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全息投影设备有什么用处可以立体投影电影里的人物吗
3D全息投影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是一种无需配戴眼镜的3D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立体的虚拟人物。这项技术在一些博物馆应用较多。3D动漫正是以这种全新的事物改变着人们对那些传统舞台的声光电技术的审美态度。适用范围产品展览、汽车服装发布会、舞台节目、互动、酒吧娱乐、场所互动投影等。3D全息立体投影设备不是利用数码技术实现的,而是投影设备将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进口的MP全息投影膜上,让你看到不属于你自身角度的其他图像,从而实现真正的3D全息立体影像。,
淘宝上有卖投影膜,三角投影器买过,只有全息片源才能投影,还是不错的!
Ⅱ 什么是3d电影
基本原理
立体电影(ANAGLYPH):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亦称“3D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出现于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如在每架放影机前各装一块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互补色、开关、柱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在保证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这一基本原理上的几种屏幕观看立体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屏幕上看立体的方式会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放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 立体电影原理
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利用人的双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等特性拍摄的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普通的电影或照片都是一个镜头从单一视角拍摄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如近大远小、光线明暗)产生空间感。而立体电影则是由从类似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组成的,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幕上呈双影,通过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于是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观众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后深处,有的脱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采用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观众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消失,因此观众感到异常不便。在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广泛采用着彩色眼镜法和偏光眼镜法。彩色眼镜法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球幕黑白电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镜法的立体电影,从1922年开始一直为各国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和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拍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在放映时,左右画面以偏振轴互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会破坏偏振方向的金属幕上,成为重叠的双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互为90°、并与放映画面的偏振光相应的偏光眼镜,即可把双影分开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工艺的不同,偏光立体电影有双机和单机之分。1985年的筑波博览会上展出了70毫米大银幕彩色立体电影。自60年代以来,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采用偏振光方式观看的立体电影。 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Ⅲ 《阿凡达2》的裸眼3D激光全息投影技术,需要现有影厅如何升级才能实现
这不仅需要影厅选用专业的放映机,同时也对影厅的屏幕要求非常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凡达2》的上映可能会进一步开创3D时代的新风潮。在《阿凡达2》上映之前,几乎所有的科幻电影都是通过3D眼镜的方式来观看。《阿凡达2》首次采用了裸眼3D电影全息投影技术,这就意味着观众可以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眼,同时也可以直接用裸眼来观看3D立体效果的科幻电影。
一、《阿凡达2》采用了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术。
这是一个令粉丝感到非常振奋的消息,虽然《阿凡达2》还没有正式上映,但《阿凡达2》以前公开表示会采用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术,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这项技术的科幻电影。在此之前,《阿凡达1》已经把大家从2D维度带领到了3D层面上,《阿凡达1》更是直接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科幻电影热浪。
Ⅳ 3D电影有几种类型
1、空分法:
电影院中普遍采用。一般用偏振眼镜观看,也有用光谱眼镜的。
2、不闪式:
不闪式3D 电视方式是最接近我们实际感受立体感, 不闪式3D的特点:有关视角方面,在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不闪式3D全然不成问题。
3、互补色:
是另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但采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4、时分法:
时分法需要显示器和3D开关眼镜的配合来实现3D立体效果。时分法所采用的立体眼镜构造有些复杂,当然成本也高些。
5、光栅式:
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接收电视立体节目,我国自己制造出了光栅式的立体电视机,但光栅式也有缺点,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体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电视上清晰度稍高,但这样一来,价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这个缺点就是要技术进步。
(4)全息电影3d电影扩展阅读:
不宜人群:
1、独眼、双眼矫正视力相差3行以上、斜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术恢复期的患者。有关专家提醒做过激光近视眼手术的患者在恢复期内不可经常观看3d电影,在3个星期内最好不要看3d电影。
2、高血压、心脏病、眩晕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郁或狂躁者。3D电影的画面内容多为飞行、旋转、快速切换、穿越起伏的运动场景,对于平时有恐高、晕车症状的观众易产生精神紧张和心理不适,此外3D电影音乐和画面比较刺激,看后感觉会比较高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血压升高、头晕、胸闷等不适。
3、高度近视眼患者、远视眼患者、老年人、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浅前房、窄房角”的观众都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观看3D电影。
眼睛长时间处在光芒较暗环境中,瞳孔扩大,就会使周边虹膜堆积,房角变的更窄,影响房水循环,导致眼压升高,诱发闭角型青光眼。另外电影画面场景惊险刺激,可兴奋人体自主神经系统,也可以使瞳孔散大,引起青光眼发作。
Ⅳ 为什么3D电影看着那么逼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火车进站》、《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影片。
前面涉及的电影,无论是用3D眼镜还是采用裸眼3D技术,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其视角是固定的。无论电影的立体感多强,电影导演的镜头给你看阿凡达的脸,你就只能看阿凡达的脸,给你看阿凡达的手,就只能看手,如果想绕到阿凡达的身旁去看一看,有没有可能呢?
