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第一个连续性剪辑的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第一个连续性剪辑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2-21 17:21:26

① "好莱坞式"电影特征

1、表现手法

在艺术上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电影创作者们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其合理成分,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

2、情节结构

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泾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

(1)第一个连续性剪辑的电影扩展阅读

好莱坞电影代表作品

1、《卡萨布兰卡》

美国式主旋律作品最早也是最着名的篇章。在里克咖啡馆中大家高唱《马赛曲》的片段,在当年曾经鼓舞了无数为反法西斯战争奋斗的人们,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一段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与此相比,主人公间的俊男倩女式的爱情纠缠,就成了影片的小小佐料。

2、《教父》

科波拉在影片中塑造的堂·克里昂家族史,在背叛、忠诚、爱情、亲情、敌人之间辗转挣扎,将人性的光芒与卑微阐述得如此鲜明生动,《教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普通的黑帮人,它更应该是被视作一部史诗而具备存在的价值。

② 1980年国际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区别

1980国际电影我就理解成为:1980年代的国际电影吧,既然是国际电影,那我们浅谈一下我国80年代的特点与好莱坞电影的区别,从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研究入手,考察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转型特征及转型动因,力图揭示80年代复杂纷繁的电影现象背后所蕴藏的艺术发展规律,并站在历史高度,审视80年代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局限,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启示。好莱坞影片各种特征可以总结为:戏剧化>纪实,叙事>表达,娱乐(商业)>艺术。其实目的就是,让无论什么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看得爽。
叙事模式
好莱坞注重富有有戏剧性的故事。它要求故事尽可能具有封闭式的结构,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分界很明显,层层递进,结尾一般不采用开放式。
人物形象
好莱坞的人物形象偏"二元对立",即人物明显有正反两个阵营,当然这两种人物之间也有一些灰色的“中间人物”。而人物(通常是主角)的性格发展有着"人物弧线",即清晰的发展历程。
剪辑手法

“连续性剪辑”是最能体现其好莱坞电影观念的核心。连续性剪辑也是"叙事蒙太奇"中最能体现其叙事特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剪辑服务于“叙事”,极少用于“表现”,不追求隐喻、象征一类的功能。

③ 1915年作品,开创了好莱坞经典剪辑手法的第一部商业大片是哪部电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
好莱坞(Hollywood),又称荷里活、花花世界,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是世界闻名的电影中心。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到1870年,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1]1903年,此地升格为市。好莱坞属地中海气候,着名景点有日落大道、好莱坞中国戏院、环球影城等。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

④ 影视后期制作技巧之连贯性剪辑

影视后期制作技巧之连贯性剪辑

影视后期制作是影视制作过程中的一部份,影视拍摄完成后即会开始后期制作。那么影视后期制作有什么技巧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影视后期制作技巧之连贯性剪辑,希望能帮到大家!

主宰经典好莱坞电影,之后也大量为好莱坞以外的电影制作所采用的,就是这种为人熟知的“连贯性剪辑”(continuity editing,也作“流畅剪辑”、“分镜头剪辑”)。它早在电影史初期就已见雏形,到了1919 年左右,它的最主要特征就已具备。连贯性剪辑的目的就是要让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对故事的关注不致中断。与好莱坞对故事情节的处理技巧相一致,基本的原则就是“透明”——也就是说,表现的技法应隐藏起来,不应引人注目,不然,观众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发生了什么,而是转移到怎么发生的。

这就是说,用尽量减少剪辑的固有痕迹的方式去并置镜头。设计切换时要避免在银幕空间上带来令人困惑的省略,或令人迷失银幕方向的改变。定场镜头的拍摄有助于分清一个场景的布局和界限,跟在后面的较近的景别也就相应地被理解为处于这个较大空间中的一景。

另一个常用的手法是180° 规则,这能确保在连续镜头中空间的一致性,避免在场面调度中出现以下现象:在前一个镜头中出现在画幅这一侧的东西,在后一个镜头中却跑到了画幅的另一侧(就如同镜像一般)。30°规则起到类似作用,确保前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在取景上有足够的变化,以避免出现跳切现象。为达到平顺、连贯的空间并置,那些使连续镜头相互“匹配”的手法同样也很重要——比如视线匹配和动作匹配。所有这些为我们描绘出决定这一画面与下一画面之间空间关系的位置图,用故事本身——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把镜头联系在一起。就像“视线匹配”所暗示的,剪辑对电影建构人物的视点(意指他们实际看到的东西,与“聚焦”[focalization]这个术语包含的隐喻意义相对)是至关重要的。反过来,表现银幕上的人物在看着什么东西的过程,也对清晰地传达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联系特别有用。它也被看成是连贯性剪辑的又一再现手法,一般被称作正反打镜头结构。它们最常用于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场面,摄影机的位置与对话双方的肩膀齐平。这种手法能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一个说话者所在的位置,以及他们都看到了什么,同时也表现了人物互动的亲密性。

