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俄罗斯美国交火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罗斯美国交火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1-13 07:16:21

㈠ 寻找一部关于美国特种兵得电影

美剧《海豹突击队》里的一集
剧情:一名重要人物从俄国撤离,飞机在中国西部边境坠毁,美军海豹突击队前去救援,与俄国特种部队发生小规模交火

㈡ 紧急44分钟:北好莱坞交火事件的介绍

《紧急44分钟:北好莱坞交火事件》是2003年上映的美国剧情片电影,由Yves Simoneau执导,Dale Dye、Mario Van Peebles及Jullian Dulce Vida等主演。 《紧急44分钟:北好莱坞交火事件》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那是1997年发生在好莱坞北部一起银行抢劫案,两个匪徒拿着AK-47,穿着防弹衣,而和他们对抗的警察只拿着手枪(特种部队还没赶来),于是一场激烈的枪战开始了,很多警察和市民都受了伤,幸运的是,虽然有20人中弹,但是没有一个警察或平民死亡,唯一的两个死亡的就是那两个匪徒。

㈢ 一部美国和俄罗斯特种部队联合作战的电影,

时空奇兵之海豹突击队
Marines
(2003)
导演:
Mark
Roper
主演:
Brant
Cotton
/
Frank
Sallo
类型:
动作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4-06-22
剧情简介
·
·
·
·
·
·
海豹突击队执行军事任务,解救被车臣恐怖分子绑架的政要,受到恐怖分子的
猛烈反击,双方激烈交火,海报突击队死伤惨重,行动失败。美国军方大为震怒,再
次派出海报突击队协同俄罗斯特种兵一起行动,企图在36个小时内消灭车臣恐怖分子
头目,但敌人早有防备,且装备精良,战斗不断升级,场面极尽火暴,惨烈…
-------------------
如有疑问请追问,
如满意记得采纳,
如有其他问题也可点我名字向我求助,
答题不易,
公平起见,
请采纳最快回答的正确答案!!
O(∩_∩)O
谢谢。

㈣ 西方镜头下的俄格战争,俄罗斯屠杀平民,格鲁吉亚八天差点灭国

这个电影牛逼了,用美国记者的视角拍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活活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开头郑重其事引用美国人自己的名言: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是真相。开篇第一句就是该剧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然后开始带节奏说战地记者死了五百人,谨以此片献给他们。要不说美丽国就是牛,颠倒黑白的功力也是炉火纯青,影片中多以美国记者视角罗列各种俄罗斯人入侵格鲁吉亚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包括屠杀平民,无差别轰炸,撕毁停火协议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部美国拍的俄罗斯入侵电影《五日战争》,感兴趣的小伙伴看看我的解说就得了,毕竟原片看了毁三观。

2008 ,正当北京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时,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却爆发了南奥塞梯战争,自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

俄罗斯正式入侵格鲁吉亚,并率先发动进攻,俄罗斯的军队,坦克,武装直升机越过边境。向格鲁基亚发起了全面进攻,四架俄军战斗机掠过村庄上空,目标精准锁定民房,直接轰炸。紧接着,大量的俄罗斯雇佣军闯入村庄,雇佣军将村民集中到一起。揪出村长和警长直接割喉示威,然后浇上汽油,放火焚烧,武装直升机在空中肆意轰炸。惊慌失措的平民四处逃命,女人被抢走,男人被当场枪杀,士兵还站在尸体前拍照炫耀。村庄被洗劫一空,在武装直升机的轰炸下成了一片废墟。

为了美化格鲁吉亚,影片强行加了一段战地记者被格鲁吉亚维和部队营救的蹩脚故事,并以此成为战地记者安德鲁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俄罗斯暴行的原始动力。

此时的安德鲁与同事正在参加当地婚礼,突然四架俄军战机突然飞速袭来。对着民房一顿轰炸,轰炸过后,婚礼现场一片狼藉,许多宾客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新娘抱着被炸死的新郎痛苦哀嚎,这一切都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而这仅仅才刚刚开始,随后安德鲁开车将伤员送往当地的医院。

第二天,安德鲁遇到了寻找失散家人的塔利亚,并在交谈后决定协助塔利亚前往家人所在的北方村落。在路上,军官警告他们,如果看见带着白色臂章和黑色头套的人,千万不能拍摄,一定要逃跑,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这些人都是俄罗斯军方支持的外籍武装,安德鲁和军官告别之后驱车来到了一家旅馆,成功找到了塔利亚的妹妹和父亲。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几架俄罗斯战机就呼啸地划过天空目标,精准锁定民房,直接轰炸。

第二天一切恢复平静,安德鲁从睡梦中醒来,他独自走了出来,在一处果园里,享受着周围难得的宁静。就在这时,地面上突然发生轻微的颤抖,紧接着远处的山坡上,一大批的军队正越过边境线,正是带着白色臂章和黑色头套的士兵。身后是数量坦克以及武装直升机,气势汹汹地朝着村庄的方向一步步逼近,安德鲁顿时意识大事不妙,连忙赶回去,叫醒众人躲藏起来。很快俄军闯入村庄,士兵用机枪扫射,将附近的村民都驱赶了出来,所有人被聚集在一条河边,长官要见他们的村长和治安官,但没人敢承认。

