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成为电影大师的第一天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成为电影大师的第一天

发布时间: 2022-07-23 12:12:13

A. 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的五个诱因

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颜值,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大爆炸,有些人则干脆人云亦云。然而,成熟的电影迷在选择电影时都有一条心照不宣的参考标准:导演。纵观电影故事讲述者的全部工种,诸如24帧APP上分类的摄影师、美工师、特效师、音效师、剪辑师、作曲、编剧、演员、制片等等,导演是电影制作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个体,是电影质量的最大保证。

也许,发源于新浪潮的作者论才是大师级导演最重要的特征。按照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的说法,作者论有三点假设:第一种是可以彰显导演表现化地理解并应用电影制作技艺的技能水平;第二种是连贯的个人风格,即可以在每部影片中被甄别出来的一系列视觉和叙事特性;第三种是一种统一的世界观、一系列连贯的心态和意念。简而言之,一旦你看过某位导演的某几部作品,你就能在这位导演的任何其它作品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元素。再简化一点,便是大师级导演都有个人强烈得风格,你可以轻易地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判断什么是诺兰电影,什么是昆汀电影。而作者论,对于导演由很高要求,要求导演掌握剪辑、编剧、摄影、服装、道具等等电影分工。最近几年最典型的作者论电影莫过于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毫不夸张地说,韦斯·安德森在拍摄《布达佩斯大饭店》时基本上参与了上述列举的全部电影分工。

