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敦刻尔克》请收下我的膝盖!
影片:《敦刻尔克》2017年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是一篇讽刺抵制《敦刻尔克》文章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好奇心。本来想着诺兰很难超越自己的《盗梦空间》,更别说超越《记忆碎片》了。想保留对这位导演的良好印象,所以没打算去看。
但,最终去看了。事实证明,我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敦刻尔克》绝对值你的回票价与你的宝贵时间!
这部电影我给四星半。
每个电影都在讲述故事。而故事的本质就是在影片开头许下一个愿望, 然后再向观众展现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和结果。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敦刻尔克》没有过多的背景铺垫的废话,在影片一开始就以极简的手法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观众:“回家”。
以字幕的方式把背景和愿望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字幕呈现余肢的方式也是经过精心设计,以每一次展现叠加上一幕字幕的方式,层层推进。奠定影片的节奏。太赞啦!竖拆世可以说,开头10秒就已经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然后观众就会一直关心我们的“英雄们”最终是否都回家了。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历史事件,正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大家都知道结局。可是具体导演镜头下的这个人物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还是未知之数。
所以完全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影片的愿望是“回家”,然而贯穿整个影片内核的主题还是:艰难的选择。
这一主题在整个影片中非常明确,与“回家”的愿望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回家”的“英雄之旅”中,每个人物在每个场景下的艰难选择。
每一次选择都关乎生死。
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英雄”的考验。
当两个士兵心照不宣的抬起担架;
当飞行员看着油表说,“就这样吧!”;
当“法国人”在沉船之际,奋力艰难的去打开船舱的门;
当游艇老船长对战斗机队长说,“我们是有任务的”;
当彼得面对战斗机队长询问乔治会否好起来时,说,“会!”;
所有的这些时候,都在传递着“艰难的选择”这一主题。这是诺兰非常擅长表达的人生思考。想来他自己对人类的自由意志以及选择思考很多。也展现得十分到位。
这些时候,观众也会跟随着“英雄们”,追问自己的内心会做何选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
影片亮点太多,印象深刻的有5点:
1、三条线索的展开与汇集
沙滩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
影片在非线性多时空下三段故事同时展开!
每一段故事都是“英雄们”的英雄之旅!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太赞!
诺兰驾驭故事的实力实在是了得。
而且三条线索都被“回家”的愿望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并在精心设计的场景下汇集到一起。
2、镜头语言带来的身体反应
这可以说是最惜字如金的电影之一了。角色之间的台词少得可怜。
甚至不需要台词。
空无一人的城市。
沙滩上排队集合的士兵,等待撤退。
镜头下的场景把观众带到了紧张的战争中。
两个士兵抬上担架后陡然改变的背景音乐。让我们崩紧了神经。
紧张,一直到两个人顺利的上船,观众才得以喘一口气。
3、气氛渲染带来的宣泄
英法联军被德军逼退御祥。影片中却并未出现德军,仅仅出现了几架德军战斗机。就将整个战争紧张,生死悠关的氛围渲染出来了。
没有血肉模糊,断手断脚的血腥场面。
也没有炫酷的3D特效技术。
全靠故事的张力,导演已经将气氛渲染得非常到位。
这才是讲故事的实力!
影片最后在回家的火车上,阳光洒进车窗。“英雄”念着丘吉尔给下议院的信。我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感觉到了圆满。
让观众的感情得到宣泄是电影,或者可以说是任何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诺兰完成得很棒。
4、视角新颖
以前看战斗机对峙。经常性的观众无法分清敌我。只看见一阵霹雳吧啦以后,有飞机坠毁,等到镜头重新定格在飞行员身上,我们才知道输赢。而诺兰使用的从飞行员视角和整体视觉切换的拍摄方式,让我们很清楚知道敌人在哪里,敌人是怎么被消灭的。
5、两极化的冲突
两极化是故事张力的源泉。
《敦刻尔克》的外部两极化是很明显的:英法联军VS德军
内部两极化也很精彩:
在搁浅的船仓等待涨潮时,因为超重要赶“法国人”下船;
游艇上被救起来的飞行员要求返航时;
都是内部两极化的斗争,并且都是以人物的死亡作为完结。
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影片的另一个隐喻。争斗从来不会只发生在外部。
在看起来是队友的内部发生的争斗也常常以死亡划上句点。
哪一种死亡更有价值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死去的人来说,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痛,难道还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吗?
