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2003CEPA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2003CEPA

发布时间: 2023-07-12 00:29:53

经典港片推荐 港片高分经典电影 不能错过的香港好电影推荐

“154年了,香港回归中国,我们不想也不能再多等一秒了”《我和我的祖国》“回归篇”中的这句铿锵有力的台词道出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心声。

廿五载香江奔涌,我们一路见证了香港发展的沧桑巨变。而香港电影,作为东方之珠最绚烂的那一抹光晕,也在不断合作、交流、创新中焕发出崭新生机。

明珠新彩,光影作证,让我们用25部电影回顾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光影瞬间。

1997年

《97家有喜事》

《97家有喜事》是1992年《家有喜事》的“姊妹篇”,继续讲述一家三兄弟的爆笑故事。

黄百鸣和周星驰回归主演,另有吴镇宇、吴倩莲、钟丽缇全新加盟,在贺岁档拿下逾四千万票房。

很多桥段在欢笑之余也结合时事,意味深长,一对崇洋媚外的夫妇遭到了全家上下的犀利回怼。

吴倩莲饰演的小倩那句台词相当解气:我替你们害臊,中国人不做,做假洋鬼子!

1998年

《我是谁》

这部由陈木胜和成龙联手打造的跨国大制作,是成龙动作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主要在非洲取景,充满了猎奇惊险的异域风情,诸多动作戏如壁虎功攀岩,高厦天台格斗,玻璃幕墙速旁则降等都成扰蔽为难以复制的经典。

1999年

《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于1999年贺岁档登场,毫不意外地收获当年的票房冠军。

片中很多灵感都来自周星驰的真实经历,也是他由演员向导演的转型之作。

“我是一个演员”“我养你吧”这些台词小时只当笑话,长大方知背后的辛酸与意涵。

2000年

《花样年华》

在万象更新的世纪之交,王家卫偏偏选择掉进怀旧里去。

看似在写60年代的香港,内里装的却是30年代“旧上海”的绮梦。

“如果,我多⼀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起⾛?”

说的是最美好的年华与最糟糕的爱情。

2001年

《少林足球》

又一部周氏喜剧,又一部破纪录的年度票房冠军。

这也是周星驰与吴孟达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戏里戏外,《少林足球》都为当时陷入低谷的香港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002年

《无间道》

香港电影救市之作,港片难以逾越的高峰,影响力远播海内外…

似乎怎样形容《无间道》的地位都算不得夸张。

“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想做个好人”

警中有匪,匪中有警,正邪莫辨,善恶交缠,《无间道》的意义不仅在票房,更在于为套路化的港产警匪片重新注入活力。

2003年

《PTU》

“穿上这身衣服,就是自己兄弟”

警与匪、情与理的冲突借由一支枪,在一夜之间爆发。

幽暗、冷峻、暴力,都让《PTU》极具银河映像的风格烙印。

2004年

《新警察故事》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香港电影人与内地市场的关系愈加紧密。

陈木胜和成龙合作的《新警察故事》也是合拍片的代表之作,内地票房突破4000万元。

严肃起来的成龙依然拼命,在大巴之间闪转腾挪,从会展中心跳下,贡献了诸多叹为观止的动作场面。

“收手吧,阿祖!”也成就了吴彦祖最经典的反派形象。

2005年

《头文字D》

2005年的香港票房冠军,也是周杰伦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最擅长“拍漫画”的刘伟强再度贡献了一部叫缓启州好又叫座的漫改经典。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2006年

《霍元甲》

《英雄》之后,李连杰时隔四年再演华语片,也是他认证的最后一部功夫片。

霍元甲对打世界高手,不仅是武艺的巅峰对决,传递的更是中华武术的精神:

“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7年

《投名状》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

《投名状》是百变导演陈可辛的自我突破之作,大胆颠覆了古装武侠片的套路,更被不少人视作李连杰的演技巅峰。

影片网罗了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位巨星,投资号称3亿,票房却并不尽如人意。

然而,来年丰厚的奖项认可,让这部经典最终未被埋没。

2008年

《叶问》

好莱坞有个“Iron Man”,中国有个“IP Man”。

从2008年《叶问》横空出世到2019年《叶问4》传奇落幕,甄子丹与叶问的十年,是互相成就的十年,也缔造了功夫片最后的辉煌。

“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已及人。”

2009年

《十月围城》

“革命之火快要成燎原之势,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快要来了!”

监制陈可辛与导演陈德森将几十位明星调配有度,编织出了一部小人物为国捐躯的动人群像。

《十月围城》书写了一段属于香港的革命历史,也开辟了香港电影人主旋律创作的先河。

2010年

《岁月神偷》

香港往事不只有九龙城寨、黑帮警匪,也有市井小人物的悲欢浮沉。

《岁月神偷》以导演罗启锐本人经历为蓝本,展现的正是香港普通市民家庭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

岁月是真正的“神偷”,人生总是“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

2011年

《龙门飞甲》

作为《新龙门客栈》的续集,《龙门飞甲》是徐克的一次自我创新。

醉心于技术的“徐老怪”再次以3D实现突破,用大漠的雄奇苍凉、武打的灵动飘逸,侠客的恣意豪情书写了武侠片的新篇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012年

《寒战》

“《无间道》后,最好的香港警匪片”这曾是许多人对《寒战》的评价。

《无间道》注重人文内核,《寒战》则崇尚理性精神。

香港警察和司法体系内部的各方角力,斗智斗勇将港产警匪片拍出了新味道。

2013年

《一代宗师》

王家卫十年磨一剑,“熬”出了这部《一代宗师》,也用12项大奖创造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纪录。

影片看似是武林间的争斗,实则仍是关于时间的怅惘,对已逝时代的眷恋与怀念。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2014年

《黄金时代》

“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这是一部民国文人画卷,也是一部散文诗一般的电影。

许鞍华对创作的坚持让世人看到香港电影在商业之外的另一种色彩。

2015年

《捉妖记》

《捉妖记》以24.3亿夺得当年的影史票房第一,也成为年度最大黑马。

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奇幻志怪题材与好莱坞合家欢模式的巧妙融合,更源自导演许诚毅的多年沉淀和对国产CG技术的不断探索。

2016年

《美人鱼》

33.9亿!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继续由香港电影人刷新。

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周星驰依旧留下了无数名台词和名场面,也借由这段人鱼童话也传递出对环境议题的关切思考。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分钟,假如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你最想干嘛?”

