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22-02-02 17:23:54

1. 亿万片酬演员已降至四五千万,对于中国影视业有什么影响

我觉得会让投资方将更多的钱放在对影片本身的打造上,对服装、道具、场景、特效等方面更加用心和做工精良,从而促使我国电影往更好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

作为影视工业化的重要一环,服化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净化及观众对服化道要求的提升,服化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由此,专业人才的积极培养也是不可或缺,只有越来越专业的人才,才能做出越来越专业的作品

2.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研究怎么样 好不好

现在中国每十万人银幕拥有数不及美国的1/30,遇到大片上映,不少影院出现了排队买票甚至买不到票的局面。这肯定体现了影院建设落后于观众需求的矛盾。 而且同时当前电影产业价值链相对单一,过分依赖电影院线,电影分发渠道狭窄,大量优秀的作品受院线排期等影响,均未能与观众见面。供给方收益过度依赖票房分账, 即便单片票房增长又因分账比例相对固定甚至保底票房承诺等因素,并不能为供给方增加更多创收。另院线进入产业上游制片、发行,掌控、定制内容,坐拥放映渠道,挑战供给方,必然需要寻找新的渠道承载。 这里存在着明显的供需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必须做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或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电影产业将得到更好的激活,延展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此,一方面可以让现已经播出的影片得到更多渠道的宣传与二次变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未能在一级院线上映的优秀影片得以播出,从而诞生出新的价值链,让投资人、制片人、观影人等多方受益,为电影行业带来全新的活力。

3. 关于中国影视未来发展和出路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头20年既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广播影视发展非常难得、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说,今天中国的广播影视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考察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背景,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国已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给广播影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影视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必须适应新形势确立新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

4.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影在2012年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据统计,2012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而国产影片票房,则达82.73亿元,约占总票房的48.46%。其中,类型片创作趋向活跃,电影票房创下纪录。国产影片创作在2012年的变奏、转折与发展,和其它重要艺术现象一样,是其所处的时代、现实和社会的创造物。中国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很显然已经融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新语境的表现内涵、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中国电影的成就、矛盾与丰富性,蕴涵其中。
但是,就在国内市场快速崛起的同时,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的海外市场在逐年急剧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大获全胜,却无法开拓海外市场。《赤壁》、《投名状》、《泰囧》等都成为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典型例证。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间达成了一项扩大中国进口好莱坞3D等特种电影的协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趋向。显然,政策由充分发挥护航作用改变为更为开放的情况,类型电影生产、电影产业、市场及技术发展势头不减,迅猛异常。但与此同时,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和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却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举措与策略。
我们看到,一方面,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对国产影片和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票房、技术、艺术以至文化内容上的冲击明显。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走出去”又面临好莱坞的强势话语。好莱坞对国产片创作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商业电影,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艺术、技术与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及其实现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它包括对内通过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国电影;对外采取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制订不同的竞争对策。电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在时代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中国电影海外竞争策略可行性所涉议题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针对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海外推广以及两岸多地积极开展合作、推进中国电影实现国际化转型和提升传播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进程,系统、全面、深入探讨其在商业经营、内容、生产、融资、推广及大中华地区的合作与融合诸方面新的发展、互动与创新,努力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尤其实现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意义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达1.01亿元,截至12月31日,获得5.71亿元票房。但是李安的这部影片的成功,并非仅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蓝天、发光的鱼、斑斓老虎以至人与虎的离奇故事,它们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丽画面所包蕴的人性、神性和东方文化问题,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成为美妙观影的记忆。
李安的电影创作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照与警醒。很显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短板和总体竞争乏力的现状,在世界电影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体现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总体战略,那么明确区域化市场开拓、在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投融资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型则是具体战术。中国电影需要积极应对社会、产业和文化发展挑战,把握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确立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坐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影要在学习好莱坞国际化的经验的同时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海外拓展与责任又该如何把握?在电影观念与电影实践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电影的生产、经营、融资与推广,华语电影需要做怎样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建构中重要的时代性命题。
面对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层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场竞争策略的路径。海外电影市场现状与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深层问题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电影产业的崛起,拥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拥有海外市场关键在于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以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场的经验,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侠片对东南亚市场的占领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对国际市场的号召力。中国电影目前的海外市场状况相比历史上和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内容生产、融资渠道、推广营销等环节上加强海外市场的观念。
国际化转型涉及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内容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观众情感的生产,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体会他们自己的情感,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一定要与观众产生共鸣或被认同。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比较单一,只有武侠和动作片能够走向海外,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型中国电影将以武侠片、动作片为切入点,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在影片叙事策略上也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用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叙事惯例来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商业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重视艺术片的国际化,进一步巩固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位置。
电影的融资形式越来越丰富,电影的工程越来越庞大,这也就给推动、孵化这个产业留出了许多空间与可能。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在融资方面的需求、对基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电影业融资特点、总体投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传播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应该在创作阶段就结合不同海外市场设定推广方案,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无疑,电影转型中的产业交叉为海外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及业态的发展,传统电影正在走向“大电影”。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数字科技互为因果,“大电影”的数字化趋势为其带来质的改变和提升。数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动技术的运用,使得胶片电影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电影”通过视觉形象、独特的数字化手段和视觉意义创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进而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放映使它对业界和社会发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大电影”时代,传播形式的多元使电影形态多元化,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多种视频形式的兴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影院电影形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产业也出现复合化趋势,电影与游戏、互联网等其他文化产业的紧密交叉,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业态特征,这为中国电影的海外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电影是新型中国电影的载体,也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主要类型。
还需要看到,大中华地区电影的合作与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内外票房市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并进而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崛起,两岸三地平行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与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华语电影无论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共同体,还是经济产业复合体,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语电影的生存依赖于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观众的作品,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价值观的传播。从中国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融合,再到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携手合作、追求共赢的未来发展格局,这将是新型中国电影拥有海外市场的基本路径。
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竞争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把握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纬度,对推进中国电影国际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逐渐建立起新的多样性的创作格局及新的国际化转型趋向,为明天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借此推动文化进步,造福人类,受到人们更多瞩目和期待。