《女友星期五》的开场为连贯性剪辑的运作提供了示范:影片的定场镜头是沿《华盛顿 邮报》的新闻编辑室推轨运动的,这既明确了这个工作场所的忙碌,也大致交代出编辑们的办公室(场景右侧)、记者和打字员聚集区(居中)和电梯(左侧)的相对位置。随后的一个叠化带给我们一个近景,希尔蒂和拉尔夫共乘电梯,他们那个交谈的段落就是用齐肩高的正反打镜头段落来表现的,这与先前那个移动的画面形成对照,似乎是闹中取静,在喧嚣的新闻采编室中,另辟出一个只有他们两人的世界。然后是一连串跟拍希尔蒂的镜头,当她经过打字组的人堆,进入沃尔特的办公室时,“动作匹配”派上了用场。希尔蒂起初是站到门口,向摄影机镜头的右侧张望了一下,随即切换到沃尔特和路易的镜头,我们知道,他们就是希尔蒂的视线所看到的对象。希尔蒂招呼一声,宣告自己到了,镜头切换为中景,画面上不仅变成了三个人,而且也把这个新房间的基本布局交代清楚了。

刚把问候话说完,达菲进来了,一个中远距离的双人镜头插进来,让希尔蒂和沃尔特有较长时间的交谈,希尔蒂说着话,横过画面,坐到了沃尔特身后:现在,她在画面右方,而沃尔特居左。为了和希尔蒂说话,沃尔特摇转椅子,这样,他又面向希尔蒂,背对摄影机;随后一个切换,沃尔特这才面向我们。尽管这次切换使得沃尔特有了从背对我们到面向我们的转化,摄影机的移动还是少于180°,就像第一个镜头明确了沃尔特的位置在摄影机微微偏左一样,在第二个镜头中他只是微微向右偏移;随之而来的是希尔蒂的视点镜头,其中,在此前那个中远距离的镜头中确定的空间关系得以保留,希尔蒂仍然居右,而沃尔特的肩膀在画幅左侧依然可见。

这个场景遵循着连贯性剪辑的规则,也表现出变化在规则范围内是如何应用的。我们或许也注意到了,希尔蒂坐到沃尔特后面去时,改变了主宰180°规则的那条假设轴线的位置:当时的场景中有四个人,其中的三个有进有出,那条线的位置是从门到窗;一旦场景中只包含有沃尔特和希尔蒂时,从人物之间引出的轴线,实际上已由希尔蒂得到了重新校准,相当于在轴线的这一端到那一端拓展出一系列可能的机位。当沃尔特和希尔蒂说说笑笑,就会议中的细节争论不休时,也有一些巧妙的剪辑,暗示人物互动上的变化。整个场景中的剪辑做到了流畅无痕,以某种方式起到了帮助我们了解剧情的作用,只不过,大部分没有被我们注意到罢了。

既然说连贯性剪辑仍然是主流和艺术电影主要的电影“语言”,那么,观众对电影表现手法越来越精通,也使得诸如此类的规则被打破的机会越来越频繁。特别是180° 规则,经常在动作段落中被打破,比如说,在摄影机移动和画幅变化的地方辅以动态的场面调度。艺术电影就经常打乱剪辑的连贯(像戈达尔使用的跳跃剪辑)成为它们自觉探索电影技巧的一部分。

名词解释:

180°规则(180°rule)。也即轴线规则。这种剪辑技巧规定,从场景中取一条假设的轴线,规定摄影机应始终位于这条虚线一侧。否则即为越轴,易导致观众在空间方向上的迷惑。

30° 规则(30°rule)。这种剪辑技巧规定,摄影机的安放角度总要比前一个镜头的摄影机位置有至少30°的改变。

视线匹配(eyelinematch)。在一次切换中,一个镜头表现某人正在凝视画面外的某处,那么接下来的镜头就应该表现被凝视的对象。表现凝视者在先的情况更为常见,但在实际剪辑中,将这一顺序颠倒也决非罕见。

动作匹配(match onaction)。借一个在前一个镜头中表现的动作可在第二个镜头中完成的这一事实上的便利,将两个空间连接在一起的切换。

正反打(shot reverseshot)。在180°规则的范围内,在互补或配套的空间上,在基本相反或几乎正对的镜头位置上所做的切换。

拓展:影视后期制作技巧攻略

一、剪辑师修养

1.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

2.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

3.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4.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生命。

5.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二、寻找剪辑点的方法

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寻找剪切点无疑是剪辑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有点需要注意,这就是画面的顶点。

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是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球体上升即将下落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因为前面的胶片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胶片上的画面看起来才是动态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运动,在画面的顶点或者在动作开始的前一刻进行剪切,会在后面的胶片上产生强烈的残留影像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产生旋律感的剪切点

