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们看完电影《紫日》是什么感觉
之前对导演以及他拍的电影都没有了解那天无意中看到了电影频道正在播放的紫日。
可能我词库有限,给我的震撼简直没法用言语形容,只有男主我认识,但是也叫不出他名字,另外两个女主我是一点也不认识,但是感慨万千。
三个不同国家的人,中国,俄罗斯,日本在战争的背景下,被命运安排在一起,在中国最美的大兴安岭,那是一个秋天,大兴安岭的树叶都变的红红的,黄黄的,最后到紫紫的,从盛夏拍到深秋,经历了日本从喧嚣到破败,再到最后的垂死挣扎。
导演把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展现的淋漓尽致,结局我甚至同情那个可爱又可怜的日本少女,她原本可以不用死的,却又不得不死,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
三言两语无法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震撼,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网络看看。绝对是一部良心好片。不仅是感官的震撼,更是心灵的震撼,无半点虚夸之意。
该片歌颂反法西斯盟军。
其背景是苏联按照条约,
出兵东北,打击关东军。
在苏联机械化大军面前,
装备落后的日寇关东军,
难以招架只能面临失败。
通过中国平民,苏联女兵,
日本小姑娘的独特眼光,
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罪恶,
歌颂国际反法西斯盟军。
该抗战片具有国际视野,
艺术性,思想性堪称一流!
对于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多。
首先,个人认为,冯小宁导演拍摄的战争片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这部《紫日》是他所拍摄的“红黄紫”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中有好几个较之以往抗日影片新颖之处,个人就来聊一聊对它的看法感受吧!
第一,抗日战争场面宏大新颖
以往的抗日作品,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题材大都千篇一律,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总是在使用者比日军落后许多的武器装备,遭受鬼子武器优势的无情碾压,完全是凭借血肉之躯与敌人的钢铁相抗衡,往往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必须付出比对手伤亡多地多的代价才能艰难取胜。
而在这部电影里,却少见地没有展现我国军民抗日的场景,而是另辟蹊径,给我们展示了美苏盟国的强大武器实力碾压日本鬼子的场景。开头苏联红军的飞机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打得鬼子屁滚尿流,将近片尾美国海军步步紧逼直逼日本本土,都把鬼子打得无力招架,被迫组织肉弹和敢死飞行员去和敌人的坦克军舰同归于尽。而这种以血肉之躯抗衡钢铁的场景在其他的抗日片中屡见不鲜,可这部电影却风水轮流转,把以往影视剧中很强的日本鬼子,也展现出了他们武器落后,需要拿命上去填的画面,这种新颖的视角,看起来实在是畅快淋漓。
第二,对敌人的塑造不再脸谱化
以往的抗战片里,总是在表现日本鬼子如何的坏,如何的灭绝人性,可他们为什么这么坏,为什么这么毫无人性,却少有交代。可这部剧在同样反映日军暴行的同时,还把一些镜头切回日本本土,从这个国家的学生、妇女、儿童、老人等普通平民的视角,带我们一探究竟,主演杨玉福那声含着泪水的怒问“你们凭什么到我们这来杀人?”更是本片一大亮点。
剧中主演之一秋叶子,很早就和她的许多同学一样,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在很小的年纪,就被灌输“日本的侵略战争是圣战,而与日本人作战的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俄国人等都是劣等民族,都该被毫不留情地全部杀死……”正是这些思想的毒害,才使得一个个年幼单纯的学生被洗脑成毫无人性的恶魔,在他国的土地上犯下了累累罪行。
影片中日本军官在大雨中对他们训话的场景可以看作介绍杀人机器如何产生的一个缩影,还有另一个缩影,就是主演杨玉福的母亲死于日军的“练胆训练”中的画面,一个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日本兵颤颤巍巍,端着刺刀在士官的命令下逼近这位老人时,他的内心是害怕的,此刻的他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但在士官的殴打和逼迫之下,他还是大吼着一刀又一刀地把老人活活捅死。从他害怕杀人到把人活活捅死,这个过程就是恶魔养成的过程,这幅画面直观地带我们看到了凶残毫无人性的日本鬼子是怎样被产生出来的。而从那名士官的口中,我们更加可以看到,把活人刺杀作为对新兵的“练胆训练”是日本鬼子独有的训练“特色”,这也给我们揭示了为什么日本鬼子是天底下最凶残的军队的原因!