全息电影就允许你从各个角度看电影,电影不再是一幅画面,而是一个摆在你面前的从前后左右都可以看的虚拟物体,它的立体感会更强。
设想一下,在一个小小的房间内,足不出户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点一下“撒哈拉沙漠”,眼前就会出现漫天黄沙,耳边萦绕着呼啸的风声,脚下也会制造出踩着沙子的感觉,你仿佛真的置身于沙漠之中,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点一下“纽约街头”,眼前立刻是高楼大厦,耳旁响起繁忙的人流车流声。
如果点一下森林,眼前就会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树木,伴随着鸟语花香。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体验可以让你亲身感受虚拟世界发生的一切,完全置身于其中。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电影技术一定会胜过现在的《阿凡达》很多倍。
Ⅵ 3d电影和3d全息投影仪有什么不同呢两种都是用什么技术
聚象科技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产生神奇的空间立体成像效果,达到类似科幻电影中在空气中浮现出全息影像并操作的体验。我们采用透明成像的方式,利用投影仪或者液晶面板把影像投射在透明的基材上,影像的基材有全息玻璃、全息膜、纱幕、亚克力等。影像内容为聚象科技专业建模团队制作的三维全息模型和动画。
聚象科技的全息投影与其他家的区别是,全息投影的内容是可互动的,可操作的,交互的方式有AR增强现实结合的方式、体感操作的方式、触摸屏触摸操作的方式等。通过聚象的互动全息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地产商楼盘户型展示、商家产品展示、博物馆科技馆展馆的展项、展会引流展览、舞台舞美等,比起传统的平面平淡的展现方式,由于其未来科技感较强,大大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关注,引起过往人群的围观,达到比较好的展示效果。
Ⅶ 什么是立体电影三维动画全息照相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投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特定的夹角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投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利用人的双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等特性拍摄的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普通的电影或照片都是一个镜头从单一视角拍摄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如近大远小、光线明暗)产生空间感。而立体电影则是由从类似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组成的,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幕上呈双影,通过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于是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观众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后深处,有的脱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采用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观众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消失,因此观众感到异常不便。在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广泛采用着彩色眼镜法和偏光眼镜法。彩色眼镜法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球幕黑白电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镜法的立体电影,从1922年开始一直为各国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和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拍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在放映时,左右画面以偏振轴互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会破坏偏振方向的金属幕上,成为重叠的双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互为90°、并与放映画面的偏振光相应的偏光眼镜,即可把双影分开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工艺的不同,偏光立体电影有双机和单机之分。1985年的筑波博览会上展出了70毫米大银幕彩色立体电影。自60年代以来,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偏光立体电影。 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相对应,二维动画是平面的,只有上下左右的运动效果.三维动画还有前后(纵深)的运动效果,所以增加了立体感和空间感. 全息原理是“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其实这个基本原理是联系量子元和量子位结合的量子论的。其数学证明是,时空有多少维,就有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们一起组成类似矩阵的时空有限集,即它们的排列组合集。全息不全,是说选排列数,选空集与选全排列,有对偶性。即一定维数时空的全息性完全等价于少一个量子位的排列数全息性;这类似“量子避错编码原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量子计算中的编码错误造成的系统计算误差问题。而时空的量子计算,类似生物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双共轭编码,它是把实与虚、正与负双共轭编码组织在一起的量子计算机。这可叫做“生物时空学”,这其中的“熵”,也类似“宏观的熵”,不但指混乱程度,也指一个范围。时间指不指一个范围?从“源于生活”来说,应该指。因此,所有的位置和时间都是范围。位置“熵”为面积“熵”,时间“熵”为热力学箭头“熵”。其次,类似N数量子元和N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与N数行和N数列的行列式或矩阵类似的二元排列,其中有一个不相同,是行列式或矩阵比N数量子元和N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少了一个量子位,这是否类似全息原理,N数量子元和N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是一个可积系统,它的任何动力学都可以用低一个量子位类似N数行和N数列的行列式或矩阵的场论来描述呢?数学上也许是可以证明或探究的。
麻烦采纳,谢谢!
