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

发布时间: 2022-12-06 09:48:27

❶ 有哪些国际性的纪录片大奖急求!!!

好多知名电影节都有最佳纪录片的奖项。像奥斯卡,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威尼斯,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等等都有纪录片可以拿的奖
另外想了解去着看吧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1955771371679

❷ 张元的演艺经历

1990年自筹资金独立完成影片《妈妈》,该片是中国的第一部独立电影 。成为该届电影学院毕业生的第一部作品,影片刚完成就遭禁 。
1991年执导的影片《妈妈》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中获评委会大奖和公众奖。同年为崔健拍摄的音乐录像片《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获美国音乐录像片年奖最佳亚洲音乐录像片奖 。
1992年他执导的第二部独立制作影片《北京杂种》反映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摇滚影片,同样也被禁演,他亦被禁止再从事电影工作。5月完成艾敬歌曲《我的1997》的MTV。同年影片《妈妈》在爱丁堡电影节上获得欧洲影评人费普里希奖 。
1993年影片《北京杂种》获得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同年为崔健拍摄的音乐录像片《一块红布》在美国三藩市电影节上夺得了金门特别奖。之后为陈劲首张专辑的同名歌曲《红头绳》拍摄MTV。
1994年和导演段锦川联合拍摄完成纪录片《广场》 ,以及崔健的MTV《飞了》。
1995年元月张元完成罗琦MTV《随心所欲》。
1996年张元与布鲁塞尔艺术节共同制作了第一部戏剧《东宫西宫》,并摄制完成同名影片 。戏剧《东宫西宫》参加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节、法国巴黎秋天艺术节、巴西圣保罗艺术节的演出,电影《东宫西宫》获得1996年阿根廷Mardel Plata Film Festival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项。
1997年同志题材影片《东宫西宫》正式入选法国嘎纳电影节“一种注视”单元 。
1998年2月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解禁令,恢复张元参加国内影视片单位摄制影视作品的资格 。之后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故事片《过年回家》,该片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同年完成纪录片《钉子户》,该片获得日本放送基金会一等奖。
1999年张元完成纪录长片《疯狂英语》,此片参加10月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应邀与国际10位导演联合拍摄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短片《丹麦姑娘》 。
2000年张元拍摄完成数字电影《金星小姐》 。张元应特奥会形象大使――阿诺德·施瓦辛格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邀请,拍摄纪录片《施瓦辛格中国行》。
2001年张元完成纪录片《收养》和音乐电视片《海南,海南》的拍摄。
2002年春张元应邀拍摄贝纳通全球电视广告。同年执导根据王朔小说《过把瘾就死》而改编的电影《我爱你》是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第19届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正式参赛影片,该片获1600万票房,打破当年国产片的票房记录 。同年拍摄完成京剧电影《江姐》,并率同名京剧赴德国科隆现代艺术节演出 。再度与崔健合作,完成MTV《农村包围城市》。
2003年执导的电影《绿茶》国内公演,影片应邀参加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作为展映影片,以及法国杜维尔举办的第六届亚洲电影节。同时完成二十集电视剧《闪》的制作 。
2004年4月23日—30日在意大利乌迪内举行的远东电影节中,邀请了张元的三部影片《绿茶》、《我爱你》、《江姐》参展,组委会在放映期间组织张元作品特别讨论会 。
2005年执导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电影《看上去很美》 。同年张元监制、制片京剧历史纪录片《粉墨春秋》。2007年执导电影《达达》,影片入围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
2012年张元执导的微电影试水之作《床上关系》取得了总量超过1.5亿播放量,之后又执导一部聚焦时下男女关系的微电影《艳遇》 。
2013年11月8日执导的爱情电影《有种》上映,影片入围釜山电影节影展 。
2014年4月张元执导首部反映母爱的公益微电影《最初的爱》 。8月张元与韩国导演裴昶浩共同任“2014年中韩未来影像人才培训课程”活动导师 。

❸ 《铁路沿线》在线免费观看百度云资源,求下载

《铁路沿线》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xlXkCWpGtFk5eY82pDSDEg