因此,当一群鬼子兵在杨玉福面前活活烧死一个实验幸存者时,他们手舞足蹈嬉笑取乐的场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鬼子不能被称作人,而只是来自地狱的魔鬼。
而在片尾,一大群军人和平民或自愿或被迫地用各种方式来自杀的场景,甚至于杀红了眼的日本军官,对来劝阻自己自杀的同胞秋叶子也咬牙切齿地痛下杀手,也让我们看到的可恶可恨之人也有可悲可怜之处,较之以往的反映日军在我国烧杀抢掠的画面,这个镜头头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人也是受害者。
他们在发动战争带给其他民族巨大痛苦之后,最终自食恶果,报应也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第三,以微观展现宏观
不同于大多数战争片直接反映战场双方正面对决的画面,本片视角大部分放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没有过多的描绘战争画面。而主角人物也不仅仅是有我方及盟友,同时还有曾经的敌人。之所以说还有曾经的敌人,是因为在三人的相处过程中,本作为反派的日本女生秋叶子逐步地被他们唤起了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彻底放下了曾经的心魔,那时候的她已经不再是敌人,而是“人”了。
同时,影片还用倒叙的方式,适当地穿插了三人的过往,也从侧面为我们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而三人都是被迫卷入战争的无辜受害者。
第四,对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深感痛心
日本兵活活刺死杨玉福母亲的画面,充分给我们展示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而对于日本军官狰狞的命令和杨玉福愤怒的吼叫,电影里特别用了两个特写镜头画面,给我们分别展示了野兽的疯狂凶残和受害者的不屈愤怒。可就是这两个特写镜头,竟然被观众当成喜剧电影一样,在影院中传来了阵阵笑声。我在上小学时,学校组织看这场电影时,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后来在网上发现,这样的画面居然在好多影院中都出现过。“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若我们的民族下一代都是如此麻木不仁,对过往的一切都冷漠视之,那我们的民族,则会彻底失去所有希望。因此,对于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个人感受,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紫日》出自于着名战争导演冯小宁,也许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冯小宁的名字,但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他却是一个巅峰般的存在,甚至大有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齐名的趋势!
而成就他名声的,也是五部经典电影,《紫日》只是其中的一部,当然也是最后一部。而包括《紫日》在内的电影之所以能称得上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题材上的大胆独特。
1、1990年拍摄电影《大气层消失》,臭氧空洞带来的现实危机,虚构了太阳黑子出现时个别人类能听得懂动物对话的大胆设定。
在那个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一切的大时代背景下,却大胆的揭露这种发展针对环境的破坏。冯导演的胆量不仅仅让人震撼,电影的内容也更让观众触目惊心。
2、1991年拍摄电影《战争子午线》,以儿童作为主角和题材的抗日题材电影其实有很多,但能让观众留下眼泪的电影却并不多,而这就是其中的一部。
电影不仅仅反思了战争,片中不断出现的、大胆的穿越设定,也同样把观众的思绪带入到了电影中。孩童在战争中的无助、面对新时代变化的茫然,对比以往的战争片能让观众感到视觉上的振奋,而这部电影,却让所有人对战争产生了惶恐不安。
以至于这部电影也成为了内地拍摄的唯一一部可以在日本获奖的抗战电影。
3、从1996年开始,冯小宁推出了着名的三部曲系列,即《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这三部电影当中的每一部电影都大获成功,而成功的秘诀也同样在于情节上的新颖。
《红河谷》,内地电影史上唯一一部讲述西藏抗击英军入侵的电影,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众多的年轻人才知道近代史上竟然还有这一段血泪史。
《黄河绝恋》,对比以往严肃的战争片,这部电影却安排了一个女八路军与美军飞行员发生了恋情,题材看似不严肃,但在剧本细腻的描述下,一个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军飞行员,从被放牛儿童营救时开始算起,其一点一滴的了解了这个国家。从最早的企图快速逃离,到最后时刻以人质身份差点与日军同归于尽,这个外来的雇佣兵在这片土地上也得到了升华。
就冲这一点,这个剧本的改变就一点也不算失败。
而最后出场的《紫日》,则把整个冯小宁的系列电影一举推向了高潮!
