穿上鞋,就跟他们的距离差的太远了。原来德蕾莎所服务的印度大众大部分都打赤脚,所以她自己也就不穿鞋。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访问印度,亲自去晋见德蕾莎,她突然间发现德蕾莎的脚上没有穿鞋,事后她跟别人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跟她握手的时候发现她没有穿鞋,我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高跟鞋,真羞愧呀。后来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德蕾莎去问负责战争的指挥官,说战区里面那些可怜的女人跟小孩儿都逃不出来,指挥官跟她这样讲,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停啊,没办法。德蕾莎说,那么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进战区,双方一听说德蕾莎修女在战区里面,双方立刻停火,后来她把一些可怜的女人跟小孩儿带走以后,两边又打起来了。
这个消息后来传到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这则消息叹了口气说:“这件事连我也做不到”。其实联合国调停了好几次,南斯拉夫的内战始终没有停火,德蕾莎走进去以后双方却能立刻自动停火,伟大的德蕾莎在战区里面具有很高的威信。后来德蕾莎逝世在印度,她的祖国塞尔维亚希望她能够归葬,印度总理特别为此打电话给塞尔维亚领导人,让她安葬在印度,后来塞尔维亚同意,她的躯体安葬在了印度。
德蕾莎出殡的那一天,她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抬起来,在抬起来前有人提出要不要给她穿上鞋子,后来决定不穿,因为德蕾莎一生不穿鞋,所以死后也不穿。身上盖的是印度的国旗,印度为她举行国葬,就在德蕾莎的遗体被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统统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德蕾莎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印度人全下楼来,没有人敢站的比她高,统统跪在地上。虽然德蕾莎在印度没有任何功名,也没有任何爵位,更没有任何官位,但是伟大的德蕾莎死的时候印度的总理跪在地上,所有的印度人跪在地上,更何况她还不是印度人,是塞尔维亚人。
5. 特蕾莎修女的英文简介
Mother Teresa: A Biography
特蕾莎修女传
In this new biography, students will follow Agnes Gonxha Bojaxhiu from her humble Albanian birth to worldwide celebrity as Mother Teresa. The nun who attended to the dying and diseased in Calcutta, India, and established her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around the world is revealed to have a singular determination from a young age. As a woman in the patriarchal Catholic system, she had to prove to the hierarchy, even the Vatican, that she was capable of handling each project she proposed. Her vision to live and work among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as one of them led to the founding of a new order that tended to society's outcasts. The narrative chronicles the expansion and success of the order and the eventual attention that was showered on her efforts. This increasing attention led to scrutiny and criticism of ideology, methods of care, and financing. Why did she reject better medical equipment for her patients yet receive the latest treatment and best care when she herself was ailing? Why did she take money from and try to help Charles Keating, a major player in the savings and loan scandal of the 1980s? The accusation of hypocrisy, among others, are discussed as is her controversial beatification. Readers will be challenged to consider for themselves whether Mother Teresa deserves to be sainted. Mother Teresa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ordinary and her life as mundane. The biography suggests that she transcended her ordinariness with a singular belief that she was called to life's work. When this work brought fame, which she never sought, she used it to further her causes. In a global age, celebrity worship allowed her to work the system. She became an icon of service and selflessness, but her human flaws remained behind the saintliness.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特蕾莎传》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和于救助穷人的事业。
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她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她身无分文,只有两名志同道合的修女作帮手,先是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孤苦的濒死者在修女们的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最后还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不久之后,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
特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汉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的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在这些事情中,特蕾莎和她的追随者的爱心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越是人们的自私自爱之心阻挡人们前往的地方,他们越是要去: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设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为了这些,有时她甚至得冒险犯难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例如,为了帮助海湾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两位修女前往巴格达;为了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帮助受害者,她曾到当时禁止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的苏联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愿望,并终于在两年后得到批准……特蕾莎也曾经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个名叫"赞助特蕾莎修女基金会"的组织对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对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募捐筹款;她希望人们不要关注她而只关注她要去帮助的那些人。