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俄罗斯电影需要盖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罗斯电影需要盖

发布时间: 2022-11-30 01:18:24

㈠ 有关于俄国圣诞老人电影

极地特快
配音演员
汤姆·汉克斯(分饰列车长、圣诞老人等)
麦克尔·基特(分饰 冒烟佬及蒸汽佬二角)
彼得·斯科拉里(饰演 小孤独)
诺娜·盖(饰演 小女孩)
圣诞老人是圣诞节的象征,传说中的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前夜驾着由驯鹿拉的雪橇,将礼物送到千家万户。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没有什么人再相信这个流传了很久的传说,没有人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了。然而,小男孩克劳斯(乔什·哈切森配音)却不这么认为,尽管他的父母和周围的朋友都告诉他圣诞老人只不过是个虚构的人物,他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但克劳斯却坚持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因此,克劳斯经常会遭到同伴的嘲笑,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信念。
终于,克劳斯的坚持为他赢得了回报。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夕,克劳斯在恍惚中睡着,忽然地板开始颤抖,桌上的器皿哗哗作响,随着汽笛声呜呜长鸣,一列神秘的火车停在门前,他紧张地打开房门,看见一个和蔼的列车长(汤姆·汉克斯配音)站在了他的面前。列车长邀请他乘车旅行,前往北极参加圣诞庆典,拜访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克劳斯惊讶极了,惴惴不安地答应下来。在克劳斯登上火车后,他又发现更多的小伙伴,大家在一起十分的开心,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旅程。
最终,火车到达打了终点站北极,孩子们欢快地跳下火车,北极城的圣诞庆典正式开始了,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时,一个圣诞老人走到克劳斯面前,和蔼地询问他需要什么礼物,克劳斯嗫嚅地说,他只想要驯鹿身上的一个小铃铛。克劳斯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想要的礼物,但在回家的时候,他却不小心弄丢了铃铛,他伤心极了。没想到第二天醒来,他发现小铃铛就完好无损地摆在圣诞树下。母亲看到后非常惊讶,不过她认为铃铛坏掉了。然而克劳斯心里却非常清楚,他知道只有相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的人才能听到小铃铛清脆的响声。

㈡ 堵车时机枪架在车盖上的电影叫什么

这是俄罗斯电影《第聂伯河防线》中的名场面

㈢ 希望有专家可以推荐十部经典的俄罗斯电影,谢谢,记得一定要经典的。

《母亲》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一九一八》
《夏伯阳》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好兵帅克》
《红莓》
《卓娅》
《办公室的故事》
《成吉思汗》(新拍的)

㈣ 帮忙推荐几部俄罗斯的经典二战电影(如星星敢死队)

俄罗斯 2006 《烽火孤儿》 俄罗斯 2005 《星星敢死队》 俄罗斯 2004 《将军这几部都是描写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的,比较感人,但是我开完后心情不好,

㈤ 介绍俄罗斯车臣战争电影

第九连 又名 第九突击队

地区:俄罗斯
类型: 动作 / 剧情 / 战争
片长:130分钟
上映日期:2005年9月29日 白俄罗斯
对白语言:俄语
发行公司: Gemini Film...
分级: Finland:K-15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2005年俄罗斯的战争动作大片,票房挺第一。

㈥ 电影求助!

俄罗斯电影《风暴之门》
2006年俄罗斯最新战争动作电影,改编自俄国战争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讲述一个真实的事件,2000年2月俄某空降师 6连在高加索与车臣匪军的战斗,最后85名官兵英勇牺牲了。影片由《第九纵队》原班人马倾力打造,多位动作男星联合出演,有安德烈·卡拉斯科(《土耳其式开局》、《第九纵队》、《俄罗斯大亨》)、米盖尔·普莱切科夫(《第九纵队》)、米盖尔·叶弗里莫夫(《第九纵队》、《国家顾问》)、丹尼尔·斯塔科霍夫(《情迷彼得堡》)等等。《风暴之门》实际不是电影,而是一部剧集,四集总计210分钟。这部战争题材的剧集讲述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官兵一段着名的以弱胜强的守卫战。

【片名】:
【译名】:风暴之门
【导演】:
【主演】:安德烈·卡拉斯科
米盖尔·普莱切科夫
米盖尔·叶弗里莫夫
丹尼尔·斯塔科霍夫
【类型】:战争
【片长】:210分钟
【国家】:2006俄罗斯
【格式】:DVD-RMVB/700k
【字幕】:简体中文字幕
【语言】:俄文