百万苏军进东北消灭日军,这种题材在以往的抗日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中苏日三个因战乱而失散的劳工、士兵和女学生相聚在一起,在战争的环境下由仇人变朋友,却在不同的民族意识下又险些翻脸,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反战的行列。这样的剧本设定比之前冯小宁所有作品的设定都要奇特和新颖,尽管这同样也是一部反思战争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的升华程度却远远的高于《战争子午线》。
那冯小宁这一系列的电影中就没有瑕疵吗?瑕疵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有关战争细节上的粗制滥造:
《大气层消失》的科学和虚构设定虽然大胆,但完全没有现实逻辑。
《战争子午线》一开头,一队日军追杀前往延安的八路军和学生,双方肉搏的时候,好几个人竟然一边打一边笑。
《红河谷》,女主人公雪儿竟然可以从内地逆流被冲到西藏,其哥哥的左轮枪在不换子弹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循环的射击(也许是冯导演最后不好意思,最后叫停了手枪里的子弹)。
《黄河绝恋》,抗日神剧的代表性人物王新军一出场,整部电影里完全变成了打不死小神童,而且不知何故,电影的最后,他竟然死了两次。
《紫日》,为了展现苏军进攻日军的大场面,也为了突出日军神风敢死队的撞击效果,从飞机、坦克到航空母舰,基本是清一色的模型。当然,这事也不能怪冯导,因为经费就那么点。
但这五部制作细节较差的电影,却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答案在前面其实已经说得清清楚楚: 题材的大胆令人称道,每部电影都能抓住观众的灵魂,这更成为了导演和编剧的神笔。 纵然大家也看出了这些电影当中的战争场面跟欧美大片相比,简直是天上和地下,但只要这部电影具备了灵魂,那表面上的瑕疵就已经不重要了。
而这也解释了冯大导演在最近十几年为何又开始变得一败涂地?因为他的最新电影不但表面烂得要命,连最宝贵的灵魂也丢了!
《举起手来》那也叫喜剧片?简直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至于《甲午大海战》,笔者真的是不想再吐槽了,看过冯小宁1992年电视剧版《北洋水师》的观众都知道,整整20年的时间,冯导演真是一点进步也没有,整部电影完全就是当年老电视剧的缩水版,只是更换了新演员而已,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当年连续剧里的各种bug,在20年后的电影里竟然全部重新复制了一遍。
当一部电影失去灵魂的时候,那它距离烂片已经是越来越近了!
原来就是《黄河绝恋》的导演拍的,之前没有任何的了解,只是几个片段,让我很震撼,但不仅仅是些血腥的暴行,还有一种复杂的感觉,关于生命,关于民族,关于尊严,值得思考,一部好片!
我总记得中学 历史 课本里一个日本人双手拿着抢来的白羊的图片,日本人的丑陋一览无遗,让人怒自心生。那只小羊好可怜,就像是我们大片沦陷的国土。
日本人应从地球消失
电影《紫日》的确是好作品,很震撼,很喜欢的电影,推荐大家都可以看看感受一下了!
‘贰’ 如何评价没完没了电影为什么现在冯小刚拍不出像“没完没了”这样的电影了
作为“冯氏喜剧三部曲”的第二部,《没完没了》让观众见证了冯小刚从小市民的嬉笑怒骂到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完美转型。此后的冯小刚,是一名越拍越成功的商业片大腕,却越来越脱离于普通人的生活。
再看二十年前的《没完没了》,给出了一个典型冯氏喜剧的完整套路:巧妙的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融入到搞笑又煽情的故事情节之中,最后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以说,《私人订制》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评价和口碑最低的影片之一,它算得上是常胜将军冯小刚的“滑铁卢”,甚至让人想起了“专业人不干专业事儿”的《夜宴》。
《私人订制》失败在哪?看起来是重复,其实是脱离生活。其实冯小刚也算出了结果,架不住影迷起哄架秧子。正如豆瓣中对本片的评价:咱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叁’ 请推荐冷门好电影,自认为是影迷的进来交流。。。。。200分打底~不够再加
《梦之安魂曲》2000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导演的该片,改编自小胡伯特·塞尔比的小说,描述了一群人的奢瘾窘相——毒品、违禁药,咖(网络)啡因还有梦想。那些直抵人心的“凛冽”画面有着非一般的震撼力,你最好小心你的肠胃。本片唯一积极的影响,就是悲惨的结尾可以使其位列反对毒品的宣传之中。虽然影片中有很多激(网络)情戏的桥段,但是导演阿罗诺夫斯基可不单单是想让观众感到享受,他对角色内心执着的探求将影片的灵魂完全聚拢起来,然后,你就知道了什么叫震撼,极大的震撼,以至于难以再经历第二次。
《当风吹起的时候》1986