2017年

《追龙》

王晶的回勇之作,将跛豪与雷洛的故事讲出了新味道。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甄子丹与刘德华的双雄对弈是兄弟情义,也是时代浮沉。

《追龙》是王晶的情怀,更是观众的情怀。

2018年

《无双》

“这个世界上100万人只有一个主角。”

“只看到黑跟白的人,永远是失败者。”

既有烧脑的悬疑和反转,又有震撼的动作和大场面,同时不缺乏对人性复杂的描摹。

《无双》堪称真正的港片复兴之作。

2019年

《扫毒2》

13.12亿票房,市场再度见证了港片的吸金实力。

邱礼涛熟谙警匪动作片的类型之道,刘德华与古天乐的对手戏也炉火纯青。

“跟毒贩讲人权,会不会太迂腐了?”

2020年

《拆弹专家2》

从炸弹到核弹,从青马大桥到赤鱲角机场...

邱礼涛将爆炸进行到底,也让《拆弹专家2》从特效到动作全面升级。

“你们个个都说我有病,是这个世界有病。”

借由潘乘风的执念、挣扎与救赎,刘德华也完成了“百尺竿头”的自我突破。

2021年

《怒火·重案》

“对于任何目无法纪,公然冲击法治的人,警方绝对不会容忍。”

陈木胜导演遗作,对他个人和港式警匪片都是一次华丽的总结。

甄子丹与谢霆锋一正一邪,拳拳到肉,都让警匪片回归最经典的双雄叙事和硬核动作。

2022年

2022年刚刚过半,在港片亦未缺席...

《边缘行者》逆风上映,拿下1.49亿票房,再度展现出港片的实力与韧劲。

接下来,更有《神探大战》《断网》《风再起时》《金手指》《扫毒3》《临时劫案》等一批力作等待与观众见面。

“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这种拼搏进取、同舟共济的狮子山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人的特质。

让香港电影历经潮起潮落,依然生生不息!

传奇待续...

香港电影,永不褪色!

❷ 如何评价电影《拆弹专家》

最近又回过头来看了一遍《拆弹专家》这部电影,开篇最多的是炸弹爆炸的轰裂声,那巨大的声音由耳膜迅速地传送到心脏,不经意间总会随着突然的爆炸声而受惊,那是从外到里的惊心动魄。

影片中很多演员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大咖刘德华自是不必说,还有一些我们在TVB剧中经常看见的几个老面孔,如古天乐、张家辉、郭富城等,让人不由地产生了莫明的熟悉感,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是看着TVB剧集长大的,那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仍旧占了一席之地。

影片从头至尾都让人产生那种争分夺秒地紧张感和凝重感,特别是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章在山在每次拆除炸弹过程中,让人又惊又怕,随着剧情担心着他能不能顺利地拆除,又是怎么去拆除,让人想着不同的可能,那危机一触即发,似乎也随着那份沉重躁动着、不安着、紧绷着,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也没办法预料,直到炸弹被安全地拆除。就像在被悍匪围困的红磡海底隧道,一位年轻人被匪徒发现了他的警察身份,随后被姜武饰演的火爆作为人质全身捆上炸弹,在放出隧道的那一瞬间启动了引爆器,想看看章在山无能为力时的痛苦。那位年轻警察在见到章在山时还能强作镇定,寄希望于他能拆除身上的炸弹来解除这迫在眉睫的危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拆除过程依然毫无进展,那一刻年轻警察所有的镇定分崩离析,再也没办法伪装。人在危险面前最真实的情绪也很好地呈现在镜头前,不停地向章在山呼喊“救救我”,他的慌乱和害怕煎熬着所有人的心,那一刻他是多想有生的希望,他的绝望也煎熬着这个拆弹专家的心,即使他不停地寻找着方法,但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着眼前的事实,在所剩时间不多的时候,章在山表情郑重而严肃地向那个年轻警察大声强调着”你是警察,你有责任,不要靠近人群,不要靠近车群“,试图让他能接受这残忍地事实,也提醒着他最后的结局和自己作为警察的责任。我不知道这种画面触动了多少人,但是我却被那种真切的无能无力地痛苦触动了。除去警察这个身份,他只是个普通人,他的人生还有很长,但在炸弹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不甘、可能都到此终结了,什么也没留下。不得不说,即使你再强大,在生死面对还是会害怕而脆弱。

影片的最后,需要拆除在隧道两头定时爆炸的两车威力巨大的炸弹,面对红线和黄线二选一的情况,章在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为了整个香港的安定,没有犹豫和挣扎地做了最后的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另一个人,而自己葬送在了爆炸中,再也不能活过来。而我们也没能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离场时同事和我说不喜欢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我说只有遗憾才会让人印象深刻和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刘天王是我唯一算迷过的明星吧。大概是我中学的时候。

这次看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拍这个片,从货车上翻到地上,感觉都替他疼了,真的很敬业。

场面是大场面。结局也是必然的,增加感染力。

而且也不是那种英雄无所不能的英雄片。

姜武的弟弟的改邪归正让我觉得有点莫名。是为了三观正确吗?

