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发布时间: 2022-01-22 01:31:49

㈠ 刘雅瑟获最佳女演员奖后发文,她对此次获奖有何感受

刘雅瑟获得了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奖,然后在社交平台发了感谢的话语。刘雅瑟说这次获奖是对于她的极大鼓励,她会继续努力向前的,并且非常感谢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在这段话的最后面还配了三个表情,分别是鲜花、爱心和做鬼脸,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雅瑟是非常开心的,之前的表演也获得了专业人士以及观众的认可。

总结

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对于刘雅瑟来说也是实至名归,是对于她努力付出的一种肯定。小编也希望演员能够继续打磨演技,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作品。

㈡ 香港电影奖项有哪些最高奖是那哪个

一,金紫荆奖
金紫荆奖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1996年举办第1届,以后每年年初举行。各个奖项由影评人协会会员讨论投票决定。奖项数量较少,没有技术奖项。每年还同时评选当年10大华语片和外语片。

二,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借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三,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四,双周刊奖
由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创办于1981年,由影评人投票选出,分为“十大华语片”及“十大外语片”。评选范围是当年在香港地区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后该评奖纳入“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最高奖就是金像奖

㈢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着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着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着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着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着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着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着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着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着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着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着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着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着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着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着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着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㈣ 香港的所有的电影节及奖项

香港所有电影节及奖项:

1 香港电影金像奖

2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3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4 亚洲电影节

5 香港国际电影节

6 亚洲电影大奖

㈤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十大香港电影”怎么尽是张国荣的电

因为他演的都是经典的电影啊,导演好,剧本好,演员好,经典电影没说的。

㈥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的历届回顾

历届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回顾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0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0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㈦ 香港电影设的奖有哪些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借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香港电影金像奖系香港电影业一年一度嘅盛事,而且系港产电影之中最重要嘅奖项。金像奖见证咗香港电影业嘅起跌。2003年得奖嘅无间道系近年嘅代表作,嚢括咗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等嘅奖项,成为一时佳话。 [编辑]每年最佳电影得主
2004年 - Running On Karma (2003)
2003年 - 无间道 (2002)
2002年 - 少林足球 (2001)
2001年 - 卧虎藏龙 (2000)
2000年 - Ordinary Heroes (1998)
1999年 - Beast Cop (1998)
1998年 - 香港制造 (1997)
1997年 -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1996)
1996年 - Summer Snow (1994)
1995年 - 重庆森林 (1994)
1994年 - Endless Love (1994)
1993年 - Cageman (1992)
1992年 - To Be Number One (1991)
1991年 - 阿飞正传 (1991)
1990年 - Beyond the Sunset (1989)
1989年 - 胭脂扣 (1987)
1988年 - An Autumn's Tale (1987)
1987年 - 英雄本色 (1986)
1986年 - 警察故事 (1985)
1985年 - Homecoming (1984)
1984年 - Banbianren (1983)
1983年 - Boat People (1982)
1982年 - Father and Son (1981)
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接、最佳动作设计、 最佳音响效果、 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新人、最佳新导演、中国电影世界光辉之星、专业精神奖等

㈧ 刘雅瑟获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奖,她是凭借哪部剧获奖的

引言:刘雅瑟获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奖,他是凭借《智齿》获奖的。这部电影是根据雷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主要讲述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主角因为一场连环凶杀案,而和另一个主角成为搭档共同破案,但是没想到案子没有解决,反而牵扯出很多的隐情。这部电影于2021年11月18日上映,是一部悬疑题材的电影,拍摄的时间是在2017年,但是在2021年才上映,让书迷期待了很长时间。

三、结束语

刘雅瑟出生于1989年,是中国内地女演员,她自出道以来也饰演了很多电影当中的角色。而且她也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了。她的演技还是有目共睹的,她凭借《荒野咖啡馆》获得平遥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