?pwd=46ya 提取码: 46ya
《铁路沿线》
导演: 杜海滨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0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Along the Railway
杜海滨是在手持一部家庭摄影机为一部剧情片踩外景地时,发现了这群在宝鸡铁路沿线靠变卖废品及偷盗为生的人们,最小的年仅九岁。无家可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工被骗、遗失身份证、父母离异等。这些被阻隔在主流社会及主流媒体之外的人们在摄影机前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杜海滨说:“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上,都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也曾经有过一种冲动,想走上去与他们交谈聊天,但因为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都被他们警惕地回绝了。这一次,算我走运,我轻易地走近了他们,并开始了一次既无准备又充满刺激的拍摄工作。”这是一部非常平实的作品,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用一种平视的眼光观照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使得这些平常在我们眼中具有某种标签身份的人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并且散发出人性的光彩。
2001年,纪录片《铁路沿线》获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和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
2000年春节,在陕西省宝鸡市火车站附近的垃圾台上,聚集着一群流浪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相仿。白天,他们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晚上就住在铁路边。平时他们拣点垃圾和旅客扔下的瓶子,然后换点吃饭。其中的周富是在从打工城市回家的路上丢了钱和身份证;另有两个李小龙和火红昌(火狐狸)都是从家里跑出来的;小云南在工作了三年后被老板甩了;凤翔因为婚事和家人闹矛盾而跑了出来。六个月后,他们大多都不见了。传闻有人见到周富当街脱光了衣服跳舞,如何变疯的谁都不知道。李小龙被一个公安收养,他也许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开始靠开烤羊肉店挣钱。小云南则成了孩子王。火狐狸被送回了家,但很快又跑了回来。凤翔偷东西被抓。铁路沿线的生活在继续,尽管它在大部分人眼里更象是出戏。
参展和获奖经历:
获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奖
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特别奖
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法国当代艺术展、亚洲当代艺术展、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台北金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等

❹ 有本书叫《她曾穿过暴风雨》是谁写的

《她曾穿过暴风雨》作者艾一一,原名王芳,籍贯甘肃,现居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内容简介:
结婚后陆海渐渐对妻子妍妍感到不满,认为妍妍只在乎女儿和物质生活,对自己缺乏关心。而另一个女人的出现,让陆海感到自己还年轻。在每日的冷漠和争吵中,陆海选择了离婚。
深受打击的妍妍先是试图依靠父母,可是父亲却猝然长逝。她也曾寻求好友多丽的帮助,却看到对方的婚姻同样充满无奈。而随着陆海着急离婚的真正原因浮出水面,妍妍的世界迎来了一场风暴……

资料拓展:

《她曾穿过暴风雨》原名《春和景明》主要描写的是离婚的女性杨妍妍的故事。从离婚到自我重新开始,与娘家的关系,与新工作、新感情的关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等等琐事和过程。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礼教、道德加诸在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有一句话说,天下女人其实都是一个人。我很赞同。所以我们绕开令我们难过的人与事,找到可以平衡情绪感受良好生活状态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非常重要。

这是一书描写女性奋斗的书,非常励志,推荐给所有处于生活情感遇到困难的女性观看。

❺ 如出发,必到达

今天,我在刷凉子访谈录的时候,很无意地刷到了导演顾桃。

顾桃,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中国内地着名的纪录片导演、摄影师。

视频中的顾桃一头毛糙的披肩长发,戴着鸭舌帽,古铜色的脸庞,细眯着眼睛。

他作这样的访谈,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平台小而咖位大。他显得很放松,没有玩深奥的艺术梗,说得都是实实在在的话,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顾桃说,年轻人要记住成吉思汗的话:如出发,必到达。

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马上开始。不要说什么“有条件再去做”、“等我有钱了就去做”、或者“等孩子大了就怎么怎么样”……

他自己就曾经拍了一部记录中国绿皮火车的片子,他没有等待创投,而是带着手机,坐了4趟火车,只用了1000元钱。

“中国的火车多便宜啊,越往北走越便宜,1000公里50元票钱。”

顾桃说,只要你有勇气上路,无论你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最后或早或晚,一定会到达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城。

顾桃先生从2003年开始,用一部借来的DV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拍摄出鄂温克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作为首部纪录片获得第5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雨果的假期》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最高奖—小川绅介奖、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犴达罕》获得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评审团奖、第5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从起初的无意识拍摄猎民的点点滴滴,到最终形成主题,创作出“鄂温克三部曲”,顾桃用他无际的敏感、和不受限制的自我反思构成了一部不藏私心,充满血肉的狩猎文化消亡史。

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用饱含温柔的理解与不加修饰的北方情感,真诚而浓烈的记录下了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信仰,以及在时代变革中这个族群的集体失落。

工业文明带来的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界,北方民族丛林文化被时代的车轮撞了个措手不及,狼狈尽显。

城市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驯化,大到收缴猎枪,小到勒令戒酒,顾桃用影像记录着这一切细节,温柔地、真诚地、冷酷地。