随后长官将一位老妇拖了出来,并朝她的腿上连开三枪,老妇倒在小溪中痛苦地哀嚎着。这时村长和治安官主动走了出来,士兵上前将两人直接割喉,然后浇上汽油,放火焚烧,熊熊燃烧的大火将尸体化为灰烬。而这一切都被躲在远处的安德鲁几人拍了下来,随后长官下令杀光所有村民,村民们四处逃窜。空中的直升机将目标对准平民疯狂扫射,并发射导弹进行轰炸。接着士兵们开始扫荡村庄,只要有用的或者能换钱的都通通带走。女人被抢走,男人被当场枪杀,村里的牲畜也是他们抢夺的目标。一个女孩被迫骑上自行车供他们娱乐消遣,所有的民房也被直升机大肆轰炸破坏,街道上逃跑的村民毫无藏身之处。手无寸铁的村民命如蝼蚁,无处不在的坦克和士兵随时都有可能要了他们的命。安德鲁慌乱中躲进了一处房子,士兵在周围四处搜查,这时一名年轻的士兵进来搜查。他突然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掀开衣服一看,发现了藏在里面的一对夫妇,看着惊慌失措的眼神,年轻的士兵心软放过了他们。可当他刚走出去报告没人时,孩子的哭声却惊动了其他雇佣军,他们立即开枪威胁里面的人。安德鲁几人只好走了出来,表明自己是记者的身份,结果却被对方一枪砸倒在地,军官走过来也发现了他们拍摄用的摄像机。随后他们被带到俄军指挥官面前,指挥官在网上查到了安德鲁之前报道过伊拉克战争。

他要求摄影师说出储存卡的密码,摄影师如是告诉了对方指挥官打开摄像机却只是之前拍摄的婚礼片段。牢房里的摄影师悄悄告诉安德鲁,俄军之所以没发现自己屠杀平民的证据,是因为他提前换掉了摄像机上面的储存卡,而那张储存卡现在就藏在之前藏身那间房子。指挥官将安德鲁和摄影师两人分开审讯,就在他准备言行逼问摄影师时,格鲁吉亚的一支突击小队突然破窗而入。现场武装人员全部被打死,他们正是之前护送安德鲁几人来这里的小队。接着小队迅速冲进了地下室解救塔利亚等人,全副武装的俄军精锐竟然被直接秒杀,果然爽的就是好啊。

随后小队连忙逃出去准备撤离,外面的雇佣军拼命拦截,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眼看敌人越来越多,雇佣军的坦克也在飞速前进。紧急之下,他们发动汽车逃了出去,这时坦克一发炮弹袭来,所幸汽车拐弯顺利躲了过去。但雇佣军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在后面穷追不舍,小队只能一边撤退一边还击。这时安德鲁才突然想起来,储存卡还没拿回来,这是将俄军的罪行公之于众的有力证据。安德鲁不得不返回原来藏身的房子拿回储存卡,雇佣军就像疯子一样咬住小队不松口,小队与雇佣军展开周旋,一辆坦克再次发射炮弹,队长架起肩扛式火箭筒,一发火箭弹下去,后方车辆直接被炸翻。

与此同时,安德鲁顺利拿回了那张储存卡。然后迅速与小队汇合,这时两名武装人员将塔利亚的父亲带了出来,就在他的小女儿起身呼喊时,一发子弹正中腹部,接着又是一发,直接将她打下车,然而汽车并没有停下,看着妹妹的尸体渐渐离自己远去,塔利亚此刻悲痛万分却又无能为力。

战火过后,雇佣军将汽车点燃庆祝胜利,士兵举枪射击,高喊口号,而无辜的村民则拖家带口离开了村子。从此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在格里士,八架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安德鲁几人跟随小队来到了这里,他们看见格鲁吉亚的军队以及平民纷纷都撤出了格里士。队长询问士兵什么情况,士兵告诉他们总统已经下令单方面停火,所有军队将会退回到蒂比利斯保卫首都。队长十分愤怒,他表示不会轻易撤离,抛弃自己的国家,他要继续战斗下去,现在他们必须要找到有媒体中心的地方,将拍到的所有罪证公布在世界人民面前。随后小队逆行进到城里,现在这里所有移动的车辆都成了俄军打击的目标,俄军的直升机正在扫荡城市。地面部队很快就要赶到这里,他们要赶紧找地方避难,然而就在逃亡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另外一伙战地记者,正好他有一辆卫星通讯车让他们使用。这时雇佣军的地面部队开进了城市,利用坦克进行轰炸,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安德鲁几人迅速将录下上传出去,但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在这时,俄军的武装直升机发现了他们,眼看录像快要上传完毕,但武装直升机已经将他们锁定,摄影师不得不拔下储存卡躲避危险。直升机立即发射火箭弹,通讯车瞬间被炸毁,武装直升机也发现了其他几名同事,马上朝他们又发射一枚。火箭弹直接击中身旁的车辆,两名同事瞬间被大火吞噬,看着俄军的直升机如此嚣张,小队队长立即架起火箭筒瞄准对方,火箭弹准确发射,直升机当场坠毁。围观的士兵们无故欣喜若狂,庆祝着阶段性的胜利。就在安德鲁离开时,他身后的建筑物遭到了大量火箭弹的袭击,整栋大楼被全部摧毁,雇佣军的大部队装甲坦克也赶到了这里,城市广场已经被他们包围,仅存的政府军和平民相互搀扶在一起,坦克缓缓逼近,最终在他们面前停了下来,雇佣军指挥官说道,快离开这里,这里的杀戮已经够多了。安德斯等人拍的视频曝光后,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最终,在国际各方的协调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停止了战争,持续了五天的战斗终于结束。安德鲁的同事也被安排到医院进行救治,影片到此结束。

