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内的动作捕捉技术用来拍3d动画电影怎么样呢
《精灵王座》就是一部里面全程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的魔幻动画电影。里面的画面和CG视效相当不错,很多场景都很美,女王的婚纱、头纱尤其美,质感相当棒。但影片中还是有些动作表演稍有些僵硬奇怪。
㈡ 三维技术在影视特效中的应用
随着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水平的提高,三维建模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倚重。相比于传统的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可以方便地产生任意方向的平面投影和透视投影视图。
VR3D瞬时三维成像系统利用相机矩阵设备对被拍对象进行瞬间抓拍,得到被拍对象全方位的影像数据后,经过后期3D建模技术合成3D数据模型,根据不同的制作要求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整、处理,输出要求的数据格式以及高质量的彩色贴图。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项技术在娱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包含影视特效和角色动画两部分。影视特效要求展示出现实难以展示的效果,对观众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结合实际拍摄画面进行特效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技术来实现以达到最逼真的效果。角色动画要求在三维软件中对角色模型进行精确的制作,对细节的要求比较高。
电影圈有两个比较流行的说法,一个是“能前期做的不留在后期”,还有一个是“现在前期比后期还贵”。这个基本上体现了特效行业在电运闷影圈的“沉浮史”,而电影特效制作又肯定会提到建模问题。此前建模就是使用传统软件来手动建模,而现在3D扫描建模因其相对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效率,成为影视后期制作的新选择。
由郭敬明导演执导的电影《爵迹》是国内经典的一部以现实环拿悄拿境为依托制作的高仿真三维影像电影,采用真人动作捕捉的方式进行拍摄,三维扫描技术可将生活中任何具象的实物转化为电脑里的3D模型。
如宣传剧照上所示,作为中国第一部真人CG(Computer Graphics)电影,《爵迹》全部角色通过CG真人建模做成,此番《爵迹》使用的这套系统,更是可以把演员扫描形成1:1的3D数字人物。
演员全程身着动作捕捉服装和头盔进行表演,后期工作人员得到采集的数据后,根据需求,对人物的妆面、肤色、服装和道具进行无限可能的增添创造,使其达到真人电影的效果。 并且这些数字人物,无论体型、肤质甚至表情都与真人几乎一样,精度可以精确到毛孔。
《爵迹》作为中国首部真人CG电影,在技术上还处于学习阶段,部分细节不够成熟。不过在未来的不断摸索中,中国一定会制作出更为成熟的作品。
此次为电影提供技术支持的南大教授——曹汛教授也表示:3D重建和数字化目前最大的研究困难在于人物细微表情的捕捉,因此未来他将重点研究高精度的表情采集技术。曹汛教授还透露,他消搭们正在研发一种类似电影《猩球崛起》运用的电影头盔,力求更加精准地捕捉人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
谈起CG技术,CG运用到电影中的历史,说短,也不算短了。早在1985年就有电影运用了该技术,但该时期的技术可以用“潦草”二字来形容,单单是为了技术而运用技术,非常粗糙。
当然,社会在进步,技术也随之不断地在发展。2001年,在电影《指环王》中,CG技术再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一电影对整个电影特效行业来说都是划时代的,从中可以真正领教到什么是“动作捕捉”。电影中人物“咕噜”的一举一动是由演员安迪·瑟金斯演出来的,通过传感器捕捉他的动作,再将这些数据传入电脑,因此“咕噜”的动作都像极了人。
同时期采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还有2004年斯皮尔伯格的《极地特快》。
2010年以后,CG技术又跨越了一大步,其中最好的代表电影上文也有提及,即《猩球崛起》系列。在此之前,大部分CG技术都是按照人来进行的,而这个电影围绕猩猩展开,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面对浑身是毛的大猩猩,要想做出逼真的CG形象,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猩猩去造就“猩猩”。由于猩猩的毛发非常多,包含着大量自由运动的个体,需要电脑进行巨量运算,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特效师们还专门研发了一套关于猩猩的毛发系统。
在2017年的《猩球崛起3》中,电影结尾有一些下雪的镜头,雪花会落到猩猩身上,维塔公司视效总监的要求是:“雪花不能是像糖霜一样均匀地沾染到毛发上,一定是有的地方还结了冰块,光线照射下来,也呈现出不同的反射、散射和漫射,一切必须看起来就是真实发生的。”正是如此高的要求,才使得这样一部大制作最终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时间来到了2019年,一部CG技术界的旷世巨作——《阿丽塔》出现了。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或是听说过这部电影。制作该影片的特效公司是“维塔公司”,我们熟知的《魔戒三部曲》、《金刚》、《阿凡达》等片中的视效均出自于维塔的制作团队。
《阿丽塔:战斗天使》的视效是由三万台电脑耗时4.32亿小时制作出来的,电影中有大量阿丽塔的眼睛特写,开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阿丽塔的一双明眸。阿丽塔一个虹膜就运用了900万个像素制作,有830万个多边形,而《指环王》整部才动用了15万像素。所以单单眼睛里的细节,《指环王》中咕噜和《阿凡达》中的尼特丽就无法与其相比。
