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她是四大名旦之一,曾说:我只是个演员,此人是谁
话剧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张瑞芳、白杨、苏绣文和秦怡,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重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几个人缔造了中国话剧界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便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瑞芳。
一九三八年,张瑞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九年,张瑞芳先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来又主动要求前往中国青年电影剧院,不久之后她又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莫调令。但她还没有到任,便收到了一个消息,出演《南征北战》女主角,这部电影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乃是由中央出面调动力量拍摄,并有专门的军事顾问,而且林彪还亲自改过台词的一部电影。
一九五二年,张瑞芳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严勋举行了婚礼,这也是她的第三次婚姻。一九五七年,严勋被打成了“严重右倾分子”,当时政治环境紧张,但张瑞芳还是接到了电影《李双双》剧组的邀,她欣然接受,而让张瑞芳没有想到的是,《李双双》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而张瑞芳也因此大火。一九六二年,张瑞芳因此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二零一二年,张瑞芳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五岁。
Ⅱ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电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问碧空星光几度 寻心中百年梦影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繁华与萧条交织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部写也写不完的传奇;他们是胶片的情人、银幕的伴侣;他们的面孔,浓墨重彩地浮现在过去100年的电影菲林中,并且在未来能够想见的100年里,仍将颠倒众生——他们,就是百年银河星汉中最耀眼的百颗星,读者心中最完美见证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报年度特别策划,囊括中国电影100年的大型专题报道“谁有资格代表中国电影百年”,今日尘埃落定。以下是我们严格按照票选结果,统计出的读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电影百年的100名电影人。
1、郑正秋:
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的编导者,最早倡导电影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他编导的影片,开拓了一种以通俗家庭情节剧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片模式。
2、黎民伟:
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中国电影之父。
黎民伟是香港电影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第一人,被视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拍摄的《庄子试妻》不仅是最早的香港电影,还成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国影片,开创了电影输出的先河。
3、孙瑜:
系统接受西方电影教育的“中国第一人”。
孙瑜曾被誉为“电影诗人”,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罕见的一位作者型导演。他拍摄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多部影片,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审美方式,使中国电影开始引起知识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国默片时代的无冕“影后”。
《野草闲花》中,她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她的《神女》成为中国默片时代最高峰;“全能演员”、“中国的嘉宝”,这些美誉都属于她。阮玲玉已成为一个象征,凝固了一个有关艺人尤其是女星与坊间流言的永恒话题。
5、金焰:
中国最早的“电影皇帝”。
上世纪30年代,“电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与当时影坛上“油头滑脑”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银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称当时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费穆:
被长久遗忘的电影大师,“人文电影”的开拓者。
