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电影作者论的三大主张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作者论的三大主张

发布时间: 2023-02-28 20:12:20

1. “电影作者论”来源于英国,来源于欧洲艺术电影。 是 否

法国新浪潮时期,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成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
电影作者论: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
1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性,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2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3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之分。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
电影作者代表人物: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来源于法国

2. 作者电影的基本理念,如何判断一个作者电影导演

作者电影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着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反抗主流商业电影,内容横线非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并且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作家电影代表的流派是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我们可以从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创作特点中,总结作者电影特征,以此判断何为一个作者电影导演,具体如下:

1.浓烈的文学特色

左岸派的编导大多来自文学界,或者很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剧或指导的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力图创作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影响于文字叙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如电影《广岛之恋》,讲述了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以文学式的语言展现战争给人心中造成的创伤。

2.注重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

左岸派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回忆、想象,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被展现出来。如表现回忆的《广岛之恋》和表现想象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讲述了女主角邂逅了男主角,男主告诉她,他俩一年前就见过,而且就是在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同时女主曾许诺一年后他俩要在此重逢。通过男主的叙述女主慢慢地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记忆,最后相信。影片通过虚构现实与想象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的表现。

3.打破传统时空观念

在艺术表现上,左岸派最大的贡献就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s时空观念,讲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编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述空间改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如在《广岛之恋》中,通过大量闪回和画外音,把过去与现实、现实与想象、纪实与虚拟以一种跳跃性结构自如地链接起来。

4.带有强烈的导演印记

“作者电影”所强调的就是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自身风格,是对当时日益向僵化刻板的电影制作方式的一次反拨。这一理论的提出重新彰显了电影作为-种艺术门类的独立价值,确立了电影 导演所应具有并在电影中得以展现的风格魅力,强调了导演自身在其电影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投注与倾入。电影《四百击》就正是其中的代表。其中的主角安托万的流浪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导演特吕弗自身童年经历的一个投影。特吕弗|以影像空间中流离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少年形象暗示了自身的童年岁月,以自传式的自我投注为这部电影塑造了自身的深刻烙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影片是否具有浓烈的文学特征、是否注重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是否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以及是否具有强烈的导演印记来判断影片的种类,以此判断是否为作家电影导演。“作者电影”从其产生开始就有着来自于法国电影界的理论支撑,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而作为一种兼具理论探索与实践支撑的电影类型,“作者电影”从产生开始,其影响就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对后世电影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电影类型。

3. 电影的理论综述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商人首先看出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电影公司。到20世纪早期,电影公司集中资金建立制片基地,购买昂贵的制作设备,筹资进行故事片的生产,依靠大量观众集体买票观影来牟利。这就形成商业电影生产与销售模式的雏形。梅里爱的明星影片公司、爱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电影公司的代表。而电影语言及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与导演实践和理论探索息息相关,最初西洋镜杂耍的制作人是导演的雏形,随着对电影表现方式和电影特性的探索,相继出现了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电影艺术探索者,这些电影先驱拓展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创意的可能性。早期的电影创作、电影经营和电影探索是三位一体的,此时,电影制作者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探索者,还是电影的经营者,是具有完备职能的电影人雏形。
华尔街为追逐电影工业垄断经营所蕴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电影业,电影业之间兼并、收购并形成垄断,迅速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到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制片厂,即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制片厂的主要制度特点包括类型电影的配方式生产、流水线配比、大规模制造、明星制营销和首轮影院体系。由于制片厂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最初电影人的完备雏形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电影的创作和经营等关键职能也被分解,这个体系需要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职能,特定电影的控制权被集中到制片人手里,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机会造就了大批业务娴熟的职业导演,支撑了好莱坞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升级后带来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国电影的强大竞争力迫使欧洲电影寻求突破;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也对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欧洲先锋电影活动,其发端于1910年代末期,于1920年代达到鼎盛,活动中心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大批学者和艺术家成为导演。欧洲先锋电影一般包括印象派电影、抽象电影、纯电影、绝对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等具体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吕克的《狂热》、抽象电影费尔南德·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纯电影谢尔曼·杜拉克的《第927号唱片》、超现实主义电影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等等。这种突出个体风格的电影加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控制权。
世界另一边的苏联,自立国起就特别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积极培养了一批具有才华的电影人,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提出了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创作理论:蒙太奇理论,并用之于创作实践,实施导演中心制原则,不朽之作《战舰波将金号》等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
“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样深刻地影响了电影。“二战”的创伤以及战后的政治幻灭,使得整整一代青年人以创作等方式尽情倾吐自己的失望和愤怒。以1945 年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城市》为发端,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并以艺术创新为特征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后来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而1956年,格里高利·丘赫莱伊,根据鲍·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第四十一》,拉开了苏联诗电影的序幕,苏联开始迎来斯大林后的一个电影创作的春天。
在法国,巴赞开始通过《电影手册》聚集起一些对电影叙事和电影本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年轻人,巴赞对蒙太奇思维与表现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着名的“长镜头(景深)”理论。《电影手册》还专门研究经典好莱坞,从好莱坞商业片导演中发掘出了电影作者。法国涌现出一批处女作导演,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专栏记者法郎索瓦兹·吉鲁首次使用“新浪潮”来描述新涌现的电影现象。新浪潮电影如《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个时代,也充分反映了创作者个人的认识、思索与风格。新浪潮是一次制片技术与制片方法的革命。从新浪潮电影的实践来看,新人们普遍反对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主张电影作者论。如戈达尔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与此同时,部分新浪潮电影实现了独立制片,这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制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影作者论是导演研究的重要理论,对导演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理论由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人提出,主张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即电影作家——导演个人的作品。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电影作者资格包含:⑴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⑵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⑶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的代表人物。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作者论的实质是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其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可以说在电影百年的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推动创作,成为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完全导演论则在电影作者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导演的完整职能以及与投资人的关系,建立了从新好莱坞、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导演模型和导演资本制的应用原则。