为了看起来更真实,阿丽塔脸上的皮肤并不是很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有斑点和眼睛里的血丝,但这也给了观众更真实的感受。
看到阿丽塔的动作表情,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就像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由电脑技术所造就的一个“人”,她似乎有真实的喜怒哀乐,说《阿丽塔》是这个时代真人CG技术的巅峰,也并不夸张。
技术仍在不断发展,虽然阿丽塔已经达到了栩栩如生的状态,但还是没有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人类对于“人”的要求总是比较高,对于一些细微的表情,CG技术仍然无法捕捉到,因此,《阿丽塔》既是巅峰,也是起点。
三维技术能够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镜头,特别是一些场景,且其制作不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约束,在拍摄成本过高的场景或镜头时都可以使用三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制作成本。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很多在现实中不存在的角色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生动而逼真的数字角色能够给人以新鲜而震撼的感受,且数字角色为主角的电影逐渐成为主流。
三维技术为影视特效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影视特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或将虚拟带入荧屏进而呈现在观众眼前,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三维技术是否能使影视特效达到虚实不分的境界,我们仍会期待。未来的中国银幕上,必然会出现更多真人CG角色。
㈢ 国内有哪一部电影的3D效果好到你惊叹不已
《战狼2》开始前吴京饰演的冷锋用一把狙击枪在海面上打海盗时那3D效果真是好到我惊叹不已,我们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的头都闪了一下。
㈣ 为什么中国3D电影那么少,几乎没有,而外国那么多
首先,中国电影3D技术实在太差,拍过一些但没有一部是好口碑的
第二,自从《泰囧》和《西游》两部烂片大卖后哪个导演还有心情去排大制作的电影?
第三,中国本来就没有好的导演去拍大片,年轻导演都去拍小成本了,再加上现在《小时代》这样青春电影太多了,更加催生了同类型电影的跟风
综上,中国3D电影少
㈤ 2002年对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影片是
2002年对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影片是《霸王别姬》、《大闹天宫》猛逗、《非诚勿扰》、《大话西游》、《喜剧之王》、《驴得历派水》、《英雄本色》、肢知贺《十面埋伏》、《无间道》、《唐伯虎点秋香》、《黄飞鸿》、《红高粱》、《让子弹飞》、《追捕》、《大腕》、《我的父亲母亲》、《大象席地而坐》、《美丽人生》、《阳光灿烂的日子》、《哥伦比亚》、《喜宴》、《龙凤智多星》等。
㈥ 什么是3D技术
3D技术: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桥租产生的。
人的两眼之间一般会有8厘米左右的距离。要让人看到3D影像,就必须让左眼和右眼看亩弊到不同的影像,使两副画面产生一定差距,也就是模拟实际人眼观看时的情况。3D的立体感觉就是如此由来的。
主要设备:单台符敏耐兆合DCI技术规范的2K数字放映机,支持主动立体放映的数字电影服务器,普通高增益银幕,液晶眼镜,液晶眼镜同步信号发生器。
技术原理:放映机和播放器通过提高画面刷新率,在同一台放映机上播放左或右眼画面,通过液晶眼镜的同步开关功能,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产生立体效果。
㈦ 什么是3d电影有什么特点吗
1、3D立体电影是一种电影,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好莱坞推出了一种电影。
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为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2、4D电影
4D电影(或四维电影)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和周围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的新型影视产品,但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四维空间。
4D电影通常是将震动、吹风、喷水、烟雾、气泡、气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拟引入3D电影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这些现场特技效果和剧情紧密结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装备,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
让观众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多重身体感官体验电影带来的全新娱乐效果,身临其境,惊险、紧张刺激 。
3、5D电影
5D电影是在3D立体效果的基础上增加动感座椅,环境特效,5D电影院让观众从听觉、视觉、触觉,这几方面达到最强大的逼真感,如同置身于影片中,通过环境模拟实现风、雨、电、烟、雪花、泡泡、火焰扫腿、捅背、震动、香烟等环境效果。
