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出阐虎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出阐虎

发布时间: 2023-07-18 14:58:37

㈠ 老虎出监的介绍

《老虎出监》是1989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由王钟电影。狄龙,吴耀汉主演。《老虎出监》讲述洛培刚释入出狱,他已决定改过自新。他往银行提款时被劫匪吴诚才挟为人质。警方梁沙展误认这次劫案是洛和吴合谋的。

㈡ 跪求一部老的香港电影,大概是80几年的,内容记不清了,老虎跑出来了,然后一起抓老虎的片子.

这个是〈两只老虎〉的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NTEzNjcy.html
我刚看过,肯定不是
楼住说的是
---台湾经典老片〈老虎来了〉
--喜剧片,我也看过,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㈢ 关于香港电影中的恐怖片

冤有头债有主的类型,不是无差别杀人,而且多以喜剧的形式,看起来不是特别恐怖,最终鬼怪都能被消灭。(个人意见。)

㈣ 香港洛奇老虎是谁

您好!香港洛奇老虎是阿辉。在香港电影老虎出更中周润发饰演阿辉的拿了一打生鸡蛋坐在餐桌前,一个个敲碎倒入杯子里,一口气全部灌下去。喝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这一招是李小龙传给了成龙,成龙传给了史泰龙,史泰龙传给了狄龙,狄龙又教了给我的。”这个桥段出自《老虎出更》,其实是在致敬《洛奇》。

㈤ 《英雄本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英雄本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6 彩色片 90分钟

中国香港新艺城影业公司摄制

编导: 吴宇森 摄影: 安德鲁·朗 主要演员: 周润发 (饰小马) 狄龙 (饰宋子豪) 朱宝意(饰钟柔) 张国荣 (饰子杰)

【剧情简介】


香港的街头。小马正在小吃摊边吃东西边向四周张望。街道巡警走过来抓违章摊贩,吓得小吃摊主顾不得向小马收钱,推着车就跑。小马连忙跑过去把钱递给他,并顺势推了一把车,让摊主跑得更快些。坐在车里的宋子豪笑吟吟地看着小马,他和小马是并肩搭档的兄弟,这一次他们俩要去财务集团有限公司。驾车的阿成,阿豪对他也很照顾。

二人来到财务集团有限公司的地下室,经过了重重设防关口,到达最秘密的地点——印刷室。印刷室的机器正印着一张张可以乱真的美钞。宋子豪将一叠叠刚刚印完的假钞装进一只黑色密码箱,与小马一起离开了大厦。阿成恭敬地将车门打开,宋子豪关切地问阿成病好点了没有,并掏出一叠钱给了阿成,叫他好好看病。三人上了车,向交易地点驶去。

交易地,罗斯及手下等候着宋子豪的到来。由于多次合作,双方都比较友好,30万港币的交易额顺利地成交。

宋子豪和小马回到公司,径直向董事长办公室的房间走去。这里实际上是一个黑社会集团,董事长便是姚老大。姚老大见阿豪和小马任务圆满完成,很高兴。他见阿成不爱言语且礼节周到,觉得他是个可用之材,就嘱咐阿豪,这次去台湾做交易把阿成也带着。

今天是阿豪弟弟阿杰毕业的日子,宋子豪开着车来到香港大学。宋子豪走在去阿杰宿舍的路上,忽听见身后有人喊:“不许动!警察!”他先是惊,后来辨出是弟弟的声音,才放下心,两个开始打闹起来。阿杰的志向是将来当一名出色的警察,今天他的愿望可以实现了。阿豪听罢弟弟做警察的决定,心里有些紧张,但他不愿破坏弟弟的理想,就鼓励他好好干,做个好警官。

兄弟两人来到医院,看望生病的父亲。阿杰的女友小奇正在为父亲修剪鲜花。几个人说了一会儿,小奇忽然想起考试要迟到了,就急忙和阿杰离开了医院。宋父见阿杰做了警察,就劝子豪不要再做黑道生意了,免得影响兄弟感情,阿豪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考场里考生寥寥无几,考试已经结束。小奇和阿杰提着大提琴匆匆赶到,要求考官再给小奇一次机会,手忙脚乱的小奇拉得并不好,阿杰在下面显得很难堪。两人扫兴地走出考场,互相埋怨着,又不小心把大提琴的支架砸在了一辆轿车的后座玻璃上,车主正是刚才的考官,两人吓得拔腿就跑。