电影五日战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美国记者的视角,讲述了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双方为了争夺南奥赛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这是一部美国拍的战争片,其目的就是为了抹黑俄罗斯。

战争持续了5天,参与军事行动的有俄罗斯军队,但是南奥塞梯志愿军是烧杀劫掠的主体。因为在外界看来俄罗斯军队没有做这种事的意愿。可是面对比自己弱小很多的格鲁吉亚军队,俄罗斯军队的本次军事行动并不是非常成功。经常因为各兵种的配合问题导致行动失败。这是俄罗斯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

而在战争中,格鲁吉亚各方盟友都没有参与援助,谴责在实际的军事行动面前是无比的苍白无力,弱国无外交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本片以纪实的摄影方法把观众们带回到2008年夏天那个不受世界关注的角落。作为电影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多,可是其揭示的真相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却是平民百姓的人道灾难。

㈤ 《穿越火线》让俄罗斯电影开始走上前端了吗

个人比较佩服俄罗斯人,他们能把任何类型的影片都扯到战争中去,对战争题材的热衷也使得拍摄起来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此次又把母亲和孩子安插到战场中央,让亲情穿越战争的火线,用普通人的视角,从侧面来描摹战争的残酷。2008年8月8日,在格鲁吉亚爆发了一场政治战争,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和俄罗斯联手对抗格鲁吉亚政府军,正面的交火冲突持续了5天。与《穿越火线》角度完全相反的《五日战争》,美国人就根本没拍出任何电影的味道,完完全全刻意丑化了俄罗斯军队,反倒让一个美国记者上演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凌然大义,让人大跌眼镜。

反观《穿越火线》,并没有去宣扬正面的积极意义,突出自己国家军队的正义感,而是剥离了这场战争的时代政治背景,超脱了现实的存在感,让其变成了一桩普通人眼里的突发性事件,毫无预兆地将无助的人们拽进枪林弹雨中。战争的双方,也没有明显的正义与邪恶,好似提线木偶,在一片漆黑中用进攻来代替防守。仅仅是在结尾,定格出了一个坦克炮筒正对着母子俩人的画面,从而引出的对白来点明了已经发生了的特定战争。如此处理的好处显而易见,同一般的好莱坞战争大片相比,无疑突显了战争给人们身心带来的荼毒,稀释了一切用坚船利炮来获取利益的残酷现实元素,还原了战争对于平民百姓的纯粹性。

㈥ 《狂怒》让军迷狂怒从真实战史考据影片情节

首先《狂怒》不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虽然笔者没有找到原着剧本。但综合影片的背景介绍、人物对话来判断。“狂怒”号坦克车组隶属于美陆军第9集团军第2装甲师。相对于巴顿麾下威名赫赫的第3集团军以及因为朝鲜战争而广为国人所熟知的第8集团军,第9集团军在美国陆军序列中堪称“短命鬼”。它成立于1944年9月5日,随着二战终结而解算,可谓不足周岁。而其在战场上所肩负的使命,长期以来也不过是担任美军进攻轴线上第1、第3集团军的后备,以及掩护美、英两军的结合部而已。连集团军司令威廉.辛普森也是一副“美国马三立”的长相。

在兵力编成方面,第9集团军虽然下辖3个军。但可怜的第16军仅编组一个步兵师(第75师),是空壳到不能再空壳的架子部队。更可怜的是在讲求个性的美国军队之中,第75步兵师竟然连个叫得响的诨号都没有,只有一句干巴巴的战斗格言:时刻准备着(Make Ready)好吧!以后就叫你“少先队员”吧!

相对齐装满员的第13军和第16军麾下的步兵力量也颇为孱弱。第16军所属的第29、第30两个步兵师均是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一线部队,此时已是师老兵疲。而第13军所属的第84师直到1944年10月1日才从美国本土海运英伦,第102师9月23日才在法国的瑟堡登陆。如果仅从步兵师的情况来看,第9集团军颇有几分“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的架势。或许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编组这支部队之时。艾森豪威尔有意加强了其装甲力量,长期担任进攻尖刀的美军第2、第7两个皇牌装甲师于1944年9月18日和25日分别从前线撤回,转入第9集团军的序列。不得不说此举可谓神来之笔。因为正是在第9集团军的序列之中,第2、第7装甲师得以休养生息、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这两个师开始补充和列装“谢尔曼”主战坦克及其改进型。毕竟3个多月的鏖战已经令美军各装甲师普遍失血严重。诺曼底战役中,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许多仓促上阵的坦克只有3个乘员,而不是规定的5人。

不可否认作为美国成熟汽车工业的产物,M4系列坦克有着良好的操控性和可靠的耐久性,火力和防护也并不弱于德国陆军“四号”中型坦克。但其高大的车身及不佳的油料、弹药配置,使得其在北非和欧陆的坦克战中表现欠佳,一度被揶揄为广告语为“一打就着,每打必着”的“朗森打火机”。当然“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连遭重创,还有美国陆军在坦克运用上的战术问题。在投身二战之前,美国陆军一度认为坦克的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而敌方坦克则应交给装备大口径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去对付。