费穆是导演中的学者,最早提出“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从《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费穆以其中国式的电影思维方式和观念手法,为人文电影的后继者勾画出一张明晰的蓝图。
7、胡蝶: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明星。
从默片到有声片,由普通话片到粤语片,胡蝶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天赋的“千面人”。
作为戏剧明星,他曾被誉为“舞台千面人”;作为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还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国第一代现代歌舞演员。
她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歌舞演员。一部《渔光曲》让观众记住了饰演渔家女“小猫”的女演员王人美,健康活泼、青春焕发的形象一反当时充斥银幕的“病态美”。
10、赵丹:
最早集明星与演员于一身的表演大师,代表了中国男演员的高峰。
赵丹是中国电影的一张经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强调个人体验,借用戏曲、国画等传统文化观念表现角色,反对教条地学习挪用西方表演理论,为中国表演理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依据。
11、周璇:
旧上海的文化商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娱乐巨星,罕见的传奇偶像。
短暂的一生中,周璇出演过数十部影片,录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称横跨歌影两界的天后。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师级人物,却以其自身特有的气质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也为银幕上的中国女性形象提供了一个审美上的经典范本。
12、吴楚帆:
华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师。
由1935年从影,至50年代拍粤语片,吴楚帆在每个时代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方法演技派大师。
13、白光:
电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华语流行歌坛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风骚妖媚的坏女人,号称“一代妖姬”、“传奇女子”。她还是第一代华语流行歌坛的代表人物,与众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语莺声的三四十年代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夺目而迷人。
14、上官云珠:
中国第一位性格演员。
“情于中,形于外”,上官云珠戏路宽广,敢于尝试各种角色,还都演得准确传神。
15、舒绣文: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员。
从配音小角色摸爬滚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现在银幕上,就反射了太强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风韵之美、愉悦之美……人们评点那个年代的舒绣文用尽了华美之辞。
16、陶金:
第一个饰演周萍的演员。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导演领域中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导演的戏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贯》最负盛名,该剧曾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名扬全国。
17、白杨:
战后中国影坛最有声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白杨一直是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贤妻良母式妇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电影,她还是40年代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当是在由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祝福》中饰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银幕上东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东方维纳斯”之誉的秦怡,上世纪30年代就被称为抗战大后方话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银幕后又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为单调年代里动人的亮色。
19、王丹凤:
50年代引领社会风潮的美丽“护士”。
初登银幕,便人称“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滩风光一时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经典的《护士日记》,只因这个名叫简素华的护士太美丽,一度令不少男士以护士为择妻的第一选择。
20、英若诚: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一个品牌和瑰宝。
