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绝杀慕尼黑俄罗斯电影简介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绝杀慕尼黑俄罗斯电影简介

发布时间: 2023-01-20 03:33:06

A. 如何评价电影《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绝杀慕尼黑》是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前苏联队在最后的三秒钟凭借一记投篮绝杀,以51:50战胜36年未尝败绩的美国队,是一部表达坚忍不拔精神的剧作。

(1)绝杀慕尼黑俄罗斯电影简介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在比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苏联国家队在最后的三秒里拼尽全力,最终使比赛结果发生逆转。

B. 来自俄罗斯视角,美丽的体育竞技,《绝杀慕尼黑》如何让人刻骨铭心

这部电影涉及到奥运史上最有争议的一次胜利,这是一部来自俄罗斯视角的体育传奇电影。很多人都知道,所有励志电影的核心都是一个传奇人物带领一帮不被看好的失败者战胜偏见和自我的冒险旅程,而这部面对争议和偏见的体育电影做到了。尤其是最后3秒的高速升格慢镜头,十分精彩,确实非常戏剧化,但也完完全全是在规则当中,这就是竞技体育的美丽之处,一切看起来或已注定,一切也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对他们来说真是一场刻骨铭心又一言难尽的比赛。

很多人看简介就知道结尾,但仍没想到如此一波三折,激动人心,到最后不止是拼技术和心理素质更是为报答教练救命/知遇之恩,“为祖国而战”非但不矫情反而那么自然动人,总体来说是一部很燃的影片,亲情,爱情,友情,爱国之情,都有很好的诠释。最后的慕尼黑之战,有几个慢镜头,也狠狠抓住了观影者紧张的情绪,就像是在影院观看了一场充满荷尔,蒙的现场精彩赛事,让人刻骨铭心。

C.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绝杀慕尼黑》取自当时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美国队,创造了历史。那么真实事件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将为您还原当时比赛的过程。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已经保持奥运会63连胜的美国大学生队,阵容并非最优,但实力依然无可匹敌。美苏之间的决赛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比赛,双方每进一个球,每得一分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趁着美国队立足未稳,苏联队开场便先声夺人,一度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上半场结束时他们以26比21领先。到了下半场,美国队改变了此前以求稳为主的战术,开始加快进攻节奏,在防守上也加大了紧逼的力度,苏联队对此非常不适应,自身失误显着增多,比分上的优势一点一点被蚕食。

美国领先结束比赛

然而,直到比赛结束前10秒,苏联队一直在苦苦维持领先地位。苏联队在一次关键的进攻没有得分,美国队抢到篮板后马上快攻,道格·科林斯试图上篮得分,苏联队6号萨坎杰利泽情急之下把科林斯拽倒,美国队得到两次罚球的机会,此时比赛时间剩下最后3秒,苏联队以49比48领先。

科林斯第一次罚球命中,苏联队主教练康德拉辛向技术台请求暂停,布置苏联队最后三秒的进攻战术,然而这个暂停没有被执行。

科林斯又稳稳地罚中第二球,美国队反而以50比49领先1分,留给苏联的时间只有3秒了。康德拉辛请求的暂停仍然没有到来,苏联队员只好自己决定这关键一攻怎么打。

苏联队从后场发球,谢尔盖·别洛夫刚接过球,裁判才如梦方醒,吹停了比赛,给了苏联暂停的机会,此时剩余时间只有1秒多。暂停完毕,球员回到球场上,计时器显示时间依然只剩1秒,苏联队员没有顾及其他,他们要争分夺秒作最后一搏。

球从苏联队的底线直接发到美国队的篮下,但等候在此的队友并没有接到球,此时终场的哨声响起,美国队开始激动地庆祝胜利,因为他们非常肯定,他们还是胜利者,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最后三秒重赛

对于最后一分惜败,苏联队似乎已经认命,没有去投诉什么,不管胜负与否,这已经是苏联在奥运会面对美国队打出的最佳表现。

然而,一位在篮球界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国队忘情庆祝时站了出来,做出了一个改变比赛结果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国际篮联的秘书长威廉·琼斯!

琼斯中止了美国人的庆祝,要求裁判重新开始比赛,把比赛时间调回到3秒——科林斯罚完球后比赛剩下的时间。

他的理由是:苏联队在科林斯罚球时已经向技术台申请了暂停,只是当时球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有听到,所以当时暂停完后比赛时间剩下1秒是一个错误设置,必须得重新打,而且要打3秒。

苏联绝杀比赛

而死里逃生的苏联队绝不愿意放弃这最后一次机会,只是,这主宰球队命运的最后一球该交给谁去投呢?