【影片简介】故事发生在切克尼亚(Chechnya)叛乱时期,由陆军上尉多洛宁(Doronin)带领的战斗连,被派到一个四面环绕巨岩的狭窄山区,他们的首要任务看似很简单,即阻止一伙叛军匪徒通过这个峡谷。士兵们希望这次任务一切都能顺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被解除职务,一些作着随时离开的打算,另一些人则期盼着爱人的来信……没料到由泰姆拉兹率领的叛军达到1000人,并很快地进入了他们所在的阵地,冲突迅速变成了一场血腥的肉搏战。这些俄罗斯战士们能否坚持信念,与十倍数量的叛军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吗?

转贴:【影片评论】《风暴之门》的故事背景取材于车臣战争中的真实战役。车臣叛军与俄罗斯政府军的常年战争一直是神秘和遥远的,而这部电影就将这个局部战争的细节平铺直述的摆在了观众眼前,即使是用于历史参考都有眉有眼。片中车臣叛军的组织性、对战争的专业性和哈萨克军人的凶残本性确实让人佩服当时普京总统对待车臣叛军绝决的魄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片中前苏联常规军备的集体亮相是军事爱好者难得一见的诱人场面。以前从美片中看到了苏联制式武器不仅单一而且缺乏认真的描写,这对军事迷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本片可谓是苏式常规武器的集体检阅,从制式步枪AK74到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武器被无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现。片中 “米 24”强大的攻击力第一次作为电影镜头有着强大的视觉震撼,了却我一桩曾经的心愿——“这个和阿帕奇直接对抗的家伙到底威力如何?”影片的战争场面相当真实客观,并且具备很强的可看性。片中寻找狙击手的一幕战争戏扣人心弦又惊险刺激,而森林中的侦察分队的遭遇战短兵相接之处惊心动魄,凶险之极。而最终的大决战宏观壮伟且触目惊心。由这些场面构成的《风暴之门》对于军事题材的爱好者来说完全是当下少有的选择。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前苏联常规武器和作战模式最全面系统化演练的一部战争电影,尤其对于军事迷来说。

本片从风格上仿佛是美版《兄弟连》和国产《亮剑》的组合。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从俄军官兵的个人角度将战役从开始一直细化到结束。影片利用大量的闪回镜头交待人物的背景心理,而战争场面拍摄得宏大并且客观真实。《风暴之门》实际是俄罗斯的主旋律电影。影片同样带着些许的官方色彩,讴歌国家的荣誉和政府的伟大(这应该是主旋律电影的内核吧)。《风暴之门》的摄制手段并不高明,运用的技巧也很古老。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的精神力量都被渲染得合情合理,观后的感觉是感叹俄罗斯官兵为国而战的高风亮节。相对于国产主旋律题材的影片,《风暴之门》的摄制和创作真是需要国内相关人士和官员学习。终究真实可信没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电影可以获取观众的心。

这部战争片虽然在表现手法上过于老套,但对各种细节的真情流露之处还是比较自然,况且还有真实的大量的专业的战争场面作为电影的突出卖点。因此,过一次战争瘾或了解一段历史都是观看本片的乐趣所在。可能由于主旋律的因素,影片并没有对车臣战争进行必要的反思,也没有对和平作出期盼和憧憬。这不得不算是一种遗憾。

㈦ 俄罗斯最新电影《天空》播出,画面有多硬核

电影《天空》的画面超级刺激,尤其是战争时期的打斗画面基本上都运用到了现实中的真实武器,打斗画面非常逼真,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除了展现现代空战的火爆精彩,还首次展示俄罗斯“SSO”特种部队次异地作战,作战技术和风格也完全西方化,在武器上,配备有斯捷奇金全自动手枪、AKM步枪、AWP狙击枪和MP5冲锋枪等。

和平和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所以很多观众对于战争现场的残酷性缺乏正确认知,关于战争中如何捕捉敌方信息、如何安排战术、如何冲击敌方阵营以及如何救治伤兵都是陌生的知识。

