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有哪些
我觉得香港电影没落原因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首先是演员方面吧,我们以前知道比较出名的香港明星诸如:张学友、周润发、周星驰……
Ⅱ 港片一直在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90年代开始,港片唱衰论就一直盛行。现在回想我们小时候电视上放的电视剧,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港剧。但如今,香港电影的一年能够两三部在内地大爆就算很不错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港片不断没落,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三,优秀的电影人和演员青黄不接。近几年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香港比较知名的导演、演员们都在向内地发展,留在香港深耕港片的老一代导演并不多。年轻一代的导演也都还不能够独当一面,tvb立捧的新人越来越没有观众缘,全靠曾经的经典配角们撑着。总之,港片的不断衰落,背后的原因多样且复杂。
Ⅲ 你知晓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巅峰之期,97年开始香港电影没落,什么原因大部分人还是清楚的。
Ⅳ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风水轮流转,就是这样的,还有就是创新的较少,固步自封,风格和剧情还是老套路
Ⅳ 香港80年代电影繁荣的原因
刘家良对于武学的坚持,洪胖对于电影的革新,袁和平兄弟的天马行空。
80年代 电影是真实的 纵然过了二三十年还是很喜欢那时的电影 、 洪家班 成家班 他们会以用替身为耻 所有电影都亲力亲为。洪家班宝爷要求拳拳到肉 打是真打。每拳打出都要肉体接触,动作干净利索,视觉上找不到任何武打瑕疵。。 成家班成龙大哥 虽然风格上与宝爷有一定差别。每个特技都惊险刺激 让人精神振奋。 香港武师用他们的真材实料带给我们一部部经典的电影。
望采纳
Ⅵ 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何越来越差,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Ⅶ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当时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世界电影只要看两极,一个是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就是代表东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就开始衰落了,从之前年产量几百部影片,到后来的不足50部,一下子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纵观个中原因复杂。有人说是回归后才导致港产片衰落的,个人认为港片衰落与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归后香港文化与教育各方面都没受到大陆多少影响,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当时,97年的亚太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电影行业受此影响也极大,但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韩国电影娱乐业与印度电影的崛起正在之个时期前后,难道韩国与印度没受当时金融风暴影响吗?其实韩国当时所受的创伤比香港更重,这个时期韩国电影娱乐能崛起正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香港电影衰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当局的政策太宽松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没有重视电影行业的转型与引导,最终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而衰落。
在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到了题材枯竭综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龙等名人名着,黄赌黑等等都被拍了个遍,自然题材与新意就会越来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风暴的重创,投资人拍电影没人看,然后没人看电影投资就会变少,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政策都没有去引导创新,还是一味在“炒冷饭",那自然就是由市场与资金去决定香港电影的兴衰了,不过可惜的是香港电影辉煌从此不再了。
当一个人在生病初时没有得到重视与治疗,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义不大了,香港电影就是这这样一个真实写照。
若问香港电影何时雄风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头来过了,在当时成龙周润发等明星的当打之年都没有续写辉煌成功,如今若再论,何其之难?人才断档就是最大的短板,连香港TVB这家“明星大学”如今都揭不锅了,港片复兴,路漫漫长。
Ⅷ 香港电影是什么原因开始走下坡路的
文化输出依靠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现在深圳已比肩香港,上海GDP相当于整个台湾,亚洲四小龙的年代早已覆灭,内地才是黄金口岸,所以香港演员都来了
Ⅸ 是什么因素促成香港警匪片的产生呢
和曾是亚洲电影之光的最辉煌时期相比,如今港片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中国香港电影,全靠警匪题材撑起一片天。近日《反贪风暴4》大赚一笔,也证明了香港警匪题材扎实的观众基础。
香港电影几次经历低潮期,都是“警匪片”挺身而出。撑住港片的警匪电影,也随着时代不断进化。
早期:喜剧动作与江湖侠义
