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北京国际电影节半夏的纪念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北京国际电影节半夏的纪念

发布时间: 2023-01-21 05:03:47

⑴ 2021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主题是什么

北京国际电影协会在北京雁西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是:新机,新局,新的主题吸引很多国家的导演报名参加,一共有七十几个国家地区的889部影片报名参赛,现场竞争很是激烈。

一、关于我妈的一切

中国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等15部全球佳作都入围了本次的电影节,这部电影是由赵天宇指导,徐芳,许亚军等领衔主演张歆艺特别出演,前段时间袁弘刚刚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己妻子参演了这部电影进行了宣传。这部影片围绕着一位普通母亲的生活展开故事,讲述了永远在为家庭付出的妈妈季佩珍,她即将迎来退休生活的时候发生的一些故事。

⑵ 在北影节开幕红毯中,有哪些精彩的瞬间

在北影节开幕红毯中,有如下的精彩瞬间。

一、北影节开幕

沈腾与马丽是娱乐圈出了名的活宝,只要站在一起就必带笑点,沈腾与马丽走红毯的时候还挺正常,到了亮相的时候,沈腾明明已经走远,却被马丽拉着过来合照、签名,被迫营业,同时,沈腾还做出了痛苦面壁的姿势。

马丽在众人的注视下,三番五次地警告沈腾踩到了她的裙子,沈腾被她的话给惊到了,连忙往后退了一步,临时也不忘怼她一句:你自己也踩着在呢!

张信哲也出现在了红毯上,他穿着一身白色的西装,看起来气色不错,但脸色却有些苍白,而且看起来有些臃肿。在走红毯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跟他关系不错的男主持人,故意凑到张信哲面前,想要亲他一下。

⑶ 刘昊然高考是在河南考还是在北京

刘昊然高考是在北京;

刘昊然,1997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2014年,主演电影《北京爱情故事》而正式出道,并凭借该片提名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2015年5月,加盟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7月,以专业和文化双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中戏录取。

社会活动

2015年12月,刘昊然响应并参加“减衣挑战”慈善活动,义不容辞为山区孩子们传递温暖,希望更多人关注到山区的孩子们并为爱添一度。

刘昊然-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形象大使(3张)

2016年1月,刘昊然号召大家多多帮忙把农民伯伯的滞销农产品卖出去,让农民伯伯过个好年[188]。3月,以爱奇艺自制纯网综艺《大学生来了》节目形象大使的身份代表节目组走进全国大学校园招幕“特赞队员”[189-191]。5月11日,受邀担任第十四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形象推广大使。

⑷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影片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影片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影片,原定于8月14日至21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定于2021年9月21日至9月29日期间举办。备受关注的电影节开闭幕影片终于揭晓,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影片1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公布了开闭幕影片。其中,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的战争巨制《长津湖》为开幕影片。巩俐、赵又廷主演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将作为闭幕影片,压轴亮相北影节。当天,《兰心大剧院》片方也趁势公布,影片将于10月15日与观众见面。

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直致力于鼓励华语电影的类型化发展,通过不同的单元设置发掘并推荐商业与艺术性兼备的优秀华语电影。这些年,在业界的支持下,北影节根据华语市场的发展脉络,逐渐找到了自己选择的方向与原则。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长津湖》

中国电影在过去十多年来,市场欣欣向荣,工业前景可期,观众口味几经提升、变化,无论是大工业化的奇观妙想,还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都有了自己的故事空间。在香港新锐导演试水中国内地市场时,北影节曾选择梁乐民、陆剑青的《赤道》作为闭幕片(2015);在悬疑惊悚寻求突破的当口,北影节曾选择《幕后玩家》作为开幕片(2018);在主旋律电影寻找主流脉动的探索期,北影节曾选择过《音乐家》作为闭幕片(2019)……这些类型、题材,在十年间,各有沉浮,但北影节提供的平台意义,从未改变。这是一个成熟电影节的选择:专业多元,勇于推新。

《长津湖》代表了主旋律战争片的成熟形态

明星演员为传统主旋律电影增添了更多元的审美趣味

今年,华语电影整体复苏,主旋律电影也完成了从探索到成型的进化,9月30日公映的.《长津湖》作为开幕片,正逢其时。它有壮烈的战争背景做依托,有积极的纪念意义为根基,有大厂名导明星的大成本投入做保障,无论是工业实力,还是主创选择,都能代表近年华语战争片的高水准。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兰心大剧院》