5. 下面是近十年中国和美国电影票房的统计图表,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注】

(1)近十年中国电影国内票房以加速度高歌猛进,但海外票房惨淡,发展步履维艰;美国电影国内和海外票房均呈波浪式缓慢增长,其中海外票房远高于国内票房,发展势头良好。(4分)(2)中国电影应该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开拓国外市场。(2分)

6.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其创作层面不断遭遇价值观和艺术性危机,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语境下,中国电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更为迫切,而坚守文化自信,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下,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如机构改革以及主管部门的诸多措施,都在这一方面进行着调整,从文化主张这个根本层面入手来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其次,国产影片在文化表达层面不能墨守成规、抱守残缺,应当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解读、国际级呈现与世界级制造。这方面成功的个案已有很多,如《红海行动》中的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与高科技战争类型对接,以及对人物立体性和人性丰富性的书写,摒弃了对“高大全”和“伟光正”式的人物刻画,在保证影片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实现经济效益。这便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7. 简述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系统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
1.电影制片业
(1)我国现有国有制片单位36家(故事片厂31家,科教片厂3家,新闻纪录片厂1家,美术片厂1家),国有制片单位中,企业单位15家,事业单位21家(其中10家实行企业管理)。
(2)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国有单位22家(主要为电视台、电影公司)。
(3)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民营企业187家,其中比较活跃的有10 家左右。
(4)电影科研等事业单位6家,分别为电影资料馆、电影科研所、电影乐团、电影剧本中心、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学院。
2.电影发行业
我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其中:
(1)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两公司均可从事境外影片和国产影片的全国发行业务。
(2)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民营发行公司有10家。
(3)拥有发行放映院线经营权的电影院线公司35家。其中中影星美院线公司由中影集团与民营公司合作组建,世纪环球院线公司由系统外国有资本控股,其余院线均属国有院线。35条院线中,跨省院线14条,省内院线21条,北京、上海等10省市组建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院线。
(4)经批准缓建院线的西藏等西部7省(区)发行公司近500个,仍按原体制分行政层级发行。
3.电影放映业
(1)我国现有电影院6343座,大部分是各级文化部门所属(西藏、甘肃、宁夏的电影放映单位属广电部门)国有电影企业,个别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条院线的电影院1036座,银幕数1906块。
(2)与境外合资的电影院有16家,分布在9个省市,大部分与香港合资。
(3)农村电影放映队近30000个,分别为国有、集体和个体所有。
4.影片产量和经营收入
产量:近百年来,我国一代一代的电影工作者共拍摄故事片5000余部。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约有4000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拍摄的有3000多部。目前,电影故事片生产规模每年在100部左右,电视电影100部左右,科教片、纪录片、美术片50部左右,每年引进境外影片50部左右。影院票房收入每年约10亿元,观众人次2亿。后电影产品的收入每年在1亿元左右。
2003年,电影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全年创作并审查通过的故事片(含混录双片),超过140部,比2002年增长40%左右,首次打破了近年来电影生产部数徘徊在100部左右的格局。同时,完成纪录片6部(其中大型纪录片2部),科教片53部,美术片2部,特种电影1部。在140部影片中,合拍影片42部,比2002年增长27部。另外,由民营公司及其它社会性影视机构独立或联合完成影片96部,比2002年增长49部。[3]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间一部影片平均收视率为2%(约为2200万观众),最高收视率为7.7%(约为7700万观众)。2002年电影频道广告收入为5.2亿元,2003年预计广告收入约6亿元。
6、从业人员数
全国电影行业在编人员27万人,其中电影制片单位近2万人,发行放映单位25万余人。

