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在《绝地求生》里吃鸡这些大逃杀电影让你大呼过瘾!
除了《绝地求生》外,还有没有那种一群朋友参加,最后只有一个人能活的游戏?
“有,麻将。”
最近某主播的开挂事件,使《绝地求生》又一次被推倒风口浪尖上,这款模式借鉴了深作欣二经典电影《大逃杀》的游戏,十五之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 和九十九名裸身大汉在《绝地求生》中激斗是怎样一种体验? ),那么有哪些一群人参加,最后只有一个能活的死斗电影?
好的,十五这就来给你们盘点一波。
《大逃杀》可以说是所有“大逃杀”类型电影的爸爸,改编自日本作家高见广春撰写的同名小说。日本每年都从全国学校随机抽出一个班级的同学,前往荒岛进行生存极限挑战,其实就是让他们自相残杀,直到存活下来的最后一个,才能吃鸡,哦不是,是离开荒岛。
可以说这部电影正是《绝地求生》的灵感来源,你在游戏里见到的随机装备,伏地魔,这里全都有,在片子中,除了101种死法,你还能看到高中生之间朦胧的情愫,其实是一部青春励志片。
作为一部漫画改编的电影,看导演就知道是一部血浆四溅的片子由日本以血腥cult着称的三池崇史执导,对比画风怪异的漫画版,真人电影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课堂上老师的脑袋突然爆开,紧接着会说话的达摩不倒翁出现在讲桌上,逼迫着惊慌失措的学生们玩起了“一二三不许动”,教室变成了修罗场,整部作品就是杀杀杀,比较忠实地还原了漫画的场景,深夜爆浆醒脑片,适合晚睡后遗症的朋友。
说詹妮弗劳伦是靠这部电影一炮而红一点也没错,这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最广的“大逃杀”电影了,火到拍了三部续集仍然有观众热爱。
电影讲述了在管辖区下的12个区必须选出一男一女共24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在“饥饿游戏”中不仅要在游戏中与各种野兽对抗,而且必须要杀死其他选手,最后一名生存下来的可以获得巨额奖金。
整部片子的铺垫有点过长,高潮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也算得上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一类片子,片荒的时候建议一看。
沿用了“大逃杀”的老套路,不过这次地点换在了上班族们的写字楼里。《贝尔科实验》讲述公司职员们被告知公司内要强制展开“大逃杀”活动,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会被引爆其体内早已植入的炸弹。
与其违反规则全部被杀,还不如杀掉别人以获得一线生机。平时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上班族们,突然就都变成了血腥的斗兽。
本片对杀戮的渲染很不错,结尾的伏笔很亮眼,是一部适合释放压力的血腥爆米花片。
只要给人类一个虐待他人的理由,他们会把自己的同类凌辱至死。这部片子讲述了8位精英男女为了加入实力雄厚的公司而参加最后一轮莫名其妙的考试故事,考试中有人疯了,有人中枪,每个角色都巧妙的映射了社会上的不同元素。最后一个活下来的才得到了这份工作,结局的反转,会让你觉得有点意思。
豆瓣一则影评说得很好:“当你不确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下任何决定。只需要观察,分析,然后静观其变,最后,随机应变。”
故事背景设置的非常有趣,国家为了有效释放公民心底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特别规定每年有一天的晚上7点之后举行长达十二小时的全国性大扫荡,人们展开完全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殴斗与杀戮。而这么做的目的居然是为了GDP?
一股末日的氛围在片子中渲染得特别浓郁,这是一场成年人的万圣节。在片子里你能看到无政府状态下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疯狂且迷幻。(针对第三部)
暂时先推荐6部,最近片荒的同学可以参考下。
十五经常会想,如果是自己置身于大逃杀之中,会怎么做?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如果是你呢?
2. 你觉得《小丑》这部电影真的是DC神作吗
《小丑》是一个反派角色,DC 这次却把这反派拍的,感觉有点像不怎么像反派了,这是我很困惑,这样的反派杀了几个人,但我不觉得他做错了什么。
其实每次亚瑟杀人都化了小丑妆,第一次是在地铁里,他被老板开除了,但还留着工作时没卸掉的小丑妆,他第一次反抗用枪杀了那三个暴打他的人渣。
第二次是他母亲,这次他没化妆,我也不理解他这次为什么这么做,我能想的是他很爱他母亲,但知道真相后,接受不了!