这个看上去温情脉脉的动画片讲述了一对农村夫妇的故事,他们为了躲避战争中即将发生的核爆炸,自己修建了一栋庇护所,但最终不知不觉地死于核辐射的毒害之下,最终从个人的层面上剖析了战争对于社会和人造成的损害。故事里的老爷爷接受ZF告诉他的一切,相信现在就是天下太平,怎么会有核辐射?根本看不见也闻不到的东西。就这样,在谎言之中一对老夫妇平静安详地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既没有因为生死感到不安,也没有受到战火的牵连。其中最悲惨的一段,也许就该说是他们认为核战争本就跟二战没有什么区别了。以为二战的时候死不了,就能撑过任何一次的战争。
《黑暗中的舞者》2000
从1996年的《破浪而出》之后,导演拉斯·冯·提尔就完全放弃了类型片一贯的精细美好,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形式对于他来讲,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破浪而出》《狗镇》《黑暗中的舞者》甚至还有那部并非十分成功的《曼德勒》,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同为故事中主角的她们,都做出了有意义但没有好结果的选择。她们都希望去帮助别人,但因为身单力薄,总会被经济、性别还有情感等等的原因,最终将自己束缚。而她们周围的人,甚至都会难为她们,要其放弃自身的名誉或身份来接受那些卑微的恩惠。《黑暗中的舞者》与其它几部作品并没有太大的出入,但由于比约克的出演使得本片的痛苦感尤为强烈。她将一个移民工厂女工的痛苦呻吟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步步讲述了她为儿子攒钱医治眼疾而自己却在迅速走向失明的命运。拉斯·冯·提尔按照剧本中每一个悲惨的情节点来规划故事的节奏,这样一来,他就能够最大化地将比约克的悲惨和善良传递出去。最终能够打动人心,也是因为很好地控制了每一个即将成真的希望都能在最绚烂之前的一瞬间化为乌有。但即便是充斥了悲惨的情节、令人心碎的音乐和比约克无可替代的表演,《黑暗中的舞者》仍旧可以被称为一部“美好的”电影。
《病者:鲍勃·弗拉纳根的生命与死亡,超级性受虐狂》1997
鲍勃·弗拉纳根43岁死于囊状纤维瘤,他是一位表演艺术家,但他的表演却全是关于施、受虐狂的展现,单就这一条就足够吓跑一大半的观众了。但他在科比·迪克这部纪录片中惊人的表演和因此给纪录片界带来的震撼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电影中,作为检验自己身体极限的一种方式,弗拉纳根经常用一些很极端的方法来试探疼痛的极限,甚至还会用针刺穿自己的阴(网络)茎。对于这样的电影,可能不会有太多人想看,更不要提再看上第二遍了,但此片仍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弗拉纳根本人的幽默感,并展现了他在遭遇伤病时期的果敢精神。
《切勿吞食》1997
加里·奥德曼曾经公开表示,他之所以会出演《空军一号》一类片中的狗屎角色,就是因为好莱坞的丰厚薪水能够让他有能力拍自己的电影。虽然时至今日,他自编自导的影片只有《切勿吞食》这一部,但却已经有了匹敌迈克·李的阴郁风采。和《不可撤消》一样,片中集中了毒品、强奸、暴力等等极端因素,但故事的发展靠的不是经典的“矛盾冲突”,而是由伦敦南部上班族的生活琐碎,瘾君子与酒鬼的生活状态杂乱拼凑在一起后慢慢完成的。其中充斥着多重口音,理解上也许会有困难,无论如何,情节让人如此筋疲力尽的电影相信不会有多少人会反复观看。
《永远的莉莉亚》2002
在《永远的莉莉亚》之前,导演兼编剧瑞典人鲁卡斯·穆迪森就拍摄了《同一屋檐下》,讲述了一群瑞典青年用混乱不堪的形式追寻自由的故事。而之后的《永远的莉莉亚》也无非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延续着这样的故事,探讨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有奥莎娜·阿金什那的出色表演和努力向幸福靠近的主题音乐,《永远的莉莉亚》还是让观众看到了事情赋予希望的一面,但期间穿插的悲惨桥段在脑海中缓缓淡去时仍具有的杀伤力还是让人没有力量再看上第二遍。
《切肤之爱》1999
“再深,再深,再深,再深……”,惊悚大师三池崇史的电影有历数不尽的标志性桥段,《杀手阿一》《拜访者Q》都是追逐日本Cult电影的影迷必看的经典。但更早的《切肤之痛》仍被广泛认可为他最出色的作品,由角色本身性格特征导致的矛盾冲突不可抑止地接连上演,让人对一波波恐惧应接不暇。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能会被误解为是一部质朴的情节剧,但随着男主角结识了年轻女子并轻言自己会一生一世爱她之后,事情的发展就急转直下了。这个年轻的女人并不像她表面看上去那样单纯,反倒是内心病态至极,她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折磨这个男人,其中就包括那个着名的狭长针头。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的诞生来自于导演对于社会批判的反思,将女性问题与性意味强烈的残忍举动关联了起来。
《圣女贞德受难记》1928
