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相对于原着《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电影有什么缺点
1.缺乏事件的逻辑基点。
这个事件的核心是,来自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关的13个人,为了杀死5年前阿姆斯特朗惨案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兇手雷切特而一起乘上了东方快车,这13个人精心安排好了每个人的“伪证”,从而编造出了一个不存在的“兇手”,【这个兇手在A站上车,晚上杀了雷切特,在后半夜列车到站B站后,兇手下车离开了这列火车】。那么当第二天早晨发现尸体的时候,13个人就会向警方用串供的方式证明这样一个事件的存在——让警方相信“真正的兇手”已经不在火车上了。
影片中,波洛作为一个神探,却连续两次认错了兇手,这简直是我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因为,原着中,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之前,波洛先生都没有做出定论!这意味着他从未被那些看似轻而易举得来的线索所迷惑。
举个两个很简单的例子——
其一。原着中有特意强调每个人的包厢位置,也有将整个时间线进行整理说明——当然是通过波洛先生的视角。也就是说,读者和波洛先生拥有同样的信息去做出推断。必须要说明的是,包厢位置,和时间线,是的,时间线,这一点非常重要。小说中,甚至1974版的影片中,都对这一点做了详细的说明,包厢位置的不同将影响每个人对事件描述的真实性以及每个人的证词是否有虚假——波洛先生听到的声音是几点,波洛先生看到的那个穿猩红色睡衣的人是谁,波洛先生听到的那句法语到底是谁说的?(是的,那句“我没事的”法语不可能是雷切特先生说的,因为他不会法语,这和那个故意被弄坏的表,放在现场的手帕和烟斗一样,都是故意误导波洛的线索,而在影片中,这些线索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字未提。)
其二。原着中专门有一章叫做“十个问题”
1.有字母H的手帕。是谁的?
2.烟斗是阿巴斯诺特上校丢的,还是其他人的?
3.穿猩红色睡衣的是谁?
4.假扮成列车员的那个男人或女人是谁?
5.为什么手表指针指向一点一刻?
6.谋杀发生在那个时间吗?
7.是更早?
8.还是晚一些?
9.我们能确定,杀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吗?
10.他身上的多出刀伤还有别的解释吗?
这是这个事件中段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波洛先生理清楚事情发生以后的推论开始。而在影片中,这十个问题居然在波洛先生认为玛丽是兇手的时候说了出来——你他妈问题都没回答,你怎么好意思确定别人是兇手的?谁给你的勇气?!就因为你既是导演又是主演吗
整部电影,删减了大段大段的推理情节,删掉了大段对现场线索的分析和猜测,没有提到任何有连续性的推论-验证-推翻;一段简单的线索分析+打斗就能过掉一段精彩的剧情,甚至连单独询问,都没有显现出波洛最机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推断女佣人是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厨娘时——“我给她设了一个套——她上当了。我说,我知道她是个好厨娘。她回答说:‘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这样说。‘ 然而,加入你被雇佣做女佣人,你的主人将很少有机会知道,你是否是个诚挚的厨娘。”
那么这部影片最后留下的是什么?是波洛的挣扎,波洛的独角戏,波洛对人性的探讨,波洛的大彻大悟,波洛的心灵升华。
3.最精彩的地方变成了最恶心的地方。
我们先不说人物刻画的硬伤,伯爵和伯爵夫人是有心理疾病还是有暴躁症?一个疯狂嗑药,一个一言不合就像狂犬一样只会打人。
哈巴特太太是一个风骚迷人的老女郎?开场就把我惊着了,意思是还得出来点香艳的场景才有人看?
波洛跟个痴情老男孩儿一样,拿着心上人的照片念念不忘等等.......
我们现在都不说这些人物硬伤了。
只说最后一段。
在这部小说中,精彩的推理,严谨的逻辑,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其实都不如最后这一段升华的到位,我认为也正是最后波洛给出的那“两个选择”,才使得这个作品成为了永远没法超越的经典,而这个人物,也在第一次读阿加莎作品的我的眼中,鲜活立体了起来。
应该说,事件的真相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更是对法律和公正的一种全新的审视。
这13个人有罪吗?法律上讲,当然有。雷切特有罪吗?当然有。那他为什么还活着?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审判了他的死刑,宣扬的却是这个世界的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可以逃避内心的问责。
但波洛巧妙的做到了云淡风轻。
波洛的魅力就在于他浮夸做作的举止、客套啰嗦的谈吐。那种滑稽自恋的外表和智慧温情的内心之间的巨大对比,把这些都抛弃掉,那还是波洛吗?当最后波洛威风凛凛、长大衣雪中飘舞、声嘶力竭地质问兇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完全崩溃的,这根本就是一个假的波洛!原着的结尾是波洛轻描淡写地提出了两种结论,然后请同伴选一种。同伴会意地选了错误的一种结论,不动声色地放过了所有人。这种含蓄而温情的英式作风,真的比改编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Ⅱ 尼罗河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有什么关系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原着作者的另一部改编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算是推理电影的最经典作品之一,影片逻辑缜密剧情精良,其隐藏的深层故事令人感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令人心绪难以平静。如果你对《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的惨案》这两部经典电影感兴趣的话,推荐你看大卫·苏切主演的2001年与2004年版本的电影,能让你真实感受到侦探悬疑电影的魅力。
《东方快车谋杀案》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Ihi23gJY7LQ-7Zxed__RvA
Ⅲ 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还是电影好看
毋庸置疑小说好看
小说细节表现的够充分,推理有层次感,人物,情节是作者直接给予读者的;而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版,个人认为导演拍的细节不够连贯,有些突兀,不过画面呈现的是另一种感受,情节也好,人物也好,看着,理解着,都多了一份你自己的理解定义。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的话,你看看小说;如若没有,就多品读一下电影。就我个人认为电影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都比电影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好。
Ⅳ 如何评价《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影视作品
一部画面极具创造力、故事有深度、剪辑出彩的影视作品。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等主演的惊悚剧情片。于2017年11月10日上映。该片改编自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大富翁雷切特死在“东方快车”上,波洛从而成功地解开了一宗谋杀案谜团的故事。
《东方快车谋杀案》几帧黑白镜头很有欧洲电影的味道,外景更如油画一般。故事也颇有深度,特别是男主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巧妙破解一宗谋杀案,发展扣人心弦。最后,审讯戏的平行剪辑太出彩,构图也尽显后期制作的功底。
Ⅳ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哪一年的版本最好
有1974年,2001年和2010年三个版本的。
其中2001年的由于一些背景等等改动的较大,和原着有些出入,所以票房也不怎么样,所以我建议这个版本就不要看了。
另外两部的话,1974年版本的应该是比较经典的,而且大牌云集,好评度也挺高的,到了2010版,则是在忠于原着的情况下有了创新,也是挺不错的。所以我想这两部你都可以看看,就当做一种对比,鉴赏一下吧。
Ⅵ 如何评价 2017 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对原作的改动并没有达到进一步优化剧情的作用,也没有有新意到足以吸引老观众,只能算是一次不够忠实的复刻,其实是很令人失望的。
因为现实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对于很多阿加莎粉丝来说算是自带光环的神作,如果改剧本改得不好真的还不如不改。
简介
对于受过英国正统戏剧训练的那些艺术工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一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她于1976年去世,但至今都有数量众多的忠实读者,这些人亲切地称她为“阿婆”。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克里斯蒂女士是历史上最畅销的作家,被公认为“侦探小说皇后”。其中《牧师公馆谋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三幕悲剧》、《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无人生还》、《畸形屋》、《怪钟疑案》最为脍炙人口,保质期都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