顺着影视内容变化可实时感受到置身“闪电、烟雾、雪花”中,在“火焰”前有灼热感,海浪扑身时会“湿”了衣裳。体验下坠、震动、刮风、下雨、扫腿等全新的真切感觉,对电影行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6D电影
6d电影在适时调整影院内的环境,如声音、音响、气味、色彩,完全颠覆过去的观影经验,就好像走进迪斯尼乐园一样,电影除了看,还可以闻、摸、动,静态欣赏变成动态参与。也就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还有就是感觉。
5、7D电影
7D互动电影是一场动感之旅。声、光、影、水、雾、烟,地震来时的强烈晃动,山崩到时的灭睁盯陵顶之感,超凡脱俗的技术造就了7D互动电影过硬的体验,它把影音的艺术,通过传感,光感,震动摇晃的使用等等变得真真切切,再加上五维度场景的包揽,立刻将观看者引入了其中,看电影,变成了经历了一场电影般的生活体验。
7D互动电影是将游戏娱乐与动感影院技术巧妙结合的创新项目,也是一个全新概念的娱乐媒体业。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观影者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介入影片事先设置的环境与剧情,让观影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一份子,观影者就是影片里的主角或是其中一员,并持续与影片内容产生交互作用。
(7)中国电影的3d技术扩展阅读: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则睁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36年利用双镜头摄影机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但此技术具有不少限制。之后从RealD三维等技术发展、阿凡达等电影流行之后,立体影片才进一步被广泛推广。
有一名澳大利亚导演宣称,1936年纳粹德国时期已经成功拍摄两部三维电影。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悉戚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2005年,迪士尼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了新型投影技术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电影时容易产生的眼睛疲劳。
2008年,《U2 3D演唱会》是第一部完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这个音乐纪录片堪称先锋。
2009年,环球的动画片《鬼妈妈》是第一部采用停格动画形式的3D电影。2009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着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该影片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
大卫·斯莱德(David Slade)执导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于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采用3D IMAX技术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继续围绕女主角与吸血鬼爱人以及狼人之间展开,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后,她还将面临新的吸血鬼军团的挑衅。据悉,随着《暮光之城》的人气爆炸,系列电影的投资规模亦越来越大,特效水准也将大幅度提高。
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
以票房3.2亿元的《赤壁》(上)为例,它在3600块银幕放映合每块银幕票房8万多元。比较两部影片,3D电影平均银幕票房数是普通影片的10倍!“卖一部电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设备的投入”,堪称奇迹。
㈧ 影视制作中3D技术的应用
影视制作中3D技术的应用
电影是一种艺术,3D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充分的利用了3D技术生动性、丰富性、先进性、美观性的特点,为观众呈现了众多优质的3D影视作品,这对于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影视制作过程中,应该正确理解3D技术的概念,并合理的利用3D技术,重视影视作品的内涵以及美学观念,使3D电影成为弘扬时代精神、教育人民的重要载体、文章针对3D技术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3D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旨在为影视制作人员以及相关技术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前言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三维软件逐渐的成熟,3D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给影视制作产业带来了新的革命、3D技术是三维设计、虚拟仿真等重要应用的关键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影视制作中,从早期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泰坦尼克》、《未来战士》,还是后期利用纯三维技术制作的《最终幻想》、《侏罗纪时代》等,上述影视作品中都应用了先进的3D技术,并且投资越来越大,制作人物越来越逼真、场景越来越宏大,为人们呈现了众多的视觉盛宴,3D技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因此,文章针对影视制作中3D技术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3D技术的概念分析