第三次是他在化妆,两个自认为朋友的人去看他,蓝道之前给枪亚瑟,亚瑟不要,硬塞,后来跟老板说,亚瑟问我买了一把枪。所以他把蓝道给杀了,本可以把另个也杀了,为什么?他放他走了!注意他最后说的话:你是唯一一个对我好的人!
第四次,依然是化了小丑妆,但这次妆很惊艳,为了上节目,在节目直播中最后开枪打死了主持人,(这个节目主持人之前一直是亚瑟的偶像,有次居然拿亚瑟的录像,拿出来给人当笑柄看,还嘲笑亚瑟)然后他也没走,等待警察来抓!
可以总结,他杀的人都是因为暴打,背叛,欺骗,和嘲笑。所以把他这认为 社会 的垃圾,精神有边缘的人逼上了死路!
所以这个反派角色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一般电视,电影,都是反派必死,让人恨,但小丑让人可怜,可悲,实在恨不起来!
个人见解,写的不好,多谢!!!
《小丑》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正是DC宇宙黑暗骑士里的 (小丑),他散发着很不一样的独特魅力,这部片子里无论是拍摄角度,色彩搭配,背景,配乐,都非常冷,因为这一切都恰恰在符合(小丑)这个角色。这一切都像是在简单化嘲讽当今 社会 ,正如小丑的那句台词:好的 坏的 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们来定义的吗?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压抑,尺度很大,总能看着看着就在不知觉间长舒一口气,即使它不忘制造笑点,也没有人笑得出来。
他在公交车上想要逗笑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笑了,而小男孩的妈妈只是冷眼相待 十分无情的对他讲了一句:不要骚扰我的孩子。
他因为颠笑症接受心理治疗 医生说他脑袋受过重创 他要吃很多很多药 走路时都像被两颗沉重的铅球拉扯着,他细心照顾着有着痴呆症并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他癫笑症发作时,没有人心疼他,因为根本无人在意,人们隔离他 唾弃他,他一心只想给人们带去欢乐,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妆时都会用双手撕开自己的嘴,对着镜子告诉自己 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这个 社会 。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领养被养母继夫虐待 欺骗 造成脑部重伤,被势力的老板开除,被无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时,内心里的小丑早已一点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这个 社会 曾经对他有一点点的温暖 一点点诚实 他就不会被吞噬的体无完肤。
在经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以后 坐在地铁里颠笑症发作被三个金融男虐戏殴打…他再也抑制不住了…从枪杀三个金融男开始,他杀了楼道里暗恋的女人,弑母,杀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那个跟他一样被这个 社会 欺凌的侏儒症小丑同事,然后被警察追击,在直播节目上杀了那个他曾经视为偶像 视为生活里唯一希望却当着全国观众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 最后他杀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医生。
他在日记本用右手写下:患有精神病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人们希望你装作没病。
然后用左手写下: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生活更有价值。他杀人时,用的永远都是左手。他有了自己的信徒 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他释放了,不用再抑制自己的笑了 在他的身影上再也看不见那两颗仿佛托在他双脚上的沉重铅球了 他站起来,在车上舞蹈、微笑,你可以看见他的心。
(本回答有大量剧透,建议没有看过电影的小伙伴先收藏再来翻阅~)
评价一部作品算不算是“神作”,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考量。
抛开电影内容,《小丑》制作成本约为5500万美元,而这篇文章发出钱就已经破了十亿美元的大关,成为了影史票房最高的R级电影。
《小丑》斩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一部没有任何特效、几乎没有一点商业气息的文艺作品,热度完全不输给《复仇者联盟4》。
当从电影如此低的成本已经如此高的票房来说,2019年《小丑》就可以称作是今年的一部“神作”了。 可《小丑》真正厉害的不是它高的离谱的回报率,而是电影的内核。
截至11月17日14点,《小丑》的豆瓣评分8.9(23万人参与打分),IMDb评分8.8(46万人参与打分)。 可见,总体来说全球观众都对《小丑》有着很高的评价。
以下是我分三个维度对《小丑》进行的一些理解:
电影《小丑》将色彩与声音都发挥的恰到好处,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在片头主人公Arthur黯然地回公寓时,要经过一个长长的阶梯,他疲惫地拖着身体强行。此时电影的画面都是偏蓝灰色的冷色调,就算有一些橘黄色的灯光,可电影营造的“犹豫”还是仿佛能够从屏幕里溢出来。
可他最终成为joker的时候,同样的一个阶梯却用了鲜活的色彩、明亮的阳光。这种场景几乎不会出现在哥谭市的,所以这些阳光也表达了Arthur此时地无拘无束、斩断任何束缚后病态般的视角。
同一个场景用不同的色彩,带给观众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绪,也暗示了此时的主人公已经不是原来的Arthur Fleck了,而是蜕变成了哥谭市的超级恶魔——Joker。
再来说说电影音效。
电影全篇几乎都充斥着警笛与救护车的声音,其实除了暗示哥谭的黑暗与混乱外,还起到了推进一些故事情节的作用。
比如当Arthur Fleck发觉他与邻居Sophie Dumond的感情经历全部只是他的臆想时,镜头突然一转,Arthur坐在沙发上哭泣,而外面却响起了十分大的警笛声。
之后Sophie再也没有出场了。 其实这些警笛就已经暗示,她已经被Arthur给杀害了......