Ⅷ 全息投影技术的原理是什么3D投影都需要哪些设备
全息投影技术的原理:x0dx0a摄制原理:x0dx0a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x0dx0a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x0dx0a在3D投影前,要对物体进行120°的3D摄影。看过3D电影的读者应该知道,如果取下3D眼镜观看,画面有重影而模糊不清。这是因为,银幕上的画面并不是一幅,而是两幅角度不同的画面叠加的效果。x0dx0a为了模拟“双目效应”,我们必须拍摄出偏左侧的画面和偏右侧的画面。在拍摄时,其实有两台3D摄像机同时工作,一台偏向演员左侧,记录偏左的图像;一台偏向演员右侧,记录偏右的图像,再通过电脑处理,将两幅图像叠加,便成了3D电影源。x0dx0a视觉原理:x0dx0a注:此为3D成像时的视觉原理。与此略有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实际上是真正地呈现出了3D影像。x0dx0a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每个眼睛的视角大约为80度,但是两个眼睛一起的视角只有120度,也就是说有40度的视角是重合的,所以我们的左右两个眼睛所看到的的东西其实是不同的,比如你闭上左眼用右眼看或者反过来,就能测试出来效果,左右两眼接收到的物体转发给大脑做判断物体的远近才能形成立体感。3D立体技术就是模拟这个过程而形成的。x0dx0a完成摄影后,在放映室里,3D电影源投放在一定角度的银幕上,观众需要带上3D眼镜观看。仔细观察3D眼镜,我们会发现左右镜片上有密集而细小的朝向不同的条纹。左镜片是纵纹,右镜片是横纹。正是这些条纹,我们才能看到美妙的3D立体图。x0dx0a完成摄影后,根据“双目效应”,将图像分解,让左眼只看见偏左的画面,右眼只看见偏右侧的画面,这样才能使大脑产生远近的判断而生出立体感。在放映时,偏左的画面和偏右侧的画面所用的投射光是不同的,虽然颜色画面一样,但投影用的光的传播方向是不同的,偏左画面用的是纵波光(光波沿纵向传递),偏右画面用的是横波光(光波沿横向传递),由于偏振光的特点纵波光只能穿过纵纹,不能穿过横纹,因此,透过左镜片,我们只能看见偏左侧的画面,同理与右镜片。x0dx0a由此,重叠的画面被分解,左眼只看见偏左侧的画面,右眼只看见偏右侧的画面,由于双目效应,我们便产生了远近感和立体感。
Ⅸ vr和3d投影一样嘛3d投影和全息有什么区别vr和全息又有什么区别
vr是左右格式,t透镜的光学原理产生的3d效迅念果,3d投影一般都是红蓝光唤键产生的效果。全息是增强和昌巧现实,vr是虚拟现实。
Ⅹ 3D电影是什么
在电影院看3D电影只需要戴一副眼镜就可以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滴!
如果你家里有这种眼镜的话(是从电影院里顺来的?!),你可以把它当成墨镜戴,只不过款式较特殊点!哈哈
不过将来有3D电视或3D游戏进入中国老百姓家庭的时候,那个眼镜还是有用滴!!
因为影片是否有3D效果是取决于影片制作时的技术处理以及放映时采用的设备!
3D眼镜只有在面对3D影片时才能产生3D效果,面对普通影片不会产生3D效果!
具体原因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