康德拉辛最后出人意料地让球队的另一个别洛夫——年仅21岁的亚历山大去解决比赛。

一番折腾以后,两队球员重新回到场上,但美国队对苏联队的最后一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甚至没有派出队中最高的球员去干扰苏联队发球的线路。

年轻的亚历山大·别洛夫,此前手感不佳,11投仅有两中,但关键时刻,他的最后绝杀把最终比分定格在51比50,胜利者变成了苏联。

美国赛后拒绝承认比赛结果

奥运会七连冠,63场连胜,经过这场巨变后烟消云散,美国队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他们向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裁判委员会的五名成员,分别来自匈牙利、古巴、波兰、意大利和波多黎各,后两位支持美国队的申诉,而前三位不同意,申诉最终被驳回。

这届奥运会篮球赛冠军苏联、亚军美国、季军古巴。美国队拒绝承认结果,他们也拒绝领取本该颁发给他们的银牌,于是这些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他们的主人,但是这批美国队员至死都没有去把银牌带回家,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后代去领取。

D. 如何评价电影《绝杀慕尼黑》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体育电影,还原了1972年9月10号,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馆,美国篮球队和前苏联队相遇,可以说实力相当的美国篮球队和前苏联队,打的扣人心弦。其结果是苏联队最终战胜。

感谢您的阅读。

E.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1972年苏联篮球队险胜美国(魔性改编)

最近在中国上映没几天的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绝杀慕尼黑》想必许多人已经去影院中看过了,许多人至今还在怀念电影中的剧情,这部电影是根据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电影剧情没什么问题,但它最开始因为魔性事实改编,而遭到了当事人的反对。

电影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是在2019年6月份在中国上映的,而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男子篮球队在决赛中,以1分险胜美国队夺得金牌的故事。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其导演就这部电影称之为还原祖国英雄们的伟大壮举的电影,可谓是十分的自信。

不过电影上映之后,就遭到了原型故事主角的亲属们的不满,纷纷指责其与真实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对于真实故事情节进行了大量的篡改,甚至有些故事情节完全都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可谓是分分钟打脸的节奏,那电影有哪些情节是得到了篡改的呢?下面就来具体的看看吧。

电影的一个主线就是苏联主教练“加兰任”拿奖金给儿子治病,教练把原本给儿子治病的钱,最后拿去拯救患重病的弟子小别洛夫,球队赢得金牌后,全体球员都把自己的奖金都交给教练,而真实情况是,教练带队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祖国、为了荣誉而战,并不是所谓的拯救儿子的生命,所以后来主教练原型的遗孀,将导演告上法庭。

还有就是电影中出现了精彩的“扣篮”得分的镜头,这如果要是放在今天本不没有什么错,但是在当时的苏联篮球界,扣篮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对手的动作,同时在1976年以前,NCAA明文禁止球员在比赛中扣篮的,所以电影中苏联篮球队员是不会因为扣篮而得分的。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还出现出现了许多的与真实事实完全不相符的情节,有些情节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错误,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却获得了本土电影票房冠军,不过还是要说的是,电影中有艺术添加,这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注重其艺术效果,而缺乏事实,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就是一种错误。

F. 绝杀慕尼黑中对抗的两支队伍来自哪里

绝杀慕尼黑中对抗的两支队伍来自:美国队和苏联队。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вверх)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在比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苏联国家队在最后的三秒里拼尽全力,最终使比赛结果发生逆转。

G. 《绝杀慕尼黑》:Make impossible possible

文/艾米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我从加兰任教练身上看到的影子,而他在助苏联篮球队夺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践行他的思想。

《绝杀慕尼黑》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讲得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中,苏联以一分之差险胜美国,夺得第2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篮球赛冠军的故事。

虽然一句话就能概括完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夺冠过程的艰难坎坷却只有在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才能体会到。

首先是主人公加兰任,这位野心勃勃的篮球教练,一直希望苏联球队能打赢美国队,于是刚上任就在新闻发布会就立下军令状:我将令苏联球队夺冠。

但加兰任身上也背负着为儿子看病的重任,他之所以担任篮球队教练,主要是为了攒奖金,希望能治好儿子的腿。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容易,他挑选出来的球员各有各的苦衷。

