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断舍离》:重塑自己,舍弃该舍的,还内心一片净土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屋子怎么收拾都感觉乱乱的,或是刚收拾完几天马上又一团糟;衣柜里的衣服一大堆,但是每次出门约会都感觉没有衣服穿;每天都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感觉有很多事情做不完,被压的身心疲惫。
《断舍离》:重塑自己,舍弃该舍的,还内心一片净土!
我们想要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想要在外面拥有更好的形象,并且能够高效能的处理我们的工作。 但大部分人在这种美好的愿景下不断地循环往复,有点改变后马上又恢复到常态,总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也许不少人会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不完美,或者是自己天性属于大大咧咧不会处理这种繁琐之事!《断舍离》的创始人山下英子并不这样认为。她从瑜伽的哲学里提炼出了一种思维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自我探查法”。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帮助大家通过有效手段从居家环境到个人的精神层面进行断舍离的一套整理学思维。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评价说:“如果我们每天都践行断舍离,我们的 社会 将会变得更好。”
大海和湖泊有啥区别?湖泊是换流缓慢的水体,大海是一个大的水循环系统。河水流向大海,大海的水在经过蒸发等一系列自认现象到达陆地,最终回归海洋,循环往复!湖泊的静就像我们平日里的生活,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波涛汹涌。那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怎么就会让生活杂乱无章了呢!普通人的生活不都是这样的么?
作者在书里直接点明了,断舍离是能够让你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她认为物质过剩的现代人总是一边感叹着“东西难收拾”,一边视若无睹地过日子。 其实,我们杂乱无章是因为并没有感受到断舍离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改变,尤其是那种由内致外,焕然一新的巨变,会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那我们该怎么做断舍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始转变呢?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5种切实可行的“收纳指南”法帮我们彻头彻尾的改变!简单地说,这5种收纳指南不光可以运用在居家环境整理,还可以运用到心灵上的整理,让精神层面焕然一新。
一、三分法
三分法指的是将东西根据大中小分为三类,书中说道: 人们的大脑已经非常熟悉把事物分成三部分的方式。二分法会形成对立,四分法则事无巨细,会导致遗漏。
大家不要小看了三的威力 ,《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颜色无数种,但都是由红黄绿三原色构成。引用吴伯凡老师在《吴伯凡·认知方法论》中讲过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极其厉害的思维模式。事情并不复杂,我们要拨开云雾见青天,把自己内心的迷雾驱散,好好梳理一下,按三分法归类,便可以不再迷茫,头脑清醒。
二、7·5·1法
指将不同的位置的物品按不同的空间比例进行分配
留3成空白空间可以更好的调整更新,如果塞得满满的就无法进入新的东西,而且杂乱无章。很多人都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在收拾屋子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东西可能会用到,不能扔。但有的东西几年也没用过几次,这是内心有种不安全感的表现。越这样越容易改变,这样看不见的地方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能无视它,而是要打开柜门清理它。
这也是一种自我内在的收纳 ,现在的物质条件虽然好了很多,但很多人的内心是焦虑迷茫的,压力也很大。大多数人就这样默默的把这些情愫放在心里,认为说出来也无济于事。 其实,我们应该转换下思路,让这些内心的焦虑压力释放出来不是要让别人来帮助自己,而是让自己学会面对真实的状况。任何情绪都会有一个根源存在,要一个个去解决攻破。 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把内心的秘密只留7分,3分空白,不断地注入新东西,更替旧情绪。
书中提到:“美观度限定量”为5成。正因为既不“炫耀”又不“隐藏”,空间才能自然地留露整洁美好的印象。” 这是一种外在的展示,如果我们太封闭自己,不愿把自己展示出来,也是不利于集体生活的,自己的优势也没办法让别人注意,很难向上发展,但是如果表现的太过,又招人反感或是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展示的美学我们也要知道,露5分留5分,给人以恰到好处的舒适感。