宋佳太高了,两人站在一起,衬得刘天王很矮。

小警察的出现很多人说很感动,我怎么觉得有点奇怪呢。一个警察,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下还能不经意的掉出警官证呢?我一直在等着这个小警察和三个退休警官在隧道里面搞破坏救人质呢。我真是英雄片看多了。

上映6天,2.5亿票房,上映之前普遍被人们看衰的《拆弹专家》,居然实现了逆袭,在五一挡四大华语电影中突围,稳坐五一档新片龙头老大。

就连还在养伤的刘德华都激动地亲录VCR表示说: “谢谢所有老铁,为票房付出的那种力量”。

在电影正式上映之前,关于《拆弹专家》要扑街的言论就已充斥在各大社交平台。

除了同期的竞争者们太强大之外,香港警匪片近年来所呈现出来的颓势,也是众多观众不看好的原因。

作为香港电影的一大标志,警匪片曾是口碑与票房的保障。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香港警匪片似乎被施了某种魔咒,不光逐渐丧失了往日的风采,有时甚至还会沦为“烂片”的代名词。

可万万没想到,五一小长假之后,《拆弹专家》居然成了上档新片的票房冠军,不仅“成功打脸”,更让许多热爱香港警匪片的影迷们惊呼: “熟悉的香港警匪片回来了!”

豆瓣网友对该片的评价是“香港警匪片的归来”

源头

若要说“回归”,那就得先知道,过去的警匪片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早在二战之后,随着香港电影业的繁荣,警匪题材就频频被搬上大荧幕。

那时候的警匪电影以悬疑推理类为主,主要讲述的都是警探破案的故事,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香港警匪片有着很大的差别。

1985版《警察故事》中的成龙

到20世纪70年代末,受新武侠片电影的影响,以成龙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电影人,陆续拍摄了包括《警察故事》在内的诸多经典警察题材的电影,掀起了新的“警匪热”。但这些电影多是借着“警匪”的壳的动作片或者喜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警匪类型片。

业界普遍认为,香港警匪片真正的源头,起始于1986年。

《英雄本色》小马哥

这一年,《英雄本色》横空出世,不仅破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为几位主创斩获大小奖项无数,更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警匪片的认知,为警匪类型片的出现开了个头。

在《英雄本色》里,黑帮、坏人不再是无厘头、只知道打架的小混混,而被赋予了更多“浪漫色彩”,成了有血有肉的、复杂的人。 “小马哥”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借着《英雄本色》的东风,吴宇森又接连拍摄了《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等影片,也都有不错的成绩。

随即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制作警匪片,这一类型片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并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好景不长,随着最开始的热潮散去,以及香港回归在文艺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香港警匪片在1992年至1996年,有过一段沉寂。

打破这个沉寂的,是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 刘伟强和杜琪峰。

《古惑仔》中的经典银幕形象

前者于1996年前后,将漫画《古惑仔》搬上了大银幕,给香港的警匪片打了一剂强心剂。陈浩南、山鸡等古惑仔形象再次颠覆了人们对于警匪片的认知,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古惑仔风”。

而杜琪峰于1996年创立了银河映像,1997年时推出了《一个字头的诞生》,并在日后陆续推出了《暗花》、《枪火》、《PTU》等可以留名影史的佳作。 这些作品在确立银河映像“黑色”风格的同时,也将香港警匪片推向了又一高峰。

自此,香港警匪片也成了继武侠片后,香港本土电影的又一标志。

北上

2002年至2003年,香港警匪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无间道》系列。

《无间道》刘德华与梁朝伟天台对峙

除了保留传统警匪片的特点外,《无间道》在故事性上有了一个极大的突破。更加复杂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更多文戏的加入,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人评价,《无间道》的出现是对港产警匪片的一次总结和升级,使得警匪片一改以往英雄动作片或喜剧片附庸的尴尬地位,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类型形态。

《新警察故事》

此后几年,警匪片的势头不减,银河映像的《黑 社会 》、陈木胜的《新警察故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发生了一件再度改变了香港警匪片命运的事情: 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大量港产的电影有了登陆内地大银幕的机会。

加上香港本地的电影市场遭遇天花板,此后几年,大量的合拍片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电影人选择将内地作为他们的新阵地。内地的市场、资本,也成了决定香港警匪片今后走向的重要因素。

但想在内地延续香港警匪片辉煌的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港片北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自然是水土不服。

因为缺乏相关的 情感 共鸣和文化背景,很多观众表示“警匪片看不懂”。为此香港电影人们要么在遭受了诸多碰壁和打击后遗憾离开,要么就必须在传统和变革之间做一些取舍以适应新形势。

“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内地市场,作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的故事都有照顾到内地观众,一定要有共鸣,才可以拍。” 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这么说。

除了观众,审查也让“尺度颇大”的香港警匪片束手束脚,浑身不自在。

“双结局”便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一种“奇观”:为了照顾两地的观众,很多合拍片会准备两个版本,香港版的比较“原汁原味”,而内地版的则更好通过审查。

可这样的怪相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相反很多生硬的结局遭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反对。

几年下来,香港警匪片的落地并不算成功,除了《寒战》等少数作品外,大多数的警匪片(不管是引进的还是合拍的)在内地的反响都不算好,2016年杜琪峰的《三人行》更是口碑、票房双双惨败。

香港警匪片的北上之行,并不顺利。

复兴

但是,水土不服并不是香港警匪片始终难以俘获大部分观众、逐渐式微的唯一原因。

《无间道》之后,港产警匪片本身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无间道》可以说是警匪片“文戏的巅峰”,据说刘德华在拍摄前甚至主动要求删掉其中的动作戏,以突出文戏。

这让看腻了打打杀杀的观众们觉得耳目一新,也改变了警匪片的走向。

杜琪峰曾说:“ 《无间道》的最大成功在于振兴了香港电影业。我希望这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会掀起一阵跟风,而是刺激电影人创作更多有趣的题材。”