萨沙患上罕见心脏病,加兰任倾出所有为其治病;扎尔400多度近视,加兰任知道后不仅没有指责,还为他买了一副隐形眼镜;遭遇恐怖袭击后,格里沙提议退赛,加兰任坚决反对,对他说的一番话令格里沙愧疚,最后决定继续参赛。

加兰任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思想:既然大家都说不可能,那我就让它成为可能,至于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来一个击破一个,最终不会是什么大问题。

萨沙,有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原本准备与女朋友结婚的他,却在领证前夕得知自己患上一种罕见的心脏病,最多活一年,为了不让女朋友结婚后成为寡妇,毅然离开了她。萨沙和斯维什尼科娃的爱情故事为整场充满激烈斗争与冲击的篮球赛 带来一丝柔情,好似一方丝绸,幽怨绵长地穿梭于整个故事之中。

谢尔盖,堪称“场上霸王”,加兰任教授对队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遇到麻烦,传给谢尔盖,他知道应该怎么处理。” 

但夺分能手也会常常因为膝盖有伤而遗憾下场,幸运的是,在一场苏联美国的比拼赛中,谢尔盖向对手借了止痛药,才得以在最后一刻为苏联国队效力。

谢尔盖是所有球员中我最喜欢的一位, 不仅带队打球能力强,对于兄弟情、恩情也不含糊。 知道队友即将叛变后,对他说了一番话,说自己决不会抛弃兄弟,这间接促使队友归来,继续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而在比赛胜利后,奖金拿到手时,却组织大家把奖金留给教练,让教练有资金为儿子治病。

除此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组委会宣布奥林匹克运动会将继续进行,但各个国家有权为了自身安全不比赛,是谢尔盖集中队员,告诉队员如果那些政府官员让我们退赛是为了明哲保身,那我们呢?我们又怎么给自己一个交代?

谢尔盖冲动而不失理智,自傲而不自满,刻苦上进而不耍小聪明,即使知道自己比队里任何人都强,却从不自负,所有队员训练结束后,他还坚持负重上篮等训练。

《绝杀慕尼黑》虽然只是一部电影,却能把每一位主人公刻画得非常细腻,政客的作风、场上的观众、教练的心酸与感动这些,即便是细枝末节的地方也能够展现出他们特有的性格。 整部电影里,不管是加兰任还是谢尔盖,其实都在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或许,这也是苏联之所以能胜利夺冠的原因吧。

这部豆瓣评分8.3的电影很值得一看,尤其是从小对于篮球有着不一般的喜好的我来说,每一个扣杀,挡拆,都让我拍案叫绝!

例如,来自穆舍的无敌扣杀。

还有谢尔盖的胯下扣篮。









H. 绝杀慕尼黑的原型是谁,真实的原型更让人热血沸腾

说起俄罗斯,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战斗民族”这个词语,不得不说俄罗斯的人们真的很强。俄罗斯拍摄的影视剧也同样让大家印象深刻,《绝杀慕尼黑》就是这么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我得知该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么这部电影的原型人物是谁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绝杀慕尼黑的原型是谁?

电影《绝杀慕尼黑》是一部传记类的剧情片,根据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的篮球锦标赛决赛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
那个年代正是美国和苏联处于冷战的特殊时期,两个国家在看不见的地方互相较劲,只要稍微有什么举动不恰当就可能会引起两国的矛盾。在当时苏美两国政治问题很紧张的情况下,这场篮球比赛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了。
电影中的原型就是苏联男子篮球队,主教练的名字叫做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在电影中只有主教练的名字更改过,其他球员都是用的原名。在决赛中苏联篮子篮球队以1分的差距,赢了美国篮球队,打败了他们保持36年的全胜纪录,最终获得金牌。

口碑与争议同时存在:

为了迎合现在的人们观影要求,在电影中有了很多改动。把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的经历进行了太多的不符实的改动,引起他的遗孀和以往的弟子们强烈不满,表示电影中的形象完全和康德拉辛没有关系。
电影中除了对主教练和其他球员的经历有了很大改动以外,还对当时的一些篮球技巧和时代背景,无中生有了一些事情。这让人都对这部电影有很大的不满,他们认为如果只凭着导演自己的理解,在没有事实基础下胡乱篡改,甚至编造历史,让人很难以接受。
因为这部电影在俄罗斯上映的时间是2017年12月,所以有一些人已经观看过了,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呈两极分化的。
看电影的感受都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是宣传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适当的加工大家可以接受。但是大部分都很夸张的不符合事实,就完全没必要了。