而电影的配乐更是让人起鸡皮疙瘩!
在joker直面自己曾经的喜剧偶像Murray时,他在电视直播的时候与Murray争吵,而此时响起了叫做《Escape from the Train》的背景音乐,伴随着这首歌的高潮,Joker扣动了自己的扳机......
电影的叙述方式是以主角Arthur Fleck的视角展开,主要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位患有精神缺陷的受害者变成一个无情无义、、没有痛苦、用暴力解决一切的恶魔joker。
《伏尔泰随笔》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句子——“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而《小丑》所发生的“雪崩”,正是他从一个普通市民变成一个杀人恶魔的过程。电影在前二十分钟里,就已经将主人公Arthur Fleck的生活状态、哥谭市的城市面貌描述得十分清楚:
亚瑟是一个小丑,靠着表演滑稽的舞蹈招揽顾客。可无论他表演的多卖力、多滑稽,路上的行人甚至都没有多看他一眼,换来的却是街头小混混的暴打,广告牌也被抢夺并击碎。
回去的公交车上,他想逗笑前排盯着他的小男孩,换来的却是男孩妈妈的侮辱。他在情绪紧张的时刻会忍不住大笑,因为他患有一种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只能大笑的脑部疾病(狂笑症)。
这二十分钟的剧情就可以勾勒出电影大致的背景:
主人公Arthur Fleck是属于 社会 底层的人,甚至也 是这一阶级的弱势群体 ;
整个哥谭市阶级制度分明,上层阶级的人肆意践踏底层阶级的人,而底层阶级的人们不愿意互相帮助,而是选择互相欺凌。
也可以这样理解,《小丑》是一部DC的漫改作品,而电影里的“反派角色”是谁呢?
其实反派不是主人公Arthur,而是整个哥谭市 。
给他母爱和梦想的人,是小时候家暴他的兇手;他所谓的爱情,也不过是自己的臆想;工作上给他所谓保护的人,却是背地里陷害他的罪魁祸首;自己的偶像,公然戏弄着自己;
而这所有的一切,又会不会只是他在阿卡姆精神病院的幻想呢?
毕竟是漫改作品,《小丑》也有很多的彩蛋。举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比如电影片头化妆间里的镜子,就是一个隐藏的“蝙蝠侠”。
而电影最后的他在警车上被抓走时,Joker从窗户外看着破坏的哥谭市,而自己却成为了混乱的图腾。这个镜头也是致敬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由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这一次也用自己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小丑》也成为现象级作品,DC正准备拿着这部作品去“收割”明年的奥斯卡奖呢, 这还能不能说是一部神作吗 ?
《小丑》的口碑已经无需赘述。好于90%的犯罪片和惊悚片。
就电影本身来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系列本身的人气,还是剧情场景的精雕细琢都让人沉浸其中,更重要的还是杰昆的出神入化般的天才表演令人深深折服。
他心存善念,在公交车上还会逗孩子笑,他;当病情发作时,他会特意递出纸片告诉别人自己有病。
他心怀梦想,为了做一名喜剧演员,他做记录,看节目,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练习动作,神态。
可是,当他受到地铁上三个人的殴打,遭受偶像的嘲讽和得知自己的童年经历后,这一切都变了。
他开始杀死那些欺辱自己的人。同时许多人开始效仿他,视他为英雄。他从这里获得了解放和快感。
不禁让人想问,到底是谁病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角色太黑暗,太暴力,可能影响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提醒我们要善待那些 社会 边缘型的人,让 社会 多些善意和微笑!
