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外战争电影音乐与中国战争电影音乐的区别
国外战争电影音乐与中国战争电影音乐的区别在于西方突显力量,而中国含蓄内敛。
1、西方音乐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多西方的影视音乐中是很容易听出某种乐器的。
2、中国音乐大多数以和为美,含蓄较为,很难从中国电影的配乐中听出非常明显的某个乐器(特殊需要除外)。
Ⅱ 三四十年代美国音乐歌舞片的特点
舞蹈是歌舞片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的独特之处。
歌舞片是电影的一种特别的类型。它类似于歌剧——很多歌舞片可以说是电影版的歌剧——但又因为其电影的特征而使它不同于歌剧——歌舞片可以使用电影的各种叙事技巧,而歌剧在这方面的表现方式极其有限。
歌舞片类似于歌剧,这让它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时候广受追捧,因为当时的人们平常喜闻乐见的就是歌剧呀!甚至,早期的在摄影棚拍的电影很大程度上都是歌剧的再现。抱着“银幕即舞台”的观点的梅里爱,就是这样拍电影的。
和歌剧一样,歌舞片对音乐和歌曲的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带歌词的歌曲——其他的电影绝大多数只需要片头曲和片尾曲,有些甚至这些都能省略;而歌舞片在片中还需要大量的歌曲来填充,以使其称得上“歌舞片”这个名字。
Ⅲ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 .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对于自然,由于“天道远,人道迩”。
过于执迷于对虚幻天道的探求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只须向内心诉求,人心中就蕴涵着自然的普遍法则,尽心就能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
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中国人普遍信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使得欧洲人与美国人普遍认为:1990年的中国和孔子时代的中国别无二致。”“所有的旧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而所有的新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
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尽管到苏格拉底那里,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但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西方商业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人们正是在对诡异的自然现象的惊异和困惑中开始哲学探索的。古希腊的哲学从开始就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把自然作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应天道,以天道设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重人事而轻天道、轻实证而重玄想,从而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人文科学异常繁荣。“如果按这种逻辑,认识论意识的发达是科学在欧洲出现的一部分原因,那么这种意识的不发达也应该是科学在中国不出现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故而中国有的是“小心求证”的陈景润,而西方有的是“大胆假设”的歌德巴赫。
~~~~~~~~~~~~~~~~~~~~~~~~~~~~~~~~~~~~~~~~~~~~~~~~~~~~~~~~~~~~~~
从音乐中如何反映的出中西方文化差异
这个很简单,其实说起中西音乐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在调式上的应用了吧。我们中国最早的调式为五声调式也就是说只有1 2 3 5 6这五个音给成一个完整的音阶。只要是这几个音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国特色的民间音乐。而欧美等则不同,他们用的完整的七声调式。而且欧美音乐最大的特点不是在于旋律,而是在于和声方面。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上说过,也不知道准确不准确。中国是对世界上旋律贡献最大的国家,而欧美则是对和声方面的贡献比较大。不知道这样说,你能不能搞得懂。
简单来说,一首歌里如果没有4 7这两个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国的民间歌曲。当然现在中国的流行乐除外。
欧美方面,你可以听听其中的和声部份很是经典的。我的水平就么高,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
结束语:通过以上两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另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探讨的意义重大,它将解开诸如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谜团,从而产生深远影响。
Ⅳ 想请问欧美,日,韩,中各自的音乐特点
欧美地区由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在歌曲的形式及风格上都有较大的空间。福音、灵魂乐、音乐剧、节奏蓝调(R&B)、Hip-Hop、民谣、传统摇滚、迪斯科(DISCO)等是一开始的几种形式。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些新兴的流行音乐形式例如电子舞曲、朋克、重金属开始出现了,这些演变渐渐组成了现在听到的流行音乐的模式。欧美流行音乐的编曲一般都较为复杂和巧妙。它结合了上述提到的多种元素,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首作品中,同时加上丰富的配器使音乐更锦上添花。这种编曲的风格常见于黑人的流行音乐中。
