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60年的香港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60年的香港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7-28 00:24:53

1. 谁可以介绍几部关于香港60年代的电影 电视剧

年轮 我们的知青年代 这里的冬天不下雪 北风那个吹 错爱一生 甜蜜血 色浪漫蜜 大院子女 幸福像花儿一样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大校的女儿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李小龙系列

2. 香港电影发展史资料

分类: 地区 >> 香港
解析: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则吵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着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着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森凯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着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于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孙春侍,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于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 ***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3. 小时候看过不少香港50,60年代的电影,很怀念,谁能告诉我下载地址吗,万分感谢

大醉侠/ 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1962) 08-15
香港:云海玉弓缘(1966) 08-15
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1962) 08-15
香港:西厢记(1965) 08-15
香港:山歌恋 (1964) 08-15
游园惊梦(1956) 08-15
一贯害人道(1952) 08-15
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1965) 07-18
香港:雷雨(1957) 07-18
沪剧:星星之火(1959年) 07-16
钢琴伴唱《红灯记》(1968) 07-16
眉户剧:涧水东流(1961年) 07-16
红旗歌 (1950) 07-16
铁窗烈火(1958) 06-19
新的一课(1958年) 06-19
淮上人家(1954年) 06-19
走向新中国(1951年) 06-19
谁是兇手(1956年) 06-15
黄梅戏:女驸马(1959) 05-27
评剧:小姑贤(1953) 05-27
闽剧:炼印(1955) 05-27
香港:金鹰(1964) 05-27
香港:大地儿女(1967) 05-27
戏曲片:陈三五娘(1957年) 05-27
京剧:洛神(1955) 05-27
香港:三笑(1963) 05-27
越剧:追鱼(1959年) 05-24
草原雄鹰(1964年) 02-17
英雄岛(1959年) 02-17
香港:画皮(1965) 02-12
昆曲:十五贯(1956) 10-26
心连心(1958年) 10-26
一件提案[1954] 10-26
青云曲(1959) 10-26
红花遍地开(1960) 10-18
春燕展翅(1963) 10-18
雾海夜航(1957) 10-18
帅旗飘飘(1958) 10-18
小白兔(1954) 10-18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 10-18
母女教师(1957) 10-18
香港:空中小姐(1959) 10-18
鬼话(1951) 10-18
工地青年(1958) 10-18
暑假的礼物(1961) 10-17
春节大联欢(1956) 09-16
军歌嘹亮 (1965) 09-13
大浪淘沙(1966年) 09-13
海上神鹰(1959) 09-13
第一列快车(1958) 09-10
风行里面有

4. 帮忙找点1960-1990年香港的喜剧电影

许氏三兄弟的喜剧系列!
精装追女仔系列 最佳损友系列 还有就是你说的高志森的富贵逼人系列,高志森还有一些办公室喜剧系列都不错。
还有新艺城的系列,像《大富之家》《家有喜事》 《打工皇帝》《我爱夜来香》《七年之痒》《横财三千万》《开心勿语》《开心乐园》《大丈夫日记》《吉星拱照》《黄飞鸿笑传》《黄飞鸿对黄飞鸿》 《杀妻二人组》《与龙共舞》。
王晶导演的一系列喜剧都不错 像《追男仔》《烂赌英雄》《公子多情》《逃学英雄传》

5. 寻一50-60年代的香港老电影名字

一个烂赌的传说
译名:Yat goh laan diy dik chuen suet
地区: 香港
日期: 2001年10月12日
类型:剧情
[编辑本段]演职人员
导演:麦子善 Marco Mak
主演:吴镇宇 Francis Ng 林雪 Suet Lam 关秀媚 Suki Kwan 李灿森 Sam Lee
[编辑本段]剧情概要
舒奇是一个天生的赌徒,到澳门赌钱,每次都大起大落,因为一次糊里糊涂与艺员雪发生关系,得到三千块,后投注站买马赢了十五万,他便往卡拉OK消遣,认识了逢赌必输、有一个“玻璃骨”症弟弟的妈妈桑——公主。
因为欠债,舒奇被禁锢,公主于是致电卡拉OK熟客莫UNCLE求助,莫UNCLE答应了付五十万,但要公主陪他一个月。之后莫UNCLE突然离奇死亡。混乱中,两人在债主FACE哥手中逃出,不久,却再次遇到莫UNCLE,原来他没有死去……
香港一贯赌片甚多,但像本片这样,集中描写一个烂赌鬼的特性,以及他的传奇命运,就很罕见,还奇在拍得不落俗套。本片没有像通常的赌片那样卖弄赌术,没有精美包装和名牌格调,因此并未引起影迷注意,实际上这一部是不错的赌片。