为什么没有给五星呢?没有给的这半星,确实是吹毛求疵的。
那就是“法国人”之死。在影片中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在故事中显然充当了悲剧英雄的角色。
当然可以设计他最后的结局是牺牲。更何况他是一个“法国人”,在更深的层面可以表达这部影片的隐喻。而且他没有姓名也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在敦刻尔克牺牲的数以万计的法国人,每一个法国士兵,我们知道他们的姓名吗?
这个隐喻也曾直接从我们的英雄口中说出:“我愿意承受这个代价的责任(为了大家的生存,牺牲掉“法国人”),但这是不对的。”
问题在于他牺牲的方式不符合他的人设。
他可是一个警觉性很高,求生本能很强的人啊!为了害怕沉船都不肯进船舱要在甲板上待着的人,最后怎么可能死于船舱进水呢?
《敦刻尔克》冷静而又克制的叙事方式。不做过多的情绪渲染,以一种历史客观的笔触刻画小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命运。
在一个点上的纵深演绎,诺兰真是顶级导演!拜服!
最后收回《敦刻尔克》无法超越《盗梦空间》的预估。整部影片确实超过了《盗梦空间》的水准。
但比起我的心头好《记忆碎片》,还差了那么一丢丢意思。
看来诺兰可以列入影片不可错过导演的名单啦!
(完)
❷ 为什么近两年3D电影少了
的确,自从《阿凡达》带火3D市场之后,有一段时间,什么片子都会拍成3D的,不管什么类型的。武打的,动作的,枪战的,恐怖的。。。。。。。
然后,也带动了影院的硬件设施升级,现在哪怕是5、6线的县城电影院,都能放映3D电影了。
现在3D似乎没那么火了,这也是市场决定的,当然观众也已经审美疲劳了,对3D电影也没有那么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时间,很多电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类拷贝,由观众选择。
看3D电影要带眼镜,这个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观众也嫌麻烦了,特别本身就戴眼镜的观众。
从制作方来看,制作3D片的成本肯定会比一般的电影高。这是勿容质疑的。
从影院方来说,3D片的票价会比一般的片贵,然后又是3D眼镜,又要管理,本身观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会嫌弃。
既然,制作方,观众,影院都对3D电影有了隔阂,你说它还怎么火。
关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如有不满意的请见谅谢谢!
自从卡梅隆用《阿凡达》“重新发明”3D电影以来, 3D几乎成为了大片的标配 。
伴随着票价和影院设备的升级,现在要拍摄、上映、观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错误”的举动。在这种背景下,诺兰的《敦刻尔克》依旧坚持用2D上映,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一种艺术的自信。
在这背后的,是IMAX2D的《敦刻尔克》的不俗票房。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诺兰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来越多的导演,也正在渐渐抛弃3D——尤其是3D并不能带来更好的观影感受的时候,他们对于3D的放弃,似乎显得正确而且大公无私。
十月份即将登陆大银幕的《银翼杀手2049》,虽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却依旧选择了IMAX2D格式。
《阿凡达》
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为什么导演正在渐渐放弃3D。2016年,好莱坞一共制作了68部3D电影,数量创造了 历史 新高。但是去观看3D电影的观众人次,却同比减少了8%。两厢综合,3D电影市场的缩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不仅仅是过暗的银幕亮度,笨重的3D眼镜以及超过2D影片30%的票价。最为关键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提升观影质量。相反,在很多场景中,3D反而成为了累赘。拖影、模糊、抖动,种种观影过程中的bug,已经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3D,反而是更好的服务于观众。
其实早在2012年,英国媒体就提出了 “3D热潮锐减” 的观点。只不过彼时3D正如火如荼,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当时间转到2017年,3D电影已经经过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这种级别导演的实践之后,似乎已经成为了商业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电影语汇的一种拓展。
3D究竟有没有参与叙事,并且成为表情达意的电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这个阶段,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在《变形金刚》、《雨果》还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没有成为电影的语汇。所以,IMAX公司决定削减3D电影的数量和比重,来重振公司的口碑和业绩,也是有理可寻的。
在未来,3D是不是会成为电影语汇的一种,并像声音和色彩一样,成为一部电影“所必须”的部分,这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在电影语汇得到拓展的时间节点上,很多诺兰无法比肩的导演和摄影师,都曾经“倒行逆施”地开了 历史 的倒车。有声电影出现的早期,伟大的卓别林和更伟大的爱森斯坦,都曾经极力地反对“声音”这个电影元素。
但当时间沉淀,录音质量不再是技术掣肘的时候,这两位大导演并没有固执己见地抛弃有声电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着名的《大独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独裁者》
技术上的问题,终究会被技术攻克;艺术上的事情,在艺术家手中,终究会变成艺术语言。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声音和色彩已经成为了电影的组成部分。假若在这个时代,拍摄一部黑白电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么一定是导演的艺术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术手段的限制。由此来反观3D这个技术性的命题,从3D rig到双镜头摄影机,甚至是卡梅隆宣称的,《阿凡达2》要是用“裸眼3D”技术——3D正在经历着自己的技术革新。