确实,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捐献。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的人们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的问题,因为,要让人感到被爱,需要的只是充满爱心的行动,其余的事听凭上主的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们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特蕾莎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现有会员数十万人。这个组织不要求会员缴会费,也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传教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
特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特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上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6. 关于特雷沙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早期的生活编辑本段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着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仁爱传教修女会编辑本段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编辑本段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为好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行善编辑本段这所名符其实的贫病、垂死者收容院终于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当时在入口处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尼尔玛.刮德’, 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静心之家’。
七年后,德蕾莎的‘仁爱传教会’分别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兰奇设立了两座这样我垂死者收容院。 纪录片与知名度编辑本段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尔各答成为知名的地方,在街头生病、需要帮助的患者都知道这个能够让他们安息的地方,收容所开始急速成长,因人手不足,开始招募世界各地的义工,透过义工的口耳相传,也打开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国记者马科尔·蒙格瑞奇拍摄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为主的纪录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头惊人的贫穷和无助,以及德蕾莎修女决定终身侍奉最贫穷的人的精神,让许多人相当感动,也让德蕾莎修女变成了世界名人。 获奖编辑本段1971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肯尼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德蕾莎修女的格言编辑本段我不但要归主,而且要尊行-我要参与事奉。
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实践-我要身体力行。
我不但要宽恕,而且要爱人-我要忘却得失。
我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众人。
我不但要关怀,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为乐。
我不但要梦想,而且要实干-我要广施善行。
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务终生。
Mother Teresa's Saying
I Will do More than belong......I Will participate.
I Will do More than believe......I Will practice.
I Will do More than forgive......I Will forget.
I Will do More than teach......I Will inspire.
I Will do More than care......I Will help.
I Will do More than dream......I Will work.
I Will do More than give......I Will serve.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特蕾莎修女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每个处所都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而且在十字架上旁边,都有"我渴"这两个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个人在痛苦中,我们就应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
特蕾莎的默想祷文这样说的: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
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
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疯病人当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一块面包而已,更希望有人爱他。穷人赤身露体,不仅希望有人给他一块布,更希望有人能给他人应有的尊严。
穷人无家可回,不仅希望有一间小屋可以栖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没有人遗弃他,忘了他,对他漠不关心。
特蕾莎修女不只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而已,为了要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变成穷人,修士们连手表都不准戴。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有一些尊严。
只有亲眼看到,才可以体会到这种替穷人服务的精神;他们不只是在"服务"穷人。他们几乎是在"侍奉"穷人。
特蕾莎修女说,她知道她不能解决人类的贫困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留给政治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慢慢地解决。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过着毫无尊严的非人生活,她必须先照顾他们。
因为修士修女们过着穷人的生活,特蕾莎修女不需大量的金钱。她从不募款,以她的声望,只要她肯办一次慈善晚会,全世界的大公司都会捐钱,可是她永远不肯。她不愿做这类的事情,以确保她的修士修女们的纯洁。她们没有公关单位,显然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特蕾莎修女最喜欢的不仅仅是有人捐钱给她,她更希望有人肯做义工。
在特蕾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话我一直不能了解:
一颗纯洁的心
会自由地给予
自由地爱
直至它受到创伤
