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电影史上第一个使用蒙太奇的导演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史上第一个使用蒙太奇的导演

发布时间: 2022-06-28 05:02:59

Ⅰ 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的苏联导演是谁

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的苏联导演是普多夫金。

相关介绍:

普多夫金,1893年2月28日生于奔萨,1953年6月30日卒于莫斯科,苏联着名导演、演员、理论家,蒙太奇理论的创始者之一。

蒙太奇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蒙太奇手段及其规律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1)电影史上第一个使用蒙太奇的导演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926年,他参加《母亲》一片的拍摄工作,使普多夫金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点得到充分发挥。他和编剧НА札尔赫依一起深入领会了高尔基的原着的基本主题和革命的激情,并将它们转化为电影的语言。这是继《战舰波将金号》之后对电影语言又一次重大革新,其中“涅瓦河解冻”喻意段落成为联想蒙太奇的重要依据。

普多夫金在构成主义思想的促使下更为迷恋于创造和表现,并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就明确地规定了影片的“场面蒙太奇”、“段落蒙太奇”、“对列蒙太奇”等蒙太奇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应该说是严格地按照故事情节加以思考和组织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普多夫金


Ⅱ 简述电影蒙太奇的发展历史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着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着名的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着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总之,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视频技术。

Ⅲ 谁是第一个使用蒙太奇手法的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着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Ⅳ 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谁创建的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Ⅳ 第一部大量运用平行蒙太奇的导演

格里菲斯:美国早期电影导演
1915年导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1916年在影片《党同伐异》中,他设计了着名的“最后一秒中营救”:丈夫被绑缚刑场,而妻子拿着赦免令赶来营救。通过剪辑和组接,让这两种场面反复交替出现,营造紧张气氛,戏剧效果强烈,是最早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成功范例。

Ⅵ 最先使用蒙太奇学派这个学术用语的人是谁,出自哪篇文章或着作

苏联蒙太奇学派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力的电影学派。学电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知识要点:

1、 蒙太奇的意图: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学。

2、 具体手段有2个,一个是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第二、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时间:20世纪20-30年代

人物: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起因:

1、 在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

2、 受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

3、 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学习研究。(蒙太奇手法早在格里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但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

意义:

1、 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作用(现代电视广告中大量使用蒙太奇),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被人们所公认,以至于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2、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它只是泛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3、 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重要概念: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着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名词解释:“电影眼睛”】

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后来对法国新浪潮的一个分之“真理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

【名词解释:“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

【名词解释:“理性蒙太奇”】

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刺激一反应的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原则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撞击、冲突会产生新的质、新的含义。而表现思想、表现激情和表现概念则构成了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

蒙太奇理论的缺憾和衰落:

1、 这个流派衰落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德国或法国是因为工业或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来自于政府的政治压力,强制禁止了蒙太奇风格的运用。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均被批评为极端形式化与神秘化。1929年,爱森斯坦前往好莱坞学习与研究声音方面的新技巧,当他在1932年回国时,整个电影工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些导演纷纷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30年代初期的有声电影。但是,苏维埃当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却鼓励拍摄简单易懂的影片,以供大众欣赏,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就一个电影流派而言,苏联蒙太奇风格大约在1933年基本结束,其标志是维尔托夫的《热情》(1931)和普多夫金的《逃兵》(1933)。

2、 蒙太奇学派在后期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贬低演员的表演,过于强调剪辑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把电影看作是斗争的武器,把艺术搁置在意识形态之下,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Ⅶ 什么是蒙太奇,列举一部蒙太奇影片中的运用

《21克》的蒙太奇手段就很精妙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21克中的三位主角的不同时间的经历穿插进行,使得电影情节布拖沓,富有节奏感。刚看的时候会觉得比较混乱,但看了一会就可以理出电影的主线,主角最后的命运归宿,也在影片的发展中讲述给观众。赞叹导演的功力。
P.S.了解蒙太奇,我推荐这部影片,不过最好看两遍。

内容多了点,但希望是你所想要的。

Ⅷ 第一个将杂耍蒙太奇运用到电影中的是前苏联着名导演()

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出生于利福尼亚省里加,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

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他1934年拍摄的纪录电影《墨西哥万岁!》就一直迟迟无法完成,直到他去世后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

Ⅸ 想知道什么是戏剧蒙太奇还有他的创始者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所谓的蒙太奇理论最初是由艾森斯坦为首的俄国导演所提出,主张以一连串分割镜头的重组方式,来创造新的意义,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战舰》里,将一头石狮子与群众暴动重复交叉剪辑在一起,制造出无产阶级起义的暗示性意义。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