这一点看似有点啰嗦,但却是很有必要的点睛之笔。没有这个“1”是缺少灵魂的,折射到我们自身这1层代表什么呢? 其实代表了一个技能或者独特的优势特点,能让我们发光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人看的见,做不了太阳,起码也要做颗星星。没办法让全世界都看见我们,但总有部分人的目光会停留在我们这颗小星星身上。 如果没有这个发光点,一定要努力去学习。这不是低调的问题,可能是自己真的不足够优秀,这样在工作中也是很容易被取代,生活也会很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全感。
三、1out1in法
先出后进的思维方式,出去一个再进一个,顺序不能颠倒,这样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世界在变,我们也要变,但是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静止不动,掌握好频率,一出一进,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改进它,发现已经过时的技能,重新学习更新。这样一点点进步,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四、one touch法
指物品拿出放入的动作简化成2步,一键式取出来。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的自律,为什么有些计划根本坚持不了几天?因为你制定的太繁琐了,兴奋的状态一过,立马抛之脑后,解决办法就是把它足够的简化。
拿我自己来说,每天早上都坚持练瑜伽,但是,由于经常把屋子弄得很乱,瑜伽垫子上全是书。第二天起来如果还得收拾下东西再开始,就很容易放弃。当然,我也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很多回。于是,每天睡前,我都会把要练瑜伽的地方整理出来,以便明天顺利的进行。 没有人喜欢繁琐,这不是你给自己找的借口,人天生如此。我们不是要指责自己,而是要找到应对的方法。
五、自立自由自在法
指根据不同的物品进行的不同的摆放方式法。其实这个讲的就是要我们学会灵活处理一些问题,刻意而为之反而显得更不自在。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会调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许没有办法一下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但是也要不断地摸索前进,总会看到光亮的那一刻。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体大约有100万亿个细胞,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新旧交替的变化,大部分在90天里就更新一次。断舍离在我看来就是时时刻刻的在让自己重生,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只进不出是不 健康 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规律,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断舍离》,[日] 山下英子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吴伯凡
❷ 《断舍离》:世上最没用的三个字就是舍不得
安静的时光,更利于人们静下心来思考。
对于我来说,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坐在窗边,或者靠在阳台上,安静地听书。
《断舍离》是我听过不下于3遍的书籍,到现在再听,仍然很喜欢。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断舍离的核心就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物品”为轴心 。以我为中心,就是不断地审视物品,对现在的我是否需要、是否适合、是否舒适,相对于物品,时间和空间更重要。
世界上最没用的三个字就是舍不得 。禅语有言: 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在舍弃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以后,才有空间容纳新的。
小时候,我家经济条件很差,我从小到高中结束,都没买过几件衣服,都是穿姐姐穿过的,要么就还有亲戚家送的。对于我爸妈这一辈人,他们苦日子过多了,是什么都不舍得扔的。
记得以前,每年的梅雨季节来临前和结束后,我妈总要搬出很多衣服晒,有些还是我们婴幼儿时期穿的衣服,还有一些是已经破得不像样且缝补过好几次的衣服,也有一些是好的,但已经尺码不合适的衣服。我问过我妈,这些还有啥用,又没人穿。我妈怼我一句,没人穿也不能扔呀。至于为什么,她自己也说不出。
而最后,当我家重新装修时,为了装下衣服、被子等,衣柜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2个。
其实,不单单是衣服,其他物品也是一样。
今年我从出租房搬进了自家买的房子,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天啦,怎么会有那么多东西,有些我连它们的存在都不知道。果断地扔掉一部分,一些不会再用的,但还是好的,就送人了。瞬间,心情都舒畅了很多。
我姐姐、姐夫因为两人白天都要上班,就将老人接到身边,帮忙带带孩子。记得有一次,我在那,看到我姐夫的妈妈在整理空纸箱,刚好赶上我姐夫回来了。我姐夫看到就问,这纸箱能卖多少钱?我姐夫的妈妈得意地回答他,纸箱5毛钱一斤,情况好,攒个一个月,大概能卖个十几块钱。我姐夫就说了一句:“3万块一平的房子上,你确定要放5毛钱一斤的纸箱?”
