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有些什么不同
1、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差异
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不仅是电影本身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过度,更是文化市场和大众审美对电影发展的需求。
2、培育衍生品市场差异
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仅有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电影衍生品的收入高达70%。
中国电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广告,一些电影衍生品的收入几乎为零。美国电影衍生品开发与推广给中国以启示。
3、新旧媒体融合的宣传营销差异
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抓住新媒体与电影的共性——虚拟性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新旧媒体平台相配合,增加电影的消费力量。
电影传播的是蕴藏在影片深层的文化观念 中国电影需培育稳固的国内市场,在挖掘电影的内涵上下功夫,表达中华文明的精髓,反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
❷ 国产电影与国外大片存在哪些差距
国产电影与国外大片的差距:
中国和国外起跑线是不一样的,纵观发展史,虽然中国不停地努力缩小差距,但是技术上仍然落后美国一大截。国外大片一般都是采取最好的特效,愿意花大量的金钱,但是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钱到位了才可去做,做得还不一定是最好的。
中国大部分资金都用来投资演员了,国外好莱坞体制是很完善的,票房就是依靠特效来支撑的,不是靠演员。但是中国电影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选角上了,这样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国外剧本有着相当成熟的分工,各种类型都有,剧本也比较精良,虽然现在好莱坞剧本也不怎样,但至少中规中矩。而我国的限制比较大,剧本大多都是历史宫斗片或者抗日战争片,类型比较少。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编剧体系,所有经常出现烂剧本,完全不把观众当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好莱坞有着成熟完善的道具制作组,比如《指环王》里的部分场景都是道具制作出来的,效果逼真。以及《权力的游戏》中,角色路人的服装都是专门制作,符合实际。而我国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道具组,服装上面也都是光鲜亮丽,完全不符合实际,容易让人看了出戏。
❸ 求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区别。急!!!!!!!!!!!!
1、起源不同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美国电影:1893年,发明电影视镜爱迪生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大众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美国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2、特点不同
中国电影: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美国电影:美国电影是按照国家分类的电影类型,美国是世界第一电影强国,虽然美国只有200余年历史,但在几百年的短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梦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3、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电影: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手法多为平铺直叙、中规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书式的权威口吻进行叙述,观众能够获得历史的厚重感,却无法产生深刻的代入感。
领袖、英模题材影片虽然已经逐步脱离了教科书式的书写,在人物深度的刻画、体现人性色彩、选取角度的灵活性等方面有所进步,但总体而言,此类影片仍然存在较强的教导、感化的痕迹
美国电影:美国主流电影的表现手法则更为丰富、细腻和深入,它能将国家形象和价值诉求投射到具体、真实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大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有接受这种国家形象和价值诉求的能力。
❹ 中国电影与国外电影区别的原因
对于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体系
好莱坞拥有着一套工业化流程的标准电影拍摄方法。不管是什么电影,都是进行标准化创作的。因此,虽然好莱坞也有烂片,但下限比较高。我国电影这方面还不过完善,分工不明确,导致烂片横生,下限太低。
❺ 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内涵区别
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内涵区别
我觉得国内电影还是比较适合我们国人观看的,毕竟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差不多,所以很容易接受并懂得其中的内涵;而国外一美国好莱坞影片为例,情节引人入胜,深深吸引我们的眼球,这也是火的原因。换个角度,国内有些影片深度也许挖掘的太深,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可是国外的影片剧情简单明了,这一点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外国的导演及编剧。雅俗共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够交流一下。
外国电影和国产电影有什么区别
这个也太宽泛了吧,电影本来就是门比较综合的艺术,谁能完整回答这个问题估计能出书了
我的感受是 文化不同,制度不同(特别是电影体制),物质条件有差距,电影本来就是西方人搞的,中国人以前基本上是模仿,后来是当成政治宣传工具,也就这些年开放了点,不过还是玩不溜,学电影还是以西方的东西为主吧
国内电影pk国外电影
如果把美国比成一个成年人的话,那中国只是一个青年人.虽然我们现在比不上他们,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超过它的.
从电影的方面来谈,我认为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小孩儿.我们的电影每年都在成长,我相信我们的电影会越来越棒的!
但也允许我在这提一些我个人所认为的不成熟的意见.宗上所述,我发现,中国的大片也只不过是一些历史片,还有很多巨集大的战争场面.其中还有很多的阴谋,手段,权利等等.细想,这几年中国所拍的大部分片子似乎都是这样的.
而外国的片子却不是这样.最终,正义会战胜邪恶,而且你会发现他们追逐梦想的脚步一刻也没停下过,在看完电影后,不止是看电影.我还能从电影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和人生感悟.这些东西是在国产影片中找不到的.
国内电影现在缺少的是多元化,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都应该认真做,但现在商业电影基本完全不成气候,根本不像在做商业电影。这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艺术电影)和应用研究(商业电影)是一样的,应该说基础研究从学术上来说是代表前沿的,但是应用研究才是核心和主流。国内现在就没有人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商业电影(其实某种意义上更难),看来看去也就冯小刚在搞,张艺谋搞一搞,陈凯歌搞一搞(老一辈的人还是把电影当产业的),受新浪潮影响的人全都玩电影了。而电视剧虽然产业化很彻底,但又确实达不到电影的境界
国产电影为什么借鉴外国电影?
