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愤青是什么意思
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
“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记述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的称呼,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
由于通信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广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这就为“愤青”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1)国际局势电影扩展阅读:
愤青的特点
1、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愤青”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
2、标榜爱国。中国的“愤青”认为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强国乃至第一强国。
他们不喜欢取得西方国家国籍的华人,也不喜欢别人对中国人、中国政府及中国文化的批评,不管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谁,也不管人家的批评是否出于善意,更不管批评得有没有道理,一遇批评,马上反驳甚至谩骂。
3、轻言战争。主张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
② 1921唱响青春的赞歌,哪些细节打动人心
电影触动了不少人的心。“电影感很强,视角侧重国际局势,配乐与画面真的震撼,看完全片只想感叹,建党不易啊,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生活。”电影触动了不少人的心。
③ 小丑游戏有女主吗
小丑游戏有女主。
本片改编自人气小说代号D机关连载系列小说,以架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亚洲某国际都市为舞台,讲述来自日本、英国、苏联、德国等各国的间谍,发挥各自谋略和头脑展开的“间谍游戏”的故事。
简介
昭和12年秋天,有“魔王”之称的结城中校,不顾陆军高层的强烈反对,成立了间谍培训学校,通称“D机关”。
在这里培训的成员必须遵守“不准杀人、不准自杀”的行动原则。电影将以架空的二战前亚洲某国际都市为舞台,来自日本、英国、苏联和德国等国的间谍,动用谋略上演一场间谍游戏。
20世纪上半叶,国际局势暗潮汹涌,动荡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因为杀害上司,一名日本青年(龟梨和也饰)即将被处以极刑。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神秘冷酷的男子结城(伊势谷友介 饰)将之救下。
作为交换条件,青年加入了结城所设立的秘密组织“D机关”接受间谍的训练,他也从此更名为嘉藤次郎。历经各种行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嘉藤受命出发去寻找一份足以撼动世界和平的机密文件件,该文件现掌握在美国大使埃内斯特·格雷厄姆手中。
为了得到它,来自世界各国的间谍和特工相继云集到那座被称为“魔都”的国际大都会。
④ 美国战队:世界警察的影片评价
今年是美国的选举年,正如我们以前在中学政治课本上学到的那样,是有好戏看的一年。事实上,现实中的好戏,远比我们在课堂上学的还要精彩。这不,倒布的《华氏9/11》前脚刚走,恶搞争辩双方的《美国战队》(Team America: The World Police)又粉墨登场了,而另一部号称揭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老底的记录片《迈克尔摩尔恨死美利坚》(Michael Moore Hates America)也悄悄地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挺克里的另一部记录片《力争上游》(Going Upriver: The Long War of John Kerry),让人感叹生活在选战的年代就是幸福:连电影也可以变得这么反复无常、钩心斗角!
不过,《美国战队》和其他几部相比,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其他几部,不管是反对布什和对伊拉克战争的,还是支持布什或者克里的,都事先站好了队,总是要主张什么。但是,《美国战队》什么都不主张,恰恰相反,它只想破坏一切主张,并认为一切有主张的人都是可以尽情嘲讽的傻子。
对于布什发动的所谓全球反恐战争,影片是抱着尽情嘲弄态度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名为“美国战队”的反恐组织,在全世界对抗恐怖分子。不过,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影片的一开始,几个样子巨像拉登的恐怖分子在巴黎策划新的行动时,“美国战队”闻风赶来,双方展开了激战。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帮美国反恐“精英”们准头极差,恐怖分子没干掉几个,他们却连带着轰掉了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最后这帮“世界警察”在宣称完“我们消灭了恐怖分子”后,就留下在一片废墟中呆若木鸡的巴黎人民扬长而去。这还不算,影片中“美国战队”在后来一次开罗的行动中,又摧毁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雕塑。