I.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5篇

《绝杀慕尼黑》是由导演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执导的运动类电影,希望以下影评对你有所帮助!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一

绝杀,是竞技体育中最荡气回肠的词汇,何况是这样一场奥运决赛——苏联vs美国。

和所有的着名的绝杀一样,影片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铺垫。从为儿子治病筹钱的教练加兰任,到刚刚收货爱情却被查出心脏病只能活一年的新星萨沙。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的运动员,有天赋异禀依然加练的王牌,也有苏联背景下的政治叛徒,来自格鲁吉亚的兄弟,近视眼看不清传球却不肯说的傻大个……他们赢过冠军,在巴西的海边忘情庆祝;他们也输过街球手,在布鲁克林的酒吧醉生梦死。然后,决赛前他们在奥运村遇到了恐怖袭击,不想在决赛遇到美国的领导决意借此退赛。之后谢尔盖告知了他的队友教练的故事,于是,队员们集体向领队要求比赛,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站在了决赛的场上。

决赛。从领先到美国队开始身体对抗,萨沙的心脏、谢尔盖的膝盖、扎尔的隐形眼镜……苏联完美的展现了身为战斗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力。比赛焦灼到最后一刻,接下来便是那个着名的“三秒”事件。计时器的故障和篮联主席的建议给了苏联最后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又怎会有最后的绝杀。

电影开始了一段只有音乐和慢镜的画面,像极了井上雄彦那几乎一本的无字漫画。时间,比分,萨沙和谢尔盖给伊万坚毅的眼神……逐渐将影片推向最高潮。除了《灌篮高手》,我想不到任何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谢尔盖和赤木,有着冠军梦的王牌;保利和三井,迷途知返的得分手;萨沙和流川、樱木,年轻的新星、在伤病中王者归来的绝杀者……哦,当然,还有他们最伟大的教练,加兰任和安西。

赛后,谢尔盖和队员们用眼神交流,将奖金交给教练的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控制泪水,因为这就是篮球带给我们的感动。

“我们要打败美国队,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这是加兰任和队员们一年前说的话,一年后,他们做到了——从不相信到成为可能。16年后的1988,苏联再次战胜美国,将美国挡在了决赛之外。于是4年后的巴塞罗那,我们见到了梦之队。那支由魔术师、伯德、乔丹领衔的美国队,开启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二

与孩子一起观看了这部非常燃的体育电影,一波三折的比赛,冷战背景,竞技体育的激烈,都足以让观众目不转睛,激动不已,仿佛亲临那最后三秒钟。

孩子突然问起一个问题:“苏联队的队医为什么要监视别人?”

“他应该是克格勃。”我回答,又简单解释了一下,克格勃是干什么的。

“每个运动队都有克格勃吗?”

我不知道,我无言以对!

最日,正巧看了两部有关前苏联故事的电影。《绝杀慕尼黑》是一部,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其中并没有许多正面反应克格勃工作的段落,但是从队员,到教练,从领队到官员,都有一种在监视和高压下的不安和躁动。苏联运动队非常渴望这次胜利,这不仅是个人体育精神的追求,或政治的需要,也是一种生命安全的需要。他们用生命打球,用赢球来保卫生命的安全和换取一些作为人的基本尊严,既可敬又可悲。七二年奥运会篮球决赛的最后三秒,一而再再而三的技术故障,给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比赛带上了许多滑稽色彩,但也许上天也感受到了苏联运动员为生存而战的悲壮,说实话,他们真的比美国佬更需要这场胜利。

文化体育不分家,而另一部电影《白乌鸦》,恰恰说的是一个伟大的前苏联芭蕾舞演员雷利耶夫的故事。与出国比赛的运动队一样,出国访问的芭蕾舞团也配有专职的克格勃,对每一个团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视,不仅如此,他们显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一个小报告,就会断送一个运动员或者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甚至生命。《白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一年前后。可见,克格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苏联的体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际远非如此,克格勃可能在每一个人的身边,隐藏在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历史现实,这种现实也许仍在进行。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三

《绝杀慕尼黑》,创俄罗斯历史最高票房记录,战斗民族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运动题材影片,高燃程度虽不及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但在综合运动镜头语言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方面也堪称上乘之作。对历史史实的还原虽不及拉米马雷克《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比一还原,但在最大程度上也还原和尊重了历史。