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文化官员—英若诚堪称一位“奇才奇艺”的艺术家。在电影《白求恩》中饰演的翻译大获成功,他一生塑造了无数个人物,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戏剧表演史上的典范;此外,他在戏剧翻译领域更取得了无可替代的成就。
21、于是之:
北京人艺艺术风格和具有中国气派的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于是之被公认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诗意的平民艺术家。以他为首的北京人艺同仁参与拍摄的话剧电影《茶馆》等,在世界剧坛为中国的表演艺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22、石挥:
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23、崔嵬:
独具中国“血性”和豪迈之气的电影人,中国电影史上一员巨匠。
作为演员,老舍赞他是与金山、赵丹齐名的中国最优秀男演员。作为导演,他是大气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帅”中也独占鳌头。
24、任剑辉:
有“戏迷情人”之称的粤剧名伶,香港怀旧文化中不断被重复塑造的人物。
作为香港20世纪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任剑辉20岁便女扮男装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来得风流倜傥,口口声声称她为“戏迷情人”的几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称雄舞台,还称雄银幕,一生参演粤剧电影300部,前后40年无人能及,成为香港有史以来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员。
25、于洋:
铁打钢铸的中国硬汉的银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远的的“虎胆英雄”。
从演员到导演,从剧团团长到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演电影到拍电影,从拍电影到审电影,于洋的一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史的缩影。
26、于蓝:
中国电影中革命妇女形象序列的缔造者。
于蓝所塑造的中国革命妇女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序列。尤其是对“江姐”的演绎让她达到了表演事业的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蓝就是江姐的代名词。
27、田华:
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缩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华和白毛女已经成为一种记忆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脑海中。她艺术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电影从观念到实践的一个缩影。
28、葛存壮:
北影“反一号”,中国电影史上“五大坏蛋”之一。
葛存壮演了一辈子反派戏,演技已臻炉火纯青,却从没获得过任何奖项。他与陈强、陈述、方化和刘江被戏称为中国影坛的“五大坏蛋”,堪称无冕之王,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9、张瑞芳:
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
30、冯(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时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种儒雅和倜傥,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潇洒气质,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羊城暗哨》中的侦察员王练、《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谢晋:
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
谢晋的电影,曾制造了一个“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的辉煌历程。自《女篮五号》开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视为一个时期的电影标志。虽然在整个中国电影史的代际序列上,谢晋被归为“第三代”,但实际上他已完成了对时代的超越。
32、孙道临:
影坛常青树,中国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员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位诗人,有人说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演员,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还有人称他为诗歌朗诵家和配音演员,而更多的人称他为艺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33、王心刚: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军人”。