B. 午夜巴黎中有哪些艺术家出现

《午夜巴黎》是 伍迪·艾伦编导,欧文·威尔逊、瑞秋·麦克亚当斯、玛丽昂·歌迪亚 等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对巴黎的热爱,同时也阐释了一种夸张的别人的生活总是好过自己的生活的幻觉。
电影中,有天Gil一个人漫步巴黎街头,当午夜的钟声敲响之后,一辆马车突然停下,车上的旅人热情的邀请他上了车,而下车后的Gil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心中向往的巴黎黄金时代。在一个个这样神奇而迷人的夜晚,他遇见了许多自己崇拜的历史文化名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毕加索,斯坦因等等;
1、科尔•波特(Cole Porter)
他是影片第一个出场的icon人物,弹奏着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该曲是1928年他为音乐剧《巴黎》所写,此剧此曲在当年的百老汇大获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于20年代,大红于30年代的科尔•波特,与其他百老汇创作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揽词与曲。
2/3、菲茨杰拉德夫妇(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亨小传》)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地位,使其成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泽尔达于1920年嫁给菲茨杰拉德。在1932年半自传体小说《最后的华尔兹》出版前,这段期间,她为杂志写过稿,也写一些小小说。
20年代前半期,菲茨杰拉德夫妇活跃于纽约社交界,成为“爵士时代”纵乐代表;20年代后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们与很多美国文学界移民成为朋友,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友谊也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
泽尔达对丈夫与海明威的友谊很不满,觉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则形容泽尔达是“疯的(insane)”,认为泽尔达鼓励丈夫酗酒使他无法认真写作,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现。同时,影片里的海明威还对泽尔达的小说做出了评价,他认为泽尔达文笔不错,但不能组织出好的故事整体。
4、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
传奇黑美人,人称“黑珍珠”“青铜维纳斯”,海明威称她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0来岁开始在美国因舞蹈而小有名气,1925年在法国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欧洲拍摄第一部电影,成为第一位进入主流电影界的非裔女星。
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拳击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国精神领袖式的人物。
1921年,婚后不久的海明威携妻往巴黎工作,经此前他在美国做助理编辑时认识的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写信介绍,他成为巴黎文艺界“教母”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座上客,后者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他与斯坦因的这种关系在影片中也有表现。
影片中菲茨杰拉德介绍男主角和海明威认识时,海明威谈到他的书,应该是指他已经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
6、胡安•贝尔蒙特(Juan Belmonte)
很多人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斗牛士”。
他改变了斗牛风格,与前辈远离牛来躲避牛角的技术相比,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在离牛仅几英寸远之处直直站立,一动不动。
7、爱丽丝•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
影片中没有近镜头,只出现了一下:海明威及穿越男主到斯坦因家去,是她开的门,海明威叫了她的名字“爱丽丝”,所以就不难猜出她是格特鲁德•斯坦因那位生活伴侣。
1907年,出生于犹太中产家庭的托克拉斯到达巴黎的第一天就与斯坦因相识,她是斯坦因的情人、生活及工作秘书、编辑、评论人、活动组织者及厨师,总之,帮斯坦因打理各种各样的事。
8、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饰演格特鲁德•斯坦因的演员Kathy Bates曾因《危情十日》(根据斯蒂芬•金作品改编)获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港剧《巨人》曾借用《危情十日》整个桥段。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度过,她的沙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气最大的文艺沙龙,在这个沙龙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里出现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毕加索、马蒂斯、乔治斯•布拉克等,还有舍伍德•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尔等等。
“迷惘一代”这个词语就是斯坦因给海明威等作家群体起的名号。可惜好景不常,她与海明威于30年代交恶。
9、毕加索(Pablo Picasso)
这位演员不熟悉,搜资料时看到他目前是流亡法国以躲避阿根廷的独裁统治。
作为20世纪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为普罗大众所熟悉,20世纪早期,他的时间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罗那”和“巴黎”两部分。当他的作品出现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换了情人。总之,这位不用过多介绍,只是希望不要再听见有人说他“一生潦倒,死后画才值钱”这种让人挠墙的胡话了。
10、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
这位基本上都是背影镜头,有个侧面镜头非常快,还被前面的人给挡得差不多,完全看不清。影片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半支舞。从头部来看,演员与原型还是很像的。
11、达利(Salvador Dalí)
从前看达利本人那些“搞怪”照片,以前想象出来的达利的样子,完全就是布劳迪演出来的那种带点漫画式人物的样子。(《午夜巴黎》里看到超现实主义三人组的时候,我恍悟,达利那些照片是不是曼•瑞拍的呀?)
1926年是达利人生的分水岭。此前的他籍籍无名,直至1925年在巴塞罗那的个展让世人所识,而作于1926年、展出于1928年的作品“The Basket of Bread”则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也是在1926这一年,他搬到巴黎,认识了毕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现实主义流派。
12、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
超现实主义三人组之电影大师,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国和美国都生活工作过。当然,在1920s他还没成为电影大师,1927年约瑟芬•贝克主演《热带海妖》(La Sirène des Tropiques )时,布努埃尔只是个助理导演。
13、曼•瑞(Man Ray)
超现实主义三人组之摄影大师。影片里穿越过去的男主诉说自己的困境时,这位说“I see a photograph”。
曼•瑞于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工作。接下来的20年里,包括乔伊斯、斯坦因、谷克多、阿尔多(Antonin Artaud)在内的文艺界知名人士出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中。
14、艾略特(T. S. Eliot)
这位只在车窗边露了露头说了说话,和男主握手完毕后不久就把头都缩回去了。美国和英国都争着说艾略特是自家的,有争论认为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
15、马蒂斯(Henri Matisse)
这位出场的时候,是把自己的作品卖给斯坦因,并为自己开出的价格被接受而感到很高兴。
16、里奥•斯坦因(Leo Stein)
斯坦因家族的里奥,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哥哥,影片里马蒂斯把自己一幅作品以500法郎卖给了两兄妹,穿越过去的男主角听到后心里一定在想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便宜了,所以他对斯坦因说“要不我也来6、7幅”。
17、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高更(Paul Gauguin)
1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出身于金融资本家家庭的画家。

C. 卢米埃尔与爱迪生;爱森斯坦、希区柯克、波兰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阿巴斯

卢米埃尔(1864.10.5—1948.6.6)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

爱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生于里加,卒于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1938他拍摄的《亚历山大·聂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着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