4.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扫描
2003年电影市场总体稳定,基本与2002年的水平持平,票房为10亿元左右。在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中,进口大片的数量大概有20多部,5亿多的票房,基本上占据了大半个市场。余下部分,则是国产片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国产片范畴已经包括合拍片在内)。下面,我们就国产片和进口片的市场竞争情况做一下分析。请见下表:

表1 2003年国产片、合拍片、进口片[4]票房前10名比较

票房排行
国产片
票房
进口片
票房

1
手机
5000万
哈利·波特2
5200万

2
无间道Ⅲ:终极无间
3600万
黑客帝国2
4200万

3
天地英雄
3500万
黑客帝国3
4166万
4
周渔的火车
2000万
海底总动员
3300万

5
老鼠爱上猫
2200万
终结者3
2817万

6
双雄
1300万
飞龙再生
2500万

7
暖春
1200万
加勒比海盗
2250万

8
邓小平
1000万
指环王2
2100万

9
百年好合
1000万
谍海计中计
1700万

10
美丽任务
800万
霹雳天使
1300万

从表面上看,国产片和进口片似乎并没有多大的高低之分。进口影片的前十名均超过1000万,而国产片的前九名也都超过了1000万。就排名第一的影片而言,进口片第一名为《哈利·波特2》,票房为5200万,而国产片第一名为《手机》,票房为5000万,二者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从这个表格中依然可以看出,2003年国产片的票房阶梯依然较陡,除了《手机》高居5000万之外,4000万—5000万的没有一部,3000万—4000万的有两部,2000万—3000万的有两部,1000万—2000万的有两部,剩下一部为1000万一下。而进口片的票房分布所呈现出来的阶梯则较为平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依据原来国产片的范畴概念来分析,现在意义上的国产片票房前十名中,其实大部分都是合拍片。原来意义上的国产片,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手机》、《暖春》、《邓小平》等3部影片。而合拍片超过1000万元的则有《无间道3》、《天地英雄》、《周渔的火车》、《老鼠爱上猫》、《双雄》、《百年好合》、《美丽任务》等7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产片的市场竞争力其实是很弱的。
同时,在针对北京地区观众的一项调查[5]中,观众认为大陆电影不景气的最主要原因是影片质量低劣。这正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竞争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二、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1.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1998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出口的收入为68.7亿美元,而2000年竟然达到120多亿美元。
据统计,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出口产品中已位居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现在,全世界上映的电影大约有85%是好莱坞制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视公司有36%在美国,36%在欧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过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国。欧洲影视贸易的赤字也随之从1993年的3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6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更是越来越少。整个非洲大陆平均每年只生产42部自己的电影,其市场上95%的电影都是进口的。
与此同时,影视产业也开始出现了集中趋势。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视公司的总营业额是1180亿美元,仅仅4年后,最大的7家综合性媒体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这个数字。全球文化贸易额的绝大部分是在很少几个国家之间进行的。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最大的出口国,占当年全部出口额的55%。进口也高度集中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当年全部进口额的47%。[7]
(1)需求状况
跟据本课题无量刚化变换方法测算,我国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标位居各国之首,指数为0.66,美国为0.65,日本第三,0.48,韩国第四,0.38。总的看来,我国需求竞争力优势地位明显,较好地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预期。
电影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智能、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产业,对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如电视业、音像业、旅游业、玩具业、出版业等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从而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部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支柱性地位,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电影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电影产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中国电影比外国电影更加直接地连通中国观众对现实的体验,因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电影情有独钟的电影观众。我国人口众多,电影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2002年,我国总人口12.8亿,城镇人口5亿,占总人口的39.1%,农村人口7.8亿,占总人口的60.9%。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5亿—3.5亿,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在未来的十年,这一数字有可能会翻一番。[8]
