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与书差距大吗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与书差距大吗

发布时间: 2022-05-17 13:09:46

1. 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之后不同之处例如某小说改成剧本之后谢谢~

把一部小说、一本书、一出舞台剧或一篇文章改编成电
影剧本跟创作独创的电影剧本是一样的。“进行改编”
(to adapt)意味着从一种媒介改变成另一种媒介。改编
(adaption)的定义是:“通过变化或调整使之更合宜或适
应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变更从而在结构、
功能和形式上造成变化,以便调整得更恰当。
换句话说,小说就是小说,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剧
本就是电影剧本。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意味着把这一
个(书)改变成为另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把这一个叠
加在另一个之上。它不是拍成电影的小说,或者拍成电影的
舞台剧。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个是苹果,另一个
是桔子。
当你把一部小说、一出舞台剧、一篇文章,甚至于一首
歌曲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是在把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
式。你是根据它原来的素材来写一个电影剧本。
然而从实质上讲,你还是在创作一个独创的电影剧本,
因而你必须以独创的方式来探讨它。
一部小说通常涉及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在戏剧性
动作的思想景象中发生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与回忆。
在小说中,你可以用一句话、一个段落,一页稿纸,或一个
章节,来描写人物的内心对白、思想、感情和印象等等。小
说时常发生在人物的脑海内。
另一方面,一出舞台剧是在舞台面的规定范围之内用对
话把思想、感情和事件描绘出来。戏剧涉及的是戏剧性行动
的语言(language)。
电影剧本涉及的是外部情境(externals),是具体的
细节——一只钟的滴嗒声,一个小孩在空旷的街道上游戏,
一辆汽车拐过街角等。电影剧本是一个用画面来讲述的故
事,它发生在戏剧结构的来龙去脉之中。
曾经导演过《筋疲力尽》(Breathless)、《周末》
(Weekend)和《随心所欲》(Vivre sa Vie)等片的富于
创新精神的法国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
odard)说过,电影正在发展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学习
如何去读解画面。
改编的剧本应该看作是独创的电影剧本。它只不过是以
小说、书籍、舞台剧、文章或歌曲为起点。这些都是材料
来源,是起点。仅此而已。
当你改编一部小说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仅限于忠实于
原素材的地步。
《总统班底》就是个好例子。它是由威廉·戈尔德曼根
据伯恩斯坦与武德沃得所写的书(顺便提醒一句,是关于水
门事件的)改编的,这里就需要立即作出若干个剧作上的选
择。在舍伍德·欧克斯实验学院的一次采访之中,戈尔德曼
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改编。“我必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
处理这个非常复杂的素材,但又不能显得头脑简单。我必须
从没有故事的素材中编出个故事来。要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
故事,总是一个问题。
“举例说,电影是在原书的一半之处结束的。我们决定
就在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结束。而不是去表现武德沃得和伯
恩斯坦怎样获得全胜。观众已经知道他们证实自己是正确的
了,并且名利双收,成了新闻界的宠儿。试图以这样的高调
来结束影片,那会是个错误。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结束:在
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也就是原书一半多一点儿的地方结束
影片。对电影剧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结构。我必须
确信,我们找到了我们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如果观众被弄得
稀里糊涂,那我们就会失去他们。”
戈尔德曼以闯入水门大楼那个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段落为
开端。然后,当那些人被捕后,在预审法庭上介绍了武德沃
得(罗伯特·雷德福饰)。他在法庭上看到了那位高级律师,
于是开始怀疑,然后介入其中。当伯恩斯坦(达斯汀·霍夫
曼饰)参加进来处理这件事时(这是情节点I),他们成功
地揭开了这一秘密与阴谋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了美国总统
的下台。
原始素材是材料的来源。怎样把它形成电影剧本,那就
全靠你自己啦。你可以加上一些人物、场景、事变和事件等。
但不要把小说硬抄到电影剧本中去,要把它变成视觉上的,
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
戈尔德曼在《马拉松人》(Marathon Man)中就是这样
做的。他改编了自己的小说:“人们问我是不是先写成电影
剧本的。我告诉他们,不是的。根本不是!是小说在先。它
被买下来拍电影,纯属巧合。
“《马拉松人》是一部很复杂的电影剧本。这部小说是
一部内心的小说,大多数动作会发生在这个小伙子的头脑里
面。在原书中和影片中,唯一一个直接表现的场面,就是奥
列佛在钻石区的那个场面。这是一场外景戏。我不需要改动
多大,因为它本来就表现得很好。在书中它很奏效,在电影