坦克歼击车属于自行火炮的范畴,在美军指挥序列之中属于炮兵的范畴。在实战的指挥调度方面往往无法赶上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即便在北非战役之后,美国陆军采取1辆坦克歼击车排配合1个坦克连作战的混编模式,但由于坦克歼击车自身防护能力弱于坦克,其在行进序列中也往往处于押后的位置。因此在欧洲大陆的战场上最常见的情景是美国陆军前出的坦克和步兵分队被德军坦克打的尸横遍野,坦克歼击车才姗姗来迟。而即便是美军在诺曼底最为倚重M10型坦克歼击车,在面对德军“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时也往往是有心无力。最终形成的尴尬局面就是“谢尔曼”坦克不得不直接对抗德军装甲部队,而坦克歼击车则用于支援步兵战斗。战后统计美军坦克歼击车所发射的炮弹有多达87%是用于非直瞄射击,每发射1发穿甲弹的同时就要发射11发高爆弹。

宛如原始丛林般残酷的战场环境,督促着各类主战兵器的自我进化。不过最早在“谢尔曼”身上动的脑筋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大量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英国人。而这一改装多少也有些因陋就简,早在1942年初英国陆军就已认识到,有必要生产安装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以对抗日新月异的德国装甲猛兽。但是英国当时现役的国产坦克没有容纳新型火炮的大炮塔。应急生产的A30型“挑战者”又迟迟无法投入大规模量产。一番折腾之后,英国人发现将17磅火炮塞进美制“谢尔曼”的做法最为经济实惠。于是乎,一款名为“萤火虫”的新型坦克就此横空出世了。

美国人对“谢尔曼”改进的热情虽然晚于其英国同行,但凭借着强大的工业能力为后盾,第一款“谢尔曼”坦克的改进型M4A3E2从设计到开赴战场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由于极大限度的提升防御性能,因此M4A3E2的体型看起来格外肥硕,江湖人称“小飞象”(Jumbo)。不过“小飞象”虽然皮糙肉厚,但其卓越的战场生存能力却以牺牲其机动性和悬挂系统稳定性来实现的。在生产了254辆之后,便由于其所承担的战场使命转由M26“潘兴”重型坦克承担而停产。而根据美国军方的调拨记录,运抵战场的M4A3E2主要分配给了美第1、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只分到了可怜的20辆,且主要装备几个独立坦克营。第2、第7装甲师巨大的装备缺口,除了美国本土库存的“谢尔曼”坦克早期生产型号外,便只能依靠该系列最新的改进型M4A3E8来填补。

作为“谢尔曼”系列二战中的最后一款改进型,M4A3E8不仅在火力、装甲、机动性均有了极大的提升。更难得的是其实现了各项能力之间的均衡。长身管的76.2毫米主炮配合新型的制退器,使其能在500米内击穿139毫米的钢板,理论上可以摧毁“虎”式坦克的前装甲。其64毫米而且折算47°倾角后为90毫米等深的前装甲,防护能力与苏联的T-34/85相当。改变弹药布置和加装弹药水套的措施使得击穿后起火率降到15%。HVSS水平悬挂系统的应用和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使得这款30多吨的坦克,不仅时速仍然达到45公里,而且开的很稳。种种优点很快便令M4A3E8在美军坦克兵中赢得了“简单八”的口碑,俨然一副“有了它,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战绩”的样子。

驰援阿登

随着战争踏着阿尔卑斯山脉的雪,脚步蹒跚的逼近1945年,第9集团军开始逐渐时来运转起来。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交界的森林地带发动了着名的“阿登反击战”。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德军在撕裂的美第1、第3集团军战线上形成了一个宽约100公里、纵深30公里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为了便于指挥,身为欧洲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决定将阿登森林以北的美第1集团军及其侧后茫然无措的第9集团军归入英国人蒙哥马利的指挥序列之下。

不得不说自从老对手隆美尔死了之后,登陆欧洲大陆的蒙哥马利一度性情大变,完全找不到昔日在北非战场畏首畏尾的模样。1944年秋,他一手导演了以三个空降师夺取桥梁,保障机械化部队快速挺进,鲸吞整个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蒙哥马利指望可以借此一举杀入德国本土,提前结束战争。但这一过于冒险的行动,最终换来的是英国第1空降师和波兰伞兵旅在“遥远的桥”畔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一盘冷水的当头痛浇之下,蒙哥马利再度谨小慎微起来。因此当德军精锐装甲部队在阿登森林狼奔豕突之际,蒙哥马利虽然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遭遇重创美第1集团军司令部,但除了摆出一副救世主姿态(美国人称当时的蒙哥马利就像是“来打扫神殿的耶稣”)之外,这个英国人并没有动用位于战线以北的英军和加拿大部队投入战斗,支援前线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第9集团军的身上。

当时的第9集团军方面,第75步兵师还未抵达战区。第29和第102两个步兵师在亚琛前线与德军对峙。可以用于阿登突出部的仅有第2、第7两个装甲师和第30、第84两个步兵师。而他们首先要做是阻止德军进一步扩大战果。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第30步兵师,在第1集团军第3装甲师的协同之下,这支第9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成功堵住了德国威名赫赫的“派普战斗群”,当然这是在对手油料耗尽,且第30步兵师意外“捡到”了第1集团军后方军械库里14辆“谢尔曼”式坦克的基础之上。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之中,凭借着空中和炮火的优势,第30步兵师最终配合兄弟部队,最终逼迫曾经担任过希姆莱副官的约亨.派普丢弃所有机械化装备带领数百残兵徒步突围。