6. 香港六十年代的 电影有哪些

多了,以邵氏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为代表

7. 以香港5、60年代为背景的喜剧电影或电视卷

抢新郎(夏梦主演)。男大当婚(石慧主演)。王老五添丁(孙茈君,傅奇等主演)。这都是50年代—60年代初在大陆上演的香港喜剧片。

8. 我想问香港60年代电影发展点架

战后的中国香港电影
就像战后的中国香港普遍工业一样
被中国大陆不停催化。 这也成为国共内战再次进行的近因〈于日本侵华期间暂停〉,直至1949年中国得到胜利。这些事件最后使华语电影公司南移至中国香港。这些新移民对电影出口至东南亚国家(由其是没有被排斥的大批中国人海外侨局地)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Bordwell
2000)有莫大的贡献。 战后时期同样使电影业凝成两个平行的分岐,一边是普通话
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另一边是广东话,中国香港普遍使用的方言。支持普通话电影的因素包括有较大的财力和更充裕的制作,普通话电影具有庞大的出口市场,专门化的技术,上海电影制人的名气和资本,还有大陆文化声望和世纪来中国文化与政治精英皆使用官腔。数十年来广东话电影每每也有一些佳作,但始终也会比下去而坐着第二把交椅。(Leyda
1972) 在中国香港电影的历史中,和其他语言相关的里程碑在1963年树立。当时,港英当局通过一条法例:所有电影必需配备英文字幕,看似方便作政治审查之用。但当时因实际需要,大多电影也配备中文字幕,令人们斗姿更容易理解其他地区的方言,(Yang
2003)间接令广东话电影兴起。当中国香港电影配备中英字幕后,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更容易获得西方观众的欢心。 粤语电影 粤剧 主导时期: 粤剧二重唱任剑辉及白雪仙(简称“任白”)是当时顶级红星。任剑辉擅长反串生角配合白雪仙的旦角,她们合作拍了超过50出电影,包括《紫钗记》(1959)成为恒久不衰的经典。(Teo
1997) 低成本制作的武术电影: 接近100出由关德兴饰演黄飞鸿的长篇功夫电影。起始《黄飞鸿正传》(1949)完结为《黄飞鸿勇破烈火阵》(1970)(Logan
1995) 武侠片系列,利用人手绘制特别效果,譬如《六指琴魔》(1965)(Chute & Lim
2003
p. 3) 家庭生活的当代通俗剧 华达制片厂 国语电影 邵氏兄弟及电懋(后易名国泰)是最顶尖的电影制作公司也是一对悲哀的夙敌。 于1964年(电懋)的始创人兼首脑陆运涛死于空难
使得邵氏兄弟得到行内较领先的位置。 电懋易名为国泰后于1970年终止电影制作。 (Yang
2003) 一支音乐流派黄梅调注入中式戏剧衍生成邵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The Love Eterne (1963)。这部电影打破纪录地卖个满堂红也成为黄梅调音乐电影的经典毕尘代表作 。 浪漫音乐剧如雪里红 (1956)
Love Without End (1961)
水仙 (1964) 及改编自琼瑶的小说。 荷里活式音乐电影 譬如曼波女郎 (1957) 与野玫瑰之恋 (1960). 史诗式古装片:卲氏兄弟的李翰祥是主要的导演,有着名电影江山美人 (1959). 1960年代末,卲氏兄弟开创了一个新派武侠电影,当中情节比较紧凑,但少点遐想空间,多点力量型动作及暴力。这种新派武侠电影潮流灵感来自日本武士电影的大受欢迎所致。(Chute & Lim
2003
p. 8)还有电视的普及化带走不少观众,标志着电影业必须改变题材中心
由以往女性为中心的电影变成动空数绝作电影主导。 (参见中国香港动作电影)主要带动人物: 徐增宏的《江湖奇侠》(1965) 胡金铨的《大醉侠》 (1966) 和《龙门客栈》(1967) 张彻的《虎侠歼仇》(1966)、《独臂刀》(1967)和《金燕子》(1968)
参考: ***

9. 有一个叫剑猪的争老大是什么电影

2009年香港出品的电影《旺角监狱》,由张家辉,孟瑶,谭耀文主演,故事讲述的是张家辉饰演的细辉由于年少,执行帮会杀人计划,被捕入狱,出狱后和韦家雄饰演的箭猪,谭耀文饰演的Peter争夺帮会大哥的位置,望采纳谢谢

10. 香港有哪些经典的老电影

你好,我认为有以下几部可以称为是经典:

一,《射雕英雄传》。永恒的武侠经典。80年代拍这样的片子很少见。这应该是大咖最多的港剧了吧?在当时的无线五虎里主演黄日华、苗侨伟,配角是吴孟达、秦沛、曾江、谢贤,连走狗都是周星驰、吴镇宇、欧阳振华。导演是杜琪峰,制片人是王晶的父亲王天林,武术指导程小东,助理导演鞠觉亮,甚至三部电影的主题曲作词人都是黄沾。这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半。我可以问哪部电影?我最喜欢翁美玲扮演的黄蓉。它几乎是活的。感觉像是小说里走出来的黄蓉。难怪也是金庸最满意的黄蓉。

二,《上海滩》。1983年看了两部剪辑过的电影版,然后回来看了1980年的原集版。果不其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看剧版是更好的打开方式《上海滩》。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和化妆师的时代,一部剧的成就完全取决于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剧情的紧凑性。每一个表情的细节都是那么到位,整部电影哪怕只有一个配乐,也足够了。经典中的经典,让人年年翻拍形式,却无法超越。最后,我不得不承认,发哥的哥哥许文强很难超越,还有冯敬尧。他们是现实中人物的真实状态,也是正邪不分,非黑即白。

三,《大时代》。经典,不愧是经典。港剧心中的No.1。最后断断续续看了,一部戏剧冲突性很强的剧,一部能带动观众情绪的剧。这部剧最厉害的是丁蟹这个神奇人物的塑造。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是指控丁蟹的审判和方氏三姐妹相继被害。后期剧情开始有点自我放纵,各种不合理。经过39集的羞辱,最后的复仇只有十分钟。但总是值得高分的。

实际上经典的影片还有很多,从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