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何谓"心灵受伤"。这次去见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场所,参加修士修女们的工作,才真正了解所谓"心灵受伤"和爱的关系。
德蕾莎修女 在出殡的时候, 印度总理跪在地下,印度阁员跪在地下,德蕾莎修女的遗体走到印度大街上的时候 两边高楼山的印度人都统统下来跪在地下,没有人敢站的比她高。她的坟墓上写的是 伟大的印度圣母德蕾莎
7. 特蕾莎修女(南斯拉夫人)为什么帮印度人而不是中国人
1,首先纠正你一下,她是阿尔巴尼亚人,不是南斯拉夫人。
2,她青年时代曾经被教会派驻印度,所以目睹了印度极端贫困的社会,所以立志救助印度贫民。
3,我国规定基督教和天主教自办教会,不接受外国教会领导,特别是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紧张,所以她也不可能来中国从事什么活动。
8. 特蕾莎修女的成就是什么
1971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肯尼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9. 特蕾莎修女有过什么 感人的事迹
第一堂课 “我的天职就是爱”——爱是成就伟大的最终途
真正的伟人,必能用爱感动世界
提起伟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是,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一类人,那就是将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投入进爱的传播的人,比如特蕾莎修女。她平生所创造的功绩与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相比毫不逊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女人,一位修道院的修女。但是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灯枯油尽。她是凡人,却演绎了超凡的爱,并用这种超凡的爱感动了整个世界。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在她的手中接受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受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而且,据说,她的得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一位评委都对她心悦诚服,她成了继1952年吹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最令人欣慰的一位得奖者。
整个世界都没有提出异议,是啊,怎么会有人对爱提出异议呢?特蕾莎修女用爱感动了世界。
其实,那些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在他们的胸口,也必然有一种对于人类的大爱,这种爱鞭策着他们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这一点上,他们和特蕾莎修女是相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胸怀大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爱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是全世界人的人们共同渴望的生命之光。胸怀大爱,就是完善生命、成就伟大功业、流芳百世的秘诀。
……
★特蕾莎修女★——生平、及相关内容 —《活着就是爱》
1901年8月27日,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7岁时她进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不久就皈依了天主教。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她回忆说:“在12岁时,我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我想做一名传教士。”
18岁那年,特里萨加入洛雷托修女会。这是一个属于印度加尔各答大主教管辖的修女团体。1928年,这个组织安排她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特里萨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山区大吉岭。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两年后,在特里萨的一再坚持下,梵蒂冈终于同意她脱离洛雷托修女会。她在印度的美国医疗传教修女会进行了三个月的快速医疗训练后,只身进入贫民区。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特里萨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立下贫穷、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也必须是穷人。”这个慈善机构所有的药品都是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交加的穷人。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收容所、孤儿院和艾滋病中心。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聚集在收容所外,扬言要杀死特里萨嬷嬷。特里萨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病人平静地去死吧!”说完,她双手合十,双眼紧闭。
她无所畏惧的精神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终于没趣地走了。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特里萨的事业得到政府的支持,1962年印度航空公司遵照甘地的指示,免费向她提供各条航线的机票,铁路亦如此。尽管特里萨声誉鹊起,但她总是对记者说,她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她喜欢说,为一个目的去工作就是幸福。
1982年11月,正当黎巴嫩战火纷飞之际,特里萨却乘机抵达贝鲁特,协助被击毁的依拉斯美亚医院救出了37名弱智及伤残儿童。1985年,她带领28名修女前往受灾的埃塞俄比亚,夜以继日地帮助医务人员料理病人。1985年下半年,艾滋病像野火一样在欧美蔓延,人们陷入恐怖之中。特里萨前往纽约,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协助医务人员护理病人。
特里萨嬷嬷曾于1985年1月应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的邀请访问中国。正值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这位闻名世界的女性却只穿了一身白衣,外套一件深蓝色的破旧毛衣,脚穿一双半旧的凉鞋。朴素的装束使在场的中国人深受感动,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主席宗怀德主教立刻派人购买了御寒衣,分送给特里萨和她的助手。主教还告诉她,中国的慈善事业都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特里萨满意地说:“中国给我的印象很好。”
1997年9月5日,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87.
10. 特蕾莎修女骗钱数十亿,捐款下落不明,给快死的人使用旧针管,后来呢
拉罗什富科语录:“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人类最可怕的一种品质,是伪善。伪善者,往往用善良的行为去博得在大众面前的话语权,利用各种资源占据道德制高点,在背后却干着损人利己的事,通常还会对人进行道德绑架。而这些道德绑架的伪善者,正如毒虫般危害巨大。
特蕾莎修女因行善而广为人知,后来却有人指出特蕾莎修女骗钱数十亿,捐款下落不明,甚至还给快死的人使用旧针管。事实是否果真如此?
特蕾莎修女曾被赋予救世主般的光环,而背地里却是个冷酷无情又自私的女人。她用虚伪的面目和出色的表演瞒过了全世界的眼睛。骗钱数十亿,捐款下落不明,给快死的人使用旧针管,这样的行为着实让人愤怒。生而为人,若不能用自己的足够的能力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也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