近年来由于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及其它娱乐方式的出现,电影观众人数有明显的下降。1979年,我国观众人次达到279亿,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观众人次大幅下降,2001年已经降至2.2亿。目前,中国人均看电影仅为0.5人次,不足美国的1/10。[9]不过,就观众对电影产业的总体需求情况依然明显,而这种需求还将根据整个电影产业的扩张和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上升。
目前电影的很大一部分观众已经把关注点从电影转向了其它娱乐行业,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电影,而是说他们把注意力转移了,转移的方向与电影很有直接关系,如电影频道、影牒、录像,等等。而在所有的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电影是媒体津津乐道的一块。据统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02年覆盖人群为7.15亿,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0%。黄金时间一部影片平均收视率为2%(约为2200万观众),最高收视率为7.7%(约为7700万观众)。有的影片甚至在电影频道回放好几遍,收视率依然很高。而目前的影牒市场已经非常繁荣。截止2000年底,中国音像市场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单位共有14万家,通过音像市场每年消费的电影产品不低于35亿元。[10]
在各国的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美国,2亿多人口,共创造了95亿美元的票房,人均进电影院看电影5.7次。[11]
法国电影观众近两年保持在1.85亿人次左右。据法国专业评估杂志《大银幕》(Ecran Total)12月24日对法国电影业做的年度调查显示,2003年法国电影院的入场人次共有1.75亿,比2002年的1.845亿人次下降了5%。[12]
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发表的《2002年电影市场回顾》中显示:2001年韩国电影产业的市场销售额为10350亿韩元,电影观众超过1亿人次,观看韩国电影的观众达4469万名,韩国电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创纪录的46.7%,而这种旺盛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年,甚至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2002年日本全年的电影观众人数为1亿6076万人,比2001年的1亿6328人减少大约252万人,减少比率为1。5%。而2001年,日本全年的电影观众人数是自1986年的1亿6075万人以来,相隔15年才恢复到1亿6000万人的大关,[13]
印度每年生产影片800多部,每天有超过2000万的观众,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从新开张的多厅影院到大约3000个流动放映点,电影仍然有巨大的观众群。电影票价一般是1-3美元,17亿美元的票房来自30亿入场人次。[14]
(2)经营状况
A
我国自1990年以来的电影生产量如下表:
表4 我国1990—2003年电影产量[16]
年度 产量(部)
2003 140
2002 100
2001 100
2000 91
1999 102
1998 82
1997 88
1996 110
1995 146
1994 148
1993 150
1992 170
1991 160
1990 160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的年产量平均保持在100部左右,这个数目相对于目前的电影院及银幕数而言,虽然刚好合适,但是相对于拥有世界上最多观众数的中国来说,这个数字还非常薄弱。不过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影片生产出来后,由于影片市场竞争力弱的原因,往往抢不到档期放映,每年实际能进入院线放映的仅有20部左右,而这20部当中,真正产生良好票房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影片直接进入电影频道,或者干脆就没有放映过。由此看来,在制定年产量规划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影片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
韩国电影业在这一点上的一些数据可供比较。韩国每年引进的外国影片有300部之多,而国产影片仅60部左右。可是数量虽少,含金量却高。据统计,近几年来,韩国的年度票房冠军多数都是国产片,甚至出现了2001年票房前四名全是韩国本土电影的局面。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的统计,1999年,《生死谍变》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记录。2000年度的票房冠军是《共同警戒区》,它打败了《角斗士》等好莱坞大片。2001年度的《朋友》,其票房达4600万美元,观众人数813万(韩国总人口约4790万,每6个韩国人中有1人看过此片),另外一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观众485万,对比之下,第三名《哈利?波特》才招徕了167万韩国观众。2002年度的票房亚军是《家族荣耀》,全国观看人次超过500万。
B 电影院及银幕
我国拥有电影院数目6343座,其中大部分都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影院与其它文化设施相比,显得相当落后,大部分影院都是传统的单银幕影院。实行院线制后,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条院线的电影院1036座,银幕数1906块。[19]由于没有加入院线的电影院基本上为单银幕影院,那么我们可以推算出我国现拥有的银幕数大致在7213块左右(约占全国影院总数比重的90%)。在城市,我国近5亿城市人口仅仅拥有3000多家专业电影院,而美国2亿多人口就拥有35280块银幕,平均将近8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差距极其巨大。3000多家专业电影院中,近年来投入较大规模改造和正在改造的只有60家左右,而正式这新改建的60家电影院,其票房几乎占到全国总票房的50%。[20]这些发挥效用的电影院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及部分大城市。2003年截止到11月底,排行靠前的院线票房收入如下[21]:
表6 2003年我国电影院线票房收入前六名排行(截止11月底)