可事与愿违,《无间道》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大大限制了香港警匪片的发展,加上香港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压缩了电影的投资,越来越多电影开始舍弃打斗、枪战,而用文戏、对白取而代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电影身上都有《无间道》的味道。

而警匪片的北上,打开了内地的市场,吸引到了内地的投资,又让警匪片开始进入另一个极端: 一昧强调大场面,情节又被大大弱化。

有创作者指出,这正是为了取悦习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内地观众所做的改变。

标杆的出现、市场的扩大,这本是两件好事,但却让长久以来一直“野蛮生长”的香港警匪片有些不知所措。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创作者的断代。

香港着名导演杜琪峰

刘伟强、杜琪峰之后,香港能数得上的优秀警匪片创作者屈指可数。很多人有过短暂的闪耀,但随即又沉寂了下来。

演员方面,抛开像杜琪峰等人爱用固定班子这些因素,香港能演好这类影片的演员也确实不多了。

《树大招风》中饰演季正雄的林家栋

上个月,林家栋凭借《树大招风》收获了他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紧接着就有人发出疑问: 像他这样的演员,是不是再也不会有了?以后再想拍这类角色,我们还能找谁?

尽管包括尔冬升、林家栋等人都曾否定过外界的这种看法,但从现状来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香港警匪片,仍处在一个吃老本的状态。

种种问题决定了,香港警匪片在时代的洪流下,势必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北上困境只是它所面临问题的一个体现,本质上是有限的香港电影市场对警匪电影的限制,以及突破限制所必须面临的阵痛、取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拆弹专家》的成功,或许能给影迷和创作者们一些提振的作用。

至于这能不能带动警匪片的复兴,现在说来或许为 时尚 早。 但它成功的要诀:文戏和武戏的比例、大场面和小 情感 的契合、传统元素的囊括与新题材的开拓、多类型演员的加入等,都是值得今后的创作者们研究乃至借鉴的。

香港电影市场有限,香港电影想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突围,北上是必然的,然而在北上的过程中,怎么能不丢掉自己的东西,又不一昧固步自封,是所有创作者必须考虑的。

《拆弹专家》给了我们一些希望:香港警匪片还没死。

至于未来呢?

希望尔冬升导演那句 “最好的警匪片还在未来” 可以成真。

今天晚上跟闺蜜去看了 拆弹专家2 ,看完出来的第一感受就是“燃”“炸”,全程节奏紧凑不磨叽,值这个票价。

开头前两分钟直接就来核爆炸戏,给我看的一愣一愣的,之后平铺直叙,讲述主角华仔的故事,如何因伤造成性格的转变,以及与恐怖组织复生会的因果关系,与战友和女友的 情感 纠葛,本片中华仔演技极为出彩,在两种不同性格状态下的演技,能一直抓住观影者的情绪,刘青云一如既往的稳定,倪妮也贡献了不俗的表现。

本片中的特效也极为出彩,开头的核爆以及后续的连续的枪战、爆破画面还有最后的大爆炸都看得出制作精良,尤其对爆炸后的细节处理下了很大的功夫,配合影院的音响能给人很大的震撼。

《拆弹专家2》作为今年贺岁档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并且我认为后续票房还会持续升高,如果喜欢华仔或者这部电影的,不要犹豫,赶紧去观看吧

只记得这一幕:

刘德华对身上绑满炸弹的年轻警察说道: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现在原地,这样的伤亡才是最小的,你清楚吗!

年轻警察哭泣着说道: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小。直到被炸弹炸的粉身碎骨。

单凭这一幕我就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面对死亡时,只要是人都会感到害怕和恐惧,但他是警察,他的责任就是保护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献出了生命践行了自己入警时的承诺。

这位警察是个英雄,电影《拆弹专家》全剧的核心都体现在他的身上。

最后,当他掉下火海,与曾经默契的同僚对视的时候,不知是否还能“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竟然有点期待第三部

首先,《拆弹专家》完成了港产片近年来少有的逆袭。在外界普遍看衰的情况下,当时上映6天,狂扫2.5亿票房,可谓成绩不俗。

从剧本的角度来看,至少对于主要任务的刻画更加立体,正面人物(刘德华扮演的章在山)存在弱点,反面人物(姜武扮演的火爆)也并非十恶不赦。此外,将悍匪试图炸毁隧道与香港股市相呼应的桥段也比较巧妙。 再来说刘德华。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在刘德华受伤期间上映,的确存在不少死忠粉丝支持偶像的感情分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刘德华在其中演绎了一个不完美的完美英雄。对待感情,他专一但不善言谈,知道最后发简讯对女友说出“我爱你”。论过程,扮演拆弹专家的刘德华也并非无所不能。当一名警察身背炸弹时,他知道无力回天,只能要求前者远离车辆和人群,这更加贴近现实。论结局,刘德华没有拯救一切,而是选择牺牲自己,保全了隧道的基本结构。

刘德华扮演的不是完美英雄,但这种真实更加动人, 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第一,宋佳的演技实在是令人捉急,完全不在线。第二,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姜皓文,眼睛也没有给人惊艳之感。感觉金像奖颁奖给他更像是对姜皓文多年努力的补偿。(文H)

很荣幸评论你的问题

单说一个人,黄天诺。

对,就是那个身绑炸弹的年轻警察。

整部电影演完,我对这个出现在电影前半部分的小角色念念不忘。

年轻、缺乏经验、满腔赤诚,一看就是一个刚入警队不久的菜鸟。

我对这个角色的代入感很强。胸前沉甸甸的炸弹,胸中沉甸甸的责任。

虽然害怕到颤抖,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还是竭力以一个警察的身份要求自己镇定,“我爸教我的!他也是个警察!他告诉我要淡定!”

章在山命令所有人撤退之后,他崩溃了,为自己倒计时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

“你要记住你是一个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害最小!”