王心刚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第一军人”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曾经是中国大地上流传甚广的口头禅。在人们对男人这个概念还很笼统的年代,他就已经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34、程之:
独一无二的“南方特务”。
从艺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着称,被观众戏称作“南方特务”;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许多经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他的相声水平和京剧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晓棠:
中国电影界惟一一位女将军,60年代的中国女性美的标志。
她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也是我国电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将军。她曾给当年的影坛带去一种揉合着刚强、灵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个年代,王晓棠就是中国女性美的象征。
36、谢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气质特殊的一位女演员,虽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浓浓的书卷气和小资情调却难以掩饰。《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谢芳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里最经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国第一代话剧大师,电影史上有限的几位能自成一体,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在银幕与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邓世昌着称。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并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某些原则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长,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内在美。
38、庞学勤:
60年代的“长影”头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国影坛上曾经有个庞学勤。他曾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发,锐气逼人,当之无愧的“22大明星”之一,风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国。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电影观念的大师级人物。
在香港电影史中,李翰祥是一个不知从何说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铨等一批内地到港的电影人一道,为香港传统电影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一生开拓多个电影类型,黄梅调电影、清宫片、风月片、喜剧片。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一生奔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之间,无意中促进了三地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40、夏梦:
普通话片罕见的全能演员,东方的奥黛丽·赫本。
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是普通话片罕见的全能演员。其气质神韵独步影坛,后继乏人,在老一辈影迷心中,夏梦是香港惟一可与奥黛丽·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让人赞叹不已。
41、黄宗洛:
中国演艺界的龙套大师。
粉墨一生,龙套为本。黄宗洛是艺坛黄氏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影视戏三栖表演艺术家。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已有一百个,自诩为“百丑图”。他以演配角为乐事,有“小角色之王”、“龙套大师”的美称。
42、林黛:
迄今为止、惟一的四届亚洲影后。
她曾经创下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及。她的电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远影响,如今香港仍每年举办林黛电影周。她的气质高贵大方,被称为香港电影永远的女神。
43、胡金铨:
新武侠电影宗师,开创了文人式武侠电影类型。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像胡金铨这样高度风格化类型的电影大家,屈指可数。他是第一个把武侠电影当作艺术来做的导演,其作品重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抒情意境,开创出具有强烈诗化韵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侠电影类型。
44、张彻:
第一个将中国电影贴上“雄性”标签的导演,开创暴力美学及阳刚派武侠电影。