剧本中也很奏效,在影片中它也同样很奏效。”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
局限于忠实于原素材的地步。前不久我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
影剧本。我不得不从点点滴滴开始。这是一部灾难小说,写
的是一位气象学家发现一个新的冰河时期即将来临,当然,
没有人相信他。当气候开始变化时,已经太晚了。新的冰河
时期开始了。这位气象学家和其他一批科学家被派往冰岛去
考察冰川,但是船被冰封。小说以主人公被冻死为结尾。
这就是这本书。一部长达六百五十页的灾难小说。这是
够诱人的。
我决定保留这位主人公。但是,为了追求更多的戏剧价
值,我要把他摆在一个感情的冲突之中。所以我让他成为一
个在政治问题上直言不讳的教授,人们正在考虑授予他美国
纽约大学的一个终身职位。他的关于冰河时期即将临近的
“不负责任”的声明,可能要危及他的任职。
然后,我需要构思故事该怎么办。我需要把结尾改成一
个“高调的”或者正面的结尾。我要让他们都活下来,而不
是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开始明白,我需要个令人激动的
开端。我通读了全书,在第278页上,我看到主人公在冰岛
测量冰川的运动。我决定从这里开始——就在这广阔无垠的
冰原上。这是一个视觉因素。当他们深深下降到冰川的心脏
时,发生了地震,引起了雪崩。他们总算死里逃生。这是一
个强烈的视觉段落,它十分恰当地建置了整个故事。
当教授返回纽约,把他的发现交给上级时,他们不相信
他。那年发生的第一场暴风雪,一个警告,成为第一幕结尾
的情节点。这场暴风雪发生在万圣节(我的主意),因为这
时有可能下雪,并且是一个很好的视觉段落。
这是未来事情的模样。
第二幕是另一个问题。我把大部分动作归成三个主要段
落:一、主人公组织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联络网来试图
解决这一问题;二、纽约城市开始冰冻;三、人们终于接受
了事实,并且试图制定出一个计划。我从书中挑了一些事件,
把这几场戏串在一起。我知道我必须避免重弹那些灾难片的
陈词滥调,因为当时灾难片已经没有市场了。正如前面提到
的那样,原书的结尾不适用,必须改变一下。我就以一个未
来的幸存者的故事作为结尾。
我把动作改成这样,当科学家的船被冰封之后(第二幕
结尾的情节点Ⅱ),我让主人公和他的科学家女友,以及另
外七个人离船而去,尝试着去适应冰天雪地的生活条件,就
象爱斯基摩人近千年来所做的那样。
所以第三幕是全新的。这九个人组成一个旅行集体,一
路上狩猎驯鹿,并抛弃了二十世纪的残余。我以这个气象学
家的女友生了一个孩子来结束这个电影剧本。
这个剧本很有效用。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它必须是一个视觉
的经验。这才是电影剧作家的工作。你仅仅需要忠实于原素
材的整体性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例外。也许最独特的例外就是约翰·休斯顿为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写的剧本。当时休
斯顿刚刚根据W·R·伯纳特(W.R.Burnett)的书改写成了
一个电影剧本《峻岭》(High Sierra)(由汉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和伊达·露彼诺Ida Lupino主演)。这部
影片非常成功。于是休斯顿得到机会编写和导演自己的第一
部作品。他决定把达什埃尔·汉麦特(Dashiel Hammett)
的小说《马耳他之鹰》重新拍成电影。这个萨姆·斯佩得
(Sam Spade)的侦探故事曾两次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成影
片:一次在1931年拍成喜剧片,由理卡多·柯蒂茨(Ric-
ardo Cortez)与比博·丹尼尔斯(Bebe Daniels)主演。
另一次在1936年,以《撒旦遇到一位太太》为名(Satan
Met a Lady),由华伦·威廉(Warren William)和比蒂·
戴维斯(Bette Davis)主演。这两部影片全失败了。
休斯顿很喜欢这本书的味道。他认为可以在银幕上很完
整地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把它拍成—部具有汉麦特风格的
硬汉子的侦探故事片。就在他临去休假之前,他把这本书交
给了他的秘书,让她通读全书,然后把文学的叙述改成电影
剧本的分镜头形式,把各个场面标出内景或外景,说明基本
动作并引用原书的对话做对白。然后,他就到墨西哥去了。
当他走后,这个电影剧本辗转到了杰克·L·华纳手中。
“我喜欢它,你们正抓到了这本书的妙处,”他对这位大吃
一惊的剧作者兼导演说道:“开拍!就照这个样子!我祝愿
它成功!”
休斯顿言听计从。结果,影片成为美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威廉·戈尔德曼在谈到他写《卖花生的卡西迪和跳太阳
舞的小伙子》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说:“首先对西部地区的
调查工作就是索然无味的,因为大部分材料不准确。那些写
西部故事的作家们搞的都是没完没了的神话,这本身就是虚
假的。很难去弄清真相。”
戈尔德曼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去调查这个卖花生的卡西迪。
他偶然找到“一本或几篇,或者是一段关于卡西迪的资料,
但是没有一点关于跳太阳舞的小伙子的材料:在他同卡西迪
去南美之前,他仅是个无名小卒。”
戈尔德曼发现为了使卡西迪和小伙子离开这个国家逃到
南美,必须歪曲历史。这两个法外人是这类人中的最后两个。
时代变了,这两个西部的法外人再不能干那些自从南北战争
结束后他们一直干的事情了。
“在这部影片中,”戈尔德曼说,“卖花生的卡西迪和
跳太阳舞的小伙子抢劫了几次火车。而后官方组织了一个大
型民团对他们紧追不舍。当他们发现无法摆脱民团的追击时,
他们跳下了悬崖,然后到南美去谋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当
卖花生的卡西迪得知大型民团的消息之后,他就走了,径直
走了!他知道全完了,他斗不过他们……
“我认为我应该证明我的主人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逃跑,
所以我尽量把这大型民团写成是毫不宽容的,这样就使得观
众们为他们逃脱罗网而鼓掌喝彩。
“这部影片的绝大部分是编造出来的。我采用了个别史
实,他们的确劫过两次火车,他们的确搞了不少炸药把车
厢炸得粉碎,而每次武德科克这个人都在车上;他们的确去
过纽约,他们也去了南美,最后他们的确在玻利维亚的枪