就像候鸟南飞、就像万河归海,谁都无法阻挡它们离开,却可以记住它们曾经来过。

顾桃说:“我确信即使是以我这样最平静地记录这些最日常的生活,对于未来都将会是一个探究曾经的民族在历史当下的细节的依据。”                         

如出发,必到达,顾桃已经在路上了。

❻ 小川绅介的成就及荣誉

到了80年代,小川完成了他后期的两部重要作品:《日本国古屋敷村》(1982)和《牧野村千年物语》(1986)。这两部电影都以悠缓的、大跨度的时间尺度关注农村社会,民俗学想象力与对现代日本的历史批判意识在这部影片中交汇。
他最闻名的公社式拍摄方法,团员为一个题材一起共住,可以历时数载,记录所摄主题或主角最贴近生活的现实,同时包含重份量的政治诉求,为受压的日本社群如农民工人发言,为争取公义绝不妥协,在主流电影市场以外另辟独立之途。小川坚持“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为自己信条,其制作片子过程以“尽可能呆在现场”最为着名,不少部片子拍摄时间常在三、五年。小川一生除致力于纪录片制作外,还为推广纪录片不遗余力,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每制作完一部片子,都将携带作品到拍摄地和其它地方为人们免费放映。1989年,小川在其纪录片制作基地山形当地市政机构帮助下,创办了亚洲至今为止唯一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小川绅介1992年因病去世,终年57岁。其一生贫困,身后留下的遗产是21部作品和一些摄影器材。中国导演彭小莲与小川绅介还有过一次奇妙的合作,那是在小川去世以后,小川的妻子找到彭小莲,希望她能够完成小川的未完成的遗作《满山红柿》的后期剪辑。小川生前对彭小莲的高度评价成为选中她的惟一理由。小川在世时看过彭小莲的《女人的故事》,小川认为彭小莲的电影语言很漂亮,懂得如何把握细节和营造氛围,将来会成为大导演。小川把《女人的故事》的录像带一边放一边告诉彭小莲哪里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小川的启发让彭小莲在后来创作《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的时候,把本能转换成自觉的意识。经过彭小莲剪辑的《满山红柿》后来获得日本十佳纪录片之一的称誉。与土本典昭并称为日本战后纪录片领域的两座丰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❼ 电影节,能扛起地方文化战略发展的大旗吗

十年前,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成为近十几年地方政府的最主要财政收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而言,随着我们搬进楼房,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新城的格局,一般都会配套一个辐射周边多个小区的综合性商业体。比如北京的朝阳大悦城,基本上成了周围上下2个地铁站沿线人们生活购物娱乐的中心场所。

商场大多地段非常核心,因此地价大多不菲,不知道细心的读者有没有思考过,这么大的商场,哪种业态的占地面积最大?一般情况下,占地面积最大的往往有2种:影院和书店。其中影院的面积可能会比书店还要大一些。

电商刚兴起的时候,商场业态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服装行业了,但随着O2O的发展,你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商场里的一切:服装、美食、美妆、超市生鲜。可是电影就不一样了,即便当下流媒体平台快速崛起,但一部热映的商业大片,依然是你去影院的绝佳理由。有了人流量,商场其他业态才有发展的机会。

同样,一家好的书店可能并没有太多人购买,但书店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知识付费,为生活充电。引入一家高逼格书店,能让整个商场的气质都显得清新脱俗。

一家电影院,对一座商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当电影作为一个IP来运作的时候,影响力就更大了。我们都知道上海迪士尼乐园,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围绕着上海迪士尼乐园,当地政府规划了一片24.7平方公里的上海国际度假区,要知道整个澳门也才32.8平方公里。迪士尼电影IP对于当地文旅行业的推动作用,肉眼可见。

同样,电影拍摄基地,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金华市的横店影视基地了。因为电影制作环节的巨大潜力,万达还曾经砸重金在青岛建了东方影都(后被融创接盘)。

聊了这么多,接下来慢慢把话题转回电影节上。要知道国内大多数电影节,都是广电系统主办、地方政府承办,作为承办方的地方政府。承担了电影节运营所需的大多数资金和场地,那么电影节对当地有哪些价值,以及,电影节比起其他会展活动、体育赛事,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吗?