与第30步兵师的好运气相比,奔赴战略要冲圣维特的第7装甲师可谓流年不利。作为连接美第18空降军与后方的交通枢纽,德军对圣维特可谓志在必得。面对以元首卫队旅为前锋的德国第6集团军群的猛攻,第7装甲师在苦熬了7天之后最终败下阵来,根据战后的统计数据,该师共计损失59辆“谢尔曼”型坦克,29辆轻型坦克和25辆其他车辆。以美军装甲师平均装备168辆中型坦克计算,该师的战斗力折损超三分之一,的确无力再战了。而如果不是风雪、泥泞和德军方面道路的拥堵,第7装甲师本无可能逃出圣维特方向德军的围攻。

有趣的是,得知自己即将陷入重围的美第18空降军军长李奇威,一度气呼呼的跑到圣维特找第7装甲师师长哈斯布鲁克理论。而就在双方闹得不可交之时,蒙哥马利亲自跑到一线。李奇威和蒙哥马利是老冤家。两人在北非共事期间就龃龉不断。为此艾森豪威尔曾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不点名的告诫李奇威说:“你可以骂他是 *** 。不过你如果骂他是一个‘英国 *** ’,那你就卷铺盖给我滚回美国去!”不知道是艾森豪威尔的话起了作用,还是经过李奇威的现场勘查,的确也认为圣维特守不住。总之李奇威最终认可蒙哥马利的决定,只能要求自己麾下的第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尼固守待援。

长期以来圣维特之战对整个阿登战役的贡献,都被掩盖在第101空降师坚守巴斯托尼的光辉之下。但平心而论,第7装甲师及其指挥下的其他部队在圣维特的坚守不仅极大了延缓了德军的推进速度,更为第18空降军建立有效的纵深防御赢得了最为宝贵的时间。而同样保护着第18空降军侧翼的还有第9集团军的第84步兵师,他们在马尔什通往巴斯托尼的公路上顶住了德军第2装甲师的试探性进攻,并坚持到后方美第2装甲师赶到战场。

1944年12月23日,美第2装甲师克服了冬季泥泞不堪的道路艰险,在22个小时内完成了长达112公里的长途奔袭抵达战场。而代价是在交通事故中损失了包括8辆坦克在内的30台各型车辆。而在描写接下来的几天里战史中,几乎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巴斯托尼方向,因为在圣诞节当天德军对这座小镇发动了最为凶猛的进攻,而几乎与此同时,隶属于美第3集团军的第4装甲师伙同第26、第80步兵师也在进行解围的努力。双方犬牙交错的鏖兵一直持续到12月27日凌晨1点,随着第4装甲师基本肃清了巴斯托尼南方的公路,第4装甲师以损失100辆坦克的代价,打通第18空降军的生命通道。讽刺的是当第4装甲师的坦克开进巴斯托尼时,该师的一位上尉惊奇的发现:“这些伞兵服装整齐,连胡子都刮得干干净净,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坦克兵倒是邋遢的很,在我看来,巴斯托尼的情况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糟糕!”

从整个战区的形式来看,这位名叫德威特上尉的话不无道理。毕竟德军围攻巴斯托尼的兵力不过1个加强师,炮兵火力甚至还不如包围圈内的美军。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在这几天里其实正在圣维特西北的曼海以及巴斯托尼以北的马尔什方向与美第7、第2装甲师激战。冲向曼海方向的是德国党卫队第2装甲师。事实证明虽然这支昔日威名赫赫的“帝国”师已经在东线被打成了残废,但其战斗力仍不容小觑。12月24日,该师以一辆缴获的“谢尔曼”为前导,轻松消灭了曼海镇外美第7装甲师3个坦克排,惊慌失措的美军被党卫军的突击彻底打蒙,在撤出曼海的过程中至少又损失了20辆坦克。

此前刚刚在圣维特被美第7装甲师师长哈斯布鲁克摆了一道的李奇威,岂能放过这个报一箭仇的机会。他随即严令第7装甲师收复曼海镇。在接下来的2天里哈斯布鲁克组织了3次徒劳无功的进攻。直到第7装甲师筋疲力尽,李奇威才召唤出大量的轰炸机配合8个炮兵营将曼海方向炸了底朝天,最后让第82空降师出动一个营攻入曼海镇内。此时美国人才发现党卫军第2装甲师早已撤出了战斗。

就在第7装甲师在曼海方向损兵折将的同时,美第2装甲师却在马尔什以西的战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12月24日中午,美第2装甲师师长哈蒙发现自己当面的德国第2装甲师停止了进攻,综合战场情报分析。他认为这个方向的德国装甲部队已经耗尽了汽油,于是力主发动一场战术反攻。经过英美两国高层的一番扯皮,反攻最终于12月25日正式打响。而事实证明哈蒙猜中了结果却完全误解了原因。德第2装甲师之所以停止正面进攻完全是为了继续向西挺进。而这么一来其美第2装甲师的进攻恰好切断了其先头部队与后方的联系。德军方面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并随即投入精锐的装甲教导师和第9装甲师试图挽回局面,但最终均在美第2装甲师的阻击下无功而返。