战中身亡。此外,是一些一鳞半爪的材料,故事全是拼凑的。”
T·S·艾略特①有句名言:“历史不过是编造的通道。”
如果你要写一个历史的电影剧本,对有关的人物不应追求准
确无误,只求历史事件及其结果准确就行了。
如果你必须增添新的场面,做就是了。如果需要的话可
以加进几个事件,使得故事更加个性化,只要它们能导致准
确的历史结果就行。法国电影创作者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②拍摄的《拿破仑》(Napoleon),就是一个利用
历史作为跳板的杰出范例。这部影片原来拍摄于1927年,最
近由科温·布朗罗(Kevin Brownlow)挖掘出来,并由弗朗
西斯·福特·科波拉发行公映。影片追述了拿破仑的早期生
涯,(冈斯在小孩打雪仗之中,便把孩提时代的拿破仑的军
事才能戏剧化地表现了出来。记住,动作即是人物!)然后,
影片跳到1789年,展现了法兰西革命的六年,并以拿破仑被
任命为法国陆军统帅为结尾。影片的结尾是一个精彩的三面
银幕的段落场面(三块银幕同时放映),表现拿破仑率领法
国军队进军意大利。
但是,对待历史不能太随便了。
在最近一个欧洲的电戏剧本创作班上,一名法国学生写
了一个关于拿破仑从滑铁卢到圣·赫伦纳岛的电影剧本。他
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浪漫的武侠电影,其中充满了不准确的
史实和纯属虚构的事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进行充分的准备
或调查研究,因此剧本除了当做一个反面的写作样板之外,
别无它用。
把一出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剧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对
待。虽然你涉及的是不同的形式,但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
一出戏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它涉及的是戏剧性动作的
语言。剧中人物讲述着他们的感觉,喋喋不休议论着他们的
记忆、情绪和事件。表演区、地点、背景永远局限在舞台框
之内。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生涯中也曾有过一段时间,他诅咒这
个舞台的限制,把它称之为:“没有价值的绞架”和“木头
的零!”而且恳请观众诸君“以自己的头脑来弥补表演的不
足。”他知道在这个舞台上是无法表现在碧空之下英格兰连
绵起伏的旷野上两支对垒的军队,这一壮观宏伟的场面。只
是在他完成了《哈姆莱特》之后,他才超越了舞台的限制,
创造了伟大的舞台艺术。
当你把一出戏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时,你应该把戏中所
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戏剧涉及的是语言和戏
剧性的对白。在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③的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或《热屋顶
上的猫》(A Cat on a Hot Tin Roof),阿瑟·密勒(Art-
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或者是尤金·奥涅尔(Eugene O'Neill)④的《直至深夜的
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动作全
部发生在舞台上,在布景之中,演员在议论自己,或者相互
对话。你可以随便拿来一个剧本看看,无论是萨姆·沙帕德
(Sam Shepard)的现代戏剧如《饥饿阶级的咒骂》(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还是艾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谁害怕弗杰尼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全是一样。
因为一出戏的动作是说出来的,所以你必须加以扩展,
赋予它以视觉的幅度。你应该为剧中仅仅在对话中提到的事
情增加一些场面与对话,把它们加以安排和设计,从而使它
们能引向原舞台剧的主要场景上。要从对话之中找到把动作
视觉化的方法。
澳大利亚的影片《驯马手莫兰特》(Breaker Morant)
是个好例子。原剧作者为肯尼恩·罗斯(Kenneth Ross)
(他还写过《豺狼的日子》(Day of the Jackal),后来
由澳大利亚电影创作者和鲁斯·贝瑞斯福特(Bruce Bere-
sford)改编并导演成影片。这部影片是关于布尔战争
(Boer War)(1900年)中,一名澳大利亚军官由于以一种
“非正统的和不文明的方式”(游击战争)杀死敌人而被控、
受审,最后被处死的故事。他成了政治斗争的受害者,战争
赌博中的抵押品,本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制度的一位澳大利
亚牺牲品。原舞台剧是发生在法庭上,但是影片则把动作扩
展开来,它不仅增加了战斗场面的闪回镜头,而且加进了表
现这位士兵个人生活的场面。结果使它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
的、发人深省的影片。
这出舞台剧和影片各自独具一格,这当然要归功于戏剧
作家和电影创作者。
主要表现人——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的电影剧本,
即传记体式的剧本,必须有所取舍和集中,从而使它富有效
果。以卡尔·福曼(Cail Forman)编剧的《青年的温斯顿》
(Young Winston)为例,它只涉及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当选
为首相之前的生活的几个插曲和事件。
你的人物的生活仅仅是你写作的开始。要有选择。只要
从主人公生活中挑选出几个事件或事情,然后把它们构成一
条戏剧性故事线。汤姆·理克曼(Tom Rickman)的《煤矿工
的女儿》(Coal Miner's Daughter),罗伯特·波尔特(R-
obert Bolt)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以及奥逊·威尔斯和赫尔曼·曼凯维奇的《公民凯恩》(根据
威廉·鲁道夫·赫斯特的生涯松散地改编而成)都是把主人公
生活的几个事件加以戏剧性安排而构成的很好范例。
