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怎么看待外国电影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大部分都是用来迎合中国观众的喜好,比较中国票房占总票房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另外一个原因,主要是中国正在崛起,比以前更受关注,相应的各种领域中国元素肯定都在增加
⑵ 你如何看待现在很多国外的电影都喜欢加入中国元素
很多国外的电影,都喜欢加入中国的元素,这说明中国的文化逐渐的影响全世界,也说明中国的一些文化逐渐被世界所接受,而且很多人之所以加入了中国元素在国外电影中,都觉得中国这个元素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东西,而且这种文化是所有文化媒体的传承重都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3,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提升。
,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的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因此中国元素也逐渐成为了国外电影的标配,而且在国外电影中中国一些的很多元素都被添加进来,这说明中国的文化逐渐走向全世界,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外人也非常欣赏中国文化。
总的来说,国外电影之所以喜欢加入中国文化,这因为国外看重中国的电影,至少说为了迎合中国的观众需求才加入中国元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中国,关注于中国的文化,电影也投其所好,开始加入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更加走出去。
⑶ 从文化资源学的角度谈谈中国元素在外国电影中应用的看法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如何与主流的外国电影接轨。思想方面的,许多外国电影都是快意恩仇,“仁”这个思想如果运用到某些外国动作片中就显得有很多方面的牵强。所以,从思想层面上说,导演要对中国文化有研究,然后能够很好地利用好这一元素,从种种细节,可以体现出电影中“仁”的含义。
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元素尚处于被动需求的状态,而不是主动需要的状态。一个是need,一个是must。从定位上来说,中国元素在短时间能还是只能处于配角地位。
中国语言的魅力,不得不承认这个是最关键的,当然也是最内涵的。就算把中文翻译成了英文,但是那语境中的原汁原味还是无法还原的,这个就涉及到了文化的传承。古人总是能够用极其简短的话来涵盖一长串意思,有个小故事,鲁国有个国君向国师询问治国良策,然后国师说:“然。”然后国君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不久国君自己生病了,再次询问国师,国师说:“然。”最后,君主病死了,国师说:“然。” 这一个字涵盖的意思实在是太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当个野史笑料也可,但最终证明的还是语言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推广成为了一项历史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几代人就能做到的。
我们现在中国电影看到最多的还是外国元素中的大、宏伟、绚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本身代表的内涵的升华。这些上,外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借鉴外国的电影电视技术,受到的是外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忽略最多的往往就是先人留下的财富,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不要说他们都是奴隶社会的残余,他们之间始终是有可取之处的,就看人如何对待,如何舍去。
我们需要好好运用和弘扬的也正是这其中的可取之处。我想除了武术也就唯有这些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了。
⑷ 如何看待最近欧美电影里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提问者所谓的“欧美电影”应该是指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的商业大片,作为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商业电影,其成功与否当然是看票房!2007年至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0%,预测到2017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将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可能达到美国市场的两倍。发展如此迅猛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自然会受到来自欧美商业电影作品的经济趋附和市场迎合——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国制造”,从《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宫空间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国宇航机构的高风亮节,再到《功夫熊猫》系列的中国场景,以及《钢铁侠3》推出“中国特供版”等等。
“中国元素”的走红,更多情况下是符号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而真正值得期待的,是整体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种文化归附和价值同化。
⑸ 如何评价今年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我觉得不仅仅是好莱坞,许多的大型电影产业都想向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一些符合主题的中国元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好莱坞的许多着名导演都声称中国电影必定是世界电影中的一匹黑马。
2016年还重新翻拍了一次,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这故事情节跟梁羽生老爷子的《七剑下天山》何其相似!当然维基网络里介绍说该影片部分情节源自黑泽明的《七武士》。
⑹ 你怎样看待现在国外电影越来越多中国元素
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电影加入了中国元素,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说明了中国走出了世界。
⑺ 欧美电影里面有中国音乐的
英国电影 月球 中 有中国音乐
科幻电影萤火虫 里经常冒中文
功夫熊猫 配乐全是中国风
泰星来客中的主题曲用的是二胡
《三国志·英雄的黎明》(又名《英雄的黎明》)是日本着名音乐人横山菁儿之作,为长达7小时的卡通电影《三国志》的开篇曲,也是日本自己精细的合成器配合以中国民乐乐器的一次结合展现发挥。音乐中的中国民乐乐器有二胡、古筝、琵琶等等,日方为了制作精细特意从大陆请演奏员去日本全程参加录制。
就知道这些!