电影中不仅在道具上花费了巨大资金,更是模拟建立了真实的战争现场,人员配比以及战术攻击都是依据真实历史来体现,给观众的冲击感非常强烈。

俄罗斯也不愧被称为战斗民族,电影画面的硬核体现能够反映出俄罗斯民族的强悍感觉。

㈧ 好看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有哪些

按照影片里的时间线来推荐:
二战之前:
1、经典之作《战争与和平》,动用了10万人实景拍摄,场面十分宏大;
2、19年的俄罗斯电影《救国同盟》,反应的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次武装革命——十二月党人起义。
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讲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被沙俄推举为领导人的高尔察克生平。
二战经典战役:
1、经典之作,《解放》系列,一共5部。讲述了二战时苏联从被入侵到抵抗再到反攻柏林的战争历史,算是完整记录了二战中的苏德之战。
2、《斯大林格勒》,是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坚守巴普洛夫大楼的英勇事迹为原型拍摄的作品。
3、《决战要塞》,讲述的是苏军坚守布列斯特要塞的战役,那句着名的话:“将军,现在您知道一俄里是多远了吧?”就出自其中。
4、《潘菲洛夫28勇士》,讲述的是一对在莫斯科郊外阻击德军的英雄事迹。
人物篇:
1、《女狙击手》,讲述的是苏联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的传奇故事,背景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柳德米拉是苏联的王牌狙击手,狙杀战绩为309人,是名副其实的王牌。
2、《安娜的战争》,通过讲述安娜的人生反应苏德战争。
艺术改编加工篇: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同名小说改编,是和西方《西线无战事》齐名的存在,都是从小人物所经历的一个无损大局的小事件来反映战争的故事。
2、《烈火战歌》,讲述了二战期间,几个好朋友之间友情爱情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考验,堪称苏联版的《珍珠港》。
现代篇:
1、《炼狱》算是冷门的经典,讲述的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几个普通士兵的经历,以惨烈的场景反应战争的残酷。
2、《穿越火线》,讲述的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期间发生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爆发的战争,通过一个寻找孩子的母亲视角讲述了战争的历程。
以上就是其中一部分值得一看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望采纳。

㈨ 俄罗斯电影主要特点是什么 急需哦 要长点点的 作业啊

简述俄罗斯类型电影的探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然而,在没有做好预测的情况下,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疗法”及私有化,不仅没有创造出市场经济,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们期待的潘朵拉盒盖打开了,然而释放出来的却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9.4%,可以说是丧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俄经济几乎跌到崩溃的边缘。
在全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俄罗斯生产滑坡,物价飞涨,国民生活水平下降,整个社会混乱无序,这给经济市场化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场经济在俄罗斯依然只是一个诱人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俄罗斯的电影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几乎全线崩溃。不过,热爱艺术的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电影,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好莱坞高科技和纯娱乐性紧紧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压力中,俄罗斯电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缓慢地铺延着