你怎样处理你的对象的生活,这决定了基本的故事线;没
有一条故事线,就没有故事;而没有故事,你也就写不成电影
剧本!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获得了把一家重要的大城市报纸的
第一位女主编的生活拍成电影的创作权。我的学生试图把一切
事情都写进故事之内;早期生涯,“因为它们非常有意思”;
她的婚姻和生儿育女,‘因为她具有不寻常的处世态度”;她
报道过几个重要新闻的那个早期的记者生活。“因为它们实在
令人兴奋”,以及获得主编职务以及其他几个故事,“因为这
是她成名的原因”。
我劝她集中写这个女人生活中的几个事件,但是她被自己
的对象牢牢地缠住了,以至于无法客观地来看问题。于是我让
她做一个练习。我让她用几页纸写出她的故事线。她写了足足
二十六页稿纸给我,而且只写了这个人物一生的一半!她根本
没写出个故事来,只写了个记事,而且枯燥无味。我告诉她这
样写不行,建议她集中在这个人物的主编生涯中的一、两个故
事上。一个星期后,她来对我说,她无法决定哪件事情值得写。
这种迟疑不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感到沮丧而压抑,最后丧
失了信心不想写这个剧本了。一天,她哭着来找我。我鼓励她
重新研究那些素材,找出这个女人生活中最有兴趣的三件事情,
(写作,请记住,就是挑选与选择),如果需
要的话,找那个女人谈谈,问问她自己认为她的生活和事业中
哪些方面最有意思。她这样做了,并终于以主人公所报道的那
个新闻故事,也就是使她成为第一位女主编的那个新闻故事为
基础来构成一条故事线。这条故事线成为这个电影剧本的“钩
子”或基础。
你只能用一百二十页稿纸来讲故事。要精心地挑选那些事
件,从而使它们能通过最好的视觉能力与戏剧性成分来描绘你
的故事,使它们趣味盎然。电影剧本必须以你故事的戏剧性要
求为基础。原始素材毕竟只是原始素材。它只是个起点,
而不是终点。
新闻记者似乎很难学到这一点。当他们以一篇报道为基础
写电影剧本时,常常感到困难。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
在一部影片中结构戏剧性故事线的方法,恰好与在新闻报道的
结构法截然相反。
一个新闻记者以收集事实和情报为业,他靠研究书本或采
访有关人员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一旦掌握了全部事实,就
可以设想出故事来。一个新闻记者收集的素材越多,信息也就
越多;这样他就可以使用一些,或全部都用,或干脆不用。他
一旦收集到事实材料后,就开始寻找故事的“钩子”或“角
度”,然后仅仅使用其中那些最有趣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
写他的故事。
这就是好的新闻报道。
但是写电影剧本正好与之相反。你带着一种想法,一个主
题,一个动作与人物,来写电影剧本;然后编织一个能使之戏
剧化的故事线。一旦你有了这个基础故事线——如三个家伙抢
劫蔡斯·曼哈顿银行——你就可以把它加以扩展;进行调查,
创造人物,写人物传记,需要的话,访问一些人,收集所缺的
那些能对故事有用的事实和情报。如果故事还缺什么东西,那
就撰写出来。
在电影剧本中,事实支承着故事;你甚至可以说,它们创
造了这个故事。
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你是从一般到特殊,你先找出这个故
事,然后收集事实。在新闻报道写作中,你是从特殊到一般;
你先收集事实,然后再找出故事。
有一位着名的新闻记者,他根据自己发表在一家全国性杂
志上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来改编一个电影剧本。尽管他掌握了
全部事实,但是他仍然感到很难摆脱开文章,很难把一个好的
电影剧本所需要的那些因素加以戏剧化。在寻找合适的事实和
细节方面,他束手无策了。写到三十页就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
他陷入困境,惊恐失措,然后把这个本来能成为一个好的电影
剧本的东西束之高阁了。
他不能做到文章是文章,电影剧本是电影剧本。他想要忠实
于原素材,但是这行不通。
很多人想根据杂志或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来编写一个电影剧本
或电视剧本。如果你想把一篇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话,你就必
须从电影剧作家的角度去处理它。这个故事是说什么的?谁是主
要人物?结尾怎样?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子因被指控犯谋杀
罪而被捕、受审、后来又宣告他无罪,直到公审后才发现他是真
正有罪的?还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设计,制作赛车,并
参加竞赛,最后成为冠军?还是关于一个医生发现了治疗糖尿病
的方法?还是关于乱伦的事?写的是谁?讲的是什么?当你回
答这些问题时,你可以把它们安排在戏剧性结构之中。
当你把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或电视剧本
时 你会碰到许多法律问题。首先,你应当获准写这个剧本,这
意味着,你应从有关人员那里得到改编权,要和作者谈判,也许
还要和报社、杂志社协商。大多数人是愿意你把他们的故事搬上
银幕或电视的。如果你认真的话,还需要咨询专门办理这类事务
的法律顾问或者文学经纪人。
但无论如何,别被法律事务纠缠过多。如果你不想现在就办,
那就别办。先写出个初稿或梗概。素材中有一些东西吸引了你,
是些什么呢?要探索一下。你可以决定根据这篇文章或故事写个
草稿,然后看看结果如何。如果不错,你再把它给一些有关人员
看一看。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永远不会知道结果如何。以
上就是你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以上我们讨论了把小说、舞台剧或者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
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改编艺
术?
回答:不要绝对忠实于原着。一本书是一本书,一出戏是
一出戏,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一个电影剧本是一个电影剧本。
改编的电影剧本就是独创的电影剧本。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形式。
正如苹果不同于桔子一样!