⑻ 求《从西方电影看中外文化差异》为题的论文
从发展来看,中国电影事业比西方电影事业起步要晚几十年。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常常有一些不经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营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经意间一个细节让你忍俊不禁。相比较而言,中国香港电影界的奇迹“无厘头”电影可谓从头到尾让人乐翻天,这不仅仅体现在情节设计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环境的布置以及音乐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个人的浅薄认识,美国电影是“幽默”,香港电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无法评断孰优孰劣。电影只是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同风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从影片的题材上来看,西方电影的艺术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动画片也是别具一格,常常让人感慨:啊!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而中国电影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内敛的韵味与风格,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过音乐与电影的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在我们脑海中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又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典型及其深层原因。在做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二.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怪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⑼ 如何看待外国影视剧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元素”备受关注——iPhone可以拦截骚扰电话了,苹果高管们说出了“滴滴”、“点评”这些中文词汇,中文“书”和“好”以及杭州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出现在演示屏上……更早以前,苹果iPad“你的诗篇”系列广告就首次完全地融合中国元素,将中国的电子音乐搬上苹果的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在苹果的棋盘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苹果公司对“中国元素”青眼有加,只是“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广刷存在感的一个缩影。在极具文化标杆意义的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近年来也是一路走高——从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国制造”,从《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宫空间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国宇航机构的高风亮节,再到《功夫熊猫》系列的中国场景,以及《钢铁侠3》推出“中国特供版”,乃至《环太平洋》、《变形金刚4》、《魔兽》这样的大片上映时,中国票房甚至逆袭了北美票房。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到中国取景,越来越多的华人明星在好莱坞大片中“刷脸”,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参与国际制作……
另外,唐装旗袍、盘扣褂子、红色绸缎、金线刺绣等“中国元素”成为国际时装界的一抹亮色,水墨书画、祥龙玉凤成为珠宝展上的尊贵符号……随着中国国力的与日俱增、经济表现的可圈可点、国际形象的日益提升,整个世界对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文化越来越亲近,“中国元素”的全面开花几乎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是,从“中国元素”受热捧的欣喜中冷静下来,在自豪于中国市场足以呼风唤雨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摆脱不了一种尴尬——“中国元素”的走红,更多情况下是符号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趋附和市场迎合,而我们期待的,则是整体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种文化归附和价值同化。
比如,苹果公司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好莱坞电影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惊人增长。2007年至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0%,到2017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将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可能达到美国市场的两倍;国际奢侈品行业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富起来的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奢侈品消费能力。人家千方百计讨好的,说白了只是这个急速扩张的市场。
在好莱坞电影中,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家庭观念的表现,是无孔不入式的,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那些点缀其间的中国外景地、文化符号、客串明星,以及植入的中国产品广告,是否足以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很多中国文化符号,只是被当作抢占市场的工具,而原本,这些文化符号理应成为体现和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
当然,从把文化符号当作市场工具,到真正的沉浸于文化氛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莫言获得诺奖提升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全球汉语热如火如荼、汉服经常在世界顶级T台走秀、中国美术世界画展频频亮相……包括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这些文化现象一再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崛起不会是一场幻觉,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⑽ 国风元素在中国动画中引用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对“中国元素在动画片中的运用”研究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自本世纪伊始,对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研究人数逐渐增加,研究学者的身份构成渐趋多元化。中国元素在动画片中的运用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
有关中国元素在动画片中的研究多见于论文期刊,专着类型相对较少;但关于中国元素在动画片中系统研究综述并不多见。在此笔者系统梳理了从本世纪初始直至现在20年的研究现状(有研究论文期刊百余篇及其相关专着),从研究者的研究领域、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研究的角度与动画艺术形式以及市场方面给予归纳与总结,并对近20年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走向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脉络。
一、学术界对动画中的中国元素的关注与探讨
“中国元素”代表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元素”属于一种符号,属于一种被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尊严及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这种符号有着具象的文化遗产呈现。中国元素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已逐渐开始运用,国内外各个行业已意识到中国元素的重要性。中国元素逐渐成为时尚潮流。
