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时发生了什么
1914年6月28日是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结婚14周年纪念日。作为纪念,他们来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做了一次特别旅行。大公希望妻子在这里得到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因为波希米亚贵族出生的苏菲曾经是位宫廷侍女,因此两人的婚姻曾遭到等级森严的奥地利皇室的极力反对。最后作为准许这门亲事的条件,苏菲所生的孩子将失去皇位继承权。
上午11点刚过,大公和苏菲都因内出血死去,弗兰茨·斐迪南对他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亲爱的苏菲,你不能死,你要为我们的孩子活着”。如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政府在刺杀地点竖起一块木牌,上面用塞尔维亚文、波斯尼亚文与英文写着“惟愿世界和平”。
❷ 萨拉热窝事件:一场以民族主义为外衣的恐怖刺杀活动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
街道两边挤满了前来围观的人群。
在道路两边,身着制服的宪兵和警察努力地维持着秩序,可是毕竟人数有限,难以方方面面都注意到。
很快,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的皇室车队就驶进了这条大街。
就在刚才,斐迪南大公经历了一次刺杀。有刺客试图投掷炸弹到大公的车上,但是失败了。此时大公夫妇正打算乘坐汽车到医院去看望受伤的随从。
当大公的车队行驶到街道拐角的时候。站在这里执勤的一个警察发现不远处的一个青年有不同寻常的动作,他本想要上前阻止,可是立即就被年青人的同伴击倒。
年轻人没有了阻碍,他从怀中掏出手枪,冲出人群,对着敞篷车上的斐迪南大公夫妇连开七枪。
大公夫妇当场毙命。
这就是着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之中,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不知道普林西普可曾想到,他开的那一枪,成为了数千万人的丧钟。
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材之中,对普林西普的评价都是具有受民族主义印象的爱国青年,而对于其祖国塞尔维亚的评价则是一战中少数的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的参战国。
既然给与了如此高的评价,那么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的行为就应该是正确的吧?
然而事实完全完全相反,普林西普这种暗杀行为是车头彻底的公布活动。
是的,普林西普这种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活动!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的祖国塞尔维亚军方的阴谋,他只不过是这个阴谋之中偶然成为了工具的一颗棋子而已。
而要搞清楚这一切,我们就不得搞清楚三点首先就是普林西普背后是什么人。
除了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一名学生外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就是一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普林西普在中学时就加入了一个名叫“黑手会”的组织。这个组织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在这个主旨下面有一个叫“波斯尼亚青年”的分布,普林西普就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最值得人注意的是“黑手会”这个组织的领导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 德拉古 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
换句话说,这个组织具有塞尔维亚军方的影子。
可以说,这个塞尔维亚军方才是萨拉热窝这个事件幕后的真正兇手。
第二点,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塞尔维亚军方制造萨拉热窝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按理来说,当时的塞尔维亚属于刚刚独立的国家,哪怕是有着沙皇俄国的支持,他们能够避免和奥匈帝国交战的话也应该尽量避免,为什么非得上赶着去杀人家的皇位继承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野心。
受到当时巴尔干半岛民族解放思潮的影响,塞尔维亚主张巴尔干半岛居住着南斯拉夫民族的土地都应该联合起来组建大塞尔维亚国家。
其时奥匈帝国刚刚吞并了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这两地的民众很多都是南斯拉夫人。为了挑起当地南斯拉夫人民和奥匈帝国的矛盾,“黑手会”曾经多次制造暗杀活动。
按照塞尔维亚军方的剧本,斐迪南大公就成为了这个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这就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第三点,为什么刺杀对象是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精明强干,在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问题上,他是一个温和派,他主张对奥匈境内的斯拉夫民族进行抚慰,以换取其对奥匈帝国的支持。
在奥匈帝国吞并波黑的这段时间采取了温和渐进的土地改革,解放了4万多名农奴。200所小学拔地而起,让塞尔维亚的儿童念得起书。政府投资建设交通网,引入技术最先进的山地铁路,本杰明·卡罗伊总督任职时期(1882-1903年),波黑的工业产值位居巴尔干半岛之冠。
可以说在哈布斯堡治下的塞尔维亚人或许没有公民权,但收入、教育水平要比生活在塞尔维亚王国更高,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亦如是。
长此以往,那么居住在波黑地区的斯拉夫人对塞尔维亚的向心力必然会下降,这将对塞尔维亚的扩张产生巨大的阻碍。
这时候,除掉斐迪南大公就成为了塞尔维亚最好的选择!