1、“类好莱坞”电影:舶来品,找不到落脚点
俄罗斯取消对进口影片的限额规定后,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蜂拥而至。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快餐”,美国电影及时有效地占领了俄罗斯的电影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俄本土电影的创作者们带着不同的目的,纷纷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借鉴或仿造。这其中,许多影片粗制滥造,少有艺术价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既能吸引观众,也不失艺术水准。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表现主题。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移植”好莱坞爱情片的模式时,虽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观众眼球点击率的纯娱乐性场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艺术品位,印带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维·纳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导演1991)是一个现代版的希腊神话。影片让年轻的女音乐工作者和归国的中年音乐家在未解的谜团中相识、相爱,直到谜团解开。影片继承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流露出一种人受不可知命运摆布的痛苦。1998年,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的《爱情三重唱》放弃了对时代的思考,把表现的触角伸向了当时时髦的三角恋爱上。作者虽然调用了俄罗斯式的悬念、讽刺、幽默、抒情等各种手法,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作者以前的《战地浪漫曲》,以致“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影片没有反应”。[1]影片《12月的音乐》(德霍维奇内依导演1996)同样出于商业考虑,描写了一个出国侨居的男子回国后同一对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纠缠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后的悲剧结局似乎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俄罗斯人当前的阴郁情绪,但陈俗的爱情模式却把本来就心情不好的观众给赶走了。
黑社会势力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表现素材。在俄罗斯,影片审查制度解构后,一大批表现俄社会动荡的黑社会片开始兴起。1992年,导演甫·普洛特金拍摄的影片《为了活下来》,讲述了一个退伍军人在担任登山营主任期间同黑社会势力斗争的故事。影片既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也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细致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良传统。虽然情节简单,但影片表达手法多样化,既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运用,也有儿童电影的特征,发行情况比较好。1997年,阿列克赛·巴利班诺夫的《兄弟》同样以复员军人同黑社会的斗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达尼拉为了救哥哥同黑社会势力展开生死之战,最后达尼拉干掉了黑社会分子,拿了他们的钱,分给他认为需要的人,然后便坐车离开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达尼拉由一个朴实无华的小伙子变为冷酷的杀手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帮匪题材同表现黑社会势力的影片紧紧结合在一起,但在俄罗斯,这一类效仿好莱坞模式的电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现实社会。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罗斯轮盘赌》把美国电影《邦尼和克莱德》的情节模式借鉴过来,真实准确地表现了俄现实社会动荡、混乱的情状。影片中许多格斗、枪战的场面惊心动魄,极近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风格。难怪有些俄罗斯影评人称它为“当代俄罗斯的邦尼和克莱德”。1998年,瓦·托多罗夫斯基的《聋人之国》通过两个女孩的前途命运再次触及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情节设置上运用了现代电影的诸多元素:爱情、友谊、金钱等等。叙事方式上,黑社会、毒品、脱衣舞等调料的加入,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现实的嫌疑,但却典型地代表了俄罗斯“第二浪潮”电影创作者的风格和趋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炼金术电影公司”推出豪华电影《黑幕》。该片在普通的侦探、帮匪情节中加入了陨石坠落、日蚀等宇宙的天灾的自然现象,以适应美国大片培养起来的新的消费群体,不过影片在艺术上没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导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该片可以划归到恐怖片的范畴中去。创作者想以一个移植人体器官的秘密场所的杀人行径来制造恐怖气氛,但影片因为过于暴露的商业目的和迎合倾向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导演的最新影片《缀满钻石的天空》比较受欢迎,但整体上处理的略显粗陋平庸。2000年,亚历山大·泽利多维奇对昆延·塔伦蒂诺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较好,但同真正的美国商业片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总体看来,俄罗斯的“类好莱坞”电影在样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观众方面,却不尽人意。除了还没有掌握样式电影的特点和规律之外,或许根本问题在于,好莱坞模式化的电影在俄罗斯的传统中根本找不到落脚点。所以,好莱坞模式要确立自己在俄罗斯的牢固地位,还需要真正的时间。