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s的缩写,指的是三个维度,在对三维空间中的物体进行描述时,需要对物体的长、宽以及高三个方面的进行进行描述、因此,所有的物体都具有三维空间属性、3D技术,和只有长与宽两个属性的平面来说,通俗来讲3D是对立体进行描述,利用3D技术能够让人产生立体视觉,能够让人们从远近、左右以及上下三个维度感知事物、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3D技术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影视制作中,例如,在CG动画中,3DMax三维冻哈软件,会在计算机中创建一个具有三个维度的虚拟空间,然后在虚拟的空间中制作虚拟的模型,同时还能离在虚拟空间中模拟模型的运动,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能够创造出许多传统影视技术所不能创造的形象和画面、
3、3D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3、13D技术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以《2012》为例,该部电影的特效制作中利用了大量的3D技术,采用先进的3D技术,勾勒出了栩栩如生的世界末日景象,虽然知道主人公一定会从各种危险场景中顺利的逃生,但是,逼真的特效场景,依然让观众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在长达161分钟的影片中,众多的`特效为观众带来了众多的视觉冲击、3D技术的应用,营造了众多重量级、大手笔、精彩绝伦的镜头,其中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洪水、海啸等,让观众血脉喷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一项、水在《2012》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给人们展现了水的狰狞与状况;地震也是《2012》的主要镜头,主人公驾驶轿车行驶在洛杉矶中心,大地震发生之后主人公驾车载着一家人赶往飞机场,在行驶的过程中,路边的景象既有真实的实景,也有利用3D技术制作的房子与马路,并且利用3D技术制作了房子、树木倒塌的过程,这是传统拍摄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3、23D技术在人物、模型制作中的应用、以《豚鼠特工队》为例,该部电影是由迪斯尼公司制作,制作的豚鼠是现如今最先进的豚鼠,制作团队在进行豚鼠特工队的动作合成制作时,为了这些将地球从机械化威胁中就出的豚鼠特工队逼真的毛发,毛发的数量接近了银河系行星的数量,完成豚鼠特工队模型制作后,还需要操纵豚鼠进行移动,由于该模型是由大量的多边形、几何形状组合的机器人,其操纵难度超过变形金刚、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真实的反映豚鼠的动作,动作演员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由动作演员表演指定的动作,并完整的记录上述动作,在电影制作后期将上述的动作“粘贴”上去,这样能够赋予豚鼠人的性格以及动作,该种技术称之为3D追踪技术,其原理表现为:利用追踪软件,设定图像中具有特征的区域与点(追踪区域、追踪点),然后进行追踪,追踪软件会对追踪点的颜色变化进行追踪和判断,以此计算出追踪点的各种属性变化,例如缩放、位移以及旋转等,通过对各个追踪点进行追踪,再由追踪软件对追踪点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上述信息,利用虚拟摄像机对画面或者场景进行拍摄、同时,还可以在虚拟场景中添加人物模型以及CG模型,采用虚拟摄像机从虚拟视角进行拍摄,对虚拟模型、人物的运行进行拍摄,以达到虚拟3D模型、CG角色与真实场景、道具的完美结合、
表演捕捉技术是动作追踪技术的升级,动作追踪技术只能对动作演员的肢体动作进行记录,但是,角色或者模型的面部表情需要动画师进行后期重绘、表演捕捉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弥补了动作追踪技术的缺点,能够对动作演员的面部表情进行捕捉和记录、以《猩球崛起》为例,该部影视作品充分的利用了表演捕捉技术,并且向人们展示了表演捕捉技术的魅力,通过表演捕捉技术为人们展示了一只猩猩的各种表情,例如思考、屈辱、抗争以及愤怒等,动作演员基于人的表情,再加上适当的艺术夸张,采用表演捕捉技术记录了真人的表情,再通过后期制作将各种表情移植到猩猩面部,让人能够感受到这只猩猩的各种表情,
3、33D技术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传统二维色彩设计,并不能够实现很高的色彩鲜艳度,并且色彩不分明、3D技术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显着的增强色彩的真实感、层次感,有效的提高视觉效果,并且还能够营造出真人电影所不能够营造出的色彩效果、
4 、3D电影发展的对策分析
3D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为了进一步的推动3D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应该不断的丰富思想内涵以及推动电影美学发展,以此实现3D电影的快速发展、