这是这个年轻人最后得到的命令。

虽然我知道抛开警察身份,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选择这样做,但是自己身份给了他最后直面死亡的勇气。

绝望的喊声回荡在夜色中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巨响之后,黄天诺三个字将永远在警徽中闪光。

《拆弹专家》好看。

这类影片很难拍。看着片名,大家都几乎能把内容猜到八九不离十,要出新意,很难。

再加上,“我是一个警察”,这句话的意义在《无间道》系列被深刻诠释后,也很难再有更出彩的演绎。

然而《拆弹专家》,全都做到了。

章在山(刘德华饰),是香港警方的一名拆弹专家。他在执行卧底任务时,为阻止歹徒启爆 汽车 炸弹对付警察,暴露了身份。

犯罪头目洪继鹏(姜武饰)逃脱后,对章在山抓捕他弟弟的“被叛”行为恨之入骨。后来,洪继鹏回到香港,策划了多起炸弹袭击案件,更在红磡海底隧道胁持数百名人质,扬言炸毁隧道。其举不仅意在报复章在山,更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对“我是警察”,做出了更直击人们心灵的诠释。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拆弹专家这个高危职业时,章在山说,他认为“正义凌驾在他的生命之上”,他是警察,就要“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章在山在拆弹现场,总是身先士卒地面对危险;他不止一次地,只身犯险,勇敢面对洪继鹏,尽量挽救人质;女朋友遇险,他一起面对生死;就连匪首的弟弟遇车祸,他的第一反应也是要送医院;最后,更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为守护隧道壮烈牺牲。

在影片中,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的,还有一名年轻的警察,黄天诺(蔡瀚亿饰)。

事发当天,他正陪着爸爸和好友出游,在海底隧道被挟持为人质。当歹徒发现了他的警察身份,将他身上绑满了炸弹,当众放了出来。

年轻的警察很害怕,但努力保持着镇定,希望有生还的机会;但时间来不及,章在山必须选择放弃,他激励年轻人,“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和车辆,站在原地,伤亡才最少。”

黄天诺绝望的、但却坚定,在自己“我是警察,我有我的责任……”的喊声中,爆炸了。

那一声巨响,重重地敲在了观众们的心中。

“用生命去保护生命”,是章在山们的职责;“勇于牺牲”,则是章在山们的誓言。

港式警匪片中别样的“花”——《拆弹专家》

“正义比生命还重要!以生命保护生命。”警官章如山在演讲台上道出:比喻自身犹如寓言里的鼠群中挺身而出替猫装铃的老鼠的同时,我就知道这故事结尾注定是场悲剧。

电影主要讲述了由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是香港警队“爆炸品处理科”的一名高级督察。七年前,他潜伏到由姜武饰演的头号通缉犯火爆的犯罪团伙中,在一次打劫金库的行动中,章在山表露了其拆弹组卧底的身份,与警方里应外合,成功阻止炸弹引爆,并将火爆及其弟的犯罪组织一网打尽,可惜在千钧一发之间,火爆逃脱并扬言誓要报仇。

复职后的章在山很快被晋升为警队的拆弹专家。七年后,香港接二连三遭遇炸弹恐怖袭击,警方更收到线报大批爆炸品已偷运入港,一切迹象显示香港将有大案发生。就在香港人心惶惶之际,城中最繁忙的红磡海底隧道被悍匪围堵拦截,数百名人质被胁持,终于现身的火爆威胁警方炸毁隧道。章在山唯有将火爆绳之于法,才能拆解这场反恐风暴背后的惊天阴谋。

不再有最后一秒营救,不再有完美结局的英雄,看到华语类型片也在逐步改变。以敌我结怨代出“拆弹专家”这一技术兵种,并提供了处理各式炸弹的方式方法,华仔甩下绑满炸弹的警员人质落荒而逃的反英雄戏脑洞大开,可以精彩的做为反类型案例直接写进警匪片 历史 。红隧的攻坚战也很扎实。它的“主旋律”是港式的,而华仔真的偏爱这种“结局”。对于曾与李修贤合作多部警匪片的邱礼涛,处理动作场面驾轻就熟。虽仍为合拍片,演员融合的很好,内容上也没有为大陆市场做妥协,难能可贵。

商业大片的架子和元素都很齐备,但缺少大片的质感,人物和 情感 更欠缺细腻的一面,整体评价3星半。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拆弹专家》这部电影讲的是章在山石是港警队爆炸品处理科的一名高级督察官。七年前,潜伏在头号通缉犯洪继鹏的犯罪团伙身边。在一次打劫金库的行动中,章在山暴露了他自己拆弹组卧底的身份,并且与警方里应外合,成功的阻止了炸弹引爆。且将洪继鹏和他的弟弟犯罪团伙一网打尽,可是洪基鹏逃脱时并扬言说要报仇。复职后章在山很快的被晋升为警队的拆弹专家。

七年后,香港接二连三的遭遇爆炸袭击,警方也得知大批炸弹已经运入港。一切的迹象显示,香港将有发生一场大战。就在香港人心惶惶的时候,城中最繁忙的某海底隧道被歹匪拦截,数百人平民已被要挟。终于现身的洪继鹏威胁警察说要炸毁隧道,只有章在天将洪继鹏绳之于法,才能拆除这场反恐风暴背后的惊天阴谋。

在以往的英雄叙事里,除了主人公以外的其余警察全部都是一群无能之辈。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部影片也是如此,不过还是看到了几个虽然个性不鲜明。只能为拆弹专家瞻前顾后,但也不输锐气,也是一位可圈可点的硬汉。