影片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布什所谓的反恐战争,只不过是将事情越搞越糟而已;真正抓住的恐怖分子有限,却让整个世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同时,影片中毁掉的,都是各个国家历史文明的标志,影片借助“美国战队”的这种“失误”,是在暗示美国的所谓全球反恐,也是美国价值观入侵、糟蹋全球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影片还间接涮了美国情报部门一把。美国中央情报局因为在911事件中的情报不力,声誉已经非常狼藉不堪。影片中“美国战队”总部有一台超级电脑,名为“情报”(INTELLIGENCE),其实就是暗喻中央情报局。这是一台老犯错误的情报电脑,正是它错误地将中东视为恐怖源泉而差点导致“美国战队”全军覆没。观众看到这一段时,无不会联想到中央情报局提供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实情报而将美国拖入战争的事实。总之,影片通过各种明讽暗喻的手段,说明了目前这场所谓“反恐战争”,其实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当然,影片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政治幼稚主义的讽刺就更厉害了,简直可以算得上无情。这主要是针对好莱坞那一帮比较激进的演员而言的,他们公开批评自己的政府,而他们自己提出的主张,都是些空口大话,对世界局势的实际改善根本无济于事。至少电影的编导马特斯通(Matt Stone)和特里帕克(Trey Parker)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他们身在好莱坞,知道大多数演员信口开河只不过撑撑门面而已,所以,他把本片中最荒诞可笑的角色都“特意”留给了喜欢发表政见的好莱坞明星们。这些明星们计有:阿力克斯鲍德温(Alec Baldwin)、提姆罗宾斯(Tim Robbins)、萧恩佩(Sean Penn)、苏珊撒兰登(Susan Sarandon)、山谬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马特戴蒙(Matt Damon)、丽芙泰勒(Liv Tailor)、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杰妮加洛菲罗(Janeane Garofalo)等。影片的编导故意让他们在银幕上丑态百出:阿力克斯包德温只会大谈和平理论和全球变暖,提姆罗宾斯不管谈什么都会扯到大公司黑幕,萧恩佩对世界充满了幼稚的幻想,苏珊撒兰登装可怜骗人被揭穿后还恼羞成怒,马特戴蒙明显被塑造成脑子进水的傻瓜…….可偏偏这些木偶角色的脸形塑造得很逼真,所以观众一下就可以联系到演员本人。当这些拟人的木偶在银幕上表现出荒诞愚蠢时,银幕下的观众笑得几乎爬不起来。
由此可见,《美国战队》本身并没有任何立场,它只是无情地对于有任何立场的角色进行讽刺,乃典型的虚无主义。这种肆无忌惮、嘲弄一切的作风,从影片的对白和歌曲就可以看出来。片中出现了多首歌曲,不过每一首都让正经人士脸红,如男主角——一位百老汇明星——是唱着《人人都有艾滋病》(Everyone has AIDS)出场的,当他在接受任务前装模作样地参观华盛顿各政治景点时,背景音乐响起来的是名为“自由并非免费”(Freedom isn’t free)和“打炮真是高消费”(There’s a hefty fuuucccckin’ fee)的乡村歌曲,让人下巴都跌出来。更让卫道士们心脏病发的,是影片中脏话连篇,带F的字眼满天飞,一些桥段已经粗俗到让人恶心的地步,例如“美国战队”主管为了让男主角表示决心,竟让他为自己口交。片中还有男女主角两个木偶赤裸裸的性爱场面,虽然据说已经删去了两分多钟,但现有的画面已经能够让菜鸟们作为钻研《洞玄子36式》之参考了;这种比较“先锋”的画面,让人怀疑美国电影协会(MPAA)是不是对该片放弃希望、完全听之任之了。影片的结尾更是颠覆到登峰造极,竟然用一段关于人体性器官的比喻拯救了全世界!如此种种,充分说明本片在讽刺政治时不仅不分对象,而且也不讲究讽刺方式的得体,甚至故意采用令人恶心反感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肆无忌惮。
对于自己的同类——电影们,《美国战队》恶搞起来,当然更加毫不留情。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布瑞克海姆监制、麦克尔贝导演的那些动作大片不无不同,据说编导的本意就是要拍一部那样风格的拯救世界的动作片,只不过这次是用木偶来表演,而且人物明显要比装正经大义的迈克尔贝人物要无厘头得多。从本片情节中,观众能领略N多好莱坞的俗套,例如“不情愿的英雄”:最后拯救全世界的英雄,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卷入纷争的,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像本片主人公开始做的那样——选择离开的那道门。嘿~~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尼奥(Neo)嘛。很不幸的,总有些鸟事情让这些不情愿的英雄最后“铁肩担道义”,或者是爱情,或者是亲情。说到这里,大家脑海中的CPU已经开始嘎嘎叫的搜索类似情节的库存了吧。不用多想啦,全世界都盛产这种调调,因为它最俗套,而最俗套的东西也往往能吸引最多观众。
相比起那些单纯玩“不情愿英雄”的电影,《美国战队》还是有野心的,毕竟能恶搞的人都是不太拘泥的,既然能玩残一个俗套,何不一次多玩几个、爽个痛快?所以,我们在本片中还会看到三角恋,是的,同学,你不是在看《珍珠港》;但是,你是在看一部要玩死“珍珠港”情节的电影。观众们还将看到“最后一分钟解救”,这个实在太着名了,有眼睛的人都看过,也就不必多说了。最有意思的,是影片的情节还隐含着主要角色性格与人生经历的内幕,它们分别是关于主角加里(Gary)和另外一个队员。不过,同学们不必期待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秘密会又多赚人眼泪,忘了吧,那些是剧情片的俗套。哦,也许这里同样也能赚你的眼泪,那是你听完无法忍住不笑而挤出来的眼泪!