在未来,这个商业“元素”是不是会变成电影的“固定组成部分”还是一个未知数。
《阿凡达2》
如果说,3D技术的未来是乐观的话,那么“3D艺术”的未来,则没有那么光明了。要成为艺术手段,需要参与叙事,并且表情达意,并最终参与并影响影片的“表现力”。但是无论是从《变形金刚》还是从《皮娜》,甚至是戈达尔的《再见,语言》来看,3D并没有参与到影片的“艺术层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于没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广告语”。无论是商业片导演的“被3D”还是艺术片导演的“实验试水”, 3D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玩意” 。
这个“小玩意”可以撬动市场和资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让票价上涨。唯一不能的,就是让影片变的更加好看,让人更加“身临其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3D渐渐遇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言及此,美国媒体表示称,人们还是希望看到质量更高的平面图像,而不是立体图像。所以4K和8K方兴未艾,3D则遭遇了寒流。
美国媒体认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导演回归到2D电影的范畴之中,但3D并不会消失,毕竟还有卡梅隆这样执着于3D的导演。
可以畅想的是,在未来,假若3D不再是制片厂强加的“任务”,而是导演“有意为之”的诉求,那么3D成为电影语汇,并被写进电影教科书,或许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个可以看到的事件。谢谢不满意我的回答请原谅。您的批评就是我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谢谢。!
疫情么,电影院很难看到了,在家么没3D眼镜了
❸ 求敦刻尔克百度云资源
《敦刻尔克》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链接: https://pan..com/s/1MJKNH5m-_jHxFMnr3g1_JQ
❹ 好看的战争电影
好看的战争电影有《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模仿游戏》、《拯救大兵瑞恩》、《乔乔的异想世界》、《太极旗飘扬》、《萤火虫之墓》、《狂怒》、《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美国狙击手》。
1、《敦刻尔克》
《美国狙击手》由《一个明星的诞生》布莱德利·库珀主演,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夺下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奖等6项提名。故事讲述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凯尔被派遣至伊拉克执行实战任务;他在战场上杀了160人,回国后却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❺ 如何评价电影《敦克尔克》
《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战争历史片。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盟军和纳粹的历史性转折点。诺兰直接把一个真实历史事件,用自己独有的电影风格,改成了诺兰版的敦刻尔克。
影片几乎使用全IMAX-77mm拍摄,整部影片的台词非常少,伴随着汉斯季默配乐大师的音乐,让观众体验前所未有的陆海空交叉视听,体验前所未有的历史真实。
《敦刻尔克》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8.6,但是票房却不如人意。前几天刚去看完《敦刻尔克》,说实话有一些小失望。本以为诺兰的电影应该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样的超级大片。但《敦刻尔克》在我看来并不是这么好看。影片的故事情节过于扒纳帆平淡,对白又少。影片中关于陆海空三段叙事,诺兰用一周,一天,一小时的极简方式来进行叙述,看似将剧情简单化了,但实际上却使观众有些雾里来云里去。
但是不论如何,《敦刻尔克》是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作为一个诺兰迷,都应该去影院观看一次,用100分钟去“经历”,“体验”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我看来,《敦克尔克》算得上是诺兰作品里水平一般以下的电影了,票房少很正常,市场的反应很客观,好作品大家不会冷落,而不是对《敦克尔克》有偏见。
首先,《敦克尔克》电影的主题很散,很多影评人解读了影片的反战主题,其实通篇看完并没有鲜明的印象,不是凭借几个恐惧和死亡的镜头就能解决的。
其次,影片对战争的刻画不立体,不深入,战争题材近了可以和吉布森的《血战钢锯茄渣岭》对比下,远的还有大把的二战题材片子,人物分散,对白无力,最终导致剧情毫无张力。
当然,正是因为对诺兰的高预期春雹,所以才提出如此不足。电影的画面和音效还是牛B闪电的,吊打无数战争影片。
❻ 十部必看二战电影
1、《决战中途岛》
《决战中途岛》是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丰川悦司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19年11月8日在北美、中国内地同步上映。
该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中,参战士兵和飞行员等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
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
但在1941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现在伊夫林与丹尼驻扎的珍珠港。正当三人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难题时,日军也悄悄地准备偷袭珍珠港。
雷夫与丹尼这对好朋友又是情敌,还得一起并肩作战,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开打,两人只能将儿女私情暂时抛在一旁,共同为自由、正义而战。
❼ 电影里,4K、3D、IMAX这些概念到底什么区别
文章转自Hao4K影音
Hao4K影音:最新4K资源下载、4K播放下载教程、最新4K设备评测!