夜总会里,小马、阿豪和阿成在喝啤酒,阿豪告诉小马这次从台湾回来就收手,彻底不干了。他决定和阿成去台湾,让小马照顾这边。小马回忆起两人刚出道时的艰辛,感慨万分。阿成默默地听着,又满有心计地想着什么。

海边的警官训练基地,阿杰正与其他队友接受系统的技能素质训练。阿豪明天就要离开香港,他来看望阿杰。

台湾的交货地点,四周静悄悄。宋子豪觉得有些不妙。阿码贺成佯装不知,其实他早已与台湾这边的人互相勾迟改派结上,出卖了阿豪。阿豪走进里间,台湾方面的人拿出机枪想加害宋子豪。外面的警车也闻讯赶来。虽然寡不敌众,但阿豪还是掩护阿成往野外逃去。警察追赶过来,阿豪为了掩护阿成逃走,决定自首。

阿豪出事的当天下午,一个黑衣男子闯入宋家,想要宋父作人质,阿杰赶回来,打斗中,黑衣男子杀死了宋父,阿杰痛不欲生,认为是哥哥害死了父亲。

小马在报纸上看到宋子豪被抓的消息,非常伤心。他决定为阿豪报仇。相林酒家里面人来人往。小马来到了小王的包间,小马数枪将小王手下的人统统打死,并一枪打中了小王,小王也反手一枪打伤了小马的一条腿,小马挣扎着逃走了。

三年后,阿杰以优异的成绩从警官学校毕业,当上了一名警官。阿豪也从台湾歼改监狱里被释放出来。刚走出监狱大门,阿豪遇到了台湾刑警翁警官,翁警官告诉阿豪后会有期。

宋父三周年祭日。阿杰和小奇来祭奠父亲。他蹲在父亲的坟旁,面上冷冷地,他无法面对亲哥哥是黑社会成员这一残酷的现实。晚上,阿杰和小奇乘车回家,在路上遇见了已回到香港的阿豪,阿杰拒绝接受阿豪,阿豪在瓢泼大雨中孤零零地离开了。

经朋友推荐,阿豪当上了出租汽车司机。一天,他看见小马拖着一条残腿正在擦洗一辆豪华型黑色轿车,而车主就是当年出卖他的阿成,心里很不是滋味。阿豪走到小马跟前,两人拥抱在一起。小马执意要重新开始,为阿豪报仇,阿豪希望他不要走回头路,小马听不进去。

警察局办公室。警司正与宋子杰谈话,阿杰因为哥哥的事情受牵连无法升职,阿杰愤怒地走出办公室。

晚上,失意的阿杰一个人在酒吧喝酒。小马和阿豪在酒吧的另一边,两人开心地聊着天。阿成带着两名手下走过来,佯装热情地打着招呼,他想拉阿豪走回头路,可是阿豪冷淡地回绝了。阿杰看到这个情景,以为哥哥又和黑社会勾结在一起,就愤怒地质问阿豪,阿豪因为自己的事情牵连了弟弟,既歉疚又无奈。

联合计程车行。小奇来找宋子豪,求他为了阿杰离开香港,阿豪平静地说不会离开。这时阿成的手下叫阿豪去一趟,阿豪因为小马被阿成劫持,不得已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小奇站在旁边,目睹了一切,她开始了解阿豪了。

阿成的办公室里,姚老大虽在场,可已无丝毫权利,掌实权的人是阿成。阿成热情地招呼阿豪做更大的生意,还可以利用阿豪弟弟当督察的便利条件,提供警方行动的信息,不管阿成怎么利诱和威胁,阿豪决意永远不走回头路。

香港警署。台湾警局的翁警官,国际刑警和香港警司正在商谈如何将犯罪集团一网打尽。阿杰一直想独自破获成老大的走私贩毒案,一天他从垃圾堆得到了一张纸条,知道了交货地点想报告警署,可警司对此漠不经心。阿豪得知此事,告诉阿杰要加点小心,这可能是阿成他们下的圈套,阿杰却一意孤行。阿杰按着得到的消息,来到了码头,阿成的手下早已在此恭候着阿杰。阿杰受了伤,被送进了医院。阿豪知道后,急忙赶到医院。警司也在那里,他希望阿豪能配合破获这个案子。