影片没有在篮球的训练和技巧上着太多笔墨,而是更真实的再现了人的情感,教练的父子情,球员的友情,莎沙的爱情,等等,细腻的情感刻画,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当他们打赢了在奥运会赛场上36年不败神话的美国队后分奖金时,所有球员一致选择把奖金留给教练去治儿子的病,全剧高潮,热泪盈眶。就像当初教练狠心选择把治疗儿子病情的手术费给了患有心脏病的球员一样,人类伟大而平凡的细腻情感是多么珍贵。

跟《波西米亚狂想曲》,《绿皮书》,《迦百农》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一样,该片不再拘于再现已成故事的场景,而是再现人的情感,更关注于影片对当今社会,不同国别的价值,无论是关于社会的还是人性的,无论是关于妥协的还是坚守的。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开。”冷战开始了。70时代,苏美持续对峙。这其中当然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但这一切在人的细腻的情感面前,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四

《绝杀慕尼黑》,创俄罗斯历史最高票房记录,战斗民族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运动题材影片,高燃程度虽不及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但在综合运动镜头语言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方面也堪称上乘之作。对历史史实的还原虽不及拉米马雷克《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比一还原,但在最大程度上也还原和尊重了历史。

影片没有在篮球的训练和技巧上着太多笔墨,而是更真实的再现了人的情感,教练的父子情,球员的友情,莎沙的爱情,等等,细腻的情感刻画,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当他们打赢了在奥运会赛场上36年不败神话的美国队后分奖金时,所有球员一致选择把奖金留给教练去治儿子的病,全剧高潮,热泪盈眶。就像当初教练狠心选择把治疗儿子病情的手术费给了患有心脏病的球员一样,人类伟大而平凡的细腻情感是多么珍贵。

跟《波西米亚狂想曲》,《绿皮书》,《迦百农》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一样,该片不再拘于再现已成故事的场景,而是再现人的情感,更关注于影片对当今社会,不同国别的价值,无论是关于社会的还是人性的,无论是关于妥协的还是坚守的。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开。”冷战开始了。70时代,苏美持续对峙。这其中当然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但这一切在人的细腻的情感面前,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五