1944年12月27日,被美军装入所谓的“策勒斯口袋”中的德第2装甲师一部被系数歼灭。根据战后美第2装甲师的战报,其在这个方向的战斗中,共歼灭德军2500人,俘虏1213人。摧毁和缴获德军坦克82辆,火炮83门,441辆各型车辆。与之相比己方仅损失5辆轻型坦克和22辆“谢尔曼”,17人阵亡、26人失踪,201人受伤。虽然这个数字未必可信,但美第2装甲师经过此战彻底斩断了德军进攻的装甲矛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取得这一辉煌战果的背后更与美第2装甲师雄厚的兵力不无关系。美第2装甲师编制有2个六个营编制(2个轻型坦克营,4个中型坦克营)的坦克团和1个三营制的装甲步兵团。总计拥有232辆中型坦克和158辆轻型坦克。而与之相比,德军装甲教导师齐装满员的状态也不过装备有183辆坦克。而从一些战场的细节更说明,在新型M4A3E8型“谢尔曼”的面前德军“豹”式坦克再也无法横行无忌了——12月26日,德军第9装甲师曾组织了15辆“豹”式坦克掩护一个装甲掷弹兵发动进攻,但连续三轮进攻均被美军第66装甲团I连击退。而按照电影的设计,“狂怒”号坦克正来自于这个美军最为古老的坦克团。同时第2装甲师的主力兵员是许多在大萧条时期参军的南方人。因此我们在“狂怒”号的车组里见到了两个操着墨西哥口音的拉丁裔。

从莱茵兰到鲁尔

12月26日夜,当美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拉德利获悉美第2装甲师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之后,随即拨通了艾森豪威的电话。果断的预言说:“他们就要后撤了——若不是在今晚,那肯定是在明天”。艾森豪威尔随即要求蒙哥马利与布莱德利南北对进,一举全歼阿登突出部德军。但“老成持重”的蒙哥马利不但自说自话的将总攻时间由1945年1月1日推迟了两天。更在推进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一天一公里的进度限制。如果这些还不够令美国人恼火的话,蒙哥马利在1月7日召开的战地记者会上的表现可谓是火上浇油的最好诠释。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蒙哥马利将成功击退德军反击的功劳完全揽了自己的身上。对于美军的贡献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团结赢得战斗,战斗胜利赢得战争,在我们的团队,队长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身为“美国队长”的艾森豪威尔或许还能容忍蒙哥马利的狂傲,但身为美军一线指挥官的布拉德利和巴顿却早已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以辞职相要挟,要求撤换蒙哥马利。虽然这次风波最终以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出面调停而归于平静。但是北部战线蒙哥马利和南部战线的布拉德利、巴顿的关系算是彻底闹僵了。无奈之下,艾森豪威尔只能将原先归入英军指挥序列的第1集团军独立出来,由其在战场中部独立行动。而第9集团军虽然继续留在蒙哥马利的麾下,但其地位却由通房丫头升级为了当家姨太。毕竟用俾斯麦的话说:“英国在欧洲的政策就是找一个用身体替他挡子弹的傻瓜”。

1945年2月,美第9集团军首次作为一线部队参与了旨在突破德军河网防线的“莱茵战役”。不过由于首先发起进攻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但未能按照计划夺取鲁尔水坝。直接导致德军开闸放水后将第9集团军的进攻道路淹成了一片泽国。不知道是出于门户之见还是眼前的道路情况的确不适合进攻,总之美第9集团军一直盘桓到了2月23日才正式发动进攻,而此时加拿大第1集团军已经和正面的德军激战了了大半个月,付出了1.5万人的伤亡。面对南北两线的夹击,负责守备荷兰和莱茵河北段的德国“H”集团军群被迫不得不放弃莱茵河以西地区。

在蒙哥马利的进攻告一段落之后,布拉德利也指挥第12集团军群发起了全线猛攻。以防御战见长的德“B”集团军群指挥官莫德尔此时锐气全无,只能要求全军退守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3月7日,美第1集团军夺占横跨莱茵河的雷马根镇附近的鲁登道夫铁路桥,,并迅速巩固右岸桥头堡,至16日所属3个军均进抵莱茵右岸。至此德国在西线的两大壁垒——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均宣告被突破。3月23日,英美盟军启动了夺取鲁尔的全线攻势。

蒙哥马利对夺取鲁尔兴趣不大,从英国的传统战略角度出发,控制荷兰、德意志西北部地区、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在俄国人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港口更为关键。因此在具体的布署上,英国第2集团军直指汉堡,加拿大第1集团军则扫荡荷兰的残存被占领区,并沿海岸线向易北河冲击。无论是强渡莱茵河、包抄鲁尔工业区的侧背,还是最终歼灭德“B”集团军群,都将交由美第9集团军去完成。随着4月1日,于莱茵河北段渡河的美第9集团军最终与从美第1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会师,鲁尔工业区内的德军21个师、32.5万作战部队彻底陷入了合围,而影片《狂怒》的故事大体便从这里开始。

客观的说,无论是鲁尔包围圈内的莫德尔,还是远在柏林的希特勒都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在多次组织部队反击无果的情况下, 3月29日,莫德尔与第53军军长拜尔莱因上将商议后决定,集中德军残存的机动力量装甲教导师、第3装甲掷弹兵师掩护第176步兵师从温特堡向东方的威悉河突围。可悲的是这3个师相加还不过一个满编师的兵力,而这些部队竟然已经是包围圈内德军最后的精锐了。而这次突围的结果自然也并不难猜,美第3装甲师发现了德军的突围企图后,轻松的在空中支援的配合下,将德第53军赶回了包围圈。