与俗套的剧情相对应,片中还有N多巨熟悉的镜头和场景设计。典型的如开场“巴黎歼灭战”那一段,从“拉灯”们开枪的姿势,到行人慌张暴走的混乱,到“美国站队”直升机落地时的特写与仰视镜头,再到中间火箭弹乱射爆炸的广角镜头,直到最后恐怖分子的“死而不僵”的慢镜头,一切都做得让动作迷们看起来很舒坦,似乎是严格遵照迈克尔贝的《虚华动作片速成手册》拍摄的,只不过那些木偶的动作太搞笑,味道全部变成了讽刺而已。尤其是当女主角抱着牺牲的男同志哭嚎一声“不”的时候,那俯视拉升的镜头,是否又有一堆片名在你头脑中旋转呢?其他的如巴拿马运河爆炸后造成的毁灭性效果,看过从《天煞地球反击战》、《绝世天劫》(Armageddon)到最近的《后天》的同志们,应当巨熟悉那种用民众惊恐的眼光来渲染的破坏效果。可以说,除了角色是木偶外,影片的镜头运用根本就是在全面模仿所谓的动作大片们。
如果说到具体被模仿(似乎很难说“致敬”)了的影片的话,一开头字幕频繁爆炸的样子以及地球的遭遇,是不是改提醒同学们《绝世天劫》要开始了呢?如果具体要联系每个场景来解释的话,估计没看过的美眉要锤我的屁屁了,所以只是简单列出一些个人认为一些被典故了的电影,如《夺面双雄》、《星球大战》、《最高危机》、《大独裁者》、《驱魔人》、《黑客帝国》、《杀死比尔》、《黑超特警组》等。信不信由你,男主角变脸的场景,我想到最贴切的应当是《大话西游》,和至尊宝为搏晶晶姑娘一笑的造型何其相似也!就差那块香味独特、黑得很有性格的洗脚布了!而那个榔头的出现,个人认为很是爆笑,深得无厘头的精髓。看来周星星同学不应当担心自己影片在美国的受众问题了。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讽刺电影都是如此肆无忌惮的。一般来说,只要编导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只要他们还有某种信念,他们的作品就会有一个强烈的支撑点。典型的如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作品,很多都带有政治讽刺的意味,如《生逢七月四日》(Born on July 4)和《刺杀肯尼迪》(J.F.K),虽然充满了对故事发生时代政权的怀疑和抨击,但导演本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主张,而且通过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使自己的主张得以传递给观众。斯通的电影叙事方式是如此有力,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他的《刺杀肯尼迪》后觉得那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和斯通的信念类似,迈克尔摩尔也是政府怀疑论者,同时也自封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不过,比起斯通的电影语言,摩尔的叙事方式就更具有主观性。斯通是从客观证据中整理出拥有严密逻辑的一条主线,摩尔论证的逻辑性只有片断性,连贯起来的话,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因此,尽管好莱坞认为斯通是比较激进的分子,但还是非常敬佩他的电影才能;但对于摩尔记录片的成就,就存在很大争议。也正因为如此,《华氏9/11》并不像国内观众那样,对美国总统大选有扭转性的影响,它只不过加强了本来就支持或者反对布什的观众的原有看法而已,并没有改变党派支持者的构成比例。
相对于斯通也好、摩尔也好这样的“认真”派,好莱坞更多的是带“调侃”兴致的政治讽刺片。1998年由约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主演的《原色》(Primary Colors),就是以克林顿1992年的总统竞选为原型,顺便加进了他后来和莱温斯基小姐之间的绯闻因素。最有趣的是1997年由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的《摇尾狗》(Wag the Dog),讲述谋求连任的总统为了转移国内媒体对自己性丑闻的关注,委派一个好莱坞制作人“制造”出一场发生在阿尔巴尼亚的虚构战争,好让自己当一回英雄以赢得选举的故事。可谓是将政党竞选的荒诞滑稽和好莱坞的光怪陆离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不得不佩服编剧得创意。这类“调侃”性质的政治讽刺片火药味没斯通和摩尔作品那么浓,同时又不像《美国战队》那么肆无忌惮,是一种比较风趣优雅的讽刺。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去展现,政治总是以其复杂性和神秘性,提供给艺术创作者无穷的素材;也许过不了多久,今年的美国总统选战,又将成为好莱坞的一道新的开心果。
⑤ 卧底英雄剧情介绍