前面所有的一分钟营救都在意料之中,让我们唯一感到意外的也就是唯一的泪点,在结局,红线与黄线之间,这一次他竟然选错了。本来以为会铲除个大恶棍的圆满结局,抱得美人归的圆满结局,在这500公斤的大爆炸中,已经化为乌有。手机里那条我爱你的短信,像是冥冥之中本来一种不说就来不及的感觉,也成了一句结束语。他在救出被绑架的女友的时候,无比坚定自信,轮到自己的时候,却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这部影片的结局让我们看了感触之深。

❸ 十月围城电影评价如何

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九七香港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电影就走上了一条稳步下降的道路。中国在加入WTO之后,随之也签订了当时香港电影人认为的保命符CEPA协议。CEPA签订之后,不少香港电影人北上,形成了内地与香港电影合拍史上的一股风潮。一些人保持着香港电影中的市井气息,一些人选择了内地较为喜欢的家国叙事脉络,还有一些走上了一条不断炒冷饭的不归路。

2009年好像很近,但又好像很远了。

❹ 为何香港要拍那么多警匪片。。观众早看腻了吧

警匪片一直都是香港电影最主要的类型片之一,但近年来难以拍出新意,观众因此流失,片商一时也对此失去了信心。
警匪片在香港已有很长历史,也是很多香港导演喜欢尝试的题材,从早期以冷、热兵器和肉搏为战斗方式的《英雄本色》,到强调正邪对峙、角色互换的 “无间道”系列,再到“信息时代”的《窃听风云》。警匪片作为最能体现香港城市文化和最能投射香港人自我身份的电影题材,在内地市场同样十分重要。
随着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对几近颓败的香港电影而言,无疑是一次“绝处逢生”的机遇。 然而,港产片进入内地市场后面临着文化差异、审查制度等问题,使之一方面维系着“港产片”的名号,另一方面又不断付出“港味尽失”的代价。制片人江志强认 为,警匪片可能是香港类型片的最后一战,香港的编剧和导演花了很多努力,对警匪片做了很多创新,用不同的角度和故事来表达。

但香港警匪片的高峰期在几年前已经过去了,现在走向没落的途中.
毕竟一种东西看多了,大众会产生审美疲劳的

❺ 电影《风暴》中刘德华有没有帅到你

《风暴》是一副好皮相:枪战戏够狠够劲,一比一重搭时代广场附近的街景,警匪街头巷尾大肆火拼。CG效果的辅助下,中环地表塌陷,维多利亚港上山雨欲来风满楼——《无间道》之后第十一个年头,香港导演的作品中终于又开始玩枪、歃血,子弹横飞,警匪恶斗。但后“无间道”时代的香港警匪片再也抹不去“双面卧底”的符号印记,所有人物再也不能生活在非黑即白的单纯世界,每个人都在灰色地带天人交战,不管谁主沉浮,终究没有赢家。

《风暴》被誉为“内心戏与动作戏并重”的名头绝对没错。戏剧矛盾强烈的人物关系绝对不亚于《无间道》,而如果说《无间道》是双线并行,共同吃重的平行线,那《风暴》更像一个以华仔饰演的警官吕明哲为中心的同心圆——影片的核心在于吕明哲这个人物的分裂蜕变,换言之,吕明哲这个角色内心自我分裂出刘建明和陈永仁:一个奉公守法,原则为先;一个以暴制暴,血债血还。一个要做一个好警察,一个要做一个好兄弟,可惜,这两者在某些时候,无法并存。

林家栋饰演的陶成邦应该算一个和吕明哲相对立比较的故事线,最重要的一条辅线。不过这条辅线更简单纯粹:一个古惑仔为了一个心爱的女人想做一次好人的故事。简单,但说得通,也够煽情。

本片到底是在说正义与法律到底何者为先的问题。香港一直自诩为华语社会一个最依法办事的地方,承袭自大英帝国的民主与法制之风,让这个城市里的市民相信自己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让警察相信法律可以代替警棍伸张正义。但是,即便最接近完美的制度,仍旧有可以被对立方利用的破绽:没有证据便不能受到法律制裁。曹楠(胡军 饰)和吕明哲玩得正是这样一个猫鼠游戏。胡军演绎出了一个穿西装的悍匪,凶狠而嚣张,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吕明哲步步后退,钢牙咬碎也要依照法律程序把他送上审判台。这时候他是一个正直却软弱的好警察。线人(姜皓文 饰)和女儿的惨死是压下来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此之后,情势急转直下:制造伪证,见死不救,欺骗,私欲,邪念,吕明哲内心开始分裂,法律的神圣开始模糊,复仇的欲望开始清晰,好警察开始隐去,好兄弟站出来,衬着背后的腥风血雨,大开杀戒。

其实,正义本身就具有双重性:程序的正义性抑或目标的正义性。这也许是自从法律学诞生以来就未停止探讨的问题,却永远不会有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影片创作者把这个议题放在风暴降临前的香港,高压气旋让这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紧张而阴郁的气氛当中。影片最后,中环地表裂开,整个城市一片狼藉,我看得内心竟然有一种放肆发泄的爽快之感:香港再不必是那个被好莱坞机甲战士和怪兽打斗的战场,它被自己人打造成一个火拼后的废墟,一座人性沦陷的伤城。简直是令人震撼的自毁美学。

《风暴》看得我有点伤心。看52岁的华仔穿着重案组制服,被“主角光环”笼罩,一次又一次跳楼、格斗、爆破、中弹,跌倒,再爬起来继续追,继续打,觉得好辛酸。站在膀大腰圆的胡军面前,这个曾经让多少女人不知怎样爱他才好的“四大天王”之一却显得那般瘦弱,疲倦,衰老。就像站在新兴的、蓬勃的、财大气粗的大陆电影市场面前,香港电影就像一个又瘦弱又无奈又有点不知所措的老去之人。那一瞬间,我再也无法回到剧情里面:这个故事似乎变成了一个当下港片现状的巨大寓言。