事实也证明,斐迪南大公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人物。
短短四年之后,奥匈帝国就在战争之中土崩瓦解。
有趣的的是普林西普刺杀了斐迪南大公以后,围观的群众见到受尊敬的王子被杀愤怒的把所谓的民族英雄普林西普给揍了一顿。
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讽刺。
塞尔维亚在一战中确实是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也不能够掩盖其扩张的野心。
读史,不能够只停留在表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有的只是不同角度的解读罢了。
/+ٛ�OM�������
❸ 求斐迪南大公遇害事件梗概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自杀,他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9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与奥匈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把奥匈二元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三元国家。1914年6月,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死,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扩张,激起塞尔维亚族的极力反抗,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被奥匈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企图摆脱奥匈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组成南斯拉夫,对此奥匈帝国力图阻止。1908年,奥匈帝国乘土耳其发生革命之际,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该两地长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1878年该两地被奥占领,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激起塞尔维亚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在边境部署力量,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也在边境集结军队,双方剑拔弩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德国支持奥国,于1909年3月21日向俄国发出通牒,并威胁说,俄国干涉不仅意味着要对奥匈作战,还要对德国作战;德国还要求俄国承认奥匈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吞并,否则就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由于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战败,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无力同德、奥匈抗衡,不得不暂时让步,承认奥匈对上述两地的占领。1912~1913年和1913年,曾发生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它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奥匈帝国反对塞尔维亚扩大,图谋吞并塞尔维亚。奥塞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库。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着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坚决支持奥匈的行动,俄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1914年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极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兇手”等。7月25日,塞尔维亚复文,除拒绝会审外,全部接受其余条件,但奥匈仍不满。当天奥匈即与塞尔维亚断交。7月28日对塞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军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土耳其于11月参加到同盟国方面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❹ 斐迪南大公遇刺为什么会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场惊天刺杀引爆了造成1000多万人丧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后一战爆发,并不是因为斐迪南大公真的很重要,而是欧洲各大国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急不可耐的要开战,斐迪南大公的死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了各国一个合适的借口罢了。
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杀,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短短的一个月间各国只顾着勾心斗角、准备战争,对于斐迪南大公的死根本没有人进行过专门调查,因此很多问题现在已经找不到打案了。比如在萨拉热窝局势不稳的情况下,报纸为什么提前公布了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的详细行程,这为刺客制定计划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刺客第一次刺杀失败的情况下,当地的军警为什么没展开搜捕,给了刺客第二次动手的机会;比如斐迪南大公车队的先导车为什么拐错了一个弯,使得斐迪南大公的座驾正好停在刺客的枪口下。这些可能就是永远的谜题,咱们只能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❺ 俄罗斯电影叫科谢伊的是什么电视
您要找的这部电影是不是讲述了一位男青年穿越到魔法世界解救那里的人的故事?电影是《最后的勇士》
❻ 弗兰兹 斐迪南大公被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1914年6月28日 “一战”导火线: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遇剌!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竭力主张吞并塞尔维亚。1914年6月,奥匈帝国以塞尔住业为假想敌,在其毗邻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斐迪南偕同王妃亲临检阅。这是对塞尔维亚明目张胆的挑衅。演习结束后,当斐迪南到达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死。奥匈帝国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各帝国主义国家紧张地进行阴谋活动,准备厮杀。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取得法国的支持之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限定在四十八小时内签复。塞尔维亚为了忍辱求全,除了奥方派员参与追捕审判兇手一项外,其余条件全数被迫接受。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