看完了电影《小丑2019》,不觉对生活的无奈,还有人性的感伤,没有人注定就是恶人或者善人,一切都是环境的牺牲者,人很难净化环境,可环境却可以毒害人。小丑本来就是想表演自己喜欢的单口相声,也就是一种电视节目里的脱口秀,一直渴望登台,被所有人看到自己。不过,才华总是不能和生活相平衡,他处在的城市哥谭,却是贫富差距,富人到处横行霸道,底层人却只能被嘲笑,欺负,被牺牲。小丑被那些富人的孩子拳打脚踢,有次被抢走了广告牌,老板甚至不相信他说的话,而他的一个同事,却大胆的送给他一把枪,说是保护自己,他说“外面的疯子一大堆,全都是野兽。”不错,外面的世界很恐怖,很多不务正业的人,很多对环境不满伺机报复的人,很多挥金如土的人,很多不管民间死活的人,电视节目总是在 娱乐 化,丝毫不关心一点点民生,没有任何讨论民生问题,关于这些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政客为了参选总是一套虚伪的修辞,似乎,大家都是疯子,或是野兽。
被牺牲的和被抛弃的总是弱势群体的微博福利,小丑会定期去找心理医生复诊,医生其实很耐心的听他说话,并看了他写的日记,小丑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把每天日常生活的感悟都记在本子里,其中一句话让医生觉得清凉,那就是“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很悲剧,最后这个服务于底层人的部门也被裁掉了,医生下岗,没有人关心这些底层人,小丑曾经悲观的说过“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世界变得更疯狂。”他从小到大到大有没有开心过,应该是有的,不过生活剥夺了他的开心,他努力赚钱照顾着自己的母亲,他母亲说过“一定要装着笑脸”,并告诉他有个使命“为世界带来欢笑。”生活的迫害导致小丑彻底走火入魔,在被人拳打脚踢后,他只能掏出枪自卫,于是在地铁里杀了三个富二代,电视和新闻纷纷对兇手谴责,可哥谭市的底层人人却把杀手当成英雄,大家都买一副小丑的面具戴上,甚至骚乱,打砸,任意发泄不满。
乐观换不来生活对自己的尊重,理想换不来人生的希望,在大家的眼里,小丑就是一个怪胎,谁都嫌弃他,欺负他,嘲笑他,出卖他,欺骗他。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母亲也欺骗了自己,于是从精神病院的档案里找到自己儿时的真相,他只能精神奔溃,或是错乱。他曾说过“快乐什么,我一辈子都没有快乐过”,他的日常笑脸都是犹如一种强迫自己要这样做,在他的内心却是另一种心酸,寂寞,压抑,愤怒。其实小丑也渴望生活,但是生活却一直在辜负他,当他对 社会 已经死心,在他面前的只有野兽,他亲手杀死了母亲,他的人生也彻底跌入深渊,一切想象都已经破碎:我曾认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现在才发现,其实是一出喜剧。杀了自己的母亲后,他又潇洒的接受电视节目的嘉宾邀请,然后在现场说出自己才是杀人兇手,并对这些所谓的富人进行鞭挞,也一枪打死了那个被自己认为是替富人说话,嘲笑自己的明嘴。
小丑就是一出悲剧,所以是悲剧,是他相信生活,觉得人间还存在善良,友谊,公正,结果现实的摧残让他发现,在哥谭这样的地方,就是地狱。富人可以肆意嘲笑别人,谩骂被人,甚至殴打别人,可底层人一旦反抗,就被形容是仇富,并大篇幅的谴责。最后小丑觉得自己倒是喜剧,这是他已经觉悟,仿佛是尼采,上帝以死,对世界最好的选择就是复仇,过去被如何摧残,以后就如何去摧残世界。至于那个蝙蝠侠,冠冕堂皇的自诩是正义的化身,他出生优越,根本不了解底层人的心酸生活,他的正义,不过是个给资本家镀金的婊子而已。假如小丑的出生是名门,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因为自己是底层人,没有经济,没有关系,所以他的想法,追求,和人生哲理,都变的一文不值。没有人乐意变成极端的恶人,每个人都想正常的生活,被人尊重,包容,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喜欢的东西,可惜,生活从不给底层人机会,底层的人只能以颠覆和报复,才能改变现状,从不公的环境中解脱。
《小丑》这部电影是华纳和DC独立制作的一部影片,虽然小丑的故事原型人物源于DC,但是该部影片其实和整个DC宇宙的故事剧情走向没有多大的关系,主演讲述的就是“小丑”如何从一个普通小人物在连续遭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重创后,一步步变成残忍嗜血的罪犯,最终成为蝙蝠侠的对立面人物的一段历程。
3. 《小丑》上映一周年,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什么
《小丑》上映一周年,记得当时关于这部影片分化两级的评论可谓嗨翻了天,一年多的时间过去,这部电影的很多内容依然值得人们反复回味与讨论。
由于哲学家齐泽克形容《小丑》讲述的是“对 社会 政治秩序与虚无主义僵局的绝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归根结底,就是一篇反 社会 无政府主义的战斗檄文。