4. 作者论的内容

围绕“编剧、导演、制片人,谁是影片主创者”的争论由来已久。法国电影强调导演的作用,好莱坞电影则以制片人为主导,实行制片人中心制。1954年,时任《电影手册》编辑的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首倡“作者论”,提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在一系列作品中坚持题材和风格的一贯特征的导演,即是自己作品的作者。这一观念得到了《电影手册》编辑部的支持,并且引发了在制片人大权独揽的好莱坞一些美国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奥托·普莱明格、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的作者地位得到确认,与欧洲电影作者等量齐观。1962年,英国《电影》杂志的一批青年影评人和美国影评家安德鲁·萨里斯分别在英美传播作者论。作者论后来发展为两派:一派认为,导演个性体现在影片的艺术风格及场面调度中,作品一向具有独特风格的导演方可称为作者,而仅有技艺功力的导演只是场面调度者;另一派认为,导演个性体现在作品的一贯主题中,主题一贯、内涵丰富的影片导演可称作者,而仅仅注重风格特征等外在形式的导演只是场面调度者。作者论对于新浪潮与新好莱坞的不同影响分别形成了导演中心制和导演资本制。对于导演资本制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新生代导演,形成了完全导演论。作者论对个性的强调迎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电影个人化创作思潮和自我表达的需要,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西方现代派电影兴起的理论依据之一。作者论对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的地位、减少制片厂对创作的干扰,起过积极作用,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卓然可见。但是,单纯强调导演个性,盲目赞扬已被奉为“电影作者”的人的一切作品,主观断定作者身份,无视时代、社会和历史对作品的影响,也是一种偏颇,安德烈·巴赞称之为“美学上的个人崇拜”。电影作者论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完全导演论则在电影作者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导演的完整职能以及与投资人的关系,建立了从新好莱坞、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导演模型和导演资本制的应用原则。

5. 电影作者论

阿莫多瓦 : 大俗的色彩下透析着不平凡的人生 阿的电影极其个人化风格化,他的电影悬挂着典型的阿氏标签,大块大块艳丽刺眼的色彩,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然而经历与个性却极其的不平凡.他的电影里充斥着女人,各色各样的女人,妓女,变性人,通奸的女人,死了儿子的女人……这些女人往往性格比男人还要坚强,可是感情上脆弱、绝望。……《情迷高跟鞋》中的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爱竟然转化成了一种自私,她对母亲强烈的占有欲,是导致整个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6. 作者电影的介绍

作者电影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着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6年后,当时还是年轻影评家的着名法国导演弗.特吕弗,发表了针对当时陈陈相因的所谓“优质电影”而责难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概念.嗣后数年中,“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的观念,得到“电影手册派”评论家们的进一步阐释和运用,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高度肯定导演个性、贬抑流俗化创作现象的“作者”理论.“作者论”直接影响和助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为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在制片厂中的地位、减少厂方对创作的干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泛指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影片,有时与“艺术电影”的具体含义有所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