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虽然好像每次奥运会都举世瞩目),这是第二十届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届奥运会可能是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一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奥运会进行了不到20天的时候,巴勒斯坦的极端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并劫持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然而没有过多的谈判以及协商,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的直接冲进了恐怖分子巢穴意图武装解救人质从而导致了这11名运动员无一幸免的全部遇难。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指导了一部有关影片《慕尼黑》,讲述的正是这件事情,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政治复仇摩萨德的复仇行动。 在戒备森严的奥运村居然发生了如此事情,没办法奥组委也只能接受并宣布剩余参赛队伍均有资格退赛,但是比赛不会结束。 今天看了《绝杀慕尼黑》,故事的大的主线就是发生在1971-1972年。主要讲述了一个穷逼屌丝外加自己的儿子身患残疾的篮球教练,带领了一帮中低配置的篮球运动员们,在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赛场上击败了不可一世连续36年没有在奥运会上输球的强大美国队的故事。 影片是俄罗斯的,我本来并没有过多的期待这部电影,况且在中国的票房以及宣传力度上都不占据优势。我和朋友在黑衣人、千与千寻还有这个中作出了取舍,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 影片刚开始,紧凑的音乐,饱满的画面,真实的上世纪70年代的境况,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胆小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体育局高管;还有热爱篮球,并且想方设法给腿部残疾儿子治病的苏联队新任教练;还有人高马大的苏联队篮球运动员们,他们是以谢尔盖为首的一群性格刚烈,打球分毫不让的全俄罗斯球技最高的一帮人。“我打球的时候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他打球的时候整个白俄罗斯都休假了”,话语中也能体现他们虽然各自是队友,但也在暗暗较劲。 随后在一次比赛结束后,新闻发布会上,新任教练A(以下简称他为A),对着媒体们的目光,毫无犹豫的说出了∶“我们要击败美国队”。这也是整个电影的导火索以及线索,后片的所有情节都由这一点展开。 在加兰任教练接任的最开始,表现出来了很多球队存在的问题,在最开始体育馆里面,保拉斯卡斯对别洛夫的羞辱也能体现出球队缺乏凝聚力,队员之间关系很不好;在比赛中,队员们一个个一打五,打球不看人,只一心向往篮筐,能体现出队员们此时比较浮躁,只一心想着为球队作出贡献但实际上靠单打独斗很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谢尔盖功高盖主,甚至对教练的意见充耳不闻,更体现出球队缺乏整体感和凝聚力。 在加兰任自己的儿子需要钱治疗的前提下,他毅然决然自掏腰包,让萨沙在美国治疗。在与美国大学的比赛中,他们与美国的大学生们建立起来了良好的友谊,并且获得了很多苏联没有的能帮助他们更好适应赛场的东西就比如隐形眼镜,止痛针等等,也能体现出当时苏联固步自封,不愿接受外来事物,也加剧了苏联的解体,整个体育局的人心都不齐,处处都互相怪罪,出事了第一时间转移祸患,也能看出当时苏联政治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此时大的社会背景是在1964年,赫鲁晓夫的政权被推翻,勃列日涅夫继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的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霸权地位,勃列日涅夫通过改革将全国发展方向定位军事,此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10个科学家当时能有4个在研究导弹。在执政期中期,使得苏联的核弹头数量超过了美国历史性的成为了世界军事超级大国。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趋于单一化导致苏联在生活用品上发展平平甚至往回走,致使很多东西美国有而苏联没有。 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成功的完美的融合了三条线,讲了很多段的故事。 三条线,第一条则是以加兰任自己的生活(关于儿子的腿的治疗)为背景的故事,第二条则是萨沙和亚历山德拉艰难曲折又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第三条则是以慕尼黑奥运会为主线的发展情节。 在出现了慕尼黑惨案之后,大多数国家接连退赛,苏联也在退赛不退赛的边缘疯狂挣扎,整个国家队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一起相聚慕尼黑,球员们对加兰任则报以的是感恩和信任,加兰任则对自己的球员们施与了关爱和关心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去对待他们。使得球队上下一心共克难关,最后体育局长站出来确定了比赛的继续,这样看来奥运会篮球的决赛得以上演。 这一过程令人血脉喷张,情节发展至此也使得故事紧扣人心,故事中的小人物∶美国街头曾经血虐苏联国家队球员的街球手,在苏联本土上的领导班子,格鲁吉亚的婚礼团们,别洛夫的女朋友,还有整个体育馆里无数的观众,这些小人物的出现都为这部电影添砖加瓦,使得电影锦上添花。 在最后时刻,比赛被第二次重新开始的时候,加兰任今最后的努力布置最后的战术。这时萨沙看到了亚历山德拉,她坐在观众席上,从心里向他抛出了一个球。不知战术完毕后,萨沙仿佛终于放下了压抑了许久的自己,他对队友说到∶“现在我懂了,人活着一切皆有可能。”那段bgm优雅低柔,就宛如涓涓细流,静静的流进了所有观众的心中,感动自是不言而喻。伊万底线发球,萨沙直奔篮下,这三秒,仿佛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被无限的放慢,一个长镜头给到了这个美丽故事中的所有人,发球方苏联队替补席上和教练团队中的所有人,死盯皮球,目送皮球划过万人体育场的空中,所有的希望都被强加在了这决定比赛胜负的一球上面;美国街头的街头篮球小子们惊异的眼神和手势;在苏联本土的领导班子们期待的扔掉了手中所有纸张,每个人都高举双手面带复杂的情绪激动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格鲁吉亚的婚礼团们眼睛直愣愣的紧盯着电视机,期待着苏联队胜利的降临;萨沙的女朋友双手微举眼神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自己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加油;还有整个体育馆里无数的观众门期待的眼神和紧张的表情。这三秒的时间电影用了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一个长镜头下去,使得整个电影瞬间提高了一个档次,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以及那一个飞在空中的皮球和承载着一个球队甚至一个国家的期待!最终萨沙抢到皮球最后一秒投出了绝杀的球! 欢呼吧!大家!欢呼吧!这个世界!看着段看得我泪洒影院,一部真正打动我的电影。 最后球员们把津贴奖励都给了教练,也算是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荧幕最后,播放了真实的绝杀场景,也同样精彩,但是电影本身就是高过现实的一门艺术,不比完全照着真实的来拍,如果那样还不如直接播放当时的比赛得了。比赛中美国队员们惊艳的扣篮,虽然在真实的篮球赛上不容易看见,但这些都是电影语言,为了体现出苏联随后夺冠时的不容易。 2019年最棒的一部电影!

J. 求 绝杀慕尼黑 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绝杀慕尼黑》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smFLaSNgifOH2rthCSNmfg

提取码:wjbd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вверх)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