让我们以翻书的动作为例,看一下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如果从动作完全停止的状态开始拍摄,忠实地将翻书的动作从一开始拍摄到结束,这样观众一看就知道是翻书的动作。

但是,仅仅让人看明白是无法体现出影像的美妙之处的,旋律感和舒适感同样不可缺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1~24个画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个片断剪切掉,作为开始的剪切点。

这种改变对于理解翻书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舒适感。这种剪辑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电影剪辑的正确方法不是只有一个

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那就是剪切点并不是唯一的。

书页翻到中间时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翻书动作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

根据作品的不同,前后画面的不同,剪切点可以有所变化,正确的剪辑方法不是唯一的。

当然,剪辑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几约定,它们可以说是剪辑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非常重要,但由于剪辑本身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时也会打破规则,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五、剪辑的目的

从物理制约中解放,自由控制时间和空间在摄影和制作中有时需要分割镜头,在后面把它们构成一个情节。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实际时间的流逝省略故事中空间的移动,结合演出意图构成剧情,确定作品的最终面貌。

有目的地进行镜头的连接,明确、强调想表达的内容,使镜头的顺序和结构更严密,突出情节性要素。

六、动作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被拍摄物体为移动时的剪辑方法。

动作连接,是指对被拍摄物体的动作进行的剪辑。

从前,常常要因为更换胶卷而不得不中断对一个动作的拍摄,然而用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的同一个动作,看上去效果却出奇的流畅,给人以深刻印象。据说这就是这一剪辑方法的起源所在。

七、剪辑镜头

(一)动作以7:3连接

首先看一下动作剪辑中的基本之基本:动作连接,动作连接是指把一个动作用两个画面来连接的剪辑方法。

从理论上不说,这两组影像只是画面大小上的差别,描述的是同一时刻的同一动作,所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剪辑都可以。但是,这时会出现动作不连贯或重复的现象,最终剪辑出来的影像缺少节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辑方法是按照7:3或3:7的比例来连接动作,以达到动作流畅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前后动作看起来连贯,节奏感和生动感也应运而生。当然,按照7:3的比例连接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根据素材和剪切点的不同,人眼有时会产生重复、跳越的错觉。所以,故意将某些镜头剪切掉或是重叠起来,动作反而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在不同的影像中尝试着改变剪切点来看看效果吧。

(二)把两个动作连接成一个

将不同的被拍摄物体的多个动作连接成一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单个动作剪辑。

范例:被打出本垒打的投手和一垒手回头看着飞出去的球,两位选手在同一时刻完成“回首”这一动作。要想充分运用现有的素材,一定会采用这样的连接:打出全垒打->投手回头->垒手回头->远远飞出去的球。但是,采用这种连接方法,两位选手回头的动作就重复了,会给观众赞成一种沉闷的印象。单个动作剪辑会把这两个回头动作整合成一个,通过剪辑来消除时间差。具体而言,就是在投手回头动作的前半部分进行剪切,连接上一垒手回头动作的后半部分,这样能加强速度感并使画面连贯。

动作连接的要点

两台摄像机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摄出两种不同大小的影像,如果是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可以使用这一规则来处理。

当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时拍摄而成的,只要改变一下角度,以某一动作的顶点(某一具特征性的动作)为剪切点,连接的方法会有很多种。例如,先拍摄球出手前的一瞬间,随后再拍摄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动作,然后把它们进行连接。以动作为中心进行剪辑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下就是要点所在。

1、将时间看起来较长的镜头作为主要镜头。

2.考虑画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响动作的连续性。

3.大幅度改变运用和摄像机的位置会画面的气势。

4.按照实际时间进行的连接看上去会比较拖沓,因此要压缩过渡动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别是动作激烈的场面,镜头的长度要缩短。

5.同时拍摄而成的素材理论上可以在任意一点进行剪辑,但是选择不同的剪切点,重复或省略一些镜头,动作会更为流畅。

6、同一动作使用不同的画面连接时,要尽量在动作的顶点处进行连接。

(三)有目的地重叠动作以强调

通过有目的地重复,用以强调某一动作,这种方法被称为双重动作或三重动作。范例中,把投手手臂举到最高点的镜头作为剪切点,连接从前方、后方拍摄到的这一动作,最后再连接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侧面全镜头。这样一来,对于观众不说,动作可能并不是那么流畅,但是“出球”的动作重复了3次(三重动作),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双重动作,只有当有意识地想要突出某一动作时才有效,而且要尽量精短,以免冗长。