希区柯克(1899.8.13—1980.4.29)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一个普通的、以贩卖蔬菜为生的家庭。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导演了英德联合制作的影片《快乐之园(The Pleasure Garden)》,这也标志着他的导演生涯的开始。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希区柯克导演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位着名的导演,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希区柯克专擅拍摄惊悚悬疑片,素有“紧张大师”之称,不但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片传世,对电影工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波兰斯基(1933.8.18—)

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犹排犹浪潮迫害。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两个男人与更衣室》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1967 年罗曼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失婴记》,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获得第26届金球奖、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已怀孕8个月的莎朗·塔特被杀害。1974 年,罗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获得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1979 年,罗曼编导爱情片《苔丝》,获得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1994 年执导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成为他最为黑暗压抑的一部电影。2002年,罗曼推出力作《钢琴家》。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他是具有高超驾驭影片能力的艺术家,作品中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电影导演。1903年12月15日生于东京,1963年12月12日卒于同地。1923年进入松竹公司当摄影助理,1926年升为副导演,1927年成为导演,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是《忏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完成,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后两年,他执导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连续 获当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电影剧本《恬淡的生活》经 审查不准拍摄,直至1952年才搬上银幕。1941年,他的《户田家的兄弟》再获十佳之首。战后,他导演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贫民街绅士》、《晚春》、《麦秋》、《东京纪行》、《早春》、《东京暮色》等,1958年获文部大臣奖和紫绶奖章。1960年,他抱病拍摄的《秋光好》获日本艺术奖和亚洲国际电影节导演奖。他最后两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鱼的味道》也是很有影响的优秀影片。1963年,他被选为日本艺术院院士,逝世后追赠政府四等勋章,日本电影记者协会追赠文化奖,日本广播协会追赠特别奖。

黑泽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导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一个武士阶级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间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电影公司征求助理导演的广告,因缘际会下开启了在电影界发展的大门。黑泽明三十三岁拍摄生平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开国外知名度的作品则是1950年的《罗生门》,此片荣获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再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泽明的作品对于许多日本和美国的后辈导演多所启发,由于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场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称;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电影从我的身上抽离,剩下只有零。”他的电影主题一向强调武士道精神、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牺牲的重要,细节的考究和横向运镜则是他的独创风格。他的代表作品为《罗生门》、《七武士》、《梦》。他是日本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导演,也是日本近代电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誉为“自爱森斯坦后最重要的苏联导演”,终其一生只拍摄了两部短片,七部长片,部部堪称经典。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塔可夫斯基成为了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他自称拍电影就是在“雕刻时光”,希望能将电影真正提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米哈尔科夫(1945.10.21—)

男,生于1945年10月21日,俄罗斯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失声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扬名国际,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许多影迷们对米哈尔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开始,91年《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并将他推上事业最高峰,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奥斯卡拿到最佳外语片大奖,并于同年获邀担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米哈尔科夫目前担任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主席,是当今影坛享有盛誉的电影大师。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德黑兰艺术学院。在过去和现在的世纪里,最为国际赞美和敬佩的亚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级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一位多产而具有批判精神的电影导演、艺术家、摄影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视觉上朴素,但是概念丰富多元。曾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众多国际荣誉的阿巴斯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随着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兴起,阿巴斯开始涉足电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关于死亡哲理的影片《樱桃的滋味》获得第5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至今,阿巴斯共执导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为不足60分钟的短片和纪录片,他创造的影像世界脱离了大众电影的范畴,而是一种需要阅读的“作者电影”。阿巴斯也被称做70年代以来伊朗电影的掌门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泽明相媲美的东方作者导演。

(没找到“爱迪生”这个导演。是托马斯·爱迪生吗?)