叙事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1.平行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蒙太奇的大师。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 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2.交叉蒙太奇 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 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重复蒙太奇 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复叙方式或重复手法,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划人物, 深化主题的目的。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像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4.连续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但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因此, 在一部影片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1、抒情蒙太奇 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米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且更偏重于后者。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特征。 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如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和马尔蒂诺夫相爱了,马尔蒂诺夫试探地问她是否永远等待他。她一往深情地答道:"永远!"紧接着画面中切入两个盛开的花枝的镜头。它本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恰当地抒发了作者与人物的情感。

2.心理蒙太奇 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觉、遐想、思索等精神活动。这种蒙太奇在剪接技巧上多用交叉穿插等手怯,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 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

3.隐喻蒙太奇 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如普多夫金在《母亲》一片中将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冰河水解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运动势不可挡。 隐喻蒙太奇将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不过,运用这种手怯应当谨慎,隐喻与叙述应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牵强。

4.对比蒙太奇 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静等)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理性蒙太奇 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坏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主观视像。这类蒙本奇是苏联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爱森斯坦创立,主要包含:

1、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给杂耍蒙太奇的定义是:杂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 以造成情感的冲击。这种手榕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 与表现蒙太奇相比,这是一种更注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理性观念,往往硬摇进某些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的镜头,譬如,影片《十月》中表现孟什维克代表居心叵测的发言时,插入了弹竖琴的手的镜头,以说明其"老调重弹,迷惑听众"。 对于爱森斯坦来说,蒙太奇的重耍性无论如何不限于造成艺术效果的特殊方式,而是表达意图的风格,传输思想的方式:通过两个镜头的撞击确立一个思想,一系列思想造成一种情感状态,尔后,借助这种被激发起来的情感,使观众对导演打算传输给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这样,观众不由自主地卷入这个过程中,甘心情愿 地去附和这一过程的总的倾向、总的含义。这就是这位伟大导演的原则。 1928年以后,爱森斯坦进一步把杂耍蒙太奇推进为"电影辩证形式",以视觉形象的象征性和内在含义的逻辑性为根本,而忽略了被表现的内容,以至陷入纯理论的迷津,同时也带来创作的失误。后人吸取了他的教训,现代电影中杂耍蒙太奇使用较为慎重。

2.反射蒙太奇 它不象杂耍蒙太奇那样为表达抽象概念随意生硬地插入与剧情内容毫无相关的象征画面,而是所描述的事物和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同处一个空间,它们互为依存:或是为了与该事件形成对照, 或是为了确定组接在一起的事物之间的反应,或是为了通过反射联想揭示剧情中包含的类似事件,以此作用于观众的感宫和意识。譬如《十月》中,克伦斯基在部长们簇拥下来到冬宫,一个仰拍 镜头表现他头顶上方的一根画柱,柱头上有一个雕饰,它仿佛是罩在克伦斯基头上的光坏,使独裁者显得无上尊荣。这个镜头之所以不显生硬,是因为爱森斯坦利用的是实实在在的布景中的一个雕饰,存在于真实的戏剧空间中的一件实物,他进行了加工处理, 但没有把与剧情不相干的物像吸引人。

3.思想蒙太奇 这是维尔托夫创造的,方法是利用新闻影片中的文献资料重加编排表达一个思想。这种蒙太奇形式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因为它只表现一系列思想和被理智所激发的情感。观众冷眼旁观,在银幕和他们之间造成一定的"间离效果",其参与完全是理性的。 罗姆导演的《普通法西斯》是典型之作。

Ⅹ 无声电影最伟大的导演是谁,他的代表作又是什么

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时期,代表了美国电影开始称霸全世界的时期。

2、格里菲斯对世界电影的主要贡献在哪儿?

(1)把电影从戏剧中分离出来,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

(2)着力于探求电影特技,尤其是摄影构图和蒙太奇。

(3)他的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再是场面,而是镜头,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首创。

3、格里菲斯第一部影片是(《陶丽历险记》)。

4、1908至1912年,格里菲斯时期拍摄的影片的特色?