中国流行音乐的编曲相比较就简单多了,一般仅有Verse,Chorus和间奏3部分组成,配器一般由鼓、吉他、Bass组成,但在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中,曲作者会将中国的传统戏曲的旋律和配器加入歌曲中,可以说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
中国的流行音乐在早期的时候以民谣(校园歌曲)、民族流行(如青藏高原)、乡村、传统摇滚为主。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的开放,欧美的一些如节奏蓝调、嘻哈、电子等音乐开始影响我国本土的音乐。但至今,民族流行的独特音乐形式仍然存在并得以衍生,韩红就是这个流派典型代表。
欧美流行音乐在歌词的表达中也具有高超的水平,有的充满哲理、如诗如画,有的针砭时弊、警醒世人。但同时也有些歌曲在歌词中大量地描述暴力、性、种族和性别歧视。
中国流行音乐的歌词大多也较优美,整个歌词的线条是流畅的,但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有些艺人无法真正表达自己内心所想的东西。比如郑智化就因为一首“大国民”的歌词触及到了敏感点而被台湾地方政府软禁了将近10年之久。
演唱方法和技巧
这个是欧美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最大的差别所在。欧美通俗演唱方法,主要是以富有激情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来体现。同时,承纪继了严肃音乐一部分的发声状态。比如真假声转换,高音华彩部分、跳跃技巧,连续跨越八度音区的声音展现。如果不具备相当纯熟的演唱方法,根本无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也可以说不能够叫作欧美通俗唱法。当然,也不是欧洲人演唱中都有技巧。在近年举行的GRAMMY颁奖晚会上,获得者经常是以清纯、自然唱法的风格。 然而,他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中音区像“说话”、低音区像“叹气”、高音区像“远处喊人”。尽管到了电声高度发展并应用于流行歌坛的今天,始终保持着它这种唱法特色不受风格变幻的影响。不仅如此,在欧美通俗演唱方法中,还会经常采用哑音、怒音、呐喊、装饰音、滑音、抽泣、假声包括一些气声的特殊运用,来演绎歌曲的忧伤、悲泣、真挚、委婉、激情等等……利用肢体语言融合节奏的表现形式,运用混声、和声、不规则人声,进行有声或无伴奏伴唱,使一些并不复杂的旋律,变得富有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创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表演艺术上达到较高的造诣。并且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欧美流行音乐中出现的许多发声方法和技巧都是借鉴了早期教堂福音歌曲和灵魂音乐的精髓。这种发声的方法类似于美声,但又不同于美声,在保持了声音的清晰度的同时又保证了声音的饱满程度。使原来可以更有起伏的歌曲显得平淡。而且大多数的中国流行歌手在唱高音和低音时候都没有用到腔体,使之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或者就是靠喉咙硬“喊”上去的,给听着的感觉音没有支撑力,漂浮不定,摇摇欲坠,S.H.E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如此,在气息的掌握上也不十分尽如人意,时常会出现大音量急促的换气声,并且可能由于不规律的换气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容祖儿就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欧美的后期制作是十分复杂的一道工序,一般都要经过降噪音—压限—激励—衰弱(衰减包络)—失真—混响—均衡—母带处理等多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又是按照歌手在每个时间段不一样的发挥程度进行调节的。所以,一首优秀的欧美流行的作品有时会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做后期的效果。欧美流行歌曲的制作不仅仅是对人声的制作,在这之前还会对歌曲的伴奏和和声进行一翻修饰和效果。在伴奏的制作过程中,制作人一般会将不同的配器作成起该有的不同的效果,包括音量、声音的远近、饱和度、温暖程度、干湿程度、节奏变化起伏等等,这样,每个配器都要经过这个几个程序的加工,最终完成的纯音乐伴奏就是一个十分立体,有层次感的伴奏音乐了;第二步是做和声,和声在欧美流行音乐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欧美流行音乐一般会采用华丽的和声与伴奏相搭配做出美轮美幻的效果。并且不同的和声用不同的效果来表达。最常用的是和声者将需要的和声录制多遍利用不同的声音频率作成从左右声道同时输出的和声,也就是所谓的“耳语”效果。这种方法后来被采用运用于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制作。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最原始的和声法,即多人同时唱出和声部分的高、中、低三个音区,组合然后效果而成,这中制作和声的方法是最古老的也是最难的一种,对和声者及制作者都是个极大的考验。这种和声常在教堂福音歌曲和灵魂乐中出现。接下来就是主音的处理,通常有一般效果(录音室效果)、电台效果、电话效果、现场效果、电子合成效果等等。完成后将先前制作好的带和声的伴奏与主音混合。这个就是我们通常将的母带(DEMO),最后将母带进行综合处理(Master)就是我们听到的成品了。
中国流行音乐的后期制作是在引进了欧美流行音乐以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像“耳语”式的和声效果,到现在的电台效果、电话效果、现场效果、电子合成效果都是学习欧美制作的产物。