(四)激烈的动作画面可能省略中间部分

剪辑的目的之一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省略,如果按照实际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移动进行剪辑,再多的时间都不够表现,观众也会觉得冗长、乏味。这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抽取同一动作的部分中间镜头,然后连接组合。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中间抽去手法,它的作用是能大幅度地缩减时间,增加影片的速度感,让观众百看不厌。运用这种手法时,必须选择抽去哪些镜头,这是难点所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剪切掉动作的顶点(特征性动作)。手臂举到最高处、手臂放到最低点、最生气时的脸、笑得最灿烂时的脸等,如果抽去了这些顶点镜头,就无法了解动作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跳跃式剪辑发展了这一手法,它是中间抽去手法的一种,如唱机针般地对影像进行跳跃式的连接。跳跃式剪辑敢于打破传统剪辑的禁忌,使制作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成为可能。

动作的中间抽去手法

通过抽去中间镜头来省略时间并突出速度感时,必须注意选择应该省略哪些。省略其他镜头,最初状态,投球时手臂位置达到最高时,手臂下垂,仅用这3个镜头就能最低限度地表现了出投球的动作。

>>>>(五)连接frame in和frame out画面

被拍摄物体在拍摄框架中,这被称为frame in;反之,被拍摄物体离开拍摄范围,则称之为frame out。走路或奔跑中的人、动物、小轿车、电车,这些移动中的物体都可以对它们进行剪辑。我们一起来考虑一下怎样连接同一被拍摄物体在不同背景下的frame in和frame out画面。自行车从镜头前骑过的场面,在不同地点拍摄两组同样大小的镜头。

当然,我们可以按照从自行车驶入空舞台(镜头中只有背景,没有被拍摄物体)到自行车驶出镜头的顺序连接。这样的连接方法没有错,但是空间上显得过于空旷,而且动作不够流畅。优秀的、有节奏感的动作连接方法是在前一组镜头是被拍摄物体即将离开拍摄范围时,然后连接上后一组镜头中物体刚刚进入拍摄范围的镜头。

要点是使用被拍摄物体一半在镜头中,一半在镜头外的画面,这样连接动作看上去会比较流畅。如果被拍摄物体在前后两组镜头中的角度不同,在frame in和frame out之间加入一帧空舞台镜头,画面前后会更为连贯。

>>>>(六)暗镜头或共同点连接不同被拍摄物体的动作

不同被拍摄物体的动作怎样连接?范例中是奔跑而来的人物和飞驰而去的汽车之间的连接,首先让奔跑而来的人物越跑越近,直至充满整个画面,使画面变成黑色,然后连接上后续的镜头。

虽然人物的奔跑速度和汽车的速度不同,但是一来一往之间的黑屏(或者是光线很暗的镜头)成功地再现了流畅的动作。

对话剪辑中的固定规则人物台词的剪辑方法,对话在这里就是指台词。对话剪辑是指对登场人物的台词进行的剪辑。它与动作剪辑并列为最具代表性的剪辑方法,是展示故事情节时不可或缺的因素。

看起来简单的对话剪辑,其实也是一些用来表现特殊效果的固定规则。

八、台词连接

(一)台词以1:3连接

台词与台词之间,除去se和bgm等之外,余下的就是无声状态了。对于影像剪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制造出这种无声状态,并利用它来表现影片的节奏。范例中是两个人在车上对话的场景,剪辑的关键在于两人的对话之间应该有怎样的间隔。

一个一个的对话镜头都是用摄像机代替另一个人物拍摄而成的,因此两个人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间隔)。剪辑时,如何制作出自然的对话间的间隔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对话与对话之间的间隔按照1:3的比例进行连接会比较连贯。

如果前组镜头中台词结束后所空的间隔为1个长度,那么在后续镜头中的对话开始前就要空出3个长度的间隔。

(二)台词的上移下移,增加戏剧性效果

对话的上移下移,即将台词部分插入前一镜头(上移)或拖入后一镜头(下移)中,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因对话内容而产生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例如:a先生被某人叫住,b先生向他打招呼说“你好,a先生”,将这一部分上移,随后出现b先生的镜头中再插入上移了的a先生的台词,“这不是b先生吗!”

这样一来,整个场面就显得更为流畅和连贯了。例如:将前一镜头中的“我有了喜欢的人”这一关键名下移,突出表现在这句话的影响下男主角的表情变化,这是这一技巧的意图所在。例如:为了突出女主角在男主角邀请兜风的前后表情的变化,将男主角的台词上移,和女主角的脸部镜头一起出现。

如果不上移台词,画面中中有女主角无声的脸部镜头,影片会显得很长,而且没有节奏感。并不是台词的长短决定镜头的剪切,而是要一边考虑情节一边进行有目的的剪切,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使用嵌入的蒙太奇手法表现心情

要想让上面的场面更戏剧化,可以使用在台词之间插入其他镜头的方法。比如,露出一点后续的镜头,这样也是可以的。前组镜头中女主角的台词说到一半时,插入男主角的脸部镜头,这样不仅能表现出男主角在听了女友的回答后强烈的表情的变化,更是能强调之前平静愉快的状态。非动作和台词的剪辑方法场景转换和制造连接点。