对于地方政府,近十几年靠卖地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要逐步腾退。但接下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在哪里?今年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拿出了几十万亿的基建计划,但与以往不同,这次新基建将会重点布局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

比起这些大盘子,文化产业的规模小到只是它们的九牛一毛。但丝毫不妨碍许多新一线城市,正在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当中头部资源,在打造品牌、宣传城市形象、提升软实力等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那么,办一场电影节,能实现这些目标吗?

电影节本身,对于城市品牌有价值吗?

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一些文旅活动,来打造城市名片。比如早些年北海举办环球小姐大赛,还有近几年许多城市举办的马拉松项目,都在通过文旅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节逐渐进入了地方机构的视野,第一眼看来,电影节持续时间久(一般一周左右)、国内外明星都来参加、影视行业从业者广泛参与,还有全国影迷来看影展。有人气、有声量,简直是打响文旅战略的不二之选。那么电影节真的有如此大的价值吗?

全国范围内的电影节,除了北京、上海这种大型且有一定举办年限的电影节有组委会,其他地方政府举办的电影节展,大多没有固定的组委会,每次举办都由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然后每个版块又交给相关的举办单位来负责落地执行。这种组织方式,在大型综合性电影节活动上,很容易在小的环节出现问题。但这都是其次,没有专业的组委会做专业的事情,电影节就很难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都知道,电影明星、从业者如果没有产业落地,他们不过是来打个酱油就走,最后留下一些让外面的人不留任何印象的新闻报道。对城市提升影响力没有太多实际价值。明星们一年走那么多次红毯,参加那么多次电影节,你自己想想你能记得住的有吗?再说从业者,各种影视公司大佬剧集,看样子能把产业带到这些城市,可事实上呢?

就拿上影节来说吧,上影节作为中国甚至亚洲最好的A类电影节,每年的举办几乎整个东亚地区的电影从业者都会来这里。由于每年电影节恰逢小龙虾旺季,电影人们私下谈事情都少不了一桌小龙虾宴,因此很多人也把上影节称作“小龙虾电影节”。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上影节绝对是行业洽谈的最大盛会。可是电影节结束,电影人们该回北京还是回北京,整个产业依然聚集在北京。

如果说行业上层的聚集需要更深层次的产业布局,那么通过电影节影展、嘉年华活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带动消费的思路是否也是一条出路呢?在我看来,按照目前的办节思路,很难辐射到全民参与,哪怕是影迷参与的水平。

电影展映是电影节所有版块里,民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如果看每年电影节开票时候的抢票盛况,以及各种二手转票行为,还有各种高价票。2000一张的《昼颜》,内环一套房换《小偷家族》一张票,几千块换《黄金花》,你还以为全上海的观众都在参与,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看一下公开的资料,淘票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影节总售票数46万张,那这是否等于上影节的观影人数就有近50万人呢?显然不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电影节的目标观众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每年电影节的复购率极高,一个人买10张的情况非常普遍,更有一些资深影迷,一个人买上好几十张电影票。所以真实的电影节,我推测观众不会超过10万人,而且这些观众在7天时间,分散在全市数十家影院,时间和地点都很分散,很难实现聚集效应。同样在上海举办的China Joy,4天时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接待人次达到了34.27万人次(第十五届)。

对于Z世代消费者而言,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越是小众的越大众,越是大众的越小众。B站举办的春晚让传统流媒体平台的老板们脊背流汗,那是因为这些小众文化的消费群体足够有凝聚力,他们聚集在一起,能够把声量扩大到大众视野,也就是所谓的“出圈”。电影节的影展同样如此,但电影节受限于时间和地理因素,尽管有了一定的声量,想做到出圈,目前还是很难。

把小众的文化做到极致,就会拥有独特的名片

对于国内目前的电影节,我个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悲观的。因为大多数电影节的举办模式,都是直接照抄国际A类电影节的模式,在单元设置上不管有没有内容先把架子搭起来。而且很多板块比如开闭幕式晚会、论坛、大师班这种板块,全国电影节来来回回都是北京那几家公司做的承办,思路和嘉宾都没什么变化。参加完几次,给人的感觉就是同样的嘉宾同样的活动,在A城市举办完了接着去下一个城市举办。就像马戏团表演一样,跑了那么多城市,最后还是那几只动物,那几样表演。

我还记得当年美团网创始人把猫眼电影卖给光线传媒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想把猫眼做好,美团就必须深耕影视娱乐行业,这并不是他们所擅长是事情,可同样是文旅行业的美团旅游、酒店业务就保留了下来。所以从这个小事可以看出来。地方的初衷是想通过电影节来带动文旅消费,可办到最后发现,光是把电影节办好就已经要进入影视行业的深水区,更不要提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了。