阿成带领手下在天台上将小马打成重伤,又到出租车行砸车,小马劝阿豪起来报复,阿豪不同意,小马便决定单干。小马顺利地进入了大厦造假钞密室,拿到了磁盘。小马正欲离开,遇到了闻讯而来的阿成手下。激烈的搏斗中,小马寡不敌众,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阿豪赶来,两人逃离了虎口。

姚老大的会客室。姚老大怒斥阿成玩得太过火,阿成不服,与之争吵起来。这时阿豪打来电话,约定晚上十点在大庙用200万美金及一艘快艇交换磁盘。警署办公室,警司得到此消息后正安排任务,阿杰主动要求参与此案。阿豪决定跟小马离开香港,临走时,他将一包东西交给了小奇。晚上,阿杰将其打开,发现里面装的是印伪钞的证据及阿豪留给阿杰的一盘磁带,阿杰听完磁带,急忙去找阿豪。

阿成带人按时赴约。阿豪与小马将阿成绑架,用阿成做人质走向快艇,阿豪叫小马先走,小马不肯。阿杰此时赶来,却被阿成手下俘虏。阿豪因保护阿杰身受重伤,小马被乱枪打死。这时警方赶到,阿豪一枪将阿成击毙,又顺利地从阿杰腰后拿出手铐将自己铐住,阿杰此时真正了解了大哥。俩人将手铐在一起,走向警车。

【鉴赏】

7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历经衰退——混乱——稳定——低潮后开始逐渐复苏。到了80年代初,香港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经济增长率位居世界首位。经济发达了,文艺也会繁荣,人们对电影,特别是在电影程式上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李小龙辞世以后,功夫片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英雄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样式应运而生,使香港电影从武打片的死胡同中走了出来。吴宇森恰巧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其拍摄的英雄片中提出了男人最为关注的义气、地位、信心和尊严等问题,创造了一个男人向往的友情世界。他的所谓英雄被香港影评人界定为 “重大义而轻小利,为友情而洒热血的古道热肠人物”。

吴宇森出道以前,一直追随“潇然影坛一侠者”张彻,因此,他从张彻那里继承了“男性电影”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男性电影”的传统和主角之一必死的命运上。同时,最让吴宇森心仪的导演是让—比埃尔·梅尔维尔——一位60年代的法国“黑 *** ”导演。梅尔维尔的《武士》(1967) 中塑造的形单影只的孤独杀手(阿兰·德龙饰)更让他推崇备至。吴宇森将张彻的热情、冲动、合群和让一比埃尔·梅尔维尔的冷峻、准确、孤离这两种风格同自己独特的男性依恋情结 (实质上是恋母情结的伪装形式) 融为一体。

在《英雄本色》中,吴宇森巧妙地运用殖民地文化的特点,把洋英雄的洒脱外表和土英雄的执着情怀结合起来,塑造了宋子豪(狄龙饰)和小马(周润发饰)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两人兄弟般的情谊中,平添了一种无奈、沧桑和浪漫的感觉。豪哥和小马同属黑道,本不应纳入社会道德的秩序中,但吴宇森就是通过这样的社会反叛者的形象,以他们的孤独奋斗或深厚的男性情谊来赢得观众的认同。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并不单单给予观众表象的官能 *** ,而是通过英雄片这些歹角英雄形象挖掘人物的多层面和复杂心理,使之变成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悲剧。正如香港影评人石琪所说:“《英雄本色》的这种暴力并不新鲜,但《英雄本色》最好的地方是将几个英雄受挫、报复、矛盾很完整地写出来,煽动力因此特别强;《英雄本色》主要是以情感打动观众,至于它的票房成功,就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恰恰配合了香港社会现时的心态,就是面对灰暗的前景,我们开始有一种 ‘自怜狂’,不会那么天真,相信这是个简单的世界,年轻一代即使不算成熟,也世故了。”