Hao4K专注4K家庭影音, 服务千万家庭影音发烧友!
周末去看个电影相信现在是多数人的娱乐方式,但随着影视技术的发达,电影院也越来越多“特色”,但你知道电影院里的3D/4D/IMAX/巨幕/杜比影院/全景声/DTS:X 临境音到底都有什么区别吗?不知道的还以往只是想骗你的钱……
先说结论在不考虑票价,只单纯关注视听享受的情况下,大概的建议如下:
第一梯队:IMAX影厅和杜比影院--IMAX专属片源的影片,首选激光IMAX,其次是普通数字IMAX;非IMAX专属片源的影片可以尽量选择杜比影院。
第二梯队:Real D 3D, 中国巨幕,LUXE巨幕。
第三梯队:4K普通厅,杜比全景声厅,DTS临境音。
第四梯队:普通厅,ScreenX,各种4D厅等。
不过,如果不是什么大片或者什么特别重要的电影,我还是觉得等4K出来后和家人一起看一样爽歪歪,特别是家里有家庭影院设备的在家看个4K UHD蓝光原盘效果也不会比普通电影院差多少!
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下面的文章了解
比如,巨幕厅也很大,有的甚至比IMAX屏幕面积还要大,那需不需要多花那么多钱去看IMAX?杜比为什么还有“杜比影院” 和“杜比全景声”两种?DTS临境音和杜比全景声哪个更厉害?
毕竟现在电影都很推崇“沉浸感”,到底去看哪种才能获得更为“沉浸”的视听享受呢?
3D
首先大家最熟悉也最“头疼”的就是3D版。因为很多影院在排片时只排3D版本,让它成为了观众在购票时根本绕不开的选项。而且目前不管是搭配任何其他放映模式,都必须带上3D眼镜,很多人都觉得累赘。
普通3D的投影技术使用偏振光来制造出景深的幻觉,目的是为了让观赏更有沉浸感。但是亮度不足,画面偏暗,重影,拖影等技术问题让很多观众在观赏普通3D版本时会感觉很不适。
因为种种原因,3D电影并不像最初推出时那样,因为大家还有新鲜感而受欢迎,甚至成为了现在很多观众最排斥的一种观影体验,是不得已的选择。去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报道也称全球的3D票房同比下降了20%。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观赏到高质量的画面,并且确实有其他选择,那么不用考虑,尽量不选普通3D版本就对了。
RealD 3D
RealD 3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3D电影放映技术,在全球数字3D市场拥有80%以上的份额。
RealD其实就是加在放映机镜头前的一个玻璃,以及配套的眼镜和金属银幕。但这样的技术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比其他的3D系统更亮。
RealD 3D 技术使用了圆偏振光来产生立体图像投影,可以让观众能够倾斜地观看,而不会看到重影或图像变暗,比普通3D的观影感受要轻松很多。
IMAX
虽然IMAX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了,但IMAX和3D电影在全球的风靡要归功于2009年的《阿凡达》,由于阿凡达是第一个全程运用IMAX+3D技术进行拍摄、制作和放映的,在当时确实让影迷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IMAX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巨大的屏幕,除了画面更大,对于一些有专门IMAX版本的电影,甚至还可以欣赏到多出标准DCP格式26%的画幅。所以对于提供IMAX专属片源的电影来说,IMAX画幅就意味着能够在画面中看到更多图信息。
1995年的《阿波罗13》是第一部进行IMAX DMR转制的影片,而最先在制作阶段就开始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的电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并且随后在《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中都一直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可谓是这种拍摄格式的最大拥趸者。
除了诺兰的电影,《变形金刚》,《碟中谍》,《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和《漫威系列》等很多好莱坞电影也使用了IMAX拍摄。
而《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复仇者联盟4:终极之战》也是目前为止公映的仅有全程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也就是说全程的画幅都是打开的。
IMAX放映系统主要分为数字和胶片两种。如今最普遍的就是数字这一类别下的普通数字IMAX(IMAX Xenon)和激光IMAX(IMAX with Laser)。而IMAX胶片有传统数字IMAX放映不可比拟的宽容度和色彩范围,并且可以呈现数字放映无法呈现的70mm胶片全画幅。但是,相比之下胶片IMAX的放映设备造价昂贵,所以全球商用的胶片IMAX影院也很少。在一代IMAX激光放映系统推出之前,70mm的观影体验就变得十分难得。
《敦刻尔克》IMAX 70mm胶片,非IMAX70mm胶片,35mm胶片;IMAX激光,IMAX数字和普通数字非IMAX版本的比较