练习:
随便翻开一本小说,读几页。注意一下,叙事动作是如何描
写的。它是发生在小说主人公的脑海之中?是通过对话讲述出来
的?描写部分怎样?再拿出一个戏剧剧本,也读几页。注意一下
人物是如何谈论他们自己或者剧本的动作。然后读几页电影剧本
(随便找本书中的电影剧本片断即可),看看电影剧本是如何处
理外部细节和事件的,主要人物看见什么。

---------------------------
① T·S·艾略特:(T.S.Eliot)美国现代诗人,与庞德并
驾齐驱被称为美国现代诗歌鼻祖。
② 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法国着名电影艺术家,诗
人及哲学家。
③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美国现代着名剧
作家。
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美国当代戏剧家。尤金·
奥涅尔(Eugene O'neill)美国当代戏剧家,被视为美国
当代戏剧之父。

2. 电影宾虚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谁更好

不太好比较,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宾虚有关得胜的信仰,劳伦斯有关一个破灭的梦想。

3.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 的影评在哪里谁能看懂它

这部电影有足够多的内容,值得一看再看。
单从历史来说,故事是一战背景下的中东战场,英国在中东的主要对手是德国的盟友土耳其,双方争夺最大目标就是阿拉伯地区丰富油资源。当时阿拉伯地区是土耳其势力范围,但土耳其对阿拉伯人采取高压统治,引起阿拉伯人强烈反抗。英国就采取资助金钱、军火、派遣军事顾问等各种方式煽动阿拉伯部落对土耳其的反抗。劳伦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派遣到中东的阿拉伯部落。劳伦斯是一个阿拉伯问题专家,很快就得到阿拉伯人的信任,奇袭阿喀巴,更使他在整个中东声名大震,同时劳伦斯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希望为阿拉伯人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取得独立,成立民主同盟,与英国成为永久盟友。其后他组织阿拉伯部落武装破坏土耳其的铁路运输,袭击据点等手段最大限制了土耳其后防补给,配合了英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但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终极目标是取代土耳其成为当地统治者,最大攫取当地的资源。同样,阿拉伯上层贵族也不认可西方那一套民主模式,一心回复以往的统治地位。而劳伦斯的悲剧也就在于此。当他率领阿拉伯武装夺取大马士革后,就被授以上校军衔,阿拉伯人将他当作英雄来崇拜,他却因为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而满怀惭愧而离开中东。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劳伦斯从一个彬彬学者变成一个嗜杀的沙漠枭雄,是战争扭曲了人性还是战争诱发了人的恶的一面。而他种种杰出的表现是否是源于极端自我的表现欲(本人很不同意这种看法),等等问题都值得探讨。
而几处战争场面都为人物的心理起了很好的铺衬作用,如阿喀巴之战象征自由、奔放,而未段屠杀土耳其溃军显露劳伦斯被扭曲的人性。这种作用,我还未在另的导演作品能起到如此作用,这点至今仍未被人所超越。
有兴趣可以找找《智慧七柱》这部劳伦斯自传作品看看。