其实在全球范围来看,想做一个小而美的电影节并不是不可能。法国小城安纳西,举办的昂西动画电影节,不仅具有超高的行业影响力,还未当地带来了实际可观的收益。美国的“西南偏南”(SXSW)集合了电影、音乐、科技、极客等一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元素,成为了近几年电影人在年初参加的一项盛事。日本农业重地山形县,本来以农业和水果生产为主,但这里却孕育了整个亚洲最好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所以,当文化产业发展的足够大的时候,电影节的机会点存在于这些细分的、垂直的电影节领域。而且这些电影节的举办成本不高,人员忠诚度很高。如果从现在积累,耐心做上5年,我相信这样的电影节,会给当地真正实打实的回报。

❽ 2006年8月末以后的全球各地的电影节(记录片电影节)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工作流程!!

纽约国际记录片电影节 6月2日至6月6日
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
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北欧记录片电影节 2006-05-07
北欧记录片电影节 - 五月十三日至十九日于哈特艺术中心 2006-5-8
柏林国际电影节
东京电影节2006-10-12
http://www.bfa.e.cn/dytc/dyj/dyjs/dyj_index.htm
这上面很多~~自己看吧~~

❾ 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是什么

《流浪北京》,《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

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该片先后拿去参加了多个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等) 。

(9)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扩展阅读:

《流浪北京》从1988年开始拍摄,1990年剪辑好的关于“北漂一族”的纪录片,那群人当时被称作“盲流”,现在冠予的头衔是“独立艺术家”。

影片分为六段:

1、为什么到北京;

2、住在北京;

3、出国之路;

4、1989年10月;

5、张夏平疯了;

6、《大神布朗》上演。

70分钟的片子讲述了几个暂居北京的画家、作家的故事,最终都通过婚姻的方式出国的张慈、张大力,精神分裂但终于也结婚出国的张夏平,通过摄影展去法国而留在那里的高波,留在北京的独立戏剧导演牟森,还有摄像机背后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吴文光。

❿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The 3rd Chin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Forum)于2006年4月18日至22日在中国合肥举办,本次活动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北京现象工作室联合举办。
来自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着名电影机构的负责人和选片人将出席本届交流周,与国内业内人士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优秀纪录片作者吴文光、王兵、黄文海、鄢雨、季丹等导演将出席本次活动,着名的纪录片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等也将来参加研讨,部分学者还将开展讲座。
本届交流周采用放映、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优秀纪录片展映、学者讲座、导演阐述与观众互动等三个阶段举行。搭建组织者和制作人之间、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研究者和创作者之间良好沟通互动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普通的公民都能看到自身表达的愿望和权利,是新一届影展追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和目标。
在持续5天的活动时间内,将陆续首映近一年多来中国本土的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沈晓闽的《798》、导演贺峥《青龙路十九号》、导演舒浩仑《乡愁》等二十多部纪录片将在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分别放映。沈晓闽等部分纪录片导演届时将与现场观众做导演阐述并回答观众提问。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协调人滨治佳,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人之一金智爽、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主席让-皮埃尔·里姆将主要对本国纪录片电影节方面的情况向与会者作深入介绍。
讲座分作者讲座与学者讲座两种不同类型并列举行。《流浪北京》、《江湖》制作人吴文光,《渡口》、《迁镇》导演郭熙志,《铁西区》导演王兵,《淹没》导演鄢雨,《好死不如赖活着》导演陈为军,《食指》、《片刻》导演蒋志以及《喧嚣的尘土》、《梦游》导演黄文海等七位纪录片作者将就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深入阐述个人体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等三位学者将着重就中国纪录片现状与与会者交流探讨。
纪录片(Documentary Film)被称为是“最有文化的电影”,也被认为是“最真实的电影”,或者是“最有价值的电影”。因为其忠实的纪录作用,纪录片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最重要的纪录方式,也是历史变化的重要见证。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国的纪录片特别是独立纪录片还是非常缺乏播出平台。一直到今天,国内也很少有观众真正从电视上看到我国的独立纪录片的面目。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纪录片一直为商业团体和观众所重视。类似BBC和NHK很早之前就把纪录片制作的触觉伸到我国,利用我国的资源和人才进行纪录片的创作。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和市场正在经历着重要的变革。随着DV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独立制作人员加入纪录片的创作队伍,纪录片产生的数量在近几年中不断递增。同时,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纵横五千里的广袤地域的差别性,给纪录片题材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意味着这个土地上的纪录片市场有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