不过IMAX激光放映技术的推出让IMAX重拾优势。普通影厅放映的画幅一般在2.35:1上下,IMAX数字可以达到1.9:1的画幅,而IMAX激光技术则能呈现1.43:1的图像,也就是说,可以全画幅呈现70mm胶片的电影。
在70mm IMAX的模式下,外景的镜头更广阔,更有史诗感,上下更大的画幅能让摄影师发挥出更有冲击力的镜头,特别是在《敦刻尔克》中,和紧张局促的内景画面形成对比。
但并不是所有的标注“激光IMAX”的影厅都支持1.43:1的画幅,有一些虽然采用了新的激光放映系统,在画质和音效上提升了质量,但是屏幕依旧是传统IMAX的1.9:1。也就是说,如果专程为了看70mm胶片IMAX拍摄的电影,要当心有很多是不支持全画幅的“激光IMAX”影厅,购票之前还是需要先研究一下。普通数字IMAX厅(IMAX Xenon)--屏幕比例为1.9:1
激光IMAX厅(IMAX with Laser)-- 屏幕比例为1.9:1(画质和音效有所提升)
激光IMAX厅(IMAX with Laser) -- 屏幕比例为1.43:1(画质和音效有所提升,可以放映70mm胶片IMAX版本的影片)
IMAX激光的亮度可以高出传统IMAX数字50%,对比度可达到IMAX 70mm胶片的两倍,并且在音响效果上也比之前都有所提升。特别是在观看3D影片时,亮度不足和画面拖影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可以说是在视听级别上,如今唯一有可能与下面提到的“杜比影院”抗衡的放映系统。
7月16日,IMAX官方还放出了2019年下半年国内的IMAX片单,大多集中在暑期档,而目前也还有多部国产大片正在陆续确认当中,到时候大家可以盯准下手了。
杜比影院&杜比全景声
带有“杜比”字样的影院的又分为杜比影院(Dolby Cinema)和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两者的区别在于“杜比影院”可以完整支持“杜比视界”(Dolby Vision)和“杜比全景声”技术在内的多项电影”黑科技”,杜比全景声影厅则没有使用他家的“杜比视界”技术。
全世界范围内的“杜比影院”目前也仅有100多家,主要分布在北美,中国和欧洲,而杜比全景声影厅的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超过了4800个。
杜比影院使用的是双4K激光投影仪,呈现的画质与标准放映机,甚至与激光IMAX相比在数据上都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传统影院标准放映机的对比度还是2000:1,IMAX和激光IMAX可以达到4000-8000:1,而杜比影院则可以达到1,000,000:1
“杜比视界”是目前我们在影院中能欣赏到的最清晰画质。“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 意味着能够呈现足够明亮的亮部和足够黑暗的暗部。
图片包含的亮度信息越丰富,明暗和色彩表现也更生动。所以和传统投影相比,杜比影院呈现的图像就看起来就不会那么模糊或者灰蒙蒙的一片。
和真·IMAX相同的是,真正的“杜比视界”也需要专属片源。也就是说要将该技术从影片制作的源头就参与进去,最后再配合杜比视界的放映系统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因为“杜比视界”的技术,杜比影厅的3D观影体验也很好,呈现出的图像比传统的3D更明亮。除此之外,“杜比”这个品牌一直以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卖点还在于音响系统,也就是“杜比全景声”技术。杜比全景声在普通影院的环绕音响设置上更进一步,提供了“超级环绕声”系统,也就是说他们使用了更多的扬声器,将观众完全环绕,不但在天花板上都会安置音箱和声音传感器,甚至还能感受到来自座椅下方的低音效果。总之,杜比全景声能够制造更有层次感和方向感的声音,整体的声音质感让人更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同样,如果想体验完美的杜比全景声效果,最好就是选择在制作过程中就采用了杜比全景声技术的电影,通常好莱坞引进的大片都有相应的该技术格式。不过,即便是非杜比专属片源,杜比全景声和杜比影院中的放映效果也会更好。
激光IMAX vs. 杜比影院
杜比影院在暗部细节、亮度曝光,以及黑色的纯净度都是碾压式的存在,特别在夜景的部分这种优势会更明显,杜比全景声“身临其境”的效果也会锦上添花。同时因为技术新,影厅新,一般来讲,杜比影院的厅也相对条件更好些。
但鉴于IMAX的绝对优势,杜比影院不能支持IMAX专属画幅,所以在希望看到某部电影的IMAX全画幅版本时,激光IMAX厅是绝对值得投资的选择;如果无法买到激光IMAX,全画幅的体验在画质和音效上都逊色不少的普通IMAX也是值得体验的。
IMAX和杜比两大巨头各有优势,但共同点是票价确实都不低。当然,除了这两家,我们也还有其他价格更优惠的大荧幕和“身临其境”的音效特色厅可以选择。
中国巨幕
中国巨幕(CGS)是中国电影科研所和中影集团牵头开发的巨幕电影放映系统。相对于IMAX的话,因为本身成本只有将近IMAX的十分之一,所以中国巨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票价比IMAX低廉很多。