今年是CEPA签订十周年。这是香港影人北上的起始点,是香港电影史无法忽略的转折点,是媒体拿来说事儿的大背景,是学者研究无法忽略的意识形态。这个条约到底给香港电影带来了什么,又让它失去了什么,这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探讨得清楚的事情,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探讨的主题。但近半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逃出生天》、《扫毒》、《风暴》等先后上映,构成的这个奇妙场域实在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这个时代华语电影的现状:青黄不接的香港影坛,每年不知要看到几次刘青云和古天乐在大银幕上演对手戏,华仔这把老身板还要在大银幕上上蹿下跳,“用绳命在演戏”,靠这些老面孔撑场观众终有一天要厌弃的,而若像徐老怪一样与时俱进换上一批两岸三地青春偶像派的阵容,又真真让人觉得剧本和表演完全两层皮,好的创意想象几近毁在僵硬的面部特写和生硬的台词中;近几年被指责“北上圈钱”被骂惨的香港导演们,极力想在大陆市场和港片特质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平衡,他们似乎终于觉悟到:只有回归传统似乎才是有效的救市之道。大陆观众真是奇怪:他们好像不喜欢水土不服的讨好迎合,他们反倒喜欢那些粤语絮叨中的港式风情,那些飞溅的血浆横飞的子弹,不管不顾的打斗、火拼、耍狠、毁灭。因而,“致敬”变成当下港片必不可少的元素,“情怀”前面开始加上“贩卖”这个动词。

❻ 《怒火重案》被誉港片未死,观众热捧背后,究竟还剩多少含金量

《怒火·重案》自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都非常不错,现在提到这部电影,谈论最多的话题有两点:港片未死,年度最佳港片。在我看来这两点其实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王晶、梁家辉、惠英红等人接受采访的时候,早就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他们三个人的观点是一致的:自从回归之后,早就没有什么港片了,现在都是国产电影,都是华语电影。

所以“港片未死”这个词,我觉得一直都是像我这种港片迷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每当有类似于《怒火·重案》这种电影出现的时候,都会振臂欢呼:港片未死,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是一个伪命题,更多表达的是我们群人对港片的不舍,不愿意去相信一直深爱的“港片”,早跟我们分手已经很久了。

至于第二点,年度最佳港片这个词更加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从大年初一到现在院线一共上映了几部港片?不去查询资料,是不是闭上眼睛都得想很久?最后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10部?

《怒火·重案》上映5天,票房已经到了3.12亿,同一天上映的《盛夏未来》只有1.62亿,在没有同类型影片对比的情况下,这个所谓的“年度最佳港片”究竟有多少含金量?更何况《怒火·重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港片,也是一部王晶口中所说的国产电影而已。

港片的定义是什么?是香港电影,是指在中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也就是指那些没有在内地上映的电影,就好比7月16号上映到现在的《杀出个黄昏》,由林家栋监制,谢贤、冯宝宝领衔主演的剧情片,还有8月5号上映的《女人街,再见了》《鬼同你住》,还有之前上映的《手卷烟》,网络播出的《智齿》,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香港公司发行,只在香港影院上映的电影。

《鬼同你住》《手卷烟》《智齿》这三部不用说,内地肯定上映不了,再看廖启智的这部遗作《女人街,再见了》,在电影海报的左下角,有个很明显的:ⅡA级儿童不宜,所以这部电影内地也无法上映。

谢贤、冯宝宝、林雪主演的这部电影《杀出个黄昏》是ⅡB级,代表青少年及儿童不宜。正是因为这些正宗的香港电影都没有在内地上映,所以最近些年许多得奖电影,还有最佳男女主角获奖角色的电影,我们都没有看过,有的甚至听都没听过。

综上所述,“港片未死,年度最佳港片。”还有什么意义?一部《怒火·重案》的成功,真的可以带领时装动作的复兴吗?答案是否定的。

去年上映的《拆弹专家2》最后取得了13亿票房的好成绩,由寰宇 娱乐 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发行公司是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寰宇纵横世纪发行(北京)有限公司,制作公司一共有9家,其中6家是内地的公司。

你说这能算是一部港片吗?我们习惯把这种称之为“合拍片”,电影的发行公司是推广电影到市场、安排院线放映的公司;电影的出品公司,是指电影的制作和投资的公司,也就是所谓的“金主爸爸”,我们在内地影院可以观看到的,都是这种类型的合拍片,从导演到男主角配角清一色的香港本土人员,再加上一个内地女演员出演一个非常鸡肋的女主角。

《怒火·重案》也是一样,海报上面赫然写着领衔主演甄子丹、谢霆锋、秦岚,整部电影下来,秦岚的镜头还没有饰演谢霆锋手下的几个演员多,甚至连饰演女警的何佩瑜镜头都比她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2003年6月29日签署并实施的“CEPA”,对合拍片有如下明确规定,“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而被视作“国产片”的“合拍片”首先要满足“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的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的条件,一旦满足条件,香港电影就可以享受到一切如国产电影一般的优惠政策,而不必再为屈指可数的合拍片名额而苦恼。

《怒火·重案》中的甄子丹、谢霆锋、秦岚,《拆弹专家2》中的刘德华、刘青云、倪妮,两位内地女演员就是那个三分之一,注意上面那句“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所以《怒火·重案》《拆弹专家2》再怎么优秀,再怎么票房高,都已经被视为国产影片了,与港片无关。

用“港味十足”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似乎更加贴切,枪战、动作、黑白双雄、兄弟反目这些都是港片常见的风格。现在就是这么尴尬的一个局面,票房高的都是合拍片,在香港上映的正宗港片又太冷门了,给人们一种港片一直在垂死挣扎的假象,其实那些知名香港导演早就已经进入内地市场来拍国产电影了,还在继续坚持的大多都是年轻一代的新导演。