新人的推出及系统操作
在欧美的流行乐坛可以说是真正的偶像和实力歌手的新人辈出。欧美的娱乐圈有它自己的一套推新人的方法。首先是俱乐部,比较有名的就是米老鼠俱乐部(Disney Club)了。现在在欧美流行音乐界名声大震的小甜甜Britney Spears;她的前男友,被喻为是新一代流行天王的Justin Timberlake;她的强劲对手,同时又是儿时的好友,被喻为是天后接班人的Christina Aguilera,Jessica Simpson,Hilary Duff以及像JC Chasez, Jesse McCartney等一些近来崛起的新星曾经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米老鼠俱乐部是美国文化的特产,也是美国孩子实现梦想的幸运所。当然,那里的竞争也和严酷,并不是有梦想的孩子都能被神眷顾成为耀眼的明星。其次是挖掘新人的各类比赛,比较有名的是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这个选拔新人的比赛现在已经不完全是美国本土的比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梦想的年轻人都来参加这个比赛。而这个比赛也的确在一夜之间捧红了像Kelly Clarkson,孔庆祥(William Hung)这样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新人。再接下来的方法就是毛遂自荐,即想成名的年轻人自费到专业录音棚录音,请专业的制作人制作,然后将作品制成试听的片段(DEMO)寄到唱片公司。当然鸥没地区推新人的方法还有好多,但以上几种则是最常见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成名方法。
在推新人的这个环节上中国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欧美的影响,而在众多的影响中,靠举行比赛是目前最盛行的一种。现在我们熟知的“超级女声”、“莱卡我行我秀”等比赛都是以推中国流行音乐的新人为宗旨而举办的。这2个比赛还是比较公开、公正、公平的,但大多数的类似比赛都因为缺乏其应有的公正性而影响了参赛者的情绪。
都市传统音乐我们在观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具有独特东洋韵味的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在一个纯日本的氛围中,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西方音乐,这正是多年来两种对比鲜明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日本的音乐人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流行音乐,但他们却能冷静地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些音乐进行再创造。
尽管日本的许多流行音乐与美国音乐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日本的音乐创作处处渗透着民族的独特性。日本音乐除了那种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一种两国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产生了日本音乐所特有的综合性。诚然,美国音乐曾经对日本音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但至少在日本国内,日本音乐人的创作对美国音乐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日韩音乐类型的互补
虽然日韩在文化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他们的音乐却在本质上有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使你一听就能分辨出哪种来自日本,哪种来自韩国。日本的音乐无论是什么音乐风格,都有一种“元气”在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动漫的“热血”主题歌。这些歌曲即使是表达非常忧伤的主题,背后却也有着积极、励志、不服输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日本民族所发扬和特有的,并融进了他们文化的各个领域。而韩国的音乐近些年也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即纯真朴实的温情,无论是他们的电影、电视剧还是情歌,虽然都是一些小情小调描写爱情的内容,但却把人性中的温情发挥到极致,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现代爱情童话。而这种纯纯的情感表达却是日本现今社会比较缺乏的东西。
(以上摘自网站,仅供参考)
Ⅳ 印度电影音乐与西方电影音乐有什么不同
印度的电影向来都会有歌舞并入 ,以大家比较熟知的《Three Idiots 》(通俗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但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名称不满意),里面就会像好莱坞标准电影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插入一段歌舞。印度电影中无论是科幻、动作、喜剧、爱情几乎都会有歌舞片的参入,可以说,印度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标志性植入。另外,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而好莱坞电影类型众多,如果单是要找想印度电影一样的电影音乐同在的类型的话,并不多见,几乎只有两个类型会有,一是歌舞片(以《雨中曲》《九》《芝加哥》)为例,另一个就是少量的动画片(以《狮子王》为例),当然还有一些并不多见的如《理发师陶德》等风格迥异的骗子。因为好莱坞的电影机制很成熟,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标杆,所以好莱坞电影的配乐多根据电影风格而定,或婉儿或高昂或低述或澎湃。