因为主打巨幕特色,“中国巨幕”被不少人称之为“山寨IMAX”。的确它在配置上缺乏像IMAX、杜比这样,拥有一套严格的认证标准,比如一些高配置的中国巨幕影院观影效果很好,屏幕更大,视听效果甚至好于普通或者开放时间长的IMAX。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搜索“看IMAX还是中国巨幕?”这样的问题时,一些地方的网友会给出“中国巨幕更亮,更震撼”的答案。但一些低配置“巨幕厅”可能就会差很多,特别是看3D影片时可能会晕上加晕。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IMAX综合体验会比中国巨幕好,但是中国巨幕的高性价比让很多观众把它当做是看巨幕的首选。
LUXE是RealD在2013年推出的巨幕品牌。银幕宽度最低标准是16米,至少是7.1声道音响系统。LUXE不但采用了Real D 3D的技术,并且改善了之前金属银幕亮度不均匀的缺陷,其反光率据说高达92%,无论观众坐在影厅的哪个位置,亮度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都能清楚地看到画面。
RealD系统为画面带来更高的亮度,银幕亮度也比普通的高出许多
LUXE在屏幕大小和音响效果上均不如IMAX和杜比的优势明显,并且最大的硬伤也在于没有专属片源,目前对比以上两个品牌并没有绝对竞争力。但是LUXE的综合视听感受还是很好的,并且最重要的是票价亲民,是日常观影不错的选择。
DTS:X 临境音
目前电影音效合成供应商主要有两大巨头,一个是杜比(Dobly) ,另一个则是DTS 。DTS:X中文叫“临境音”,它是GDC与DTS公司在2015年共同推出的全新影院沉浸音效。它与杜比是两种独立标准,但都是关注于在声音上制造“身临其境”的效果。
不同的是,杜比全景声在传统的 5.1 或 7.1 声道配置外,还要求有顶部的扬声器,或是能够将声音发射到天花板上反射下来的设备,而 DTS:X 则坚持标准的环绕声配置。
相对于杜比全景声厅,DTS:X 的主要优势还是体现在造价更低上,所以票价通常也会优惠一些。很多DTS:X 声音系统会和中国巨幕厅搭配,效果也非常不错。
ScreenX
虽然Screen X在2015年就落户中国了,《移动迷宫》,《敦刻尔克》,《寻龙诀》等电影也都上映过“三屏”版本,但它被更多人关注还是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国内上映期间。因为片中高度还原了Live Aid现场20分钟皇后乐队的演出实况,在对于ScreenX能带来更为震撼的音乐节“现场感”的期待驱动下,很多人即便在影院二刷三刷之后,也仍要再去体验“三块屏”的效果。
ScreenX由三块屏幕组成,中间的主屏幕和两侧墙上的长条屏幕。
但它的一个小问题是,主屏幕与两侧的屏幕之间并不是无缝衔接的,中间会有一个黑条,看电影会有一点影响观感。
看过的沉浸效果最好的ScreenX画面应该是“堵车”戏,以司机的视角坐在车中,左右屏幕上都是两侧的车辆,身临其境的烦躁感很到位。
可能正是因为ScreenX会有“封闭”的感觉,它带来的“沉浸感”和弧形屏幕或者巨幕在观感和心里感受上都会有很大区别,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ScreenX更适合呈现上面提到的“堵车”或者“深海”之类的窒息感空间的原因。
4D
4D影厅是在提供3D效果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物理效果”,现在最常见的是4DX。除了伴随画面中人物动作的晃动和震动以外,更丰富的“特效”如吹风,烟雾,泡泡,水和雨水,甚至配合剧情模拟的气味都能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感受到。
最早的一家4DX影厅出现在韩国首尔,现在4DX已经遍地开花。之前听一个看《血战钢锯岭》而不小心买了4D场的朋友说,在看电影的时候被密集的晃、捶、喷水等效果折腾到中途放弃座位,之后跑到过道,坐在楼梯上看完了后半场电影。
还没有体验过4D院线片的我于是特意到网上搜了4DX的宣传片,截几张图大家一起感受下……
亲身体验飞车。
不过我又发现,4DX功能介绍的这张图上有一个“扫腿”看起来非常厉害,感觉如果是看一部恐怖片,这应该是非常值得一试的体验。
❽ 盘点2017年看过的电影
我是从上班以后才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上学的时候经济比较窘迫,记得只和舍友一起看过《亲爱的》,还是APP搞活动免费看的。
上班以后,经济自主了,花自己的钱不觉得心疼,再加上工会福利电影票,去电影院越来越多。
1.《你的名字》
日本动漫大师新海诚的电影。我是从男神那知道新海诚的,他一直都喜欢动漫,爱屋及乌,我一直循着他的踪迹,看他爱看的东西,希望能了解他的世界。
这部电影画面色彩很棒,bgm也非常好听,看完电影以后听了好多遍,(原谅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总之就是非常好),据说动漫中的一些场景在日本都能找到原型。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就是一部简单的交换身体穿越剧,没想到男女主年龄相差了三年。看到最后,我也默默在心里祈祷,他们一定要认出来对方啊。
2.《疯岳撬佳人》
这部电影是和相亲对象一起看的,如果自己看我是肯定不会选这部电影的。一直很喜欢小岳岳的相声,虽然贱贱的,但总能让我笑,但是小岳岳的电影我万万不想欣赏,不只是出于对他演技的怀疑,关键是相声演员演电影,总有一种违和感。印象比较深的是影片中的瓷房子,记得16年3月去天津的时候去过那,但没舍得买票进去看看。
3.《血战钢锯岭》