1.初学者可以使用传统的o.l方法柔和地过渡镜头

o.l(over lap重叠摄影)与淡入、淡出一样,是非常常见的过渡效果,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移动,也可用于表现心情。类似的过渡方法还有抹拭法、消散法等。

2、用遮蔽物连接不同场景!换窗

换窗是指被拍摄对象的前面有遮蔽物时,通过用遮蔽物遮挡画面的方法来过渡到后续镜头的剪辑方法。

遮蔽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可动遮蔽物(墙壁或是其他很大的东西)和行人等可以动的对象。

两者本来都是可以直接连接的,但是使用遮蔽物连接显得更加自然。

3、用模糊画面连接不同的场景

聚集和不聚集是指把模糊的图像渐渐合成清晰的图像,或把清楚的图像渐渐变为模糊的图像。

因为它是非常抽象的画面,所以用它来连接两个不同镜头时非常自然。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前面的图像和后面的图像在颜色和图像上没有共同之处,最后做出的结果看上去会很不和谐。

比如说,从红色的玫瑰转到警车的信号灯,或是从一个人的脸转到另一个的脸等,模糊画面连接的应该是具体的场面,在舞台或被拍摄对象在颜色和形式上有共同点时才能使用。

4、用运动造成的模糊效果连接镜头

快速移动拍摄是用极快的速度左右(也可以是上下)移动摄像机进行拍摄。

使用这种方法时,会出现模糊的效果,连接不同的镜头。

这种手法给人以重视空间移动的印象,注意应该使用非常短的快速的镜头。如果使用了冗长的镜头,就很难作为场景转换的连接镜头来使用了。

注意不同场景中的背景也应有较大变化。

5、用一样的风景来连接镜头

空切是在连接同时进行的两个不同场景时,在前面的镜头中将摄影机抬起拍摄天空,再将摄影机落下变为其他场景的镜头剪辑方法,不是蓝色的天空也可以,可以使用月亮、太阳、星星等。两个镜头中的场景可以离得很远,但是一定要有共通点(如大海)。

6、用曝光效果连接镜头

像用强烈的闪光灯来拍摄一样,用闪光(快速闪光出现的完全白色的镜头)来连接不同,镜头的方法叫做闪光效果。即使连接毫无共通点的镜头也能做到完全没有不和谐感。广告和音乐电视中经常用到这一手法。

7、用分割画面过渡到后续镜头

一般做法是将同时进行的镜头分割后放在一起。如果不这样做,观众会很难理解画面。将镜头的右半部分分割出去,插上其他镜头来构成整个画面的。在表现同步的事件时非常管用。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辑方法影像产品可以说是蒙太奇的集合最后介绍的是cut back(回切)等有代表性的剪辑方法,剪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剪辑方法,使情节、登场人物的心情,以及影像的含义等有很大的改变,有的作品甚至由此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蒙太奇就是通过画面的组合来产生出故事性的,这里向大家介绍这种效果非常好的剪辑方法。

8、让同时进行的不同镜头交替出现

让在不同场所同时发生的事情交替出现,这叫回切(也可以叫做交叉剪切)。回切在强调场面连续性的同时,增强紧张感和表现力。

通过改变镜头的摄影速度(慢动作),可以使情节表现力更强。在回切中让不同场所的镜头交替了出现,最后双方出现于同一场所,这种方法效果会更好。例,约会迟到了,快速跑步的男性镜头与在约定地点等待的女性镜头交替出现。最后,无论是两人最终见面,还是男性没有赶到,女性一个人去逛街,镜头效果都会很好。与回切相近的剪辑方法还有回闪(flash back)。回闪是在表现登场人物的回忆或心里描写时,插入很多超短镜头。

9、当连接很困难时,插入黏合剂似的画面

切出(cut away)是像黏合剂一样连接前后镜头的剪辑方法。它是一种反传统理论的方法,在连接尺寸相同的两幅画面时全观众以很大的震撼力。例如,拍摄两个人在咖啡厅的情景时,并不是把两个人的特定镜头连接在一起,而是在中间插入咖啡方糖的镜头,这样影片显得更有节奏感。只要插入的镜头拍摄的是前面镜头中出现过的物体就可以。例,把女性看宝石的镜头、宝石的特写镜头和她在其他商店购物的镜头连接在一起。请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宝石的镜头,在节奏感和震撼力方面给观众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10、用不同框架的镜头连接,产生节奏感!