张氏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雄性电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导演的《独臂刀》,带来了武侠电影史上的第二个黄金年代,以阳刚风格一举挽救了香港电影的阴柔局面。“张家班”的出现,更使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结帮组派”的电影人。
45、凌波:
戏曲片第一反串影后。
在华语片历史上,凌波绝对称得上传奇人物。她是香港黄梅调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戏曲片第一反串影后。当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访台,万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夹道相迎,造就了轰动一时的影界盛事。
46、卢燕:
第一代圆梦好莱坞的华裔女影星,中美电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卢燕的身上,沉淀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她的表演能够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质,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认为是好莱坞最具艺术修养的华裔演员。
47、狄龙: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条龙”之一。
他所树立的大侠“味道”与“风范”,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人称“标准大侠”的狄龙,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侠红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龙的黄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转型后,他的侠义豪情更成为香港江湖片的一张标签。
48、李小龙:
叩开西方大门的第一位武者,中国武术和精神的象征。
李小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绝响。他像彗星一样开启了真功夫的电影时代,真正将中国武术的神话带到了世界影坛,不会再有第二个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龙了。他的电影打破了导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订制剧本、配合宣传、动员票房的电影生产模式。
49、甄珍:
台湾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艺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琼瑶剧,成功架构起第一代琼瑶女郎柔弱优美的角色气质,红遍东南亚,成为1970年代文艺片首席女星。
50、达式常:
银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众情人。
在银幕上,达式常留给人们的总是亲和的笑容、从容的风度。看腻了浓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们开始欣赏起达式常所代表的温文尔雅、书生潇洒。
Ⅲ 中国电影早期的四大名旦指的是
1926年,上海《新世界》杂志举办电影皇后选举,当时的四位女明星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宣景琳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电影界早期的“四大名旦”。
19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成熟繁荣阶段,又有陈燕燕、胡蝶、袁美云、陈云裳并称为影坛“四大名旦”。
Ⅳ 当年上海有着名的武花脸并称“四利”的,指的都是谁呢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了京剧名伶选举活动,规定京剧名伶应由观众自由、匿名投票选出。最后,梅兰芳、尚小云、程燕秋、荀慧生、徐碧云和朱勤心得票最多,所以有六大名旦之说。后来,朱勤欣、徐碧云先后退出京剧,梅、尚、程、荀等人组成自己的流派,繁荣了被观众誉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的京剧表演艺术。1938年初,北京《立言日报》娱乐版发起并主办了京剧儿童演员选拔活动。
三花一卷均为女子越剧“四宫腔”时期的代表人物,对越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越剧的“四大名旦”。解放后,越剧旦戏新秀袁学芬、傅全祥、王文娟、祁亚新,以其宽广的演出方式和精湛感人的演出,成为越剧界第二代“四大名旦”。
Ⅳ 王祖贤与哪三个人称为中国影视四大名旦
香港八九十年代电影圈的四大名旦分别是:张曼玉、钟楚红、王祖贤、关芝琳 现在的四大名旦是:徐静蕾。有才气,是大学生喜欢的那种。她含蓄内敛,素净清雅,真正是“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周迅。很聪明 ,很伶俐, 有点蓉儿的气质, 有灵气, 外表清纯.
赵薇。很稚气,憨憨可爱,很调皮活泼.
章子怡。有豪气。她个性张扬,率气直性,洒脱爽朗,干净利落,简单大方。希望你能满意~~请采纳~
Ⅵ 四大旦角的代表人物是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
豫剧四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
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
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