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说事,称其为 社会 暴乱的根源和图腾,从而变成了一场“狂欢”。
另外一种争议是在影迷中进行的,觉得“小丑”这一角色失去了原着中代表着“混乱无序的邪恶”这一象征意义,而去寻根究底“小丑何其成为小丑的?”
很多影迷认为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暗示关键点在于小丑的血缘来历和伴随之家族“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从而将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剥夺干净,这是对原着的一种无知亵渎。
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关键有一点,“符号”和“站队”并不是本片创作团队立足的本意,他们其实最想刻画的是向一切说NO的个人存在主义危机。
也就是说,在往其贴标签之前,他们最想说的是其实是个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状态,然后才是时代变革带给个人的的冲击和再塑。
如果本末倒置了这一点,那么这片就会粗暴地贴上“空洞无力”和各色各抒己见的政治标签。
在《小丑》开场的戏中,华金·菲利克斯饰演的小丑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无名之辈”,他甚至有名有姓——亚瑟·弗莱克。
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冷眼旁观着哥谭市的 社会 运动暗流涌动,在这一刻时,他既没有想到将来会是这场运动的助燃剂和图腾,也没有丧失一个普通人的理想与追求。
在这个时刻,虽然他穷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医生辅导,排遣自己内心的绝望与孤独,但总体来说,他并不是日后的“小丑”,他只是一个可怜的中年人。
转折点在于地铁站上发生的那起枪杀事件,注意这个事件的安排。
在这场戏之后,小丑才会真正关注“自己到底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而在这场枪杀案之前,小丑并没有关心自己的由来和 社会 属性。
他只是卑微地想上档喜剧脱口秀夜间节目,以取悦他人为己任,甚至幻想和漂亮的女邻居谈个恋爱,也就是说对人生还抱有期望。
被施暴后的意外反抗,然后枪杀三人让亚瑟突然间看清楚了自己所处的黑暗深渊。
他是一个无人关怀的人,所寄予的梦想也被其偶像——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莫瑞(罗伯特·德尼罗饰)随意践踏,连恋爱都只能在颅中幻想,一切都是假象,但杀戮让他体会到了另外一种人生,一种可能性。
否定今日的一切,成了小丑顿悟后的人生指南,而“否定”,也变成了本片的关键词。
这是一部为了“否定”而拍的否定电影。
它不仅否定了超英电影的剧作套路和类型属性,还否定了好莱坞 娱乐 至上的准则,是一部反好莱坞体制的电影。
进而,它还否定了主流 社会 秉持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它还否定了理解和站队,否定了梦想与追求,它否定的是一切贴上的 社会 标签和意义属性。
它强调的是“否定”,它并不关心人权,自由,民主和其争锋相对的所有政治概念和秩序,所以它并不想提出什么政治纲领,更没有政治诉求,它连善恶都不想区分(电影中两次杀人在现实世界都是极端邪恶的。)
甚至连虚无本身也否定,亚瑟的阶梯之舞恰恰也是向虚无挑战,亚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变身成为“小丑”。
《小丑》从头到尾围绕的是一个人的精神苦难和存在主义的难题。
恰好在于,它在DC和华纳能够提供资源的框架之内,把DC宇宙漫改电影的概念抽离,它依然成立,这就是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编剧斯科特·西尔弗的聪明之处,用“小丑”这一身份洞悉了庸碌大众面对世事变迁和自身困境之内心的疑惑。
这一漂亮招数,它跳过了福柯的“文明与疯癫”的二元指代,又直面了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和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
所以,把它视为无政府主义或者单纯的暴力运动的宣言,未免太过简单。
这也是它区别《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地方。
它剥离了马丁·西科塞斯强行塞加其上的 社会 属性,它更接近保罗·施拉德(《出租车司机》编剧)想要阐述的“存在主义式的孤独和人生困境”,所以说,与其说它是在致敬《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不如说它更抽离在 社会 运动和 历史 变迁之外。
