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个样板戏的顺序
八个样板戏:
1、《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B. 八大样板戏是哪几个
八大样板戏都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
在维基网络中,样板戏被定义为“指1967至1976年间,由官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认定的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的舞台艺术作品”。并说“样板戏的认定有若干次”。在关于样板戏剧目数量时,维基网络上说“至1976年10月,样板戏约有二十八部。”但是它列出的剧目数量远远不止二十八部,达到了三十多部。
C. 八个样板戏都有哪几部
八大样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没有超越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等。不止八部,将近二十部。都是歌颂工农兵劳苦大众的,满满的正能量,人们喜闻乐见,大部分国人都能来两句。真正做到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 样板戏 ”,全称" 革命样板戏 ",是 特定 历史 年代的特定产物。
对于 亲身经历过 那个特定 历史 年代的人来说,每个人对"样板戏"几乎都 了如指掌, 随口都能唱上几段 。
而对于 没经历过 那个特定 历史 年代的人来说,“样板戏“对于他们不亚于 天方夜谭 ?
并由此产生了若干 疑问 ,譬如对八个样板戏及其后的作品名称 众说纷纭 ,有的甚至认为" 样板戏只有八个 "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误解 。
本人以亲身经历,以当年官方媒体的 确凿证据 ,明确的列出八个样板戏作品的 准确名称 ,以及 样板戏的发展脉络 ,作为本提问的回答。
" 样板戏 "的称谓 提出于 1966年10月。
叫响于 1967年5 6月。
当年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 两报一刊 "把京剧《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等八个文艺作品称为" 八个革命样板戏 ",或八个样板戏。
1968年7月1日, 钢琴伴唱《红灯记》 上演,与先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相提并论,被称为" 第九大样板戏 "。
从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 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 十七个 。
假如当年的" 样板戏 "叫作 样板"作品" ,对于八个样板戏来说,称为 八个样板作品 ,倒也 无可厚非 。
因为"作品"一词,既可以包括 京剧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剧作品之外的 任何艺术门类的作品 。
问题恰恰在于 八个"样板戏"中的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正如其前缀一样——是 舞剧 ,而 根本不是什么"戏" ?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钢琴协奏曲《黄河》 , 实在不是什么“戏” ?
因此,当年的官方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剧 《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剧剧目。
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就 结束 了,所以它们的影响都不大。
这就是当年" 样板戏"的 历史 及其发展脉络 。
顺便说一句,既然提问的前提就是" 八 "个样板戏,"都有"的当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几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分别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后来又相续创作出交响京剧《杜鹃山》、《磐石湾》、
以及芭蕾舞剧《沂蒙颂》,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建国20周年国庆招待会所言:“以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蓬勃发展…”那个时期,样板戏家喻户晓,人人均会哼唱,电影院、戏院样板戏一花独放。
八个样板戏有《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个乡村博物馆拍摄的。
D. 京剧八大样板戏是什么
京剧八大样板戏包括:《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该剧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
2、《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剧中主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并无暗藏敌人。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3、《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4、《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剧名。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改编成京剧的《芦荡火种》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5、《奇袭白虎团》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
6、《龙江颂》
该剧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其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但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也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剧的特色。
7、《红色娘子军》
京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集体创作编排,冯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摄制并在全国上映。该剧讲的是海南岛奴隶出身的吴清华投身革命,最终消灭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8、《白毛女》
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E. 文革期间八大样板戏有哪些
1;京剧《智取威虎山》
2:京剧《红灯记》
3:京剧《沙家浜》
4:京剧《海港》
5:音乐《沙家浜》
6:京剧《奇袭白虎团》
7:舞剧《白毛女》
8:舞剧《红色娘子军》
拓展资料:
所谓样板戏(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出现的原因:
一、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
二、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
三、自从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因此种种,作为革命现代京剧的样板戏就应运而生了。但后来更被江青利用作帮派文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