如果《长津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实力,那么《兰心大剧院》则展现了一种个性与作者风范。这种风范既包含一种国际视野,体现在小田切让、中岛步、帕斯卡尔·格雷戈里、汤姆·拉斯齐哈等组成的国际化阵容。又意味着一种电影风格,体现在戏中戏的剧本结构,黑白交织的画面风格,导演标志性的手持摄影。这其中既有娄烨闯荡国际时,为人称道的技巧,也有挑战新题材、新风格的锐意创新。而善于琢磨把握角色的巩俐,与擅长穷尽演员才华的娄烨,在这部电影中能够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同样值得影迷期待。这既有热度,又有温度的携手之作,是电影节最好的句点。

《兰心大剧院》的黑白影像与谍战故事相得益彰

巩俐与娄烨的初次合作

让《兰心大剧院》的表演值得信赖

电影节也是一次长久的沉浸,它需要一部又一部好电影,更需要不同类型好电影的搭配。《长津湖》与《兰心大剧院》的开闭组合,一个金戈铁马,热血激昂,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的壮烈牺牲,令人动容,予人勇气。一个波云诡谲,黑白交织,谍战的狡诈与情报员的生死抉择,令人扼腕,予人警思。两者一明一暗,一刚一柔,一烈一淡,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织起独特的呼吸节奏。

选择一部有品质、有价值的电影作为开闭幕片,是电影节发现好故事、传递好声音的法则。《长津湖》与《兰心大剧院》的首尾相顾,定能成为本届电影节的华彩篇章。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影片2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定于2021年9月21日至9月29日期间举办,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多场精彩活动、多部经典影片等待与全球影人见面。

本届电影节围绕建党百年、艺术电影发展、青年影人发展、动画电影创作、影都发展建设等前沿和焦点问题,将举办多场主题论坛,碰撞思想,交流观点。

今年,北影节首次增设“北影节发布”活动,发布有关电影投融资、电影营销等一系列倍受关注的研究成果和产业报告,发挥北影节的产业风向标作用。

五场大师班活动将邀请电影大师为更多电影从业者授业解惑,分享电影创作的经验与理念,帮助中国电影的“明日之星”们能够站上更高的肩膀眺望未来。

“北京市场”将面向全球电影全产业链,举办招商展会、项目创投、行业对话、特约活动、市场放映、签约仪式等六大板块内容,增设创投训练营、学院日等活动。

今年,北影节还将举办“电影+”活动,北京民族电影展、青少年科学影像单元、游戏动漫电影单元、“品牌助力中国电影”公益直播、云上影人欢乐接力跑、剧本游戏嘉年华等活动将陆续上演。

本届电影节将在京津冀的31家影院放映近300部、1000场次的中外影片。今年,北影节与爱奇艺独家合作的“云上北影节”也全面升级。9月15日至10月8日,影迷可以在爱奇艺“云上北影节”专区观看建党百年、冬奥影像、环球经典等主题的精品影片,独家放映来自全球多种类型的优质新片。北京广播电视台同时开启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视展映,让“客厅影院”进入千家万户。

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今年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的境外嘉宾,都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同框互动。参加开幕红毯仪式的嘉宾代表会乘坐市郊铁路“怀密线”列车前往怀柔雁栖湖会场,这趟“开往影都的列车”穿梭在京郊的自然美景与城市风情之间,为这场电影的盛会平添更多的色彩。

本届北影节闭幕式上将颁发“天坛奖”十大奖项。

⑸ 北影节开闭幕片官宣了,分别是哪两部影片

北影节开幕影片为《长津湖》,闭幕影片选择的是电影《兰心大剧院》,这两部电影也是大家备受期待的两部作品,把这两部电影作为开闭幕电影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电影《长津湖》就不用多说,可以说是广大影迷朋友最为期待的电影之一,之前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正常上映,但是大家依旧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很高,而且这部电影有大导演和知名演员,必然不会让影迷感到失望,而闭幕电影选择的是《兰心大剧院》,《兰心大剧院》相对来说更注重艺术,和电影《长津湖》可以说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模式,可以说堪称完美。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兰心大剧院》

这次闭幕电影选择的是电影《兰心大剧院》,官方也透露了选择这两部电影的原因,就是为了呈现一个首尾呼应的效果,可以让大家有很大的视觉和感受的反差。

⑹ 第十一届“北京电影节”开幕,都有哪些熟知的明星出席呢

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可以说是星光熠熠,很多明星都来到了现场,而且还带着他们的最新作品。红毯可以说是每一个明星都非常重视的场合,因为像这样的场合都是很多明星同台争艳的,所以无论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在走红毯的时候都会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 北京国际电影节也是有很多明星都到场了的,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平常都没有交集的明星携手走上红毯。