其实,勤俭节约是好事。可是, 过多的物品会消耗我们的时间、精力和感情 。
所以,别让一些不需要的物品还来占据我们的空间和时间。及时放手,舍弃未尝不是一种获得,清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节约下来的时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
建议, 就从当下开始,从眼前能看到的开始,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物品,放下我们对物品的执念 ,不要再说舍不得。
今年因为几对明星离婚的新闻,一度在各网站热文不断。当时有同事就问我,怎么看待这事。我说,我没有太大感触,反而觉得这样挺好。
正如马伊琍所说:
情感中,我们更需要断舍离。既然真的觉得在一起不幸福了,那就干脆分开,各自安好。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的李雪莲,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纠正一句话,与形形色色的人周旋了十几年,而最终,于她自己来说,也失去了很多。
有一些事情,不是坚持就一定有道理,也不是坚持,就一定能收获自己想要的 。
我以前有个同学,在被分手后,整个状态崩溃到极致,不吃不喝,说来说去,只有一句,我付出了这么多,到底是为什么?他凭什么这样对我?好在后面有她家里人的悉心照料。再一次联系我的时候,已经是一名职场白领了。
这个世上,真的没有谁离开了谁就活不下去了,如果真有,那也是被自身的执念所束缚 。
有一句话,我们耳熟能详,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
爱的时候,我们是认真的,分开了,也请洒脱。
别说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舍不得。 与其纠缠,徒增厌恶,不如放手,各寻幸福 。
我就不止一次地对老公说过,如果哪一天,你觉得遇到了一个人,怎么样都想和她在一起,认为那就是真爱,你不要瞒着我,我会成全你们。同样的,如果什么时候,我遇到了那样的一个人,你也要放宽心。当然,只要我们欣赏彼此一天,就过好一天,珍惜当下。
写在最后: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学会断舍离,舍弃不需要的,脱离执念,别再被舍不得所束缚。放得下比拿得起更重要。余生不长,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周围的人和事。
❸ 一半一半,刚刚好
《警世格言》里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世间并无十全十美的事物,丰于此者,必缺于彼。
做人,亦是如此。
友谊:一半是牵挂,一半是陪伴
一个人的生命,我认为,一半是活在朋友中的。
最开心的时候,是跟朋友在一起聊天,也许是分享生活里的喜悦,又或者是交流生活当中遇见的烦心事。
好朋友甚至可以不用经常见面,也不会觉得生疏,离得再远,也有说不完的话,甚至不用多说,彼此都懂。
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跟好久没见的朋友见面聊聊天。
老实说我们平时甚至都不经常联系,QQ很久没用过了,微信弹窗上一条消息还是节日祝福。
好像在不同的阶段,友情会在生活中的比重也会减少。但是当我情绪陷入低谷的时候,只用发一个朋友圈,就会有人在弹窗里问我:嘿,还好吗?
这些家伙啊,平时无声无息,但是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就突然都会冒出来关心你。
年纪越大,朋友好像就越少。但留下来的那几个就是真的关系很好。
逐渐的,我都成长为大人,但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好像都是孩子。开玩笑的去抢夺盘子里最后一块肉,猜你手里剩下的扑克是哪一张。
正是因为我们用了整个青春的时间去互相陪伴,互相包容,所以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话,肆意释放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其实我们有时候需要的真的很简单,就是陪伴。所有的烦心事好像只要说出来就觉得不过如此。
世间的关系好像没有比朋友更稳定的了。
就像范玮琪的歌里唱的那样: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信,朋友比情人更死心塌地。”
他们大吃大喝大哭大笑,拉拉扯扯打打闹闹,
奋力把你从不敢求助的孤独里拽出来,推推搡搡若无其事地,拥着你向前走去。
他们让你在日常的冷寂里感受到年节的暖,你不敢说谢谢,但你知道人生花团锦簇,某一刻终于和自己有关。
爱情:一半是信任,一半是坦诚
有时候爱情并非经受不住挫折,而是经受不住一次次的刻意为难。
一味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不能真正地避免矛盾的发生,它总会在堆积到某一个点的时候爆发出来,迟早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大方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因为只有说出来,问题才有从根本上解决的可能。
“他一整天不回我消息又不接我电话,你帮我分析分析,他有没有可能正在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啊?”