卧底,是最神圣的,也是最危险的工作,每天都生活在谎言之中,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必须守口如瓶,分不清黑白,承受着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煎熬,并没有人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正从事着这份神秘而又神圣的工作。
梁志伟就是一名卧底,潜伏在黑帮中,试图帮助警方调查其背后的阴谋,然而一场车祸,将他卷入了阴谋的漩涡……
电影中的卧底有不少来自更加传奇的现实生活,战争与宫廷斗争不断的史传与历史演义中沉浮着太多卧底故事,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
及至近代,民族救亡的背景与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更成了“卧底”活跃纵横的温床。《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叫做李白,牺牲于上海解放前20天。
倾向于感兴趣和能发挥天赋才华的工作是人的本性,除了所秉持的信念与使命感外,“卧底”工作所带来的戏剧化、刺激性与成就感,大概也是这群不能行走在阳光下的人选择与前行的动力吧。
⑥ 求片名,一部美国电影,特种兵救一名美国女记者,是在塞尔维亚.波黑战争期间.有一个场景就是一名美国士兵和
无主之地 No Man's Land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1993年,正是南斯拉夫内战的最高峰。
某夜,一对到前线探查的克罗地亚士兵在大雾中迷路了,他们只得等到黎明再做行动。士兵们开着玩笑,很快就坠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当灿烂的阳光驱散了迷雾,他们方才发现已经身处战线的最前沿,不远处就是敌方塞尔维亚人的军营。
塞族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很快对他们发动了进攻。寡不敌众之下,只有一名克罗地亚士兵西基幸存下来,他躲进了一条处于两军交界处的废弃的战壕里。这片地方被称为“无主之地”。塞尔维亚人派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新丁尼诺搜索战壕。他们把一名克族士兵塞拉的“尸体”放在一枚地雷上,布置成一个陷阱,只要有人稍微搬动尸体就会引爆炸弹。当他们完成这项精心策划的工作后,发现刚才还在的一枝步枪不见了,这时愤怒的西基从战壕里跳出来,打死了老兵,打伤了尼诺。而他自己也受了伤。
于是现在就变成了西基和尼诺两个人的直接对峙,但看来暂时他们谁都无力完全打败对方。他们只能栖身在战壕中等待机会。最令人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被作为陷阱诱饵的“尸体”塞拉竟然逐渐苏醒过来,原来他并没有死,只是被打晕过去,受了伤。然而现在他们都陷入了一个极端尴尬的境遇中,只要塞拉一动,地雷就会爆炸,他们三人都将命丧黄泉。西基和尼诺只能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而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让塞拉保持安静,静止不动。并等待着救援。
显然这两个来自对立阵营的人之间充满了敌视和仇恨,但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还是开始了不那么友好的交谈。他们惊讶地发现两人曾经喜欢过同一个女人,这一巧遇似乎令气氛一度缓和。但很快西基和尼诺又陷入了更激烈的争吵中,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国家首先挑起了战争,破坏了平静的生活和美丽的家园。
他们的困境终于引起了双方部队的注意。克族和塞族人都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求救,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闻讯后赶来解决问题。但是最高司令部却不准他介入这起敏感事件中。司令部里索福特上校正忙着与性感的女秘书调情游戏,根本无心管这桩棘手的麻烦。热心的马钱德决定不顾上级命令,尽其所能的帮助两个可怜的士兵。但是他发现行动起来困难重重,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法语,沟通存在严重问题,而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僚主义作风也令他无法取得进展。他试图劝说两人离开战壕,但西基坚决不愿抛下地雷上的战友塞拉。在上司的严厉威胁下马钱德只好一筹莫展地离开战壕,他一走两人之间的冲突再度升温。
在归途中马钱德遇上了闻风而动的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她决心紧紧抓住这一好素材,于是威胁要将这种“不干涉”行动曝光。马钱德只好带着她返回战壕,并向上级报告,找来了炸弹专家。在新闻媒体的介入之下,这条小小的战壕变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索福特上校看到这一事件逐渐白热化,只能为挽回维和部队的形象亲自前去处理。