4. 为什么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在日本影响很大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俯拍的镜头,当时已从英国空军退役的劳伦斯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打理自己的摩托车(本片对劳伦斯退役后的生活一概没有交代,但英美观众应该是知道的,他在参加了巴黎和会,为他的阿拉伯朋友们争取权益然而劳而无功(这在ralph fiennes的早期影片《危险人物:阿拉伯以后的劳伦斯》里有反映)以后,心灰意冷,改名换姓,到英国皇家空军当了一个小兵,后来被新闻界发现。他在军队里写作、参与研发汽艇,在1935年他去世之前不久退役),十分悠闲,这恰与他沙漠里激流旋风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字幕出完以后,主角跨上他心爱的摩托车出去办事。劳伦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十分喜爱高速摩托,一位劳伦斯的传记散文作者认为,劳伦斯的这项爱好正是平淡生活中体验过去激情四溢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开车经过阴翳的乡间小道,脸上的斑驳阴影,表现了主角内心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复杂内涵。在高速行进的过程当中,劳伦斯为了躲避迎面而来的骑自行车的两个小孩(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那两个小孩是靠右走的,而英国习惯是靠左走的),强行刹车,结果摔出路边。(他5月13日出车祸,5月19日去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对他人生命的重视,与下文形成照应与对比。
镜头很快切转到圣保罗大教堂(不知道记没记错),在这里, 不同的人物对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最忠厚老实的Brighton评价他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人”,而劳伦斯的前上司很善于对这位曾拒绝英王授勋,当时有很大争议的人物发表评论,当有记者问到,你对劳伦上校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虚与委蛇地谈起了阿拉伯战争是个伟大的战争,然而记者问起:“关于劳伦斯上校他本人呢?”他若有所思地说:我不太熟悉他。边说边走了。使得劳伦斯名震欧美的记者bentley对记者的回答最有代表性,当面的回答是称赞劳伦斯是“一位学者、斗士、诗人”,转过头,他就对朋友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表现主义者之一。这时一个留着典型的一战前的唇髭的人(注意他,他会在片中再次出现。他的装束,也代表了他的正统保守表面的价值观)拍拍bentley的肩膀,对他表示了最严正的抗议。bentley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有幸跟他(劳伦斯)握过手。在这短短的一段里,充分的表现出了劳伦斯身份的微妙和他在当时不同的群体心目中的争议的形象。实际上,劳伦斯那种自我表现与自我压抑并存的性格使他的形象成为长期的争论对象,但是有一位作家认为他是“癔病的同性恋者”,但也有另一位作家把他表现为一个悲剧的梦想家。

5. 请一篇电影《阿拉伯人的劳伦斯》的影评

我磨蹭了好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因为一方面,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为它写下文字,而电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成为传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时 45分钟后看完这部电影(天晓得,这是我6岁以后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场休息的电影!),并查看了很多资料后,我又确实想写些什 么。而耽误我动笔的最大问题在于:这部篇幅宏大的电影述说的宠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说,我又从何处说起?组织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没有稿费拿,那么 我干脆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吧。

关键词1:史诗
据说在一次调查中,影迷们选出的最优秀史诗片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也不惊讶,实际上,从片头那波澜壮阔的音乐一响起我就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对于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完美的让人惊叹,那些沙漠中的镜头,让人感到漫漫黄沙,从眼前到天边。在劳伦斯返程去找寻掉队的同伴时,等待他的随从向远处眺望,在炙热太阳的烘烤下,地平线都升腾着热气,一望无际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个极小极小的黑点出现……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另外,在几个骑兵团 体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骑士,和马踏蹄溅的阵阵漫天黄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气魄并非现代电脑 技术做出的0和1可以比拟。

关键词2:英雄
劳伦斯在他自己的时代就已经是一个英雄,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他所写关于劳伦斯策动的阿拉伯起义(The Arab Revolt)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来,劳伦斯身上的闪光点有两处,其一是敢于创造奇迹,其二,他是个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运屈服这一点已经被无数人写过,在劳 伦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寻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说的“命运已定注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证明,他能够改写命运,他能够创造奇迹,他冒险尝试,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纳、信任他。当然,后来他奇袭阿卡巴,又运用游击战术,袭击铁路,大 大牵制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并且凭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于阿拉伯各部落间,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团结起来,这些赫赫功勋,不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于为什么我说,劳伦斯是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帮助一个弱小的民族抵抗强权,争取自由。余光中说过“有两个人帮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强大的奥 斯曼帝国,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他们都毕业于着名学府,他们又都英年早逝,前一个是拜伦,后一个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拜伦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简介里面的诗就明白,而劳伦斯的自由精神,在于他无分等级,无分国界的为人们争取自由。威廉·华莱士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战,可谓无畏,可谓荣耀;而劳伦斯 为了异国他乡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讨价还价,呕心沥血,可谓无私,可谓伟大,可谓人杰!在开罗的将军们承诺“英国不想统治阿拉伯”“大马士革可以作为 阿拉伯议会所在地”的时候,劳伦斯真的相信他们会把自由还给阿拉伯人吗?这位牛津的毕业生,真的认为他的祖国以及协约国会让阿拉伯人统一、建国?我认为不,这就是他星夜行军,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队率先攻下大马士革的原因。他心里其实明白,让英国和法国舍弃自己的殖民地,舍弃自己的战利品,靠他一己之力,虽然他已经是个举世闻名的英雄,却是绝对办不到的。果然,他失败了,败在祖国狡猾的将军们手里,更败在他殚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里——阿拉伯人的不团结, 毁了他们的自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向任何人,任何权利挑战,为了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劳伦斯最光辉的一面。

由于感觉自己争取阿拉伯独立的事业被政治家出卖,劳伦斯在战后拒绝出任总督等职位,而是选择隐居生活。

关键词3:平凡人
在电影中,劳伦斯被俘后受尽折磨,终于回到开罗,而他的长官却又要叫他执行任务,这时劳伦斯已经接近崩溃,他说道:Leave me alone!(这句话其实隐含着更加深刻的暗示,一会再说)劳伦斯希望他是个平凡人,他是个同性恋,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受虐狂(合上你那张大的嘴巴,我们一会再说),他脆弱而敏感,从秘密和缺点上来看,他是个平凡人,但是从能力上来看,他又是个卓越的人。这样活着,确实痛苦。