2、喜剧片:本土品,让人笑不起来
据调查,目前在俄罗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这或许契合了俄罗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点,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喜剧样式有所钟爱。但是,现今的俄罗斯喜剧电影中却少有纯粹的喜剧片,导演们每当涉足喜剧时,总会流露出一种阴暗的底色或是含泪的笑。
1991年,艾利达尔·梁赞诺夫自编自导的《天堂》以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家和不幸的老人们的艰难生活。影片最后,在外星人的帮助下,这群人乘坐一辆奇特的火车飞上了天。影片获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奖。但导演失去了他一贯的幽默感,影片中丑陋荒诞的环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产生厌恶感。1996年,梁赞诺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当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却给人一种没有生活根基的感觉。看来,有才华的梁赞诺夫面对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没有了笑的欲望。
1995年,亚历山大·罗果日金的《民族狩猎的特别之处》很是吸引观众,电影票房以及录相带发行的收入都达到了与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罗斯的传统爱好:喝酒与狩猎融为一体,通过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奇遇制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着轻松欢笑声的《特别之处》同样不是纯粹的喜剧,影片透着尖锐的讽刺意味对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进行戏谑。1998年,罗果日金的《民族垂钓的特别之处》则把意犹未尽的伊沃尔金将军一干人带上了更加热闹的垂钓之旅。影片大胆杜撰了一些离奇的情节,让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军事演习中的军舰上和非法侵入邻国水域的潜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显,影片向纯喜剧的方向进了一大步。
1994年,俄罗斯第二浪潮的中坚人物谢尔盖·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镰刀与锤子》。该片讲述了通过改变性别将一个普通人变成时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诞故事。影片是对斯大林时期文化与政治的滑稽调侃,充满了尖刻与机智,但却极端阴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剧才华的尤里·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现了俄罗斯人在出国大潮中的心态。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探索了一种能够表现俄罗斯人对国外生活复杂心态的艺术结构:通过在墙上开个窗户,让梦想去巴黎的人开开眼界,再回到现实中的俄罗斯来。该片获得当年“震荡”电影节导演奖。不过,牵强附会的情境和并不可笑的打闹却使影片质量大大受损。1995年至1996年奥塔尔·约谢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传》。其中《匪徒列传,第七章》是一部结构很好、充满愤怒和嘲讽的电影。影片叙述自中世纪以来到苏维埃政权时代直到今日这个枪械泛滥、黑帮横行的污浊社会中人类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发笑的东西,但这种笑是板着面孔咬牙切齿的笑。
此外,一些本来很好的喜剧或情节剧由于过分沉溺于闹剧手法而遭到损害。比如巴德尔·隆金叙述一个矿工小镇里好人与坏人“斗争”的《婚礼》(2000),弗拉基米尔·缅绍夫描写1983年莫斯科的《众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尔·福金讲述一座房子里住过几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当前的俄罗斯,喜剧电影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步入到纯喜剧样式的轨道上来,许多影片无论是揭露过去苏联时期的风习或是讥讽当前的社会现实,创作者不是要我们发笑,而是使我们感到一种刺痛。而且当前俄国人对荒诞美学的热衷太过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剧越来越趋向概念化。可能是现实太沉重了,电影工作者高兴不起来,广大的人民也同样不能纯粹地“喜剧”一回。目前,俄罗斯喜剧样式的电影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3、“新俄罗斯人”电影:新生儿,长大还需时间
“新俄罗斯人”电影是在俄罗斯新贵现象产生之后应运而生的。所谓“新贵”,就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后利用种种渠道迅速发家、过上优裕奢华生活的商人,他们多居住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罗斯人”影片以他们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他们生活的场景及其经历折射出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状况。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达泽导演的《一个乘客的剧本》,比较类似于“新贵电影”。该片虚构了两个社会形象:法官和被审判者。年轻人在苏解体前被牵连入狱,苏解体后,他出狱并跻身于新贵之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车上看到了曾经审判过他的法官(现在成为列车员)。于是他便开始了有计划的报复行动 然而最后,死去的却是年轻人。影片主要表现了一种报复心理。虽然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银熊奖,但在国内却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虚构太过于一厢情愿,人们根本不愿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会好的》给人们编织了一个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话:一个发了财的俄罗斯新贵回到故乡要建设一座娱乐中心;他的儿子获诺贝尔奖并回国,还爱上了一个将要结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几对年老、年轻的恋人也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是应时之作,因为过分地迎合“新贵”老板的心思,过分地美化他们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虽然影片比较好看,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没有迎合“新贵”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他们。在影片中,“可爱的”新贵们无聊空虚的形象被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罗斯》可以划归到“新贵”影片中去。该片意在描写俄罗斯经济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美国神话找到了西部片这一类型来表现自己200年的历史,银幕上出现了诚实的行政长官与狂暴的匪徒斗法。而俄罗斯的电影创作者们在探索中也试图打造自己的类型品牌——俄罗斯新贵电影。美国的西部神话通过善与恶的冲突,迸发出了民族文明和社会规范的火花,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成为美国电影的标识。而俄罗斯新贵影片却全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他们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时候,不自觉地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把“新贵”们美化得一塌糊涂;要么把他们丑化得面目全非。这些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状,但却由于缺乏客观的描写、冷静的思索以及足够的耐心,整体质量不高,“生长”还需呵护。

4、等待“后苏联”类型电影神话
在俄罗斯,除了30年代的喜剧电影以及60年代盖达尔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没有类型电影的传统。因此,“以那种魅力四射的坏蛋为主人公的类型电影及恐怖电影在我们的电影中没有根基。近年来有人企图尝试这些类型,但多以失败告终。”[2]俄罗斯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似乎不太赞成民族电影走类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却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别捷夫(1991年推出处女作《蛇泉》)说,“在今天的情势下,类型电影的制作应该从零开始”。[3]对此,教师А·米塔似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最近几年俄罗斯观众变化很大。十年前只有专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现在每天都在电视上放映。 从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们的观众已接近欧洲观众。 年轻人喜欢美国电影,他们偏爱不具俄罗斯特色的枪战片、恐怖片。兴趣爱好的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因此,“俄罗斯电影必须先达到世界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掌握严格区分电影的类型原则,然后才能考虑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罗斯电影“国家定货”的时代已经消亡,“苏联电影”以及它的“贡献”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遗产和复杂无序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态状中,俄罗斯电影能否走上类型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绎前苏联电影的神话,我们不做预测,只有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