放大和缩小是给普通镜头带来新奇感的很常见的方法。将框架不同的心情镜头(一般是可以表现人物心情的特写镜头)与场景镜头(状况镜头,一般是远镜头或超远镜头)阶段性地连接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分成3个阶段,注意不同镜头的框架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分3次接近一个吸烟男性的镜头(放大)。也可以分3次将镜头逐渐拉远。如果使用同样的框架单调,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从电影看“回切”的奇妙之处回切,就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场景镜头以某种关联性交错出现的剪辑技巧。

这种方法看上去似乎很难,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与电影中看到,它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剪辑手法。比如,打电话的男人和女人交错出现,这是很常见的镜头,但它使用的就是回切方法。回切的优点是让时间的流逝重复出现,给人以更加接近电影的时间感。比如描写杀人犯以及追捕他的警察的时候,用回切的手法会使影片进入高潮,提高速度感,给观众以更高的紧张感。

《沉默的羔羊》中的高潮情节就是用回切的手法巧妙地展开的。回切的手法可以赋予镜头新的含义。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捉贼记》中的情景:凯力.布兰德和格蕾斯.凯莉在旅馆的房间里交谈的时候,窗外放起了烟火为。这里烟火为了隐喻两人的恋情。这里对烟火煌镜头进行回切,使得影片的情节更有表现力。

;