“今天我们又吵架了。可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以前每次他都会哄我,这次就不哄了呢,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自从朋友阿芒谈了恋爱,我就时常收到她发来诸如此类的消息。
身为局中人的阿芒可能并没有发现,她发来的那些消息里,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猜疑和不安全感。
我可以感受得到阿芒在这段感情里的那些挣扎。所以后来听到她分手的消息时,我并没有多意外,反而觉得这对她来说应该是一种解脱。
其实我可以理解,当你在乎一个人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想要了解他的全部。
只是有时候,凭借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引发的猜测,不仅会让你自己活得辛苦,还会伤害到那个你爱的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即使你的心里已经有了很多疑问和不满,但如果不是到了必要时刻,你绝不会主动提出来。有时候你宁愿打电话跟朋友说这些问题,却不愿和近在眼前的另一半好好地谈一次心。
你变得小心翼翼,你变得敏感多疑,你企图臆想出你不在时他所有的动态和心理活动,为此你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丰富的内心戏。
可是这样真的不累吗?当在乎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容易变成可怕的占有欲,最后伤人伤己。
就像麦克尤恩在《赎罪》里写的那句话:
“人,归根结底是一个物质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
不是所有的伤口都可以完美地复原,即使后来不再流血,也仍然会有一个疤痕留在那里,提醒你,伤害曾真实地发生过。
而爱情也是这样。
电影《原谅他77次》里有一句台词说: “我觉得如果一段关系失去了信任,就已经可以判死刑了。”
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人总是爱胡乱猜测怀疑对方,究其原因,要么是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要么就是不够信任对方。
当感情出了问题的时候,你通常会想是不是对方变心了,却很少及时地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给对方足够的信任。
比起当感情里的“福尔摩斯”,不如爱得轻松一些。
一段好的感情不应该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两个人共同承担。
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给对方多一点信任,愿你能和对方开诚布公,也愿你们能爱得热烈又坦荡。
回忆:一半是珍藏,一半是遗忘
家里大扫除时,跟随一堆凌乱杂物出现的,是翻涌的回忆。
有儿时最喜欢的玩物,有陪伴七八年的旧手机,有以前珍藏的杂志……一段旧时光尘封在旧物里,翻出来展开时,是激活的记忆,是一台时光机。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断舍离的电影:《时光机》
这部电影讲述了从瑞典归国的女主小琴,为改变生活方式,用“断舍离”的6步方法,将与母亲、哥哥同住的堆满旧物的家,改装成极简主义风格的故事。
第一步:定下目标,寻找灵感
第二步:别缅怀过去
第三步:别感情用事
第四步:不要动摇,不要有心
第五步:别再增加东西
第六步:决定了就别回头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琴和上了年纪的妈妈,以及开服装网店的哥哥住在一起,两个人都很念旧。这个任务要怎么完成?
女主的家和我们大部分人的家差不多。几十年的家当堆在小小的空间,负重前行,物品堆砌成了一面半高的“墙”。
小琴的目标是让房间干净整洁无异物。这意味着:要丢掉全部旧物。
小琴是个冷酷理性的人,她一步一步展开行动,毫不犹豫地把无用的旧物丢进庞大的黑色垃圾袋。
直到翻到一份旧时成绩单,小琴犹豫了。她在意的并不是成绩和评语,而是最后一行家长的签名:艾瑞克刘。那是爸爸的名字。
这个男人,在她童年时狠心离开了自己和母亲。
小琴一闭眼,把成绩单塞进了垃圾袋。让那些糟糕的回忆,随着成绩单一起被丢掉吧。“垃圾袋就像黑洞,扔进去就消失了。”
妈妈是个守旧的人,一切旧的东西,都是妈妈生命的一部分。家里堆满的物件,是妈妈不想忘却的旧日忧伤。
父亲不辞而别后,这些旧物像枷锁一样捆绑着妈妈,日复一日。
一架父亲弹过的、早已失去音准的巨大钢琴,占着不小的空间。这架钢琴见证过小琴一家的快乐,父亲曾经用它为小琴弹奏过生日歌。可这种快乐早已在小琴的家里不复存在。
钢琴仿佛成了母亲回忆父亲的唯一方式,也是母亲过往婚姻的证明。扔了,她就一无所有了。
哥哥也是抱着朋友送他的纪念品不松手:“东西有没有用,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的心意,这心意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两种观念在家里激烈碰撞。
最终,哥哥在她的劝说下,改变了想法:“我只是习惯了现在这样,忘记了可以改变。”
小琴丢掉了好友过去送她的生日礼物时被朋友发现了:“我的礼物无法让你怦然心动了吗?”