对于劳伦斯其人,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费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劳伦斯本人,意思是他杀了一个人,但是却发现自己enjoy it.导演想表达什么暗示什么在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从神坛上捧下了劳伦斯的塑像,让他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缺点的人。

当然,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对于劳伦斯的塑造也有不实之处,此处还甚为让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简略说一下,大意就是劳伦斯是个非常不喜欢“炒作”自己的人,但是电影中的劳伦斯经常在镜头前摆pose,还被记者称为是“爱现王”,这点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关键词4:同性恋的暗示
关于劳伦斯是同性恋的问题,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已经考证已久,但依然是个迷。说实话,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经在同性恋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电影中有很多同性恋的暗示,比如劳伦斯女性化的举止和瘦弱的体态,碧蓝色的温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军人礼节等等,尤其是劳伦斯身边的两位阿拉伯校帅哥,非常明显的在暗示什么,最明显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将军当时就说:“说出这句话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个军人在这种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纤细敏感到极点。(莫非其劳伦斯还是小受……)
对此,Wiki上是这样说的:

劳伦斯作品中的一些章节,以及他在军中同事的回忆,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倾向,喜欢鞭打和肉体的痛苦。1917年12 月,劳伦斯曾在汉志铁路沿线的德拉被土军抓获并遭强奸和鞭打。劳伦斯另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书署明“致S.A.”的序言,被认 为是写给一个叫达霍姆(Dahoum全名为谢赫·艾哈迈德,Sheikh Ahmed)的14岁阿拉伯男孩的情诗(见引文)。达霍姆曾于1914年和劳伦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劳伦斯拒绝澄清两人有肉体关 系的传言,并在返回英国时将达霍姆带回国与其同居。1916年,劳伦斯将达霍姆派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联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1917年,达霍姆因斑疹伤寒去世。劳伦斯后来在《智慧的七柱》中说,他的梦想——为阿拉伯人民赢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达霍姆的。

Wiki上还说: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说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有说,不过对于此点,电影中确实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个劳伦斯带进英军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应该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两人相遇,劳伦斯教他摄影,读写,Dahoum成为了他的助手。后来两人搬到一起住,劳伦斯为他塑了一尊裸体像并放到了两人房子的顶上。Dahoum还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战争爆发时,劳伦斯远在英国,两人再未能会 面,Dahoum1918年死于斑疹伤寒(另一位着名的同性恋亚历山大大帝也是死于此病),终于天人永隔。

电影中还有一处着名的暗示,就是劳伦斯被俘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位土耳其省长捏掐劳伦斯的白皙肌肤时,还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时,脸上都浮现出无比猥亵的表情,而劳伦斯被从囚室扔到街上时,第一个动作是把脸转过去,深深地埋进泥水中。这些都暗示了劳伦斯曾被轮奸,上面的资料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我认为这段不幸的经历和同性恋没有关系,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关键字5:死亡

电影吧劳伦斯的死亡放在片头,死亡的过程和葬礼都符合史实。劳伦斯死亡的过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铜像,被摆放在圣保罗大教堂,与最伟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后世瞻仰。

下图为他最爱的摩托车Brough Superior,他喜欢追求速度,曾说“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的第二兽性。”他死于追求中,如同所有传奇。

最后,用劳伦斯众多名人朋友中的一个给他的评语来结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6.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

是一部获奥斯卡奖的电影。

7. 历史上真有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卫·里恩的电影是典型的英国电影。不在于导演是英国人或者由英国出品,而是其中的人物。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校,以及《桂河大桥》中的指挥官尼古尔森,都是最典型不过的英国人,有着旁人模仿不来的脾气。

劳伦斯历史上真有其人,原是一名研究阿拉伯的学者。在战争中,劳伦斯穿起阿拉伯的服装,指挥着阿拉伯部落军队攻城略地,被当地人尊称为“圣者”。他在沙漠中对于异族文化的迷恋和献身,是一个奇迹。沙漠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乌托邦,劳伦斯在那里被唤起的激情,包括被唤起的优越感,使我无法不想起《现代启示录》中那个在湄公河深处称王称霸的美国上校,尽管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们分属正邪两道。我认为将劳伦斯调离阿拉伯实在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战争结束了,劳伦斯在英国的乡间小镇重新成为凡人,最终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车祸。

劳伦斯带着50名阿拉伯人穿越尼福德沙漠,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他发现一个年轻人掉了队,便执意要回去寻找。一个头目企图阻止他:“你带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了你的自负吗?”