⑤ 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

电影剪辑的历史的回顾后期剪辑
在研究电影电视剪辑时,回顾一下电影电视有关方面的发展历史是极有益的,尤其在我国,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如对世界电影历史的发展研究是从七十年代末才真正开始的,这些客观原因造成大多数电影电视创作人员,甚至包括理工作者,对电影电视发展到今天的来胧去脉十分生疏,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譬如有人认为,那个“轴线”规律是爱森斯坦发现的。事实上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发明的,而爱森斯的理性蒙太奇恰恰和这条轴线的规律是针锋相对的,因为理性蒙太奇不叙事。可见,我们必须了解电影电视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电影发明之初,人们并没有剪辑这个概念。电影摄影机的发明家只是想到要用它来纪录生活中的活动影像,如卢米埃尔所拍摄的早期影片(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镜头而已)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进早餐”等等只不过是从开动摄影机到停机的一段不中断的活动影像纪录。如果把这种纪录称作一部影片的话,那么也就是一个镜头一部影片。其内容只不过是还放一段生活活动影像的忠实纪录而已。后来当拍摄影片的人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机械故障偶然停机,然后又重新开始拍摄,结果洗印出来的影像却出现一种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发生机械故障前,那个
拍摄者是在拍一辆行驶的马车,当机器修复后,他又重新拍摄时,马车已经驶走,他虽然没有移动机位,但是拍摄到的却是另外的景象。而在不中断的还放时银幕上的效果却是那辆马车象变魔术似地突然消失了。在那时人们就把这种视觉效应叫做“停机拍摄”,电影的构成手段从此开始变得复杂了。停机拍摄至今还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例如在好莱坞影片《漫长的一天》的开端,德国将领隆美尔在英吉利海峡的海岸边向他的下属训话时,他的背景是大海,但是话讲到一半,他的影像突然消失了片刻,然后又重新出现。早期的电影创作者如梅里埃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了停机拍摄的效
果,在拍摄下来的舞台面上造成了许多舞台上不可能出现的魔术般的视觉效应。他的《月球旅行记》(1902)则进一步发展了停机拍摄的效果。他把一个镜头变成他的影片故事中的一个段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场戏的概念,就像舞台剧中的“幕”。他还意识到画面的左右方向,以及人物的上场与下场(即出画与入画)。在科学家们登上火箭出发的那场戏中,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那些前来欢送的身穿浴衣的女郎们,以及在月球上的宫殿中的生物,都是按左右水平方向排成一行,这正是舞台的第四面墙的观念。他的镜头内有运动,还十分活跃,但是摄影机是从来不动的,甚至连背景都是布景向摄影机靠近或远离,而不是摄影机在推拉。请记住,固定机位和左右排列或横移的运动,这是最原始的电影概念,并不是什么新手法。后来电影创作者逐渐明白,这还不能算作是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实质。
尽管梅里埃的想象力是非电影的,但是他毕竟是第一个发挥了想象力的电影创作者。他的影响相当大,直到本世纪的前十年,许多电影创作者,尤其是法国的电影创作者
还在仿效他的作法,在银幕上变魔术,比如说齐卡的《滑溜的吉姆》(1905)用停机拍摄来表现那个狡猾的时隐时显的吉姆,警察总是抓不住他。总之,他们的作品全都是一个段落一个镜头,而且是按时间顺序发展,摄影机紧紧抓住主人公,寸步不离。这类一个镜头的影片中没有时空的跳跃,也没有事件发展的省略。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至少是全景。
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和巴赞等都注意到,卢米埃尔和梅里埃两人各自发挥了电影两个潜在发展方向。卢米埃尔是朝着忠实的纪录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纪录电影的前身。而梅里埃则是朝着在银幕上再现一个世界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虚构的故事片的前身。但是,即便是故事片,它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纪录,也就是把那虚构的现实纪录下来。电影电视的纪录本性所带来的正是逼真性。除了动画片以外,这是任何片种所不能忽略的。
(一) 《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电影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一个美国人开始的。受雇于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工作室担任摄影师与导演工作的爱德温.鲍特在1903年拍摄了两部重要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和《火车大劫案》( THEGREAT TRAIN ROBBERY )。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中,鲍特非常流畅而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点来回切换,他的镜头从属于叙事逻辑,而不是紧紧追随主人公在逐个场景逐个场景中的活动。这是电影表现手段上的一大突破。比如说,开始是那个消防队员在做梦,梦见了他的妻
子和孩子,火警铃惊醒了他。消防队员们紧急集合的一系列行动,最后奔上消防车,消防车在大街上奔驰,着火的房子,消防车到达火场,然后是室内(等待救援的遇难者的视点)和室外(救援者的视点)的交叉切换,最后那个消防队员把自己的妻儿救了出来。做梦的镜头使用的是漫画的成规,一个气球式的框边(直到格里菲斯才开始采用直接的切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火警铃响的那个镜头,鲍特是用近景拍摄一只手伸入画面拉响警铃。而从梦转到警铃,以及从警铃转到消防队员的出动用的是叠化,其它镜头的衔接用的是切换。而救援工作的室内室外两个场景的交叉切换形成了 一个段落,这也就是说,鲍特已经改变了梅里埃所代表的一个镜头形成一个段落的做法。看来,鲍特已经意识到一部影片的结构不是一个镜头的一场戏,而是由若干镜
头形成的段落。而且他已经采用了后来苏联蒙太奇学派所说的“创造性地理”或称“地理蒙太奇”。比如说,火场室外的景显然是一幢真的房子的外景,而室内的火灾则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鲍特似乎已经感觉到电影的镜头逻辑可以创造一个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地点。
(二)《火车大劫案》
而在随后的那部《火车大劫案》中,虽然前面还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叙事的:火车站的报务员被强盗绑了起来,并击昏了,然后是强盗潜入列车,抡劫邮件车厢,打死一个列车员,占领车头,停下车来,把车头与列车分开,抢劫乘客,打死其中一个企图逃跑的乘客,登上车头,把车头驶走,开到预定地点下车,奔向树林中事先备好的马匹。这些传统拍法的镜头剪辑得很流畅,外景也拍得很美。但是在接下来的最后一个段落,鲍特使用了新的剪辑思想。在这一段落里明显出现了时间的省略,并且还使用了一个摇镜头来跟随那伙强盗进入树林。下一个镜头鲍特却切回到开场镜头的那个地点,即火车站的报务室,表现人们发现了遭到袭击的报务员。虽然从故事时间上来说,这个镜头是跳了回去,并且离开了影片的中心(那伙强盗),但是从故事的连贯性上来说,却是合乎逻辑的。它回答了观众肯定要问的一个问题:怎样抓住那伙强盗?下一个镜头又是一个时空的省略。镜头切到一伙人在谷仓里跳舞,而被救的报务员后来也来到这个谷仓,报告他们有关强盗的消息。然后又是一个省略。民团已经开始在树林里搜索强盗。合理的叙事逻辑使观众很容易地就把省略补充了起来。鲍特展示了一种在电影形式中经常使用的有效方法来构成作品,即省略不重要的东西。传说这是出于偶然,因为他缺胶片。
无论如何,他毕竟是展示了省略的威力。我们在这部影片中还看到了纵深景的运用,我们看到报务室后窗外一列火车驶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影片有一大半是在户外拍的外景。这在早期影片中是少有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强盗在近景中朝观众开了一枪,这和整个影片毫无联系。那时的导演还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特写或近景。
(三)《义犬救主》(RESCIED BY ROVER)
同时在英国的布赖顿学派在进行着更有成就的研究。C。海布渥斯的《义犬救主》(1905)是在格里菲斯以前的最济流畅的剪辑,比鲍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更为超前。我们
来逐个镜头研究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第一个交代镜头是一个保姆推着一辆婴儿车,她得罪了一个吉普赛女人,那女人发誓要报仇。接着海布渥斯做了一个很大的省略。保姆发现婴儿丢了,于是奔回主人家去。第三个镜头是保姆冲进起居室报告这个不幸的消息。当她正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家犬罗弗在注意地听。然后罗弗跳出窗口。接下来是最精彩的段落:
在影片的最后一场戏里,婴儿、主人、女主人和罗弗在起居室幸福地团聚。海布渥斯在这里把归家的过程又完全省略了。看来海布渥斯认识到这一段在情绪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注意,导演在这里用的几乎全是纵深景。)
这不叫文学性。这是模拟。在生活中,你告诉别人一件事,你有时就是把你的思维方式说出来而已:“我看见她走进王家的大门,手里还提着一盒哈尔滨的大号的蛋糕。我正好在对面铺子里修鞋。一小时后我又看见她出来,是王秀送出来的,两人可亲热了.......”
这个叙事用的全是视觉因素。就是这么回事。只要你在生活中注意从视听的角度来选材就对了。文学则是从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的角度从生活中来选材。只不过有时某种现象对两种媒介都合适。更何况文学是从生活中的视听因素中选择适合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描写的东西来写。它不会具体地把一个人走路的姿态一步一步地都描写下来,它的描写还是概括的,隐喻的,什么“大步流星地”,“一瘸一拐地”,而电影却是非常具体的。