(1)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遭遇。《埃德加.爱伦.坡》描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故事。

(2)表现技巧上的独创性。

(3)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有才能的演员。

5、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是他于1915年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1916年导演的《党同伐异》。

6、《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白人)在南部遭受所谓残暴的黑人的杀害、抢劫和强奸,以至不得不(组织三K党起来抗击黑人)的故事。

7、《党同伐异》是由《巴比伦的陷落》、《基督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母与法》4个小故事组成。影片创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法”发展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格里菲斯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系统使用蒙太奇的电影导演。

8、为什么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一)《一个国家的诞生》:

1。内容上:影片主要通过其中一个家族即卡梅隆一家的遭遇,来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有着浓重的种族主义倾向。

2。艺术手法上:(1)在广阔的史诗场景中,发挥了电影的时空跳跃性和蒙太奇的多线对比作用,使得影片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2)影片充分运用景别和多变的摄影技巧。影片由1000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以推、拉、跟、摇、移的拍摄方法,运用了大远景、全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定等镜头。

(二)《党同伐异》:

1。这部影片由古代《巴比伦的陷落》、近代《基督受难》、现代《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当代《母与法》的4个小故事组成。

2。影片的主题是:“排斥异己与仁爱的斗争。”告诫人们,人们之间应该宽容、博爱,互相残杀会造成仇恨。

3。在技巧表现上确实有新的独创性。(1)它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第一次把时空相距甚远的故事组织在一起,这是交替蒙太奇理论的实践基础。(2)巧妙地运用了隐喻蒙太奇。

(3)丰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

(三)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在电影上的贡献,所以说它们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9.《党同伐异》是一部鸿篇巨着,片长3小时40分钟。

谢尔盖·爱森斯坦(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0日),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也是最大的理论家。他的开拓意义在于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蒙
太奇电影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形成较为完整的蒙太奇理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爱森斯坦于1925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被誉为世界无声电影中最伟大的史诗之一。影片描写的是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一个真实事件。当时,沙皇专制制度已经腐败透顶,广大工农对沙皇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强烈,罢工浪潮遍及全国。历史上着名的“血的星期日”,沙皇政府血腥镇压和平示威群众,更加激怒了人民。人民的革命情绪也传到了黑海水兵中间。反动军官对他们的无理欺凌使他们早已忍无可忍。一天,波将金号战舰的水兵们发现给他们做汤用的肉是生了蛆的腐肉,这成为水兵们起义的导火索。他们占领了波将金号,驶向敖德萨港口。敖德萨的市民给水兵们送来大批食品,声援他们的革命行动。正当这团结、热烈的革命气氛达到高潮时,沙皇反动当局的哥萨克骑兵向港口石阶上的水兵和敖德萨市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黑海舰队拦住了波将金号,但是其他战舰拒绝向波将金号发动进攻,波将金号成功逃脱。

《战舰波将金号》不仅是爱森斯坦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顶峰之作。提起这部作品,那长长的敖德萨阶梯,滑落阶梯的婴儿车,张着血盆大口的军炮,一手拄地疲于逃命的无腿残疾人,抱着孩子请求军警停止杀戮的惊恐而绝望的母亲,中弹倒地的男青年,中弹而死的推婴儿车的年轻母亲,眼睛流血的中年妇女……这些充满节奏和激情的经典段落就会马上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片中敖德萨港口120级台阶上,沙皇军队开枪射杀数千民众,爱森斯坦动用了将近3万群众来突出影片的叙事场面,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交替出现,将大场景分割成延时剪辑,使实际时间只需二三分钟便可走完的敖德萨阶梯,被队列的军警用了超过10分种才走完——实际时间被完美地扩展为美学上合理的影片时间,虽然这种夸张的手法违背了现实逻辑,但“屠杀在无休止地进行着”的意念骤然加强,电影的魅力与优势完美地显现出来。

影片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受到各国人民和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家的交口赞誉,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1952年,在比利时由63位世界着名导演评选的“世界电影12佳作”中排名第一;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评选电影问世以来十二部最佳影片中又名列第一。苏联电影史家评论道:“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真正革新的作品。它在电影表现形式上有许多新的发现。节奏鲜明的蒙太奇和独特的拍摄角度,出色的画面构图,它所引起的多种多样的情绪,整体的惊人的和谐和细节的高度表现力——这一切使影片享受到应得的荣誉。”这是对该片艺术特色的最好概括。就连对苏联恨得咬牙切齿的纳粹头目戈培尔看了影片后也钦佩不已,命令那些屈从于纳粹的德国电影界:“你们给我拍一部《战舰波将金号》一样的影片。”爱森斯坦以一艘永不沉没的战舰引领了世界电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