就关于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这一专题,艺术学者通过不同视角给予不同的研究与探讨,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譬如钮冬艳的《民族风格对动画电影的应用研究》,将其研究视角多元化,总结动画电影创作的表现形式为: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与中国民间故事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贾玉平在《以系统思维看动画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一文中,对中国元素的系统性做了深层次的论述,认为系统思维与中国元素十分和谐,相互关联,两者互相渗入,运行井然有序。
中国元素有着自己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之间又有着自己的组合结构与组合模式。屈立丰《“中国动画学派”的名实之辩与当代意义》一文论述“中国性”的问题,试图在此基础上摆脱传统的“革命动画”的指涉含混状态而重新构建“中国动画学派”的概念。李旭 在《基于动漫产业的汉唐文化元素研究》一文中认为,传统元素作为中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经济实力与发展前景;面对传统元素的保护与展示,传播是产业动作的重中之重。江秀艳在《中国元素在动画广告片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从中国民乐器、诗词、曲调等角度论述中国元素在视觉、听觉间的表现,并以此阐释其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探索中国元素在动画广告片中的应用意义。
二、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研究视角
纵观本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研究视角,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部分。
(一) 叙事特征分析
杨雪团在《“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中国当代动画电影叙事模式探析》一文中,从国内外优秀动画电影入手,通过分析其叙事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意蕴的传达等,积极探寻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叙事特征。杨成在《试论国产动画电影之民族化叙事嬗变——以〈大闹天宫〉与〈大圣归来〉为例》一文,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结构等四方面介绍影片所建立的多维多线的立体结构。杜晓杰在《中国动画美学的诗意回归:〈白蛇:缘起〉论略》中认为,其叙事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性,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回归,在叙事美学方面糅杂了传统民族的叙事体系;在形式技巧上则加入雅俗兼融的内容,展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气派。
(二) 艺术运用媒介
王华清的《动画设计中的戏曲元素》认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章主要从传统戏曲艺术的人物造型、服饰、音乐等几部分的自然结合,来探讨动画创作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及所形成的独特的美学风格。王书鹏、王宗香在《山东皮影艺术的数字化存储及再创作研究》中对山东皮影的艺术特征与数字动画之间的 融合进行分析,并对它的传播方式、传承问题进入深入探究。孙平、孙立军在《多维视野下嬗变的中国水墨动画》中论述道:水墨动画作为传统的艺术手段,从纸绢等物理载体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新的言说方式。水墨于是不再依附于传统纸上,而变成一种新的有灵魂的生命,活跃在各种媒介上。
张博在《“中国学派”水墨动画的符号表征探究——以〈牧笛〉〈山水〉为例》一文中认为,水墨动画这种符号象征并非仅仅是叙事层面,更多的是从形式符号到情感体验的符号象征。文章主要运用美国着名哲学家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理论,从《山水情》《牧笛》两部作品来分析中国水墨动画的独特符号表征,认为其由情感表征——虚幻的空间、虚幻的时间、虚幻的生活三方面组成;指出水墨动画能够独树一帜的原因在于造型、音乐、叙述三者完美搭配,从而在更高层次构建起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形式。
张米勒在《动画电影〈九色鹿〉中的敦煌壁画艺术与宗教文化》一文中,把敦煌壁画的艺术形式带到动画这种叙事情节中去,并以《九色鹿》动画为切入点,从传统元素、创作背景、宗教神话等方面剖析敦煌壁画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三) 艺术表达形式
中国当代动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为主。陈岳松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本土化美学意蕴特征研究》一文中认为,《大鱼海棠》乃以本土化美学韵味为基础,其无论在建筑、服饰,还是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充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韵味。林懿在《动画角色 造型设计中的戏曲元素运用研究》中认为,戏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早期的动画角色造型与动作造型;在实践创作中,戏曲元素与动画造型发挥各自所长,并灵活地加以创新,从而让戏曲元素以全新的姿态在动画中得到呈现。
范臻在《传统美术设计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中认为,传统元素融入动画造型必须要从改变其设计理念、创设新的意境、多元化融入、人性化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去尽量满足当代观赏者的审美趣味。
(四) 国外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运用中国元素已然成为国际动漫界的一股清流。李刚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一文中,从《花木兰》《功夫熊猫》两部影片入手,把美国动画的中国元素分为中国式叙事、中国式音乐、中国式背景、中国造型、传统精神、中国风情六方面予以探讨。
邓春蓉《美国动画电影的“中国风”解读》一文,从中国文化方面进行思考,就美国动画的“中国风”体现方式、“中国风”辨析等方面对美国动画给予现象解读。吴昊在《欧美动画世界中的中国元素探微》中指出,中国元素在欧美动画中的融入已经从形似转变为神似。
三、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问题及其前景
中国动画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其以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我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为标志;而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建立则使中国动画艺术达到了顶峰。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产动画开始出现衰退,外国动画逐渐在中国开花结果。进入21世纪的第2个10年后,中国动画开始复苏、振兴。总体而言,我国动画市场经历了产生—发展—高潮—衰落—复兴的阶段。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是动画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近几年来,带有中国元素的动画逐渐增多,随之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对于如何指导中国元素渗透到动画创作中还缺乏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其次,动画剧情模式套路化,致使观众审美疲劳。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有其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只有立足本土,充分汲取本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道路。而做中国元素在动画里的应用研究综述,就是希望创作者回顾历史,找准其定位,多深入研究“中国元素”的表达方式,立足于传统,有充足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我们相信中国动画市场一定会重振雄风,昌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