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遂于8月1日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机,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无条件地把德占胶州湾交给日本,遭到拒绝,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11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由帝国主义挑起的世界规模大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❼ 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结局是什么
上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叫《西伯利亚理发师》,真是好看呀,特别符合我的审美情趣,看完了老跟有人拿钝刀子杵了我似的,难受了半宿。
故事讲述了1885年的俄罗斯,一位女士和一老头做了一笔交易,于是假扮父女,骗一个将军,希望通过将军对女士的好感而得到大公的资助,但是这位女士和一个年轻的士官生产生了真挚的恋情,在将军向女士求婚的场合里,士官生向女士展开了心扉,讲述了自己对他的爱恋。
将军尴尬离开,老头生气士官生破坏了自己经营的事情,害怕资金落实不了,而女士心情十分复杂,内心深处渴望获得真爱,但残酷的现实使她不得不继续讨好将军,但内心的呼唤使两颗年轻的心终于在一个晚上走到了一块去,士官生兴奋之极,决定一毕业就和心爱的人结婚。
毕业演出进行的时候,士官生精神饱满地为大公演唱着《费加罗的婚礼》,眼中洋溢着幸福,就在歌剧中场休息的时候,士官生听到了女士和将军的对话,女士称自己是小孩子,并否认了两人的恋情,士官生气愤之极,不顾天上的大雨和马上开场的歌剧,在街道中不知方向的狂奔,女士伤心欲绝,想要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没有机会,终于士官生被同学们找回,歌剧才得以继续,但是士官生再也看不能忍受所爱的人和将军坐在一起交头接耳,面带笑容,冲动之下的他夺过大提琴师的琴弓,跳向将军,狠狠地抽在他的身上,剧场里的人惊慌失措,好不容易才控制住混乱的局面——这件事的结果是——士官生以刺杀大公的罪名被判处七年苦役,然后流放五年,服刑地西伯利亚。
十年之后,女士早已嫁给了当初假扮自己父亲的老头,老头用大公赞助的资金造了一架伐木机,并申请来到了西伯利亚广阔的森林进行伐木,名字就叫西伯利亚理发师,而那女士一到达这里就跳上马车匆匆赶往正在流放的士官生的家里。
士官生现在住处的名牌上写着“理发师 安德烈·托尔斯泰”,女士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娱,推开了房门,茶是热的,炉子上正在煮着东西,婴儿摇篮还在晃动,可是却一个人都没有,她推开一扇苹果窖的门,轻轻的捡起地上滚来的青苹果 ,又放了回去,门后躲着的是两个拼命忍住哭声却止不住泪流满面的小孩子,和一面怀抱婴儿,一手握紧镰刀的女人,这是士官生以前家里的女佣人,一个淳朴憨厚但是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的女人,士官生的妻子。
女士离开了理发师的家。
一晃又十年过去了,女士开着时髦的汽车在山坡上奔驰,遇到了一位正在训练新生的教官,女士邀请教官和自己同乘,两人说起了一个新的士官生,教官表示这是个又聪明又有毅力同时又令人头疼的家伙,女士轻笑,表示他是自己的儿子,教官拿起一幅在车上的照片问道是谁?女士说是孩子的父亲,照片上赫然留着二十年前那个年轻的面孔。
一位猎人打扮的男人正飞快地在山坡中奔跑着,跳下山岗,越过小河,来到了一条路旁,一位女士正策马扬鞭飞驰而过,男人却停了下来,拿出一颗烟来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深邃的眼神令人心颤。
完
好看呀,我一定要去买盘,中间的广告太多了,影响气氛,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最后二十分钟的情节,前面一直都是很欢快的铺垫,前面越欢快就结果就越发让人悲哀,尤其是当男主角被剃光一半头发,穿上囚服上了开往西伯利亚的火车,昔日的伙伴好友来车站送别,一样的服装一样的灰色让人分不清眼前的一切,只能唱起了曾经一起唱的军歌,男主角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怀,也放声高歌,歌声随着火车的鸣笛远去,留下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
❽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剧情
从样式上看,《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历史片。它讲述的是遥远的过去,但从影片的叙事风格看,它又是一部极具时代感的作品。
像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由一连串独立事件衔接而成。安德烈·卢布廖夫穿梭其中,是画家,也是僧侣,有时充满好奇心,有时满心欢喜,有时在恐惧中畏缩不前,有时与他人一起承担痛苦。
故事情节的发展延续了二十四年之久,电影包含了八个事件插曲,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独立的标题和时间,第一段落题为“艺人,事件发生的年代是1400年,最后一段“钟则在1423年。
安德烈·卢布廖夫所处的不仅是一个诸侯王公之间的相互残杀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饱受鞑靼人劫掠蹂躏和其他不幸灾难的悲惨时代。
15世纪初,鞑靼人的铁蹄践踏着大公割据的俄罗斯大地,黎民百姓在大公的暴政下水深火热,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在大公的邀请下,安德烈·卢布廖夫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卢布廖夫却对圣像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质疑,这种矛盾的心态使他联想到现今俄罗斯民众经受的磨难与自己为贵族服务的事实,最终,他毅然离开教堂回到了原先的修道院。
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但这次他却亲临了所有俄罗斯人的苦难。大公的弟弟勾结鞑靼人篡位谋反,弗拉基米尔城的居民被无辜残杀,教堂在战火中摧毁,画家的眼中全是地狱的景象……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反差的困境,他又回到安德洛尼科夫修道院,将自己完全封闭,拒绝继续作画。
经过多年的反抗征战,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1423年,大公第三次邀请卢布廖夫到莫斯科作画,在一个铸钟少年的感染下,卢布廖夫最终完成了《三位一体》的传世名作。
《安德烈·鲁勃廖夫》是已故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影片以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描绘出伟大的俄罗斯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的一生。导演本人对影片的有关阐述是这样的,“我想拍摄一部历史片,但它同时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想使15世纪人们的精神与今天人们的精神接近起来,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要赋予那个时候的人和时代以生命,这样他们更接近我们,使他们的英雄气概成为我们所共有的。
这部历时两年才得以拍摄完成的宏篇巨作却因政治原因而长期无法公映,在苏联当局的干涉下,影片被迫从戛纳、威尼斯电影节退展,直到1969年初《安德烈·卢布廖夫》才在莫斯科进行小规模的放映,而当年的戛纳影展也不顾苏联当局的抗议授予影片国际影评联合会奖。相对于以“同性恋、诱人自杀等荒唐罪名被投入大牢的帕拉杰诺夫,塔尔科夫斯基与《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命运真是要幸运的多。
❾ 有关萨拉热窝事件的一部电影叫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kE1GUmmo-RVwhqjlnFt1DA
本片讲述了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费弗是一名检察官,他在全力调查这一刺杀事件的幕后主使,幻想阻止大战爆发,眼看真相渐渐清晰的时候,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