局势似乎变得越来越失控了,每个人都各怀目的地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可怜的塞拉还能坚持多久呢?炸弹是否会爆炸?西基和尼诺会不会杀死对方?这真是荒谬的一天……
⑦ 跪求德国特工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https://pan..com/s/14iYNvZfyOtEQd4Dt-zuqmA?pwd=gkm5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探员汤姆•毕晓普(布拉德•彼特饰)在远东某国执行任务失败,随即被当局逮捕,并将于24小时内被执以死刑。此时远在美国,汤姆的搭档,CIA探员内森 D.缪尔(劳勃·瑞福饰)正在为营救汤姆而游说CIA高层。因为涉及国际纠纷,CIA高层偏向牺牲汤姆而换取局势的和平,而内森则认为搭档的生命更加重要。内森与高层吵得不可开交,而在牢狱中的汤姆,回想过去,他与内森一同执行的一个个人物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重现。一对亲密无间的搭档,一段CIA探员的心路历程。汤姆•毕晓普,一个平凡普通的CIA探员形象愈发清晰。
⑧ 如何评价《巨人的陨落》续作、“世纪三部曲”之第二部《世界的凛冬》
2016年新京报年度好书终极书单中,《巨人的陨落》被评为“年度畅销类好书”,麋鹿为这本书当了大半年的“自来水”;等到《世界的凛冬》(《巨人的陨落》的续作)一出,麋鹿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更为《世界的凛冬》跪了……好书啊!奉上书评一篇:供大家参考。
题记: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_就象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_
_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_
_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_
_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_
_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_
_ ----珀西·比西·雪莱《西风颂》_
西班牙纵队,有几张中国面 孔,图片来自网络
4.从大爱出发的冷静历史观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
去年底《血战钢锯岭》热映时,有位豆瓣网友在我《陨落》的书评下留言,问我看完《血战钢锯岭》后的感受。
那段时间,网络上对这部电影也是好评如潮,战争题材,梅尔·吉布森作品,于是我很欣然的去看了。但看完之后,我写了篇不成熟的题为“两个多小时,我受了次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后感。
梅尔·吉布森的作品,充斥着强劲的荷尔蒙,有3D技术加持的战争场面,真实到能引起观众的感官不适。我们的年轻人们在电影院中看得热血沸腾,感动到无以复加;然而,我还是想说,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Uncle Sam”的普世精神之照耀,接受到的是美国的民主及爱国主义教育。
片子中的日本人,穷凶极恶、嗜血如命,举白旗之前切腹显得可笑而罪有应得。主人公戴斯的噩梦中,日本人就像幽灵与老鼠一样,无处不在、令人深恶痛绝。
而事实上----冲绳战役发生的时间已经是1945年。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燃烧了整整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中国军民承担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大部分使命。
1941年12月,日本在珍珠港偷袭美军基地之前,美英奉行的一直是“绥靖政策”----即,不反对日本出兵中国,对日本的侵略“既指责又纵容”的两面政策。
而直到在珍珠港被偷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美国这位世界警察才“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
可在电影《血战钢锯岭》里,美国被塑造成正义的化身,太平洋战争的背景被淡化了,中国人对太平洋战场上的贡献也没有被提到;影片中美国大兵的形象是伟光正的,对于天主教的信仰是真诚的,对生命的大爱是无疆的;然而更重要的是,Uncle Sam是没人敢惹的:列兵“好莱坞”哼唱道:
“山姆大叔和善又可亲,可是你如果冒犯了他,那你就等着瞧……”(大意)