秦腔四大名旦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
电影四大名旦王汉伦、张织云、杨耐梅、宣景琳
Ⅶ 白虹的演艺经历
白虹,原名白丽珠,出生于猴年正月初五日(1920年2月24日) ,满族,江苏人,在北京长大。1931年初,黎锦晖的上海明月歌舞团到北京招生。当时12岁的白丽珠能歌善舞,长得白皙可爱,当场就被主考人黎锦光录取,之后与严华、英茵等人一同随团赴上海开始了演艺生涯。
白虹进入明月社后,向黎锦光学习乐理,向作曲家张昊学习声乐,向俄籍教师马索夫学习舞蹈。与此同时,社长黎锦晖尽量给她演出的机会。她先后参演过《三蝴蝶》《月明之夜》《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特别快车》等歌舞节目,逐渐展露出才华。
1932年,白虹在百代唱片公司灌下她的第一首歌曲《晚香玉》。她的第一张个人唱片则是约于1933年2月发行的《慈母摇篮歌/小宝贝》,由胜利唱片出版,当时使用的仍是本名白丽珠。约1933年中下旬开始使用艺名白虹。 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她就唱红了《回忆》《祝你晚安》《开始的一吻》《夜半的私语》等歌曲。
1933年,明月社改组为新月歌剧社,其当时在《申报》登的演出广告上,白虹已是重点推介对象。 战乱动荡的年代里,明月社多次解散又重建,社员们对此也渐渐习以为常。解散期间,白虹和其他没离开上海的社员曾在黎锦晖的安排下到电台播音,为商品作广告,解决生活开支问题的同时亦使歌艺得到了锻炼。有一回解散的时间很长,白虹还和黎莉莉一同进了南洋高商,读了将近一年的书。
1935年初黎锦晖重组明月歌剧社,这一次的组织范围很大,许多老社员纷纷回归。白虹已跃升为剧社台柱,担纲主演《花生米》《野玫瑰》等明月社传统节目及由黎锦光改编的新歌舞剧《桃花太子》,在剧中演唱《狂欢曲》《长生果》《送郎》《酒话》《牢吟曲》等多首歌曲。
1935年4月,白虹参加了在金城大剧院举行的明月社成立十五周年演出。 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了“广播歌星竞选”,这个活动算得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次歌星竞选,可谓是当时上海“娱乐圈”的一场盛事。那时电台邀请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趋势,“播音歌星”应运而生,上海《大晚报》副刊编辑崔万秋,发起举办了“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为了办好这次比赛,《大晚报》从5月2日起开辟了“今日精彩播音节目”专栏,每天都预报各播音团体的某一位歌星在哪一家电台播音的时间、播唱哪一首歌曲,以便听众有选择地收听。正式竞选从5月26日开始,6月14日结束。歌星们每天照常到电台播音,听众每天投票选举他们喜欢的歌星,最后以得票多少决定名次。
竞赛一开始,白虹与周璇就一马当先。十八天的竞赛里,两人互有先后。6月14日《大晚报》第五版发布了竞选结果。白虹最终以9103票的绝对优势摘得桂冠,获得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个“歌后”头衔。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周璇,则在这一次联赛中以8876票居第二名。第三名汪曼杰,8854票。三大歌星在当时颇受瞩目,如1935年8月创刊的《歌星画报》,就以白虹、周璇、汪曼杰的头像作第一、二、三期封面。这一次比赛的结果奠定了白虹在歌坛不可动摇的一线地位。
30年代,白虹在百代、胜利、高亭、丽歌、大中华等厂牌灌录过大量歌曲,在电台播音时演唱的未录成唱片的歌曲更是不计其数。竞选期间,她演唱的多是黎锦晖创作的歌曲,可以说是黎式时代曲打造出来的中国第一位歌唱皇后。 1934年,白虹在黎锦晖的推荐下参演了艺华的影片《人间仙子》,这是她第一次在银幕上崭露头角,并灌唱了电影主题曲《人间仙子》及插曲《银色的凄凉》,风靡一时。同年,白虹在上海影戏公司的有声影片《健美运动》中首任主角。后又于1936年主演但杜宇拍摄的《国色天香》。早期这些影片中白虹多以歌舞女郎的姿态出现
1936年4月起,白虹随明月社开始了春季联合公演,歌声和演技都备受好评。返回上海后,7月,白虹作为台柱,随黎锦光、严华率领的大中华歌舞团到南洋巡演,至第二年7月回到上海,为期整整一年,受到当地华侨观众的欢迎。巡演期间,白虹收获了爱情,她和黎锦光由师生关系转变为夫妻。可惜因经营不善等种种问题,歌舞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分歧,最终在巴达维亚就地解散。
回国后不久由于八一三打仗,所有文艺演出工作停办,经济拮据,生活不安定。因唱片业受到冲击,1938年一年多的时间里,白虹几乎没有灌过唱片。1937年12月黎锦光随严华的“万花歌舞团”再下南洋,身体欠佳的白虹则留在上海,度过了一段较艰苦的岁月。新兴话剧这时已在上海奠定了营业的基础,白虹加入于伶等人组织的“青鸟剧团”。在青鸟的第一出话剧《雷雨》中,她扮演四凤。此后由于受到欧阳予倩的赏识,白虹在《日出》中临时代替生病的尹青扮演顾八奶奶,只排演半天隔天即上场。
因对这一角色的成功演绎,白虹受邀参加了新华公司电影《日出》的拍摄,此后成为新华的基本演员之一,在1938至1940年间陆续拍了《少奶奶的扇子》《金银世界》《武则天》《三剑客》《离恨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潇湘秋雨》《刁刘氏》等几十部影片。《刁刘氏》是新华最后的一部戏,也是白虹认为自己演出最为用功的一部戏。由于当时新华电影公司已拥有“四大名旦”(陈燕燕、胡蝶、袁美云、陈云裳),白虹在这一时期多是饰演配角。幸而在影片中还有机会发挥她的歌唱特长,为电影增色。 30年代中后期,白虹的歌艺逐渐成熟,在当时与周璇、龚秋霞成为百代唱片公司旗下的“三大歌星”。
1939年9月19日,由张昊作曲、蔡冰白编剧、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歌剧《上海之歌》于法租界辣斐德路辣斐花园剧场首演,白虹和龚秋霞以A、B组形式分任女主角。演出共9天18场,甚获好评。插曲《哥哥你爱我》、《忘了我吧》由白虹灌录唱片,成为剧中名曲。40年代《上海之歌》又两次重映。1941年初,白虹主演钱仁康作曲、蔡冰白编剧的四幕歌剧《大地之歌》,演唱了《打渔的姑娘》、《樵歌》、《我怨》等歌曲。歌剧描写江南农村的抗暴故事,隐喻抗战。