首先,中国并不能说是一电影大国,取长补短是一定的;另外由于现在大量的国外电影引入国内,借鉴国外电影也是为了迎合现代人(观众)的欣赏口味;还有我想就是不管电影本身,还是导演、演员,都想走上“国际化”路线,闯出国门,以“HOLLYWOOD”为目标不足为奇。
但话又说回来,借鉴不是坏事,但人家的长也不是那么好取,近两年国内名导演拍的几部“大片”看后着实另人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想来每个国家毕竟都还有她自己的文化背景,不以此为基础而一味的追求场面特效,过于注重形式,拍出来反倒逊于以前的“小人物”电影,得不偿失。
本人非专业人士,第二段纯题外话,个人见解唠叨唠叨楼主别介意~
找一部国产电影一部外国电影
国内的不知道 但肯定不是另一个大兄弟说的枪王。
国外的可能是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揭露老鼠从事生命星球设计制造的工作,但并不是动画电影,最多外星人的形象是3d形式( •ิ_• ิ)
国产电影借鉴外国电影的例子
很多 因为中国的原创比较匮乏 但是我知道的不多 一时也想不到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借鉴了很多《美国往事》的拍摄手法和桥段
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借鉴科恩兄弟的《血迷宫》
题材算吗?《满城尽带黄金甲》根据《哈姆雷特》改编
《神话》借鉴《黑客帝国》
。。。 。。。
想到再发吧
找这么一部国产电影和外国电影
你说的这个香港电影很像张国荣主演的《枪王》,但里面貌似没有刘青云。外国片子应该是《机器战警》又名《铁甲威龙》。
为啥外国电影比国产电影画面好
其实现在中国的拍摄技术和国外的差不了多少,至于特效,就那新版西游记来说,它是两个亿去砸五十几集的电视,而变形金刚这种是好几个亿砸两个多小时,其实国外的电影也有许多不咋地的,之前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特效连动都不动,跟定格了似的
国产电影的票房持续上涨!力压外国电影!
1、确实,战狼2现在接近40亿票房,不但达到国产电影新高度,换算成美元,在世界电影历史上,也能排名前一百!
2、在中国电影票房榜上,绝大多数高票房电影都是国产电影。
前十的电影(战狼2、美人鱼、速度8、捉妖记)(速度7、变形4、功夫瑜伽、寻龙诀、西游记伏妖、港囧)
中,只有速度8、速度7、变形4三部是外国电影,其他都是国产电影!
❻ 国外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区别
区别就是 国外电影国外人演的,中国电影是中国人演的。
❼ 国内改编电影和国外改编电影有哪些不同之处
实际上,我觉得差异在于中国电影创作跟先锋哲学的联系并不紧密,而西方不是。记得上次回答问题时说,“存在主义催生了法国新浪潮,又阐释了法国新浪潮”。上世纪20年代胡塞尔发起“现象学”,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外在事物的看法,正像雷蒙-安龙对沙特说的,“如果你是现象学家,你就能谈论(你面前的)鸡尾酒。这便是哲学。
中国的所谓大片真的就是故事片,而不是艺术片。这也让中国电影很难走出国门,因为,外国人更注重艺术性,艺术表现力,外国人将艺术当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追求而不愿意将艺术当作为物质的一种形式。这恐怕是中外在艺术观念上的一种很大的不同。
❽ 国内外电影的区别
首先,电影是国家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与延伸。 就拿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来做典型对比吧:美国是资本主义老国,开放、多元的民族文化,发达的科技极大地推动其电影产业的发展,你可以看到美国电影的取材范围很广,电影的题材也很多,加上高科技的运用,观众挑剔的胃口等等。这一切因素加起来,使美国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国。 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首先在电影的取材来源和文化背景上略逊于美国,不过并不表示思想境界就差,电影的拍摄是针对特定的市场和人群的,中国导演当然就拍出适合我们的电影。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外的优秀的经验与技术我们都拿来进行适合自己的运用。你看近几年国产电影出了很多不错的大片,这可以说明我国电影业是在发展的。 看一部电影,不单单是从影片开始第一秒看到最后一秒,要结合此部电影中故事的产生背景,结合演员精湛到位的表演,以及跟随故事主旋律的发展,最后到问题的解决,事件的结束,并试图揣摩出编剧与导演试图通过此部电影传达给观众一个怎样的信息。这样,一部电影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而非仅仅是打发时间。
❾ 国产电影和美国大片的区别
第一,特效效果不同。国产片特效素来被网友嘲讽为“五毛钱特效”,而美国大片特效就不用说了,看的人是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
第三,美国大片主要呈现战争主题,国产片主题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大片中80%以上是战争主题,当然,这和美国“对外策略”是密切相关的。相反,国产片主题多样,战争主题只占很小一部分,和平友好、共同发展才是国产片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❿ 外国电影和国产电影有什么区别
国外电影的特点: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