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湾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很多人不知道,目前台湾自制电影最高票房纪录是,一九九四年唯一能和港片及外片相抗衡,由“朱延平导演”的《新乌龙院》。
这出情节简单、结构松散的喜剧,名列一九九四年台北市十大卖座国片之一,台北票房就高达九千八百万元,发行公司估计全台票房突破新台币两亿元。
若依照货币等值来算,《新乌龙院》更可稳坐台湾自制电影最高票房纪录的宝座。
但依照票房来算:
2008年统计~
台湾影史/台北市票房排行:
01.铁达尼号 : 3.8778亿
02. 海角七号:2.3232亿
03. 侏罗纪公园:2.2529亿
04.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 2.1316亿
05.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 2.0004亿
《海角七号》全台票房最终统计:五亿三千万
B. 第一部中国内地和台湾合拍的电影
应该是李雪健和张艾嘉合拍的,九六年左右
C.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D. 台湾一部电影的名字
少年不戴花
导演: 蔡辰书
外文名称 It Seems to Rain
日文名:《花を挂けない少年》
主演: 张乃元 / 钟智文 / 郭婷吟
上映 2007年
剧情简介
影片呈现了一个男孩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从否认、隐瞒、回避到自我认同的过程。据爱白网的资料,本片中由张乃元饰演的男孩黄士宽有着天生的自然卷发,却总被人误认为是烫发所致。为此,黄士宽经常自己用离子夹将头发拉直。当同学好友陈诚(钟智文饰演)问黄士宽是否跟剧中的女孩是男女朋友关系时,黄士宽的回答是否认,而女孩的回答则是承认。
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观众得知,前面承认的,其实是真心喜欢对方;而前面表示否认的,实际上是想掩饰回避自己的同性倾向。影片也表达了同性恋倾向如同自然卷发一样为天生,不可人为改变,也不能回避,而应勇敢认同、坦然接受的概念。
剧情介绍:
宽每天都要把自己天生卷曲的头发,用离子夹拉的笔直才肯门上学,但是连日来的梅雨,却一直将头发无意弄得卷翘,这让宽感到无比的困扰。对于这费心隐藏的自然卷曲,宽总是小心翼翼的,深怕被谁知道了这个秘密。
刚转学来班上的诚,在一个潮湿的下午不经意的揭开了这个秘密,宽极力的扯开话题就是不愿承认。宽的反应让诚对他产生高度的好奇心,诚也因此走进宽拼命想拉直的世界。
诚的加入,让与宽青梅竹马的容备感威胁。在宽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一个男孩可以像诚一样,这么无畏无惧的带着他抽烟、看A片。容渐渐发现诚所带来的这份威胁,已经不是对针对她自己,而是揪起宽与内心积埋已久的魔鬼,展开一场无止尽、自我催眠的矛盾游戏。
宽每天都在重复拉直的动作,只因为他希望能看起来跟一般人一样。在宽几乎窒息的房间里,谁还能够包容他的卷曲。
是这个吗
希望满意
E. 台湾拍过几部电影
拍过N部
海角七号现在在台火得很
F. 台湾第一部故事片是那一年的什么影片
由于台湾迷的一首怪绅士电影主题曲的启发,引起我的兴趣。对于什麽是台湾的第一部电影,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看法,....。下面这一段的看法好像比较不一样。
.....
台湾华语电影的正式开端,是在1925年。这一年,一群电影爱好者,刘喜阳、郑超人、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成立了“台湾影画研究会”。其中任职台湾总督府的李松峰,透过教育会电影部在美国芝加哥购得一部摄影机,再请刘喜阳担任编导,拍摄了台湾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由台湾影画协会拍摄的《谁之过》,以及之后由文英影片公司拍摄的《情潮》,在票房上都不成功。1928年,“江云社歌仔戏班”受日本连锁戏的影响,在歌仔戏中穿插放映《杨国显巡案》和《江云娘脱靴》。这种新形式的做法轰动一时,票房的成功也令剧团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连锁戏的成功使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得到启示,再次集合一群电影爱好者,成立“百达影片公司”。1929年,他们拍摄了第二部由台湾人制作的故事长片《血痕》。这部侠义爱情片是仿效了当时中国的"神怪武侠片"而制作的。在公映的时候,空前盛况,卖座非常成功。
1931年,日本侵华,台湾也被迫进入备战状态。在文化上,日本对台湾严加管治,再加上资源缺乏和人材不足。所以在1931年至1937年间,台湾只生产了五部电影,而且还是以台日合作方式拍摄,由日本人当导演的。五部影片当中,《鸣呼芝山岩》和《荣誉军夫》是日本殖民者的政宣片;《怪绅士》是侦探片、《义人吴凤》是传记片、《望春风》则是一部爱情悲剧。
G. 第一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
1984年,《搭错车》成为首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影片,在福建厦门、泉州等地连映3个多月。
H. 台湾第一部引进的大陆片是哪个 还有哪些