冯·提尔声称自己的电影很大程度上师承了同乡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特别是他在《圣女贞德受难记》里面的静默风格。这部着名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为自己的信仰承受无止尽折磨最终死去的故事,而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让人难以忍受,并不是因为里面展现了很多贞德受刑的场面,或是来自Maria Falconetti着名的夸张出演,而是每次镜头对准她的脸时,你所看到的那些清晰的伤口。这种强烈的情感扰动是导演一手制造的,他要求完全抵(网络)制最基础的电影规则,摄影师必须构建180度的空间视觉效果。不仅如此,他还可以混淆了电影中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联系,将推动故事前进的冲突全部淹没。由此产生的迷茫和强烈的感情混合在一起,着实将观众推向了极度的精神考验之中。
送你一句话:别把自己的品位看得多高尚,你既然提出这么刻薄的要求补充,就不是真心热爱电影,你可以无视别人的回答,但是不要以为我们都是冲着你的分数来的,好自为之吧
‘肆’ 冯小刚14年拍什么电影
冯小刚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4] 1977年在38军坦克六师宣传队工作,1978年正式参军。[5] 转业后,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6]
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后由其好友、搭档,葛优介绍参加上海电影节,从此正式开始其电影生涯。[6] 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7]
1990年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电影《遭遇激情》,该影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1] 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6]
1992年他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奖提名。[8]
1993年冯小刚与导演郑晓龙合作执导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荣获一九九三年度“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飞天奖”和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2]
1994年冯小刚导演兼美工的第一部城市题材的电影《永失我爱》,1996年冯小刚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不久被迫停机。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电视剧《月亮背面》,导演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投资600万元人民币,获得了3600万元的票房。2000年冯小刚修改了《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并通过审查就是《一声叹息》。[2]
2004年执导改编自赵本夫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天下无贼》,影片由刘德华、刘若英、葛优、王宝强、李冰冰等主演,国内票房取得1.2亿元人民币,在当年仅次于《功夫》和《十面埋伏》。[2]
2006年执导电影《夜宴》,影片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时代背景改为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章子怡、葛优、吴彦祖、周迅等主演,国内票房1.3亿元人民币。2007年12月执导电影《集结号》上映,取得2.6亿人民币票房成绩。[2]
2008年12月18日,冯式喜剧电影《非诚勿扰》葛优、舒淇联袂主演,堪称年度最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国产电影,在上映19天后,影片迅速突破3亿人民币票房,公映刚刚过半就无限接近《赤壁》上部,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三亿俱乐部”成员之一,冯小刚个人作品的票房总和已经达到10.32亿人民币,成为中国首个作品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将同级别的张艺谋和陈凯歌抛在了身后。[2]
2010年上半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25天票房超过6亿元大关,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9项新纪录,票房之最,下半年又执导了《非诚勿扰2》,20天内就突破四亿大关,紧追《让子弹飞》成为2011年贺岁票房生力军。[9]
2011年初开始筹备电影《一九四二》,于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2013年7月21日冯小刚被正式任命为2014年央视春晚总导演,[10] 11月1日赴美国举办个人影展,并在洛杉矶TCL中国大剧院进行手印典礼,12月其执导的喜剧片《私人订制》上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