当劳伦斯返身,终于从大漠中将奄奄一息的掉队者带回来时,一个圣者就此诞生。这一段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画面,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这样评论这一段摄影:“(宽银幕)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地盯着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的苍茫,就像他们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

只有在这样的镜头中,你才能理解劳伦斯救回掉队者这件事。劳伦斯像圣人一样驾云而来,他离开了自己在英国乡间世俗的生活,他离开了自己偶然的肉身,在战争造就的乌托邦中与一种伟大的精神不期而遇。抑或,劳伦斯在这一刻,就是那伟大的精神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我必须再次强调将劳伦斯调离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在他的眼里,战争和别人的生命都是一个舞台,让他的献身精神得以展现的舞台。而他的献身,其实与生死无关。

这个人物比指挥官尼古尔森更加纯粹,他的脾气是形而上的,尼古尔森所遇到的困境对劳伦斯而言,根本不存在。他的困境超越于国家民族与世俗的正义之上,他的困境其实就是和平,或者说是世俗的生活。

一离开阿拉伯,劳伦斯就已经死了。那个驾着摩托在英国乡间遭遇车祸的人,只不过是劳伦斯陌生的肉身。

8. 影片中所见,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否真的指挥杀死受伤和撤退的士兵

屠杀是真实的,但劳伦斯对他的所作所为可能不是。

不过,在那里的阿拉伯军官的二手话说,劳伦斯和其他英国军官试图制止这场杀戮。劳伦斯(Lawrence)的其他叙述讲述了他如何发现自己目睹的“病态”。甚至他的兄弟也不相信劳伦斯下令囚犯开枪的说法,而且实际上并未出现在劳伦斯自己的书中。

劳伦斯为何不将自己描绘成战犯,这是该男子的奥秘之一。也许仅仅是为了取得戏剧性的效果,或者像许多回国士兵一样,他确实为自己的内involvement感而感到内,因为这场战争远没有他所描绘的那么干净和光荣。

9. 看过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开始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出身不算很高贵~可以说是个小人物~想在上流社会有威望就要有成绩~等到他和阿拉伯人民建立了良好关系后~英国政府又让他做个中间人~调节2个世界的关系~这让他很疲劳~最后就退役了~就这~~

10. 如何评价和欣赏《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


能称得上史诗巨作又真正和历史勾肩搭背的影片着实是电影界中的凤毛麟角,而《阿拉伯的劳伦斯》又绝对可以算得上其中的数一数二的佳作。尚属年轻的双眼不断历劫般体验着科技制作出的假人假景假世界后,再看到目之所及都是真实的似乎触手可及的布景格局时只觉得满心敬畏又感动不已。将历史上的劳伦斯和影片所塑造的劳伦斯形象对比之后便能解决一些疑问,喜爱用手捻灭燃烧的火柴、被土耳其军掠走后性情大变、两个阿拉伯人死去后会感慨“我享受这点”、片中完全是男性世界等。在导演有意为之的条件下更加证实了历史有关同性M情结的猜想,而彼德所表现出的劳伦斯悲天悯人多愁善感的一面其实更有些符合了女性的眼光,也就是说,这样一部被重重男性标签所包围的影片并非是以一个纯粹的普遍的男性眼光对待。这让那些自以为是的玩弄着政治和武装游戏的男人们同劳伦斯也没有什么两样,永远走在旅途上,于疲惫中得意。彼德所饰演的劳伦斯太完美,虽然历史的真相只能从已故者的只言片语中觅得,但我更愿意相信劳伦斯值得被世界人民所铭记的一面已经牢牢被刻画详细。他一生奔波在所热爱的阿拉伯世界和祖国英国之间;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得不在阿拉伯拯救者和英国入侵者间摇摆,在被敬仰的同时接受审判和怀疑;在英国军官里,他是个怪胎,在阿拉伯世界,他是个梦想家;在底层人民心中,他是拯救者,在风云诡谲的政局里,他是颗危险的棋子。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阿拉伯世界他无处容身,现代的英国文明令他恶心恐惧,一生戎马奔波劳累落了个兔死狗烹,连死神也要他在旅途中横插一脚。或许是上帝不忍这位不完美的英雄继续在左右不逢源上下不得志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徒劳,所以在他留给世界最后风一样的印象和谜一般的身影后带他回家。劳伦斯的悲哀在于他始终未能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情景下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他成成为一代传奇的幸运也在于此。当劳伦斯踏上阿拉伯之旅后,壮观的沙漠景色甚至超越了《轮回》中有关时间在沙漠中流淌的美感,比较之下前者更为像是记录,在骆驼的信步悠闲之中于炎炎烈日之下慢慢走过无尽相似却永不重复的沙观,夜晚睡前可看着天边最明亮的星星入梦,恍非红尘。可以在心灵的寂静中思考,那些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轮回的风沙带着纯净的智慧;可以患上严重的“沙漠情结”,在渺小的自我与雄伟的壮景中傲然于世。当莫里斯·雅尔的配乐想起,我觉得这是最适合沙漠的音乐。今年若能一切顺利,便带着这样的音乐去看真正的沙漠。骑骆驼时的姿势也很讲究,右腿在骆驼鞍(原谅偶,实在网络不到这个东东学名)一夹,稳稳的搭在左腿下面,着实彻底摆脱了幼时有关骑骆驼被夹在两个高峰之间的想象。而哈利斯的阿里赠予劳伦斯的白色长袍也很意义深远,头巾是阿拉伯男性、成熟、地位、荣誉以及民族主义的象征,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其实用性也非现代上衣裤子所能比,据说在沙漠四五十度的高温下长袍的透气性可以保持绝对的凉爽。如果整部电影可以再多说一些阿拉伯语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