所以它必须存在和依附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没有比哥谭市这一场合更合适了——从抽象出发,它抽象讨论了人的后现代主义困境。
另一个剧情关键点“与蝙蝠侠的血缘关系”,解读丰富的人总视为《黑暗骑士》一个硬币两面的寓意,从而为光明和黑暗的斗争铺下垫脚,但个人并不同意这种浅显的解读。
托马斯·韦恩是否是亚瑟之父为何要模糊处理,我觉得托德·菲利普斯和编剧斯科特·西尔弗的真实用意恰恰是摒弃蝙蝠侠和小丑在血缘上的联想,但又能让漫画原着粉丝有找到彩蛋的乐趣。
其实《小丑》里更强调的是斩断 社会 属性的纽带,因为人类 社会 里最强的纽带恰恰是血缘,从血缘上否定父母,乃至杀害“父母”(间接杀害托马斯·韦恩),否定血缘带来的羁绊就是亚瑟转变成“小丑”的终极象征。
所以,所有持有派系斗争观念,为之辩护或者反对的人都可休矣。《小丑》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质疑和反抗性,从而各色派系都能找到与之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它不仅对弗朗西斯·福山所称的“民主的终结”发出质疑,也对宗教信仰和媒体及资本的操纵提出了质疑。
你既可以在其中找到极端原教旨主义崛起的原因,也能找到唱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声音。
你既能找到巴格达迪能成为ISIS的头目的原因,也能找到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的深层动因。
它就像一枚照妖镜,高明折射了现实中 社会 普遍性的各种痼疾,但它并不打算揭示 社会 动荡成因,也不提供 社会 困境的解决方法。
因为所有的主义,无非是人的选择,是人选择了主义和道路,而不是主义和道路选择了人,最终的落脚处还是在于个人的愤怒和怀疑。
这在《小丑》的结尾就可以发现,小丑并不在乎街头暴动和游行示威,他完成了自己的诉求,摈弃了自己的一切,从血缘、亲情和爱情,乃至理想,他独自一人躺在街头的熊熊大火之中。
哪怕其他的人视他为挑战秩序的英雄,但他的孤独还是无从排遣,他也不在乎,从嘴角牵动的是一抹标志性的小丑的微笑。
“我笑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只是无名之辈。”在亚瑟摒弃了其 社会 属性时,他反倒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图腾,仅仅代表着反抗和混乱之神。
小丑的笑是《黑暗骑士》里邪恶与恐惧的化身,但《小丑》的笑其实是一种对自身乃至对 社会 对客体彻底的否定,从讨他人欢喜的“笑”转变成“我笑故我在”。
如果仅论其内涵,《小丑》的“笑”无疑比《黑暗骑士》丰富得多。
而“笑”也是小丑和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共同的武器,屎屁尿喜剧起家的托德·菲利普斯,曾用层出不穷的笑料让自己变成了R级喜剧之王,但他这次的华丽转身,让“笑”附加了层悲怆的深意,让人深深体会到小丑语录中那句——
“我曾以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剧,但我现在意识到,它是一出喜剧”的反意同样成立,最伟大的喜剧都是笑中带泪的。
华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些最伟大演员的精髓,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他无疑从这些电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灵感——《教父》、《冲突》、《热天午后》、《列尼传》、《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
但让他区别于那些方法派演员唯一一点就是,对“笑”的阐释。
从最开始的略带哭腔的笑声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无不嘲讽意味的笑,最终归结到嘴角牵起的恐怖的笑,因为具有丰富层次的笑的表演,从而使得华金·菲利克斯同样和方法派拉开了距离,就像本片和 社会 写实派拉开了距离。
因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层抽象的味道,从而让本片真正成为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的自画像,等待世界新一轮变革的到来。
也因为这层表演上的新意,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
4. 如何评价电影《小丑》