领衔主演:庹宗华 主演(第一部):刘德华、王静莹、郎雄、谷峰、颜凤娇、斯琴高娃、柯俊雄(饰李国辉) 主演(第二部):梁朝伟、林志颖、吕良伟、吴孟达、关之琳、叶全真、柯俊雄(饰贺将军) [第一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电驴) 粤语版字幕: [第二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电驴): 这部影片很特别,它既不同于我们大陆的“主旋律”,也不同于台湾《八二三炮战》这样的反共片。 这是一部战争反思片,它与两岸的现代战争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美化战争、不再鼓吹死亡的美好,也许战争的场面谈不上多么华丽,但“惨烈”二字却时时挥之不去。和《西线无战事》一样,故事从始至终无处不伴随着对生命的怜惜、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影片的两首主题曲,不再是歌功颂德,而是渗入一丝哀调,深层地去思考战争中的生命。可谓国民党版的《西线无战事》。 可以说这样的片子在中国实在很难得。不过也有不好的地方,并非因为画面比较粗糙——这是时代技术所限,亦非演员的表演水准有待提高——部分演出的确显得做作,而是影片对解放军进行了丑化,平心而论,这部影片谈不上反共——这顶帽子戴得太高了,片中的共产党和缅甸军都是彻彻底底的龙套,但显然剧组还是刻意安排了几个让解放军丢脸的剧情来讨好当局,自然这还是意识形态在作怪。当然相比起仅仅距离本片公映的三年多前的《八二三炮战》,本片中解放军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至少片中解放军的两次广播充满了人情味,短短的几年,台湾电影中的共产党,就已经摆脱掉了百分百的小丑形象,从而有了人性,可以说当时台湾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在世界各国的战争影片中,不乏有以战败方为主角的作品,除了《西线无战事》(一战片),还有德国的《斯大林格勒》、《铁十字勋章》,意大利的《阿拉曼》,日本的《没有出口的海》等等,这些影片无一不例外平等地对待各个国家的人物,而以战胜国为主角的亦有这样的作品,如《细细的红线》等等,在这点上,《异域》显然逊了一筹,意识形态给这部原本可以更伟大的影片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政治色彩。 对于历史人物,不妨客观点,丑恶的人,不能简单片面地去否认他本来也是一个普通人(谴责恶魔而不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而伟大和高尚的人,更无需用高大全的非人方式去表现。歌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一本《拿破仑传》:“记者、历史学家以及诗人们加诸于拿破仑的所有光环,所有的幻像,在这部书令人敬畏的写实面前都消失净尽,但是那位英雄绝不因此有所减损;其形象反而更加高大。我们由此知道,当任何人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时候,真实是多么辉煌的事物。”正如刘德华饰演的小杜所说的那样,中国会沦落到战乱不断的地步,正是因为有太多像李国辉将军这样忠勇的人,这话可谓充满了讽刺意味,但却是事实。 希望这部影片以后有够被翻拍,以更为中立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不妨参考一下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正视而不美化,批判而不丑化。 香港粤语版为了减少公映成本,在基本不影响原来剧情的情况下,把一些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内容删掉。台版的确有些地方过于重复和罗嗦,不过港版有两个剧情我觉得很不应该删掉,这两个剧情是: 第一个:下雨天,士兵们闲着无聊就玩起“吹牛”的游戏。老郑说自己想要有钱花,伙夫头说想要娶媳妇,邓克保说想要平安地过日子、有一个家,小刘说想念姐姐和家里的那头牛,说着说着,众人沉默了……我觉得这个剧情很好啊,很能表达出前线阵地里的普通士兵的心情,为什么要删呢? 第二个:共产党的第二次广播:“各位同志,大家都是中国人,你们为谁牺牲呢?你们真忍心丢下父母、妻子、儿女……为高官们去卖命吗?”港版删掉这个情节,大概是因为觉得内容“重复”,确实在故事开头不久处已经有过共产党的第一次广播,但我觉得第二次的广播内容更加启人反思,不应该删掉。 本片的续集《异域之末路英雄》:很多人都觉得本片不如前作,包括我在内竟然也有几分这种感觉,可是本片的制作水准照理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要比前作来得出色,但究竟为何会让人觉得不如前作呢?我个人总觉得本片似乎少了些什么,但却说不出来…… 不过,如果要论客观性的话,本片明显要超过前作。前作虽然基本比较客观,但多少有些丑化解放军的成分,而且部分情节还是有迎合讨好当局的嫌疑,而本片则将生命的意义提升到了比政治更高的高度,对缅甸军的民族情感作了表现,突出战争的悲剧性,对泰国军则是述而不评。 幕后制作:《异域》是由一部(台湾)禁书改编,曾经被(台湾)电检处禁演。导演朱延平认为,《异域》最重要的是使得台湾地区的电检制度前进了一大步。因为这部电影,群众举行了游行,电检处做出了让步,从修剪21刀到16刀,再到最后的一刀没剪。这部戏内地没有引进过,但是朱延平相信它的主题曲很多人都知道——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
你好【949075651a】
I.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着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着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着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着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