莫德尔突围受挫的同时,希特勒也在搜罗德国残存的战力企图扭转西线的战局。1945年4月8日,德国陆军最后一支正规部队——第12集团军于汉堡成立。虽然其兵员几乎全部是由各前线部队被歼的残余力量组成,各步兵单位充斥着空军及海军后方的警备部队、工兵部队、没战车可驾驶的战车兵,地方警察及至消防员等。但元首还是乐观的期望其指挥官温克上将可以先解鲁尔之围,与莫德尔会师后可以驰援柏林。而正是这一宏图伟略支撑的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里还念叨着绝地反击。

就在第12集团军的组建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同时,鲁尔包围圈的解围战却已经悄然展开。1945年4月5日来自德军装甲兵摇篮法灵波斯特军校的“舒尔茨战斗群” ,悄然踏上了自己的末路。这支由保罗·约瑟夫·舒尔茨少校所指挥的装甲部队由两部分组成,5辆装有夜视仪的“黑豹”坦克来自军校教导实验连,6辆安装钢缘负重轮的初期型“虎”式则由鲁道夫·费尔曼中尉指挥,被称为“费尔曼重装甲连”。

仅从坦克性能而言,“舒尔茨战斗群” 堪称逆天。但战场表现却实在差强人意。这支部队先是1辆虎式由于抛锚而掉队,随后在4月9日一场与英军第6伞兵师的交火中损失了4辆“豹”式,1辆“虎”式坦克主炮被毁被迫退出战斗。战斗力减半的“舒尔茨战斗群” 为了避免空袭和不必要的遭遇战,选择在森林和山路上穿行,结果2辆“虎”式陷入泥潭;舒尔茨为了保住这些宝贵的战争武器,违反操作规则命令“黑豹”拖曳“老虎”,结果造成“黑豹”当场抛锚,无奈之下只得将它们全部炸毁。至此整个战斗群只剩下2辆“虎”式。

舒尔茨贼心不死,决定继续西进。在阿福姆附近他们遭遇了美国第5装甲师的主力。德国人德国人本想对公路上源源不断地列队开进的M4“谢尔曼”坦克和M-10坦克歼击车做个统计,但数到120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信心数下去了。此时,风向开始转变,“虎”式坦克的轮廓开始从浓烟中渐渐暴露出来。美军坦克见状大吃一惊,纷纷将炮塔指向“虎”式坦克;由于事先就挂好了倒车档,在匆忙打出几枚炮弹后,舒尔茨便命令撤退。虽然美军由于行军队伍过于紧密,舒尔茨的射击也使得3辆“谢尔曼”和1辆吉普被毁,造成一片混乱。但德国人也非全身而退。一辆“虎”式被击毁的同时,舒尔茨的座驾的负重轮和炮塔也中弹多枚,填装手被弹片打伤。至此舒尔茨再也不敢向鲁尔前进,只满足于在外围干些鸡鸣狗盗的勾当,在抢劫了一支美军补给车队,干掉了由1辆“谢尔曼”、1辆M20装甲车和2辆摩托组成的美军巡逻队之后,“舒尔茨战斗群” 耗尽了坦克里最后的柴油,不得不宣布就地解散。或许正是考虑到“舒尔茨战斗群”的经历太过窝囊。好莱坞才在电影《狂怒》里设计了那场颇为惨烈的坦克战。

但其实战斗已经不再是1945年4月的主题了,B集团军群在4月2日刚被包围,美军第九集团军就立即开始向易北河迅速前进。他们都坚信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纳粹的首都。在经过了与英国的争执以后,艾森豪威尔认为占领柏林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给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的命令中,他要求第9集团军“利用一切机会占领奥得河上的桥头堡,并且准备向柏林或东北部地区进攻”。在它们的北方,第5装甲师正在向唐格明德前进,而在辛普森部队的最左翼,第84和第102步兵师分别由易北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的两边向前推进。虽然部队的推进经常会由于受到小股党卫军部队的抵抗而暂时停止,但大多数的德军部队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美国士兵停下来的目的只是为了加油或者修理车辆。他们脏臭不堪,脸上的胡子有许久没有刮过了。快速推进所带来的兴奋感代替了他们对睡眠的需求。

德国平民通常都以一种惊奇的眼光来看美国军队。美国大兵总是四肢伸展躺在吉普车里,他们抽着香烟或者嚼着口香糖,这与德国人心里的士兵形象相去甚远。他们绿色的车辆上,甚至是坦克上总是写着女孩的名字。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一些普通士兵的习惯。德国国防军在撤退时进行了 *** 的抢劫活动,而盟军的抢劫活动早在他们越过德国边境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美军进入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时,美国军警会在占领村庄的入口树起告示牌,上而写着“不超速、不抢掠、不亲善”,但这些东西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4月11日,美国人到达了马格德堡。第二天他们在德绍南部穿过了易北河。他们预计将在48小时以内到达柏林,并据此制定了计划。这种预测并非不可能实现,因为柏林西部几乎已经没有党卫军部队。当然结果众所周知。

㈦ 描写恐怖分子对华盛顿进行核打击,而后美国要报复俄罗斯...那电影叫什么名字

《恐惧的总和》。

《恐惧的总和》内容介绍:一九七三年的叙以战争中,一架以军战机被击落后坠毁,机上一枚仍未引爆的核弹与飞机残骸长埋地下。多年后,核弹被一老农从自家的菜地里发掘出来,经转手落入欧洲极左恐怖分子手中,他们准备策动一场惊天动地的阴谋,意图煽动美俄开战并互相摧毁。