《小丑》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大多超级英雄的电影起源,都是从一名平凡人如何被命运点金之手碰到讲起,又如何如何阴差阳错辗转反侧地变成一位披风凛凛的大英雄。但鲜有反派角色是从头到尾交代的,反派们多数是“已经完成式”,突然就冒出来,没有来由地,就已经变态得不得了了。
最多用自白倒叙一下自己是如何到了这般田地。所以Joker这部以超英史可能最有名的反派为主角的电影,真的令人眼前一亮,终于知其所以然了。看毕这部电影,在影院灯还未亮起时,就已经屏息紧张,害怕有人突然开枪扫射,走出电影院,更觉得寻常街头都危机四伏,像得被害妄想症。
因为这部电影的渲染力度真的太高,即使是优良公民,看完电影都觉得三观短暂颠倒,大脑晕眩,险些要与主人公共情。这部电影尽管是由DC出品,却不是被归类为超级英雄片,因为里面既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超能力。
不再是被一个无名无姓的亡命之徒莫名抢劫,而是,在小丑枪杀了电视喜剧主持人引发全城轰动之后,有一个人有样学样,对城中富豪开枪,以示愤怒。这一笔令我非常震动,简直是把蝙蝠侠和小丑这段故事重新定义了。
小丑不再是一个突冒出来痛恨蝙蝠侠的反派,他们结下的梁子,命运的羁绊,原来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蝙蝠侠父母的死,也不是一个意外,而变成了disadvantaged group愤怒累积直上云霄之后最终爆发的结果。
(4)绝地求生大电影小丑之怒第一部扩展阅读:
《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莎姬·贝兹、罗伯特·德尼罗、弗兰西丝·康罗伊、布莱特·卡伦等联袂出演的犯罪剧情片。2019年8月3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小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讲述小丑的起源故事。该片是华纳和DC所独立开发的影片,与目前的DC扩展宇宙并无关联。
该片于2019年10月4日在美国上映,随即以9620万美元的收入登顶北美周末票房榜,创下北美影史10月份上映影片首周末最高票房纪录。截至2019年11月8日,《小丑》全球票房将超过9.57亿美元,成为了影史上最赚钱的漫改电影。
5. 电影《小丑》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
由于哲学家齐泽克形容《小丑》讲述的是“对社会政治秩序与虚无主义僵局的绝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归根结底,就是一篇反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战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说事,称其为社会暴乱的根源和图腾,从而变成了一场“狂欢”。另外一种争议是在影迷中进行的,觉得“小丑”这一角色失去了原着中代表着“混乱无序的邪恶”这一象征意义,而去寻根究底“小丑何其成为小丑的?”很多影迷认为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暗示关键点在于小丑的血缘来历和伴随之家族“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从而将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剥夺干净,这是对原着的一种无知亵渎。
6. 《小丑》这部电影为什么评分那么高
《小丑》这部剧的评分高,其实最有魅力的便是他给予我们全新的力量去判断别人恶意。《小丑》这部电影我认为其实是对人们的一种批判。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丑为了生计,维持着一份微薄薪水的工作。
又因为一次意外工作的时候因为别人抢夺自己的工作牌,最终丢掉工作的事情。其实这部电影中,小丑的老板不分青红皂白就开除小丑,表现出人们的自私和无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事情一直都存在。
在2015年至2016年的大事件《达克赛德战争》的结局中,坐在莫比乌斯之椅上的蝙蝠侠被告知一共存在3个小丑。而这一事件将在《末日钟声》中继续被提及。
(6)绝地求生大电影小丑之怒第一部扩展阅读:
角色评价
在Wizard杂志中小丑被作为最具代表性和最流行的媒体公认的恶棍之一,100位中名列第一。而在IGN的100名漫画恶棍中他也被列为第一名。帝国杂志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漫画人物中小丑名列第八。小丑在Wizard杂志的200最伟大的漫画人物最次被列在第五顺位。
同样也是排名最高的反面角色。在Fandomania.com的名单上的100个最伟大的虚构人物,他位列三十。而电视指南的塞萨尔·罗梅罗认定他是2013年六十位最讨厌的反派之一。一个典型的反社会疯子总是魅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