小解释,但发现语言很无力,内心受到了动摇,开始产生了无法轻易割舍的情绪。
于是,她开始将物品归还给曾经的主人。
接下来,往事浮现,友情、爱情、亲情……东西能扔下,感情却难舍。
第一对耳环归还的非常顺利。耳环的原主早就忘了,收到的时候异常开心。
一本画册更是让一位朋友喜出望外:当年他托小琴买回来的画册,却被小琴自己偷偷留下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兑现诺言。多年过去,他依然惦记着这本画册。
翻找旧物的过程中,一些故事和回忆也随之涌来。
小琴的好友准备结婚,小琴帮她找一张老照片。那是这对情侣尚未相恋时,第一次同框时的画面。谁能想到,相片中这两个还不熟识的年轻人,会在10年之后走入婚姻殿堂,而那张机缘巧合的照片,正是自己拍的。
这张普通的合影对小琴来说毫无用处,但对这对情侣来说,却无比珍贵。交付照片的时候,记忆像潮水般涌来,他们幸福的哭了。
归还物品,给小琴带来了无法言说的体验——这不只是和一些物品的告别;也是和他人、和过去的自己交流。
新年,小琴一个人住在曼谷的酒店,电视里放着新年烟火。小琴拿着唯一的全家福,进行了最终的灵魂抉择——与父亲,断舍离。
父亲无情离去,一身轻松,却留给妈妈伤痛的回忆。
妈妈不愿意扔掉钢琴、保险杠和家里的一切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承载过曾经的幸福。妈妈每天唱同一首歌,对曾经的爱情和抛弃难以释怀。
最终,小琴还是瞒着妈妈卖掉了钢琴。电影结尾,小琴面对原来摆放钢琴的空间,眼泪不止……
物品是有“生命力”的,它交织着记忆和 情感 ,遗憾和幸福。
“当我们越是加快脚步向前走,想追赶上新的自己时,旧的自己就越是如影随形。”
“断舍离”,治不了困境,它只是一种思考如何获得美好生活的方式。真正的极简主义也不是靠不买和丢弃实现的,而是:
物质充盈却不会为欲望所牵,感情丰富却不会为情绪所累,过尽千帆却不会怀疑人生。
人也好,物也罢,终究都是留不住的。
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会筛选那些有用的经历,压抑那些负面的回忆。所以我们始终都生活在不断遗忘、迭代更新的状态中。
拿得起,放得下,不负当下,不惧未来。
无能为力的事,断。
无缘的人,舍。
心中烦欲与执念,离。
唯愿你过往不恋,未来不迎,不负当下。
孩子:一半是兴趣,一半是培养
之前,一位广州妈妈写了一篇《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传遍了整个朋友圈。
据说,这位妈妈月薪3万,有个能赚钱的老公,夫妻俩只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儿,家里大头的支出由老公负责,但她仍然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压力巨大。
因为她为女儿定制的暑期计划是这样的:
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在家请阿姨照顾,5000元;10节钢琴课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样一算,孩子仅仅一个暑假,就花费了35000元,这还没算上生活上的开支。
这篇文章一出,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共鸣。
在他们看来,这是 育儿 “标配”,达不到这样的配置,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有个朋友也是这样的 育儿 观点,她说,有些竞争激烈的好学校,一年只收10个孩子,并且还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这些学校,什么时候受孕,什么时候出生才是硬条件。
她怀二胎的时候,孩子还未出生,就开始对着肚子里的宝宝唱英文字母歌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宝宝出生之后不会太抗拒,之后再进行催眠式的教育,为的就是让小孩比别人早学会从A唱到Z。
为什么这么急着让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说,大儿子小的时候没有重视学习,导致面试了好几家幼儿园都失败了,别人的小孩6个月就开始上各种班,而自己的大儿子6个月的时候是在玩,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实现在,这并不是极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相信你也曾看到,很多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被带去上各种班,话还说不顺溜,就开始不停地学习。
我的童年也有着各种补习班,绘画,钢琴,跆拳道……可是我却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儿时要忙碌得多。
暑假想带表弟表妹来老家玩,阿姨却总是拒绝:“他们下周就要开始夏令营了”、“妹妹的补习班马上就要开课了,下次吧”……
都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看着妹妹上补习班时疲惫的表情,一点都没有八九岁孩童应该有的活力,也不知道这样的忙碌是否是值得的,但是好像停下来片刻,都会被“别人家的孩子”弯道超车。
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曾被热切的期望着,也许这样的热切期盼会成为孩子肩上的重担,守护孩子纯真天性的同时,怎样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了。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是各自的花期不同。
有些花,破土而出后便能灿烂绽放;而有些花,需要漫长的等待期。
多给点耐心,不要看到别的种子开花结果,就断定自己孩子不是好种子。
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注定是要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半因半果,半得半失
未来之事多两半
而人生,就在这一半一半之中
做人做事,不求事事周全
只求不负一半
这样方能知足常乐,生活圆满
❹ 这部泰国片《就爱断舍离》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题材新颖,值得一看吗
泰国片近年成为大陆市场的上升股。优质的故事内容和大胆的题材选择,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不过,随着短暂的新鲜感过去,观众对泰国片的评价也逐渐变得客观了。比如即将发布的《就爱断舍离》,现在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9。《就爱断舍离》又名《时光机》,本片阵容豪华,属于泰国顶级电影团队。这部泰国片《就爱断舍离》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题材新颖,值得一看吗?
一般来说,《就爱断舍离》的名字可能有点废话,但这部电影继承了过去优秀泰国片的优点。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想要的东西都会有,表达出来的情感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这恰恰是作品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即使电影2019年在泰国上映,我想在大陆上映的时候观众也不会吝啬电影票。毕竟,这个故事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