当时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评分特别高,于是我叫了另外三个同事一起去看,看完之后同事们纷纷表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讲述了一个坚持不拿枪的军人在钢锯岭挽救了几十名战友的故事。看完很受震撼,也很感动,觉得主人公太伟大了,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反对战争,支持和平。
4.《情圣》
这部电影是用工会福利电影票去看的,当时正闹影荒,同事在网上看说这部电影特别逗,就一起去看了,反正不花钱。说实话看的时候笑了几次,看完很快就遗忘了,前两个月同事之间聊起电影的时候,我们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影片名,看了到海报也没回忆起多少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可想而知。
5.《加勒比海盗5》
如果没记错应该是第五部吧。前四部其实都看过,但是基本没什么印象了,只是很喜欢德普船长,觉得特别逗比。剧情走逗比加温情路线,有亲情,有爱情,也有友情,德普的演技堪称经典,3D效果很棒,场面很壮观,影片结尾的彩蛋为第六部埋下了伏笔,值得持续关注,不过看之前一定要把前五部复习一遍。
6.《敦刻尔克》
和男神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他一直秉承只看制作精良的影片这一原则,本来说看《声之形》的,但他说删减太多,于是选择了这部大导演诺兰的作品。因为买票太晚,坐在了第一排,开场后炸弹爆炸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影片中海水里全是泡沫,男神告诉我那是因为海里有很多尸体。影片有从海陆空三个视角记述了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但由于我比较脸盲,开场后很久才分清谁是谁。
7.《羞羞的铁拳》
之前特别喜欢开心麻花的作品,一直梦想着去现场看一场他们的演出,所以看之前对这部电影还是抱了很大期望的。但看了之后发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影片里的笑点都很尴尬,全程我基本没笑,尤其是马丽带着艾伦去寺庙找沈腾练习武功那段,完全是为了搞笑而搞笑,感觉就是拿来凑时长的。
8.《缝纫机乐队》
这部影片基本是和《羞羞的铁拳》同时上映的,观影日期也相差没几天,个人感觉《乐队》比《铁拳》好很多,无论是立意还是搞笑。影片以导演大鹏上学时组乐队的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几个怀揣着音乐梦想的人勇敢追梦的故事,乐队的成员涵盖了老中青幼四代,有男有女,大家经历不同,背景不同,因为种种原因组成了乐队,影片最后集体演奏合唱的场景很燃。
9.《寻梦环游记》
同样和男神一起看的,看完之后男神变成了男朋友。记得影片好像很长,剧情我用一两句概括不出来,很暖,温馨感人,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被活着的人都遗忘了才会彻底消失。主题曲《remember me》特别好听。
10.《芳华》
被同事拉去看的,本来十一前后上映,结果拖到了12月。影片画面非常养眼,一群美女帅哥,大长腿,多才多艺。
文工团解散以后,大家选择了不同的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刘峰过得并不幸福。
剧情可能删减比较多,有些情节感觉比较突兀,前面没有铺垫。看完电影,歌曲旋律在脑海里不停闪现,尤其是韩红演唱的《那些花儿》,很有感觉。
11.《再见前任》
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看过第一部和第二部了,周围的同事都说第三部最好,于是和同事两个没有前任的人去看了。男女主之所以分开其实主要是因为谁也不肯低头,你以为我不会走,我以为你会挽留。
同事说最感动的场景是孟云扮成至尊宝不停说我爱你,我最感动的场景是王子对孟云说,我走到拐角之前如果你说出你爱我我就回来,很佩服王子这样的女生。
影片主题曲《体面》《说散就散》很好听,歌词写的很好,现在还是排行榜的前几名。
12.《神秘巨星》
又是和男神一起看的,看完之后男神从男朋友变成前男友了。小女孩唱歌真的很好听,妈妈长得也很漂亮,阿米尔汗演技没得说。影片全场两个半小时,看完之后哭的稀里哗啦。看之前觉得题材可能和《寻梦环游记》重复,看之后发现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而且真人比动画更具感染力。
13.《解忧杂货店》日版
上映一个多星期了吧,好像评价不太好,想看又不敢去看,只能把小说又重读了一遍,年后从网上找资源补上。
结束语:
有些电影记不清了,可能是2016年看的;有些看过的电影可能一时没想起来,以后补上。我喜欢看,但不喜欢写,喜欢听,但不喜欢说。其实这篇随笔与其说是盘点电影,不如说是回忆过去,是一篇年底总结。2017年有失有得,有悲有乐,希望以后回顾这篇随笔的时候,能够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2018,希望我们都过得好。