⑥ 剪辑电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的电影剪辑是出现在1902年拍摄,1903年面世的电影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中。说来有趣,电影剪辑的出现还和爱迪生有关。在这之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只有一个长长的镜头,多数都是表现风景或者一个简单的场景,没有故事情节可言,影片的长度只取决于胶片的长度。当爱迪生创办的电影公司想要增长影片的长度时,爱迪生找到了Edwin S. Porter,于是后者创作出了这部划时代的电影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这部电影共有7个镜头:
The Fireman's Vision of an Imperilled [sic] Woman and Child.
A Close View of a New York Fire Alarm Box.
The Interior of the Sleeping Quarters in the Fire House.
Interior of the Engine House.
The Apparatus Leaving the Engine House.
Off to the Fire.
The Arrival at the Fire.
在这部电影诞生之后,经过法国人梅里爱,美国人格里菲斯,苏联人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以及匈牙利人贝拉巴拉兹等电影艺术家的不断奋斗,终于积累了一整套电影特殊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 并且上升为理论,这就是蒙太奇理论,而后发展成为剪辑艺术专业,完成电影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和再创作 。

⑦ 【北京电影学院】历年、电影美术专业【研究生】命题创作考题是什么

一、 基础知识:
1、 罗伯格里耶是 的创始人
2、 《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的作者是
3、 《约翰。福特和,<少年林肯>》一文的作者是
4、 《主要电影理论》作者
5、 广岛之恋导演
6、 ***的导演
7、 东京物语、晚春的导演
8、 《后理论:重建电影的研究》主编:
9、 郑正秋编剧的中国第一步短故事片 (1913年)
10、 林家铺子的导演
11、 《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作者是
1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
13、 早期法国先锋派电影三个主张:卡努杜 路易.德吕克 和 《论纯粹电影》
14、 《轻蔑》(《蔑视》)的导演 (1963,由莫拉维亚小说改编)
15、 《扎齐在地铁》(1960年富有达达精神和间离效果)导演
16、 《猪和军港》(1961年)导演
17、 《鸟》的导演(1962)
18、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五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将大量新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其中改编了张恨水的小说
19、 根据赵树理作品改编的电影有 、
20、 着名杂志Cahiers de Cinema的中文译名是 、列举两部日本电影专业刊物 ,美国影评杂志Varieties的中文译名是 ,导演Akira Kurosawa的中文名称是
二、 名词解释:
1、 连续性剪辑/连戏剪辑
2、 文华影业公司
3、 无声源音乐
4、 法国电影新浪潮
5、 大观楼影戏园
6、 间离效果
7、 画外空间
8、 黑色电影
9、 电影的文学性
10、 《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劳拉�6�1马尔维)
三、 论述题
1、 本雅明说了一通电影演员对于表演的透彻问题。要求运用麦茨的电影第二符号学“缺席”和“在场”的相关知识重新分析。
2、 “我把1920年到1940年的电影导演分为具有完全对立倾向的两派,一派相信影像,一派相信真实”要求扩充基本思路对这句话予以相应评价。
3、 结合中国电影史的片例,简单申述对中国传统戏剧和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关系的思考。
四、 选做题(4选3来答)
1、综述心理学与早期电影的关联性。
2、数字技术对电影生产和传播带来巨大影响,数字拍摄和数字物流手段可以在电影中产生和消费中提供难以想象的文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空间。自己的理解。
3、比较分析8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电影新潮”
4、结合电影的叙事、故事和情节剧等概念,综述和分析中国电影发展中80年代后期“第五代”崛起对于中国电影自1978年以后的发展、变革的影响状况。
导演剧作

1.写一部人物传记的故事梗概或纪录片构思2.上海杨哥袭警案的起诉书 根据内容写5个场景的分场景剧本(这纯属基本功练习)

大题:(这题也太与时俱进了)

奥运为个主题拍两个5分钟短片,要求有主题意义上的联系,写构思 50分 希望你能通过上述试题分析出命题方向,这样也是对你专业知识的自我检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