欧洲电影并不像美国电影(好莱坞电影)一样偏倚商业化,人们说起西方电影多是会出现文艺、人文等类似的词,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电影没有商业片,当然也有,只是西方电影导演因为其地域的人文历史等原因,多会将自己的思考社会反思等融入其中,这就决定了西方电影音乐的取材。西方电影音乐注重人文历史的探究,古典大气的配乐以及新世纪现代音乐等都是他们的选择。
但终究来说,电影音乐因电影的类型而定,电影音乐必须符合电影的主题和思想,这就限制了音乐的选取范围。
Ⅵ 请问印度电影音乐有什么特点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哦~~具体特点就看它的电影里面所要表达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情节紧张则音乐急促。若是情节欢快,则音乐轻松哈,没有特定的模式。倒是印度电影有个特点那就是“群舞”这样很能拉动气氛,也成了印度独有的风格,一般印度当红明星都懂歌舞。当然多数是在欢乐的时候才有。歌曲一般不是本人演唱,只是对口型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呢,不是印度的本土电影哈,是英国导演执导的,根据印度谋篇小说改编而来,里面的语言也是英语,小孩子不会英语才讲的本地语言。歌曲风格随情节而定哈~
希望能帮到你~
Ⅶ 多维发展时期好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
超级英雄电影中配器是非常多样化的。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录制音乐,为音乐上的多样化提供了很多可能,作曲家可以在工作站中任意搭配乐器组合,而好莱坞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也使得作曲家敢于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尝试各种配器的可能性。在《美国队长》中,几乎全部的无源音乐都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除了少部分使用歌曲的段落),选择只使用管弦乐队可能与作曲家的喜好和创作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选择用管弦乐队也有着影片故事背景方面的考虑,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显然导演无论是在画面还是音乐方面都想要保持那种传统战争片的风格,因而全片都没有使用太多现代的音色。而在《钢铁侠》中,作曲家拉民•贾瓦迪(RaminDjawadi)使用了非常多摇滚乐的元素。一方面,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需要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另一方面,这部影片的主角施塔克(Stark)在片中也很喜欢摇滚乐,片中出现了很多有源的摇滚乐片段,这就使得无源的配乐中出现的摇滚乐元素与整部影片非常的和谐统一。拉民•贾瓦迪在之后2013年的影片《环太平洋》中也使用了这种摇滚乐和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方式并大获成功,这种风格也成为了他独特的标签。而在由汉斯•季默和詹姆斯•纽顿•霍华德合作的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中,音乐则由管弦乐队和大量的合成音色交织而成,这非常符合影片黑暗严肃的氛围,同时,这是一部建立在虚构的城市“哥谭市”的故事,这种非声学乐器的使用也使得影片与观众所处的现实世界有了一定的“距离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人声呼号被当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动机也即“贝恩”主题,汉斯季默在创作配乐期间还在网上发起全球影迷来为这部影片录制呼喊声,这也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超级英雄电影的作曲和导演们非常擅于为自己的影片从乐器的选择方面在配乐上为电影营造出一种合理可信又具有特色的氛围,作曲家也不吝于在乐器的选择方面大费周章,为影片选择出独特的乐器组合来进行创作。在配器选择上的多样性是超级英雄电影音乐的一大特点。
Ⅷ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配乐被称为“交响化配乐”,请问交响化配乐的特点是什么
亮了亮了,同学,你是强薇老师的学生么。。。。
我大概找到了貌似是答案的东西,给大家分享下
早期有声电影的配乐手法在有声电影刚刚起步的阶段,音乐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墙到墙"(Wall-to-Wall),意思就是从片名开始每一分钟都有配乐,这种方法是早期无声电影配乐留下的"传统",在无声电影时代制片人们早已习惯让他们的影片始终有音乐相伴,到了新的时代老传统被继承了下来.此外,当时的观众对有声电影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到电影院去听声音,当然希望每分钟都有音乐了.不过,这种配乐手法由于需要音乐的量很大,往往是从19世纪末的歌剧作品中挑选大段的音乐来配,他们最看重的是瓦格纳的作品.第二种手法是使用同一来源、同一主题的音乐,这种手法已经非常接近后来的电影配乐,往往是由作曲家谱写一个性格主题,然后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场景出现.第一种手法不久便被淘汰,作曲家们开始认识到电影配乐和戏剧配乐有所不同,他们认真探索起了后一种方法.
Ⅸ 欧美电影的特点
要比其他国家的电影做的要完善!不管是从镜头走位,背景的设计,背景音乐的演奏,演员的选择,导演的创意及剧本的创作都是有其先进的技术的!这是时间的金钱堆出来的!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的电影要全面的赶上欧美电影是 需要很长时间和金钱的投入的!这是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