1940年底,白虹为觅得更多在电影中担任主演的机会,改投周剑云新成立的金星电影公司。此后陆续在《无花果》、《孤岛春秋》、《玉碎珠圆》、《地老天荒》等影片中饰演女主角。当时孤岛上海古装片泛滥,白虹主演的时装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孤岛的黑暗现实,无疑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白虹每片必歌,由她演唱的电影插曲,如影片《孤岛春秋》的插曲《莎莎再会吧》、《春之舞曲》、《相思谣》,《无花果》的插曲《埋玉》,《地老天荒》插曲《镜花水月》等等,随着影片的热映红极一时。《无花果》被认作其代表影片之一,剧中白虹演唱多首弹词,为此她花两个月时间在收音机畔力自刻苦揣摩“沈薛”调门,珠喉转动,毫无荒腔走板。吴村创作的《莎莎再会吧》则是她最为走红的电影歌曲。据曾担任日本关东军报道部嘱托的着名作曲家服部良一回忆,1943年至1945年间上海最受欢迎的歌,除了周璇的《何日君再来》、李香兰的《卖糖歌》和《夜来香》外,就是白虹的《莎莎再会吧》。
白虹还曾为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长篇有声立体卡通(动画电影)《铁扇公主》作配音。
40年代初,白虹演唱的《春天的降临》、《郎是春日风》、《苏州夜曲》、《河上的月色》、《人海飘航》、《点秋香》、《花儿你可爱》、《牧羊》、《三年》、《天南地北》、《夜半三更》等歌曲亦广受欢迎。《郎是春日风》是整个40年代久唱不衰的名曲,白虹醇厚兼甜美的歌声,整天在大街小巷回荡,直至飘洋过海飞向香港和东南亚。 战乱的年代风雨飘摇,白虹的演艺生涯也经历着无常的变化起落。孤岛时期结束后,日本人控制了上海的娱乐事业,金星并入国联。白虹暂别银幕,起初谢绝了几部影片,后来与周璇先后加入华影。1942年冬季,白虹与乔奇在美华戏院联袂主演三幕歌剧《霓裳曲》,剧中她用英文演唱舒伯特小夜曲,用美声唱法引吭高歌。不料《霓裳曲》却卖座不佳,而白虹更因劳顿体弱在一次演出时昏倒在了台上。
1943年,白虹在华影拍摄的复出影坛之作《美人关》上映,白虹称对其饰演的女主角颇为喜爱,认为有别于以往金星时期饰演的天真小姑娘,是一个好坏参半的“别致”角色 ,而陈歌辛创作的片中插曲《我要你》亦很是风靡。1944年,白虹在华影的《何日君再来》《红楼梦》《结婚交响曲》等片中出演主要角色。
1944年7月,白虹为十八团体联合举办的古今金石书画古玩文物义卖展览会剪彩。 1944年10月11、12日,中日音乐会在上海大光明大戏院举办,白虹、姚莉、龚秋霞、渡边滨子、服部富子以及作曲家服部良一等共同演出。12月30日,为筹募同人福利基金,多位明星在大光明共同举行影星歌唱游艺会,白虹演唱了《海燕》、《我要你》等。
1945年1月12、13日,白虹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了两场“白虹歌唱大会”,演唱了《圣母颂》《风流寡妇》《夜来香》《寻梦曲》《郎是春日风》《海燕》《自由射手》《卡门》《玫瑰》《情梦》《明灯》《歌舞今宵》等十几首海内外名曲。这是中国本土流行歌星第一次举办个人演唱会,是中国流行乐坛的一场盛事。在白虹之后,周璇、龚秋霞、白光等当时的大歌星们,纷纷举办独唱音乐会,成为一时热潮,为抗战胜利前夕最后的黑暗岁月带来了丝丝亮色。
在接连举行“白虹歌唱大会”和“白虹之歌”演唱会后,1945年3月19至21日,白虹在金城大戏院的新春影剧集锦节目演唱《夜来香》、《我要你》;6月13日,白虹同周璇、白光、杨柳等联袂举办仲夏音乐会以飨歌迷,会上她演唱了《夜来香》、《海燕》、《郎是春日风》等歌曲,乐队演奏由《恋歌》《镜花水月》等组成的《情梦圆舞曲》;6月30日在兰心戏院出席昌寿音乐会,演唱《寻梦曲》、《我要你》、《春天的降临》等。
以往歌女在夜总会等场所登台献唱时,客人可随意选择坐着听或是跳舞,歌者只是摆设,地位较低。歌唱大会则意味着观众买票专程为了欣赏歌唱而来,歌者成为主体,由白虹引领的独唱音乐会风潮,无疑为歌者的地位与受尊重程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0年代中期后,华影出品影片数量减少。抗战胜利后,上海影坛整改调顿。白虹由此再别银幕。1944年12月,白虹在苏州登台演唱,颇为轰动,引发了沪上女影星“弃影献唱”之风波。1945年,夜来香音乐俱乐部以四十万元与白虹签约,邀请她登台驻场,后又被仙乐舞宫以一百五十万元之巨款签下。
战后白虹的主要精力仍在歌唱上,她继续积极开拓时代曲新曲风,是这一时期灌录歌曲最多的歌星之一。陈歌辛的《夜半行》、《咪咪》;黎锦光的《可怜的爸爸妈妈》、《花之恋》、《雨不洒花花不红》、《我的心在跳》、《同心谣》;严折西的《且听我说》、《恼人的夜雨》;姚敏的《蔷薇花》、《我要回家》、《纺棉花》、《爱情与黄金》;李厚襄的《乘风破浪》、《太湖船》、《失去的周末》、《香岛风月》;刘如曾的《醉人的口红》、《船家女》;严个凡的《疯狂乐队》等等,都是这一阶段白虹脍炙人口的名曲。从30年代初期至新中国成立,白虹灌录歌曲总计有一百五六十首,数量仅次于周璇。
1947年的电影《天罗地网》物色演员时,黎锦光积极推荐妻子担任女主角,虽最终未能实现,仍由她幕后演唱了片中歌曲《归来吧》。之后白虹又为《卿何薄命》、《乘风破浪》等电影献唱。1948年白虹在大同、华光电影公司出演了《红楼残梦》、《雾夜血案》两部影片,分别饰演女二号与女主角。《雾夜血案》中白虹演唱的两首歌曲《浪花》及《别走得那么快》都很走红。
战后她也有继续戏剧表演。曾和殷秀岑合演《佳偶天成》。1947年,白虹在杨小仲导演的话剧《天字第一号》中担任女主角,该剧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间谍剧为蓝本,为上海市学生自助助学总会义演于兰心大戏院。
40年代末期白虹曾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登台献歌。1947年,白虹应邀参加明星剧团,与欧阳飞莺、陈白荻等一道下南洋演出。
1950年,已离开上海的百代公司为白虹发行了最后一张新曲唱片《朗朗月/被刺的手》。《朗朗月》是影片《夜莺曲》的插曲,白虹在片中饰演女二号白木兰,这也是白虹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