㈨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和金紫荆是什么电影奖项,权威吗

这个家伙真烦,只知道做广告。我来回答你吧。
1995年,一群影评人鉴于当时本地长期缺乏由影评人组成的团体,以及体现专业影评人选择的香港电影年度评奖,在发起人召开多次筹划会议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一九九五年三月正式成立,成为同类型组织的首个。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一群志同道合的影评人,促进电影评论的独立自主精神;倡导从文化和艺术角度评论香港电影;对香港电影的成就重新作出评价。
一直以来,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通过出版、举办讲座、放映会及座谈会等,在文化艺术普及教育上已立下不少佳绩,除继续这方面已建立了相当基础的工作外,因应社会情况及当下契机,我们于未来一年在电影文化艺术教育上加强力度,针对特定对象推行重点计划,是刻下的当务之急;尤其在现今的视觉文化年代,年轻人大量接收影像,青少年电影教育意义任道重远。
我们一直致力推广香港电影欣赏及评论,年来跟不同机构合作,举办过多次电影导赏和讲座,例如于2002-2003年与康文署合作举办了“名片巡回放映”,另外又设计及举办“世界经典电影课程”;今年我们更得到利希慎基金资助,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办“中学生电影教育计划”,由2004年的10月至2005年的5月,有超过六间中学参与,让学生了解香港电影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自2003年9月,我们的会员每月首个星期日都会在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KUBRICK书店,举行“90分钟纯沙龙”的聚会,让电影评论人和到场的影迷影痴尽情分享,开拓电影文化论述空间。另外,我们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合办的“CIA电影三面睇”,则继续成为港片工业人、影评人和观众的分享对话平台。而我们每年又会参与“牛棚书展”,不但售卖本会出版的刊物及会员的着作,同时又会举行讲座及沙龙交流会,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这些年来,我们努力提高电影评论的水平,促进电影文化的交流,关注政府有关文化和电影艺术方面的政策,出版了二十一种着作,包括每年的《香港电影回顾》、《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
http://www.filmcritics.org.hk/big5/
这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官方网站。

港台影视奖——金紫荆奖
金紫荆奖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1996年举办第1届,以后每年年初举行。各个奖项由影评人协会会员讨论投票决定。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486/node1492/node1498/node1608/
这是有关介绍。

㈩ 谁能介绍一下香港影星吴振宇

未圆明星梦前,原名吴志强的镇宇是做OfficeBoy,八五年他正式毕业于无线艺员训练班,及后参演剧集《生命之旅》扮奸角成名,接演过《公司三文治》、《卡拉屋企》、《难兄难弟》……等电视作品。九二年镇宇离开无线外闯,先后拍过七十部港产片,最深入民心是演古惑仔“靓坤”一角,更被誉为是一位全能演员。另外,镇宇近年与黄子华、张达明合演《栋笃笑》、《须根Show》也甚受欢迎。影而优则导,镇宇年前曾执导过两部电影《9413》及《自从他来了》。

至于绯闻,镇宇与李婉华因合作《公司三文治》而堕入爱。九五年两人突然宣称分手,实质转为地下情,直至九七年这段情终告结束,双方协议分手。之后镇宇再与黎姿、李惠敏传出绯闻,据闻其真命天子女朋友是新加坡靓女。(明)

附吴镇宇个人档案:

原名:吴志强

艺名:吴镇宇

英文名:Francis

籍贯:广东番禺

出生日期:12月21日

星座:人马座

身高:180

体重:150磅

血型:A

兴趣:演戏、阅读、吃东西

导演:

《自从他来了》 (2000)

《9413》(1998)

主演作品:

《无间道2》(2003)

《丰胸秘Cup》(2002)

《爱情白面包》(2001)

《喜欢您》(2001)

《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2001)

《救姜刑警》(2000)

《茱丽叶与梁山伯》(2000)

《爱与诚》(2000)

《公元2000》(2000)

《自从他来了》(2000)

《枪火》(1999)

《中华英雄》(1999)

《七月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1999)

《爆裂刑警》(1999)

《鬼请你睇戏》(1999)

《o记档案三合会》(1999)

《黑道风云之收数王》(1999)

《特警新人类》(1999)

《非常警察》(1998)

《9413》(1998)

《强奸2制服诱惑》(1998)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1998)

《全职大盗》(1998)

《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1998)

《失业特工队》(1998)

《豪情盖天》(1997)

《高度戒备》(1997)

《家有喜事1997》(1997)

《精装难兄难弟》(1997)

《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

《生日多恋事》(1997)

《猛鬼通宵陪住你》(1997)

《对不起,多谢你》(1997)

《666魔鬼复活》(1996)

《旺角揸Fit人》(1996)

《基佬四十》(1996)

《古惑女之决战江湖》(1996)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

《运财至叻星》(1996)

《冲锋队之怒火街头》(1996)

《赌神 III之少年赌神》(1996)

《去吧!揸fit人兵团》(1996)

《乱世超人》(1994)

《神探磨辘》(1994)

《撞板风流》(1994)

《溶尸奇案》(1993)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1993)

《午夜丽人》(1986)

获奖情况:

1996年第三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男主角奖(《旺角fit人》)

1998年第三届金紫荆奖最佳男配角奖(《一个字头的诞生》)

2000年第六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男主角奖(《爆裂刑警》)

2001年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枪火》)

无间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