白百何和范丞丞一起合作了电影《门锁》,这也是白百合时隔多年之后带来的一部作品,而且范丞丞也是一位电影新人,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合作还是非常的惊喜的。不知道两个人在电影当中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所以大家对于《门锁》这部电影还是抱有一定的兴趣的。

⑺ 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8月20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十二年,正青春,初心未改。北影节在12年的时间中不断迭代与升级,成为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首都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颁奖现场,张艺谋、李雪健作为颁奖嘉宾,为最佳影片颁奖,彰显了“天坛奖”经典传承的期望。最终,最佳影片奖的荣誉由《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摘得;获得最佳摄影的《摆动》西尔万·希尔曼由导演柯文思、陈嘉上颁出。

李少红、吴京为最佳导演《真正的家人》法比安·古尔吉特颁奖;郭帆、张颂文为首度设置的最佳艺术贡献开奖,获得该奖的影片是《摆动》;胡玫、秦海璐为最佳女配角《珍妮热线》西格妮·韦弗颁奖。

北影节“天坛奖”秉承“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理念,邀请了7位重量级中外嘉宾担任评委。入围影片的全球报名影片数量达到1450部,其中国外影片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193部,创下历史新高,体现出北影节的多元融合。

配合着组委会为评委会主席李雪健特别制作的短片,演员何冰、主持人尼格买提、主持人蓝羽、焦裕禄外孙余音、观众代表陈雨琪一同献唱了《想把我唱给你听》,并由陈道明为李雪健颁发北影节纪念奖杯,以此表达敬意。

⑻ 青年导演宋林国简介

本科:山东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
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导演
拍摄30分钟毕业作品《夏日恋歌》导演、编剧、制片人、剪辑
《夏日恋歌》提名“半夏的纪念”国际学生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和“性别特别关注大奖”
提名“旧金山国际学生微电影节”“最佳故事短片”“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最佳声音”,荣获“最佳女主角”奖项。
与国家公安部合作拍摄警匪类型微电影《最后的致意》
《最后的致意》荣获国家禁毒委员会和国家禁毒基金会举办的禁毒微电影大赛中荣获“最佳人气奖”
与浙江省检验检疫局合作拍摄亲情感人微电影微电影《防线》
导演拍摄35钟青春纯爱故事片《悄悄》
导演拍摄20分钟大学青春偶像喜剧故事片,大学生“中国梦”微电影示范片《工科天团》
拍摄多支万达集团、网络、红牛、宝洁等广告。

⑼ 姚国强的个人生平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
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
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
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
《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
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
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
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
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
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
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
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
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
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
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
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
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
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
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
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
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
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
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
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
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
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
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
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
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着《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
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着《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着《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
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着《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
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着《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着《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
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着《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着《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着《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着《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着《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着《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着《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
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
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着《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着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着《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
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着《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
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
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着《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着《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着《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着《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着《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
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
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
(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
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
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
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
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被编着《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
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
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被编着《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
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
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
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
(三)出版着作

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
2.编着: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3.编着: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编着: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编着: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译着: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7.专着: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
10.专着: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着作类)三等奖
11.译着: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编着: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
14.编着: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着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
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项目
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
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
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
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
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
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
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⑽ 毛不易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毛不易,原名王维家,1994年10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专业。2017年,参加腾讯视频选秀娱乐节目《明日之子》,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2017年11月11日,推出个人原创单曲《项羽虞姬》;12月28日,获得腾讯娱乐白皮书音乐年度之星奖。2018年1月7日,获得首届金鲛奖年度十佳网络新星奖;4月,作为“无限唱作人”参加江苏卫视音乐唱作类真人秀节目《无限歌谣季》;5月31日,推出首张个人录音室专辑《平凡的一天》。

2019年3月25日,其演唱的歌曲《平凡的一天》获得第26届东方风云榜音乐盛典十大金曲奖、最佳作词奖;8月,获2019福布斯中国100名人榜荣誉。2020年1月,以首发歌手身份加盟湖南卫视音乐竞技节目《歌手·当打之年》;1月22日,推出第2张个人音乐专辑《小王》。

(10)北京国际电影节半夏的纪念扩展阅读

毛不易的早年经历:

毛不易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从小就喜欢音乐。上初中的时候,他给自己改名为“毛不易”,意为平凡、不改变。

毛不易大学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专业,虽然他想过换专业,但由于换专业需要成绩,且他的成绩一般,所以他便继续读护理专业;在校期间,他还参加了校园十佳歌手的比赛,并担任了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百万音镑”十佳歌手决赛评委。

2016年,他进入杭州地方医院实习,成为一名实习男护士;同年,他开始提笔写歌,并萌生了自学吉他的想法,他所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是为出嫁的姐姐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