D. 被誉为现代电影大师

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艺术指导,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他推进了电影的演出技术,他也是第一个用特写的导演。是电影历史中的杰出革新者,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最辉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时期。最着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大卫·格里菲斯的早年经历

大卫·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乡下的一个破落家庭,父亲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队的上校。格里菲斯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传说,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种族观。父亲所灌输的感情偏见,由于格里菲斯热爱维多利亚风格的诗篇,更得到了助长。

他自幼熟读勃朗宁、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着浪漫的观念和诗意情怀,有人评价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着矫揉造作、甜言蜜语的情调和喋喋不休说教的特点,也就是说,他在创作中太容易动感情了。

17岁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维尔信使报》担任记者,并开始业余写作剧本,在朋友的劝告下,加入巡回剧团。他在演戏的同时没有停止创作剧本和诗歌,但这些小作品很难得到发表。

E. 电影大师有哪些

前几年 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 第一位是希区柯克 斯皮尔伯格在第三位

F. 那部电影是刘浩存的荧幕首秀

新晋谋女郎刘浩存于2018年,主演由张艺谋执导的剧情片《一秒钟》,从而进入演艺圈。

《一秒钟》已定于11月27日全国公映,刘浩存在剧情片《一秒钟》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她饰演的角色虽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灰头土脸,但目光囧囧有神,不管是动作还是语气都十分有戏,令人惊喜。同时,海报中的刘浩存也眼神有戏,或饱含热泪或写满天真,配合“灰头土脸”的妆造及背景中的漫天黄沙,展现出流浪儿“小吉林”复杂的内心世界。除了外形的改变,拍摄过程中,在张艺谋导演的耐心教导下,刘浩存的努力和进步也得到了包括张艺谋导演、张译、范伟在内的全组工作人员的肯定,“有灵气”、“一点就透”、“有修养”等夸赞不绝于耳,张译更给出了“一张聪明的白纸、悟性很高”的超高评价。

G. 电影的世界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电影大师

《电影: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电影大师》向我们介绍了世界电影史上50位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书中既有对各位影坛杰出大师如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等的简明扼要的经历介绍,也有对他们的经典作品及其影响力的剖析和阐释。《电影: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电影大师》通过对这些颠覆传统、开辟全新格局的电影大师的解析,《电影: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电影大师》带领我们走入电影世界,并从中了解那些建构电影世界的伟大理念。


H. 看过一个电影,讲一个小男孩想成为电影大师,但一次意外双眼失明。叫什么名字想再看一遍

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
中文名:听见天堂
英文名:Red Like the Sky
导演:Cristiano Bortone

编剧:Cristiano Bortone
主演:Luca Capriotti; Francesco Campobasso; Marco Cocci
上映日期:2006年

影片相关:
依据意大利国宝级电影录音师真人实事改编
《听见天堂》是根据意大利闻名盲眼电影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经历改编而成。米可在八岁时因意外而逐渐失去了视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寻找出他对声音独特的敏锐天赋,逐渐引领他在以炫丽
的视觉艺术着称的电影产业里,成为一位专业的音效师与音乐家。
米可•曼卡西曾经和许多闻名的意大利大师级导演,例如《春光乍现》的导演安东尼奥尼、《人间有情天》的导演南尼莫瑞提合作,至今已参与过340部电影
的声音工程规划,并于1990年在罗马设立声音后制公司SAM,开始为许多闻名的意大利电影进行声音设计,马可图里欧乔达纳的6小时史诗巨作《灿烂时
光》,以及佛森欧兹帕特的《外欲》、《他的秘密生活》皆是出自他的细腻听觉。
米可•曼卡西持续专注于对声音实验的兴趣,目前正在他的出生地托斯卡尼筹备设立“意大利声音基金会”,积极推动各项声音的研究以及向大众介绍美妙的声
音世界。

I. 被誉为现代电影大师的是谁

A 格里菲斯因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J. 被誉为现代电影大师的是谁

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艺术指导,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是电影历史中的杰出革新者,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最辉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时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爱使用景深镜头,他的画面里在纵深方向的细节特别丰富,格里菲斯不怕让演员从远处走向乃至走过摄影机,也不吝惜让演员慢慢远离摄影机。

取材新颖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时期也在影片题材上广泛取材,他拍摄的内容广泛,除了最后一分钟营救赖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剧,正剧等等。格里菲斯也开始大胆触及社会问题,认为严肃的社会题材能够提升电影的艺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