香港警匪电影迎来第一次辉煌,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是港片最风光的时期,而警匪电影也是成就港片的重要题材。这期间的香港警匪片,虽披着警匪的外衣,内核却是喜剧动作故事或者讲述江湖侠义。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电影。
比如在1985年首次亮相的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主要还是以展现成龙个人的喜剧功夫特色为主,警察只是他的身份,案件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早期的《警察故事》系列,多是大量的搏斗动作,几乎没有关于案件的推理。
除了以成龙为首的喜剧动作类警匪电影,上世纪80年代风靡亚洲甚至全球的还有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英雄本色》比《警察故事》更不像警匪片,它完全可以说是个“江湖电影”。虽以警匪为人物结构,犯罪为故事背景,但主题却是展现复仇与江湖情义,这类电影模糊了黑与白的界限,甚至让“黑”成为有情有义的一方,“白”变成了道貌岸然的反派。这样一反常规的视角和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使得此类警匪电影一度受到追捧,出现了《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监狱风云》等一系列同类型经典警匪片。
中期:卧底题材风靡一时
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开始遇冷了,而警匪电影也曾一度面临着瓶颈期。在这段时间,虽然也偶有不错的警匪电影出现,比如《野兽刑警》等,但都未能成为现象级电影,也不足以影响港产警匪电影的整体风格。
就在香港电影深陷低谷时,2002年第一部《无间道》面世,香港警匪电影迎来了转机。《无间道》的风靡,让香港警匪片开始进入“卧底时代”,除了《黑白森林》等一大堆跟风之作,《线人》《窃听风云》等优质影片,都是带有卧底性质的警匪电影。以麦兆辉、庄文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编剧,也把“卧底”玩到了极致。紧张刺激、不断反转的剧情,让警匪电影开启了“烧脑模式”。
而进入到烧脑模式的香港警匪片,也从卧底题材跳脱出来,有了更多的尝试,比如纯罪案题材。包括极具个人风格的杜琪峰和韦家辉的电影,《神探》《盲探》《铁三角》《夺命金》等,一段时间撑起了香港电影一片天。
甚至直到香港警匪片衍生出了各种类型的如今,“烧脑模式”仍是香港警匪电影最吸引观众的杀手锏。
如今:分类细致、专业性强
当然,只靠“卧底”和“烧脑”,香港警匪电影不可能在港片失势的大背景下仍然能在市场站住脚。随着观众审美口味的多元化发展,警匪电影也在与时俱进。
在保留了卧底、反转、烧脑等特色的同时,香港警匪电影开始在犯罪种类上做文章,细化犯罪类别和警察部门。除了以前经常出现的重案组、反黑组、情报科……连扫毒、反贪、甚至拆弹部门、高层内斗,也纷纷登上大银幕。
比如以扫毒为主题的香港警匪电影,就出现了《门徒》《扫毒》等优秀影片,其中不少香港导演也尝试进军内地,在不断的摸索中,开创了《湄公河行动》《非凡任务》《毒战》等优秀的新型警匪电影。
而以“反贪“为主题的香港警匪片,也异军突起。比如连续四部的《反贪风暴》已经在影迷心中形成了品牌,近日《反贪风暴4》的大卖,也证明了“反贪”的热潮短时间内不会消退。今年春节档表现不错的反贪题材《廉政风云》,也有望被打造成系列。
另外,其他警察部门也一点点被挖掘出来。包括展现高层内斗的《寒战》系列,刘德华主演的《拆弹专家》,都收获了不错评价。
Ⅹ 香港电影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90 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业急剧滑坡。尽管有古惑片的流行,1996 年首轮港产片的总收入仍下降到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的 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到1997年,总收入继续下降为 54475万元,1998年为40870万元;超千万票房的影片票房总额,1996年为 26468 万(24 部),1997年为25224万(14 部),1998年下降到了19618万(10部)。香港电影在好莱坞高科技大制作和自己的大量粗制滥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场,包括东南亚市场,同时也受到日本、韩国电影的影响,大量电影资金流失,电影人青黄不接,出现了前所没有的颓势。 九七的临近也加剧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资金大量的从电影业撤出,大部分人还是观望的态度,于不安和担忧中期盼着转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香港电影面临低谷正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刻,之前的大量跟风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减少了很多,电影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提纯”了,留下来的电影人开始重新寻找市场的切入点、探索全新的电影表达方式、规划香港电影的新未来。很多原来商业化模式下难以见到的电影纷纷崭露头角。比如,陈果的《香港制造》,以清新、真实的记录风格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边缘生活。 另外一个令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是电影人青黄不接,1993年吴宇森成功进军好莱坞后,先后有周润发、成龙、李连杰、杨紫琼、袁和平等去好莱坞拍片,香港电影的大量中流砥柱远走他乡,电影人才瞬时出现了真空。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在市场不景气、人力资源缺乏的境况下,为香港电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坚守香港的中坚导演之一。这一时期的香港黑帮片中弥漫着一种混乱末世的悲哀和命运无常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