《英雄本色》在当时曾经轰动一时,连吴宇森也未曾料到。但它的成功却一下子唤醒了吴宇森的自我意识,使他发现了自己的内在模式,于是接连拍了《英雄本色续集》(1987)、《喋血双雄》(1989)、《喋血街头》(1990)、《纵横四海》(1991)和《辣手神探》以及在好莱坞拍就的《终极标靶》(1993)和《断箭》(1996)等一系列英雄片。吴宇森在他的英雄片中一贯表现他想象中的男人间的义薄云天的友情,在诉诸暴力与血腥的同时,也怀着一种追求浪漫的情怀。在刚劲的尽头露出一丝浓重的悲情,在狂乱的现世中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却不可得的悲愤,在某种极度压抑后的情绪中迸发……所有这一切都是刚尽而悲起,表达了一种东方的宿命感。

英雄是群体生活的产物,所以当他们孤身一人时,似乎受尽耻辱,而他们聚在一起时,就会所向无敌。吴宇森式的英雄是当今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古老英雄:重友情,道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一点点理想而舍生。在吴宇森的作

品中几乎每部都可见到这样的场面:两个或三个主人公被围后,面前是一条狭长的通道,主人公往往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然后携手并肩,在激动人心的仪式化音乐中艰难地杀出一条血路。英雄之间的“义”在这里闪光。吴宇森自己说过: “人最好的地方,就是善性。杀手和警察都有一种正义感,那就是人最好的地方。”正如罗卡在《香港电影类型论》中阐述王琛的观点时所说:“吴宇森影片中的英雄,无论是孤独的杀手,洗手不干的黑道中人,惺惺相惜的警探,忍辱负重的卧底探员都是 ‘未完成式的男人’,对女性不贪情欲,反而是 ‘带有柏拉图式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母爱的依恋’。而对人的追求与完成,往往成为他们人生的最高目标,为此不但屡犯权威,甚至陪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这种‘杀父恋母’的俄底浦斯情结与传统的道义的怪异结合,成为贯串吴氏作品的母题与特色。”

在镜头运用上,吴宇森善于运用升格镜头煽情,用幅度不大的升格技巧一是表现升华的神圣感 (如故友重逢,慷慨赴死),二是强调感官 *** (如激烈动作,鲜血飞溅)。在色彩上则运用红色象征血腥,蓝色象征抑郁,然而在暴力过后的浪漫情境下也会透出一丝柔柔的黄色。吴宇森的影片离不开枪战动作场面,但也并不十分明确地规定枪战场面的敌我关系,而只是紧紧跟随主体,突出向心力,至于周围的荷枪实弹者如何变化都无关紧要,从而达到乱中取胜的目的。在剪辑方式上,则利用同一连贯动作由不同机位摄下的时间差,形成一种“偷格”的剪辑方式,既造成了视觉冲击力,又能在危险动作上取巧。

吴宇森开英雄片之先河,其精彩的枪战场面,使电影的某些特性得以极大的发挥,同时他又能另辟蹊径,自成一体,在娱乐片中融入自己对现世的观点,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男性电影世界。

㈥ 介绍几部最新的香港黑社会电影

醉生梦死 之 湾仔之虎 真实的。湾仔之虎陈耀兴(陈浩南原型)他找杀手把湖南帮老大黄郎维做掉了(貌似原因是黄 掌掴梅姐) 直接导致了湖南帮寻仇,湾仔之虎命丧澳门, 之后陈的女友为了纪念他也就出了部电影湾仔之虎之醉生梦死
附录香港电影史上有关黑帮题影片不完全手册

<古惑仔>系列 <无间道>系列 《英雄本色》系列 《O记之三合会档案》《洪兴仔之江湖大风暴》 《庙街故事》 《庙街十二少》 《龙在江湖》
<龙在边缘> <龙虎钵兰街> <古惑女>系列 <阿嫂传奇> <生命揸FIT 人>
<江湖> <旺角揸FIT人> <黑色迷墙> <黑白森林> <黑白战场> <我在黑社会的日子> <狱中龙> <九龙冰室> <新家法> <江湖告急> <濠江风云> <龙凤茶楼>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杀杀人 跳跳舞> <金牌打手> <江湖篇之大佬>
<江湖正将> <江湖龙虎斗> <江湖接班人> <杀戮江湖> <边缘岁月>〈真心英雄〉
<黑道风云> <古惑夕阳红> <出位><跛豪>〈放逐〉〈最后判决〉
〈再见阿郎〉〈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枪火〉

㈦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 编导 是黎民伟、 摄影 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 粤语 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咤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端口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电影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电影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