8.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电影质量。现在的中国电影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只为了票房而一味的使用大牌明星、高科技,反而忘记了故事内容的重要性。我觉得,电影协会应该多多鼓励一些新人导演、编剧、年轻电影人,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这些新鲜血液一定会给影坛注如活力。
此外,整个电影市场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点的话,与我们的整条娱乐链是离不开的。我们的娱乐系统远没有欧美国家来得完善,相关产业的经营者普遍较浮燥。
总而言之,必须提升电影的品质,而整个市场的欣欣向荣则是保证电影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

9. 什么是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业不仅仅是娱乐业,也不仅仅是技术工业,而是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更是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据此我们认定,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关键点是讲什么人物的故事,传递什么精神。人物的精神境界决定电影核心竞争力的高与下,因为它影响国民的精神境界。反思我们的银幕形象和银幕品格,一段时间以来,世俗品格过重,英雄品格过轻。聚焦人物塑造上,风行娱乐狂欢重口味,风行自我解嘲、自我调侃、自我矮化、自我轻贱。

时下电影风气浮躁,不少创作者急于一夜成名,很难潜下心来向生活的深度掘进。我们应该放下杂念静下心来,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直面生活、洞悉生活,追求对生活的新发现、对艺术的新表达,锐意创新,我们应该追求深刻意蕴,指明生活与时代的趋势,打造无愧于时代的电影作品。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10. 这几天是不是有个什么关于影视的一个国际论坛啊....主要是什么呢..

“跨越国界的创意:全球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 5月13日 在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浩然高科技大厦成功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本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路径和策略研究”课题组、教育部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课题组承办的。
会上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Chris Rudd表达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强强合作的愿望,以及对本次论坛中外专家交流互动的热切期待,并对诺丁汉大学的组成、学科特点以及与企业的合作作了详细介绍。他说,与中国业界和高校的合作是诺丁汉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需要长期的耕耘和培育,才能开花结果。希望诺丁汉大学不仅在科研方面、师资力量和人才方面带来经验共享,而且把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带到中国。他期望诺丁汉大学能够在“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中国设计”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学院影视系主任李亦中教授 更是以“中国电影走出去”为题,发表了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创作主张。他表示,过去中国电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创作理念过于被动,中国影视产业的创意动力在于“中国元素,国际表达”。Roberta Pearson教授以“探索国际创意产业中的劳动者创意能力条件”为题,以人们耳熟能详的美国经典系列电视电影《星际迷航》为例,生动探讨了创意产业劳动者发挥创意的必要条件。Julian Stringer以“全球电影定位服务产业的作用”为题,探讨了全球电影定位服务的几大必要性,即:降低影片投资风险、扩大影片经济效益、创造地缘品牌、吸引投资、促进地域竞争与合作及全球电影拍摄的潜在可能性等。邵奇发表主题为“中国影视创意的价值评估系统探究”的演讲,对影视创意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认为,影视创意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为社会话语,在“创艺”方面表现为艺术话语,在“创益”方面表现为产业话语,在“创义”方面则表现为传播话语。他以此提出了影视创意的价值系统,即影视创意价值包含人文化的价值观、创异化的审美价值、融合化的科技价值以及效益化的市场价值。
目前,我国也正在倡导;推进着文化艺术与高新科技的融合;推动着文化影视广告事业得大发展。另外国家政府领导的各种扶持,也给广大影视公司的发展带来福音。举办本次盛会对于我国文化影视行业的科学国际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次论坛影视跨越国界的创意,探索全球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政府 企业 高校 三方面角度来研究影视创意产业对于探讨全球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影视广告等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不克忽略的长远借鉴意义。也方便了世界各国的大学的更多的交流 !更是深入的合作!彼此成为可以互相学习的对象与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