❾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4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敦刻尔克观后感1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雀滑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派薯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顷羡腊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敦刻尔克观后感2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观后感3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敦刻尔克观后感4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着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❿ 电影《敦刻尔克》
活着,为了未来的胜利!!
以科幻为创作范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执导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马行空与惊人想象力,让影迷拜倒在他无懈可击的剧本设计中。但《敦刻尔克》整部电影故事平实,角色简单,几乎完全按照史实呈现。
电影剧情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的传奇战役之一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联军在这场大撤退中,在德军炮火的洗礼下,用8天的时间撤出338226人,堪称战争历史上的奇迹,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撒退没成功,可能二战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得改写。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风呼城、弥漫铅灰色的汹酒海浪拍打着教刻尔克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海滩上,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共同营救军队。
影片改编自宏大的战争事件,但是诺兰完全从小人物角度来叙事,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和血腥镜头,打造出了一种悬疑惊悚的气质。英国士兵汤米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行人, 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影片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综合分析
这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并没有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导演给了我们段过去的生命,将他的叙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于这场撒退中奋力搏斗的小卒,让我们被拉进众生情境、与他们一同感知当前在敦刻尔克的沙滩、大海、天空上,人们面临的绝望、彷徨与恐惧,求生的贪婪与互助的慈悲,无畏的勇气与高贵的牺牲,以及最终这一切所成就的救赎。
导演的叙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人有心情谈论家长里短,没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过去,也没有人想说。所有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单位,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胞一样卑微。 英雄主义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辉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场撤退都没有听到血性的咒骂。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做英雄,而是力制造战争, 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 教会我们如何去活着。生活才是最大的战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伟大的英雄。
人类永远在突破生产力,造福社会,再用生产力制造战争,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的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人类这个好战的物种永恒的诅咒。唯愿和平,能多一岁是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