在之前播出的港剧《荒诞剧团》之中,郑俊弘有这样一段台词:“2016年,电影院上映的香港电影有61部,2018年有53部,2019年有46部,你猜明年有多少部?5年之后会剩下多少部?你知不知道这代表什么?就是说香港电影很快会消失。”

后面的台词更加揪心:“讽刺吗?八、九十年代,我们是亚洲电影的龙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亚洲区的电影都已经超越我们。”郑俊弘在剧中饰演一名导演,蒋家旻饰演的是一名编剧,这是郑俊弘劝说蒋家旻去当电视剧编剧的一番说话,他说的这些数据准不准确我不知道,但是非常真实的情况是,香港电影正在年复一年的减少。

也许就像剧中调侃的一样,也许以后香港电影真的会消失,除了这部剧,还有去年播出的悬疑剧《我在香港遇见他》,也曾经借过一名监制的口讲出如今香港电影的现状,最早对香港电影形成巨大冲击的就是《侏罗纪公园》。

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手卷烟》,从6月17号上映到现在了,除了上面之前提到的那三部电影之外,目前香港影院正在放映和预售的除了《中国医生》《1921》《革命者》《当男人恋爱时》,其他的几乎都是国外电影,像《黑寡妇》《丛林奇航》《特种部队:蛇眼起源》这些热门电影,连5月27号上映的《黑白魔女库伊拉》目前都还在放映,8月5号上映《X特遣队:全员集结》,就说小丑女这部新电影,对同样是8月5号上映的《女人街,再见了》《鬼同你住》冲击有多大?三部电影给我选择,我也是去看《X特遣队:全员集结》。

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现在无论是漫威和DC的那种超英电影,还是小丑女、毒液这种反英雄电影,国产电影都得搞个保护月,更加别提香港5号上映的那两部电影了,不仅制作成本低,并且连个大牌演员都没有,也就《鬼同你住》的导演陈果有点排面。

《怒火·重案》在香港上映的时间是8月19号,谁又能保证票房成绩一定会比《X特遣队:全员集结》好呢?所以无论是香港本土电影,还是这种合拍片,未来都还有一条很难的路需要去走,等到有一部电影可以碾压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的时候,那才是中国电影真正崛起的时候。

❼ 《冲锋车》在你心目中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说《冲锋车》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冲锋车,冲锋车的由来是因为香港警察冲锋队,大意就是巡逻小队,每队一5名成员,包括一名警长,一名车长,一名便装警员和两名军装警员,因为可能要面对很多严重的犯罪了突发事件,所以冲锋队的装备比较齐全,除了手枪等常规防暴武器,还有霰弹枪、冲锋枪,威力不小。冲锋队巡逻时驾驶的车辆也就被称为冲锋车了,观众经常可以在港片中见到冲锋车,看起来是非常强壮有力,最近一次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寒战》,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辆冲锋车失踪引发的警界震荡。
影片在创意上就让人耳目一新,开场就交待两辆冲锋车在公路上追逐对射,但是两伙人都不是冲锋队的警察,而是冒充冲锋队抢劫运尸车的贼,当李鬼遇上李鬼,两伙都想黑吃黑,一夜斗法本就充满了无尽变数,两伙人有不同的处境和犯罪手段,也有不同的道德底线和做贼原则。两辆冲锋车也是一真一假,真的当然也不是抢来的就是偷来的,假的冲锋车却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改装车,从一辆报废边缘的中巴车,到一辆看上去威风八面的冲锋车,是怎偷梁换柱的?这个过程不是含糊其词,而是一门一板,一钉一扣手工改装而成。
两支假冲锋队中,影片比较侧重的当然是吴镇宇、任达华、谭耀文、郑浩南组成的窃贼四人组,一流的明星配置,设计亦是颇为别致,吴镇宇扮演坐监十六年刚出来就要做“大事”的发哥,任达华是心里有江湖阴影的屌丝机械师阿宝,谭耀文是有洁癖的造型师,郑浩南是曾经的辣手车神变成没主意的四眼巴士司机。四个昔日黑道大咖,如今已经远离江湖许多年,当然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节奏,死挺面子活受罪,搞出许多有趣的乌龙。可是要做“大事”绝不能含糊,从劫尸方案到偷零件把破中巴分工改装成冲锋车,一招一式都是相当的“敬业”。另一支假冲锋队则是比较姜皓文和思漩领队的当红悍匪,装备是AK47,枪多弹足,杀人不眨眼,发哥一伙总是讲江湖规矩犯罪有技术含量,姜皓文这伙就是用暴力说话,当两伙不约而同的盯上同一辆运尸车,一场老江湖与新暴力分子的斗法也就不止是武力的对抗,而是有关犯罪理念、手段、人性、情义、道德底线的对抗。再加上古巨基这位明察秋毫小警察的卷入,局面变得更加微妙复杂。因为是编剧出身,刘浩良对故事的驾驭力是非常有功力的。影片的叙事手法有点像之前银河映像或是宁浩的作品,多线叙述,互相交插、巧遇、碰撞,但骨子里还是更丰满一些,比较注重江湖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宇镇宇和兄弟们之间的情义决裂与复合,任达华与小女孩儿之间的相依为命,郑浩南与卖雪糕少女上演的英雄救美,谭耀文的婚姻处境,这些情节在暴力和犯罪的外表下,有力的突显了人物在现实危机下的抗争,古巨基和老婆婆的故事也是一样,在恶罪横行的漫漫黑夜中显现着人性中的亮点。
片中,古巨基饰演的徐安良始终在琢磨一句话:穿什么衣服不重要。这句话最终解开了他的心结,同时也适用于片中很多角色,发哥四人组和另一组假冲锋队都穿着警察的衣服,看起来都是贼,由心而讲却有本质的不同。影片的主题也在于此,无论穿着什么衣服,警装、工人装、西装还是匪装,做人还是要看内心,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是洁净的,世界也就变得洁净了。