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第一次》影评 从构图用光色彩三个角度选一个写 亲们 不少于100字就行 急要
电影是在厦门拍的,景色美得没话说,感觉很多场景都像是童话里的,看过《星空》可以想象一下类似的画面色彩和运用。也许你想象的它是那样优美清新的纯爱小故事,那你错了,当情节渐渐深入,发现故事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感情是纠结的,剧情是紧张而激烈的。
——女主角之完美的天使
不仅仅是360度无死角美女那么简单,她的心地善良美好的程度,超乎任何我看过的电视电影形象,我相信也会超过我们中任何人的期待。她就是完美的化身,哪怕她有一个不健康的身体,一个不完整的人生 ,她却尽自己所能去完整别人的人生。她知道妈妈在她面前都是强颜欢笑,她走之前还为设计好完整的世界旅行计划,贴上小小的贴纸和小脸,录下自己对妈妈的爱。她帮助这对父子走出阴影,她用录音机记下自己对宫宁的点点滴滴的爱,其实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她明知道跳舞对自己是危险甚至致命的运动,可是为了让生命曾经可以绚烂过一刻,毅然决然地登上那个舞台。在这里不得不强调,Angelababy的舞蹈扮相,非常美丽优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男主角之成长的疼痛
前半段的男主角是冲动的是浮躁的。他内心对父亲有复杂的感受又有火热而深沉的爱,他想振作却总是力不从心。直到遇到女主角,慢慢的慢慢的他被改变了。前女友曾经伤心愤怒地斥到,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年想要改掉你身上那些恶习都没办法成功,到底宋诗乔给你施了什么魔法?她不知道,其实早在四年前,他们的命运就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命中注定要为彼此带来温暖和阳光的人。所以,他成长了。可是她走了以后,他只要看到她的笑脸,只要看到她留下来精心为他绣的纪念,他要有多么的难过。后面有一段当他听到诗乔留下来的录音里面让他惊讶的那些话,大屏幕上他哭得撕心裂肺,影院里我哭到不行。最后的他也只能哽咽着唱着对她的思念。
——最亲爱的,爸爸妈妈
故事中女主角只有母亲,男主角只有父亲。这两位家长都在自己的人生里背负着对逝去的另一半沉重的爱和思念。虽然男女主角的爱情是主线,但是上一代人的爱情同样表达得刻骨铭心。老戏骨们就是出彩,江珊这个母亲那么优雅美丽,但是却极力掩饰这内心的担忧和伤痛,随处可见她对女儿那深切的关怀;赵爸爸诠释出了一个失去爱人心灵深度创伤的父亲,他有缺点,他有顽固,但他和儿子依然那么父子情深。那场打巴掌的戏我看到了,那一巴掌疼在心上,之后男主角的心声那一番话是我这个电影中止不住流泪。
——女配角,其实你也很精彩
袁咏琳饰演得是男主角前女友,开头的时候就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许最一开始我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也不正面。可是到后半段,她最终为了圆诗乔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一个挚爱的舞台、挚爱的角色,并且最后还来看诗乔的演出。她跟又廷在一起很多年,也为了改变他做了很多努力,我相信她对又廷的爱也是那么热烈,所以她才可以最终含着笑放手,含着笑祝福他的未来,哪怕她难过,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
整部电影是美好而清新的,也是纠结而厚重的,当这些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泪点就一次又一次被戳中。感动于世界上怎么有这么美好的女孩,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正因此让她如此地绚烂过,并且永远留在爱的人心里。
赵又廷的歌声贯穿始终,出现多次,虽然是难度不算高的歌曲(毕竟他不是专业歌手),但是诠释的很好,特别是结尾要边唱歌边哽咽着哭。结尾还有Angelababy演唱的一首歌,也很好听。
提醒大家看电影一定要等到最后,从出字幕开始就还有画面,一直到字母都出完还有情节哦,千万不要错过~
小遗憾
怎么总觉得少了些镜头呢, 比如——采访里说江珊会有摇滚形象演出,怎么没有出现?海报中两个人在沙滩上和半身在海水中怎么也没有看到?