4、1丰富3D电影思想内涵、虽然现阶段的电影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并不能够长久的吸引观众的目光,技术的更新能够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而随着该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其吸引力也不断的降低,即技术手段只能推动电影艺术一时的发展,并不能够流传一世实现长远发展、因此,一部好的3D电影,既应该有精湛、先进的技术,还应该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以及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代价值观,通过观影让观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3D流传于世、
4、2加快3D电影美学的发展、利用3D技术创造的充满新奇的电影,虽然能够带给人新奇的视觉享受,但是并不是电影美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因为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电影美学包括表达方式、艺术种类等,基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体,向人们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的同时,让人们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即使3D技术带给人的新鲜感消退,但是依然能够依靠3D的美学特性,让观众铭记于心,例如,《飞屋环游记》、《爱丽丝梦游仙境》、《阿凡达》等,既能够带给观众丰富、刺激、新鲜的视觉感受,又能够表达电影美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3D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3D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电影制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并且3D技术的应用不再是原来简单的尝试,而是充分的利用3D技术创造影视作品所需要的各种场景、人物、动作、表情等,该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实现3D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应该重视技术自身的创新性,还应该重视电影的内涵以及美学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并实现3D电影长流于世,为实现电影行业的健康、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㈨ 3D电影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中国第一部3D电影是哪部
中国第一部3D电影是《定军山》,在1905年,不过那时候大多数人连电影都没看过,更不用说3D电影了,所以其实3D电影并不普及。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着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05,适逢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这一年,离狄克逊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到站》过了10年。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中国3D电影什么时候开始的
动作片做为华语电影的主力类型,这么多年来,华影在国际市场也都靠着它抢滩登陆,有远见的华语电影人知道3D是必经之路,早早谋求着抢占先机。华语电影人花了50多年的时光,一步一步地在实现着华语3D电影的脱胎换骨。
红蓝立体是最早期最传统的3D电影技术,1960年代就已经诞生。这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两部摄影机拍摄,然后再用两部放映机放映,从不同位置投射红蓝两色画面到幕布上形成重迭,再透过红蓝眼镜观看就能产生“视差”,从而让观众眼前出现立体效果。
在我国,19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利用这种技术拍摄的影片。1962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桑弧导演、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算是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将3D电影技术运用到武打片拍摄,是由台湾电影人首创。
在1970年代末,因功夫片题材抄袭成风,已逐现衰落迹象。为了挽留日益减少的观众,台湾富华影业公司尝试用红蓝技术拍摄立体武打片,先后推出了由导演张美君执导的3D立体功夫片《千刀万里追》及《十三女尼》。
这两部立体电影虽好看,但看着看着观众总会有晕眩呕心的感觉,这便是当时3D技术最大缺陷之一:红蓝立体最早大都用于黑白电影画面。比如《魔术师的奇遇》就是,对画面品质没什么影响,然而用在彩色电影画面,便有了色彩不清晰、不自然的问题,加之两色影像迭合很不稳定,很容易会让观众适应不良。
虽然观众会感觉不舒服,但效果新奇刺激,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事后也证明,3D立体技术确实适合拍功夫片,因为其中的动作、兵器的出现频率很高,“剑指观众”、“万箭穿心”的立体效果让银幕外的观众避闪不及,震撼无比。
立体武打片在台湾成功后,也相继在日本及香港上映,轰动一时,当年还参加法国戛纳影展会外市场展览,获得影展大会金箭奖等五项荣誉。可惜的是,在一次视察外景场地时,两部影片的制片人被直升机螺旋桨击毙。
当时一部立体电影所用的胶片,至少是普通影片的两倍。因为投资实在太大,3D立体电影逐渐在影院消失了。
㈩ 全球首部运用3D技术的电影是什么国内首部3D电影叫什么
全球首部3d电影:1922年,《爱情的力量》.
国内最先试用的3D电影:《唐吉可德》,第一部3D电影:《龙门飞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