所以,豆瓣上甚至有人称这部电影是“山姆大叔的征兵宣传片”。
同样是以战争为主题,在肯爷的笔下,我们却看不出有如此明显指向的价值观及历史观;作为读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肯爷从大爱出发的冷静的、成熟的、客观的历史观。
从《陨落》到《凛冬》,肯爷的态度随处可见:虽然对纳粹的疯狂进行了冷酷的批评,但是当苏联红军对德国展开反攻时,肯爷是这样描写沃洛佳的感受的:
当红军开始反攻进入德国时,沃洛佳看到《红星报》上宣扬的恨意,觉得这种宣传实在是“有点病态”,但更糟糕的还是一些隐含的内容。作者怂恿红军战士打劫:“德国女人只是失去了本就是偷来的皮毛大衣和银质餐具,苏联士兵不会拒绝来自与德国妇女的恭维。这是一把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
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肯爷是借美国富家小姐黛西之口说出的:
“战争不是靠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打赢的,而是靠一起工作、共挑担子的劳苦大众,是靠在战争中出力的每一个人,这才叫社会主义。”
面对“陨落”的欧洲霸权体系,肯爷支持社会民主党思潮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但一切都不能矫枉过正,对于社会主义者“破坏一切”的倾向,年轻的劳埃德有自己的看法:
劳埃德对工党只有一点疑虑。许多社会主义者有清教徒的倾向,完全不能容忍感官上的享受,他们更容易接受牺牲和自我否定。他们觉得花园的美是浮华的,他们完全错了。
很难想象,一个成长于西方话语教育体系下的历史学家、小说家能有如此清醒及客观的态度,我想,这与肯爷曾经学习哲学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也是我认为“世纪三部曲”的可贵之处。作为英国人,肯爷没有西方学者常有的优越感,没有高高在上地评判“正义”归属何方,他只是一个冷静睿智的历史学家 ,一个细腻入微的文学家,一个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的学者,一个不激进也不盲从的思想家。
在《凛冬》的结尾,德国女孩卡拉被苏联红军战士强暴后,选择生下了强暴者的孩子。对于暴力和毁灭,卡拉和家人宁愿原谅,宁愿拥抱新的明天,因为:
“生命就意味着要接受一切---既包括儿女出生时的痛苦,也包括亲人离去时的悲哀。
战争结束了,希特勒自杀,二战最终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年轻人们接受着战争血与火的洗礼逐渐成长,政客们则因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及个人的私欲,玩弄着“前进一寸也是进步的政治”。
除此之外,随着两颗新型武器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一个新的世界开启了大门。历史中真实的人物莱奥·齐拉特(美国物理学家,1959年获得和平应用原子能奖)看着核反应堆成功爆炸后的蘑菇云说:“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天。”
肯爷的小说中,美苏两国就新型武器已经展开了谍报战,很多科学家甚至因此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真实的历史上,苏联的原子弹也实验成功,柏林墙就要垒起了。
世界的凛冬过去,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肯爷在“世纪三部曲”的第三部《永恒的边缘》中,又为那些可爱的人们安排怎样的命运呢?
期待读客图书能尽快推出《永恒的边缘》。
⑨ 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到电影《跨过鸭绿江》都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这款预告片讯息显示,该片由唐国强、丁勇岱等演员主演,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历史,该片已经处于了准备上映状态。早前,同一题材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火,这也成为电影版《跨过鸭绿江》票房大火的一个前提条件。“感动”“震撼”“真实”成评论高频词汇。
电影《跨过鸭绿江》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全景记录,其 镜头与台词,均能在历史记载中找到依据, 使得作品有如一本“影像”历史 。 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解密感和现场还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