Ⅱ 如何评价赵又廷和Angelababy的电影《第一次》
价赵又廷和Angelababy的电影《第一次》的评价是:
《第一次》所讲的不是那种很接地气的故事,时间和环境都有点架空,很多人物行为也不能用惯常的生活逻辑来解释,比如那罕见的病,老旧的录音机,奇怪的任务模式,创作者似乎刻意在时间的缝隙里营造了一个梦幻空间。
它里面不是纯粹讲爱情,两次情节反转其实是两次对爱情的否定。宋诗乔和宫宁的父亲分别是两个执着于记忆的人,这记忆或美好或惨痛。
但都让他们无法正常面对当下的生活,而到了结尾处两个人的释然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意义所在,当然也包括最后宋诗乔母亲的解脱,放手未必就意味着放弃和遗忘,其实这是一个关于相处和成长的心灵鸡汤故事。
剧情简介:
从小与母亲郑青相依为命的宋诗乔,患有不能从事任何激烈运动的遗传疾病。爱幻想但从未曾恋爱过的她,每天最喜欢的就是对着录音机说出心底的小秘密。
郑青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女儿体会爱情的美好,就在此时,诗乔巧遇了高中同学宫宁,两人迅速展开恋情,这也是诗乔第一次感受爱情的美好。
在诗乔的帮助下,宫宁和他的父亲关系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而深深被诗乔吸引的宫宁,开始鼓励诗乔勇敢追寻她的跳舞梦。但没想到的是,诗乔和宫宁故事的另一面才正要拉开序幕。
Ⅲ 什么叫做涂鸦
“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
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唯妙唯肖。
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
国内涂鸦网站最喜欢的是涂鸦家园
http://www.tooya.net
Graffiti:我们俗称的涂鸦,也有希腊文的 “Graphein”。
最为认同的说法是graffiti起源于1966年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开始时, graffiti没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简单的写tag等, 而这些graffiti writers(涂鸦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绰号还有自家门牌号之类,直到后期1971- 1974, 越来越多的writers开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钻研. 80年代, writers在车上, 火车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墙不再是唯一介质了。一直发展到现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径。让人们认识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涂鸦艺术和嘻哈音乐一样都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个和美国本土连在一起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领。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设备简陋的贫民公寓里,外面是破败的街道和荒芜的杂草。
多年的贫穷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极度崇拜金钱,当职业运动员是他们迅速致富的一条捷径。那段时间布朗克斯区内不多的几块篮球场上经常可以看见一群群光着膀子的黑人小伙子在打篮球,许多人脖子上都带着指头粗的金项链。对金钱的崇拜使得当众炫耀财富成为布朗克斯区的一种时尚。当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贩毒、老鸨等违法的行当。
做这些违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头小混混盯上。因此这些人纷纷组织起帮会来保护自己。一时间布朗克斯涌现出无数黑社会组织,什么“原始骷髅”、“野蛮浪人”、“标枪队”、“皇家巫师”、“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当时很多年轻人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而加入到各种帮派中。在他们天真的想象中,帮派就像是李小龙电影里描写的那样,一伙人团结起来和对手打架,并在打架的过程中建立永恒的友谊。
那段时间整个布朗克斯到处可见涂写得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混杂着“厕所文学”似的猥亵图案。美国报纸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个原始人聚居地”。难怪有人会把涂鸦和原始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人类最早的文字和绘画就是刻在墙上的,那些壁画是史前人类留下的唯一的文明记录。可随着纸张的出现,壁画反倒成了不开化的标志。尤其是当城市出现后,现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建筑物光洁的表面,任何图案都成了一种破坏,一种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画永远停留在帮派标签的时代,那后人恐怕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是,几个有绘画天赋的人出于对简陋的帮派标签的不满,开始自己设计新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变得好看起来。再后来,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帮派画家终于意识到,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他们开始行动了。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涂鸦”(Graffiti)诞生了。
真正意义上的涂鸦艺术家大多数都和帮派无关,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穷人,喷漆罐和颜料都是从商店里偷来的。他们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从此纽约的墙上出现了警世格言。他们都是一些有才华的人,许多绘画方面的新鲜笔法(尤其是美术字体)由此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群极富表达欲望的人,他们没有报酬,心甘情愿地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为了和帮派的“贴标签者”,以及头脑简单的涂鸦者划清界限,他们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画家”(Painter)。
为了不让警察抓住,也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这些“作家”都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签名。他们的签名大都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加一个数字后缀。第一个被报纸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现在1971年的《纽约时报》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腊文简称,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报道是第一篇比较严肃的讨论涂鸦文化的文章。
很快,涂鸦者们就不满足于静止不动的墙了,他们打起了地铁车厢的主意。纽约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系统,铁轨像街道一样遍及整个纽约市。那时,上早班的纽约居民经常会惊讶地发现,昨晚还好好的地铁车厢突然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涂鸦展览会,上面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个个气泡,充满了动感。最绝的是,换了一趟车,居然还是一样的图案!于是,他们记住了一个签名:Phase 2。
这个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涂鸦画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毕业于布朗克斯区克林顿中学。这个中学曾是早期涂鸦画家开会的地方,离这里不远就是纽约交通局的停车场,报废的地铁车厢就囤积在那里。因此那个停车场成了他们练手的地方。伍德是个黑人,极富才华。他创造的“气泡字母”是布朗克斯涂鸦风格的最佳代表,被誉为是涂鸦界的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着名的爵士小号手)。
继Phase 2之后,纽约的涂鸦又经历了多次风格转变,出现了三维字母,列车动画(一系列人物动画,地铁列车开起来之后人物就活动起来)等一系列新创意。一批有才华的涂鸦画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当时的纽约市长林赛对此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因为混乱的纽约市有许多远比涂鸦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涂鸦,乃至整个嘻哈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纽约的所谓“上流”艺术家多次试图把涂鸦据为己有。几个画商曾经于1973年在曼哈顿的SoHo区举办过一次大型涂鸦画展,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他们让涂鸦画家把作品画在画布上,放在展厅内标价出售。结果可想而知,展览遭到了评论家们的蔑视。那几个画商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那些画在公寓的墙上或者地铁车厢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涂鸦。
后来,一个名叫福莱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涂鸦画家组织起来,到位于纽约下城的朋克摇滚俱乐部里进行推销,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个名叫萨莫(Samo)的涂鸦画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很大的知名度。这个出身布鲁克林区的画家真名叫做让-米歇尔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无论是在涂鸦领域,还是在画布上作画,以及后来的立体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过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是一个活着的涂鸦作品。一部以他为背景的记录片《纽约垮掉派电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实地记录了他一天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于吸毒过量。后人经常把他同摇滚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
经过这一次短暂的复兴之后,涂鸦便在美国销声匿迹了。政府日趋严格的管理让涂鸦者们心惊胆战,广告商们对涂鸦技巧的模仿则让涂鸦者们彻底失去了动力。但是,在世界其它一些管理松懈的城市,涂鸦至今方兴未艾。1989年的那次实况转播让许多人第一次欣赏了柏林墙上的涂鸦杰作。无论是欧洲的马德里还是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铁站里见到涂鸦家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