一方面,恐怖分子在美国丹佛天穹体育场内引爆了事先安装在一辆货车内的核弹,并使爆炸看上去像是俄国人所为。

《恐惧的总和》菲尔·奥尔登·罗宾森执导,本·阿弗莱克、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动作片,于2002年在北美上映。

(7)俄罗斯美国交火电影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杰克·雷恩

演员 本·阿弗莱克

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分析专家,年轻有为,性格莽撞。中情局得知俄罗斯国安会正秘密调查失踪的核弹之后,雷恩便被委任追查核弹下落。在调查中,雷恩发现有不法分子试图利用这次事件制造世界大战,然而他的判断并未得到当局重视。一筹莫展之际,他找上了中情局局长比尔·卡博特寻求帮助,两人合力试图阻止阴谋发生。

比尔·卡伯特

演员:摩根·弗里曼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经验丰富,老谋深算。在所有人都不相信雷恩之际,卡伯特表示愿意听取他的看法,并联系了在俄罗斯的密友。在密友的情报帮助下,他们发现了恐怖分子的阴谋。然而,埋藏在巴尔的摩职业美式足球赛赛场的核弹被引爆,身处现场的卡伯特也身受重伤,弥留之际,他告诉了雷恩一个重要线索。

罗伯特·鲍勃

演员:詹姆斯·克伦威尔

美国总统,在发现俄罗斯政府正在追查失踪核弹之后,便一直试图插手干预。在巴尔的摩职业美式足球赛的核弹爆炸之时,鲍勃总统受到波及,随后被美军救出。一直以为是俄国政府的阴谋的总统便下令与之交战,双方激烈交火几次,场面僵持不下,直至雷恩的出现才扭转局面。

㈧ 美俄两国顶尖特种部队在中国边境交锋是什么电影

CBS电视台的海豹突击队第一季第9集,俄罗斯科学家带老婆叛逃,结果飞机坠毁在瓦罕走廊,俄罗斯派FSB的阿尔法去抓人,美国派了DEVGRU去捞人,剧透一点两只小队并没有交火,都在忙着躲开解放军的地毯式搜索,最后到达接近阿富汗地界时主角让队员扔铝热剂让阿尔法的夜视仪失去作用然后带着科学家和他老婆溜之大吉

㈨ 有一部是关于好莱坞紧急交货40分钟的电影是什么

美国电影《紧急44分钟:北好莱坞交火事件》
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是一个真实故事,那是1997年发生在好莱坞北部一起银行抢劫案,两个匪.徒拿着AK-47, 穿着防弹衣,而和他们对抗的警察只拿着手枪(特种部队还没赶来),于是一场激烈的枪战开始了,很多警察和市民都受了伤,幸运的是,虽然有20人中弹,但是没有一个警察或平民死.亡,唯一的两个死.亡的就是那两个匪徒。本片表扬了LAPD和SWAT的英勇作战精神,在美国国内备受好评。

㈩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译名八月战事/五日战争/格鲁吉亚
片名5 Days of August
年代2011
国家美国
类别动作/剧情/战争
语言英语
字幕中英双字
IMDB评分 7.1/10 (691 votes)
文件格式BD-RMVB
视频尺寸1024 x 576
文件大小1CD
片长113 Min
导演雷尼·哈林 Renny Harlin
主演:鲁伯特·弗兰德 Rupert Friend ....Thomas Anders
方·基默 Val Kilmer ....Dutchman
安迪·加西亚 Andy Garcia ....President of Georgia
迪恩·凯恩 Dean Cain ....Chris Bailot
埃曼纽尔·施莱琪 Emmanuelle Chriqui ....Tatia
海瑟·格拉汉姆 Heather Graham
米克·诺谢南 Mikko Nousiainen ....Daniil
理乍得·柯伊尔 Richard Coyle ....Sebastian Ganz
安婕·特拉乌 Antje Traue ....Zoe
拉德·舍博德兹加 Rade Serbedzija ....Col. Demidov
米哈伊尔·戈米阿什维利 Michael Gomiashvili ....Anton Medoevi
乔纳森·斯卡奇 Johnathon Schaech ....Capt. Rezo Avaliani
安娜·沃尔顿 Anna Walton ....Karin Lange
斯蒂芬·罗伯特森 Steven Robertson ....Kezerashvili
Kenneth Cranham ....Stilton
Alan Mckenna ....Alexander Lomaia
Rick Yudt ....Mark Rudolph
Luke Albright ....Jameson / Satellite Van Technician
Beka Sikharulidze ....Groom / Russian Soldier (voice)
Givi Sikharulidze ....Valdas Adamkus - President of Lithuania
Levan Baidashvili ....Kid at wedding
Nick Baidashvili ....Boy at wedding
Lasha Kamkava ....Daniil's Man 1
Ana Imnadze ....Sofi Medoevi
Zura Tsintsqiladze ....Valdis Zatlers - President of Latvia
Beka Tabukashvili ....Daniil's Man 2
Lasha Okreshidze ....Georgian Lieutenant
Giorgi Tsaava ....Maj. Lavrin
Nick Liani ....Georgian Soldier (uncredited)

影片讲述了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
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是2008年8月在格鲁吉亚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一方为格鲁吉亚ZF,另一方为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兹和俄罗斯。自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罗斯军队于8日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共造成格鲁吉亚军队215人死亡、1469人受伤;俄罗斯军队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以及约1600南奥塞梯平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